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
- 格式:pdf
- 大小:480.50 KB
- 文档页数:2
浅论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东方国家土地公社占有制有可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东方国家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在发生人民革命的条件下,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
马克思认为,东方社会是一种亚细亚的独有的生产方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中,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最为顽固,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牢固结合构成生产方式的广泛基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渗透进行着最顽强的抵抗,东方社会古老生产方式解体进行的非常缓慢。
因此,马克思十分肯定地指出,东方社会完全有可能走一条与东方社会的历史传统和历史环境相联系的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
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东方社会,特别是像俄国、印度等国存在着两种进化的可能性。
以俄国为例,马克思认为俄国村社的发展存在着两种途径,要么像1861年开始的废除农奴制改革一样,开始踏上西欧式的资本主义道路;要么利用历史给这一民族提供的最好机会,避免由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运用到公社中来。
第二,东方公社土地公有制有可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马克思认为东方国家中残存的原始公有制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要符合以下条件。
首先是西方发达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并建成社会主义;其次是胜利了的国家积极支持东方落后国家的革命;再者,东方国家革命胜利后,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力,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最后。
东方国家与西方无产阶级、各民主政党的密切合作。
那么,俄国等东方国家就可以利用其特殊历史条件避免资本主义制度的苦难。
第三,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这种可能性的实现是有严格条件的,即必须有俄国革命。
马克思认为,“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
”俄国革命不仅会把大部分的俄国农民从封闭的狭隘的天地里解放出来,同时它也“会给西方的工人运动以新的推动,为它创造新的更好的斗争条件,从而加速现代工业无产阶级的胜利。
浅谈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发表时间:2021-01-05T07:27:06.465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0年14期作者:胡觉文[导读] 马克思在探索东方社会的过程中,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等主要内容。
在此基础上,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也对东方社会理论做出了一个新的思考。
本文主要对东方社会理论作一个更加深入的分析,同时也探索其中存在的价值意蕴。
胡觉文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南岸 400074摘要:马克思在探索东方社会的过程中,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等主要内容。
在此基础上,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也对东方社会理论做出了一个新的思考。
本文主要对东方社会理论作一个更加深入的分析,同时也探索其中存在的价值意蕴。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价值意蕴一、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基本思想(一)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提出背景最开始马克思关注的是西方社会理论,在当时,他发现资本主义的肮脏性和内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希望通过对这个制度的解剖,来探寻出一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他认为可以通过在西方的几个国家内部同时发生无产阶级革命,并且通过这种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但正是由于在1848年发生的欧洲革命破产,彼时资本主义社会变得相对的稳定,马克思在这个时候又发现,遥远的东方国度正在面临着一个水深火热的状况,那里革命的步伐也在渐渐的提速。
于是他的关注重心也不再仅仅停留在西方社会,而将批判并具有前瞻性的眼光转向了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东半球、在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都处于前资本主义社会阶段的东方。
因此,东方社会理论可以说是马克思对西方社会的一种延续,是他作出的一部分关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考量。
(二)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东方社会理论主要是以俄国、中国、印度这个三个国家为研究对象,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是对社会问题的不断探索、发展、丰富。
世界经济史一、名词解释1、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东方历史中一个特殊的生产方式,具体为:国家以农村公社为基本社会组织;国家在社会生活中管理农村公社;国家指挥农村公社来进行大行工程的建设。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重要特点是土地公有,不允许自由转让。
典型的国家有印度、西周前的中国等等。
2、马尔萨斯陷阱18世纪之前,社会必须有75%-80%左右的劳动力从事农业,农业劳动者平均食物产量除自己消费外,只有20%-30%的剩余,当人口增加超过社会粮食供给时(物质产品呈算术级数增长,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生活水平下降,疫病、饥荒、海上和陆上的抢劫、战争等开始泛滥,极其粗暴地调整着人口和粮食之间的平衡,之后,又开始新一轮的人口增长和衰减,不断地循环往复,这就是马尔萨斯论证的人口陷阱。
