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医学研究现状及发展

核医学研究现状及发展

核医学研究现状及发展
核医学研究现状及发展

核医学研究现状及发展

The Trend and Actuality of Research on Nuclear Medicine

南华大学ZL

摘要:随着核医学的发展,实验核医学作为临床核医学的理论和实验基础以及技术支持,始终代表着核医学的发展方向,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体外放射分析和放射自显影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良好的诊断及治疗方向。

关键词:核医学临床应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体外放射分析放射自显影技术

核医学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它在医学领域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其它学科不可取代的作用,现已成为举世公认的独立学科。几十年来核医学已得到相当大的进展,在医院中放射科和核医学科都已成为现代化医院中的重要部门。

我国核医学界将核医学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两部分。实验核医学为临床核医学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和实验基础以及技术支持。实验核医学利用核技术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和物质变化规律。

目前核医学技术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体外放射分析和放射自显影技术等[1]。通过这些技术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良好的诊断及治疗方向。

一、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临床应用及其发展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是以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的化学分子作为示踪剂,通过探测放射性核素在发生核衰变过程中发射出来的射线,达到显示被标记的化学分子踪迹的目的,用以研究被标记的化学分子在生物体系中的客观存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类核医学技术。主要包括体内示踪和体外示踪。

示踪技术的主要特点:1、灵敏度高:可以精确测出微量物质;2、测量方法简便、准确:核射线不受其它物理、化学因素影响,不受非放杂质干

扰,无需分离、提纯;3、合乎生理条件:可使用少至生理剂量的放射性示踪物来研究物质在整体中的变化规律;4、定性、定量、定位与动态研究相结合。

例如阈值示踪技术,它是一项非侵入、无创性的检查方法.不仅可以更早的发现周围神经兴奋性的改变,利于亚临床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且便于追踪观察,从而优化治疗方案,还可以用于各种离子通道和轴突泵功能及发病机制研究。阈值示踪技术是依据神经阈值可精确反映神经元膜电位变化的原理,通过特定的电脑程序(QTRAC)控制,利用反馈电流自动调节刺激器,追踪捕捉不同刺激条件下、不同环境状态下神经阈值及变化特点,从而获得多项关于神经兴奋性的参数指标,通过这些参数指标分析神经生物物理特性的门电生理检测技术。阈值示踪技术中的阈值是指能够使单神经纤维对刺激产生兴奋或刺激某条神经产生特定比例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复合神经动作电位(CNAP)所需的电流刺激强度[2]。

在临床核医学上,理想的体内示踪技术发展方向应具备以下特点:操作简单,费时少;需设备便宜;无需造影剂或者造影剂容易得到而且无毒;空间分辨率高;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不受背景的干扰或干扰较小;导入基因不引起细胞本质的改变中,所表达蛋白不产生免疫反应[3]。二、体外分析技术临床应用及其发展

体外分析技术主要是利用放射分析方法或其派生的相关技术在体外进行肌体内物质种类和含量的分析测定。

体外分析技术的典型代表——放射免疫分析(RIA)。其原理是应用放射性标记的抗原和非标记抗原(标准抗原或被测抗原)同时与限量的特异性抗体进行竞争性免疫结合反应。RIA特点:灵敏度高(可测水平达10-12—10-15g),特异性强,操作简便,成本低,应用广泛。

纵观发展趋势,放射免疫开创了医学超微量分析的先河,至今仍是免疫定量分析的参比金标准,是定量测定新物资的主要分析技术之一。

RIA用于在内分泌学中测定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旁腺激素、血管紧张素、催乳素、黄体化激素、促卵泡成熟激素、前列腺素等,以鉴别、诊断、研究激素的生理和药理作用,目前较多用于研究激素与受体结合的

机理。

在传染病学方面广泛用于乙型肝炎抗原的亚型分类测定。

在临床免疫学上测定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E及抗脱氧核糖核酸抗体;进一步的应用包括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类风湿因子、补体及抗食物抗原抗体的测定。

在肿瘤学方面用于测定癌胚抗原、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叶酸、维生素以及血纤维蛋白原和血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根据已建立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的RIA结果,为有效地初筛和在手术后追踪释放这些蛋白质的肿瘤提供了参考依据。在药理学方面可测定吗啡、氯丙嗪、苯妥英钠、庆大霉素、地高辛、茶碱等,是检测药物中毒和药物代谢的一个比较迅速和简便的方法。

但此法一般都是在测试样品时再加入标记的同位素示踪物,此示踪物的放射性强度极低,一般不会对实验者引起辐射损伤。本法的缺点是有时会出现交叉反应、假阳性反应,组织样品处理不够迅速,不能灭活降解酶和盐及pH有时会影响结果等。

在本法的基础上,近年来又发展了其他免疫分析法,用其他有特殊性质的物质代替放射性同位素来标记抗原,同样利用标记与未标记抗原与抗体的竞争性结合,然后用适宜方法测定。其中研究较多的是荧光免疫分析,采用荧光化合物标记抗原,结合分离后通过荧光值的测定进行定量分析[4]。

三、放射自显影技术临床应用及其发展

放射自显影技术是根据放射性核素的示踪原理和射线能使感光材料感光的特性,借助光学摄影术来检查及记录被研究样品中放射性示踪剂分布状态的一种核技术。具有定位精确、灵敏度高、可定量分析等优点,广泛用于药理学、毒理学、细胞学、血液学、神经学、遗传学等学科领域。

近年来,随着临床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PET/CT及正电子核素的广泛应用,放射性核素显像已进入分子水平,以肿瘤代谢、基因、受体等目标为对象的显像范畴称为肿瘤分子影像学。

PET显像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可以从分子水平检测和识别活体内不同状态下,先于组织器官结构变化而发生的代谢。PET/CT是在PET的基础

上同机设置快速CT,同机数据采集和融合,同时获得PET和CT图及二者融合图,弥补了PET显像不能解剖定位的缺点[5].。

SPECT是核医学常规的显像设备,在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仍然起重要作用,99mTc-MDP对肿瘤骨转移、淋巴瘤的67Ga显像、99mTc-MIBI肺肿瘤和乳腺肿瘤显像、99mTc-DMSA软组织肿瘤显像都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近年来,SPECT有了很大的改进,如增添符合线路,增厚碘化钠晶体,使兼顾常规单光子显像的同时可进行正电子显像。另外,在上述正电子显像的SPECT基础上,同机安装定位X线装置,使SPECT在显像的同时获得X线CT图像,可得到核医学和CT同机融合图,暨功能图和解剖图,使核医学肿瘤影像进一步达到定位、定性、定量和定期诊断的要求。这类设备的优点是价格较PET经济,既能进行正电子肿瘤显像,又能完成单光子显像的常规工作。

