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映射
- 格式:ppt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15
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一、本文概述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在语言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技巧,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隐喻的本质及其语义特征,揭示隐喻在语言、文化和认知等多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将对隐喻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隐喻的定义和分类。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隐喻的本质,包括其认知功能、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等方面。
随后,文章将探讨隐喻的语义特征,如隐喻的创造性、模糊性、多义性等,并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说明。
通过对隐喻本质及语义特征的研究,本文旨在提高人们对隐喻的认知能力,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隐喻,从而丰富语言表达,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本文也希望为语言学、文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隐喻的本质隐喻,作为人类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其本质远超过单纯的修辞手段。
在深层次上,隐喻是人类理解和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是我们对抽象概念进行具体化的工具。
隐喻的本质在于其能够跨越不同领域,将看似无关的事物连接起来,创造出新的意义和理解。
隐喻的本质体现在其认知功能上。
隐喻通过将一个领域的概念映射到另一个领域,使得我们能够以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以具体的概念来把握抽象的概念。
这种映射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基于事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性或者相关性。
例如,当我们说“时间是金钱”时,我们是在将时间的价值映射到金钱上,以金钱的有限性和可度量性来理解时间的宝贵和不可再生性。
隐喻的本质也体现在其创造性上。
隐喻能够打破语言的常规,创造出新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这种创造性不仅体现在语言的新颖性上,更体现在其能够引导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世界。
隐喻的创造性使得语言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也使得我们的思维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
隐喻的本质还在于其文化性。
不同的文化对隐喻的理解和使用可能会有所不同,因为隐喻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
人 文 论 坛179INTELLIGENCE························隐喻本质的认知解读景德镇陶瓷学院 李雨晨摘 要:对隐喻的本质问题,不同的语言学派有着不同的解释。
当代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思维方式。
相似性是隐喻的基础,是隐喻本质的所在,也是隐喻区别于其他相关语言用法的重要条件。
从人们对相似性的构建和理解两个方面来看,隐喻的相似性具有重要的认知价值,更能体现隐喻的认知本质。
关键词:隐喻 本质 相似性 认知一、引言对隐喻本质的研究由来已久,不同时期不同的学者都对此发表过不同的看法和见解。
早在两千多年前,修辞学的鼻祖亚里士多德就曾从隐喻的活动方式角度出发,来描述隐喻的特征。
他将隐喻视为一种意义转换的形式,认为隐喻至少涉及两个词或事物,其中一个在构成隐喻的过程中意义会发生变化。
法国修辞学家方达尼尔将隐喻作为一种典型的辞格—喻格来分析。
在方达尼尔看来,喻格虽然由一个词组成,但发生在两个概念之间,通过两者之间的转移构成。
俄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森承袭了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本思想,提出隐喻不仅仅是种修辞手段,更重要的是人类言语交际活动的两种基本方式。
现代隐喻理论对隐喻的本质进行了新的阐释,提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
Lakoff 和Johnson,在1980年合著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里中指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
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Lakoff & Johnson,1980:153-154)。
浅谈概念隐喻中源域和目标域的对应关系作者:徐晓义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04期[摘要]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
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是构成隐喻语义的基础,是隐喻的本质。
