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7
第1篇一、前言黄埔军校,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教育机构,其创立和发展对中国革命和军事现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黄埔军校的历史文化内涵,我们一行人于2023年春季组织了一次寻访活动。
以下是本次实践报告的详细内容。
二、黄埔军校的历史背景黄埔军校成立于1924年,位于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
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动荡时期,国家面临着严重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危机。
为了培养一支有理想、有纪律、有战斗力的革命军队,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创办黄埔军校的设想。
三、实践活动的准备在出发前,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查阅了黄埔军校的历史资料,了解了其创立、发展及重要历史事件。
其次,制定了详细的行程安排,包括参观路线、时间分配等。
最后,准备了必要的物资,如相机、笔记本等。
四、实践活动的过程2023年4月,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黄埔军校旧址。
首先,我们参观了校史馆,通过大量的图片、文物和文字资料,了解了黄埔军校的创立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培养出的众多优秀军事人才。
接着,我们参观了黄埔军校的校园。
校园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给人一种宁静、庄重的感觉。
我们沿着校园的小路,参观了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军校大门、宿舍楼、课堂等历史建筑。
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革命先辈的英勇。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几位年长的黄埔军校校友,他们热情地为我们讲述了当年的学习生活以及革命斗争的经历。
他们的讲述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黄埔军校的历史意义和革命精神。
五、实践活动的收获通过本次寻访活动,我们收获颇丰:1. 历史知识的丰富:通过参观和了解,我们对黄埔军校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 革命精神的传承:黄埔军校培养出的众多优秀军事人才,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3. 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参观黄埔军校,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爱国主义的重要性,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
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在川招生情况第一篇范文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在川招生情况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即大革命时期(1924年-1927年),黄埔军校在我国军事历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此期间,黄埔军校在全国各地广泛招生,四川省作为革命的重要区域,其招生情况备受关注。
一、黄埔军校的背景及招生意义黄埔军校成立于1924年5月,其宗旨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革命军人,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基础。
军校招生不仅选拔优秀青年进入军事训练,更注重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心和革命精神。
二、四川招生的背景及过程四川在大革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较为特殊的地位。
四川招生工作主要在成都进行,由军校派出招生委员会负责。
招生对象为18-25岁的青年,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身体健康,有革命热情。
三、招生成果及影响四川招生共选拔出了一批优秀革命军人,他们后来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时期,为我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批学生多数来自于四川本地,也有来自周边省份的。
他们在黄埔军校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迅速成长为优秀的革命军人。
四、结论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在川招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我国革命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
这批学生后来在各个历史时期,为我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革命事业的成功离不开人才的培养。
在新时代,我们应继续发扬黄埔精神,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第二篇范文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在川招生情况What(是什么)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在我国军事历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那么,黄埔军校在四川的招生情况又是怎样的呢?Why(为什么)四川省作为革命的重要区域,其招生情况备受关注。
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四川招生工作具有特殊的意义。
Who(谁)招生对象为18-25岁的青年,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身体健康,有革命热情。
黄埔军校的七位政治部主任马广志【字号大中小】【论坛】【打印】【关闭】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是1924年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创办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因校址始设于广州黄埔长洲岛,所以通称为黄埔军校。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筹建之初,军校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
