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田园城市理论与现代城市规划

田园城市理论与现代城市规划

田园城市理论与现代城市规划
田园城市理论与现代城市规划

田园城市理论与现代

城市规划

[摘要]“田园城市”既是城市规划的一种理

论指导,也是社会改革的创想。这一理论不仅

针对规划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和主张,还设计了一套较完整的统筹城乡发展的社

会制度。其目标在于不断解决大城市畸形发展

引起的各种问题,推动城乡平衡发展这一城市

规划思想体系,这些理论被付诸于世界上许多

城市的规划建设,形成了现今形形色色的城市

形态,成为影响深远的世界性潮流。

[关键词]田园城市理论;城市规划

1 引言

我国的城市化,就其规模来说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绝后的。其艰巨性和复杂性,是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不能相提并论的。它不仅关系到今天,而且关系到明天,关系到后代。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兴建城市,同时对城市各方面资源进行整合,进行调整,也在逐渐的改变着城市周围的环境。于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9城市环境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城市交通拥堵,用地紧张,居住条件下降,噪音污染,社会治安问题下降,城市交通拥堵,用地紧张,居住条件下降,噪音污染,社会治安等。

在19世纪末英国社会运动家霍华德关于城市计划的假想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20世纪初以来对世界许多国度的城市计划有很大影响。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造的和平途径》中以为应当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长处的幻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本质上是城和乡的联合体。

2 正文

2.1 “田园城市”理论概述

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计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讨后,明白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范围能足以供给丰盛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水平;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缭绕,城市的土地归大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掌管。

霍华德假想的田园城市包含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缭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颖农产品的供给;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所有的土地归全部居民集体所有,应用土地必需缴付租金。城市的收入全体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范围必需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便利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形态,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实质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即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2.2 “田园城市”理论关于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

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

霍华德关于解决城市问题的计划主要包含:

1、分散过火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居民返回乡村。他以为此举是一把万能钥匙,可以解决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

2、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长处同乡村的美妙环境协调地联合起来的田园城市。这种城市的增加要遵守有助于城市的发展、美化和便利。当城市人口增加到达必定范围时,就要建设另一座田园城市。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人口为5~8万人)安排,形成城市组群──社会城市。遍布全国的将是无数个城市组群。城市组群中每一座城镇在行政管理上是独立的,而各城镇的居民实际上属于社会城市的一个社区。他以为,这是一种能使现代科学技巧和社会改造目的充足施展各自作用的城市情势。

3、改造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霍华德认为,城市、农村以及“城市—农村”的三种生活形态犹如三块磁铁,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一致地发展。这一兼具城市乡村优点、推崇城乡一体发展的理想形态,生动诠释了城乡统筹、区域平衡、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理念,向世人展示出“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动人画卷。

这一理念提出后,产生了巨大影响,带给人们长远启迪,历经百年、弥久不衰。时至今日,《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已再版多次,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流传全世界,成为城市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田园城市”既是世界城市规划者坚持不懈的终极追求,更成为许多人向往的理想家园。

2.3 “田园城市”理论对城市规划发展的影响

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计划思想起了主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呈现的一些城市计划理论,如“有机分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40年代以后,在一些主要的城市计划计划和城市计划法规中也反应了霍华德的思想。

“田园城市”理论对近现代世界各国城市规划产生重大影响,被规划界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田园城市”既是城市规划的一种理论指导,也是社会改革的创想。这一理论不仅针对规划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和主张,还设计了一套较完整的统筹城乡发展的社会制度。其目标在于不断解决大城市畸形发展引起的各种问题,推动城乡平衡发展这一城市规划思想体系,这些理论被付诸于世界上许多城市的规划建设,形成了现今形形色色的城市形态,成为影响深远的世界性潮流。

2.4“田园城市”理论主要设想

霍华德对“田园城市”的规划和设想是:总占地约6000英亩;城市居中占地1000英亩,圆心是中央公园,环公园是政府、图书馆、医院等公共设施,之外是环状公园,外圈是商业区,再外圈是住宅区,住宅区外环有林荫大道、学校和儿童游乐设施等,之外又是花园住宅区,这些界定的区域似同心圆状层层相扣,构成了基本的田园城市;四周的农业用地占5000英亩是保留绿带,包括耕地、牧场、果园、森林、疗养院等,永不得改作他用;六条干道交通体系从中央公园的圆心均匀地呈放射状向外扩散;田园城市居住人口总数约32000,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乡间。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如城市人口超过了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个新城市。中心城市的规模、面积略大些,建议人口为58000人。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称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城市之间由铁路、公路等快速交通系统连接。“田园城市”不是形成城市系统点中一个个互相无关的独立城市雏形,而是建立城市发展的完整机制,把城市与农村的优点融合在一起,构成统一的整体。

2.5“田园城市”的现代解读

“田园城市”作为规划界倍加推崇的权威理论,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认同。许多学者从我国传统文化、现实基础和实践探索出发,看到了此理论应用在解构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一体的规划建设发展模式方面的意义,并据此作出许多新的解读和探讨,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一理论,为各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第一、“田园城市”理念与统筹城乡发展不谋而合。“田园城市”理念体现了自然之美——水清洁、无烟尘、空气清新、田野与城市相融;社会公正——无贫民窟、社会机遇平等、充分就业;城乡一体——城市繁荣和乡村发展互动取代城乡分离。这是一条新型城市化道路,既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必然过程,也是打破城乡相互分割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组合的现实要求,将有力推动生产力在城乡之间合理分布,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使城乡融合为一体,达到城乡空间有序平衡、经济社会一体发展的格局。因此,“田园城市”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理想城乡形态,有巨大潜力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功能区规划的现实样本、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第二、新型“田园城市”形态值得实践探索。大部分学者认为,“田园城市”理念对于当今城市的规划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虽然一部分学者也指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只是一种偏重于城市与乡村形态结合的规划方案,需要城乡一元体制的大环境,我们尚缺乏充分的经济和社会基础,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今天,倡导建设新型“田园城市”,是具有全球视野的科学发展趋势,体现了城乡一体化、新型城市化和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具有立足长远的新的时代内涵。因此,在充分吸收借鉴和丰富发展田园城市理论的同时,立足国情与现实,加大理论探索和科学试验力度,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等制度障碍,探索建立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实践操作意义的新型“田园城市”形态,具有现实而长远的意义。围绕新型“田园城市”的若干个多元化、多要素、多层次的有机系统,着眼于合理解决人口规模、土地经营管理、产业结构、社会体制、生态环境等具体问题,进行科学的社会改革和制度创新,就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城市和农村同发展共繁荣。

