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的城市化第一部分:序言1、定义2、国际对城市规划的研究:紧凑型城市、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城市边缘区农地流转与农地保护、世界大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状况3、我国城市化现状:城市化快速增长时期,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用地迅速扩大。
第二部分:我国城市化历程1、解放前的现状(1949年以前)城市化初期,经济不发达,工业很少,城市还是以自然的缓慢增长方式为主,基础设施相当缺乏,生活环境较恶劣,同时,由于战争的原因,对城市破坏很大。
2、经济恢复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时期的城市规划工作(1949——1957年)经过长期的战争创伤,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放在恢复和发展生产方面,为工业发展服务,同时由于有苏联的帮助,城市规划工作有很大发展。
3、激进时期的城市规划工作(1958——1965年)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使得规划工作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后来又过分强调“三线”建设。
4、文革时期的城市规划工作(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内停止一切建设活动,城市规划等部门全部撤销。
5、改革开放形式下的城市规划工作(1967——1999年)经过长时间的文化禁锢、建设止步后,对城市建设工作进行了很多新探索,其中最重要的是再次强调了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满足城市化的急速增长,绝大部分的城市和镇都制定了总体规划,规划工作重点向两个方面转移,其一、向区域(市域、县域)规划方面发展,其二、向分区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及专业规划方面发展;同时,由于农村改革及乡镇工业的兴起,使小城镇有了很大的发展;1986年12月26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使中国的城市规划走上了法制轨道。
6、进入21世纪后的城市规划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得到世界范围的共识,怎样在区域开发、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各个层面得到全面贯彻成为了未来城市规划的重点;2008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对改革开放30年来的城市规划实践的总结和迎接未来挑战的法律保障。
当代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章引言现代城市规划是指将科学技术和社会运行原则应用于人类城市化进程中,制定城市计划和规划。
城市规划涉及城市的各个方面,包括空间布局、自然环境、公共设施、住房、交通、经济、社会和文化。
从实践上看,城市规划可以提高城市利用效率、优化居住环境和提高居住质量。
从理论上看,城市规划是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反映并推动社会进步。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城市规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例如古中国的都城规划和古希腊的城邦规划等。
然而,城市规划真正开始发展是在现代工业化时期,城市的规模和复杂度不断增加,需要更科学的管理和规划。
20世纪初期,城市规划开始成为专业领域,人们开始学习城市规划理论和应用。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理论城市规划的理论主要包括城市发展理论、城市布局理论、城市交通理论、城市设计理论等。
城市发展理论主要是指探索城市增长模式和城市演变规律。
城市布局理论探索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
城市交通理论关注城市交通规划和交通组织,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城市设计理论则关注城市建筑、景观和公共设施等方面,为城市建设规划提供指导。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实践城市规划的实践是将城市规划理论应用到具体城市场景中。
城市规划的实践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细节规划、城市更新和城市保护等。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目的是对城市进行全面规划,测量城市发展潜力,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去年,深圳市新提出规划建设四个国家级人才住房创新试点区。
其中创业型人才住房将聚焦于推进人才创新创业发展,吸引和集聚创业型人才资源,由深圳市确认创新创业团队和项目免费提供租金使用期1年租金。
其中,建立适合人才团队工作的环境,鼓励年轻人发挥创新创意,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智慧。
城市细节规划则关系到城市的微观环境,包括城市公园、商场、街道道路的管理规划。
城市更新则关注城市更新区域的开发和整合,提高城市发展水平。
城市保护主要是指保护历史建筑,将城市文化遗产永久留存。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规划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规划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技术问题,也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领域。
本文旨在介绍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并探讨其中的关键问题和挑战。
第一章城市规划理论1.1 城市规划的定义城市规划是一种制定城市发展与利用的蓝图和规划的过程。
它强调通过进行综合的、长期的城市发展规划,为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序的指导。
从而不仅满足市民基本的居住、工作、生活需求,而且使城市具有优美的景观和高效的公共设施,提高城市的生产力和生活质量。
1.2 城市规划的目标城市规划的目标是提供全面的、持续的、灵活的城市发展计划,以使城市有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这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环境、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其中,城市规划最重要的目标是满足市民的基本居住、教育、交通、就业等生活需求,同时提高城市的社会文化、环境、创新能力,让城市成为一个人类文明的中心。
1.3 城市规划的原则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是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考虑,尽量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具体来说,城市规划的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区参与:城市规划必须体现民主和公开的原则,及时获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让市民参与到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
(2) 多元化:城市规划必须充分考虑市民的多样需求,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等因素的需求。
(3) 可持续性:城市规划必须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能源消耗等因素,保持城市的可持续性。
(4) 增强城市的活力:城市规划必须体现城市的创新能力,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5) 引导未来发展:城市规划必须体现市场需求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引导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第二章城市规划实践2.1 城市规划的内容城市规划的内容包括城市用地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市政工程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景观规划等。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一、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郊区无序蔓延带来的城市问题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城市规划及设计理论。
