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比较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比较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比较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比较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学案)824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1) 班级:姓名: 1、地球的自转产生了: ( ) A、昼夜现象 B、昼夜交替现象 C、极昼极夜现象 D、昼夜长短现象 2、昼夜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球自转②地球公转③太阳照射④地球是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关于昼夜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产生昼夜 B、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3时56分4秒 C、昼夜交替是地球绕日旋转而产生的 D、如果地球不自转也会有昼夜现象 4、关于晨昏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B、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均为0 C、昏线在任何时候都平分赤道 D、晨昏线在任何时候都与经线圈重合 5.下面所示四幅图的A、B、C、D 四点中,处于黄昏的是 ( ) A.甲—A B.乙—B C.丙—C D.丁—D 6.关于昼夜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球自转产生昼夜 B.晨昏线是昼夜半球分界线 C.晨昏线的西边是昼半球,东边是夜半球 D.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公转共同产生的 7.某飞机沿纬线方向每小时向东飞行15个经度,那么飞机上的乘客将看到 ( ) A.白昼和夜晚的时间都长了一倍 B.白昼和夜晚的时间都相等 C.白昼和夜晚的时间都减了一半 D.白昼和夜晚的时间不变 8. 在西行的轮船上,人们看到的昼夜更替周期 ( ) A、24小时 B、长于24小时 C、短于24小时 D、无昼夜更替 9.右图为西半球侧视图,若西半球和夜半球完全吻合,完成下列要求。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若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南移, 则北半球正处于________季。 (2)此时晨昏圈的位置是________,其中______是晨线,______是昏线。 (3)将题干所示时刻的昼夜现象在下图中绘出,用阴影表示夜半球,并 标注经度。 (4)写出B点的经度,并在新画的图上标出其位置。 (5)此时,图中A点的地方时是________时,C点的昼长是________小时, 北京时间是________。 10.读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 (1)此时西半球处于黑夜的地区范围是从________经 线向西到________经线之间。 (2)此时地方时是0时的经线是________。 (3)图甲所表示的当天,北京日出的时间是________, 北极圈上日落的时间是________。 (4)在图乙中将图甲改画成以北极为中心的俯视图,画出晨昏线并用阴影表示黑夜。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第4讲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学生用书P20] 1.方向:自西向东(如图A)。 (1)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B)。 (2)从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C)。 (3)东经度增大的方向,西经度减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方向。 2.周期:1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3.速度 (1)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约为15°/时。 (2)线速度:随纬度增大而减小。 (1)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15°/h,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上对应点的线速度。 (2)航天发射基地应选择在自转线速度较大(纬度低、海拔高)的地区,并且向东发射。 [自我检测] 读地球自转速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线速度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上线速度最大;纬线上线速度为赤道的一半,线速度为0。 (2)角速度分布规律:除极点外,各地角速度都,均为。 (3)由变式图b可知: ①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线速度,但是图中A、B两点线速度不同,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②从等值线的排列可以判断,图示区域位于 半球;从等值线的数值大小可以判断,该区域位于 和30°N 之间,位于 纬度地区。 ③从等值线弯曲状况看,A 处凸向数值小的方向,线速度 ,说明地势 ;而B 处则相反。 答案:(1)赤道 60° 极点 (2)相等 15°/h (3)①相同 海拔 ②北 60°N 中 ③大 高 考向 地球自转速度 1.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因素 2.(1)判断南、北半球 由北向南,线速度越来越大的为北半球;越来越小的为南半球。如上图位于北半球。 (2)判断纬度带 自转线速度???? ?0~837 km/h →高纬度837~1 447 km/h →中纬度1 447~1 670 km/h →低纬度 如上图位于中纬度。 (3)判断地势高低 地球自转等线速度线凸向低处说明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大,即地势较高(如上图中A 处可能为山地、高原等);地球自转等线速度线凸向高处,说明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小,即地势较低(如上图中B 处可能为谷地、盆地等)。 (2019·郑州模拟)根据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及海拔关系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e 点和其余四点线速度和所在纬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e 点线速度比a 点大,说明e 点纬度一定比a 点低 B .e 点线速度比b 点大,说明e 点纬度一定比b 点低 C .e 点线速度比c 点小,说明e 点纬度一定比c 点低 D .e 点线速度比d 点小,说明e 点纬度一定比d 点低 2.下列关于地球陆地表面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角速度也越大