第三、“田园域市”是人类向往追求的理想生活模式。回归田园,是人们永远的追求。“田园城市”这一简洁概念的艺术美、画面感和形象化,在传递给人们最质朴感动、最原始温暖的同时,也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积淀,唤醒了人们最广泛的认同。新型“田园城市”形态,为我们畅想了一幅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的美好蓝图,更为我们描绘出一座汇聚世界目光、现代化的田园城市欣欣向荣、协调发展,工作生活于此的人们既可享受国际化、高品质的现代都市文明,又能领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田园诗意的人间大同景象。

2.6“田园城市”实践性建设

2.6.1国外实践案例

英国:1903年,霍华德和田园城市协会在距伦敦约56km的地方成立了第一个田园城市公司,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1920年,又在距伦敦约36km的韦林建设了第二座田园城市。当时,这两座城市由于规模较小,形态尚不成熟,但其独特的理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944年,在“田园城市”的理论基础上,大伦敦规划确定了空间模式为“中心城—绿化隔离带—卫星城”的结构,以通过

鼓励人口的迁移、扩散来缓解内城拥塞的压力。这些卫星城市和新城远离伦敦,城市功能完善,规模较大,形成了区域发展的新的反磁力中心。

美国:美国田园城市运动的最大特点是在霍华德理论基础上的创新。2O世纪2O年代开始出现的“美国田园城市和区域规划运动”,尽管没有取得大的实践进展,但在理念上把田园城市的基本原则与更广泛意义上的区域规划结合了起来,继而出现了两个新概念:

1.“邻里单元”概念。由克劳伦斯?帕利1929年开始倡导。它主张将居民区面积控制在以学校、商店等公用设施为中心、以步行可达距离为半径的范围之内,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城乡社会的亲合力。

2.瑞本模式。由施坦因和亨利?莱特在1927—1929年间提出。它起源于新泽西州瑞本市区的一次田园城市试验,实行人车交通分离模式。后来罗斯福新政时期建设的马里兰州绿带、俄亥俄州的格林希和威斯康星州的格林代尔两个移民区都以此为借鉴。

这两个概念,至今仍是全世界范围内最为经典的住宅区规划原则。与“新城市主义”的理念也是一脉相承的。

澳大利亚:1890—1914年,澳大利亚处于经济低谷和城市失业危机之中,在改革浪潮中,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被介绍进来。后来甚至在1917年1O月,还在东南部港口城市阿德莱德召开了澳大利亚第一次有关田园城市问题的会议,其主题是“促进城市规划、田园城市、住宅的科学和原则的普遍教育和大众理解”。这次大会后,田园城市理论中的一些概念,如城市非中心化、合作社会、新城等,开始在澳大利亚专业城市学家群体中出现并逐渐推广。

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堪培拉城市为绿色的青山和美丽的人工栽种松林翠柏所环拥,50%以上的面积为国家公园或保留地,城市呈环状由市中心向四周辐射,城郊与周边乡村毗连,景色秀丽优雅,环境清新宁静,成为举世闻名的花园城市。堪培拉市区极少高层建筑,市民居宅大都为低层别墅,前后种植草坪花木,院落之间均以高30~50mm低矮灌木分隔。无论市区或城郊,只看见幢幢红、白色为基调的建筑分布在绿荫花草之中,整个城市犹如大花园,堪称现代城市规划的结晶。这个澳大利亚最大的内陆城市的中央是一个人工开挖,面积达700多公顷,以城市规划设计师命名的格里芬湖,它将堪培拉一分为二。联邦桥和国王桥横跨格里芬湖,将南北市区有机地连成一体。格里芬湖心是纪念库克船长上岸200周年而建的“库克船长纪念喷泉”,喷泉开启,其水柱高达100多米,阳光照耀下,显现成极为壮观的熠熠生辉的七色彩虹。格里芬湖中的阿斯葐岛钟楼,安放着英国赠送的纪念堪培拉建成50周年的大笨钟,钟楼由此成为堪培拉标志性建筑之一。

日本:田园城市理论很早就被介绍到日本。在日本,田园城市被翻译成“庭园都市”,其中“都市”的翻译基本准确,但问题在于“庭园”上,它让人想起绿色、安静的原野。日本的田园城市运动从一开始就违背了田园城市理论的至少三个原则:小规模、独立和内部合作;加上日本本身存在着自明治以来的复杂的土地问题,以及急于早日实现现代化的民族心理。使日本在城市规划上,特别是进入3O 年代以后,出现了大都市化的倾向。但是二战以后,在城市如何发展的问题上,比如在社区合作上、在区域自理上,日本却深得田园城市理论的宗旨,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经验,促进了城市的发展,重新分布了城市的中心与次中心,使得城市空间的结构与组织更加合理化,与时代发展齐肩共进。

2.6.2国内实践案例

石家庄:2008年,石家庄提出着力构建“生态产业、生态战略资源、生态环境质量、生态安全、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六大体系,把石家庄建设成为燕赵山水田园特色鲜明、经济繁荣、社会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宜居兴业的新石家庄。

城市景观生态化:规划建设“7个景观片区、5个景观带、6个景观点”,绿地系统形成“二环、三廊、七片”的绿化结构。

产业体系建设生态化:生态农业:建成生态型现代化的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和水产养殖业生产体系。生态工业: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生态服务业: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发展方向,加快生态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整体推进生态旅游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环保产业:积极构建物资资源从摇篮到摇篮的闭合循环圈,建成以再生资源回收、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绿色静脉产业。

人居生态化:市域城市体系划分为5个生态城市群:都市区生态城市群、西部山区生态城市群、东部平原生态城市群、东北部丘陵、平原生态城市群、东南部丘陵平原生态城市群,这些城镇将拥有完善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城市生命线系统(供水、供电、供热、供气、交通等线路)。

无锡:提出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城市”,打造集“绿色无锡”、“园林无锡”、“生态无锡”为一体的“田园无锡”。

宁波江北区:着力建设“田在城中,城在田中”,适宜人类居住,适宜事业发展的现代生态型田园式城市。江北区是宁波市区农村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之一,面积208平方公里,90%为农村,110个行政村有8万多农民,历来被宁波市民誉为“米袋子、菜篮子、奶瓶子”;该区有山、有江、有田、有湖、有古迹,自然资源丰富、风景秀丽迷人、地理位置独特,为“田园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宁波江北区在浙江省率先以“田园城市”建设模式统筹新农村建设,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近郊农村向田园城市、郊区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型进程。该区围绕“田园城市”的“人本之城、生态之城、节约之城、文明之城、和谐之城”5大战略目标,大力实施“630计划”,即:“着眼农民增收、村容整洁、城乡统筹、分类指导、农村改革、注重长效等6个工作重点,完成30个重大项目,确保每一个项目落到实处。