隐喻的映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
把握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关系能更好地理解和学习隐喻。
[关键词]概念隐喻源域目标域相似性映射对应[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4-0063-01Lakoof和Johnson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出现在文学创作中,日常生活中也俯拾皆是,比如说人类语言、思维和行动中。
隐喻可定义为从某个具体的概念域向另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简单地说,就是用一个概念域的结构去解构另一个概念域。
为了更好地理解隐喻,有必要阐明隐喻中源域和目标域的关系。
一、概念隐喻理论(一)概念隐喻的主要特点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要素是源域、目标域和映射。
其主要特点有:(1)普遍性。
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隐喻,语言、思想和行动中都广泛存在。
(2)系统性。
为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人类会下意识地用已知的、具体的事物来理解经历未知的、抽象的事物,这种系统性类比是概念隐喻系统化的物质前提。
另外,隐喻跨域映射的对应关系,即目标域中的实体系统地对应于源域中的实体,这种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是单向性的、系统性的和选择性的。
(3)认知性。
隐喻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作为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可以透过语言反映出来。
可见,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
(二)概念隐喻的分类概念隐喻可分为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空间隐喻。
实体隐喻指的是将抽象模糊的事物隐喻化为具体清晰的实体以便描述剖析。
结构隐喻是指用一种结构清晰、简单描述性的概念去构造另一种结构模糊的概念。
空间隐喻指的是运用如上下、前后、深浅等空间方位的概念来理解、思考和谈论非空间概念。
隐喻转喻摘要:本文以隐喻和转喻作为研究重点,从横组合与纵聚合的区别切入,研究二者之间的同与不同。
并把这两组对照落实到文学文本的欣赏和作家的研究上。
隐喻;转喻;横组合;纵聚合;文学一.隐喻和转喻1.隐喻:隐喻是什么?历史上第一位对隐喻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或从“属”到“种”、或从“种”到“属”、或从“种”到“种”、或通过类比。
亚里士多德作为隐喻研究的先驱,认为人类语言中布满了隐喻,它是一种以非凡方式用在非凡场合的非凡语义偏离现象,起装饰或是调味品的作用。
隐喻的修辞学研究从古希腊一直持续到现在,学界至今对隐喻还没有一致定论。
修辞学家说,隐喻是辞格,是修饰话语的手段;逻辑学家认为,隐喻是范畴错位;哲学家说,人类语言从根本上是隐喻性的,;认知学家说,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
对隐喻定义的界定非常复杂,涉及到隐喻本质的方方面面,但也因此隐喻有了非凡的吸引力。
隐喻研究是当今语言学界的热点。
隐喻是我们熟悉世界和语言发生变化的重要手段。
一般来说有四个特点:新奇性、一致性、不对称性和具体性。
现代隐喻理论把隐喻被定义为不同高级经验领域里两个概念的映射(Lakoff&Turner1989)。
即将源域的特征映射到靶域,或者说靶域的概念可以通过源域来理解。
从源域到靶域的结构映射在三个不同概念层次上进行:本体映射,结构映射,逻辑知识映射。
(1)a.Weareatacrossroadsinourlife.b.You’reoffthetrackc.Thereisnowaybackd.Ourrelationshipisadead-endstreete.Wemayhavetogoourseparateways.f.Shegaveherlifeanewdirection.(转引自Feyaerts2000)本组的六个句子构成了“lifeisajourney”这样一个概念隐喻,旅行的过程与生活的不同方面相映射,将life变成一条road(从生命开始到结束,也就是从上路到旅程结束)。
词多义与隐喻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它与人类的认知、思维密切相关,因此语言词汇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又复杂的语义系统。
在词汇中,一词多义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满足人们不断认知世界的简单有效的途径。
单个词汇的多种意义之间的联系不是任意的,而是通过特定的语义引申机制发展而成的。
胡壮麟(1997:52)曾经指出:“语言符号的多义性和新鲜感得益于隐喻的创造。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和思维模式,是一词多义现象发生的根本性理据。
本文试图探讨隐喻在英语词义扩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此得出对于词汇教学的启示。
一、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是指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它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赵艳芳,2001:36)。
一个词在被人类创造并使用之初,往往是单义的,只是用来表示一定的事物、现象或者行为等。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各种新的事物、现象、观念也不断地产生。