(整理)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2009-01-21 10:54KIRASFREEDOM | 分类:天文学| 浏览2227次 请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拜托…周期那个是特点好不好…其实我我很怀疑出题的人脑袋是不是被驴踢了…要不然帮我分析一下出题的人脑袋是被驴踢了还是被门框挤了也可以…不过不给+分就是了… 分享到: 2009-01-21 12:19提问者采纳 星球自转所有的星球都在自转和公转,其能量来源于宇宙大爆炸。 潮汐(包括固体潮)摩擦可使各星球的转动能量消耗,使自转和公转减速,直至停止。这时宇宙膨胀也停止并开始收缩,时间开始倒流。 例如:太阳系所有行星停止公转后,都将撞向太阳。 下面有个地球自转的成因,可以把它应用到任何星球。 有一个很权威的理论是这样解释地球自转和地轴倾斜的: 地球的早期只是一颗小行星,靠引力不断俘获外来天体壮大自己,而外来天体都是在相对地球高速运动的,所以俘获的过程就是剧烈碰撞。碰撞有正撞和侧撞,最大的一次撞击发生在45亿年前,一颗很大的小行星从侧面撞击了地球,使地球旋转起来,撞出去的物质和小行星形成了月亮,撞击留下的大坑形成了海洋。 如果没有月球,地球就会摇摆不定,甚至颠倒。月球的引力是地球自转轴最好的稳定器,它使地轴指向北极星附近,并使地轴与公转平面保持66度34分。使地球一年有了四季。初始时地球自转很快,一天只有5小时,是潮汐摩擦的减速作用成了一天24小时。这就是地球月亮形成的故事。 所以,是惯性使它继续旋转,万有引力引起的潮汐摩擦使它慢慢减速。 参考资料: 1.影碟《月球之迷 其他10条回答 2009-01-29 11:30韩志强1|六级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是地球向心力与收到的太阳向心力之间的关系 地球的自转受地球本身的向心力,地球的公转受太阳的向心力。 当地球自转所获得向心力小于太阳的向心力时,地球为绕着太阳转,相对一地球,自传的向心力越小,离太阳越近,作公转运动。 太阳的向心力相对于地球越大,当自传的向心力越大,离太阳的距离越远,作公转运动, 当地球自传的向心力是地球获得能量大于太阳的向心力时,地球就会脱离太阳的束缚,脱离公转,变为自由星体。 有消息说,地球自转是公转带动的。地球形成之初原星云的角动量转化为其公转角动量,后受到太阳风阻,一部分公转角动量又转为其自转角动量。 不过要说的是,这条消息的正确性还有待考证!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又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使其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同时,由于受到太阳、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约21千米。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

第五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2.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 回归运动规律。 3.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教学的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教学的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 1.新课导入 引用毛泽东主席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提问学生这种情况能否发生。 讨论后给出明确结论:可以,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运动,从而引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2.介绍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①借助地球仪演示“自转”,讲解概念: 提示学生注意地轴指向。 结论:自转是围绕其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地轴倾斜,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②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方向(提问学生) 结论: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则为顺时针 ③讲解地球的自转周期: 首先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才能知道地球已经自转了一周?引导学生思考。 结论:地球自转周期的度量需要一个超然于地球的参照点,这个参照点应当是固定不动的,故我们选择一颗离地球非常遥远的恒星,在地球上看来,恒星的位置似乎是固定不动的,以它为参照点算出来的周期即为恒星日。 ④运用地球仪和彩图册上的图,讲解地球自转的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画,注意不同纬度的线速度、角速度的特征。结论: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 线速度则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 3.讲解地球公转的基本规律 ①演示地球仪和太阳代表物,提示学生观察地球公转轨道特征 结论:地球的公转是围绕太阳在转动,其轨道为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 个焦点上,导致地球有时离太阳较近,有时较远,从而引出近日点和远日点。 ②阅读表格“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提示学生阅读时注意在近、远日点时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差异。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地球的圈层结构

