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差序格局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论文

摘要:在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里,中国社会既不是法治也不是人治,而是礼治。若是法治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私情和冤案发生,若是人治就不会有那么多位高权重的人总说身不由己烦恼重重了。既然是礼治社会,那么礼就不仅仅是礼貌,不懂礼就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中国乡土社会的理想是没有法律和政治的。

引言:《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全书主要包括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礼治秩序、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等篇章,通过此来探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读完了《乡土中国》有很多感触。笔者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的生活深有体会。费孝通描写的乡土社会,距今已有了六十多年的历史,六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的乡土社会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经历了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乡土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中国农村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中存在着很多的“特色”依然使个体的存在感到很多的迷茫。

一、现代性实现的困境

书中关于“文字下乡”的部分,阐述了费孝通先生对当时政府推行的“文字下乡”的看法。很多人认为乡下人“愚”,他认为不该这么说,乡下人不是智力上笨,只是知识不足,乡下人不是愚,这是乡土社会的本质。作者进而探讨了语言的产生以及和人类生活的关系,文字的产生原是为了不同空间和时间的人交流的,但是在乡土社会,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也不是传达情谊的唯一体系。文字的产生是因

为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人类最初的文字都是庙堂性的,都是为了祭祀崇拜和记录帝王事件,所以不是乡土社会的必要。中国社会乡土的基层性发生了变化,文字才能下乡。

在现代的农村,依然是乡土社会,但不识字是可怕的,没文化也是可怕的。所有的青年人都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都上了大学,我们学到的都是与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知识,在现代的大学里,例如农业大学,是否有一套与乡土社会相适应的知识,他们学成之后,是否会回归乡土,致富乡里?

青年人全都涌向城里,将来农村生产的发展靠什么?农业作为国家经济的第一产业,粮食的生产是一切经济生活的保障。当我们的父辈老去的时候,农村下一代的生产力从哪来?

在现在,科技兴农十分重要,这就要求乡下人也必须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学会应用农业知识,利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但是在乡土社会中形成的农民性格,他们安贫乐道,传统守旧,不愿接受新的东西。学习能力是人格现代化的一个标志。但中国的农民思想、人格的现代性何时才能够实现?

二、差序格局的存在

乡土的中国,费孝通用一个概念来解释——差序格局,这是与西方的团体格局相对应的。费孝通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

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个“熟人”社会,是个各种关系搅不清的社会。村里大事小事,好事坏事,一切都是靠关系解决的。

下面举一个笔者个人亲身经历的事情,去年冬天,笔者的一个朋友开车与一个三轮摩托相撞。这是一起交通事故,笔者认为按照法律程序,接受罚款,双方协商理赔就可以解决了。而事实上事情处理的结果是:笔者的朋友找了交通局里一个官员,把罚款还有一系列法律上的问题都解决,然后找人加了一分车险,修车费也解决了,和对方谈赔款的的时候,双方居然都请的是一批“地痞”来谈,当时那个亲戚找的是一个比较有来头的老大,对方一下底气不足,赔别人的钱也就降到了最低。

中国的乡土社会虽然是基层,但却影响到整个中国社会。在这里笔者想到了攀关系,走后门,贪污腐化等问题。《蜗居》里宋思明有据很经典的话:“关系这个东西,你就得常动。越动越牵扯不清,越牵扯不清你就烂在锅里。要总是能分得清你我他,生分了。每一次,你都得花时间去摆平,要的就是经常欠。欠多了也就不愁了,他替你办一件是办,办十件还是办啊。等办到最后,他一见到你头就疼,那你就赢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是对差序格局一个很好的解释。

如今在中国农民的眼中,政府和法律完全不值得相信,他们办什么事都愿意找熟人。我觉得,这一方面,是政府办事机构的问题,他们依靠正程序办事效率太低。另一方面,还是农民自身思想的问题。办一件事,各种拐弯抹角的关系都被调动起来。差序格局,人情社会,

中国特有现象。由此导致中国社会一些严重的“慢性病”,亟待解决。

三、无讼的延续

在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里,中国社会既不是法治也不是人治,而是礼治。若是法治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私情和冤案发生,若是人治就不会有那么多位高权重的人总说身不由己烦恼重重了。既然是礼治社会,那么礼就不仅仅是礼貌,不懂礼就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中国乡土社会的理想是没有法律和政治的。乡土社会是个无讼的社会,讼师是没有地位的,遇到纠纷时,会请有威望的乡绅来调节,以后也各自相安无事了。费孝通在书中说:中国正处在乡土社会蜕变过程中,原有的的诉讼观念还是很坚固的存留于广大民间。这句话用在现代依然合适。

在农村,很少有争端是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的。家务纠纷或者两家发生了争执,都是找村里有威望的人来评理,调节调节,就没事了。每到过年的时候,村里很不太平,很多人家里都被盗过,可是不管财产损失多大,没人报过案。相邻一起几十年了,对别人的本性都知根知底,有时候根据现场留下的证据,都可以知道这些事是谁干的,晚上串门的时候,一堆人会在一起议论议论,忍忍就过去了。一方面,报案需要很多费用,另一方面,他们觉得现在的公安局解决不了什么实质性问题。而且乡里乡亲的,公堂对峙,以后在村里,低头不见抬头见,谁都不好看。

他们依然坚守着淳朴的传统,企图依靠人性与礼治维持乡土社会的秩序。可是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传统的礼治已不足以维持乡土秩序。

对于那些犯法者,他们或许是生计所迫,或许不知法律;对于那些被伤害者,他们会自认倒霉,很少有人想到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农民的法律意识太淡薄。不知到哪一天,法治的可以深入乡土社会?现代的社会,不能是个“无讼”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