政治部主任是党代表的参谋长,特殊情况下可行党代表职权。
政治部从1924年5月25日成立到1927年4月15日蒋介石背叛革命杀害共产党人止,存在近三年,前后有戴季陶、邵元冲、周恩来、卜士奇、包惠僧、邵力子、熊雄等七人任政治部主任。
他们都是时代的风云人物,但各自的经历和人生,却是十分不同的。
第一任:戴季陶――不辞而别1924年6月16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举行开学典礼。
然而,就在开学不到一个月,军校首任政治部主任戴季陶突然不辞而别。
戴主任戏剧性地失踪,军校师生甚感莫名,流言飞语顿时在军校传播开来。
一些右派学生乘机造谣,说戴的离职是共产党背后捣鬼,想排挤、打击国民党。
其实,戴的离职是由国民党右派间的矛盾引起的,与共产党毫无牵连。
戴季陶,又名传贤。
早年曾追随孙中山,投身反清革命运动。
辛亥首义时,为保卫汉口他奋不顾身,冲锋在前;为光复上海,他又积极策划,勇打前锋,并在以后的护法斗争中因口诛笔伐袁世凯而被捕下狱,一时名噪江南。
可以说,在推翻封建帝制的资产阶级民主斗争中,戴季陶是一员革命的干将、马前卒,因而深得孙中山的赏识和信任。
他常追随孙中山左右,因将孙中山的一些重要讲话记录下来,进行精心整理,辑成《民国政治纲领》、《钱币革命要义》两本书。
在孙中山去世后,他便以全权解释孙中山理论的权威面目出现,著有《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等书,在国民党内有“党国理论家”之誉。
“五四”时期,戴季陶在上海主编《星期评论》时,曾参与由陈独秀倡导成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翻译出版了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方面的著作,在介绍苏俄政治制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理论方面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还曾代为起草了最初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
黄埔军校校训 黄埔军校全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
黄埔军校的校训:亲爱精诚 中华民国13年黄埔军校于广州成立,首任校长蒋介石先生亲自拟选“亲爱精诚”为校训,呈交国父孙中山先生核定后使用。
其目的乃在造就“顶天立地”和“继往开来”的堂堂正正革命军人,发扬黄埔精神。
国父孙中山先生核定“亲爱精诚”为黄埔军校校训,正是孙中山先生衷心希望借黄埔军校培训中国革命军事人才和通过黄埔军校师生为纽带,团结国共两党共同革命的写照。
首任校长蒋介石先生于中华民国14年元旦对黄埔军校学生训话中阐述:“亲爱”是要所有的革命同志能“相亲相爱”,本校的宗旨“精”是“精益求精”,“诚”是“诚心诚意”。
学校简介 1924 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 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尔后其学员成为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1946年行宪之后中国国民党名义上移交军队于国家后改称“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至今。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
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
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
黄埔军校对当时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教育机构,其建立和发展对于当时的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从历史背景、培养优秀军事人才、推动军事现代化和国家统一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黄埔军校的历史背景黄埔军校于1924年由孙中山创办,成立之初,中国正处于深受列强压迫和分割的危机时刻。
战乱频繁,国家安全形势堪忧。
孙中山认识到军事实力对于保卫和巩固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决心通过创办军校培养一支忠诚、有能力的军队,以抵抗外来侵略势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黄埔军校的建立就具有重要的国家安全意义。
二、培养优秀军事人才黄埔军校以培养军队和国家需要的优秀军事人才为目标,致力于革命军事理论和实操的教育培训。
在黄埔军校的学员中,不仅有来自各地的革命志士,还有大批年轻的知识分子和学生,这其中既有北大、清华等知名大学的毕业生,也有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积极分子。
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系统的政治教育,黄埔军校培养了一大批军事指挥人才和革命领导人,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推动军事现代化黄埔军校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发展的开端。
在军事理论教育中,黄埔军校积极引进西方军事思想和理论,使中国军队从传统的农民军队逐渐向现代化军队迈进。
黄埔军校培养的军事人才在各个领域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军事指挥、作战策划、军事工程等,为国家安全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四、宣传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黄埔军校除了培养优秀军事人才和推动军事现代化外,还在宣传国家统一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黄埔军校培养的学员分布广泛,他们学成后返回各地,成为了国家统一的宣传者和推动者。
这些优秀的军事人才和革命志士不仅在黄埔军校内部推动了国家统一的意识形态,也通过各自的工作和宣传,将国家统一的理念传播给更多的人,推动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综上所述,黄埔军校对于当时的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军事人才,为国家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还推动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发展,提高了国家的安全保障能力。
广州黄埔军校旧址简短导游词4篇黄埔军校旧址位于广州黄埔长洲岛,是大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建立的一所新型军事学校。