分子核医学已不仅限于本身“分子影像”诊断,且将分子显像技术进一步拓展而衍生出来的新的分子靶向治疗,将使以影像诊断为主的分子核医学逐步发展成为诊断与治疗并重的分子功能显像和分子靶向治疗领域,而且这种治疗具有安全、经济、疗效满意等优点,对许多疾病的治疗有着不可取代的独特之处,目前具有前景的研究领域主要有:放射免疫靶向治疗、受体介导的靶向治疗、放射性核素基因治疗以及放射性核素微粒肿瘤组织间定向植入治疗等,具有特异性,靶向性的治疗方法以及介入性局部治疗手段终将取代全身损伤性治疗[6]。例如利用放射性核素碘[]标记间位碘代苄胍(一种肾上腺素能受体的配体)与富有肾上腺素能受体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特异结合而进行受体显像和受体介导的核素靶向治疗,此外基因介导的核素治疗以及单克隆抗体介导的核素治疗已从过去的实验室或临床前研究进入临床应用研究等,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7]。

综上所述,射性核素示踪技术、体外放射分析和放射自显影技术方法,在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核医学在临床应用,已经由细胞水平发展到分子水平。这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中都显示出更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核医学李少林王荣福绪论第一页

[2]阈值示踪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汪东兴周中华神经医学

杂志2010年1月第9卷第1期

[3]体内细胞示踪技术及其应用金以超孙瑜,夏照帆第二军医大

学学报2011年4月第32卷第4期

[4]https://www.doczj.com/doc/ea14809580.html,/view/1004248.htm

[5]David W.PET/CT:today and tomorrow[J].J Nucl Med,2004,45(1,

Suppl):4s-5s

[6]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年第22卷第5期

[7]分子核医学应用研究进展王荣福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8年第

19卷第8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然而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面临很大困惑。重新解读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理顺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未来。? 中国社会上下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与自然的生产实践中和与人和人的关系的调整和改善的社会实践中,富于创造的中华先民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经过历史的沉淀和积累,中华民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使得中华民族一直以来能成为和爱琴文明、犹太文明一样的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彩一笔。然而,在近代西方科学主义和西方现代文明主义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却受到了质疑和挑战。于是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理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存与亡。?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反思创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对于文化的概念。学术界许多年来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解读。虽然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和学术视野当中。对文化概念的阐发不一而同,但是对于文化概念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共识,即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产品的凝结。我们所探讨的文化主要是指狭义的文化。我们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行为准则等。? 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勤劳勇敢地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以“仁”为核心的“以人为本,人性关怀”的仁爱精神,不但包括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的同情和关怀.还包括自然界一切生灵和万物的爱;以“义”为信仰的“公平正义,坚守原则”的伦理道德,是一个社会公认为适宜的、应该的道德行为准则;以“礼”为内容的“恭敬尊重,礼仪文明”的礼仪规范,对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人对人的恭敬与尊重,协调人际关系和睦,倡导言谈举止的文明礼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智”为对象的“崇尚知识,追求真理”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对于知识和智慧的尊重,照耀着社会人生之正途。指引着通往真理的方向;以“信”为标尺的“忠于职责,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儒学关于诚信的思想,是我们建立信用体系可以利用的重要道德资源,我们应当十分珍惜日益稀缺的资源。?

肿瘤分子核医学的发展现状及展望探讨

肿瘤分子核医学的发展现状及展望探讨 核医学在临床医学中属于一门特殊的学科,其主要通过放射性核素给予诊治疾病。核医学影像诊断的优点在于其功能以及代谢特征。现如今,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已经达到分子层次,然而核医学和其联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分子核医学,分子核医学能够为肿瘤进行有效鉴别,为临床治疗方案和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标签:发展现状;肿瘤;分子核医学 肿瘤指的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之下,局部组织细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对人们身体健康带来非常大的危害。虽然大家对肿瘤的初期诊断给予关注,可是肿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依然较低,特别是肺癌,其5年生存率只有15%。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先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1]。根据相关报道表明,分肿瘤标记物在肿瘤方面的应用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通过其示踪技术,揭示病理变化组织细胞受体的相关变化以及基因的异常表达等,为其初期诊断、制定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提供重要依据[2-3]。本文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和相关文献,对肿瘤分子核医学的发展现状给予详细阐述,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1 肿瘤标记物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由Herberman在USA国立癌症研究所召开的人类肿瘤免疫诊断会当中所提出来的[4]。肿瘤标记物一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1846-1928年,第一次发现本周蛋白;第二阶段:在1929-1962年,发现部分蛋白、激素酶以及同工酶在肿瘤出现异常情况,如乳酸脱氢酶、促性腺激素、异位激素以及碱性磷酸酶;第三阶段:在1963-1975年,发现了部分胚胎蛋白性标记物,如AFP、CEA等[5];第四阶段:从1976年到今天,单克隆抗体技术的日益成熟,众多的标记物被发现,如CA19-9、CA15-3及CA125等[6]。 这些物质一般是糖蛋白,能够利用检验血液等相关体液检查出来,同时给予监测[7]。现如今,经常使用的肺癌肿瘤标记物去、消化道肿瘤标记物群、hCG、CA125、CA153、CA724、CA199等[8]。其一般在肿瘤很小的时候就能够检测出来,有助于初期及时发现病灶,则显示治疗效果也许不明显;如临床手术切除肿瘤一段时间以后标记物开始明显升高,则一般显示身体当中也许有肿瘤细胞增殖和生长,如在临床治疗以后显著降低,则显示治疗有效,不然,需要给予密切监测。所以,有相关临床丰富经验的医师一般会对患者进行影像检查,对瘤体大小给予全面评估,动态观察相对应标记物,以便对其相关状态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提醒临床医师是否更换疗法[9]。 2 肿瘤标记物 2.1 甲胎蛋白(AFP)