————————————————————————————————作者:————————————————————————————————日期:

年级高一学 地理版本人教实验版 科 内容标题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地球的圈层结构 编稿老师赵铭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学习目标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掌握) 2、黄赤交角存在的意义(了解) 3、地球的内外圈层结构(掌握) 4、四季的划分方法(了解) 三、重点难点讲解 重点: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关系;地球的圈层结构 难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知识点一:地球公转与季节 1、黄赤交角及二分二至日的判断(重点) 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太阳公转,因此,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叫做黄赤交角。目前的黄赤交角是23°26′。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太阳直射的范围,最北到达北纬23°26′,最南到达南纬23°26′。

举例: 2、昼夜长短变化(重点、难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定性的描述。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之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1-4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课题:第一单元1? 4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共1课时知识要求: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 3、初步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掌握黄赤交角的定义及其意义。 4、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判定方法及其运动规律 智能训练: 1、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2、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阅读要求: 《地球自转的证明》 教学重点:自转和公转的特征 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教学难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教具:地球仪 多媒体教学课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动画演示 课型:新授课 教法:操作演示、分析讨论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昼夜的变化和一年四季的更替,而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本来是很复杂的,但我们今天只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 [新授]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共1课时 课题: 第一单元1? 4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围绕 中心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运动速度 由西向东 定义 参照物 角 度 时 间 意义 1、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到 处相等15°/小时;南、 北 两极点为零。 2、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 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 减 小,至60°N 、S 处减 小为 赤道的一半;两极 点处为 零。 地 球自转 地轴 逆时针方向 恒 星 日 恒星 360° 23时 56分 4秒 地球 自 转 的真 正周 期 地球公转 太阳 顺由时针方向 逆时针) 1个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 1个回归年 365 日5时48分46秒 平均角速度:约10 /日 平均线速度:30KM/S 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 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分析步骤] 1 、自转方向在南、北极上空看的差别:用地球仪演示 2、自转周期一恒星日 4、公转速度的变化 ①公转路线(轨道) —椭圆 3 0°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2020云南昆明模拟)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与海拔关系图。读图,回答1~2题。 1.根据图中a、b、c、d各点判断,正确的是() A.a点纬度比c点低B.b点海拔比c点高 C.c点纬度比d点低D.d点地势比a点低 2.关于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纬度地区自转线速度一样 B.同一经线地区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C.海拔相同,低纬度地区自转线速度小于高纬度地区 D.纬度位置相同,海拔高的地区自转线速度大于海拔低的地区答案:1.B 2.D解析第1题,一般来说,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从图中可直接看出b点的海拔比c点高,选B项。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在海拔相同的情况下,地球自转线速度与纬度呈负相关;在纬度相同的情况下,地球自转线速度与海拔呈正相关,选D项。 (2020湖南怀化模拟)高考结束后,几位同学结伴去青海湖旅游,计划6月12日在图中黑马河乡看日出。读图,回答3~4题。

