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学者关于_亚细亚生产方式_理论研究观点综述_二_
- 格式:pdf
- 大小:220.89 KB
- 文档页数:3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古代社会自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一直吸引着国内外学者的注意。
在这场讨论中,值得注意的是,国外有不少学者都把中国看作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重要典型。
有的人,或者出于他们敌视中国革命的立场,或者因为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缺乏了解,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散布了不少错误的观点。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叛徒卡尔·威特福格在他的《东方专制主义》(1957年出版)和其他一些着作中,就曾利用亚细亚生产方式肆意诽谤和攻击中国革命。
迄今为止,我国学术界对威特福格的着作还没有给予应有的批判,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工作中的缺点。
另外有一些外国学者,他们的政治态度不同于威特福格,但他们对中国历史和现实所发表的一些意见也是不正确的。
例如,意大利米兰艺术学院的翁贝托·梅洛蒂教授,在他那本很有影响的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专着《马克思与第三世界》(1972年出版)中,也说什么中国是“‘亚细亚’社会的最典型例子”,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植根于亚细亚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官僚主义的集体制”。
梅洛蒂的这本书尽管包含了一些令人感到兴趣和值得重视的论点,但全书的基本观点却是我们所不能同意的。
本文旨在讨论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关系,顺便对梅洛蒂的某些观点提出不同意见。
一、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涵义与争论的症结对于马克思所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不同理解,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以下几种意见:(一)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原始社会或原始公社;(二)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从原始社会转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三)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是继原始社会之后,既不同于奴隶社会、也不同于封建社会的一个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四)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东方的奴隶社会;(五)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奴隶制和封建制的混合社会形态;(六)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东方的封建社会;(七)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早期的一种假设,后来他已经放弃了这一概念。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原始社会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把亚洲社会看作一种独立于欧洲之外的社会,并且东方是“不存在土地私有制”的社会,没有内在发展的动力,只有当英国入侵后,这才有了动力,如果光从这里看,梅洛蒂的“亚细亚”特殊论便可以成立。
但再往后看,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以下简称《前形式》)中马克思在“第一种所有制”这一部分中论述了“亚细亚所有制”,但马克思在这里既提到了人类由游牧到迁徙的简单过程,同时论述了凌驾于“亚细亚公社”上的国家以及公社成员受一定的剥削,这就给人造成错觉,一方面是非常原始的公社,另一方面有了国家的产生,同样有了“亚细亚”特殊论,但我细读之下发现这里马克思是分做两部分论述,第一部分是论述马克思对原始社会的一种猜想,后一部分是原始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的农村公社,马克思是把这两部分归为“第一种所有制”之下,我们不能先入为主的认为“第一种所有制”就是“亚细亚所有制”,由于当时马克思还未读《古代社会》一书,因此他对原始社会还无清晰认识,因此他对他有比较清晰认识的过渡的农业公社和原始公社混在一起论述,这才给人错觉。
后面论述的“古典古代所有制”和“日耳曼所有制”均同样原始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的阶段,和“亚细亚所有制”是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形式。
这一时期,马克思对亚洲的农村公社和原始公社混淆在一起。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提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在这里提出了“亚细亚的”,从与语意上讲只能指原始社会,只是由于马克思还没有科学的原始社会观,所以把亚洲存在的公有程度较高的农村公社来作为原始社会代名词。
再往下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有一句话“小农经济和独立的手工业生产,一部分构成封建生产方式的基础,一部分又在封建生产方式瓦解后和资本主义并存。
同时,它们在原始的东方公有制解体以后,奴隶制真正支配生产以前,还构成古典共同体在其全盛时期的经济基础”。
作者: 佘树声
出版物刊名: 学术研究
页码: 21-26页
主题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形态;三十年代;氏族制;德意志意识形态;奴隶制;
国际性;封建主义;生产形态
摘要: <正> 一、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两次争论在三十年代,以苏联史学家为中心曾经开展了一次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国际性的论争。
事也凑巧,三十年之后,一次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国际性的论争,又爆发了,而且至今还有方兴未艾之势。
当然,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引起这一讨论的国际社会背景,以及它和世界革命所面临的重大而迫切的问题之间的密切联系。
不过,这方面我们暂不拟论及。
现仅从学术的观。
20世纪20—40年代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再认识
王立端
【期刊名称】《三明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34)1
【摘要】20世纪20—40年代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以1933年《读书杂志》停刊为界,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在应用马
克思主义理论方面从粗疏到更加理性和成熟,马克思主义史学从草创到走向建设的
过程,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也是马克思主义通史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亚细亚
生产方式问题争论中政治话语盖过学术话语,但其中的学术意蕴不可忽视,对参与争
论各派做学术判断时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真伪之辨.