【2020年整理】核医学大型影像设备发展趋势

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 核医学大型影像设备发展趋势

核医学大型影像设备发展趋势 摘要 随着各种“组学”、“工程学”和“循证医学”的发展,临床医学从原始的“经验化治疗”、“同类疾病统一治疗”发展成为“个体化治疗”的分子病因诊断和分子靶向治疗的新时代[1]。个体化治疗的前提是在体准确识别病因靶[2]。因此,多种影像技术(设备)融合的分子影像技术,已经成为并将在未来20-30年内继续成为医学影像学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根据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2010年普查结果,参考近期文献和与国外专家直接交流获得的信息,重点介绍PET/CT 和PET/MR的技术进展。 关键词:核医学,PET/CT;PET/MR

目录 摘要 (1) 目录 (2) 第一章融合影像技术发展的基本条件 (3) 第二章 PET/CT设备的发展 (3) 第三章 PET/MR融合技术 (4) 3.1 PET/MR与PET/CT的比较 (4) 3.2 PET/MR的临床价值 (4) 3.3 PET/MR的技术难点与要求 (5) 五、关于融合设备未来的预测 (5) 参考文献 (8)

第一章融合影像技术发展的基本条件 1.以PET/CT为代表的融合影像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材料、制造、电子、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不断为PET/CT技术发展注入活力;生物技术、药学、医学的进步,使PET/CT的科学和临床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2.分子影像显示体内疾病靶分子的能力,源于所选用的分子探针。各种“组学”、“工程学”发现的病因靶,经过处理、筛选,与信号源连接形成分子探针,能够在体内与病因靶动态结合,同时能释放信号用于测定和成像。多种物质可作为信号源(如纳米粒子、微泡、发光物质与磁物质等),但以放射性核素,特别是正电子类核素标记技术最成熟。其发展快、应用广、效果肯定,是PET/CT保持技术领先地位的重要条件。分子探针是融合影像技术今后的主要发展重点之一。 3.PET/CT的价格较高,必须严格适应证,充分考虑价格益比。大量数据证明,通过PET/CT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准确分期和及时监测疗效,可以降低医疗成本,为国家和社会节省卫生资源。多项大样本(数万例)研究证实,PET/CT对各种肿瘤的临床决策影响率均超过30%。目前国内PET/CT服务价格偏高,无医疗保险覆盖,阻碍PET/CT推广。组织多中心临床研究,获得循证医学证据,适当降低收费,争取医疗保险支持,对中国PET/CT事业发展十分重要。 4.知识结构和人员素质是保证融合影像诊断准确性的基本条件。PET和CT的融合产生了影像判断的革命性转变。根据图像模式的转变,拓宽相关影像专业知识,重视使用、操作、判断的规范,特别是对所有相关技术人员的不断培训和继续教育,通过临床路径,结合医疗保险是确保PET/CT技术健康发展、正确使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PET/CT设备的发展 提高采集速度,最大程度利用分子探针的信息,减少处理的复杂性,改进同步采集能力,制造最大程度发挥PET/CT技术潜能的设备,并通过融合、多探针方式满足临床不同需要,是PET/CT在今后15-20年内的主要发展方向。 1.改善探测元器件。探测器负责捕捉正电子湮灭光子、能量转换及光电转换,并输出电脉冲,是PET的“眼球”。 晶体:将高能光子转变为可探测的低能光子。理想的晶体性能包括:入射光子阻滞率高、初级闪烁光子量大、光衰减快、光子输出量高、能量合适、光衰减小等。早期的碘化钠、锗酸铋等,均未满足上述需求。 光电元件:将晶体输出的低能光子转化成电信号。光电倍增管的型号增益达106-107倍。线性好,技术成熟。近年来还有位置敏感型、多道型等上市,在3-5年内,PMT任可以保持主力地位,但PMT存在工作电压高、体积大、速递慢、易受磁场干扰等缺点。 理论上讲,光电元件与晶体块最好是1:1配置,因工艺和价格显示,PMT无法达到这一配比,所有才有组块式,anger式和四分式等设计。 2.获得更多测量信息。探测器输出的幸好,经过分析、甄别、校正、最后通过图像重建实现成像。这一过程中电路、程序可以加以改进,以提高整机性能。 TOF技术:是通过测定湮灭光子到达对向放置探测器的时间差别判定湮灭事件位置的技术。根据光速(2.9*108m/S)可以换算出:光子到达时间差1ns=29.9cm空间差。 作业深度:与晶体不垂直的高能射线可能斜穿透数个晶体后才能被吸收,其吸收点与实际入射点位置信息偏离,成为作用深度。利用入射光自在晶体不同深度作用产生的点扩展函数,可以确定作用深度。

核医学及技术发展史

核医学: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也可定义为利用放射性核素或核射线进行医学疾病的诊断、治疗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核医学最重要的特点是能提供身体内各组织功能性的变化,而功能性的变化常发生在疾病的早期,能够更早地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核医学以其应用和研究的范围侧重点不同,可大致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两部分。 实验核医学:主要是发展、创立新的诊疗技术和方法。利用射线示踪技术进行医学研究,包括核医学自身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以及基础医学理论与临床医学的研究,促进医学科学的进步。临床核医学:利用核医学的各种原理、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机体的病理生理、生物化学和功能结构的变化,达到诊治疾病的目的,提供病情、疗效及预后的信息,分为诊断核医学和治疗核医学两大部分。 核医学的特点: 1、方法灵敏、简便、安全、‘无创伤’ 2、反映体内的生化与生理过程 3、同时反映组织和脏器的形态与功能 4、提供动态的资料 5、提供定量的、准确的资料 6、高特异性 核医学影像设备是向人体内注射放射性示踪剂(俗称同位素药物),使带有放射性核的示踪原子进入要成像的组织,然后测量放射性核在人体脏器内的分布成像,以诊断脏器是否存在病变和确定病变所在的位置;X射线和超声成像设备则是从外部向人体发射某种形式的能量,根据能量的衰减或反射情况来成像,表征组织情况。 核医学影像检查ECT与CT、MRI等相比,能够更早地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核医学显像属于功能性的显像,即放射性核素显像。

2、核医学影像设备发展简史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在研究铀矿时发现,铀矿能使包在黑纸内的感光胶片感光,这是人类第一次认识到放射现象,也是后来人们建立放射自显影的基础。科学界为了表彰他的杰出贡献,将放射性物质的射线定名为“贝克勒尔射线”。 1898年,马丽·居里与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共同发现了镭,此后又发现了钚和钍等许多天然放射性元素。

