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福柯的权力观1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10
福柯的“话语与权力”及其传播学意义福柯对“话语与权力”的思考本身体现一套不同于西方传统主体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福柯思考的是西方社会的局部理性化过程,这不同于马克斯·韦伯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对西方社会宏大理性化过程的反思。
在福柯那里,社会现实是被建构出来的,认识主体不是传统主体哲学中的超验主体,而是形式主体,因社会实践位置的差异而拥有不同的主体性。
科学话语也不是先验的,而是实践的结果:与传统哲学的认识生产路径“意识-认识-科学”相比,福柯的考古学遵循的是“话语实践-知识-科学(话语)”,系谱学的介入进一步展示这种科学话语的产生过程。
在系谱学意义上,福柯是一个历史学家,不过福柯感兴趣的不是事物的历史,也不是理论的历史、意识形态的历史以及思想的历史,而是问题的历史,即事物成为问题的方法的历史:为何在某个既定时期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何是某种类型的问题,为何是某种问题化方式。
(58)借助这种“问题化”,通过话语实践和非话语实践解释了不同“知识领域”中主体性和社会现实建构的过程。
福柯的“话语与权力”思想使我们看到,在考虑人类社会乃至自身的建构时,不能把话语与权力分开。
在考古学-系谱学层面上,社会现实以及主体性的建构在微观权力层面上表现为对知识(或历史先验)的把握和对作为权力战术的程序的掌控。
要理解这种“建构”就要从了解社会实践入手,具体地了解实践领域中知识和话语形成的规则,同时思考权力技术(更多体现为非话语实践的设置、安排以及程序)的配置,不能依赖超验的主体想象,脱离现实社会实践。
最重要的是,通过对福柯话语与权力思想的分析,我们看到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对于“传播是建构”的传播学命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福柯的“话语与权力”理论告诉我们,在不同的社会和既定时期,话语的生产不是随意的,是有条件的,受一定数量的程序和规则控制,其中话语的生成条件就构成了某个时代“象征秩序及其表达”的“阅读格栅”,而且话语不仅仅是一套功能符号和语言表征,更重要的是在话语的背后存在着一套权力关系。
福柯权力哲学探析摘要:福柯的思想主要受到现代主义、尼采哲学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福柯权力哲学是对现代主义思想的合理超越;尼采哲学的悲剧因素、探求方式、怀疑精神以及谱系学方法对福柯影响巨大;后现代主义中质疑宏大叙事及局部批判法也对福柯的权力哲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了解福柯哲学的来源和思想内容有助于我们在后现代的思想领域中对权力做出新的认识。
关键词:权力哲学福柯尼采后现代一、福柯权力思想的来源作为后现代主义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福柯,其哲学思想吸收了启蒙哲学现代主义思想的合理内核又对之有所超越。
福柯被称为继尼采之后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怀疑主义者”,其思想和方法等是对西方传统和主流话语的怀疑和颠覆,他的权力哲学思想更是对西方世界权威理论的最大怀疑和挑战。
福柯的这种反传统及反主流话语霸权的思想和他的去权威、去中心、拆结构的解构主义思想以及他以“人之死”来消解主体性的思想等,是对现代主义以及前现代主义的颠覆和反叛,闪耀着怀疑主义和启蒙主义的光芒,而这些又恰是现代主义的思想精髓之所在。
可见,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
尼采作为一位人生哲学家,他坎坷的生活经历和他的超人哲学、权力意志学说无不充满着生命意识和悲剧色彩。
尼采对福柯的影响是全面的,福柯在他于1961年发表的《疯癫与文明》一书的序言中,概括地介绍了他为自己规划的毕生事业,其中鲜明地折射出尼采式探求方式对他学术生涯的深刻影响。
福柯曾经说过:“尼采对哲学的主要贡献是权力关系――尼采是个关于权力的哲学家,但他做到了不把自己局限在一个政治理论之内去思考权力。
”福柯特立独行的个性和狂傲的学术品格也是受到尼采超人哲学、权力意志学说的影响。
尼采的超人哲学认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活得长久,而在于活得伟大,活得高贵,活得有气魄。
为了成为最优秀者、最强者,必须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是一种奋发有为的积极人生态度,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福柯和他的哲学思想。
