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产期孕产妇心理分析及心理干预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以助产士为主导的孕晚期综合干预对孕产妇自我效能及分娩结局的影响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以助产士为主导的孕晚期综合干预对孕产妇自我效能及分娩结局的影响。
方法:抽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90例孕产妇,实施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流程护理,实验组执行以助产士为主导的孕晚期综合干预。
比较效果。
结果:实验组孕产妇满意占比、自我效能评分、产后2h出血量、产程时间情况、剖宫产率方面相较于对照组,体现出明显的优势,P<0.05。
结论:以助产士为主导的孕晚期综合干预在孕产妇护理中的干预结果确切,可降低剖宫产率,提高自我效能,减少产后出血和缩短产程,提高满意度。
【关键词】以助产士为主导;孕晚期综合干预;孕产妇自我效能;分娩结局;影响分析【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9-0074-01分娩是女性的正常生理过程,正常情况下,产前产妇的压力非常大,产妇和胎儿随时都有发生意外的可能性,作为一个特殊的产科助产士群体,助产士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时接影响孕妇和胎儿的安全,需要其具备良好的技能和耐心、高度责任心,促进分娩的正常进展和妊娠结局的改善[1]。
本研究分析了以助产士为主导的孕晚期综合干预对孕产妇自我效能及分娩结局的影响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抽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90例孕产妇,实施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实验组初产妇以及第二次分娩产妇分别有24和21例。
年龄22~38岁,平均(28.11±2.13)岁。
对照组初产妇以及第二次分娩分别是25和20例。
年龄21~37岁,平均(28.77±2.12)岁。
两组一般资料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流程护理,实验组执行以助产士为主导的孕晚期综合干预。
第一,将产妇安置在待产房,尽量不要有任何噪音,确保产妇休息,并尽可能满足产妇的要求。
助产士应及时调整母体位置,以保持母体位置舒适。
孕期心理干预对分娩的影响【摘要】目的现今医院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已经不再局限于纯生物医学的单一模式,而是朝生物—心理直至社会医学模式的方向发展。
以孕妇为中心,确保孕期及产时的身心健康是医院的首要工作。
方法对孕期孕妇实施有益的心理干预可以调节孕妇的心理状态。
目的降低孕妇生产期间的抑郁症发病率,最终达到提高顺产率、降低母婴的围产期发病率等作用。
结果实验组的顺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关键词】心理干预;分娩结果;母婴健康1 资料与方法1.1 产妇资料以本院2011年10月和11月入院待产的350例孕妇为对象。
孕妇的一般资料为:皆为单胎初产、足月胎儿并成功全部活产,孕妇无内科疾病以及妊娠并发症,无身体及精神方面的残疾。
产科护士分组采取不同护理方式,常规组采用常规医疗方法观察护理,心理干预组在进行常规医疗护理的同时,对产妇及其配偶进行心理辅导,配合心理干预的方法指导产妇分娩。
1.2 干预方法①孕妇学校作为宣教的平台,开设孕妇培训班,对其进行孕期知识宣传;②分娩期的强化宣传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③由经验丰富的产科护士负责以上宣传活动;④常规组仅开展常规的入院宣传教育。
1.3 对比依据①两组产妇均进行完整的产前心理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产妇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娩的自我效能表;还需进行产科的常规生物学指标测量,包括血压、心率变异以及胎心监护的检查;②产妇分娩后第二天再次进行心理指标与生物学指标的评估,并与分娩前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生物学指标又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产程、分娩方式、新生儿的apgar评分与产妇的产后出血量。
2 心理干预具体方案2.1 在产妇学校中由经验丰富并经专业培训产科护士负责对产妇进行分娩的宣教,进行早、中、晚三个不同怀孕阶段的心理干预,用轻松的谈话方式记录产妇最近愉悦或担忧的事情,再根据产妇的不同心理需求制定一般或是深入的心理干预治疗,并提前约好下次干预的时间。
若产妇患有产科高危因素则需立刻制定治疗措施,并转入高危门诊治疗。
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作者:肖红邱云香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R4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058-01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是由Pitt于1968年首次提出的,当时指产褥期内发生的,尤其是产后1周内发生的不伴有精神病症状的抑郁,病程较产后沮丧(postpartum blues)长,但严重程度不及产后精神病。