因此,为了解释和理解新事物,开展有效的交流,进而更好地认知世界,人们往往会借用现有的词汇来表达相同或类似的意思,以增强原有词汇的表达能力,这种现象在科学界较为常见,如英语中infancy代指事物发展初期,mouse (老鼠)指代鼠标,virus 指代电脑病毒,这种用法一旦被语言使用者所接受,就引申成为该词的一个新义项,这个词就成了一个多义词,一词多义现象由此而来。
一词多义种种意义之间是连通的,其连通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串联式( linking ),一种是放射式( radiating )。
所谓串联式指的是从一个意义产生第二个意义,然后丢开第一个意义不顾,直接从第二个意义产生第三个意义,并以此类推;所谓放射式,指的是以一个意义为中心而演变的,派生出的各个意义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彼此独立的(谢之君,2007:112)。
我们先看串联式的词义扩展方式,如汉语中的“习”最初的意义是“鸟数飞”,后来引申为“温习”,因为温习是多次反复的行为,后来引申为“习惯”,因为习惯是多次反复的行为所形成的 (谢之君,2007:112),这其中词义呈线状扩展。
高中英语阅读中的隐喻摘要:隐喻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提到要进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侧重提高阅读力量,可见阅读教学之重要性。
结合高中英语课文从词汇、句子及语境三个层次分析了隐喻对阅读教学的作用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隐喻;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人类熟识事物无不是由近及远、由详细到抽象,隐喻架起了详细到抽象的桥梁。
阅读是猎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英语学习中重要的环节。
隐喻在高中英语教材中大量存在,经常以词、短语、句子或整段消失。
有意识地让同学了解各种隐喻现象,对文章的理解大有裨益。
隐喻最重要的语义特征是冲突性、模糊性、不行穷尽性和系统性等,因此它的意义不存在于词典中,也不是机械的产生于宇而意义[D7(I}s>。
对于涉猎领域较少、词汇量不多的高中生来说,了解隐喻思维可以关心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建构相关话语的意义,对于阅读教学肯定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以概念隐喻作为英语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是加强同学语言及文化学问认知力量的最正确手段之一。
学问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简单概念的基本结构,人的阅历和学问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和关系之上的。
例如头是人体的一个局部“头”映射到空间概念,指的是物体的顶部或前端,如the head of the bullet the head of the queue 头”具备思索的功能,于是可有理智、思索和记忆等含义,如out of head } put our heads togethero在教学中老师如能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从隐喻角度来认知、联想,势必能使同学对课文的理解有较大促进作用。
隐喻观与阅读理解教学一、隐喻的认知观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语言中布满了隐喻。
英国修辞学家Richard、曾经说过:“我们的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消失一个隐喻"。
Lakolf和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提出隐喻的认知观,指出隐喻具有普遍性、系统性和概念性。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传统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有两个基本认识:(1)隐喻是语言中的非正常现象;(2)作为一种纯语言现象,隐喻是可有可无的:如果说话人想要表达什么,他总可以找到不用隐喻、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如果他选择使用隐喻,那仅是为了制造特殊的修辞或交际效果。
传统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并不是没有反对者,除了以I.A.Richards和Max Black为代表的持互动观(interactionist)的学者很早就摒弃了上述两个基本认识、开始强调隐喻的认知价值以外,尼采、雪莱(见Cooper1986),Werner, Cassirer(见Dirven 1985)和Reddy等也分别从哲学、文学批评、心理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将隐喻视为一种认知现象来进行研究。
但是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著作却是1980年出版的Lakoff & 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这本书开辟了一条新的从认知角度来研究隐喻的途径,二十多年以来,沿着这条途径摸索前行的学者们取得了不少成果(Johnson 1987,1991, Kovecses 1986, 1990, Lakoff 1987,1990,1993,1994, Lakoff & Turner 1989, Turner 1991,19931 Yu 1995, 1996,等)。
他们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1)隐喻无处不在:隐喻是日常语言中随处可见的现象,诗歌隐喻与日常语言中的隐喻没有本质的区别,前者只是利用和丰富了每一个语言使用者都能创造和领会的普通隐喻。