福柯的作品和思想标新立异,常常反射出他对于传统、主流社会的厌烦,对俗世观念和既定思维方式的不满。
福柯的权力与知识论述福柯是当代西方哲学思想中的巨匠之一,他的权力与知识理论备受关注。
那么,福柯如何阐述权力与知识的关系呢?一、权力的概念福柯将权力定义为一种关系,是一种存在于人际交往中的力量。
它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物品或实体,而是指多种力量之间的互动。
在福柯看来,权力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
它不是对人民的控制和压迫,而是在每个人的身上,体现在他们所做的事情中。
福柯认为,我们不能摆脱权力,而只能尝试理解和控制它。
二、知识与权力的关系福柯认为,权力和知识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在他看来,权力和知识是互相依存的,权力不可能脱离知识而存在。
而知识代表着一种力量,可以用来支配和控制人们的行为。
在某种程度上,知识可以被视为权力的一种形式。
三、历史、权力和知识的关系在历史和文化的演进过程中,权力和知识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工业化之前,知识是少数精英的特权,而普通人并没有接触到太多的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逐渐变得越来越普及,人们能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环境和社会。
然而,这种普及也意味着权力的增长。
知识本身不具有权力,但有权力的人拥有更多的机会获取知识。
权力和知识的关系是互动的、互相影响的。
因此,福柯主张我们需要增强自己对权力和知识的理解,以更好的掌控自己的生命。
四、权力和政治福柯的权力和知识理论并不涉及政治,他主张彻底从政治上独立出来,因为让政治占据该理论太过危险。
在福柯看来,自由从来不应该是政治面对的问题,相反,它应该是人民与他们的自我问题。
因此,福柯的权力和知识理论无意论及政治。
五、知识与异己的影响福柯认为,知识在某些情况下是具有争议性的,它并不总是被人们认为是最好的或正确的。
在知识世界中,异己的存在始终是存在的。
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注意力和特权,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也各不相同。
这种异己的认知会对权力和知识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福柯的权力与知识理论是对当下世界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
它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权力和知识都是紧密相连的,它能够影响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形成。
J an 1,2009NO 11G eneral 191甘 肃 理 论 学 刊G ansu Theory Research 2009年1月第1期 总第191期社 会 学韦伯与福柯的权力观比较彭芙蓉(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收稿日期]2009-11-06[作者简介]彭芙蓉(1978—),女,中共甘肃省委党校,讲师,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政治社会学。
[摘 要] 在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中,对权力的探讨不能只是限于一个词汇含义的争论,权力理论不仅仅是概念定义,还应该是实质的主张。
本文试通过比较韦伯与福柯在权力理论研究方面的差异来发现他们各自在权力背后的实质性探索。
马克斯・韦伯认为权力始终是有意图的人类行动的一个结果,是人类彼此联系方式的一个表征。
米歇尔・福柯的权力思想也十分独特。
他批判性地分析了各种权力理论,从后现代性的理论立场上,采取了片断性、非连续性、多样性的方式,相对主义地解释了权力问题。
[关键词] 韦伯;福柯;权力[中图分类号]C9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07(2009)01-0099-04 在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中,有关权力的阐述方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权力是理论研究方案中一个基础性的议题,不管是什么层次的理论家都无法回避;第二,关于权力的含义及其来源存在着广泛的分歧;第三,当我们从理论上论述权力时,我们其实是在论述整个社会世界的运作方式,即我们在表达一种世界观;第四,事实上,许多权力理论只是关于该术语含义的概念性阐释,而非深入探讨其原因和影响的实质理论。
[1]所以,我们有关权力的理论探讨不能只是限于一个词汇的含义的争论,还应该有实质性的主张。