现在则指产后6周内第1次发病(既往无精神障碍史),以情感(心境)持续低落为基本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可伴有思维和行动的改变及躯体症状。
现流行病学调查目前产后忧郁症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其发病率,各国报道相差甚远,在新加坡、马尔他、丹麦、马来西亚等国家发病率仅为0.5%~9%[1],而在意大利、智利、朝鲜、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其发病率达34%~57%[2]。
产后忧郁症由于研究设计、研究工具与标准、研究时间、样本大小及各地文化背景等均存在差异,所以缺乏可比性,本文综合了产后忧郁症的当前大量文献就相关因素,相关干预措施做一综述。
1 相关因素1.1 生理方面:神经、内分泌因素在妊娠、分娩及产后整个过程中,机体内环境发生很大改变,尤其是内分泌的改变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生物学基础。
妊娠后期,体内雌激素、黄体酮显著增加,皮质类固醇、甲状腺素也有不同程度增加,分娩后这些激素突然迅速减退,黄体酮和雌激素水平下降。
Schiff MA,Grossman DC[3]研究表明,产后抑郁症患者分娩后血清雌激素水平的下降程度及下降后的雌激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在分娩前无差异。
Sehested[4]研究发现,产后12个月内,10%的妇女会有明显的抑郁,尤以后的前4个月发生率最高,有30%一40%的产后抑郁妇女合并焦虑,甚至惊恐。
Sehested A,Juul[5]等研究结果显示给部分产后抑郁症妇女补充雌激素,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1.2 心理因素:Waston[8]等发现产后抑郁症的患者在孕期即有症状,Beck[9]等1996年用Mete分析做了44个研究来分析产后抑郁症与各预测因子之间的关系强度,结果显示产前抑郁是最强的预测因子。
产前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目的探讨产前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
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产前检查的168例孕妇为研究对象,采取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各84例的两组,对照组给予产科常规保健检查,及简单围产期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有效的产前护理干预。
结果观察组产后抑郁症总发生率(1.19%)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
结论产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产妇生理及心理应激能力,以积极乐观态度接受角色的转变,从而有效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标签:产前护理干预;产后抑郁症产后抑郁症是产科常见心理疾患,多发病于产后2w,4~6w症状表现最为明显。
女性产后由于受到社会角色的转变、性激素、心理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出现焦虑、恐惧、沮丧、易怒等抑郁表现[1]。
产后抑郁症不仅对产妇身心健康造成影響,同时对婴儿的情感、性格、认知能力、行为等造成影响,甚至会引起家庭不和谐。
我院对84例孕妇给予有效的产前护理干预,在对产后抑郁症的预防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5月来我院进行产前检查的168例孕妇,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26.5±2.4)岁;孕周24~41w;文化程度均为初中以上,且均为初产妇。
采取数字表法将16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4例,对两组患者年龄、孕周、文化程度等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产科常规保健检查,及简单围产期健康教育。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有效的产前护理干预。