下面是学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广州黄埔军校旧址导游词,欢迎参考!广州黄埔军校旧址导游词篇一黄埔军校即陆军军官学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于1924年创办的,也是世界历史上四大军校之一,军校在长洲岛共办了7 期,1930 年迁往南京,后又迁往成都和台湾。
现有军校正门、校本部、孙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北伐纪念碑、济深公园、教思亭等十几处建筑。
广州黄埔军校旧址导游词篇二黄埔军校旧址位于广州黄埔长洲岛,是大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建立的一所新型军事学校。
黄埔军校大部分建筑物于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
1965年,做了一次较大修缮,基本恢复原貌。
1984年,建立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
现有军校正门、校本部、孙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北伐纪念碑、济深公园、教思亭等十几处建筑。
此外还有中山公园、仲恺公园、黄埔公园(又称中正公园)、济深公园;张之洞倡建的大坡地炮台、白鹤岗炮台;中国海军的黄埔军港等景点。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为培养军事干部于1924年6月创办。
军校群英荟萃,名将辈出,在中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黄埔军校旧址大门军校大门坐南向北,面临珠江,在牌坊门额上书有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横匾,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
门前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兵室。
大门内正面有一幢走马楼,称为校本部。
校本部是一座岭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筑,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
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对称。
四排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四周有围墙,建筑面积1060平方米。
大门西侧有一幢2层砖木结构楼房,原是教职员宿舍,因民国6年(1917年)孙中山曾在此憩宿,孙中山逝世后,改建为“纪念室”;1984年又改为“黄埔军校纪念馆”,陈列黄埔军校校史和孙中山在广东革命活动的照片。
黄埔军校旧址景点介绍黄埔军校旧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的黄埔区,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
作为中国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第一所军事学校,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具有革命精神和军事素养的军事干部,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黄埔军校建于1924年,最初为一座木质建筑,后来逐渐扩建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砖混结构建筑群。
军校总面积达40余万平方米,包括了军事训练场、图书馆、礼堂、办公楼等多个功能区。
军校的主楼是一座典型的欧洲风格建筑,红砖白墙,气势宏伟。
主楼内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照片,展示了军校的历史发展和校友的事迹。
在这里可以了解到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军事统帅和政治领袖,如蒋介石、陈诚、朱德、林彪等。
军校的图书馆收藏了大量关于军事理论和世界革命史的著作,是研究近代中国军事发展的重要资源。
馆内还展览了黄埔军校的历史照片和文物,参观者可以了解到军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军校的训练场是培养军人的重要场所,与历史上的训练场地相似。
在这里可以看到军事训练的各个环节,如军事课堂、器械训练、格斗训练等。
参观者还可以穿着军装进行军事操练体验,感受当年的军事训练氛围。
军校的礼堂是举办大型集会和演讲的地方,也是举行毕业典礼和纪念活动的场所。
礼堂内有陈列着军校的历史照片和纪念品,展示了当时学员们在这里举行的各种庆祝活动和重要会议。
军校的办公楼是校园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保存着蒋介石和其他领导人的办公室和会议室。
这里还展示了蒋介石的生平事迹和黄埔军校的发展历程。
除了这些主要景点,黄埔军校旧址还有其他一些值得参观的地方。
例如军校的教室、宿舍和食堂,这些地方展示了当时学员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还有军校的操场和体育馆,是学员们进行体能训练和比赛的场所。
此外,军校附近的黄埔军事医院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观点,展示了当时医疗设施和医疗人员的情况。
黄埔军校旧址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遗址,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参观和学习。
这里不仅可以了解到黄埔军校的历史,还可以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史和军事发展史。
黄埔军校【在途中】-【在大门处】-【校本部大门】-【政治部】-【校长办公厅】-【校长客厅】-【校本部展览室】-【孙中山故居】-【孙总理纪念碑前】-【军校俱乐部】-【军校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园】【在途中】黄埔军校,是中国军事家的摇篮,国民革命的圣地。
它与美国的西点军校,英国的皇家军事学院,俄国伏龙芝军事学院堪称世界四大著名军校。
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历经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漫长的革命战争中,黄埔军校毕业生的学员走着两条不同得道路。
革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位元帅中就有五位出自黄埔军校,他们的叶剑英,聂荣臻,陈毅,徐向前,林彪,未授军衔的著名将领,如大家熟悉的周总理,陶铸,左权等。
有人说,中国现代战争是黄埔军校师生自己打自己,从战争双方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主要将领看,也不全没道理。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跟苏联政府协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的军事政治学校。
1924年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开学演讲提出“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做为办校宗旨。
