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18个文言虚词

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18个文言虚词

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18个文言虚词
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18个文言虚词

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18个文言虚词

[第一组]

1.而

(1)(2018·全国卷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而:连词,表示转折,但是、却

(2)(2018·全国卷Ⅱ)(王涣)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而:连词,表示承接,然后

(3)(2018·全国卷Ⅱ)每食辄弦歌而.荐(祭祀)之而:连词,表示修饰,不译

(4)(2018·全国卷Ⅱ)(任峻)威风猛于涣(王涣),而.文理不及之而:连词,表示转折,然而、却

(5)(2018·全国卷Ⅲ)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而:连词,表示递进,并且、而且

(6)(2017·浙江高考)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

而:连词,表示并列

(7)(2017·山东高考)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

而:连词,表示修饰,不译

2.何

(1)(2018·全国卷Ⅲ)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何:疑问代词,译为“什么”

(2)(2017·全国卷Ⅲ)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何:表示疑问或诘问,什么

(3)(2017·浙江高考)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何:疑问代词,为什么

(4)(2017·山东高考)谢贞有何.亲属何:疑问代词,什么

(5)(2016·全国卷Ⅱ)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何:疑问代词,什么

3.乎

[实战高考]

(1)(2018·浙江高考)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乎:助词,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2018·江苏高考)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①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②?①乎: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②乎:助词,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呢”

(3)(2017·天津高考)众会乎.坐,不问不言乎: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4)(2016·全国卷Ⅰ)而必使(帝)亲临,处之安乎.乎:助词,表反问语气,吗

(5)(2016·山东高考)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乎:助词,表揣测语气,吧

4.乃

[实战高考]

(1)(2018·全国卷Ⅰ)芝(鲁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乃:表顺承,于是、就

(2)(2018·全国卷Ⅲ)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乃:表转折,却、竟然

(3)(2018·江苏高考)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乃: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4)(2017·浙江高考)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罪乃:副词,表判断,是

5.其

[实战高考]

(1)(2018·天津高考)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其:表揣测语气。或许、大概

(2)(2018·浙江高考)太初(人名)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3)(2017·全国卷Ⅱ)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4)(2017·浙江高考)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其:指代第三人称,他们

6.且

[实战高考]

(1)(2018·江苏高考)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且: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

(2)(2017·全国卷Ⅱ)憙以因疾报杀(憙认为趁仇人患病而报仇),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且:副词,译为“暂且”

(3)(2017·全国卷Ⅲ)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且:副词,译为“将要”

[第二组]

7.若

[实战高考]

(1)(2018·全国卷Ⅰ)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若: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

(2)(2017·全国卷Ⅰ)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若:动词,译为“像”“好像”“如同”

(3)(2017·全国卷Ⅱ)尔曹(辈)若.健,远相避也若: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

8.所

[实战高考]

(1)(2018·全国卷Ⅱ)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

所:助词,用在被动句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

(2)(2018·全国卷Ⅲ)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所: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

(3)(2018·江苏高考)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 所:名词,处所,地方

(4)(2017·浙江高考)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 所以:复音虚词,表示原因,译为“……的原因” 9.为

[实战高考]

(1)(2018·全国卷Ⅰ)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为:动词,“是”,表判断 (2)(2018·全国卷Ⅰ)魏车骑将军郭淮为.

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为:动词,担任 (3)(2018·全国卷Ⅰ)帝以芝(人名)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

作屋五十间为:介词,译为“给,替”

(4)(2018·全国卷Ⅱ)县多奸猾,积为.