1.2.1孕期健康教育①开展产前教育:根据患者年龄、性格、孕周、职业、文化程度等不同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及指导,告知分娩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并介绍有关胎儿生长发育、妊娠期和分娩知识,使其紧张、恐惧、抑郁心理能够得到缓解消除,同时,帮助孕妇对婴儿性别等能够正确对待;②角色适应:指导孕妇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对待即将担任的角色,树立信心,并指导孕妇在生产后应当如何进行合用营养及活动锻炼,从而能够及早恢复体形,由此而树立信心,保持良好的身心适应状态;③加强孕妇应对和处理应激的能力:产前进行孕妇积极的支持性情绪治疗,给予有效的产前指导,对新生儿的准备和适应给予有效建议,由此能够使产后抑郁症得到有效降低;④正确处理各类人际关系:产后,在育儿方面,家庭成员会出现分歧,应指导孕妇正确对待,同时指导丈夫及家庭成员对于孕妇的生理、心理变化正确理解,对产妇的心理需求给予重视;⑤产后抑郁症的认知:如何正确认识产后抑郁症,对孕产妇和家属均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需要医护人员以专业的角度,对孕产妇进行指导,提供对产后抑郁症有效避免的专业信息,及教育;同时指导家属对产后抑郁症如何进行有效应对,使其能够保持乐观健康情绪[2]。
剖宫产史孕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及干预发表时间:2012-12-24T13:36:51.3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6期供稿作者:杨生兰吴梅秀[导读] 对剖宫产史孕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心理问题采取心理干预并观察其效果。
杨生兰吴梅秀(新余市妇幼保健院江西新余 338000)【摘要】目的对剖宫产史孕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心理问题采取心理干预并观察其效果。
方法对30例病人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及心理安抚。
结果病人负性心理反应有明显改善,增进了医患合作,分娩结局也得到改善。
结论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可有效地减轻孕产妇心理问题。
【关键词】孕产妇剖宫产史心理问题心理干预分娩是一种生理现象,但对产妇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原,既可以产生生理上的应激,也可以产生精神心理上的应激。
当孕妇经受过剖宫产史再次妊娠时思想压力也增加,面临分娩时也难决策,尤其是阴道分娩时生理上的及精神上的应激进一步提高。
因此,孕妇容易出现一些复杂的心理状态。
我们针对剖宫产史孕产妇的心理需求进行临床观察,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归纳分类,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我院从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大约有30例剖宫产史孕妇(孕周35+2 至38+2)选择经阴道分娩,其中一次剖宫产史的有22例,距本次妊娠之前有引产史或人流史的共有12例,其中8例为二次剖宫产史,有引产史或人流史的共有3例。
30例孕妇中无一例存活儿的有1例,身边存有一或两女的共17例,存活一男的有9例,存活一男一女的有3例,平均年龄26.8岁。
2 心理问题分析2.1 焦虑剖宫产史孕妇的这种心理状态最为常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2.1.1 阴道分娩风险所致。
孕妇选择阴道分娩的原因:经济家庭因素,传统观念性别因素,惧怕再次手术等。
因此医生交待的各种风险,均给了孕产妇一定的心理压力。
在分娩过程中焦虑、矛盾心理交替出现。
2.1.2 产程时间延长,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引起的疼痛,担心子宫破裂危及双方生命,担心阴道分娩失败以及胎儿安危等,从而产生一系列负性反应并失去信心。
基本公卫宣传丨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服务,它旨在保障孕妇和新生儿的健康,促进母婴的身心发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的相关内容,包括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和服务效果等。
一、服务对象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孕产妇,包括所有计划怀孕的妇女和孕产妇。
这项服务面向整个社区,不受户籍、医疗保障、居住地等限制,为孕产妇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和服务。
二、服务内容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是一项系统性的保健服务,其目的是保障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促进母婴的身心发展。
以下是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的主要内容:孕前咨询服务是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项服务主要包括生育知识普及、优生优育指导、孕前检查建议、遗传咨询以及营养和生活方式的指导等。
通过孕前咨询服务,可以帮助计划怀孕的夫妇了解孕期准备和注意事项,提高他们的健康素养,为顺利度过孕期和产后的生活做好准备。
孕期健康管理是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的关键环节。