成都:世界田园城市,这个梦想究竟距离我们有多远?我们能够实现它吗?一些专家学者纷纷表示,成都历经6年多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从发展理念到工作思路、从方式方法到制度创新,将一个二元体制束缚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形态引入到城乡协调、互动发展的良性轨道。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不仅与田园城市的路径不谋而合,而且也为我们实现这一美好愿景夯实了基础。

“田园城市”的定位——一个城乡繁荣、乐业宜居、生态优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可持续的现代大都市,正道出了统筹城乡发展之路与田园城市之路紧紧相连的要义所在,“田园城市”将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理想城乡形态。成都,这几年所走之路,正是最好力证。

应对危机,成都一整套办法的战略支撑,就是发端于6年多前——以“三个集中”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6年多时间的不断探索,成都走出了一条符合城乡发展和城乡全体人民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道路。而这一战略选择在“5?12”后也得到了实践的检验。用“统筹城乡”的思路,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遵循“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

的原则,成都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划、思路和办法进行灾后重建。

近一年多来,虽然这个城市经历了大地震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但是,2009年上半年仍实现了14.3%的GDP增速,经济向好势头超出预期。灾后重建、应对危机的过程证明,坚持不懈地推进城乡统筹,是成都发展最现实的优势、最宝贵的基础、最有力的措施。这份成绩单,并不是一个意外。事实上,正是6年多来城乡一体化实践的“厚积”,为成都科学应对危机打下坚实基础,也让化危为机、经济发展的成绩水到渠成。不难判断的是,成都探索的实际效果还将不断显现和放大。

成都统筹城乡发展从一开始就并非某一领域的单兵突进,而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全面变革、全面统筹推进。目前的成都,初步走上了一条符合成都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开创了成都发展史上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得到实惠较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

未来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发展和竞争,是更高层面上城市化、大都市区化的结果。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本质是新型城市化,在城市快速发展实现容量扩大、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升级、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同时,带动农村的全面发展,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这正切合了未来竞争的要害,所以,是我们迎战未来的根本之策,是我们创造“世界田园城市”的根本之策。

温江:还原三千年前的古老田园城市形态,探寻返璞归真的当今发展蓝图!来自省内众多历史文化专家聚首温江,通过对温江前世今生的解读,以全新视角对温江发展田园城市展开了探讨。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专家们说,成都温江自西魏恭帝建制以来一直是川西政治经济文化重镇,是四千多年前古蜀鱼凫王国的发祥地。温江全境位于成都平原腹地,气候温和,河网密布,适合农业耕作,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怡人的亚热带气候、秀美的田园风光及蜿蜒流湍全境的四条碧水,使它宛如一块巨大的绿色翡翠,镶嵌在成都平原腹地,赢得了古往今来人们金温江的赞誉。

鱼凫是数千年来流传的古蜀开国传说,但在专家眼中,随着今年考古发掘的成果,传说的背后是一个三千年前就已经形成的古老田园城市。特别是在温江发掘出鱼凫城遗址后,该地区又陆续发现了二十余处商周时期的聚落遗址。“大大小小等级不同的聚落构成了一个邑聚层级网络群和互动圈,也成为了城市文明的起源。”

“古蜀人翻越岷山来到川西平原,到了温江发现这里气候暖和、江水温润,于是把这里作为定居之地开始发展农业文明。”专家们认为,从发掘出的聚落群来看当时古蜀人的生活状态,若干乡村林盘围绕聚落,就是最早的田园城市形态。

虽然如今的温江已被现代文明包围,但温江很多小城镇仍保留着田园城市的独特魅力,具有天然的城市与乡村一体化的优势。随着成都提出建设世界田园城市的目标,温江完全可以继承田园古城的传统,让居住者享受现代化城市文明的同时过上高品质的田园生活。

破题从规划开始。温江目前结合区域重点项目,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已经规划出科技园片区、国际乡村度假休闲产业功能片区、现代农业功能片区等八大城市功能片区。这些片区都有其主导产业作为核心动力,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这八大片区可以看作现代化的高级聚落,形成了若干具备城市功能的城镇,之间由田野区所隔正好保持了田园城市的形态。

2.7 结论

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交通拥挤、停车无地、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城市综合症”。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合理的规划城市。而田园城市的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推动城乡平衡发展这一城市规划思想体系对规划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和主张是符合时代发展特点的,必将是今后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统筹城乡发展的本质是新型城市化,在城市快速发展实现容量扩大、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升级、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同时,带动农村的全面发展,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参考文献

[1]单霁翔,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

[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P88-93

[2]赵昀,王红扬,城市规划的法理学思考[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6,P35-41

[3]柯布西耶.,明日之城市[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3,P154-184

[4]张捷,赵民,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田园城市思想的百年演绎[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P114-129

[5] 鲁亚诺,生态城市/60个优秀案例研究[J].,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3,P223-257

[6] 顾朝林,都市圈规划:理论·方法·实例[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6,P59-67

[7] 吉勒姆,无边的城市——论战城市蔓延[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1,P254-267

[8]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J],译林出版社,2005,5,P13-56

[9]亚历山大,城市设计新理论[J],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5,P298-336