人患为:动词,成为 (5)(2018·全国卷Ⅲ)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为:介词,读音wèi ,译为“被”,表示被动

(6)(2018·江苏高考)提笔记之,可以风世,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为:介词,表目的,译为“为了”

10.焉

[实战高考]

(1)(2018·全国卷Ⅰ)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焉:代词,作动词宾语,相当于“之”,他

(2)(2018·全国卷Ⅱ)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焉:句末助词,表示陈述语气,可不译

(3)(2017·天津高考)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

焉:兼词,兼有介词和代词的功能,相当于“于+之”

(4)(2017·江苏高考)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

焉:助词,表示陈述语气,了、啊

11.也

[实战高考]

(1)(2018·浙江高考)太初(人名)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也: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不译

(2)(2018·全国卷Ⅲ)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

也:语气助词,表示陈述语气,不译

(3)(2018·北京高考)是何也.①?则小事之至也.②数

①也:语气助词,表示疑问语气,译为“呢”

②也:助词,通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意义,不译12.以

[实战高考]

(1)(2018·全国卷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以: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2)(2018·全国卷Ⅰ)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以: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3)(2018·全国卷Ⅰ)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以:介词,表凭借,译为“凭”“凭借”

(4)(2018·全国卷Ⅰ)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人名)以:介词,表处置,译为“把”

(5)(2018·全国卷Ⅱ)涣(人名)以.方略讨击,悉诛之以:介词,表使用,译为“拿”或“用”

(6)(2018·江苏高考)提笔记之,可以.风世,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以: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第三组]

13.因

(1)(2018·天津高考)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因.以为名也

因:副词,表顺承关系,就、于是

(2)(2017·全国卷Ⅱ)憙(人名)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因:介词,趁,趁着

(3)(2017·全国卷Ⅱ)而谗者因.言憙(人名)与奉(人名)合谋,帝以为疑

因:副词,表顺承关系,就、于是

14.于

[实战高考]

(1)(2018·全国卷Ⅲ)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

于:介词,自、从

(2)(2018·全国卷Ⅲ)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

于:介词,在

(3)(2018·北京高考)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①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②府

①于:介词,在

②于:介词,自、从

(4)(2017·全国卷Ⅰ)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

于:介词,表示比较,译为“比”

(5)(2017·浙江高考)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

于:介词,自、从

(6)(2017·江苏高考)仪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

于:介词,表示被动,译为“被”

15.与

[实战高考]

(1)(2018·全国卷Ⅲ)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与:介词,和、跟、同

(2)(2018·浙江高考)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

与:介词,和、跟、同

(3)(2018·江苏高考)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

与:连词,和、跟、同

(4)(2017·浙江高考)如足下天与.①之性,万万与.②仆(自称)相远

①与:动词,给予,授予

②与:介词,和、跟、同

(5)(2016·全国卷Ⅲ)(傅珪)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

与:动词,读“yù”,参加,参与

16.则

[实战高考]

(1)(2018·全国卷Ⅲ)草湿则.生火,何足怪

则: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2)(2018·浙江高考)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

则: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3)(2018·江苏高考)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吕峄亭,人名)遣使来迎则: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是、就是

(4)(2017·浙江高考)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

则: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是、就是

(5)(2015·湖北高考)我蔬食则.①喜,肉食则.②不喜

①则:连词,就

②则:连词,表示转折,却

17.者

[实战高考]

(1)(2018·全国卷Ⅱ)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

者:代词,用在动词性短语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的人(2)(2018·天津高考)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

者:代词,用在动词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的人

(3)(2017·全国卷Ⅱ)赵憙真长者也

..

者也:表判断,是

(4)(2017·天津高考)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

者:助词,用在主语后,起提顿作用,引出判断

(5)(2017·浙江高考)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

者:助词,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18.之

[实战高考]

(1)(2018·全国卷Ⅲ)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

之: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

(2)(2018·浙江高考)天下之.不尚儒久矣

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3)(2018·江苏高考)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

之:音节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

(4)(2017·全国卷Ⅱ)憙素与奉(人名)善,数遗书切责之.