核医学重点归纳

核医学 第一到第四章 绪论 1定义: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2核医学的内容出来显像外还有器官功能测定体外分析法放射性核素治疗 第一章 1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如131I和127I;2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同一元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127I、3H、99m 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 3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 Tc、99Tc 。4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5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6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7 α衰变 α粒子得到大部分衰变能,α粒子含2个质子,2个中子 α射线射程短能量单一对开展体内恶性组织的放射性治疗具有潜在的优势 8 β衰变发生原因——母核中子或质子过多 β射线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Β粒子穿透力弱,射程仅为厘米水平,可用于治疗如I 131治疗甲状腺疾病。 9电子俘获 原子核俘获核外的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 10 γ衰变发生由于原子核能量态高,从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在这个过程中发射γ射线,原子核能态降低。 γ射线是高能量的电磁辐射——γ光子 11放射性衰变基本规律 对于由大量原子组成的放射源,每个原子核都可能发生衰变,但不是所有原子在同一时刻都发生衰变,某一时刻仅有极少数原子发生衰变。放射性核素衰变是随机的、自发的按一定的速率进行,各种放射性核素都有自己特有的衰变速度。放射性核素原子随时间而呈指数规律减少,其表达式为:N=N0e-λt 指数衰减规律 N = N0e-λt N0: (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 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 λ: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 12半衰期(half-live):放射性原子核数从N0衰变到N0的1/2所需的时间 13放射性活度(activity, A)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1Bq=1次×S-1 1Ci=3.7×1010 Bq 1Ci=1000mCi 14比放射性活度定义:单位质量或体积中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 -单位:Bq/kg; Bq/m3; Bq/l 15电离当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是和物质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是电子脱离原子轨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现状

医学影像发展与医学影像技术学的形成 ◆医学影像是临床医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它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每1~2年就出现 一项新技术。显著的特点是从疾病的形态学诊断发展到疾病的功能诊断,从大体形态诊断发展到分子水平诊断,以及定性和定量的诊断,从诊断的临床辅助科室发展到临床治疗的介入科室。以致在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治疗学和医学影像技术学等亚学科。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并把X线用于人体检查,开创了放射医学的先河。在 此后的100多年内X线检查占着主导地位,幷广泛地用于临床,使得放射医学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对临床疾病的诊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的放射科医生来源有二,在大的教学医院的主要是医疗系毕业的学生,中小医院主要是放射中专班毕业的学生。此时放射科技术人员,在大的教学医院有解放前教会医院培养的技术人员和自己培养的学徒,中小医院的放射科诊断和技术没分家。在20世纪60~80年代,放射科医生基本上是正规学校毕业的学生,而技术人员则是招工顶职、复员军人、护士改行,或者是初高毕业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发展很快,新的医学影像设备不断涌现,新的影像技术不断 产生,医学影像检查和治疗在临床的作用越来越大,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对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20世纪60年代出现影像增强技术,使得放射科以上在黑暗房间的检查彻底解放出来; 20世纪70年代出现CT成像技术,该设备以高的密度分辨率使得放射科结束只能观察人体的骨骼和骷髅的历史,还能够观察人体的软组织病变,解决了传统X线难以解决的诊断难题,尤其是三维成像技术,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广阔的前景;20世纪80年代出现MR成像技术,它以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方位多参数的检查技术,能够观察人体更加细微的病变,解决普通X现、CT和心血管造影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具有无辐射损伤和无创伤的特点,在人体的功能成像和分子水平有其独特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出现介入放射学,它通过微小的创伤解决了临床上某些疾病难以处理或创伤大的问题,使得放射科成为继内科和外科后的第三大治疗学科;20世纪80~90年代出现CR和DR成像技术,使得放射科进入全面的数字化X线检查,在成像质量、工作效率、图像保存和劳动强度等方面显示极大的优越性;20世纪90年代出现激光打印技术,使放射科技术人员彻底告别暗室手工冲洗胶片的历史,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保证了图像质量,幷实现了数字化图像的传输和打印;超声技术近来发展越来越快,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以无创伤、效率高、诊断准确而受到广大的临床科室亲眯;核素扫描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临床应用范围也不断扩

医学成像系统的最新发展现状

医学成像系统的最新发展现状医学成像是指外科医生用以诊断从身体外部无法看到的身体部位的过程,比较常见的方式包括使用内视镜、X光等方式。医学成像又称卤化银成像,因为从前的菲林(胶卷)是用感光材料卤化银化学感光物成像的。 根据成像的形式,可以有影像诊断学、医学超声检查、超声诊断学、乳房摄影术、X射线断层成像、核磁共振成像(又称磁振造影)、X光成像、萤光成像等。 医学图像在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显微镜的发明对医学的发展是一次重大推动。因为它使人们以图像的形式观察到了直接由眼睛所不能看到的微观世界。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Conrad Rontgen)于1895年11月8日发现X射线,促使医学图像第二次得到重大发展。由于X线在医学上的应用使得人们能观察到过去看不到的人体内部的形态结构。1972年X 线计算机断层成像设备〔X-CT)的问世,使医学成像技术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它可以给出无重叠的、清晰度相对比度有很大提高的断层图像,这是发现x线以来医学图像的又一次重大发展。100多年来放医学影像设备迅速发展。条件日臻完善,医学成像技术日新月异。特别近些年来,医学影像设备又有一些新的发展动向。第一动向是,技术的发展充实与完善了设备的硬件与软件功能;第二个动向是高档设备的技术指标主要用于临床研究与功能的开发,代表了生产厂家的技术实力,低档设备则在努力充实与不断提高硬件的性能,并且迅速把高、中档设备较成熟的功能与软件移植过来,从而显著改善了低档设备的性能指标,拓宽了低档设备的适用范围。 不同的成像方式经历着不一样的发展阶段,但却给医学带来了客观的贡献。 一、X线成像技术 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这是19世纪医学诊断学上最伟大的发现。X-ray透视和摄影技术作为最早的医学影像技术,直到今天还是使用最普遍且有相当大的临床诊断价值的一种医学诊断方法。X线成像系统检测的信号是穿透组织后的X线强度,反映人体不同组织对X 线吸收系数的差别,即组织厚度及密度的差异;图像所显示的是组织、器官和病变部位的形状。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字成像技术越来越广泛地代替传统的屏片摄影。数字X线检查技术包括计算机X线摄影、直接数字X线摄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X-CT等。X-CT的问世被公认为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的重大突破,是标志着医学影像设备与计算机相结合的里程碑。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临床应用以来,经过多次升级换代,由最初的普通头颅CT机发展到现在的高档滑环式螺旋CT和电子束CT。其结构和性能不断完善和提高,可用于身体任何部位组织器官的检查,因其密度分辨率高,解剖结构显示清楚,对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较高,已成为临床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 此外,双源CT 系统以及真三维容积成像技术成为近年来医学成像的研究热门。西门子