[10]赵卓文,城市策划实战案例[J],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1,P76-103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巴黎改建(奥斯曼)——新协和村(罗伯特·欧文)——花园城市(艾比尼泽·霍华德)——带形城市(索里亚·伊·马塔)——工业城市(加尼埃) 巴黎改建:奥斯曼在1851年开始的18年中的大师之作。奥斯曼巴黎改造计划的核心,是干道网的规划与建设,当时数量庞大的马车已经彻底瘫痪了巴黎的交通,奥斯曼在密集的旧市区中,征收土地,拆除建筑物,切蛋糕似地开辟出一条条宽敞的大道,这些大道直线贯穿各个街区中心,成为巴黎交通的主要交通干道。奥斯曼在这些大道的两侧种植高大的乔木而成为林荫大道,人行道上的行道树使城市充满绿意,巴黎的林荫大道开世界风气之先,如今林荫大道已成为全世界都市计划的共同语言。奥斯曼的都市计划严格地规范了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高度,形式,并且强调街景水平线的连续性,这些经过仔细规范,同时期新建的楼房统一了巴黎的街景,造就了一个典雅又气派的城市景观。城市地底下的工程才是城市建设有最有远见的最佳指标。巴黎的地下工程除了闻名世界的地铁网络以外,还有令后来无数市民引以为傲的下水道系统。巴黎的下水道简直就像一个地下城市,每条街道地下都有宽敞的下水道,也设有街名,一部分的下水道被规划成为下水道博物馆,在隧道似的空间里,展示出下水道的系统设计与各种设备,这里已经成为巴黎的观光景点之一。奥斯曼在他的城市规划中,开辟了好几个大型公园,利用大型空地开辟出来的公园。以及保留资源地景开辟出来的大型公园,成为巴黎的“城市之肺”。奥斯曼在他的回忆录中特别强调,公园对城市居民的健康非常重要,在公园里市民可以享受到充分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与开敞的空间,这个城市公园中的花草树木处处展现出高水准的地景专业与优秀传统。在密集的人造环境中,保留出一片绿地,也成为全世界城市规划者的共同目标。 新协和村:当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形成,开始暴露其种种矛盾时,有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针对当时已经产生的社会弊病,提出了社会改良的设想。罗伯特·欧文主张建立的“新协和村”,居住人口500~1500人,有公用厨房及幼儿园。住房附近有用机器生产的作坊,村外有耕地及牧场。为了做到自给自足,必需品由本村生产,集中于公公仓库,统一分配。他宣传的这些设想,遭到了当时政府的拒绝。1852年他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3万英亩土地,带了900名志同道合者去实现“新协和村”。随后还有不少欧文的追随者建立了多个新协和村形式的公社。 花园城市:“花园城市”的思想从萌芽状态起就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社会性,也因其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和地区、民族与文化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时代观念、文化内涵、民族特征以及不同的地域风貌。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1771-1858)提出的。在经历了英、美两国的工业城市的种种弊端,目睹了工业化浪潮对自然的毁坏后,英国著名的规划专家艾比尼泽·霍华德(1830-1928)于1898年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论,中心思想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之中。 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发表了题为区《明天的花园城市》的专著,阐述了"田园城市”的理论,随后也影响了全世界的城市建设,他提出的田园城市,是具有生态理念的社会城市·在实践中常被简单理解为花园城市·就是注重城市园林绿化。我国最早的松江新城主干道设置上百米的绿化带·使建筑掩映在绿化中,成为各地政府学习的榜样。由此各地城市不惜巨资,注重建设公园和道路绿化。使得绿化园林建设成为地方政府政绩工程。花园城市理念和目标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新城建设绿化标准和园林美学,但有些人为的形象工程绿地不成体系,徒具形象,却不具备生态优化的价值。 以花园城市为样本建设的最新案例是苏州工业园区。在园区建设十五年来,经过生活检验,暴露出了若干问题:用地强度较低,使得城市空间过于疏远,交通距离略长。由于沿主干道都是绿化带,因为绿化使得街道单调,缺乏人性化。商业集中在邻里中心,导致汽车依赖,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现代全球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同样也带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当今世界上的城市的发展中出现了人口危机、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与城市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也在不断地探索中尝试着各种城市规划,更新着各种城市规划理论,力求找到能完善解决城市规划中的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本文从西方现代城市规划谈起,阐述了城市规划中的各种理论,希望能从历史中的各种城市规划中得到解决当前城市规划中的良方,能促进当今城市规划健康发展。 人类文明史的发展,从自然中走出,经历了蒙昧、野蛮,而逐渐走向了文明。从渔猎文明发展到了农业文明,再发展到工业文明,由工业文明发展到了今天的信息文明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工业化的程度已经走到了顶峰,但同时工业文明也带来了全球环境、资源、人口等一系列问题,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喧闹拥挤的街道渐渐侵占了原本宁静优美的自然栖息地,不断膨胀的钢筋水泥吞噬了郁郁葱葱的树林,沥青水泥路面覆盖了泥土、水沟和池塘。灰色取代了绿色,成为城市令人压抑的基调。城市规划一路走来,也在不断城市规划实践中,不断地更新理念,不断地加快理念指导城市规划实践。 人类对城市的规划的历史,东方的可以追溯到《周礼·考工记》,规划主要是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而西方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书中阐述了城市选址、环境卫生、坊际建设、公共建筑布局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当时的“理想”城市模式。中世纪社会发展缓慢,城市多以教堂为中心。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阿尔伯蒂、帕拉第奥、斯卡摩锡等也提出了一些反映当时商业兴盛和城市生活多样化的城市理论和城市模式。产业革命前的欧洲城市,除罗马等少数城市外,一般规模较小。多数城市是自然形成的,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都比较简单,卫生条件也差。城市规划多侧重于防御功能和政治需要,封闭性强。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着眼于道路网和建筑群的安排。 近代产业革命的发展,导致了城市中的交通拥堵,污染严重等问题,人们从社会改革角度对解决城市问题所作的种种探索,寻求近代城市规划合理规划的道路,在此过程中,西方城市规划师们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推动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在不断的摸索中形成了百年而经典的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近代城市规划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空想社会主义

