小学文言文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17.77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8课《文言文二则》知识点一、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准确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3.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故事。
4.了解文章特点,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领悟其中的道理。
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囊:náng(行囊、囊括、锦囊妙计)萤:yíng(萤光、流萤、萤火虫)恭:gōng(恭敬、恭维、玩世不恭)勤:qín(勤奋、勤劳、勤快)博:bó(博览、博学、地大物博)贫:pín(贫困、贫穷、一贫如洗)焉:yān(心不在焉、罪莫大焉)逢:féng(相逢、每逢、狭路相逢)卒:zú(士卒、卒岁、卒业)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恭:gōng(恭敬、恭维、玩世不恭)勤:qín(勤奋、勤劳、勤快)焉:yān(心不在焉、罪莫大焉)卒:zú(士卒、卒岁、卒业)四、多音字盛:shèng(茂盛)chéng(盛饭)磨:mó(磨炼)mò(石磨坊)五、课文翻译囊萤夜读: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上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用夜晚接着白天)地学习着。
铁杵成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间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
过了这条小溪,(李白)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
(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
”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就回到山上完成学业。
六、问题归纳1.读了《囊萤夜读》这个故事,结合现在的学习环境,说说你的感想。
与古人学习条件(尤其是车胤这种想在夜晚看书连灯油都缺乏的条件)相比,今天的学习环境实在太好了,我们坐在灯火通明的屋子里,不仅有纸质书,还有电子书,可以随时随地看书。
我们应该珍惜今天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古人勤学苦读的精神,认真努力学习更多知识。
小学文言文知识点分类总结
一、文言文的起源和发展
1. 汉字的起源: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的演变。
2. 古代文学作品:《诗经》、《论语》、《史记》等。
3. 文言文的地位和影响: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文言文的语法
1. 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等。
2. 句法:并列句、主谓结构、宾语结构、状语结构等。
3. 语态:主动语态、被动语态。
4. 语气: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
三、文言文的阅读与翻译
1. 理解古文:通过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
2. 古文翻译:如何准确地将古文译成现代文。
3. 古文赏析:解析古文作品的主题、结构和艺术特点。
四、文言文的修辞与表达
1.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
2. 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文言文的古雅、严谨、典雅的特点。
3. 古文的经典句型和成语:如何正确运用古文的经典句型和成语。
五、文言文的作文与应用
1. 古文作文:如何运用古文的语言特点写作古文作品。
2. 文言文的应用:在现代文学作品、诗歌、文章中的应用和传承。
总结: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可以启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通过对文言文知识点的系统分类总结,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要点,从而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表达和写作能力。
希望这篇总结对于学生们学习文言文有所帮助。
小学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增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下面我将对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基本字词的认识小学生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一些基本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吾、汝、尔、余、甚、曰等词语,在古代是很常见的用语,学生要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对于生僻字,学生也要进行一定的了解,不求掌握每一个字的读音和意义,但至少要能够理解上下文的意思。
二、句型结构的理解文言文的句型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小学生需要了解文言文的句型结构,例如宾语前置、重叠定中式等。
这些句型结构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学生需要掌握其基本用法和意义。
另外,文言文中的修饰成分也要引起注意,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训练和练习。
三、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最主要的任务是进行阅读训练。
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学生首先要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大意,然后再逐步深入到每一个句子和词语。
文言文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学生需多进行分析,通过拆句训练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另外,学生还要注意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排比、对偶等,这些修辞手法在文言文中运用广泛,对于理解文章的意义有一定的帮助。
四、文言文的表达能力文言文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文字,更是一种表达方式。
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仿写古文、诵读古诗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文言文的作文训练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例如仿写古文时代的日记、书信等。
以上就是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增加我们的语文素养,更可以培养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了解。
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努力,掌握更多的文言文知识,成为真正的中华文化传承者。
小学文言文考查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文言文是一种古老的文字表达方式,其语言风格、词汇、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其中,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包括:(1)词语较为复杂。
文言文中有许多古代用法和词汇,有一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
(2)语法结构复杂。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包括句式结构、动词时态、语气等方面。
(3)注重修辞。
文言文注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二、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1.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文言文的句式结构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四种基本句型:主谓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和宾语从句。
在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这些句式结构,理解句子的意思,并做到在阅读中辨析不同句式结构。
2. 文言文的词语辨析文言文中有许多古代用法和词汇,包括古代字义、词义的辨析、句子的翻译等方面。
例如,学生需要了解“乃”、“尔”、“于”、“其”等字词的具体意义,并在阅读中做到正确理解和使用。
3. 文言文的虚词运用文言文的虚词运用较为灵活,主要包括助词、虚词和虚宾。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虚词的用法,并在阅读中灵活运用,理解句子的意思。
4.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文言文注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排比等。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修辞手法,理解含义,并在阅读中做到理解和感悟其中的修辞之美。