在这里,我们试图通过比较韦伯与福柯在权力理论研究方面的差异来发现他们各自在权力背后的实质性探索。
马克斯・韦伯系统阐述了一个在理论上包罗万象,影响最为深远的人文主义社会学体系。
韦伯关于统治和权威类型的研究是他政治社会学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并且在他的整个社会学理论体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权力的眼睛马克思与福柯权力观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权力,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核心要素,始终贯穿于各个时代、各种文化背景和社会结构中。
不同的思想家和学者对权力有着不同的解读和阐述,其中马克思和福柯的权力观尤为引人瞩目。
本文旨在通过对马克思与福柯的权力观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揭示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以期深化我们对权力本质及其运作机制的理解。
马克思作为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他的权力观主要体现在阶级斗争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分析中。
他认为,权力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对被统治阶级实施的强制力。
在马克思的视角下,权力与经济基础紧密相连,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体现。
而福柯,作为法国后现代思想家,他的权力观则呈现出一种微观和动态的特点。
福柯强调权力的多元性和弥漫性,认为权力不仅存在于国家机构、法律制度等宏观层面,还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知识、文化等微观层面。
福柯认为,权力不是一种静态的结构,而是一种动态的实践,是人们在互动中形成的复杂关系。
通过比较马克思与福柯的权力观,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在权力的来源、性质、运作方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马克思强调权力的阶级性和经济性,而福柯则注重权力的多元性和动态性。
然而,尽管两者在权力的理解上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对权力的批判和反思持有坚定的立场,都致力于揭示权力的本质和揭示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本文将以马克思和福柯的权力观为基础,通过对两者的比较研究,深入探讨权力的本质、来源、运作方式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我们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权力的视角,为我们在现实社会中更好地认识和处理权力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二、马克思的权力观马克思的权力观深植于他的历史唯物主义框架中,主张权力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反映和工具。
在马克思看来,权力并非抽象的存在,而是根植于具体的社会关系和物质生产过程中。
他强调,权力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经济基础和阶级斗争的深刻影响。
马克思认为,权力首先是生产关系的体现。
浅析米歇尔•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作者:于庆焕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0期摘要:权力思想可以说是当代法国著名学者米歇尔·福柯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更是多年来学术界常谈不衰的一个话题。
但是,由于福柯本人前后思想的多变性,以及关涉主题的广泛性,人们对他的权力思想,尤其是微观权力学说多有歧议和误解。
米歇尔·福柯认为权力不只是物质上的或军事上的威力,权力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可以掌握的位置,而是一种贯穿整个社会的“能量流”。
本文分析了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探讨了知识与权力、爱情与权力的关系问题,揭示出福柯的权力理论是对强调团体(比如阶级)之间的支配关系的传统权力关系观念的超越。