3.查询得知当日某地(120°E,32°N)昼长为14小时,该日青海湖黑马河乡日出时间约为北京时间() A.5:20 B.6:20 C.7:20 D.8:20 4.当地牧民忠告观日出时需穿厚衣服或者羽绒服,而此时我国东部地区早已穿着短袖夏装,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 C.民俗文化D.地形地势 答案:3.B 4.D解析第3题,某地(120°E,32°N)昼长为14小时,日出时间应为当地时间5时,图中黑马河乡比该地纬度高一些,即昼长略大于14小时,则黑马河乡日出时间略早于5时,因黑马河乡的经度为100°E,比北京时间晚1小时20分,所以当黑马河乡日出时,北京时间约为6:20,B项正确。第4题,黑马河乡位于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气温低,且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所以气温更低,故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因素,D项正确。 (2020黑龙江、吉林八校联考)下图为同一时刻不同日期昼夜分布图,图中最外圈纬线为60°N,虚线为北极圈,两种阴影中较深的阴影区域为T1时刻过后的T2时刻的黑夜范围。读图,回答5~6题。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教案 宁远二中蒋军艳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设计的这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下面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整个高中地理阶段的重点,也是难点,同时是课程标准中这一章的主要内容。 二、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光照图的判别方法,分析理解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来回移动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2、能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直观图示和计算机动画理解和比较地球公转的规律性和地理意 义。 2、通过模拟动画,增强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3、通过合作交流与自主思考,学会从图中获取信息,找出其中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2、通过合作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太阳公转所产生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难点: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应用到生活 四、教学方法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所以我准备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1、利用生活中的地理常识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利用适当的提问来引导学生的思维。 3、在知识的掌握上要使得学生学会去分析一些地理现象。 4、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空间思维的要求比较高,而传统的教学很难去很好地球的空间运动,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我这节课将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现地球的运动,从而能够掌握地球空间运动所带来的地理现象。 五、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就以上目标与教学理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分为如下几步。 七、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第四节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对应学生用书第17页) [识记—基础梳理] 1.地球自转方向 甲乙丙 甲图为侧视图,方向为自西向东;乙图为北极上空俯视图,呈逆时针方向;丙图为南极上空俯视图,呈顺时针方向。 2.周期 时间意义 恒星日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24小时昼夜交替的周期 3.速度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 约为15°/h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赤道最大,极点为0 [易误点拨]

(1)因地轴是地球自转轴,因此其与地表相交的南极点、北极点是始终不动的。 (2)因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因此夜晚观看星空,北极星的位置是不变的,而其周围的星星每天都绕北极星逆时针旋转。 (3)因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因此北半球观看北极星的高度,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 [理解—要点突破] 1.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分析 (1)地球自转速度的分布规律 ①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 ②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的速度相同(海拔相同的情况下)。 ③60°纬线上的线速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半。 ④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每小时15°;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上对应点的线速度。 (2)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 因素影响关系 纬度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负相关 海拔同一纬线上的点,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正相关 (3)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应用 ①判断南、北半球 由北向南,线速度越来越大的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 ②判断纬度带 自转线速度:0~837 km/h→高纬度;837~1447 km/h→中纬度;1447~1670km/h→低纬度。 ③判断地势高低 某地线速度等值线凸向低值处,说明该地线速度比 同纬度其他地区大,即地势较高;线速度等值线凸向 高值处,说明该地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小,即地 势较低,如上图中,A可能为山地、高原,B可能为 谷地、盆地。

地球的自转(教案)

4.1地球的自转 横港中学陈奇玉【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了解了有关地球运动的常识,但其建立的空间运动概念还处于朦胧想象的阶段。人们在地球上无法感受到地球是运动的,而且中学生还不具备空间思维能力,要使中学生建立清晰而抽象的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可以用实验模拟法。所谓实验模拟法就是用现有器材和实验设备来演示、模拟自然现象的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地球的自转一节对学生的想象能力要求很高,这一难点内容不妨借助实验模拟法来完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特征,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 2.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和昼夜交替周期。 3.能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画图、分析问题、动手实践等活动,学习利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并初步树立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和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实验模拟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地球仪、白纸板 【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一、地球在不停地绕轴旋转 提问: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么样运动的?(东升西落) 活动1:怎样才能使太阳东升西落(学生动手)。 活动说明:以北京为你自己所站的位置,以学生自己为太阳。 问:为什么地球仪不是自东向西转呢?(上讲台上演示) 书本实验:根据刚才所得到的结论,填写书本实验内容。 对观测者来说,正处于中午的是B图,日出的是A图,日落的是C图。 A→C 观测者所在地的白昼时间长短。 思考:太阳方位变化的原因? 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转的时候,太阳东升西落,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感觉地球没有动。视频:地球自转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2-2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一、选择题 右图中MON表示晨昏线,阴影部分表示6日,非阴影 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据图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B.Q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 C.MO为晨线 D.NO为晨线 2.此时北京时间为 ()。 A.6日12时B.7日12时 C.6日24时D.5日12时 答案 1.D 2.B 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读图回答3~4题。 3.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①昼夜的更替②四季的更替③运动物体偏向④地方时差异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4.图中P地()。 A.位于晨线上B.位于昏线上 C.当地时间6时日出D.当地时间8时日出 答案 3.C 4.A