谈西方城市设计理论对现代城市设计的影响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城市设计概论 论文名称:谈西方城市设计理论对现代 城市设计的影响 学年学期:2010-2011学年第1学期 任课教师: 班级名称: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谈西方城市设计理论对现代城市设计的影响 【摘要】西方城市设计理论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建筑师希波丹姆斯。如果说古代城市性质、功能比较简单的话,那么近代,特别是现代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就变得十分复杂。为解决众多的矛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应运而生。【关键词】田园城市明日之城 CIAM 城市意向 1从田园城市到新城设计理论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Ebenizer Howard)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第一 次把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圣西蒙等人的 理想城市设想加以具体化,是新城城市设 计上的先行者。虽然霍华德也建立了两个 小城市作为试点,但真正开始新城运动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按大伦敦规 划在伦敦周围建起了8座新城。哈罗城是图-1 田园城市 它的代表,是英国第一代新城。经过第二代伦康新城(Run Corn)、霍克新城(Hook, 未建),到现在已建起以密尔顿·凯恩斯(MiltonKeyens)为代表的第三代新城。除 英国以外,法国、瑞典、芬兰等其他欧洲国家也建起不少新城。日本、美国也掀起了 新城建设热潮,苏联、东欧各国,甚至中国也在效仿。可以说新城运动几乎遍及世界 所有的大城市。 建设新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特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环境恶劣的矛盾,并通过疏 散大城市的人口,创造田园式的理想城市模式。尽管最初设想的疏散特大城市人口的 目的未能完全实现,但却为特大城市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由于新城规 划思想的发展,也使城市设计的理论得到了发展。英国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吉伯特 (F.Gibberd)是哈罗新城的设计者,他所著的《市镇设计》(Town Design)一书是 一本比较有影响的论著。该书总结了英国新城建设经验,并把它上升到理论。书中强 调城市设计是三度空间的环境设计,既要考虑功能,又要考虑艺术。书中还包括了城 市素材,城市设计遗产,城市美学和原则以及城市形式和视觉要素等。这些都是讲述 城市空间艺术,并以功能和艺术相结合的原则,论述了城市总体和各个部分的空间设 计原则和方法。在艺术观方面他继承了西特(C.Sitte)、沙里宁(E.Saarinen)和 莱特(F.L.Wright)的艺术观,讲究人的尺度,强调有机和谐,特别是人工和自然要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 摘要:按时间顺序,本文把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历程分为六个各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核心特质,抽取并剖析精华思想,以为中国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经验借鉴。1.前言 在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构成了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必要背景和物质驱动后,现代城市规划就进到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阶段。从英国政府改善城市卫生条件和工人居住环境的实践开始,越来越多的先驱(建筑师、艺术家、规划师、社会家、政府官员等)关注城市问题和城市规划,他们或思考理想城市的模型,或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或支持追随,或批判指正……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精华思想洗尽铅华,一些理论被遭贬弃。但是,曾经某一时代的经典,依然值得我们研究。探索历史,可以为我们正视历史、把握现在、预测未来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本文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演变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力求清晰系统地阐述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 2.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 2.1初期实践探索 2.1.1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运动 人类居住模式的转变,导致传染疾病在西方世界迅速蔓延。14世纪“黑死病”和后来几次传染病的爆发,促使欧洲各国关注城市环境整治和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作为最早的工业化国家,英国的情况毫无疑问是最严重的。为此,英国于1875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公共卫生法》,强制性规定了城市里的卫生设施和住宅的最低建设水准。为了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1890年,英国颁布了《工人阶级住宅法》,提出了旧住宅改造的标准,如对给排水、道路、房屋日照、室内日照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城市规划的雏形开始形成。 2.1.2 城市美化运动 18世纪后,中产阶级对城市中四周由街道和连续的并列式住宅所围成的居住街道中只有点缀性的绿化表示出极端的不满,在此情形下,有园艺师亨弗利.雷普顿倡导的“英国公园运动”试图将农村的风景庄园引导城市之中,强调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要创造健康的环境和展现优美的美学特征。在奥姆斯特德带领下,纽约1859年建了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敞空间——纽约中央公园,这改善了城市机能,也开创了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新纪元。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许多城市不断郊区化,为恢复市中心良好的环境和吸引力,美化运动运行开来。美国城市美化运动起源于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以伯恩海姆所做的“芝加哥规划(1909)”为开端。之后,一些先驱们开始自然主义的探索,渴望城市与自然相融。 英国公园运动和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建筑学和园艺学的思维方式引导着对城市布局问题的思考,探索了城市绿化系统和城市整体环境规划的手法,而且还传递了“人类有组织的规划设计可以创造全新的城市环境,它远远优美于城市无序、自发的发展”的概念,奠定了“城市需要规划”的思想基础。 2.1.3空想社会主义与公司城建设 托马斯.莫尔提出了“乌托邦”的概念,他借“乌托邦”之名,阐述了进行社会改革的立场,并描述了理理想中的建筑、社区和城市。英国工业家罗伯特.欧文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城市,并建立了名叫“新协和村”的社会主义城镇,但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竞争的严峻条件下,实验失败。法国傅里叶也阐述了自己的空想社会主义社区思想,提出建立称为“法郎吉”的社会公共生活单位,但后来在美国建立的28个类似的“傅里叶殖民地”,均在建成后不久就失败了。 美国设计家汉密尔顿提出了建设公司城的基本概念,有意识地将工厂和工人居住区结合在一起建设,并于1792年由朗方赫然哈伯德在新泽西州规划了帕特森城。19世纪后,这类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轮的早期探索 1.1898霍华德出版了《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为题的论著,提 出了——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它的实质就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代表作,世界上的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1922年勒.柯布西埃出版了《明天的城市》一 书。(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1931年,柯布西埃发表了他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他认为所有的城市应当是“垂直的花园城市”。(代表作——昌迪加尔) 3.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于1882年提出了线性城市的理论。(线性城市就是 沿交通运输线布置的长条形的建筑地带,城市不再是一个一个分散的不同地区的点而是由一条铁路和道路干道相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城市 带。) 4.20世纪初法国建筑师戛涅提出了工业城市理论。1917年出版了名为《工 业城市》的专著。(阐述了他关于工业城市的具体设想,其目的在于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戛涅将各类用地按照使用功能划分得非常明确,使它们各得其所,这是工业城市设想的最基本思路。) 上述四条,主要集中在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城市中已经存在的问题。他们紧对现有城市的问题进行批判,而没有提出改进的意见。

5.法国巴黎建筑师埃纳于19世纪中叶发表了巴黎改建研究。提出了大城市 改建的一些基本原则。 6.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即,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 而在次要地区则可以强调土地的最经济适用。)现代城市设计之父西谛于1889年出版了《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一书》。(他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各类构成要素,揭示了这些设施位置的选择,布置以及交通,建筑群体布置之间建立艺术的和宜人的相互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7.盖达斯的学说。盖达斯于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他把对城市 的研究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由此形成了区域规划的思想。盖达斯的名言“先诊断后治疗”,由此形成了影响至今的现代城市规划过程的公式:“调查——分析——规划”。(通过对城市现实状况的调查,分析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预测城市中各类要素之间的互相关系,然后依据这些分析和预测,制定规划方案。) 二现代城市的发展理论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了卫星城理论。(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都是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上,但在含以上仍有一些差别,他们应当被看作是同一个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深化的结果)

浅谈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浅谈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 摘要: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如何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又如何设计出特有的城市理念,是摆在城市建设设计人员面前一项紧迫而又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一、现代城市规划的背景 大约公元前1000年,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造就了古希腊人独立意识和优雅的生活态度。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建筑中,突出的特征是追求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这可以说是后来整个人本主义的思想历史的发展。17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席卷欧美,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生活质量日趋下降。另一方面,贫富差距加大,地租成为支配土地利用的重要因素。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催生了现代城市规划。人认识到这样无序的城市建设所带来的灾难性结果,并试图提出一个合理的城市模型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改善居民生活状况。可以说自城市规划理论发展之初,对人的关怀就成为其紧扣的核心与主题。 到了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的逆城市化浪潮使城市管理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加上城市边缘地区的开发,使理论的实践成为可能。从而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早期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英国的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他的基本思想是现在的城市和农村各有有利和不利的条件。通过有计划地分散工人和就业岗位来实现把城市集聚的有利条件整个地移到新的居民点上;翁温在1922年,又进一步提出了他的“卫星城规划理论”。其思想认为卫星城是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卫星城的职能是接纳大城市过于拥挤的人口和产业,以减少在中心城市急剧膨胀所带来的问题。之后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盖迪斯的《进化中的城市》,赖特的“广亩城市”等,均为早期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物。 早期的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有着巨大的贡献,早期的城市规划师们提出了城市结构模型,开创了技术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居住区街坊的规划也得到了进化,同时带动了城市美化运动和城市设计运动。但早期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其处在一个战后的转性时期,不免流露出不少的时代局限性,如他们大多数只偏于绘制蓝图,陈述结果,但私有力量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城市建设,从而产生很多矛盾;他们大多进行的是物质环境实体方面的规划,缺少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考虑。 二、现代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1、城市规划的管理不完善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很多城市规划不能展现当地的人文、历史、地理等风土人情,不能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有效的结合,导致城市规划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情况,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很大的阻碍。有些决策者对城市规划的理解只是一种政绩的体现,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格外重视眼前的利益。很多房地产以及土地开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规划滞后而施工超前的情况,资源配置问题没有进行重视,同时用地结构也出现了比较松散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主体已经不再是开发商,而是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对有限的空间资源进行争夺。城市规划规程中更多的是对多元素、多因子、多利益群体的需求体现,规划的过程需要政府和人民群众进行参与,实现各种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实际中,公众参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人们的权利没有得到重视,利益集团的参与导