5. 文言文的标点符号文言文的标点符号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主要包括顿号、句号、问号、叹号等。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标点符号的用法,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以上就是小学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总结,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需要注重掌握句式结构、词语辨析、虚词运用、修辞手法和标点符号等方面的知识点,根据课文和阅读材料,多做练习和操练,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概述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作为汉字文字的发展和演变的产物,文言文流传了几千年,并在古代教育和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习文言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言文基本特征1.字词用法:文言文中使用的字词较为古雅,常见的字词用法也往往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2.词序变化:文言文的词序变化较为灵活,常常是根据上下文的需要进行调整。
3.虚化表达:文言文中常常使用虚化表达方式,强调修辞和抒情的目的。
4.偏重双音字:文言文中使用较多的是双音字,其读音与现代汉语发生显著差异。
三、文言文基本句型1.主谓句:包括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常用于简单陈述事实或表达某种行为。
例子: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
2.主谓宾句:包括一个主语、一个谓语和一个宾语,常用于表达偏向于行为动作的句子。
例子:我爱北京天安门。
3.主系表句:包括一个主语、一个系动词和一个表语,常用于表达状态或对主语作出评价。
例子:秋风起,落叶舞。
4.主谓宾表句:包括一个主语、一个及物动词、一个宾语和一个宾语补足语,常用于描述人物或物品特点。
例子:他写漂亮字。
四、文言文修辞手法文言文以其丰富的修辞手法而闻名,修辞手法的使用可以增加作文的形象感和艺术感。
1.夸张:通过夸张手法来增加语言的效果,吸引读者的注意。
例子:千军万马奔腾而过,山河破碎。
2.比喻:通过比喻手法来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相似或类比,以增强表达的形象感。
例子:这位教师是一座明灯,照亮了无数学子的前程。
3.对偶:通过对偶手法来表示对立、平衡、呼应等情感和意义。
例子:回头已百年,重回曾经之地。
五、文言文阅读技巧阅读文言文需要一定的技巧,以下是几个值得注意的方面:1.词语理解: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实际含义和用法,尤其注意同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变化。
2.句子结构:注意理解句子结构和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包括主谓关系、动宾关系等。
小学文言文知识点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小学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愉快、高兴。
0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0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知”通“智”,智慧。
0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0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郑人买履》)“坐”通“座”,座位。
06、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通“伙”,伙伴。
07、才美不外见。
(《马说》)“见”通“现”,出现。
08、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0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偏”通“遍”,遍及、普遍。
10、一切乌有。
(《山市》)“乌”通“无”,没有。
古今异义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 6、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7、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
(《出师表》)8、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9、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
(《出师表》)10、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小学文言文知识点汇总小学文言文知识点汇总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愉快、高兴。
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知”通“智”,智慧。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郑人买履》)“坐”通“座”,座位。
6、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通“伙”,伙伴。
7、才美不外见。
(《马说》)“见”通“现”,出现。
8、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偏”通“遍”,遍及、普遍。
10、一切乌有。
(《山市》)“乌”通“无”,没有。
二、古今异义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
(《出师表》)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10、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
(《出师表》)11、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二章》)12、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13、汤古义:热水。
小学语文必备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
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介绍小学语文必备的文言文知识点。
一、文言词语的认识文言文是古代汉民族的文字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一些特定的词语,如“斯是”、“良久”、“兮”等。
这些词语在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是理解文言文章的关键。
二、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语法结构更加严谨,注重句子成分的层次分明和变化丰富。
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其中的语法特点,如并列句的使用、倒装句的构造和动宾结构的表达等。
通过对这些语法知识的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三、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文言文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非常丰富,使用了很多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排比等,这些修辞手法能够使文言文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四、文言文名篇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通过阅读名篇来领略其独特魅力。
小学生可以阅读一些简洁明了的文言文名篇,如《论语》中的《学而篇》、《孟子》中的《尽心篇》等。
通过学习名篇,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感受。
五、文言文的应用实践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小学生可以通过写文言文作文、朗读经典文言文等方式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文言文的保护和传承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语言文化遗产,文言文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小学生要积极学习和传承文言文,通过了解和运用文言文,能更好地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通过了解和学习以上的文言文知识点,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文言文的学习是小学语文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荣誉感的优秀人才的必备知识点之一。
小学六年语文重要知识点总结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与翻译技巧的提高方法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丰富的词汇、独特的语法结构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小学阶段,学习文言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掌握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与翻译技巧对于小学生而言非常重要。