5.右图所示,两条河流下游各有一个小岛,最终小岛可 能连接的岸堤是()。 A.②③B.①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根据题图的纬度可判断上图为北半球,下图为 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所以北半球的 河流右岸冲刷,左岸淤积,最终小岛可能和①岸相连。 南半球则相反,小岛与④岸相连。 答案 C 下图中心点为北极点。读图,回答6~7题。 6.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甲地地方时为() A.8时B.9时 C.15时D.16时 7.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甲地地方时为() A.15时B.9时 C.3时D.12时 解析第6题,由中心点为北极点可知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方向,根据昼长等于夜长可知此时为春分日或秋分日,OA是晨线,是6时,那么甲地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9时。 第7题,日期的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180°经线,另一条是0时所在地的经线。由阴影部分和非阴影部分日期的区别、地球自转的方向可知OB为180°经线,OA为0时所在的经线且为0°经线,所以甲地地方时为3时。 答案6B7.C 读图,回答8~9题。 8.由图可知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若为春分日,180°经线上正值日出 B.若为夏至日,北京时间为18时 C.若为秋分日,本初子午线上正值日出 D.若为冬至日,本初子午线地方时为0时 9.随着地球不停地自转,将会() A.今天的范围不断扩大B.昨天的范围不断扩大 C.明天的范围不断扩大D.今天和明天平分 解析第8题,若为春分日,则全球昼夜平分,6时日出,18时日落。图中OB为180°经线,OA为0时经线,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180°经线地方时为6时。第9题,随着地球不停地自转,0时经线逐渐向西移动,远离180°经线,今天的范围将不断扩大。 答案8.A9.A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详案)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基本规律及其意义; 2.基本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能够读懂地球 自转和公转的各种示意图,会画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能利用自转和公转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 近日点,远日点,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空间概念的建立。 四、课型:单一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教授法,演示法。 六、安排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尊敬的为人毛泽东同志在他所作的《送瘟神》当中有一句是这样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我想请一个同学告诉我,这句诗是什么意思,揭示了一个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回答,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2分钟) 大家来看我手上这个地球仪,这中间有一个连接北极点和南极点的固定点,波动这个地球仪,看,是不是好像中间有个轴,而这个地球是不是在绕这个轴转动呢?是的,这种地球地球自身的转动就叫做地球的自转,这个轴呢,就叫做地轴,这是一根假想的轴线,现实中是不可能真的存在这么一根轴线对吧?不然那得是多大一个轴啊!还有大家要记住,地轴是永远指向北极星的。 知道了地球的自转,我们都知道任何物体的转动都是有方向的对不对?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呢? 学生:“自西向东” 很好(用地球仪演示),现在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地轴作自西向东的自转运动,那么大家来看这个正在转动的地球仪,我们从北极点看去(这是将地球仪放低,拿下讲台给同学们看)她的转动方向是怎样的呢? 学生:“逆时针转动!”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doc