这项服务主要包括定期产前检查、孕期营养和饮食指导、孕期运动和体重控制指导、心理辅导和睡眠指导等。
通过孕期健康管理,可以帮助孕妇了解孕期身体变化和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孕期并发症和合并症,保障母婴健康。
产时护理是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的核心环节。
这项服务主要包括产程观察、分娩镇痛和无痛分娩、产钳和胎吸助产、产后出血和羊水栓塞等并发症的处理等。
通过产时护理,可以帮助孕妇顺利度过分娩过程,减少分娩风险和并发症,保障母婴安全。
产后康复和育儿指导是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的延续。
这项服务主要包括产后营养和饮食指导、产后锻炼和体重控制指导、盆底肌肉锻炼、产后心理调适和家庭关系指导、新生儿护理和育儿指导等。
通过产后康复和育儿指导,可以帮助产妇尽快恢复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帮助新生儿健康成长和发展。
长期随访服务是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的重要保障。
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论文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论文范文一:产后抑郁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护理摘要产后抑郁是一组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症状群。
发生率占分娩妇女的5%—25%。
心理护理提供对产妇,婴儿周全的照顾,避免对产妇的不良精神刺激,为产妇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家庭环境等。
目的总结了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因素及相应的对策。
方法分析病因,通过心理护理来治疗,心理因素包括有个性特征,心理退化现象,成长的经历及防御方式;结果相应的对策主要考虑为加强整个围产期的预防保健措施,以及有针对性的进行抗抑郁治疗。
结论最后得出家庭、社会及自身需从多个方面引起重视,提供连续、动态、系统的护理及健康指导是使孕产妇保持良好的状态,顺利和健康的度过妊娠这一复杂事件的关键。
关键词:产后抑郁心理状态心理护理目录前言1 临床表现1. 1 核心症状1.1.1 情绪低落1.1.2 兴趣缺乏1.1.3乐趣丧失1.2 心理症状群1.2.1 焦虑1.2.2 自卑观念明显1.2.3 认知症状1.2.4多疑敏感1.2.5自杀观念和行为1.3躯体症状群1.3.1 睡眠紊乱1.3.2 食欲紊乱1.3.3 精力下降1.3.4 昼重夜轻1.4导致产后抑郁的有关因素1.4.1生物方面的病因1.4.2遗传1.4.3心理因素1.4.4 身体因素1.4.5 社会因素1.4.6 家庭因素 2 护理2.1一般护理2.1.1 睡眠护理2.1.2 饮食护理2.1.3 安全护理 v2.2 心理护理2.2.1倾听2.2.2 倾诉2.2.3家庭干预3小结结束语参考文献致谢前言]生育一个健康的宝宝是孕产妇们的共同心愿。
孕产妇在经历怀孕、分娩、产褥期及哺乳、照料婴儿等一系列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心理、生理的改变,一旦某些改变的程度和性质超越了正常的界限,则成为病理性的改变。
1968年由Pitt首先提出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已经有4O年的历史,相关研究涵盖病因、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等多方面。
产后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摘要】产后抑郁症是在分娩后出现的抑郁状态,它对产妇、婴儿发育均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因素主要有基因、遗传、心理和社会因素,针对其诱因,目前干预措施主要有产前健康教育、产时护理、社会支持系统干预和产后护理。
【关键词】产后抑郁症发病因素干预措施产后抑郁症是指在产褥期发生的抑郁。
产后抑郁的临床表现与一般抑郁症状相似,初期表现为头痛、健忘、情绪低落,饮食减少、失眠或嗜睡等症状;严重的表现为反应迟钝,对生活失去兴趣,并有自杀或残害婴儿等倾向。
产后抑郁症产妇常常失去生活自理和照料新生儿的能力,对产妇、婴儿发育及家庭都造成了负面影响。
近年来,由于生活环境、工作压力以及社会价值趋向等对妇女的影响,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因此了解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因素并对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从而预防和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1 产后抑郁症的影响因素1.1 激素因素激素水平的变化在妊娠、分娩的过程中促使母体内内分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在产后24h内,体内激素水平的急剧变化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生物学基础。