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理论是对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描述。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存在很多学派,看法很不一致,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城市要“以人为本”和“宜人为本”。不同的行业如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城市管理、城市环境的学者,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可以提出对城市的不同理论。但是,联合国于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人居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新千年中的城市和其他人类居住区的宣言》,简称《21世纪人居议程》,其中反复强调了城市要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主要的传统理论有: (1)城市规划理论 《雅典宪章》(1933)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休闲及交通四大活动问题。原则有:①城市建筑景观美化的原则;②城市生态环境原则;③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结构相协调的原则;④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原则;⑤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的原则。还有如:城市要与所处的自然背景或周围环境相融为一体的原则,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与文化历史相协调的原则,要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等。 重庆鲁能·星城的规划设计说明,就是以《雅典宪章》为线索进行论述: ·住宅区应该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1933年《雅典宪章》 ·城市依赖地理的,经济等区域单位而发展。——1933年《雅典宪章》 ·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1933年《雅典宪章》 ·公园适当的地点应留作公共设施之用,设立音乐台、小图书馆、小博物馆及公共会堂等,以提倡正当的集体文娱活动。——1933年《雅典宪章》 (2)城市建筑理论 城市是以建筑为主题的,而建筑之道以人为本,建筑之美宜人为本。建筑的一切要素应以人的舒适、安全、愉悦为出发点。在有限的物质空间里,营造并延伸精神的自由空间(张开济,2000)。 (3)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吴良镛(2001.9)提出城市的五大纲领(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艺术),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一个原则(“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环境”)。俞孔坚(2000.6)提出理想人居原则——天、地、人和谐的原则,即城市建筑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要宜人为本。 (4)人类生态系统理论 城市是城市范围的,甚至是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复合体,是人类对自然改造的人工生态系统。人类是该系统的主体,城市是人工环境(各类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生产(主要指商品生产和精神文明生产)和消费(原料、食物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是守恒的,但它们的价值是不守恒的,增值的主要原因与信息有关,这一过程还是非线性的。 (5)城市生态理论或生态城市理论 在殖民时期,欧洲移民兴建的沿海城市,都是以大教堂、主广场为中心,采用棋盘式布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丁美洲各国首都和港口城市的人口迅速增加,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圣地亚哥、墨西哥城、波哥大等很快发展为几百万人口的大都市,高楼大厦次第出现。但城市只是按原有布局延伸扩大,出现了住宅短缺、交通阻塞、环境质量下降等情况。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一些国家的城市规划有所发展。巴西为发展内地经济,

城市的规划原理作业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班级:城规0501 姓名:白一清 学号:050120110 指导老师:任云英黄嘉颖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摘要: 城市规划为城市的发展描绘出宏伟的蓝图,城市文化如同一条暗线,引导着城市的发展。从古希腊向往自由与美好的社区生活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理想城市的追求,城市规划一步步向前发展无不渗透着文化这一精神力量的推动与沉淀。工业革命带来的大规模城市化给城市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城市的发展之路。从“乌托邦”到“田园城市”再到1933年《雅典宪章》的发表,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真正的将“文化”提上了议程,经过《北京宪章》的发展,城市的精神文化始终贯穿于整个城市规划发展的全过程,而城市规划本身也向着以人为本,可持续的道路前进。 关键词: 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功能城市文化城市 引言: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城市的理想模式。两千多年前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留居于城市。”正是这个被西方视为最为古老的城市定义,揭示了城市最基本的内涵,也体现出城市的终极目标。 1.人类的童年——自由美好的社区 古希腊是西方古典文化的先驱和欧洲文明的摇篮。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是西方世界诞生的第一个乌托邦。他希望通过提倡一系列公共美德建立起社会正义和公正。古希腊人对城市的定义是:城市是一个为着自由美好的生活而保 持较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 既有节制,又能自由地享受轻松的生活。古希腊早期诸多 城市的突出特征是符合人的尺度以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城 市并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规整对称,而是顺应和利用各种 复杂地形,构成生动活泼的城市景观。城市中大量公共活 动场所的设立,促进了市民平等、自由和荣誉意识的增长。 在这一时期人们所注重的是文化精神的发扬。雅典卫城公元前5世纪,希波达姆斯所作的米利都城规划,首次采用正交的街道系统,形成十字网格,建筑物布置在网格内,这种城市建设系统被公认是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起点。这种几何化、程序化的规划方法,虽然确立了一种新的城 市秩序和城市理想,却由于过于严谨而显得呆板,甚至为 了构图的形式美而不顾自然地形的多样化。 2.强大的帝国——彰显永恒的秩序 古罗马时代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那时候已 有了正式的城市布局规划,它具有四个要素:选址、分区 规划布局、街道和建筑的方位定向和神学思想。美国著名 城市史专家芒福德曾指出,“罗马人从希腊城镇学到了基 于实践基础的美学形式而且对米利都城规划形式中的各 项重要内容——形式上封闭的广场,广场四周连续的建筑,宽敞的大街,两侧成排的建筑物,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二) 理论思想: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以人的尺度和需要来估量功能的分区和布局,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指明了以人为本的方向。 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思想方法: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在印度新城市昌迪加尔的规划中,得到了具体实践)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和"最合适的关系"。城市看成一种产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 20.下列不属于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A.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的配置城市空间资源 B.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C.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加强队伍建设 D.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运作 答案:C 考P41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包括: (1)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的配置城市空间资源; (2)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确保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4)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机制,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 (5)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运作。 30.下列不属于为城市土地得以合理利用必须做到的是()。 A.严格查处一切违法用地行为,坚决依法收回违法用地。 B.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尽量少占基本农田。 C.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促进土地合理利用,提高土地收益。 D.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土地的需要,以取得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答案:D 考P48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为城市土地得以合理利用必须做到。要明确和强化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土地利用的管制作用,确保城市土地得以合理利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科学编制规划,合理确定城市用地规模和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并严格执行国家用地标准。 2、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尽量少占基本农田。 3、按照法定程序审批各项建设用地,对城市边缘地区土地利用要严格管制,防止乱占滥用。 4、严格查处一切违法用地行为,坚决依法收回违法用地。 5、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促进土地合理利用,提高土地收益。 6、重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在城市规划统一指导下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开发。 36.在城市规划调查中,对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民俗民风应该采用方法是()。 A.现场踏勘或观察