3、城市化城市化,人口集中到城市或城市地区的过程:(1)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人口转化的过程;(2)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并且日益提高的过程。
4、价格革命在新大陆被开发以前,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曾因硬币的缺乏陷入窘境。
西班牙人在美洲发现贵金属矿之后,将大量的金银送回西班牙,又从意大利、法国、荷兰、英国购买商品,这一过程中,大量的贵金属从西班牙向欧洲其他国家扩散。
大量廉价金银涌入使欧洲在16世纪经历了持续不断的规模空前的通货膨张。
使这次价格上涨被称为“价格革命”。
5、分料到户制分料到户制是家庭工业与市场结合的一种形式。
商人向生产者提供原料,委托加工,包买产品,同时给他们工资。
商人通过原料与成品两个环节,进行产品质量监督,开始涉入生产管理。
6、商业革命地理大发现导致经济史上最大的一次商业冲击,使欧洲整个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这种变革集中表现在商业的革命性变化上。
7、普鲁士道路在保存君主制度、贵族特权、农民无权及中世纪残余的条件下实行改革,由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容克式经济。
8、南海泡沫事件法、英政府用国家债券购买股票导致股价上涨。
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作者:赵艳龙来源:《神州》2011年第14期摘要: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具体内容,通过对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和“跨越卡夫丁大峡谷”的再一次的研究,来回答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的生命力及价值,同时去把握这种价值,运用这种价值于当代的发展研究。
关键词: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当代价值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包含两个层次:一层是一般社会发展理论,另一层是具体的社会发展理论,具体的社会发展理论又分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和非西方国家社会发展理论即东方社会发展理论。
由于过去对这些具体的社会发展理论缺少深入研究,未能结合当代实践加以新的探索,因而在回答现代社会发展的许多问题上,往往是力不从心。
要使社会发展理论走出“困境”,一条基本的出路就是要拓宽这一理论研究的视野。
要求我们在坚持唯物史观基本立场的前提下将社会发展的一般理论具体化、应用化,具体回答发展进程中所提出的各种问题,使理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为此,必须加强对马克思有关具体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
我就对非西方国家社会(东方社会)发展理论进行研究。
一、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内容(一)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为了能够正确的把握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使用,那就需要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历史研究有了解。
国内外学术界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探讨甚多,意见也不统一,研究方向也是多种多样,我就对亚细亚生产方式中的五种社会形态进行简要的分析。
对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
按照时间的先后来考察,我把它划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853年以前的时期,第二个时期是19世纪50年代中后期,第三个时期是以《资本论》的完成,第四个时期是《古代社会》一书发表以后的时期。
接下来我从这四个时期进行研究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
第一个时期1853年以前的时期。
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年到1846年的时间里,合着了一本《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形成。
中国古代社会及其亚细亚的特点侯外庐/文“古代”这一名词,从历史科学的严格意义讲来,仅指特定的阶段,即文明确立和国家成立以后的奴隶制社会,不是指常识上一般所说的古时的意思。
古代奴隶制社会的产生有各种不同的路径,如经典著作中所指的希腊的古代、罗马的古代、日耳曼的古代、亚细亚的古代。
它们或以“古典的古代”与“东方的古代”来区别,或以早期的奴隶制与发达的奴隶制来区别。
讲到这里,就涉及“亚细亚的生产方式”一问题了。
“生产方式”一语原文为Produktionweise,在资本论中指特殊的生产资料与特殊的劳动力的结合失系,它决定一个社会一经济构成的全性质。
“亚细亚生产方式”又指什么呢?下面只把著者研究这一问题的结论写出来,详论已见于外庐著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一书了。
按“古典的”与“亚细亚的”,在经典著作里的排列法,是没有一定次序的,有时前者在后,有时后者在前。
据资本论“在古代亚细亚的、古典的诸生产方式之下”一语的含义讲来,写法是可以这样的:古代。
从古代社会产生的路径而言,各式古代的文明小孩,在其出生时也有区别,马克思说:“有营养不良的小孩,也有早熟的小孩,也有发育不健全的小孩。
在古代氏族中属于此类范畴者甚多;惟希腊人为发育正常的小孩。
”(参看《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版,页一七三。
着重点是引者加的。
)主要应该研究这一点: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和直接生产者的关系(这里的关系就指生产方式)把全社会的构成显示出来。
不管形态是否混合,马克思既然指明亚细亚的生产方式把社会构成显示出来,那么“构成”(formation)便显然是古代的,这就不必要说成它是过渡期了。
因为“土地所有形态,和一定的生产方式内的其他一切所有形态一样,它的合理的论据,是生产方式本身”(参看《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版,页八一二)。
因此,氏族公社的解体过程和到文明社会的路径是多样的,即使是同一的经济形态,也有各种现象上的差别。
问题在于分析那些具体路径顺着什么轨迹运行,像《反杜林论》中所举的“应当别论”的一些问题。
亚细亚生产方式名词解释
劳动密集型、效率偏低的传统农业,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代表。
性质