(2)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隐喻不是修辞格,不是简单的语言的产物;它更确切地说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
(3)隐喻是有系统的:一个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会生发出大量的、彼此和谐的语言表达;而不同的隐喻概念又共同构成了一个协调一致的网络体系,影响着我们的言语和思维。
解读_我有⼀个梦想_中隐喻的语篇功能_刘艳春第8卷第4期2010年8⽉东北农业⼤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8No.4August 2010解读《我有⼀个梦想》中隐喻的语篇功能刘艳春(哈尔滨⼯程⼤学,⿊龙江哈尔滨150001)[摘要]《我有⼀个梦想》是⼀篇举世闻名的演说。
隐喻的运⽤是其成功的重要要素之⼀。
作为⼀种语篇策略,隐喻在语篇建构中发挥着积极的作⽤。
通过类⽐转移机制,始源域和⽬标域间的互动使隐喻在语篇层⾯延伸。
本⽂旨在从语篇功能⾓度⼊⼿探讨隐喻对这篇演讲的语篇发展所起到的作⽤。
分析发现,隐喻延伸在语篇中形成了系统的词汇衔接⽹络,既增强了语篇的连贯性,⼜丰富了语⾔表达,从⽽使演讲语⾔华丽优美,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关键词]隐喻;语篇功能;映射;始源域;⽬标域[中图分类号]H03[⽂献标识码]A [⽂章编号]1672-3805(2010)04-0086-04[收稿⽇期]2010-01-04[基⾦项⽬]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院2009年度⼀般项⽬的阶段性研究成果(09YJA740035)[作者简介]刘艳春(1978-),⼥,⿊龙江讷河⼈,哈尔滨⼯程⼤学⼈⽂学院讲师,硕⼠;研究⽅向:语⽤学与英语教学《我有⼀个梦想》是享誉世界的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King.Jr.)于1963年3⽉28⽇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举⾏的声势浩⼤的⽰威集会上发表的演讲。
这篇演讲语⾔华丽优美,语调⾼亢激昂,感情热烈奔放,具有极强的⿎动性和号召⼒。
许多学者都对这篇“经典之作”产⽣了浓厚兴趣。
有⼈从主体推进模式⼊⼿分析语篇的发展(李莉李佳⽟);有⼈从语⽤⾓度分析了演讲辞中的超常搭配(彭妍,2009);还有⼈从衔接⼿法(于建伟常⽂梅,2007)、修辞⾓度(王徽英,2008;王瑞雪,2008)等⼊⼿研究这篇经典之作。
本⽂试图从隐喻语篇功能⾓度⼊⼿,揭⽰隐喻在语篇的发展、内涵的推进中所起到的作⽤,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举世闻名的演讲。
隐喻的认知研究隐喻基本上是一种认知现象。
它会出现于语言的各个层面上。
文章分析了隐喻的特点,分析了有关隐喻研究的理论框架,从认知的角度阐述了隐喻的理解,并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标签:隐喻;认知;理解隐喻以多种形式广泛地存在于语言交际中。
在日常的对话、广告、报纸文章、科学论文、哲学文章、小说以及诗歌中都可以见到隐喻。
隐喻基本上是一种认知现象。
它出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
隐喻把词或句子作为重点,把篇章作为框架。
它是人类认知的结果和工具。
隐喻是否存在以及它应该如何被解释都要取决于篇章。
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探讨隐喻的理解,并讨论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1. 文献综述隐喻,英文为“metaphor”,来源于希腊语的“metaphora”, 意为“carrying across”, 即“由此及彼”的意思。
这就隐含着隐喻必须涉及两种事物。
传统的解释为“两种相似的事物间的比较”[1]。
对于隐喻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对隐喻最早进行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名著《诗学》和《修辞学》中,他指出“隐喻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用类比字。
”他认为“隐喻是基于事物相似之处的一种比较,是附加于语言的装饰品,它的作用是使得语言变得美妙”[1]。
他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个意义的语言手段,两者属于一种对比关系。
隐喻的主要功能是修辞作用,主要用于文学作品。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Lakoff和Johnson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将隐喻的研究引入认知领域,认为隐喻除了是语言现象,本质上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它体现了一个语义创新和生成的过程[2]。
国内以系统得认知语言学为视角研究隐喻的历史是很短暂的。
1994年,赵艳芳《隐喻的认知基础》和林书武的《隐喻:其认知力及语言结构》的发表,使得学者们开始注意到国外隐喻的认知研究。
此后束定芳(1996,2000)、胡壮麟(1996,2004)、蓝纯(1999)等发表了许多元与隐喻认知研究的论文。
高中英语阅读中的隐喻摘要:隐喻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提到要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侧重提高阅读能力,可见阅读教学之重要性。