必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为下面的内容---了解这些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②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2.能力目标 ①实践能力: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 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能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 点的位置。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1.通过教具(地球仪)和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借助多媒体动画,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 3.运用多媒体动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引用毛泽东主席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提问学生这种情况能否发生。 讨论后给出明确结论:可以,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运动,从而引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这样引入新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参与意识)2.介绍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1.3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1)

1.3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2019·沈阳一中期末)地球表面有甲、乙、丙、丁四点(如下图),据图回答1~2题。 1.四个地点中线速度最慢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2.在乙点上空俯视绘制的地球运动的投影图正确的是( )

【答案】1.A 2.A 【解析】第1题,地球自转线速度的规律:自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故纬度越高,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小。第2题,图示乙点大致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故形成的俯视图应以北半球中纬度为中心,可看到北极上空,其自转方向围绕北极呈逆时针,故A图符合;B图为赤道上空的俯视图;C图为北极上空俯视图;D图为南极上空俯视图。 (2019·承德一中期末)2019年3月24日当地时间20:30~21:30,全球有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的7 000多座城市陆续熄灯1小时,参加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倡导的“地球一小时”活动。读下图,完成3~4题。

3.当悉尼(151°E)开始活动时,世界时为( ) A.23日20:30 B.23日10:30 C.24日20:30 D.24日10:30 4.当图中“今天”为3月24日时( ) A.没有城市参加“地球一小时”活动 B.大多数城市参加了“地球一小时”活动 C.仅少数城市参加了“地球一小时”活动 D.所有城市参加了“地球一小时”活动 【答案】3.D 4.A 【解析】第3题,据材料可知,24日当地时间20:30~21:30,悉尼(151°E)开始活动时,世界时是中时区的区时,两地相差10个小时,且悉尼早于世界时10个小时,故当悉尼(151°E)开始活动时,世界时为24日10:30。第4题,当图中“今天”为3月24日时,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逆时针,“今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详案)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详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基本规律及其意义; 2.基本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能够读懂地球 自转和公转的各种示意图,会画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能利用自转和公转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 近日点,远日点,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空间概念的建立。 四、课型:单一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教授法,演示法。 六、安排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尊敬的为人毛泽东同志在他所作的《送瘟神》当中有一句是这样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我想请一个同学告诉我,这句诗是什么意思,揭示了一个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回答,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2分钟) 大家来看我手上这个地球仪,这中间有一个连接北极点和南极点的固定点,波动这个地球仪,看,是不是好像中间有个轴,而这个地球是不是在绕这个轴转动呢?是的,这种地球地球自身的转动就叫做地球的自转,这个轴呢,就叫做地轴,这是一根假想的轴线,现实中是不可能真的存在这么一根轴线对吧?不然那得是多大一个轴啊!还有大家要记住,地轴是永远指向北极星的。 知道了地球的自转,我们都知道任何物体的转动都是有方向的对不对?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呢? 学生:“自西向东” 很好(用地球仪演示),现在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地轴作自西向东的自转运动,那么大家来看这个正在转动的地球仪,我们从北极点看去(这是将地球仪放低,拿下讲台给同学们看)她的转动方向是怎样的呢? 学生:“逆时针转动!”

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教案

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理解黄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建议 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建议 关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开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转内容的讲授。在课堂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和表1.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进行讲解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本期的图片素材,或者自己制作动画进行演示,将地球公转运动中近、远日点(到达时

间和日地距离),公转方向,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特点,公转周期等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出来。 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是一个重点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示意图》(数据库中媒体素材有相应的动画),分析得出地球公转的两个重要特点:①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保持66°34ˊ的交角;②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 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教学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也可以通过动画),让学生从赤道和南、北极投影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运动。特别是在南、北极投影图上,要训练学生识别地球的自转方向。 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的教学建议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其结果就是形成黄赤交角。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搞清地轴、赤道平面、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三者之间的角度关系,利用《黄赤交角示意图》进行讲解,形成学生的空间概念。这部分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关于地球自转周期的教学建议