1、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奴隶占有制、封建制、资本主义3种生产方式之前的一种生产方式,是原始共产制的别名。
2、。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指东方大多数国家的奴隶占有制社会形态,即恩格斯所说的“东方的家庭奴隶制”。
在亚细亚社会形态下,存在着专制主义和专制君主,亚细亚生产方式属于奴隶占有制社会的初级阶段。
3、从马克思列举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点可以看出,主要是指埃及、两河流域、印度等地的东方型封建社会。
4、从马克思列举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点可以看出,主要是指埃及、两河流域、印度等地的东方型封建社会。
5、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介于原始社会与奴隶占有制社会之间的一种社会形态。
扩展资料
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中普遍史观和特殊史观的关系,不仅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源流和现实构建,也为我们推动具有自身发展模式的中国史观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构建中国史观的过程中,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是:1、中国的历史发展模式和现实发展经验,这是我们研究和总结中国史观的历史现实背景;
2、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和晚年的东方社会思想,这是我们厘清和梳理中国史观的基本理论框架;
3、俄国十月革命所开启的“俄国道路”及其社会主义实践的嬗变,是我们构建中国史观不可缺少的启示与借鉴。
这三方面所形成的中国“合题”,就成为未来我们确定中国史观的基本框架。
从亚细亚生产方式看中国的古代社会柯昌基亚细亚生产方式——马克思创立的亚细亚理论的结晶,它凝聚了马克思对亚洲前资本主义社会历史研究的主要成果,概括了他对人类文明初期所走道路的成功探索,可是国际学术界对这一用语的理解却各自不同,争论达数十年而莫衷一是。
目前国内史学界就这一问题继续展开讨论,是很有价值的,因为搞清楚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亚洲和中国古代至中世纪的许多具体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一、亚细亚理论创立的经过马克思亚细亚理论的创立过程,同社会科学的进展是一致的,同学术界对人类原始社会的探讨是声息相通的。
恩格斯在一八八一年回顾这一历程时写道:“在一八四七年的时候,关于社会的史前状态,即关于全部成文史以前的社会组织,几乎还完全没有人知道。
后来,哈克斯特豪森发现了俄国的公社土地所有制,毛勒证明了这种所有制是一切日尔里部落的历史开展所由肇源的社会基础,从而逐渐搞清楚,土地公有制的村社乃是或者曾经是从印度起到爱尔兰止各地社会的原始形态。
最后,摩尔根发现了氏族的真正本质及其在部落中的地位,才把这个原始共产社会的典型的内部结构弄明白了”为什么一八四七年是人们研究社会史前状态的分界线呢?原来是普鲁士政府的顾问哈克斯特豪森在一八四七年出版了他的《对俄国的内部关系、人民生活、特别是农村设施的考察》的著作,首先披露了在俄国普遍存在的“农民的公社所有制”并由此出发对人类的史前所有制状态进行推测。
一八五四年,毛勒的《马尔克制度、乡村制度、城市制度和公共政权的历史概论》一书问世,进一步肯定了哈氏的推测,并证明这种土地公有制乃是人类最初的所有制形式。
一八七七年出版的摩尔根《古代社会》,则揭示了与此种所有制形式相适应的社会组织。
马克思、恩格斯对原始社会的研究,固然受到上述三人的影响,但却是独立地进行的。
他们早在一八四五至一八四六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就指出人类的'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这便是他们最初形成的关于原始社会所有制的概念。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历史考察与意义论析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研究东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规律的学说,是关于东方社会形态演进的理论。
其中,马克思关于东方落后的农业大国可以吸收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就”,使自己在发展进程中避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从而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是其东方社会理论的核心。
本文从考察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历史轨迹出发,探讨其对东方欠发达国家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亚细亚社会理论的提出19世纪40-50年代,马克思主义刚刚兴起,就迎来了1848年欧洲革命,马克思曾对这次革命寄予厚望,但是革命形势的发展并未如马克思所料,次年便在欧洲反动当局的镇压下,跌入低谷。
于是,马克思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未来作出重新估计,他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所以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发生。
”到了1871年,人类首次无产阶级革命——巴黎公社起义爆发,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又爆发了经济危机。
但是无论是社会主义革命还是经济危机都没有能引发欧洲革命,整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反而进入了稳定发展的历史阶段。
与西方革命形势出现沉寂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时的东方国家的人民革命风起云涌。
既然在西方资本主义还未存在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马克思便将目光转向了东方。
为此,马克思有意延迟了《资本论》的写作,开始专注于东方,考察东方社会的结构及其演进,希望东西方革命能形成互为犄角之势。
1851年,中国爆发太平天国革命,马克思投入极大的精力来研究中国革命的发展形势。
1853年,他撰写了《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认为:“欧洲各国人民下一次的起义,他们下一阶段争取共和自由和争取比较廉洁的政体的斗争,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取决于天朝帝国(欧洲的直接的对立面)目前所发生的事件,而不是取决于现时的其他任何的政治原因,甚至不是取决于俄国的威胁及其后果——可能发生的全欧洲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