关键词:米歇尔·福柯权力理论权力关系一、权力的阐释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这是在涉及20世纪西方文明、思想、学术等方面时不能不提到的名字。
米歇尔·福柯是20世纪西方知识界最引人注目的核心人物之一,他与让·保尔·萨特、莫里斯·梅洛·庞蒂等人一起,揭开了巴黎哲学、美学与政治思潮中革命性的篇章,写下了辉煌的著作,这种成果是不可匹敌的。
而福柯作为后现代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其地位更是突出。
上世纪60年代以来,这位“思想怪杰”一次又一次地在西方学界掀起狂澜巨波,引发深思远虑。
福柯被德勒兹誉为“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维尼称:“福柯的著作是我们世纪最重要的思想事件。
”对福柯来说,在其学术探索的道路上,“知识”、“主体”和“权力”范畴是三个基本主题,而将这三个范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就是他提出的一套微观权力理论。
传统的权力观基本上把权力看成一种司法机制,即制定法制、限制、拒绝,具有一系列否定性效应:排斥、否定、破坏和掩盖,表现为一种由上至下的单纯压制和被压制的活动。
而在福柯的论述中,权力不只是如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完全是一种否定性力量,它更是一种制造话语的肯定性力量。
福柯的“话语与权力”及其传播学意义传播学当下是一个“建构话语体系”的时代,逢“话语”必谈福柯。
在以《话语与社会变迁》而闻名的英国话语分析学者诺曼•费尔克拉夫看来,福柯对话语概念及其分析方法的普及做出了贡献,他“对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话语'概念的流行,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方法的流行,可以部分地归因于这种影响。
”①不过,由于福柯的研究存在着阶段性一一前期的考古学更多强调话语形成的规则性与条件一一后期的系谱学更关注话语历史性中权力的作用,致使诸多对福柯话语理论的引用只关注话语的“话语实践”特征, 把话语看成一个生产主体和社会现实的机器,而无视“权力”对主体性和社会现实的微观建构。
本文将采用历史实证主义的方法,通过对福柯的“话语与权力”思想的文献分析,强调福柯的话语和权力是不可分离的,“话语和权力”的互动是理解现实秩序建构的关键。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是福柯的思维理路;第二是福柯话语的界定与分析;第三是福柯权力的界定与特征;第四是福柯的“话语与权力”关系;最后是福柯“话语与权力”思想的传播学意义。
一、福柯的思维理路(一)哲学的作用康德的《什么是启蒙?》是福柯“当下哲学”的重要依据。
在康德看来,启蒙就是人类用自己的理智摆脱自己所加之于自身的不成熟状态。
福柯认为,“康德的作品是第一次一个哲学家从内部紧密地把自己作品的认识意义、对历史的反思与特殊时刻的特殊分析联系在一起。
对作为历史差异的‘今天’的反思以及把'今天'作为一种特殊哲学任务主旋律的思考是‘什么是启蒙’的新颖之处J②早在1967 年,福柯在尼采的影响下就指出,“哲学的作用是分析作用。
实际上,哲学已经不是去喜欢说永久存在的东西。
[现在],哲学拥有更艰难和难以捕获的任务:去说发生的事情。
”③于是在福柯处,哲学的任务不但是要分析过去被我们合理化的现实,而且还要超越这种合理化过程所带的限制,生产新的主体。
福柯所做的批判“不是去寻找具有普世价值的形式结构,而是对一些事件的历史研究,这些事件使我们成为我们自己、成为我们的所做、所思与所说东西的主体。
权力与知识福柯思想的哲学解读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是20世纪法国重要的哲学家与社会学家,他对权力、知识和社会结构等一系列复杂主题的深入探讨,极大地影响了现代哲学、人文科学及社会学等领域。
本文将从福柯的权力与知识关系出发,分析其思想的核心内容,并透视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启示。
权力与知识的关系在福柯的理论中,权力并非单一、线性的,而是一种分散且无处不在的网络。
他提出“知识就是权力”,意味着知识不仅仅是理解世界的工具,更是塑造权力关系的重要因素。
福柯认为,权力与知识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
知识作为控制工具在现代社会中,知识被用作控制与监管的工具。
教育系统、科学研究、医疗机构等领域所产生的知识,有时候并非仅仅是中性的真理,它们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属性。
例如,在教育中所传播的价值观和知识体系,会通过不同形式规范学生的行为,塑造他们的思维方式。
福柯通过“生物权力”概念阐释了这一点。
生物权力是指国家对个体生命进行管理与控制的能力,它通过对人口健康、出生、死亡等方面进行干预,实现对社会整体的控制。
而这种控制不仅仅依赖于法律和暴力,更依赖于知识——例如医学、统计学及生物科学等。
这说明了知识如何渗透到权力结构之中,并影响人们日常生活。