核医学论文

核医学的应用现状与未来 【摘要】核医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我国建于50年代末,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我国的核医学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核医学在家庭、生活、社会中扮演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我国的核医学的发展在此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未来的是充满着光明的。面对严峻的竞争,我国在核医学的发展道路上举步维艰,在此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国的核医学的发展敢为路在何方?未来的道路我们又将何弃何从? 【关键词】现状探路未来 正文: 自1956年被引进后,核医学在我国已有50余年的历史,核医学已经在人们生活中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经过这半个世纪的发展,我国的核医学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渐渐的缩小。核医学跨入21世纪,我国核医学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一)中国核医学的现状 目前,国内的核医学已成为了医院诊断治疗的科学独立科室,并且在放射药物的研究与应用、放射仪器的制备与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核素治疗学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这直接有利于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 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核医学的发展速度、设备的研究还是有些滞后,一些尖端人才的匮乏,这些都直接制约着我国核医学的发展,面对这些严峻的挑战,中国核医学的发展的道路将是举步维艰。 阻碍我国核医学的发展的症结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中国核医学的发展之路变得举步维艰?我觉得我国核医学发展的瓶颈有两个,一是要增强危机意识,创新学要加强,制造出先进的仪器和良好的检测的元素药物。二是要加强核医学的投资,尽量使核医学仪器普及化,充分解决看病难,造福人民,只要很好的解决这两个问题,那么我国的核医学的发展的脚步将会加快。

(二)如何寻找未来我国核医学出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医疗水平的需求越来越高,核医学的发展将直接关系着医疗水平的突破、发展、完善,因此核医学发展已近迫在眉睫,面对我国核医学发展的瓶颈,追根溯源出现瓶颈的原因越发重要,突破瓶颈的阻碍已成为发展的首要任务。只有解决好当前的困难,才能加快我国核医学的发展的步伐,我相信我国核医学的春天也不远了。 【2.1】我国核医学发展滞后的原因 第一:我国的制造厂商发展速度不是很快,我国大部分先进的仪器都是外国厂商提供,这直接造成了我国需要用高额的费用去购买仪器,由于近年来,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看病住院的频率越来越高,而我国专科建设的面又比较窄,很多疾病都是需要先进仪器的检测,高额的仪器需要高额的医疗费用,造成人们需要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所以引发了看病难的现象。 第二:缺乏创新思维,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很多先进的技术都是借助国外,阻碍了我国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没有新技术的支撑,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国高性能的先进仪器又如何能自主研发成功呢,先进仪器的匮乏,如何能加快医学的脚步呢?又如何能解决人民的基本矛盾呢? 第三:缺乏领军型人才。据调查分析,这几年,我国人才工作有进展,一些中青年科研骨干茁壮成长,在核医学界开始崭露头角。但是,在国际和国内的领军型人才缺乏,这直接制约我国科研水平的提升。 第四:对核医学的投资不够,人才的缺乏、技术的不成熟、制造商发展速度太慢,这都诠释了一个道理,核医学的现有的投资小于它发展的所需的投资,这直接减缓了发展的进程,没有足够的资金,如何谈的上发展,如何又能保证高效的发展,又如何能达到质的飞跃,这昭示着未来发展的道路举步维艰。 【2.2】寻找我国未来核医学发展的道路。 面对如今的现状,我国核医学的道路敢问路在何方?我国的核医学的发展又将何弃何从?医疗水平的提高依赖核医学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也离不开先进的医学水平,时代的进步更离不开它的发展,我国的核医学的发展肩负着人们的期望和时代赋予的重任,因此我国必须要加快核医学发展的进程。

核医学重要概念、技术及重要原理

1核医学的概念、内容、发展史 概念: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及应用放射性核素诊治疾病和进行生物医学研究;内容:核医学包括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实验核医学主要包括核衰变测量,标记,示踪.体外放射分析,活化分析和放射自显影,临床核医学是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学科;发展史:1934年Enrico Fermi发明核反应堆,生产第一个碘的放射性同位素。1936年John Lawrence 首先用32P治疗白血病,这是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治疗疾病的开始。1937年Herz首先在兔进行碘[128I] 的甲状腺试验,1942年Joseph Hamilton首先应用131I测定甲状腺功能和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943年至1946年用131I治疗甲状腺癌转移。1946年7月14日,美国宣布放射性同位素可以进行临床应用,开创了核医学的新纪元。1951年Benedict Cassen 发明线性扫描机。1958年Hal O.Anger 发明Anger照相机。1959年Solomon A.Berson 和Rosalyn S. Yalow创建放射免疫分析。50年代,钼[99Mo]-锝[99mTc]发生器的出现。70年代单光子断层仪的应用和80年代后期正电子断层仪进入临床应用,使影像核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我国核医学发展简况:1956年王世真从苏联回来担任教师,培养了首批核医学的专业人才。后来,国家决定苏州医学院和吉林医科大学开设放射医学和核医学本科专业培养人才。1980年前后,全国大型医院才陆续设置核医学科,1982年全国较大医院(地市以上)均设核医学科,本学科才发展起来。1980年全国成立核医学会,1981年开始编辑出版《中华核医学杂志》,现在全国有核医学近100个博士学位点、硕士学位点多个。 2核物理基本概念:核素、同位素、同质异能素、稳定性核素、放射性核素、放射性强度、半衰期 核素(Nuclide):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同位素(Isotope):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同质异能素(Isomer):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核能状态不同的原子。稳定性核素(stable nuclide):原子核稳定,不会自发衰变的核素。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放射性强度(radioactivity):单位时间内原子核衰变数。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叫半衰期。 3放射性核素来源。放射性药物的定义、分类、特点、要求 来源:临床应用的放射性核素可通过加速器生产、反应堆生产、从裂变产物中提取和放射性核素发生器(generator)淋洗获得:1、反应堆裂变产物、分离纯化131Te(n, γ) 131I; 2、加速器15O(α, d)18F; 3、回旋加速器; 4、发生器(“母牛”)99mMo-99mTc(钼-锝)113Sn-113In(锡-铟)。定义:凡引入体内用作诊断和治疗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分类:体内放射性药物可体外放射性药物;按用途分:诊断用放射性药物(显像剂、示踪剂);治疗用放射性药物。特点:1.具有放射性;2具有特定的半衰期和有效期;3脱标及辐射自分解。要求:合适的半衰期;高纯度(化学和放化纯);高比度;无毒、安全;合适的射线和能量。 4放免分析的基本原理,有哪些质量控制指标?放免分析的基本技术有哪些?放免分析与免放分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非放射性标记免疫分析包括哪些方面?