产后激素分泌紊乱是导致产后抑郁发生的重要因素,主要与性腺机能减退以及丘脑下部一脑垂体一甲状腺轴的相互作用有关。
产后孕妇雌激素水平降低,甲状腺素浓度上升,内部环境的变化使孕妇患产后抑郁症的风险明显较高。
最近的研究还认为产后抑郁症为一种自体免疫疾病,怀孕所造成的压力开启潜在易患体质人群患病的阀门,但是由于怀孕本身的保护和屏障作用,使产后抑郁症多在怀孕后期和产后发生⑴。
1.2 遗传因素遗传是抑郁症产生的因素之一,但其遗传传递方式迄今尚不十分清楚。
有精神病家族史,特别是有家族抑郁症病史的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高,表明家族遗传可能影响到某一产妇对抑郁症的易感性和个性。
既往有情绪异常如易怒、抑郁、情绪不稳定着,也是发生产后抑郁症的危险因素。
1.3 心理因素1.3.1 产妇个性特征因素:产后抑郁症多发生于自我为中心或成熟度不够、敏感、情绪不稳定、好强、固执、保守社交能力不良、与人相处不融洽、内向性格等个性特点的人群。
产后抑郁症的病因、评估及预防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心身医学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孕产妇的身心健康也渐渐得到了普遍的关注。
妊娠、分娩虽然是育龄妇女的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但生理的巨大变化会使她们产生各种心理改变,甚至发生心理疾患。
研究表明,产后12个月内是妇女患精神疾病的高危时期,其中前3个月发生率比后9个月要高[1]。
其中产后抑郁症是产妇常见的心理异常,它不仅严重危害产妇的身心健康,还影响婴幼儿的发育及情绪、智力、行为的发展[2],近年来已引起了国内外的一致重视与关注。
1 产后抑郁症产后抑郁症是指在产后6周内第一次发病(既往无精神障碍史),以抑郁、悲伤、沮丧、哭泣、易激惹、烦燥、重者出现幻觉或自杀等一系列症状为特征的精神紊乱[3]。
1968年由Pitt[4]首次提出,80年代以后,产后抑郁症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重视,并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目前认为其发病率约在3.5%-33%之间[1]。
90年代初国内开始研究,一般认为发病率约在3.8%-18.48%[5、6]。
发病率报道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研究设计、测量工具与标准以及样本的大小、研究时间的不同所致。
产后抑郁症在发病时间上一般为:产后前3天几乎没有任何症状,这一时期称为潜伏期,多在产后2周发病,4周-6周症状明显,亦有8%-15%的患者在产后2月-3个月内发病,自然病程一般在分娩后6个月开始逐渐改善缓解,但也有些病例持续数月或数年,影响了家庭、社会的健康和下一代的健康成长[7]。
2 产后抑郁症的病因产后抑郁症病因复杂,不仅与内分泌、遗传等生物学因素有关,也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个性特征等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围绕发病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开展预防和早期发现、治疗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2.1 生物学因素2.1.1 内分泌因素:在妊娠、分娩的过程中,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妊娠后雌激素、黄体酮显著增高,皮质类固醇、甲状腺素也有增加,而分娩后这些激素突然迅速撤退,致脑内和内分泌组织的儿茶酚胺减少,从而影响高级脑活动。
产后抑郁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研究进展一、内容描述产后抑郁是指在分娩后出现的一种情绪障碍,表现为持续的悲伤、焦虑、失去兴趣和动力等症状。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产后抑郁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对产后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并介绍一些护理研究的进展,希望能为广大产妇提供帮助和支持。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产后抑郁的常见危险因素,据研究发现,产后抑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生育史、家庭背景、个人心理素质等。
例如首次怀孕、多胎妊娠、早产、剖宫产等高风险因素会增加产后抑郁的风险;而家庭关系紧张、夫妻沟通不畅、经济压力大等社会心理因素也会对产妇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产妇自身的心理素质也是影响产后抑郁的重要因素,如性格内向、自卑感强、应对压力能力差等都可能增加产后抑郁的发生几率。
针对这些危险因素,护理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干预。