历史透视福柯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权力与知识关系的变迁。
从古代至今,知识产生和传播的方式随着权力结构的发展而演变。
古代社会中,斯多噶学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强调理性和真理在道德中的重要性,但这些知识往往是在特定权力结构下形成并维持的。
进入近现代社会,随着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的兴起,知识又被赋予了新的角色,它逐渐成为规范与标准化的重要依据。
福柯考察了如何通过“话语”的形式来理解这种变化。
他认为,不同历史时期的话语决定了一种特定类型的知识如何被接纳和传播。
例如,在精神病学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疯癫”这一概念被重新定义,其背后反映出当时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控制及其文化场域。
福柯的写作充满着激烈的申诉,他既是高亢的,也是绚丽的,既是热烈的,也是hi偏执的;但是他那烂漫的申诉散文并没有因为激情而失去分析的分量,福柯的哲学天衣无缝将抒情和分析融合起来,他既是澎湃的诗人,也是严谨的智士。
福柯的分析,他对对象的层层盘剥、出其不意的叩问、阴郁有力的描述,永远都是对常识的动摇,这几乎没有丝毫的陈词滥调,相反,他总是以一种奇特的目光把人们引向理性的断裂边界。
福柯的分析表现出一种神秘的穿透力,它不可思议的将对象置于死地,这是真正的艺术,是一种令人着迷的才华。
这确实是最伟大的现代哲学,它不仅构成一种美学,而且还产生巨大的震撼。
这是一种令人激动地哲学,贯穿于这种哲学始终的是权利问题和主体问题。
福柯堪称是最重要的权力理论家,起初,他将权力视作是否定、压制、禁闭性的,权力是一种让人窒息、让人收缩、让人丧尽自由的东西。
在疯癫的历史中,权力就扮演了这样一种暴君的角色,这样一种权力论在本质上同国家模式、集权模式、统治模式的权力观没有太大的差别,差别只是在于,福柯的权力更具有弥散性、更小型化、更隐蔽,他的实施对象更边缘化,权力和它捕捉的对象处于一般历史之外,这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禁闭权力。
后来,福柯采用了尼采的权力观,他不再将权力视作否定性的,而是将权力确定为积极、主动、生产性的,权力锻造和铸就了它的对象。
福柯也不再将权力视作是某个组织、集体或者个人的所有物、权力没有中心点,没有主题,没有机构,他不是单向性的,它永远存在于关系中,它是这些关系的依靠、较量、连接、分裂、斗争,权力来自四面八方,它无处不在,正是权力的结合或者纷争才构成了巨大、复杂而纷繁的形式本身,社会机制正式权力的战略形式,而身体和性,这些自然而然的东西,在福柯看来,都是权力的效应。
福柯关注的问题是,权力是以怎样的方式早就了形形色色的体形式的。
概括的说,我的观点是:福柯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由大量经验描述构成,他的描述是关于权力的独特现代样式形成的早期阶段的。
1 论福柯的权力观 ——读《规训与惩罚》 摘要 本文通过对福柯微观权力的分析,指出福柯是用一个我们所不注意的方式将现代性的反面突出出来,从而达到他所要实现的对于现代性的批判的目的。福柯将权力作为主导要素视为问题的切入点,运用“系谱学”方法将隐藏在“自由”社会本身的微观权力揭示出了,指出的微观权力的隐匿性与生产性的特征。微观权力就隐藏在社会运作体制之中,隐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且生产出了我们所认可的真理与知识,并且形成了规训社会。面对这样的规训社会,我们是否有“自由”可言,作为主体的本真性如何表达出来。因此随后分析了微观权力与反抗的关系,在对福柯的个体的反抗的进一步分析中指出,他的反抗模式在理论上可能存在反抗标准模糊的可能性以及个体之间、个体与整体之间冲突的可能性,从而在理论上存在危险。同时在实践中,也对福柯提倡的大众生活的日常反抗的实践效果的可行性与个人的审美体验进行了质疑。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 一部分表达了福柯对现代性的批判;第二部分,着重对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的权力观进行梳理,着重找出福柯认为从酷刑到微观权力产生的历史的原因和为我们揭示出了我们所不注意的、深处其中的微观权力的“系普学”研究方法。然后,着重分析使微观权力得以弥散整个社会的“规训”的技术手段,以及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具有的特点和它与传统权力观的区别;第三部分,权力与自由、权力与反抗的关系,着重从他的微观权力理论与反抗的关系人手,分析福柯的反抗理论的可行性是否存在。 