之:代词,作宾语,他

(5)(2017·浙江高考)今之.①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②罪。”

①之:音节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

②之: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

(6)(2017·山东高考)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

之:动词,到、去

(7)(2017·山东高考)顷之.,敕起还府

之:音节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用法18個常見文言 虛詞用法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何 ⑴什么。例: 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例: 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 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 ⑷多么。例: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⑸为什么。例: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例: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⑻何:通“呵”,喝问。

最新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练习集锦文言虚词练习(一) 而:A连词,表并列;B连词,表递进;C连词,表承接;D连词,表转折;E连词,表假设;F连词,表因果;G连词,表修饰;H代词,你,你的;I复音虚词“而已”,相当于“罢了”;J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4.抱明月而长终() 5.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7.赂秦而力亏() 8.穷山之高而止()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12.激于义而死焉者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去今之墓而葬焉() 1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16.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17.潦水尽而寒潭清() 18.酌贪泉而觉爽() 19.忽然奔腾而澎湃()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22.而母立于兹()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思也。三思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 何:A疑问代词,作谓语,“为什么”“什么原因”;B疑问代词,作宾语,“哪里”“什么”;C疑代,作定语,“什么”“哪”;D副词,句首或动词前,“为什么”“怎么”;E副词,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F复音虚词“何如”,表疑问或反诘语气;G复音虚词“何以”即“以何”。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大王来何操?() 4.其间旦暮闻何物?() 5.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6.徐公何能及君也?() 7.开国何茫然!()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9.是何故也?() 10.今日之事何如?() 11.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12.何以伐为?() 13.童子何知。() 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句: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个虚词归纳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个虚词归纳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归纳总结 【“而”】 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一)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例释: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峡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注: 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例释: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释:①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 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4)表转折,今译为:去"但。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荀子?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①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 政》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③以城求璧而不许,曲在 〈〈廉颇相如列传》 6)表目的因果,今译为:来。例释: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鳗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例释: ①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二)代词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它与“尔”是同 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例: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0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汇编

学习-----好资料 18个文言虚词整理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察传》)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高考语文18文言虚词用法例释

高考语文18文言虚词用法例释(上)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剑门关崎岖又险要,一人守关万人攻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到北边去救赵国,西边击退强秦,这是五霸一般的功业啊。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而且都象弯腰曲背的样子。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所以才丢下你跑到京城求官做,企图挣几斗禄粮。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把它击碎。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这是真的啊!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使得他的儿子夭亡了啊!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各位如果有这种意思的话,就听我的指挥好了。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古典诗文 2013-02-07 0617 5d56b7b40102e33y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一、而 【本义】像人们面部下垂的胡须——胡须。 【假借义】 1.面部的胡须往往连接在一起——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语法单位(词、短语等)之间的各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成语举例】公而忘私——存而不论——避而不谈【成语例释】合而为一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不一而足足,充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经典文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蟹六跪而二螯——故其国富而兵强——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此人喜嘉善,而乐人攻己短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夫夷以众,则游者众——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 【成语举例】废书而叹——鸡鸣而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言而喻 【成语例释】得而复失复又,再。刚得到又失去了。尽欢而散尽情欢乐之后,才分别离开。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经典文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掠泗、楚而溃——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此两处则用法与而同)——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③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成语例释】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经典文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④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成语举例】华而不实——不约而同——不谋而合——不翼而飞——不劳而获 【成语例释】大而无当当,底。虽然大,却无底。原指大得无边际。后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实际、不合用。犯而不校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2019年高考语文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虚词汇编(完整版)

2019年高考语文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虚词汇编(完整版) 1.爱,ài (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总结和整理

高考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用法的归纳整理 一、而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永州之地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4)(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出于蓝,而青于蓝。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忘秦之续耳。 (5)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地”“着”等,或不译。 如:吾恂恂而起。 吾尝终日而思矣。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而母立于兹。 3、助词,附在其它的词上。 (1)作时间词,“既而”“俄而”“已而”“而后”等。

俄而百千人大呼。 (2)“而已“,放在句未,表示限制的语气,相当于“罢了”。 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何 1、疑问代词 (1)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什么”“什么原因”。 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如:大王来何操? 子何恃而往?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如:然则何时而乐耶? 2、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怎么这样”。 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吏呵一何怒。 3、复音虚词。 (1)“何如”,用在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者“什么样”。 如:今日之事何如? 如太行王屋何? (2)“何以”,即“以何”。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的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如:荣禄待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练习集锦(含参答)