例如对于高风险产妇,可以提前进行心理评估和干预,加强围产期的健康教育,提高产妇的心理素质和应对压力的能力;对于家庭环境不佳的产妇,可以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支持,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如瑜伽、冥想、亲子互动等,帮助产妇缓解压力、调整心态,从而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风险。
1. 产后抑郁的定义和流行病学产后抑郁顾名思义,就是妈妈们在生完宝宝后出现的一种持续的心理低落、焦虑和沮丧的情绪状态。
这种状况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它可能会对新妈妈们的身心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到她们与宝宝的关系。
据统计全球大约有15至20的新妈妈在生育后出现过至少两周的产后抑郁症状。
这个数据虽然不算太高,但是一旦发生,后果却是非常严重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导致产后抑郁的各种危险因素,以及如何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让新妈妈们远离这片心理阴影。
2. 产后抑郁相关危险因素的重要性产后抑郁这个听起来让人心疼的词汇,是许多新妈妈在生产后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摘要: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分娩后出现的抑郁症状,不利于产妇的身心健康及婴儿的发育,给家庭、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本文围绕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进行综述,期望为临床相关护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产后抑郁;影响因素;护理;综述前言产后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激惹、恐惧、焦虑、沮丧和对自身及婴儿健康过度担忧,常失去生活自理和照顾婴儿的能力,有时还会陷入错乱和嗜睡状态。
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外产后抑郁的发病率为10%-20%,国内为3.42%-38.7%[1]。
近年来在我国呈上升趋势。
该文就产后抑郁症相关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医护及卫生保健人员及早筛查孕期高危人群,尽早采取全面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生率。
1产后抑郁症的影响因素1.1生理因素在产妇经历怀孕及分娩过程中,内分泌激素特别是性激素水平大幅度变化,孕激素水平下降,导致GABA受体对苯二氮卓类不敏感,诱导GABAA-4亚单位或是抑制GABA能神经元活动,造成抑制性神经冲动不足,多巴胺功能亢进,产生抑郁情绪[2]。
1.2心理因素由于产妇缺乏对分娩过程的正确认识,90%产妇对分娩存在紧张、恐惧心理,主要是担心分娩疼痛、母婴安全、婴儿健康等,另外产妇对即将承担的母亲角色不适应,造成心理压力,导致情绪紊乱,产生抑郁、焦虑情绪,人际关系敏感,形成心理障碍[3]。
1.3家庭及社会因素家庭支持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因素,它包括丈夫、家人支持及其本人对婚姻的满意程度[4]。
刘李洁[5]对产后抑郁症患者调查分析认为,家庭矛盾、夫妻关系不和、产后亲属关心较少和妊娠合并症是促发产后抑郁症的危险因素。
1.4身体因素分娩疼痛与不适使产妇过度紧张,导致躯体和心理的应激增强,从而诱发产后抑郁[6-7]。
1.5个性特征孕产妇的个性特征与产后抑郁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8]。
孕产妇平时情感脆弱、缺乏自信、性格内向、多虑、情绪不稳定,容易诱发产后抑郁症。
社区产后抑郁筛查及心理干预模式研究目的探讨社区产后抑郁筛查及心理干预模式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4月在我院分娩后被纳入社康中心管理的产妇共6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产妇分为两组。
于产妇产后14d以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情况进行产后抑郁筛查。
对照组根据筛查结果予以产妇常规产后访视、健康教育和产后护理干预,在此基础上研究组予以心理干预措施。
比较两组产后42d 抑郁程度和抑郁病情转归情况,以匹茨堡睡眠量表(PSQI)评估睡眠质量、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两组产妇产后自我效能感进行评估。
结果产后14d 两组产妇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2d,对照组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EP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通过产后抑郁筛查,可及早发现产后抑郁倾向,对产后抑郁的产妇实施综合性心理干预,可促使产后抑郁患者的良性转归,利于改善其产后睡眠质量和自我效能感。