导言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l926—1984)[1]是20世纪西方知识界最引人注目的核心人物之一,福柯与让-保尔·萨特、莫里斯·梅洛-庞蒂、乔治·冈奎汉姆、路易·阿尔都塞、雅克·德里达、克德·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吉尔·德勒兹等人一起,揭开了法国哲学、美学与政治思潮中革命性的篇章,从60年代到80年代,短短30年时间中产生了辉煌的著作,这些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福柯作为一个后现代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则其地位更是突出。 福柯不是一位思想始终如一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始终在变,他的研究对象以及使用的方法也在变化[2]。而在这些研究的变化中,不变的只是他从尼采那里继承下来的对于“人的问题”的思考,即“我们是谁”,并且对于“自我”[3]的追寻是与对现代性的批判反思相伴随的。福柯认为,在理性复苏之后,人们不是随着主体意识的建立变得更加自明了,而是更加陷入到了现代性的束缚之中,主体不能摆脱现代化发展中给我们加入的制度性的限制,而变得更加没有自我了。 那么,主体如何认识到这种“不自我”的状态呢?如何研究主体问题呢?福柯选择的研究路径是通过权力来研究主体。为什么要从权力入手呢?这里就暗含着福柯对于“权力”不同于传统人们对于权力的认识,即他认为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微观权力,它隐藏在我们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中,它伴随着规训“机制”浮在我们的面前,并且这些“机制”逐渐地变成我们“理所当然”的东西,所以我们很难察觉到它的存在。而福柯就是要将它揭示出来,从而可以达到它对于自我的真正认识,这是福柯一生要达到的目标,也即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所说的:“如果这意味着从现在的角度来写一部关于过去的历史,那不是我的兴趣所在。如果这意味着写一部关于现在的历史,那才是我的兴趣所在。”①
①【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三联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2
本文主要阐述的就是《规训与惩罚》中的权力思想,因为对于《规训与惩罚》中的权力的研究可以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此处的权力的思想,代表着福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的产生,同时也代表他的思想的大的转折之处,显示出了他对于现代性的批判的新的视角方面,表达了他对于社会实践的新的理解与认识。 第一章 对“现代性”的批判 有人总结福柯的全部研究都是对启蒙和现代性的一种批判。但他并不像其他一些讨论启蒙和现代性的学者和思想家那样去关注诸如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宏大的概念的本质,而是去探讨一些社会“边缘”地带的东西。对于启蒙运动,他在《何为启蒙》这篇论文中清晰地表明:他并不支持全盘否定启蒙运动,相反,他肯定启蒙运动给人们植入了一种批判的精神和态度。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和态度,我们现在才有了对权力、自主性、自由的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也才会对我们自身的历史局限性进行分析以及对这种局限性的超越的尝试。而对于何为“现代性”,福柯在《何为启蒙》一文中提到:“人们是否能把现代性看做为一种态度而不是一个历史时期。我说的态度是指对于现代性的一种关系方式。”①“所谓态度,我指的是与当代现实相联系的模式,一种由特定人民所做的志愿的选择。是—种思想和感觉的方式,也就是一种行为和举止的方式,在相同的时刻,这种方式标志着—种归属的关系并把它表述为—种任务,无疑,它有点象希腊人所称的社会的‘精神气质’。”②福柯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从个体的态度与现代性的关系方式入手,从而绕开了关于现代性那些宏大叙事的表述,进入到了一个微观层次、一些具体领域来讨论现代性的展开过程,并在这种讨论中引入“权力”这一属于福柯核心思想的概念。基于这样一种认识,福柯将以什么样的手段和方式进行他所谓的现代性批判呢? 福柯在《空间、知识、权力——福柯访谈录》中谈到,他认为从18世纪起,哲学与批判思想的中心课题一直是,目前也依然是,希望将来也仍会停留在这个问题上:即我们所使用的理性到底是什么?它有什么危险和限制?我们如何作为一个理性动物存在,幸运地献身于被内在的危险所交织的理性实践之中?福柯认为理性是启蒙的产物,是我们所要支持的,而理性总是代表着普遍性。而普遍性的概要性总意味着对人的规训、约束和不自由,福柯对此是批判的。正是在这一问题的讨论中,福柯引入了“权力”这一概念,具体体现在《规训与惩罚》中权力的思想。在此书中,他用他的独特方法——系谱学,指出了代表传统启蒙以来的权力关系的反面的微观权力,这种微观权力的揭示使得他以后的对于现代性的批判更加有了说服力。 第二章 权力理论 第一节 权力微观化的视角 一、微观权力产生的背景及意义 微观权力的产生,它有一定的社会条件,也就是说在福柯揭示了的社会中产生微观权力的条件,这是一个历史化的过程。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叙述了人们以为启蒙运动的理想(正义、自由、平等、理性)在于改造世界(在监狱、教育和卫生等方而),而事实上,一系列和启蒙理想全然不符的规训手段接管了军队、学校、医院等各种机构的运作,并且也决定了权力在社会中运作的方式。这些新的权力的运作方式在社会的运作中占有地位,需要两个主要环境。 首先是国家运作方式的变化。十七世纪以前,人们把国家视作达到目的而采