浅谈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浅谈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姓名:李凤班级:城规1102 学号:3110803206 【摘要】:城市规划与社会学研究与服务的主体都是人,当前城市规划工作及 其学科范畴已大大突破了其传统内涵,并在某些情境下愈来愈明显地呈现出一种社会规划的特质。所以在“以人为本”的这个基础上城市规划与社会有了很大的关系。这就需要将空间问题置于更为全面的社会生产条件中加以考量.实现城市规划与社会学的双向渗透与多层面耦合。 【关键词】:城市规划、社会学、影响与关系 一、城市社会学的简要概括 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现状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中最早的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城市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研究内容包括:①人类生态学;②城市社区的划分; ③城市问题对策与规划;④城市化。在城市化国家,城市社会学与任何一门社会学科都有联系,如犯罪学和异常行为研究主要针对城市治安状况;人口统计学中很大部分涉及到城市人口迁移过程和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对社会政策、家庭、老龄化、医疗、社会差别等的研究都与城市社会学有关。 2、城市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在途中,无论是城市学的二级学 科还是社会学的二级学科、都可以 形成城市社会学的一个有机的组 成部分。如城市规划学和城市社会 学交叉,可以形成城市社会发展规 划研究;城市经济学和城市社会学 交叉,可以形成城市经济社会协调 发展研究;政治;社会学和城市社 会交叉,可以形成城市社会管理机 制的研究;文化社会学和城市社会 学交叉,可以形成城市社会文化研 究等等。由此看来,城市社会学的 现代框架和过去相比,和其他学科 相比,应该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而又相当复杂的体系,而且这个体系会与时俱进地更加丰富和复杂,在以后的发展进程中,会和很多与之相关的学科、内容共同探讨和研究。 二、城市规划对城市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城市规划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多方利益主体需要协调,有诸多决策需要公众参与.有新旧社会矛盾需要面对,这就使城市规划在某些情境下愈来

(完整版)城市规划师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理论

城市规划师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理论 城市理论是对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描述。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存在很多学派,看法很不一致,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城市要“以人为本”和“宜人为本”。不同的行业如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城市管理、城市环境的学者,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可以提出对城市的不同理论。但是,联合国于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人居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新千年中的城市和其他人类居住区的宣言》,简称《21世纪人居议程》,其中反复强调了城市要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主要的传统理论有: (1)城市规划理论 《雅典宪章》(1933)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休闲及交通四大活动问题。原则有:①城市建筑景观美化的原则;②城市生态环境原则;③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结构相协调的原则;④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原则;⑤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的原则。还有如:城市要与所处的自然背景或周围环境相融为一体的原则,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与文化历史相协调的原则,要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等。 重庆鲁能·星城的规划设计说明,就是以《雅典宪章》为线索进行论述: 1住宅区应该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1933年《雅典宪章》 2城市依赖地理的,经济等区域单位而发展。——1933年《雅典宪章》

3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1933年《雅典宪章》 4公园适当的地点应留作公共设施之用,设立音乐台、小图书馆、小博物馆及公共会堂等,以提倡正当的集体文娱活动。——1933年《雅典宪章》 (2)城市建筑理论 城市是以建筑为主题的,而建筑之道以人为本,建筑之美宜人为本。建筑的一切要素应以人的舒适、安全、愉悦为出发点。在有限的物质空间里,营造并延伸精神的自由空间(张开济,2000)。 (3)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吴良镛(2001.9)提出城市的五大纲领(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艺术),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一个原则(“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环境”)。俞孔坚(2000.6)提出理想人居原则——天、地、人和谐的原则,即城市建筑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要宜人为本。 (4)人类生态系统理论 城市是城市范围的,甚至是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复合体,是人类对自然改造的人工生态系统。人类是该系统的主体,城市是人工环境(各类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生产(主要指商品生产和精神文明生产)和消费(原料、食物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是守恒的,但它们的价值是不守恒的,增值的主要原因与信息有关,这一过程还是非线性的。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读书笔记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内容摘要 本书以时间为轨迹,全面地阐述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脉络,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发展、成熟和演变的过程;同时,对于现代西方不同类型的城市规划体系和类型做了完整的介绍和评论;分析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认识城市规划本质和定位方面的提升和发展轨迹;总结并评述了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运用,及其对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实践和实施成效的评价方面的重要启示。 第二部分核心内容 第一章为引论,主要阐述了城市规划的概念及其面临的现实挑战——未来的不确定性,并讲述可Friend(2001)所提出的规划过程中解决不确定性的战略方法,同时,分析了“程序规划理论”和“实体规划理论”及“规划效能理论”的产生。 作者指出城乡规划的定义为:是一种在社会多元群体和成员之间为实现其追求社会、经济或环境效益所达成的共识和目标的框架,是一种可以在各种矛盾和利益之间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或和解的机制,是能够针对未来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具有灵活性的政策行动程序及实施方案或建议。 第二章,论述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背景和过程。 政治背景——资产阶级革命;技术背景——工业革命;思想文化背景——启蒙运动;在这些社会背景下,城市呈现出人口增长急剧、环境卫生恶化、城市布局结构失调、土地开发使用失措、交通堵塞失控等一系列“城市病”,出于自己利益,统治阶级开始对城市进行改造和管理,城市规划就就进入到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阶段。其中,伦敦、巴黎、纽约、华盛顿的几次改建和英国公园运动、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建设与城市美化运动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社区建设、公司城的建设等尤具代表性。 伴随着对城市时间和深入思考,产生了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潮。解决城市问题有两种取向——城市分散与城市集中。城市分散思想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为代表,城市集中思想以柯布西耶的理论为代表。主要人物及著作有以下几个:英国霍华德“田园城市”《明天:走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西班牙工程师索利亚玛塔“带形城市”;法国建筑师加尼埃“工业城市”《工业城市》;西谛的城市形态学说《建筑艺术》;格迪斯的区域规划理论《进化中的城市》;法国建筑师亨纳德的城市改建思想。 第三章讲了现代西方主要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历史演进。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功能主义规划思想,以《雅典宪章》和柯布西耶1950年为印度昌迪加尔做的城市规划方案为代表;城市分散主义,以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为代表;城市集中主义,以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和“300万人口的现代城市”的城市规划方案为代表;美籍建筑师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其著作为《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20世纪60年代:对空间理论的批判;系统规划理论;过程规划理论;区域规划理论;卫星城理论与新城运动。 20世纪70年代:以《马丘比丘宪章》为代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开始转变,体现在城市环境保护的新内容、人文关怀的城市规划倾向、对大规模城市改造的反思和城市复兴思想。此时,主要理论流派有(1)系统规划理论及其应用(2)理性过程规划理论及其应用(3)关于城市规划实施成效的评估和解释。