【总页数】7页(P37-43)
【作者】王立端
【作者单位】三明学院海峡理工学院, 福建三明 365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2
【相关文献】
1.重建20世纪40年代诗歌研究的整体视野——兼评吴井泉的《20世纪40年代
中国现代三大诗学研究》 [J], 张莹;徐志伟
2.20世纪上半叶中日学者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争论 [J], 杨鹏
3.20世纪40年代胡风与文坛思想斗争论析 [J], 周燕芬
4.20世纪20—40年代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的特点与贡献 [J], 王立端
5.20世纪20—40年代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的特点与贡献 [J], 王立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内外学者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研究观点综述(二)季正矩 (五)苏联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的争论 1927年上半年,中国大革命走向失败,共产国际内部就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展开了激烈争论。
斯大林认为,中国正经历着既反对封建残余又反对帝国主义的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基础和内容。
反对派托洛茨基等人认为,在中国,封建残余不是没有就是微乎其微,没有什么重要意义,主要任务是反对资本主义。
于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被重新提出。
1927年12月2—19日,联共(布)召开第十五次代表大会。
联共(布)中央委员、共产国际主席团委员罗明纳兹在大会上作的关于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报告提出,中国农村现存的那种社会关系为封建主义,但这种社会关系与中世纪欧洲的很少有共同之点。
最恰当不过的是把中国这种独特的封建主义称为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后任共产国际东方部负责人的马扎亚尔在制定中国共产党土地关系问题的决议时,明确阐述了中国社会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性质,认为中国农业生产的特点使农村经济呈特殊的状态,整顿水利和人工灌溉十分重要,农耕必须耗费多量的徒手劳动。
如此的农业生产方法,再加上商业重利资本的早期发展,防御游牧民族侵犯及水灾的巨大工程,应付天灾又须有种种救济组织,对于游牧民族的侵扰和征服,这些情况综合起来,便造成中国亚细亚生产方式制度。
1928年9月1日,共产国际六大通过的《共产国际纲领》中的《争取世界无产阶级专政的斗争和革命的主要类型》一节中指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国、印度等)以及一些独立国家(阿根廷、巴西等),其中有些国家工业还不发达,另外一些国家则工业相当发达,但大部分都缺乏独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中世纪的封建关系或‘亚细亚生产方式’还在经济政治上层建筑中占着优势。
”在共产国际六大第31次会议上,中共代表瞿秋白作了《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革命运动的总结报告》,其中虽然承认中国存在过“亚细亚生产方式”,但中国正在进行的农民和地主之间的斗争证明,“在中国,旧式的亚细亚国家,即由集权政府、君主、皇帝统治的国家已经改变了。
这种国家在中国已不复存在了。
中国现在已经没有皇帝了,这是问题的政治方面。
至于其经济方面,那么,中国早已存在土地私有制。
”瞿秋白阐明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反驳了“亚细亚生产方式”论,但他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未被大会所接受。
1928年,马扎亚尔发表《中国农业经济》,指出中国农村占统治地位的,从整体来说,还不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是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是由“亚细亚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演变的过渡社会结构,也就是说,中国存在的前资本主义残余就是“亚细亚生产方式”。
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实质,他认为东方社会国家的形式是专制统治,不存在土地私有制。
土地和河流———基本的生产条件———的最高所有者是国家。
剥削的基本经济形式,是和地租相一致的赋税。
统治阶级剥削社会,以赋税地租的形式征收剩余产品的经济形式,无疑使这种剥削方式接近于封建的剥削方式。
不存在封建所有制和封建领主阶级,这点毕竟是东方社会和封建社会之间的原则性区别。
1929年后,由于受当时苏联政治斗争的影响,“否定亚细亚生产方式”论者逐渐占据主要地位。
在1931年于列宁格勒召开的一次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会上,“亚细亚生产方式说”被正式定为一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观点,其论者亦被看作是托派的代言人。
共产国际的官员约尔克在会上说道:“重要的是要在政治上揭露[这一—881—《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8年第2期理论],而不是确定‘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否存在这一‘纯事实’。
”会上,代表官方意见的哥德斯作了长篇报告,对马扎亚尔及其赞同者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说马扎亚尔学派所拥护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不仅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在历史的根本问题上的方法论,也抹煞了现代东方的封建主义残余问题,“这样的理论在政治上是有害的”。
这次会议并不是严肃的学术讨论会,而是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并充满着党内斗争的火药味。
1929年,马扎亚尔宣布放弃他的中国存在“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观点,认为应该到遥远的过去寻找。
(六)对“中国社会停滞论”的批判 除苏联和中国外,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另一个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讨论的中心是日本。
起初,日本的学者们对该问题的讨论是基于对日本大和民族历史和现实的反思以及对中国革命前途的关心,如福田德三、伊藤藏平、早川二郎都是如此。
但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和侵华野心的膨胀,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便直接染上了军国主义的色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秋泽修二的“中国社会停滞论”。
秋泽修二原本赞成早川二郎的“贡纳制”的说法。
从1935年起,他放弃了这一看法,并在《东洋哲学史》、《支那社会构成》两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对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新理解。
在他看来,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一种“亚洲的”奴隶制,其根本特征就是“受到农村公社持续存在的限制”,中国社会的停滞性就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典型代表。