小学自然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目的要求 1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自转 和公转的方向、时间 ; 明白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根据日月星辰的视运动推想地球的运动)。 3 、通过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前准备: 1 、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 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 2 、挂图或 投影仪――地球的自转(标示地轴、自转方向、阳光及昼夜),地球的公转。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 、提问:( 1 )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2 )在一天的不同时刻,南天的星座(例如猎户座)在天空中是怎样移动的?北天的星座呢?( 3 )伴随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了什么现象?( 4 )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 2 、你认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 1 )讲述: 关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有的同学认为是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有的则认为是地球自己转动形成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意见。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以前,人们凭肉眼直接观察,一直以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时由于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后来,人们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思考,认识到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形

成的。谈话:明明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 动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未联想一些熟悉的现象: ①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会怎样?(向后移动)②你们坐过船吗?在船上怎样知道 船是否在行驶?怎样知道船在向哪个方向行驶?如果看船上的物体能发现吗?为什么?( 3 )讲解:当我们随同车、船一起运动的时候。会看到车、船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 ; 同时,通过观察车、船以外的景物的运动状况,可以判断我们乘坐的车船的运动情况。( 4 )提问:已当看到船舱外的 景物是静止的。这说明什么?①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向前 移动,这说明什么?②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快速地向后移动,这说明什么?( 5 )讲述:我们可以根据物体间相互运动的关系,推想地球的运动状况。( 6 )讨论:①通过观察,我们看不到大地在动。据此能说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吗?为什么?(如果把地球比做宇宙中的一艘大船,我们便是这艘大船上的乘客,只看“船”或“船”上的物体,是不能判断地球这艘大船动或不动的。)①怎样才能判断地球动或不动呢?(要看地球以外的天体的运动情况)②通过观察可以知道, 地球以外的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现象,也就是说都在自东向西运动。这说明什么?(地球在自西向东运动)③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总是循环出现的,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地球在转动)④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从看到太阳正 南到再次看到太阳正南,相隔时间大约是多少?( 24 小时)这说明什么?(地球转动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24 小时)( 7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 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现在,人们可以乘火箭、航天飞机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出

2021届高三鲁教版地理复习学案-第2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1-地球自转的特征、昼夜交替-含解析

第2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一) ——地球自转的特征、昼夜交替 课标展示核心素养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综合思维:通过经纬网图及昼夜分布图,从时空综合的角 度分析地球自转特征、晨昏线,考查空间分布特征。 2.区域认知:从区域比较的角度,对比不同区域的自转角速 度和线速度的异同。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2页 [基础梳理] 一、地球的自转 1.方向 由西向东(如图A)。 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B)。 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C)。 【特别提示】 1.虽然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有差异,但这并不代表地球自转方向不同,地球自转的方向只有一个,即自西向东。 2.周期 时间旋转角度意义 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24小时360°59′昼夜交替周期 (1)角速度与线速度 角速度 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 速度均为15°/h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