军校在长洲岛办了7期,1930年迁往南京,后来又迁往成都和台湾。
【在大门处】军校大门门匾上写着“陆军军官学校”留个六个苍劲大字,这是军校早期名称。
其实军校曾改过几次名,都没真正挂过“黄埔军校”四个字的门匾。
只因校址首选广州黄埔长洲岛,所以人们通称它为“黄埔军校”。
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军校?因为他革命二十多年来,都没有一支忠于革命的军队,致使革命屡遭失败。
尤其1922年,被他视为亲信的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因而十分悲痛。
沉思中他开始认识到,革命要成功,必须创建一支革命队伍,办一所军官学校。
这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字是国民党元老谭延岂的手笔。
这里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个房子是卫兵室。
校门内外张贴有各种标语与对联。
对联的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
大家再看看墙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对联,这是孙中山先生的遗训。
黄埔军校的兴起和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黄埔军校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名词,黄埔军校的产生标志着近代中国建军事业走向新的历史阶段,同时在国共合作的历史进程中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黄埔军校的兴起及其在国共合作中的历史意义。
一、黄埔军校的兴起黄埔军校是中国革命时期的一所著名军事学院,它的创办者是孙中山先生和黄兴将军,成立于1924年,位于广东省黄埔镇。
黄埔军校在其创立之初,规定了三大基本任务,分别是培养拥护国民革命、熟悉军事及政治工作和掌握实际斗争的指挥。
黄埔军校的正式授课由前苏联教官任教,许多留学苏联的中国革命领袖也回到国内来任教。
黄埔军校的教育特点是“三大关口”,即军事教育、技术教育、政治教育。
在黄埔军校,学员们学到了革命理论、军事战术、篮球排球、电机制造以及自然地理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学习期间,学员们要时刻准备着为国家的独立和发展进行奋斗。
随着学员们的不断壮大,黄埔军校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军事教育理念和管理制度,这个理念和制度对近代中国的军事建设起到了相当的促进作用。
二、黄埔军校的国共合作意义黄埔军校的兴起恰逢国共两党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合作,这个历史事件被称为“第一次国共合作”,黄埔军校的作用也体现在了这段历史进程中。
1.新式军事力量的壮大在新式军事力量的壮大过程中,黄埔军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众多的革命家和军事家都是在黄埔军校学习的。
黄埔军校所培养的新式军事人才,不仅在国共两党联合抗外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为新中国的成立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联合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期间,黄埔军校培养的将士成为了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军事力量。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冯玉祥、胡宗南、李宗仁等红军转入国军的部队,是黄埔军校的精英学员。
在战争中,黄埔军校的新式军事理论和实战指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3.中国革命思想的发展黄埔军校对中国革命思想的发展也有重要的贡献。
黄埔军校一期645名学员名单,这十名国共将领最为有名1924年5月,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培养革命军事干部。
学校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和政工制度。
蒋介石任校长,廖任党代表,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任教授部副主任。
军校分为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宪兵、政治等科目。
1924年3月27日,第一期新生入学考试,4月28日放榜,5月入学499人。
成立学生总队,邓演达(后来严重接任)为总队长,分为4个队,均为步兵科。
后来,由湘军讲武学堂合并到军校的158人,四川送来20余人,也归入第一期。
据统计,这批学生中,最低的是初中学历,大学毕业18人,大专毕业63人,大专毕业26人,师范院校毕业59人。
可以说他们在当时是一群很有文化的人。
1924年11月30日,第一期学生考试结束,共有645名学生毕业。
除部分军事院校外,大部分被分配到新成立的训练兵团,其余被派往海军、空军、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队。
在接下来的20年里,黄埔一期可以说是群星璀璨,辅导员潮涌。
除了早期去世的,以下10位国共将军最有名,按年龄排序:1、胡宗南1896年生,浙江镇海人。
1915年中学毕业后,担任小学教师,教授任国文、历史和地理。
1922年到1924年间,任《孝丰日报》总编辑。
1924年,前往浙江湖州参加别动队,与王亚樵结拜为金兰兄弟。
投考黄埔军校时,因身高不足1.6米,年龄又偏大,体格检查时被淘汰,经军校党代表廖仲恺特许才被录取。
他号称“天子门生第一人”,如同坐着火箭般升迁,1931年1月,已经是中将师长,开始建立自己的军事体系。
此后,职务不断高升,任职战区司令,最高掌握50万大军。
但军事能力一般,坐镇西北,没有取得像样的胜利。
2、周士第1900年生,广东省音协(今海南琼海)人。
1925年毕业后,参与组建铁甲车队,任副队长、队长。
1926年北伐中,协助叶挺在安仁首战告捷,参与指挥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攻打武昌城。
南昌起义时任25师师长,后参加黄埔革命同学会6年。
黄埔军校旧址攻略1. 简介黄埔军校旧址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现代军事院校,也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之一。
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遗址之一。
今天的黄埔军校旧址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纪念馆和教育基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了解中国革命史。
2. 历史意义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颗明珠,对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里,不仅有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先驱者,还有许多国共合作时期的革命先烈。