①【法】米歇尔·福柯著,《何为启蒙》,杜小真选编《福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534页 ②【法】米歇尔·福柯著,《何为启蒙》,杜小真选编《福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528页 3
取的一种手段,权力是自上而下的,它成为一种重在压迫性、惩罚性和奴役性的消极力量。自十七世纪始,人们渐渐把国家本身视为目的。换言之,重要的是国家的实力、财富和权力,而它的人民及其权利义务不再被视为目的,而是被当作资源——人们在他们的日常活动中必须加以利用、管理,以保障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当然,为了保障人民的生产力,国家必须要想方设法使他们保持健康、强壮、活跃、勤奋和安全。此时的罪犯被认为不应当作为一个用来消耗国家财富的因素,而被认为是使国家财富得以增加的因素。因此,这时罪犯认为不应当被杀死而应当被教化和规训从而来适应国家的需要,应当将罪犯的身体规训成社会的效用机制的一部分,从灵魂中改造犯罪。 其次,与此相关的,人们认为所要达到“对人的身体的效用的最大化利用”也产生了。随着工业化与科技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效率对于工业化生产的作用,因此“建造一种机制,应能通过其各基本构成因素的协调组合而达到最大的效果”①。“纪律不再仅仅是一种分散肉体,从肉体中榨取时间和积累时问的艺术,而是把单个力量组织起来,以期获得一种高效率的机制。”②如,老师训练学生写字,学生身体的每一个部分,由头、颈、肩,至于手、脚及腰、背都受到支配,身体的每一个姿势、每一下移动、移动的方向和次序,都要按照指定的方式进行,如有偏差,老师便会纠正学生,甚至给予责罚。整个训练都包含了种种强制,但正是这些强制才产生了效用,限制身体与桌子的距离,可以避免桌子压着胃而对身体造成伤害,所以这种强调是对健康产生效用。规定左右手的肘腕位置,可以提高书写速度,并发挥令字体整齐的效用。[5]这种机制的效用性的显现,对于整个社会的生产的增进是有用的,因而这样的规训的机制进入到了整个社会的每一个部分。 基于以上的原因,18世纪的人道主义改革者开始以“人道”的名义来反对“酷刑”,认为酷刑并不能增进国家的效用。在这一转变中蕴含着权力从传统型向微观权力的转变,人们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一机制的存在,但是它是有“效用”的,所以人们接受了它。这样的规训技术的发展涉及到了学校、医院与军队等方方面面,“在学校、兵营、医院和工厂的环境中,这种细致的、挑剔的检查,对生活和人身的吹毛求疵的监督,很快将会产生一种世俗化的内容,一种关于这种神秘的无穷小和无穷大计算的经济的或技术的合理性。”通过纪律功能的转换、规训技术和国家对于规训机制的控制的运动过程中形成了③。“这是一个从封闭的规训、某种社会‘隔离区’扩展到一种无限普遍化的‘全景敞视主义’机制的运动。其原因不在于权力的规训方式取代其他方式,而在于它渗透到其他方式,有时是破坏了后者,但它成为后者之间的中介,把它们联系起来,扩展了它们,尤其是使权力的效应能够抵达最细小、最偏僻的因素。它确保了权力关系细致入微的散布。”④从而也形成了福柯所言的“规训社会”。 二、揭示微观权力的方法学——系谱学 那么,如何将体现在我们身体之上的、流淌于我们血液之中的、在我们生活中不加以觉察的微观权力揭示出来呢?这就要采用一种新的方式,而不能采用传统话语中的传统运作方式,这里福柯主要采用就是他从尼采那里继承而来的“系谱学”(尼采所谓系谱学就是把行为和知识还原为权力意志构型的理论)。福柯认
①【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三联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②【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三联出版社,2007年版,第184页 ③【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三联出版社,2007年版,第184页 ④【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三联出版社,2007年版,第2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