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新城市主义思想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1993年在美国亚历山德里亚召开的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比标志着新城市主义运动的正式确立和理论体系的成熟。
新城市主义提倡创造和重建丰富多样的、适于步行的、紧凑的、混合使用的社区,对建筑环境进行重新整合,形成完善的都市、城镇、乡村和邻里单元。
其两大组成理论为:一、传统邻里社区发展理论;二、公共交通主导型开发理论。
特点:1、适宜步行的邻里环境。
大多数日常需求都在离家或者工作地点5~10分钟的步行环境内完成。
2、连通性。
格网式相互连通的街道成网络结构分布,可以疏解交通。
大多数街道都较窄,适宜步行。
高质量的步行网络以及公共空间使得步行更舒适,愉快、有趣。
3、功能混合。
商店、办公楼、公寓、住宅、娱乐、教育设施混合在一起,邻里、街道和建筑内部的功能混合。
4、多样化的住宅。
类型、使用期限、尺寸和价格不同的各类住宅集中在一起。
5、高质量的建筑和城市设计。
强调美学和人的舒适感,创造一种区域感。
在社区内特别设置一些公共建筑和公共场所。
通过人性化建筑结构和优雅的周边环境给人特别的精神享受。
6、传统的邻里结构。
可辨别的中心和边界。
跨度限制在0.4~1.6公里。
7、高密度。
更多的建筑、住宅、商店和服务设施集中在一起,鼓励步行,促进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节约时间。
8、精明的交通体系。
高效铁路网将城镇连接在一起。
适宜步行的设计理念鼓励人们步行或大量使用自行车等作为日常交通工具。
9、可持续发展。
社区的开发和运转对环境影响到最小程度。
减少对有限土地资源和燃料的使用,多用当地产品。
10、追求高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以上各点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提高整个社区居民乃至整个人类社区的生活质量。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二)
理论思想: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以人的尺度和需要来估量功能的分区和布局,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指明了以人为本的方向。
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思想方法: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
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
(在印度新城市昌迪加尔的规划中,得到了具体实践)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和"最合适的关系"。
城市看成一种产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
20.下列不属于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A.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的配置城市空间资源
B.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C.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加强队伍建设
D.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运作
答案:C 考P41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包括:
(1)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的配置城市空间资源;
(2)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确保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4)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机制,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
(5)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运作。
30.下列不属于为城市土地得以合理利用必须做到的是()。
A.严格查处一切违法用地行为,坚决依法收回违法用地。
B.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尽量少占基本农田。
C.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促进土地合理利用,提高土地收益。
D.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土地的需要,以取得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答案:D 考P48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为城市土地得以合理利用必须做到。
要明确和强化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土地利用的管制作用,确保城市土地得以合理利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科学编制规划,合理确定城市用地规模和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并严格执行国家用地标准。
2、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尽量少占基本农田。
3、按照法定程序审批各项建设用地,对城市边缘地区土地利用要严格管制,防止乱占滥用。
4、严格查处一切违法用地行为,坚决依法收回违法用地。
5、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促进土地合理利用,提高土地收益。
6、重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在城市规划统一指导下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开发。
36.在城市规划调查中,对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民俗民风应该采用方法是()。
A.现场踏勘或观察
B.抽样调查或问卷调查
C.访谈和座谈会调查
D.文献资料的运用
答案:C 考P51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城市规划调查中使用的方法。
1、现场踏勘或观察调查。
最基本手段。
主要用于:城市土地使用,城市空间结构以及交通量调查等方面。
2、抽样调查或问卷调查
3、访谈和座谈会调查。
适用两方面:
(1)对无文字记载也难记载的民俗民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调查;
(2)对尚未形成文字或对一些愿望与设想的调查,如城市中各部门、政府的领导以及广大市民对未来发展的设想与愿望等
4、文献资料的运用。
主要文献有:历年的统计资料(如人口普查,工业普查,房屋普查等),城市志和县志以及专项志书(如城市规划志,城市建设志等),涉及历次城市规划政府的相关文件与大众传媒,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等。
37.城市规划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有()。
A.性质分析与功能分析两种
B.区域分析、城市分析、环境分析三种
C.概念分析、模型分析、图表分析三种
D.因果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
答案:D 考P52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城市规划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
主要分为: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空间模型分析。
定性分析分为:因果分析法、比较法
定量分析:频数和频率分析、集中量数分析、离散程度分析、回归分析、矩阵分析、层次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