黄埔军校培养了众多杰出的将领和政治家,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参观攻略3.1 开放时间黄埔军校旧址每天上午9点至下午5点开放,除通知外不对外开放。
建议游客提前规划好行程,合理安排参观时间。
3.2 门票价格黄埔军校旧址门票价格为成人60元/人,学生票40元/人,敬老票30元/人。
在节假日和特殊活动期间,门票价格可能会有所调整,请游客提前了解。
3.3 导览服务黄埔军校旧址提供导览服务,导游会讲解黄埔军校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故事,使游客更好地了解这座历史遗址的意义。
导览服务需要额外支付费用,建议预约导览服务以确保游览体验。
3.4 参观路线黄埔军校旧址分为南北两区,游客可以选择参观其中一区或全程游览。
参观路线主要包括军校大门、场修楼、教学楼、士官宿舍等重要景点。
建议游客带好舒适的鞋子,因为游览路线比较长,需步行较多。
3.5 游览须知•游览期间请尊重历史遗址,不随意涂写或损坏文物。
•请带好个人物品,注意安全,避免丢失或被他人拾取。
•建议携带水和食物,因为旧址内没有提供饮品和食物的售卖。
4. 如何到达4.1 公共交通乘坐地铁可以到达黄埔军校旧址。
从广州市区,乘坐地铁3号线到黄埔军校站下车,出站后步行约10分钟即可到达。
4.2 包车游览如果游客人数较多或者想要更方便快捷地到达黄埔军校旧址,也可以选择包车游览。
在广州市区有许多旅行社和包车服务可以选择。
但需要注意的是,包车服务可能会需要提前预约。
个人对黄埔军校历史及精神的理解
黄埔军校,作为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学校,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军事人才,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埔精神,我认为是一种坚韧不拔、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信念。
黄埔军校的历史是一部充满斗争和牺牲的史诗。
从东征北伐到十年内战,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黄埔师生在这段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无比的勇气,为国家、为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黄埔精神的核心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黄埔师生在面对内外敌人时,始终坚守着保卫祖国的信念。
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而战。
这种精神不仅仅体现在战场上的勇敢,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坚守。
在黄埔军校,我深深感受到了这种精神的传承。
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对军事技能的培训,更是对人格的塑造和精神的熏陶。
黄埔师生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始终保持着冷静和坚定,这种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总的来说,我对黄埔军校历史及精神的理解是:黄埔军校不仅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黄埔精神不仅仅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更是对人类和平和进步的追求。
在今天这个和平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该铭记黄埔精神,将其传承下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广东黄埔军校旧址(转载)讲解线索:在途中——在大门处——校本部大门——政治部——校长办公厅——校长会客厅——校本部展览室——孙中山“故居”——孙总理纪念碑前——军校俱乐部——东征烈士墓园在途中黄埔军校,是中国军事家的摇篮,国民革命的圣地。
它与美国的西点军校,英国的皇家军事学院、俄国伏龙芝军事学院堪称世界四大著名军校。
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在漫长的革命战争中,黄埔军校毕业生的学员走着两条不同的道路。
革命的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位元帅中就有五位出自黄埔军校,他们是叶剑英、聂荣臻、陈毅、徐向前和林彪。
解放军首批授衔的十位大将中也有三位出自黄埔军校,他们是陈赓、许光达和罗瑞卿;未授军衔的著名将领,例如大家非常熟知的周总理、陶铸、刘志丹和左权等,他们为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而国民党军队的将领中,黄埔军校毕业的著名将领有李济深、杜聿明、胡宗南、邓演达、宋希濂和陈诚等。
有人说,中国现代战争是黄埔军校师生自己打自己。
这虽然是简单了一些,但从战争双方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主要将领看,也不是全无道理的。
这些历史事实使军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因此,近年来到军校参观研究的人除青少年学生之外,海内外各界人士都有不少。
每天到这里来的旅游团络绎不绝。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政府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的军事政治学校。
1924年6月16日举行升学典礼,孙中山在开学演讲中提出“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作为办校宗旨。
军校有三位最高的领导人,他们是校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
军校在长洲岛共办了7期。
1930年迁往南京,后又迁往成都和台湾。
在大门处军校大门匾上写着“陆军军官学校”六个苍劲大字,这是军校早期的名称,后来随着形式的发展,军校曾几次改名,其实都没有真正挂过“黄埔军校”四个字的门匾。
只因旧址首选广州黄埔长洲岛,所以人们通称它为“黄埔军校”。
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军校?因为,他革命二十多年来,都没有一支忠于革命的军队,致使革命屡遭失败。
黄埔军校洛阳分校安徽学员通讯录摘要:一、黄埔军校洛阳分校简介1.学校背景2.地理位置3.教育理念二、安徽学员通讯录的意义1.记录校友信息2.增进校友联系3.传承黄埔精神三、通讯录内容概述1.学员基本信息2.学员联系方式3.学员毕业去向四、通讯录的实际应用1.加强校友交流2.提供就业信息3.促进资源整合正文:黄埔军校洛阳分校位于我国河南省洛阳市,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军事学府。
学校秉承“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具备高度政治觉悟和军事素质的现代化军人。
在这所优秀的军校中,有一份特别的档案——安徽学员通讯录。
这份通讯录记录了安徽籍学员在黄埔军校洛阳分校学习期间的基本信息、联系方式以及毕业后的去向。