他反复宣扬日本对中国的军事侵略就是资本主义的日本对亚细亚社会的中国的停滞性“以最后的克服”,是“农业的中国……与工业的日本的结合”,从而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制造理论根据。
秋泽修二的错误观点,激起了以吕振羽为代表的许多中国学者的愤怒,他们纷纷展开了对这种法西斯历史理论的批判,指出中国社会并不存在什么“停滞性”,而是螺旋式地向前发展着。
中国封建社会虽然漫长,其间有过“迟缓”发展的现象,但究其原因,只是统治者对劳动人民残酷剥削和压迫所致,而不是什么亚细亚社会的结构问题。
而且,在吕振羽看来,中国虽然经历过亚细亚形态这一阶段,但那只是体现于商代。
西周伊始,中国就已进入了封建社会。
因此,秋泽修二对中国的攻击完全不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实情。
(七)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论”及其批判 曾任共产国际工作人员的美国学者魏特夫于1957年出版其论著《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对比研究》,提出了“治水———东方专制主义”理论,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魏特夫的主要观点是,东方社会和亚细亚社会就是治水社会和农业管理者社会,“官僚机构”和“东方专制主义”是他和马克思关于“亚细亚概念的本质部分”。
水利灌溉和治水农业是东方专制制度和农业专制主义产生的原因。
用治水理论来研究“马克思关于亚细亚体系的观点”,可以看到,中国和苏联处于亚细亚复辟的现实。
东方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是“治水专制主义:仁慈的形式,暴虐的实质”。
亚细亚社会的特性就是它的“停滞性质”和“不可变性”,社会变化需要外部影响,没有内在动力。
任何地方的内部力量都不曾成功地把任何单一化的农业管理社会转变为西方式中心社会,不能自发地发展成为工业社会。
斯大林主义是古老的亚细亚专制主义的复辟。
魏特夫的理论提出后,遭到了许多马克思主义者的驳斥。
主要包括:(1)《东方专制主义》是帝国主义冷战政策的产物,完全是在为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政策作辩护。
曼德尔认为这个理论“简直缺乏科学客观性”。
(2)治水社会是一个历史的虚构,不符合中国的历史实际。
东方国家不是从治水社会中产生的,水利工程的管理并不是专制主义和亚细亚国家产生的原因,该理论违背了社会发展和国家起源的客观历史进程和科学理论。
(3)关于国家制度的观点是错误的。
魏特夫奉行东西方社会双重政治标准,对马克思的话断章取义,任意发挥和阉割,混淆了国家与政府的区别,混淆了政府职能与国家起源的区别。
主要参考文献:①东志《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世界史研究》,载于《世界历史》1981年第4期。
②刘文明《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研究的反思》,载于《湘潭师院学报》1997年第4期。
③盛邦和《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中国》,载于《中州学刊》2006年第2期。
④詹义康《恩格斯与亚细亚社会生产方式》,《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⑤梁赞诺夫《马克思论中国和印度导论》,载于《在马—981—学术动态克思旗帜下》第1卷第2期。
⑥赵家祥《“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历史演变的考察》,载于《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⑦田昌五《中国古代社会的真象与亚细亚形态的神话》,载于《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2期。
⑧禹国峰《再论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思想———兼评对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思想的几种理解》,载于《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⑨石弘《走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误区》,载于《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⑩王海明《亚细亚生产方式新探》,载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λϖ高天琼、徐信华《国内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述略》,载于《湖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λω牛方玉《在自由和奴役之间———试析马克思晚年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重新定位》,载于《理论学刊》2005年第9期。
λξ张庆服《亚细亚生产方式若干问题再探讨》,载于《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λψ张春姣《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发展和完善》,载于《学术交流》2003年第2期。
λζ牛方玉《试析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载于《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λ{郑晓松《亚细亚生产方式与李约瑟难题》,载于《兰州学刊》2004年第1期。
λ|李正图《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载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
λ}张云飞《马克思东方社会结构理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科学扬弃》,载于《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4期。
λ∼傅济锋《“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假说及其历史定位》,载于《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µυ刘永佶《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误读———兼论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规定》,载于《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9期。
µϖ蒋金晖《从马克思的亚洲社会论看五种社会形态图式》,载于《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µω陈洪进《论亚细亚生产方式》,载于《世界历史》1981年第5期。
µξ张雅琴、白津夫《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症结点在哪里?》,载于《世界历史》1981年第4期。
µψ林虹《“亚细亚生产方式”试解》,载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µζ张庆服《亚细亚生产方式若干问题再探讨》,载于《湖湘论坛》2004年第1期。
µ{袁林《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讨论的回顾与展望》,载于《社科纵横》1991年第1期。
µ|朱 《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科学论断不容否定》,载于《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期。
µ}赵立坤《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综合考察》,载于《求索》1996年第4期。
µ∼罗碧云《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以及我对它的理解》,载于《中山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