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标签:产后抑郁;心理干预;筛查;自我效能产后抑郁是产后发生的以持久性情绪低落為主要特征的心境障碍,严重时可发展为抑郁症,不仅危害产妇的身心健康,而且易导致婴儿的认知能力、情感、性格、行为障碍以及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严重者还有自杀和杀婴倾向。
围产期由于女性激素的变化及生理心理改变,是抑郁症发病的高峰期。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患病率可高达10%左右,具有高发病、高复发、高致残和高自杀率的特点。
目前产后访视,对产妇的心理问题关注较少,多对新生儿喂养和生理健康较为关注。
因此如何关注产妇心理状况、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率,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在产后访视工作中同时开展产妇抑郁筛查成为我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围产期孕产妇心理分析及心理干预
【摘要】目的:通过对314例孕产妇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探讨在围产期孕产妇中实施心理护理的体会。
方法:以孕产妇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对314例孕产妇在围产期间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干预。
结果:通过医护人员为她们提供从生理到心理、从健康教育到出院指导等全方位的服务,改善了她们心理、情绪、意志、信念、心理控制、治疗态度上的不利状态,使其从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最终孕妇安全地度过心理矛盾冲突期,达到
母婴身心健康的目的。
结论:实施心理护理的孕产妇明显消除恐惧、焦虑情绪,有利于孕产妇顺产,减少剖宫产率。
【关键词】孕产妇;心理护理;护理干预;分娩
【中图分类号】r8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011-0046-02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妇女的一个自然、正常的生理过程。
然而由于认识不足,产妇尤其是初产妇容易出现一些复杂的心理变化,以焦虑、抑郁最为常见。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我们不但要重视生理因素对妊娠和分娩的影响,而且要关注孕产妇的心理状态及其对妊娠分娩的影响。
我们实施了全方位的心理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于2008年12月~2009年12月在产科门诊预约的妊娠28周以上头位初产妇314例作为观察组,年龄23岁~
38岁,平均26.6岁,进行产前、产时、产后心理护理干预。
同时随机抽取同期在我院普通护理分娩的头位初产妇138例作为对照组,年龄21岁~ 35岁。
平均24.46岁。
1.2 方法。
对314例孕产妇共有的护理问题提出护理诊断:①缺乏妊娠知识;②易惹怒,情绪不稳、敏感;③心理脆弱,长期存在着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④害怕在分娩过程中疼痛;⑤对剖宫产缺乏认识,害怕手术和术后后遗症;⑥产后对母乳喂养认识不足。
1.3结果。
临床实践证明,正确的心理干预可使分娩顺利、产程缩短、难产减少、乳汁分泌旺盛,为母子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314例孕产妇在产前、产时、产后均贯彻了护理程序,使临床护理做到方法科学化、内容专业化、管理系统化,对孕产妇因势利导地进行生理、心理及社会全方位的整体护理,使孕产妇及其亲属充分了解妊娠知识,与医护人员充分配合,相互支持,相互鼓励,消除和解决护理诊断中提出的各种不利因素,让孕产妇顺利度过孕晚期、分娩期、产褥期,确保母婴安全,促进母乳喂养,提高了护理质量,得到良好的反馈评价。
2 心理干预措施
妊娠分娩是人类繁衍后代的自然规律,实施心理干预有利于孕产妇顺产,减少剖宫产率,然而不同程度的心理紧张,都可导致难产的发生,而医护人员的言行直接影响着产妇的心理状态,因此要求医护人员有的放矢的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2.1 树立以孕产妇为中心的护理观念,组建由医师、助产师、护
师组成的专业护理组。
重点对孕期28周以上的孕妇建立孕卡,定期授课,接受健康教育。
通过图片、资料、录像、电视等多种形式,了解妊娠、分娩的生理学、解剖学特点,反复强调母婴同室和母乳喂养的各种好处,使她们对纯母乳喂养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2.2产妇入院后的心理干预。
孕产妇人院检查及分娩进入陌生环境、易产生焦虑不安情绪,甚至受其他产妇的分娩影响,而导致精神紧张、恐惧、焦虑、无奈等情绪。
因此,在护理上应创造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创造有利于孕产妇心理安定的条件,使孕产妇一入院就如到家的感觉。