最大,极点为0 , (2) 因素影响关系 纬度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 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 负相关 海拔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正相关 【素养引领】 1.(综合思维)航天发射基地为什么多选择在低纬度地区,并且选择海拔较高的地区? 提示:(1)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2)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发射时节省燃料。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昼夜交替 1.昼夜半球 (1)夜半球:图中甲处所在半球,为黑夜。 (2)昼半球:图中乙处所在半球,为白昼。 2.昼夜界线:晨昏线,分为晨线和昏线(如图中为晨线)。 【特别提示】 2.晨昏线在地面上的运动方向是自东向西,移动速度约为15°/h。 3.交替周期:1个太阳日(24小时)。 【素养引领】 2.(综合思维)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有什么不同? 提示:昼夜现象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它不涉及地球的运动,而是由于地球“不透明、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特性决定的。昼夜交替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这一运动而产生的。 3.(综合思维)乘坐交通工具向东或向西运动,人们感受到的“一日”与太阳日有何关系? 提示:乘坐交通工具向东运动,太阳日变短,即昼夜交替周期短于一个太阳日;乘坐交通工具向西运动,太阳日变长,即昼夜交替周期长于一个太阳日。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导入: 1、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意义,这节课我们来看看地球公转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 的影响。 2、昼夜交替原因----自转。假设地球不自转,能否产生昼夜交替?周期将会是? 引出公转。 【提问】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是绕日公转,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学习的知识和教材插图所给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转? 【演示】让学生以讲桌面作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演示地球公转运动。提示学生注意掌握住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公转的状态,让其他学生观察和评价演示是否正确。 【提问】你能总结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公转中地轴的姿态吗? 【观察】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分析说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并试着回答。【讲述】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呈现顺时针。 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看课本图1-3-2观察地球公转的轨道的形状,思考这种形状会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会出现近日点和远日点现象,地球在1月初运行到近日点,在7月初运行到远日点。 【探究】近远日点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我们平时说的一年有365天,是不是就是地球公转的周期,如果不是那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少? 不是,公转一周360°所需时间365日6时9分10秒。 公转的速度:是有快有慢的,近日点的速度快,远日点的速度慢,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日地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近日点附近时,要使面积相等,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需较大,弧长需较长,即此时公转角速度、线速度较快,远日点时,则较慢。 这对地球上冬夏季节的时间长短都有一定影响。 【探究】北半球冬半年、夏半年那个时间长?为什么? 北半球夏半年天数186天、冬半年179天,造成这种天数差异的原因是? 【演示】要求学生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转,同时手持地球仪使其公转,演示自转和公转的叠加运动。 【提问】地球运动是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叠加而成的,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紧密联系。 看课本图1-3-3观察地球在公转的时候地轴的状况,这样会有什么影响? 地球在公转的时候地轴是倾斜的,始终指向了北极星的方向,我们把地球公转的轨道面称为黄道面,把通过地心且与地球自转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面,这样就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夹角即为黄赤交角。 【活动】让学生分组用地球仪边演示边思考和议论上述问题。 【总结】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黄道面)之间有66°34′的倾角,且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由此产生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黄赤交角,为23°26′。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经典教案

第三讲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一、考点、热点回 1、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飞、周期、速度等基本特征。 2、了解并掌握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二、要点释义 (一)定义及相关术语 1、地球自转的特点。 (1)方向。 自西向东(在下图中A图用箭头表示):从北极上空上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B);在南极上空上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如下图C) (2)周期 恒星日:23时56秒4分 (3)速度 角速度:除极点外,任何地点都相等,约为15度每小时,极点为零。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为零。 [灵犀一点](1)赤道的自转线速度最大,为1 670千米/小时;其他各纬度(φ)的线速度(vφ)与赤道线速度v0的关系为:vφ=v0cos φ。 (2)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因素。 ①纬度: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 ②海拔: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如图) (1)昼夜现象。 ①昼夜半球:图甲所在半球为夜半球;图乙所在半球为昼半球。 ②昼夜界限:AB弧所在大圆为晨混线(圈),AOB为晨线。 (2)昼夜交替。 ①成因:地球的自转(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②周期:一个太阳日

提示:地球不自转只公转也有昼夜更替现象,周期为一年。 2.产生时差 (1)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度的地区,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 [灵犀一点](1)当地正午时的地方时为12时。 (2)“东边地区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早”与日常生活中的“早”是不一致的,东边时刻“早”一小时,即多一小时。 (3)时区、日界线计算歌诀: 邻区差一时,东加西减去; 日界线两边,西加东减去。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自转偏向。 (2)偏转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三、核心要点难点探究。 考点一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1.地方时的计算 地方时的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经经计较,分秒必算。”计算时具体可分为四个步骤: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 (1)一定时:确定计算时可作为条件用的已知地方时。光照图中,特殊经线地方时的确定,以下图为例: ①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如ND。 ②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如NB。 ③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如NC。 ④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如N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