本文将总结小学六年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同时介绍几种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与翻译技巧的方法。
一、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1. 词语理解:掌握文言文中常用的词汇和词义,如古代官职、礼制、文学名著等。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理解整篇文章的基础。
2. 句子结构:了解文言文的常见句式和句子结构,如并列句、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
掌握句子结构可以帮助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3. 文字阅读:对于小学生而言,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字形和字义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反复阅读和默写,可以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
4. 理解篇章结构:文言文通常有明确的篇章结构,如起承转合、递进关系等。
学生需要通过读懂内容,理解篇章的整体结构和逻辑。
二、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方法1. 逐句阅读理解:在阅读文言文时,学生可以逐句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可以将每个句子拆解成词语和句子结构进行理解,确保理解准确。
2. 上下文推测:有时文言文中会出现生僻的词语和句子,学生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提示进行推测,推测词语的意思和句子的含义。
3. 意境感知:文言文通常有浓厚的意境表达,学生可以通过细致入微地感知文章中的意境,了解作者的用意和表达方式。
4. 多读多练: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最有效方法是多读多练。
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读本,多读多背,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提高文言文翻译技巧的方法1. 理解古代背景:文言文的写作背景多与古代社会和文化有关,学生需要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背景,以便正确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和内涵。
2. 翻译词语与句子结构:在翻译文言文时,学生需要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和句子的结构,然后进行准确翻译。
可以运用中文思维,将文言文转化为现代汉语表达。
小学文言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学习文言文相关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
以下是小学文言文知识点的汇总。
1. 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形式,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它的特点是用词古雅、结构简练、行文含蓄,常使用古人用的词语和句子结构。
例如,“夫人何为”、“盖皆俊杰也”等句子,就是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
2. 文言文的常用词汇和用法在学习文言文时,需要掌握一些常用的词汇和用法。
例如,“夫”、“则”、“且”、“亦”等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表示连词、副词等词性。
此外,还需要了解文言文中的典型句型,如“是以”、“然则”、“不敢不”等,掌握这些常用词汇和句型有助于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3.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文言文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对于学生来说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
文言文中的主谓宾结构较为简洁,常采用并列句和独立主格句等句式。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性的用法,以及重要的修饰成分如状语、定语等。
4.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阅读文言文需要一定的技巧,可以增加理解的深度和速度。
首先,要注重语篇的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脉络和主题。
其次,要善于运用词汇和知识的联想,通过上下文的暗示推测词义和句意。
另外,要注意文言文中常用典故和古代典籍的引用,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
5. 文言文的写作技巧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还要培养其运用文言文进行写作的能力。
在写作文言文时要注意使用规范的文言文表达方式,选择合适的词汇和句子结构,使文章的风格符合文言文的特点。
同时,还需注重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使文章更具文采。
6. 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学习文言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
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文言文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文言文知识点
通假字
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说”通“悦”,愉快、高兴。
0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0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知”通“智”,智慧。
0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0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郑人买履》)
“坐”通“座”,座位。
06、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
“火”通“伙”,伙伴。
07、才美不外见。
(《马说》)
“见”通“现”,出现。
08、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亡”通“无”。
0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偏”通“遍”,遍及、普遍。
10、一切乌有。
(《山市》)
“乌”通“无”,没有。
古今异义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 6、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7、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
(《出师表》)
8、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9、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
(《出师表》)
10、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孟子>二章》)
11、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
12、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
(《两小儿辩日》)
13、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
14、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常见文言虚词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之”作动词,“到”。
例句:送孟浩然之广陵。
3、“之”作结构助词,“的”。
例句: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例句: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例句:欲知其轻重。
这里的“其”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例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
3、温故而知新。
(然后,表承接)【常见的语气词】
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
1、此画斗牛也?
也,语气词“呀”。
2、谬矣。
矣,语气词“了”。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乎,语气词“吗”。
古文翻译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
①留。
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
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
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
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
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