世界茶产业与条文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七节世界茶产业与条文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茶叶是当今世界上消费量仪次于水的饮料。自17世纪茶叶传入欧洲以后, 条叶国际贸易兴起.饮茶风向成为世界潮流。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茶叫生产 和消费持续增长.茶叶的绿色保健价值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青睐,UL界茶产业和 条文化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一、世界茶叶生产与消费 (一)世界茶口十生产 目前,世界五大洲都产茶,种茶国家近60个。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茶 叶消费量的增加,世界茶pf的种植面积呈稳定上升趋势。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 的统计,2003年世界各主要产茶回茶寸采摘面积达285万公顷,其小中国 89.8万公顷,KEMET代理商是世界L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此外,印度44.3万公顷,居世界第二;斯里兰k 21.1万公顷,位居第三;肯尼亚14.o万公顷,位居第 四‘印度尼西亚11.6万公顷.位居第五。这5个主要产茶目的茶寸采摘面积 占世界篷量的60%以上。此外,种茶面积较大的国家还有越南、坦桑尼亚. 乌干达、日本、土耳其、阿柜廷、孟加拉、马拉维等。 自20世纪(Jo年代中期以来,受消费增长的刺激,世界茶冲产量稳步增 长。这一方面是因为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科技的进步而使 单位面积茶园产量提高7,如1995年世界茶叶单产为每公顷962千克,2003 年增加到7每公顷1124千克。2003年世界茶叶总产达到320万吨.其中印度 88.5万吨,占了全球产量的27.6%;个国80万吨,占24.9%;斯里兰卡30.3万吨,占(J.5%;肯尼亚2g万吨.占9%;印度尼西亚159万吨,占5%;5个土要产茶因的茶1—总产量占到当年世界总产量的76%。在世界茶寸 总产量中,红茶所占份额最大,约占总产量的75%.红茶中的9[)%以上为红 辞茶。绿茶和其他茶类的产量约占世界茶1—总产量的25%。绿茶主要产于中 国和日本等国。 (二)世界茶叶消费 茶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t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消费茶寸,伙茶人 20多亿。1950年世界茶叶总消费量51.8万吨,当时世界总人口为25.1亿, 世界人均茶叶消费堡为206克,2000年世界茶叶总消费量达到315万吨,世 界总人口为58.4亿,世界人均茶叶消费量为506克,人均消费量增长了 145%。世界各国的茶叶消费水平差异甚大,茶叶消费最多的十个国家其人均 年消费量分别为:爱尔兰2690克,土耳其2560克,利比亚2440克,科威 特2430克,英国2330克,卡塔尔2210克,伊拉克2030克,摩洛哥1400 克,斯里兰卡1280克,突尼斯1250克。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居民消费茶叶的嗜好不同,欧美国家主要消费红茶,中 国、日本、韩国、北非和中亚一些国家主要消费绿茶。2001年世界茶叶销售 总额约为169亿美元,红茶占72亿美元。西欧是红茶的最大消费地区,销售 额为18.74亿美元,其次是东欧17亿美元,亚太地区16亿美元,非洲和中东 地区12亿美元。虽然目前世界茶叶消费仍以红茶为主,但近年绿茶消费增长 决于红茶,世界市场上绿茶年增幅保持在7%左右,2001年全球绿茶销售达 33亿美元,西欧和北美地区绿茶消费增长较快。 世界茶叶消费格局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发生变化,过去 传统的饮茶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巳发生改变,并向多样化和有益健康的方向发 展,消费领域不断扩大,消费方式日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茶叶产品外,袋泡

核医学论文

Spencer发表于 2010-9-27 13:00 核医学历史、现状与将来 (核学会大会邀请报告黄钢) 自1896 年Henri Becquerel 与Curie 发现与命名“放射性”以来,人类应用放射性核素的历史已经历经了110 年。在这近110 年当中,无数领以激动的科学家和科学成就一直引领着人类应用放射性核素发展的历史。1946 年,纽约的Seidlin,Marinelli 以及Qshry 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放射性碘治疗:在功能性转移性甲状腺腺癌中的作用”的文章,被誉为开创了核医学发展的历史先河;1957 年,Anger 利用带有针孔型准直器的γ-照相仪首次成功的对人甲状腺进行显像成为影像核医学的开始。今天,人类的历史已经跨度到21 世纪,人类和平利用原子核的技术早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核医学的发展更是已经步入到分子影像时代,成为现代分子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的核医学,就如美核医学会主席Wagner 教授在最新出版的《美国核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Molecular Imaging in China:Looking Back and Forward”的文章最后一段:如果中国核医学的发展和我在中国大城市看到的通讯、运输和建筑方面的变化一样,中国将很快走在分子影像的前沿。 1 核医学设备的发展 1)PET/CT 与工业科技进步带来社会生产力的释放相类似,随着2001 年PET/CT 进入商品化以来,核医学也进入了一个跳跃式的发展阶段,并被誉为从此变成“clear”的核医学。2008 年NATURE 系列杂志《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ONCOLOGY》杂志专门对PET/CT 的价值和前景进行评述,认为:PET/CT 融合结构性成像和功能性成像技术为一体,克服了PET 在临床实践应用中的系列障碍,将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肿瘤的临床应用中将成为一个关键的分子影像技术。据最新不完全统计数据,目前全世界PET/CT 装机数量达到1 700 多台,2008 年仅美国的显像人次约180 万人次,较2001 年增加了将近10 倍。而随着PET 探测器的进一步改进、TOF 技术对信噪比的进一步改善和快速CT 技术的进一步融合,PET/CT 探测的灵敏度和分辨率也将得到进一步增强,在分子医学的实践中即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国自1995 年引进第一台PET,2002 年引进第一台PET/CT,发展也是相当迅速。据最新统计结果,目前我国PET/CT 的数量目前也已经达到118 台,2008 年总显像数量达到11.5 万例次,较2006 年上升了30%以上,并且还在快速上升。但由于国内核医学界及临床医生对PET/CT 目前认识水平的差异、价格偏高等因素,与国外PET/CT 最新的应用研究相比,我国目前PET/CT 的应用水平差异很大,2008 年全国PET-CT 单机最高检查量与最低检查量间相差75 倍。而检查项目仍停留在肿瘤性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而没有真正发挥PET/CT 在肿瘤应用方面的优势,即灵敏反映及预测肿瘤放化疗疗效、临床正确分期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因此,如何引导国内核医学界有志之士,紧跟国际前沿,高质量、可持续地发展PET/CT 影像是未来所面临地挑战,这些方面可能还需要包括政府、核医学界、临床医生以及科学研究者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做好、作强。 2)SPECT/CT