浅谈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及其对现代城市的影响

浅谈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及其对现代城市的影响 浅谈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及其对现代城市的影响 摘要:埃比尼泽·霍华德是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所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代管。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广泛且深远。从城市运动到卫星城建设,到战后新城运动,直至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城市主义”无不受到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田园城市”理论在现代城市规划时被赋予更多内容,结合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等各种城市概念,并融入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理论内容更加全面。 关键词: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影响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产生背景 1、时代背景 19世纪中叶,随着城市物质资源的不断积累,西方进入了城市化的轨道,大量人口涌向城市。但当时的城市建设是有限的,于是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化问题,导致城市环境不断恶化,社会矛盾不断尖锐。 此时一些理论家开始探讨,探讨的观点分为几个方面:是放弃老城重建新城还是对老城加以规划和改造;新城的建造应如何进行,旧城的改造又如何进行,是横向对城市加以建设还是纵向对城市加以建设。 空想社会主义者们针对资本主义城市的城乡对立而提出众多改 革方案。如:托马斯在16世纪提出的“乌托邦”;康帕内拉在1602年著作的《太阳城》,傅立叶以名为“法朗吉”生产者联合会为单位的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等;罗伯特·欧文在19世纪初提出建立“新协合村”。 2、人物背景 埃比尼泽·霍华德(1850~1928),20世纪英国著名社会活动家,

城市学家,风景规划与设计师,“花园城市”之父,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 1850年生于伦敦,1928年卒于韦林。 霍华德当过职员、速记员、记者,曾在美国经营农场。他了解、同情贫苦市民的生活状况,针对当时大批农民流入城市,造成城市膨胀和生活条件恶化,于1898年出版《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提出建设新型城市的方案。 二、理论内容 1、概念 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所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代管。 2、理论 霍华德关于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主要内容包括: (1)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居民返回乡村。他认为此举是一把万能钥匙,可以解决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 (2)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这种城市的增长要遵循有助于城市的发展、美化和方便。当城市人口增长达到一定规模时,就要建设另一座田园城市。若干个田园城市,环绕一个中心城市(人口为5~8万人)布置,形成城市组群──社会城市。遍布全国的将是无数个城市组群。城市组群中每一座城镇在行政管理上是独立的,而各城镇的居民实际上属于社会城市的一个社区。 (3)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3、内容 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是一个占地2400hm2、人口为3.2万人的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城区平面呈圆形,中央是一个公园,由六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区分为六个扇形地区。在其核心部位布置一些独立的公共建筑。在城市直径外的1/3处设一条环形的林荫大道,并以此形成补充性的城市公园,在此两侧均为居住用地。在居住建筑地区中,布置学校和教堂,在城区的最外围地区建设各类工厂、仓库和市场。

城市规划毕业论文题目

城市规划毕业论文 近代上海城市规划法制研究 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规划事业的启动和发展 我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探讨 济南近代城市规划研究 制定我国城市规划听证制度的研究 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及其范型研究 城乡规划法施行后城市规划决策优化途径研究 从城市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城市规划政策与管理 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协调机制研究 中国近代分散主义城市规划思潮的历史研究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中的传统思想研究 城市规划作用特征:一种比较的观点 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中的人文学科 城市规划的法学思考 城市规划不能留缺憾 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初探 城市规划系统悖论及其出路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广州市城市规划应用实践为例从一次道路规划听证会看城市规划不可诉及其意义 现代城市规划方法论的演变和发展 我国城市规划法律制度研究 我国城市规划立法问题研究 将城市热岛效应分析融入GIS中应用于城市规划 从上海高层如林说到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机制 城市公共政策与城市规划政策概论——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政策研究浅述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市场经济下的城市规划 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兼论基于城市规划的空间政策

刘刚会见城市规划博士张兵 城市规划必须凸显科学规划理念 城市规划的历史经验教训不能忘记 21世纪的城市规划:从美国看中国 谈建筑的造型及其位置与城市规划的相关性 以城市规划调控城市经济系列研究之三城市规划调控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 城市规划行政区划社区建设 论城市规划的科学实施 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城市规划合作协议 通过城市规划平台加强区域合作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浅析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与社区发展 城市规划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今年城市规划重点轨道交通上报审批 外资企业可投资我国城市规划服务 把握城市脉络,引导持续发展——“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与UIA奖的申报GIS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我国城市规划中居民参与的必要与可能 市场经济下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的良性互动 天津:郊区12镇拟按中等城市规划 文化认同与城市规划的终极关怀 由于篇幅所限,以上题目对应的毕业论文范文请到轻风论文网查阅,另外,你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定制毕业论文写作服务,具体价格咨询王老师QQ: 814952825

《城市规划》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城市规划》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1章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 人类聚居的主要原因? 答:人类聚居的主要原因是满足“生活需要”与“生产需求”。 2. 人类聚居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答:人类聚居的主要形式为“城市”与“乡村”。 3. 人类社会的第一、二次劳动大分工? 答:“采集”和“狩猎”向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的演进,称作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称作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4. 原始聚落一般的选址要求? 答:原始聚落一般选址在近水的阶地或向阳坡地上,便于取水,利于卫生。 5. 农村与城市的主要区别?以及二者相互关系? 答:农村与城市具有产业、人口聚集、行政管理三方面的主要区别。 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农业文明的发达与发展是城市出现的经济基础。 6.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特点?P28 答: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自始至终都体现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布局,城市规划与建设始终围绕宫殿、官府衙署等单一中心展开,普通市民及其生活被置于从属的地位,有时甚至被作为防范的对象。因此,城市中基本上不存在广场、公共绿地等可作为公共活动的场所,而高墙、重地、禁区却处处设置。 7. 古希腊的城市规划布局的特点?P10 答:古希腊的城市多数是濒临地中海的山地地理条件,牧业、手工业以及伴随掠夺行为的海上贸易占据其经济的主导地位,大量由自然地形环抱的地区各自形成了以防御、宗教活动为核心的城邦国家。 每个城市控制着一片或大或小的地区和一个港口,形成一个完整的城邦国家。形成具有防御功能并建有神庙的“上城”(卫城)和商业、行政机构所在的“下城”;在城市形态上,整个城市围绕市政厅、贵族议会或居民代表大会等公共建筑或公共活动空间与宗教建筑等展开,城市大致由公共活动区、宗教区以及居民区组成。 城市中的建筑物布局和造型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形成各自城市的特点;大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应对人口进一步增加的办法不是继续扩大现有城市的规模,而是另行建造一个新的城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