结合高中英语课文从词汇、句子及语境三个层次分析了隐喻对阅读教学的作用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隐喻;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人类认识事物无不是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隐喻架起了具体到抽象的桥梁。
阅读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英语学习中重要的环节。
隐喻在高中英语教材中大量存在,常常以词、短语、句子或整段出现。
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各种隐喻现象,对文章的理解大有裨益。
隐喻最重要的语义特征是矛盾性、模糊性、不可穷尽性和系统性等,因此它的意义不存在于词典中,也不是机械的产生于宇而意义[D 7 (I}s>。
对于涉猎领域较少、词汇量不多的高中生来说,了解隐喻思维可以帮助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建构相关话语的意义,对于阅读教学一定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以概念隐喻作为英语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是加强学生语言及文化知识认知能力的最佳手段之一。
知识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和关系之上的。
例如头是人体的一个部分“头”映射到空间概念,指的是物体的顶部或前端,如the head of the bullet the head of the queue ;“头”具备思考的功能,于是可有理智、思考和记忆等含义,如out of head } put our heads together。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隐喻角度来认知、联想,势必能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较大促进作用。
隐喻观与阅读理解教学一、隐喻的认知观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语言中充满了隐喻。
英国修辞学家Richard、曾经说过:“我们的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
Lakolf和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隐喻的认知观,指出隐喻具有普遍性、系统性和概念性。
顺应理论关照下普拉斯的《隐喻》之解引言美国著名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1932〜1963年)在她短暂的一生中,体验死亡,书写死亡,讲述现代人的痛苦与困惑,探讨女性经验和女性身份问题。
她的诗歌风格简洁自然,语言凝练,意象丰富,善用暗指与隐喻。
普拉斯的短诗《隐喻》(Metaphors ,1960)就是一个由一系列隐喻组成的谜。
该诗第一行便告诉读者:I ' m a riddle in nine syllables (我是一个九音节的谜),于是,读诗立刻变成了一个猜谜的过程。
那么,谜底到底是什么?诗人始终没有点明,但读者几乎毫无异议地认为是怀孕。
然而,关于诗人对待怀孕这件事的态度和感情则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致的解释,从《隐喻》公开发表至今已有半个世纪,读者还在学术刊物、文学课堂、网络论坛等平台各抒己见。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隐喻被生产与被理解的文化、政治、历史语境以及生产者与理解者的个人经验都会对隐喻的理解产生影响。
隐喻理论最早是由美国语言学家莱柯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的。
他们认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
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
(Lakoff and Johnson ,1989)而隐喻的作用是通过具体常见的事物来喻指抽象的概念,因此,从隐喻的角度来解读诗歌这种言在其外的、文学性极强的作品是非常恰当的。
然而,根据莱柯夫和约翰逊的观点,隐喻是人类概念系统的跨域映射,源域( source doma in)用来概念化目标域(target doma in ),人类通过对源域事物或概念的体验来理解目标域的内容(Lakoff and Johnson,1980),而隐喻在跨域映射时,只把源域的部分突出特征用于对目标域的描述中而忽略其另一部分特征,因此,任何一种源域与目标域都非完全对应,由于映射的部分性与非一一对应性等特点,人类对隐喻的理解又具有不确定性。
隐喻之于转喻吗?——以映射为视点
刘国辉
【期刊名称】《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25)003
【摘要】随着认知语言学在20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迅速发展,相关研究课题似乎一夜之间成了耀眼的"明星",目前的隐喻研究也不例外.虽有众多学者认为隐喻是不同域之间映射的结果,但这些域之间是如何映射的,有待深入研究.本文试图从映射角度考察隐哈之于转喻问题,即考察部分映射、选择性映射和映射识解,然后将其与转喻特征比较,以揭示后者是前者建构不可或缺的前提,更为基础.
【总页数】5页(P60-64)
【作者】刘国辉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转喻模型ACD:转喻在名词性隐喻生成中的作用 [J], 刘建稳
2.语言单位转喻和语言单位整合--也谈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及概念整合的区分 [J], 尹铂淳
3.从映射论看隐喻与转喻的理论差异 [J], 葛红玲;杨成虎
4.隐喻、转喻与隐转喻的认知拓扑升维研究 [J], 王怿旦;刘宇红;张雪梅
5.《转喻:语言、思维与交际背后的捷径》评述——一位隐喻研究学者的转喻思想[J], 李淑康;李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