当代世界文化发展新趋势

当代世界文化发展新趋势 在文化日益为世界各国重视、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综合竞争力一部分的情况下,我们要发展中国特色国际都市文化,必须对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作出判断和分析,这是我国一些大城市融入世界、建设国际文化都市的世界文化新背景。 全球化与世界文化发展多元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全球投资、跨国资本的全球流动,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全球化的趋势;全球化时代,人类的实践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拓展,以跨时空的交往、跨时空的实践,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实现了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实践方式的全球化。 全球化不是单个人、单个地区、单个民族、单个国家的行动,而是全球无数个人、无数个单位、无数个民族、无数种制度在全球经济与社会交流和交往实践中的互动,这种互动的多元性、多维性、多层性,决定了文化的多元性。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从本质上折射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全球化与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促进了人类文化的新繁荣,也使我国都市文化建设面临新的抉择。 国际文化产业竞争的高技术化 经济全球化已经对中国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层面,全球化进程使我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日益国际化,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在中国人家里,可能有

美国的电脑、日本电视机、德国电话、意大利冰箱、韩国的空调;喝可乐、吃肯德基、品咖啡,成为城市新的饮食习惯;看外国片、听外国流行歌曲、欣赏交响音乐会和芭蕾舞或职业篮球赛……这一切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国际化的文化空间。但你是否想过,中国市民生活和习惯国际化的背后是什么?实际上是以高技术为特征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对中国生活方式的影响。 高技术对文化产业的渗透和影响,表现为利润高、竞争力强的新的文化产业形态的形成。“高技术”含量的背后是“高文化”,“高文化”的实质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智商、高品味、高消费的需求在文化上的反映,进而刺激“高技术”的开发以满足“高文化”的需求。 世界文化的生态化 世界文化的生态化集中体现在以下二大层面:一是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的生态化趋势。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最早由希腊学者道萨严迪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提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人口猛增,资源锐减,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住房需求暴涨,环境生态恶化,各种城市问题愈演愈烈。在这种全球大背景下,人们开始对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进行思考,城市人居环境也随之成为世界各国相关学科关注的热点。1976年、1996年联合国第一次、第二次人类住区会议的召开,对城市人居环境研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特别是第二次人类住区会议,又称城市高峰会议,加深了人们对城市和城市化的认识,界定了城市人居环境的概念。城市人居现代化、生态化、宜人化、家园化发展,城市与乡村由分离、隔绝再次走向融合,城市最终又回归到与

核医学辐射防护常见问题及对策

核医学辐射防护常见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9-03-19T13:36:40.253Z 来源:《建筑细部》2018年第17期作者:文洋[导读] 随着现在医学的发展变化,人们不断利用各种射线对疾病进行着诊断和治疗。现代医学的X线、CT、核医学、放疗等诸多学科,均是以各种射线为基础的,特别是核医学照射对患者和从业人员的影响降到最低,努力使用最少放射性照射,带给患者最大的收益。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核医学辐射防护常见问题及对策来进行分析。 文洋 武汉智汇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省武汉市 430070 摘要:随着现在医学的发展变化,人们不断利用各种射线对疾病进行着诊断和治疗。现代医学的X线、CT、核医学、放疗等诸多学科,均是以各种射线为基础的,特别是核医学照射对患者和从业人员的影响降到最低,努力使用最少放射性照射,带给患者最大的收益。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核医学辐射防护常见问题及对策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核医学;辐射防护;问题 1、概述 核医学是指通过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诊断疾病、观察临床疗效、预后情况、脏器功能情况、疾病治疗和医学研究的一门学科。该学科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中,已成为当代医学疾病诊治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近年来,核医学得以进一步发展,被在疾病诊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并发挥者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核医学科应用的放射源属于非密闭性放射源,既可产生外照射,又可因注射、污染产生内照射,一旦管理不善,防护不当,会对医护人员、患者、环境等多个方面造成较大的伤害,故核医学科的防护、护理管理十分重要。 核医学是指利用各种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上的应用,核医学诊断是通过注射或吸入的方式将放射性核素引入人体,而核医学治疗则是将放射性核素引入人体后,使用放射性核素直接对病灶进行照射。所以在核医学临床应用中,患者和医生都存在着潜在的辐射风险。核医学相关的射线有三种: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核医学诊断多使用γ射线,核医学治疗多使用β射线,少部分治疗使用α射线。因为放射性核素与同族非放射性元素,物理化学特征基本一致,很难通过肉眼区分,所以在核医学工作场所中,放射性核素一旦污染地面、墙壁、设备甚至衣物等而不被察觉,就极容易对患者和工作人员造成外照射或内照射的危害。另外,患者使用核医学治疗后,其排泄物也会对环境及周围人群造成一定的放射性污染。 2、辐射防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医务人员在辐射防护中存在的不足 (1)了解辐射防护有偏见大多数辐射的医务人员在了解了三家三甲医院并当场检查后,并未充分了解辐射防护。另一个极端情况是在短时间内没有明显的症状,辐射不是问题,辐射防护被忽略。 (2)辐射防护在诊断和治疗工作中并不全面,并且在受调查的三家医院中,个人危害装备有铅衣,铅玻璃,铅色,铅手套等。在诊断和治疗期间,在注射点向受试者注射放射性药物的时间约为1分钟,药物在体内均匀扩散,在满足扫描检查条件后,受试者进入扫描机房,技术人员通过语音系统执行隔室摆锤。钻头有时需要进入机房位置,定位时间通常为1到2分钟然后扫描。 2.2、放射源管理方面的不足 (1)将放射源存放在本院高活室一角,使用扇形铅防护屏风进行遮挡。在放射源储存室的房间内安装监视、防盗窗和防盗网,避免放射源被盗。(2)高活室实施双人双锁管理措施,定期简则辐射及良,禁止无关人员进入高活室内。(3)将高活室的门更换为铅防辐射门,并在醒目位置贴上带有“电离辐射”字样的警示标识。(4)登记放射性核素、相关药物,包括生产日期、生产单位、核素种类、使用说明书、使用情况、活度等信息。 3、加强辐射防护的对策措施 3.1、放射防护管理 (1)高活室管理 工作期间,每一位工作人员要求配戴好个人剂量计。高活室内必须穿铅防护衣、隔离衣,配戴辐射报警仪。在进行放射性同位素配置的过程中添加一次性防护衣、铅帽、铅防护眼镜、铅手套,选择通风橱配制药。将一次性塑料布铺于工作台面,操作完成后将一次性防护衣、塑料布当废物处理,避免放射性同位素污染。高活室地方选择塑料地板,及时清洗核素污染地面,每次操作后后使用便携式辐射监测仪监测地板与操作台面的核素水平,及时处理超标情况。 (2)相关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 个人健康体检、个人剂量监测均为三个月,掌握放射防护的实际效果,及时发现剂量超标者,积极找出原因,并施行有效措施处理。 3.2、放射性废物管理 放射性废物主要包括固体废物、液体废物及气载废物三类。严格按照放射性废物分类原则进行垃圾分类,核素发生器;遮盖使用的纸、手套、药水瓶、注射器;放射性核素治疗过程中使用的各类药物等固体废物放于铅制垃圾桶,由专人清理,并严格按照核素类型、浓度、半衰期等进行谨慎处理。放射性气载废物包括放射性气溶胶,方内安装较好的通风性设施,保证放射性气溶胶顺利排除。 3.3、放射防护病房管理 楼房一端为放射防护病房,设置单独出入口,房门增加钳防护层,墙壁增加壁沙,各床之间设置铅屏风,避免核素相互辐射。病房内装置通风设施,保证放射性气溶胶顺利排出。严禁亲属、朋友进行探视,房内备好痰盂、纸篓、独立卫生间、专用下水道、净水系统,确保液体废物顺利排至放射性废液池中,合理处理病人的固体废物。 3.4、核医学科工作人员职业辐射照射的防护措施