它不仅是一份简单的名单,更是一份凝结着校友之间情谊的珍贵资料。
通讯录中包含了学员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入学时间等,让每一位校友都能找到自己的同窗好友。
此外,通讯录还收录了学员的联系方式,包括电话号码、电子邮箱等,方便校友之间保持联系,分享生活和工作中的点滴。
值得一提的是,通讯录还详细记录了安徽学员毕业后的去向。
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了我国军队和国防建设的中坚力量,有的在政府部门担任要职,有的成为了企业家,还有的选择了继续深造。
可以说,这份通讯录见证了安徽学员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黄埔军校洛阳分校安徽学员通讯录的实际应用价值十分广泛。
首先,它加强了校友之间的交流,让校友们能够紧密联系,互相帮助。
其次,通讯录提供了丰富的就业信息,为校友们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此外,通讯录还有助于促进校友之间的资源整合,共同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黄埔军校洛阳分校安徽学员通讯录是一份富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档案,它记录了安徽学员在军校的珍贵时光,也见证了他们在毕业后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所付出的努力。
广州黄埔军校景点介绍
嘿,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好好唠唠广州的黄埔军校。
咱先说这黄埔军校啊,那可真是大名鼎鼎!它就像一颗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星星。
当你来到这儿,就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当年的热血与激情。
一走进黄埔军校,那庄严的氛围就扑面而来。
看着那些古老的建筑,你能想象到当年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在这里学习、训练,准备为国家的未来拼搏。
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好像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校园里有好多地方值得逛一逛呢!那教室,想象一下年轻的学员们在里面认真听讲的样子,是不是挺有意思?还有那操场,他们肯定在上面挥洒过无数的汗水。
这里的每一处都充满了历史的痕迹。
你知道吗?从黄埔军校走出来好多厉害的人物呢!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以说,没有黄埔军校,咱中国的历史可能都会不一样。
在这里逛的时候,我有时候会想,要是我也能回到那个时候,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奋斗,那该多好啊!哈哈,不过也就是想想啦。
总之,黄埔军校真的是一个超级值得去的地方。
它不仅仅是一个景点,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精神的象征。
当你来到这里,你会被它深深吸引,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
所以啊,朋友们,有机会一定要来广州黄埔军校看看,亲自来感受一下这里的氛围,听听它的故事。
相信我,你绝对不会后悔的!快来吧,和黄埔军校来一场特别的邂逅!。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简介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位于黄埔区长洲岛,是以陆军军官学校(虽然数次易名,因始创于黄埔长洲岛,故通称为黄埔军校)为中心内容的纪念馆。
成立于1984年6月,陆军军官学校是1924年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创办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
孙中山任校总理,蒋中正、廖仲恺分别任校长和党代表。
军校以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形成了“亲爱精诚,团结合作,为国爱民,不怕牺牲”的校风。
军校于1930年9月迁往南京,1937年8月迁往成都,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迁往台湾。
1938年校本部被日本侵略军飞机夷为平地。
1988年旧址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广州市政府按“原位、原面貌、原尺度”原则重建校本部,使军校旧址恢复昔日风采。
军校现存遗址有校本部(重建)、孙总理纪念室、中山公园、孙总理纪念碑、俱乐部、游泳池、东征阵亡烈士墓园、教思亭、济深公园、北伐纪念碑、白鹤岗炮台、大坡地炮台等史迹。
目前每年接待观众达80万人次,可为观众提供免费宣传资料、入党宣誓场地、青少年探索室、贵宾厅、报告厅等。
同时,纪念馆内还设有青少年训练基地、成人训练基地,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国防教育的好场所。
黄埔军校正门
黄埔军校课室。
中国27所军校介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27所军校介绍概述部分:中国是一个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国家,为了培养更多的精英军事人才,中国建立了27所军校。
这些军校分布在全国各地,涵盖了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等多个军种。
这些军校是中国军事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优秀军事人才的重要任务。
中国的军校以其严格的选拔制度和高质量的教育培养闻名于世。
这些军校不仅注重学生的军事素养,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这些军校,学生除了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外,还接受高水平的学科教育,培养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中国的军校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中国的古代,就有一些具有军事教育功能的学府存在。
随着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军校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目前,中国的军校在军事教育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就,为国家的军事实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的军校招生与教育体系也值得一提。
这些军校在招生时非常注重学生的品德和能力,通过选拔优秀人才来确保教育质量。