要向孕产妇讲清情绪对分娩过程的影响,如精神紧张、对分娩缺乏信心、害怕疼痛等能增加难产的机会等。
并耐心反复地加以说明和解释孕产妇提出的问题,正确地疏导病人内心压抑。
鼓励孕产妇消除紧张与焦虑的心情,树立信心,鼓起勇气,顺利分娩。
2.3 镇痛技术应用。
产妇进入临产状态后,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对疼痛的敏感性增加,而疼痛更加重了产妇的恐惧。
可示范指导产妇采取深而慢的胸式呼吸,及在每一次宫缩开始时和结束时,从鼻子吸气,用嘴呼气,以此来缓解紧张,减轻疼痛。
对于不能耐受阵痛、骨盆条件好的产妇通过对产妇采用无痛分娩,在产妇出现规律宫缩时给产妇在硬膜外注射小剂量局部麻醉药及微量镇痛药,使产妇身体部分失去知觉,从而收到减轻产痛的效果。
2.4 陪伴分娩法陪伴分娩法是心理干预措施中最有效的方法,医护人员陪伴产妇分娩,可消除产妇紧张孤独心理,以增加其安全
感[ 1]。
及时运用热情的态度及肯定的语气鼓励产妇。
产科护理人员在做各种护理操作时,护理动作规范、有条不紊、一丝不苟。
在为病人测量血压、心率和脉搏等需要接触病人的身体时,要先将手搓热;护理操作要认真、细致、规范。
通过运用恰当的形体语言,可使病人消除顾虑、减少紧张情绪,增加信任感[ 2]。
2.5分娩期心理护理。
2.5.1 第一产程分潜伏期和活跃期。
在潜伏期,宫缩持续时间短,间歇时间长,宫缩强度比较弱,产妇对阵痛多能忍受。
但是由于产程进展缓慢,产妇往往产生焦虑情绪,多见于文化程度不高者。
护士应运用自己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安慰、影响产妇,消除其紧张心理。
在宫缩间歇期,可鼓励产妇进食,帮助变换体位,满足她们的需要。
开展陪伴分娩,并告之整个待产与分娩过程都有助产人员陪伴,以增加其安全感。
在活跃期,宫缩持续时间延长,间歇时间短,宫缩强度比较强,产妇对阵痛常常难以忍受,护士可协助产妇取平卧位,按顺时针方向按摩下腹部;或让产妇侧卧位,双手握拳压迫腰骶部,以阻断部分神经冲动的传导,并转移注意力及痛点,从而起到镇痛作用。
如果产妇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向家属交待,并研究和决定紧急处理的方法。
用肯定的语气鼓励产妇,唤起希望的信心。
2.5.2第二、三产程心理干预第二产程开始,护士要指导产妇体位及用力技巧,宫缩时,嘱产妇深吸气,屏气向下用力,间歇期注意休息,恢复体力。
解除顾虑以取得很好的配合,使胎儿顺利娩出。
在产妇宫缩时,拉紧产妇的手,宫缩过后,帮产妇擦汗、喂水喂饭、增加
产妇的信心,提高对疼痛的耐受性[ 3]。
第三产程,在胎儿娩出后,对产妇平安分娩表示祝贺。
如新生儿异常或性别不符合产妇的心愿,尽可能对产妇及家属做好开导工作,妥善安慰产妇,减少顾虑,以减少由于精神因素而造成的负担,导致产妇产后出血。
2.6产褥期心理护理。
产妇的注意力几乎全部集中到孩子的安全方面,且分娩后多数产妇已筋疲力尽,因此,需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才能恢复疲劳,减少产后出血,促进组织修复,增加体力。
而诸多因素的影响会使产妇恢复欠佳,如分娩不理想、疼痛、婴儿啼哭等均可使产妇心绪不宁,见到婴儿的正常生理改变(新生儿黄疸、溢奶)也可引起情绪焦虑,泌乳量减少。
因此,要求医护人员做好耐心的解释工作,说话中肯、果断、完整,做好产褥保健及产后卫生宣教,使产妇劳逸结合,精力充沛,为今后的母乳喂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产后护理的重点是严密观察产后出血情况及提供预防性护理措施,解除产后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
讲解母乳喂养知识及新生儿护理方法,协助产妇实施母乳喂养,顺利度过产褥期。
3 讨论
系统化整体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
程序为框架,为病人提供全身性的最佳护理。
孕产妇的情绪较为脆弱,易惹怒,易出现焦虑和不安,对孕产妇的心理、行为都有一定的影响。
往往是发生妊娠合并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针对不同心理状态的产妇实施相应的心理干预,结合产程的进展,有的放矢的进行有
效的心理护理。
使产妇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保证母婴健康,迎接新
生命的到来,有利于孕产妇顺产,减少剖宫产率。
通过医护人员为她们提供从生理到心理、从健康教育到出院指导等全方位的服务,改善了她们心理、情绪、意志、信念、心理控制、治疗态度上的不利状态,使其从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最终孕妇安全地度过心理矛盾冲突期,达到母婴身心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凤莲、高静、侯爱平,分娩过程中产妇心理护理探讨[j],护理与心理杂志 1996,(7)2:99~100
[2] 毛惠芳,护患交流中的换位思考[j] ,实用护理杂
志,2003,19(8):67
[3] 心理干预对分娩镇痛的作用[j],陈玉荣、张婕、张英,医药论坛杂志 2010,31(7):109~110
作者单位:450004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
450004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航东社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