PET_CT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PET-CT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朱朝晖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 北京 100730) 摘 要 PET-CT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并获得广泛认同的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它将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技术和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组合到同一设备上,将前者功能代谢显像的优势与后者解剖形态显示的优势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对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都更加准确。本文在介绍PET与CT结合意义的基础上,简单回顾PET-CT的发展过程,介绍现有商品化PET-CT的主要设计特点,分析其主要设计参数,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图像融合 1 PET与CT相互结合的意义 在短短几年内,一项将形态与功能互补结合的先进医学影像技术迅速发展,并获得广泛的认同,这就是PET-CT技术1,2。其中PET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 ositron Emission T om ography)的英文缩写。它作为一种先进的核医学影像手段,对于功能、代谢和受体分布等的显示具有优势3,被称为“生化显像”或“分子成像”(m olecular imaging)。而CT (C om puted T om ography)的简称。是一种临床广泛应用而又仍在迅速发展的X 线成像技术4,在显示解剖结构、形态和密度等方面具有优势。将两种检查设备整合到一起,即形成现在的PET-CT技术。二者的结合起到优势互补、相互配合、互为对照的作用。PET通过与CT结合,提高病灶定位的准确性,同时缩短检查时间。CT 与PET结合,则提高对病灶的定性诊断能力。 在以往的临床实践中,主要通过视觉将解剖图像和功能图像进行比较和融合,后来逐渐发展到通过软件将不同设备的图像进行融合5。软件融合比视觉融合更直观、更具说服力,但也往往比较复杂,费时、费力,且不同检查时病人的姿势和状态不同,可能会影响对位的准确性。PET-CT的出现则克服以上不足6。两种检查在同一设备上先后完成,同时获得功能、解剖和二者的融合图像。显然,这种同机图像融合简单而精确,在此基础上的病灶定位和定性也将更准确。 将先进的分子成像技术与经典的解剖形态显示相互融合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其产生的效果往往是“1+1>2”2,7。精确的病灶定位可以减少PET检查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提高肿瘤诊断、分期和治疗评估的准确性,提高PET读片者的信心,并很可能因此而改变患者的治疗决策。PET-CT的优势还体现在指导放疗计划的制定8。目前,适形调强放疗多用CT指导。但CT显示的病灶中,肿瘤组织往往与炎症、坏死和疤痕组织并存。PET则很容易将不同性质的病变区分开来,从而帮助绘制更精确的放射治疗靶区,以及给予更恰当的放射治疗剂量。对于心脏检查,高速多排CT可以看到血管的狭窄和钙化情况,而PET可以显示心肌的血流灌注和代谢情况,将不同信息相互融合和比较,则有利于临床更全面地了解心脏的情况,从而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PET-CT真正用于临床还只有3年多,主要用于肿瘤,在心脏和各种脑部疾病中的应用还有待拓展,许多通过相互融合才能显示出来的价值也有待去发现和证实。 PET与CT的结合还有另一方面的价值,即可以大大缩短PET的检查时间,从而提高仪器和正电子药物的使用效率。一般专用PET检查需要约1h,其中约1/3的时间用于采集衰减校正图像。例如,使用68锗(68G e)棒源进行衰减校正,每个床位需要增加3~4min,完成躯干检查(约5~6个床位)共占约20min。而CT图像通过适当处理也可以用于衰减校正,同样的检查范围仅需约1min,从而可以大大缩短检查时间。而且PET-CT多用三维(3D)模式采集,有些还使用硅酸镥(LS O)等快速晶体,这又进一步缩短了采集时间。对某些体重较轻患者,甚至可以将检查时间缩短到10min以内。在保证灵敏度和分辨率不变的情况下,采集时间的缩短可以带来一系列的好处:首先,同样的时间可以检查更多的病人,使仪器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其次,因常用正电子药物18F半衰期短(110min)、生产成本高,缩短时间使同样的药物量可用于更多的患者,从而 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