在教育体系方面,军校采取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中国的军校对国家的军事实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优秀的教育培养,军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杰出的军事人才,他们在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的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军校的发展也为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的27所军校是中国军事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军校担负着培养优秀军事人才的重任,并为国家的军事实力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高质量的教育和培养,这些军校为国家的发展和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具体结构如下:引言部分(Introduction):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目的和总结四个方面。
在概述部分,将简要介绍本文所要讨论的主题——中国的27所军校。
文章结构部分将对本文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文章所采用的框架和逻辑。
黄埔军校概述——校史——筹建位于山恋起伏,四面环水的黄埔区长洲岛。
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为培养军事干部创办的新型陆军军官学校。
校名曾多次变更,通称"黄埔军校",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齐名,是世界著名四大军校之一。
孙中山在长时期内依靠旧军队从事革命活动,屡遭失败,给他留下痛苦的教训。
因此,他在改组国民党的同时,决定建立一支“和革命党的奋斗相同的”革命军队(党军)。
1923年9月,孙中山派以蒋介石为首(蒋介石、张太雷、沈定一、王登云等组成)的代表团访问苏联,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
代表团在访问期间,曾直接向苏方提出“希望革命军事委员会派人到华南,仿照红军编制中国军队,派去的人愈多愈好。
”11月15日,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6次会议通过了建立革命义勇军的决议。
11月27日,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1次会议,议决了建立军官学校的有关事项。
军校创办前后,国、共两党都选派重要干部到校任职。
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委蒋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
孙中山还任命邓演达、王柏龄、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张家瑞、宋荣昌7人为筹备委员。
1月28日,确定以原广东陆军学校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长洲要塞――黄埔为军官学校的校址(原水师学堂和陆军小学旧址),故称黄埔军校。
2月6日,设筹备处于广州南堤2号(今广州沿江中路239号对面),正式开始筹建军校的工作。
由于被委任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不满于孙中山欲委他人为军校校长,而自己徒为他人作嫁衣,在2月21日突然辞职,且未经孙中山批准便擅自离开广州返回浙江老家,使军校筹备工作一度中断。
孙中山批示不同意蒋介石辞职,但为了不影响军校筹备工作的进程,又于2月23日任命廖仲恺代理筹备委员会委员长。
廖仲恺忠心耿耿,积极进行筹备工作,同时竭力催促蒋介石回广州复职。
直至4月21日,蒋介石才返校。
关于学生来源,筹备委员会决定在全国19个省进行招考。
为切实作好招生工作,筹备委员会决定成立军校试验委员会,以蒋介石为委员长,王柏龄、邓演达,彭素民、严重、钱大钧、胡树森、张家瑞、宋荣昌、简作桢等9人为委员,经孙中山批准于3月21日成立。
因当时蒋介石离职,指定李济深为代理委员长.1924年5月,黄埔军校成立,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
军校初定设立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五部,由各筹备委员暂行分工主管。
5月3日,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在总理领导下,负责处理校务工作。
5月9日,委任廖仲恺为军校的中国国民党代表。
随后,任命李济深为教练部主任,邓演达为副主任兼总队长;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为政治部主任,张申府(当时是共产党员)为副主任。
11月,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周恩来接任政治部主任;林振雄为管理部主任;周骏彦、俞飞鹏为军需部正、副主任;宋荣昌、李其芳为军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战术总教官。
11月29日,又增设教育长,由胡谦担任,后由王柏龄、何应钦、邓演达等担任。
后又增设参谋处,以钱大钧为处长。
还聘请布留赫尔(1889―1938)等苏联红军将领为军事顾问。
当时,黄埔军校招生消息传出后,全国各地有志青年报考十分踊跃。
尽管当时全国大多数省区尚在军阀统治之下,军校不能在这些地区公开招生,只能委托各地党组织及参加国民党“一大”的代表物色和介绍,但报考人数至3月27日已达1200余人,超过计划招生人数三倍多,其中粤籍学生最多,大大超过了原来的预计。
报考青年的文化水准也较高,约有1/3是中学或专门学校毕业生。
但也有一些人把报考军校作为追名逐利的捷径,想通过不正当办法进入军校。
为保证学生质量,军校试验委员会于4月7日在广州《民国日报》刊登公开启示,谢绝各方推荐函件,郑重声明坚决按考试成绩,择优录取新生。
但考试成绩达到录取标准的学生仍大大超过招生名额,故决定扩大招生。
5月初,第一期共录取正取生350人,备取生120人。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培训革命军事干部的工作,在黄埔军校招生期间,各地党组织积极动员和选送符合条件的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革命青年报考。
在第一期录取生中,约有共产党员50~60人,湖南考生、共产党员蒋先云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入学。
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对创办黄埔军校给予大力支持。
1924年初,苏联为黄埔军校派来了以切列潘诺夫为组长的第一个军事顾问小组,参加军校的筹建工作,还给军校赠送了武器和经费。
随后,苏联又派遣军事顾问团,团长瓦西里·布留赫尔(加伦将军)率领40多个苏联军事专家在黄埔军校工作。
这是黄埔军校培养革命军事人才能在短期收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5月5日,新生开始入学,编为四队接受新兵训练。
正取生编为第1、2、3队,备取生编为第4队,分别以吕梦熊、茅延桢、金佛庄、李伟章为各队队长(其中茅、金是共产党员)。
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
孙中山发表演说,着重讲了办学宗旨和办学方针。
他首先郑重宣布,创办黄埔军校的目的,“就是创造革命军,求挽救中国的危亡”。
他强调办军校要学习苏联经验,指出俄国革命之能成功,是“因为有了革命军做革命党的后援。
”“我们现在开办这个学校,就是仿效俄国。
”他说,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
开办这所军校,“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
他勉励军校学生要立大志做革命军人,“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他还指出:做革命军,除了要有坚强的革命意志和理想,还要有“高深的学问做根本”。
因此,一定要学好革命理论和军事技术。
孙中山对第1期学生寄予极大的信赖和深切的期望,在他结束讲话时,表示“要用这五百人做基础,造成我理想的革命军”,以完成拯救中国的大业。
他号召全体学员努力养成和发扬革命党人以一当百、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完成革命事业而奋斗。
1927年国共破裂,国民党将中国共产党清理出了军队和黄埔军校,当时革命局势动荡,政治重心北移,黄埔旧址也就不复当年盛况了。
此后倒1949年,国民党的“陆军军官学校”先后迁移南京、重庆等地,并在西安等地开设了分校,一直办到国民党逃离大陆以前,学员应该是有21期以上了。
陆军军官学校仍冠以“黄埔军校”的名义,学员参加国军后也经历了历次内战外战,但已经不是原来的黄埔军校了,也不是共产党所认同的那个黄埔军校。
此后的南京等地的“黄埔军校”,已经和“国民政府”、“三民主义”一样,打上了深深的“蒋记”烙印。
因此,我们在谈论黄埔军校时往往可以听到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黄埔军校办了6期,一说某某是黄埔第10几、20几期学生,黄埔同学会会员。
其实这并不矛盾。
前者是说正宗老黄埔,后者实际上是说老黄埔的继承者——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其实在国民党方面看来,黄埔军校并没有在1927年解散,而是连续办到1949年。
黄埔同学会也认同1927年以后陆军军官学校学员的黄埔同学资格。
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旧址曾被炸毁,而后几经沧桑,面貌改变很大。
1964年作了一次较大的修缮,基本恢复了原貌。
1984年建立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现在军校旧址的纪念建筑有军校正门、中山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及东征烈士墓等。
东征烈士墓前临珠江,气势雄伟,有“小黄花岗”之称。
孙中山纪念堂,现辟为黄埔军校史料陈列室。
黄埔军校旧址和校史,生动地展示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携手共同进行反帝反军阀斗争的历史。
黄埔军校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答者:瘦猪待屠- 举人四级1-5 19:02 史学界对黄埔军校的研究一直十分重视,本文就近年黄埔军校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做些综述,以纪念黄埔军校建立80周年。
黄埔军校创办的背景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学者们大多认为,这是孙中山总结吸取以往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所做出的重大决策。
王宗荣、王素梅指出,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始终没有自己的军队,只是拉拢、依靠一派军阀去攻打另一派军阀,最终充当了骄兵悍将争夺地盘的工具”,这使他“深感必须有自己的军队才有出路”。
赵耀宏、郝琦认为,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认识到依靠一派军阀去打倒另一派军阀是断无成就的,在建军问题上非寻找新的道路不可”。
方义洁、张栋梁认为:“苏俄革命的成功,也是促使孙中山创建军校的一个重要因素”。
周兴指出:“经过反复思考和借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后,孙中山终于明白了俄国革命所以很快成功,是‘因为有了革命军队做革命党的后援’;中国革命因‘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便不能完全成功’”。
黄埔军校的创办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
王宗荣、王素梅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共对黄埔军校酝酿和筹备工作的支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晤孙中山,中国共产党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在陈炯明叛变,孙中山绝望之际,中国共产党给予他热情的支持;孙中山组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苏,共产党人积极参加”。
谈方认为:“孙中山和国民党左派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合作努力”,“是军校创建的主要动力和根本支柱”。
蒋介石与黄埔军校蒋介石为何能当上黄埔军校校长?刘翠英认为,蒋对孙“表现得很忠诚,又学过军事,有一定才能,当时只有30出头,可说年轻有为,因此就得到孙中山的充分信任。
”虞宝棠指出,蒋介石当上黄埔军校校长,“是多种因素的组合,造成了这一历史的必然”。
首先是国民党内缺乏军事人才,其次是蒋介石“毛遂自荐”,要求出使苏俄,从而促使孙中山做出了这一决定。
丘挺、郭晓春则指出:“关于校长人选,最初决定为程潜,而以蒋介石、李济深为副校长。
但是蒋介石不愿在程潜之下,又跑到上海消极对抗,并派张静江找孙中山说情,孙中山才在5月3日任命蒋介石为校长”。
对蒋介石的黄埔治军思想与实践,学者也进行了探讨。
季云飞指出:“蒋介石此时期治军思想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治军思想,兼容苏俄红军的治军原则”,其主要体现在“分别编制,勤以训练,厚以教养,严以军纪,指导之以主义及政治观念”五个方面。
韩胜朝认为,蒋介石的治军思想“从客观效果上讲,对军校及军中良好作风的形成,对军队政治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他又利用他的特殊职位极力推行曾国藩、胡林翼那套封建主义、旧式军阀思想与方法”。
周恩来与黄埔军校学者们普遍认为,周恩来作为政治部主任,为黄埔军校政治工作的创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建立健全政治部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
宋桂林指出:“周恩来一到任,马上就对原来班子进行整顿,增设组织机构”,并从黄埔一期毕业生中选调优秀共产党员任职,以保证政治部工作正常运转。
王宗荣、王素梅指出,周恩来还“制定了服务细则,明确了政治工作宗旨,规定了各级领导的权力范围和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