18个文言虚词考点练习 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图穷而匕见 4.余闻而愈悲 5.庄宗受而藏之 6.温故而知新 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徐而察之 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4.既而儿醒,大啼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豫州今欲何至?大王来何操? 4.然则何时而乐耶?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清单二18个文言虚词教案

清单二18个文言虚词 1.而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1)代词,通“尔”,译为“你(们)、你(们) 的” (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 门宴》) (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又” (3)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然 后”,或者不译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4)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 且” (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5)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 (6)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 列传》) (6)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 (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 禅山记》) (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 以” (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8)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 词 (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9)连词,表示目的关系 (10)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者。(《逍遥游》) (10)名词,通“能”,才能 (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11)限止语气,罢了 (12)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 十思疏》) (12)表递进 (1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 碑记》) (13)不久,一会儿 (1)(2019·全国卷Ⅱ)故汤武不循古而.王 而:______________

(2)(2018·全国卷Ⅰ)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而:______________ (3)(2018·全国卷Ⅱ)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而:__________________ (4)(2017·全国卷Ⅰ)见而.异之 而:__________________ (5)(2017·全国卷Ⅰ)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 而:______________ (6)(2017·浙江卷)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 而:______________ (7)(2017·山东卷)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 而:______________ 【答案】(1)连词,表因果“因而”(2)连词,表转折,但(3)连词,表修饰,不译(4)连词,表示承接,就、然后(5)连词,表示转折,然而、却(6)连词,表示并列(7)连词,表示修饰,不译 2.何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18个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18个文言虚词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有木有眼晕啊?不怕,认真读完今天这一篇,保证你把虚词吃得透透的!! ……回顾教材,掌握《考试说明》十八个文言虚词因高考试题对虚词的考查一般采用拿阅读文本中的虚词与教材中的虚词对照的形式,所以我们结合教材及一些课外篇目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做如下整理: [即时小练]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2)人而无信,不

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答案:(1)② (2)⑤ (3)⑦ (4)⑨ (5) [即时小练]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是诚何心哉 (《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答案:(1)③ (2)① (3)④ (4)② (5)⑤

[即时小练]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答案:(1)①(2)⑥(3)④(4)

18个高考常见文言虚词测试题

18个高考常见文言虚词测试题 (总分100分考试45分钟) 1.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字相同的一项是 A. 犹且从师而问焉。 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2.下列各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的“则”相同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下列句中“为”与例句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A.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B.不足为外人道也 C.公为我献之D.吾属今为之虏矣 4.下列句中加点的“且”与“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且”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B.示赵弱且怯也。 C. 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D.且适南冥也 5.下列句中加点字“焉”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犹且从师而问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 且焉置土石?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C.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D.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下列句中加点的“乎”字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己后矣 D.知不可乎骤得 7.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与“关山度若飞”相同的一项是() A.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 天若有情天亦老 C. 若入前为寿 D.天涯若比邻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相同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是谁之过与 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娘以指叩门扉曰”相同的一项是()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D. 铸以为金人十二 10.与“苛政猛于虎也”中“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拘于时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D.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如因而厚遇之思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B.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今者出,未辞也

上海沪教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上海沪教版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虚词汇总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虚词汇总 1.而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2.何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3.乎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4.乃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夫我乃.行也,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7)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5.其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

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高考语文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 XX峥嵘而XX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XX而西却XX,此五霸之伐也(《XX窃符救XX》)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 并且"或" 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XX贪而信XX,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XX ,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XX 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XX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XX》)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 却"。 ①XX,取之于XX,而XX于XX (《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 XX 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XX而夭其嗣乎(《XX》)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 假如"。 ①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XX》)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XX》)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 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XX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XX记》)②表恶其能 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XX (《阿房宫赋》)②XX,XX,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 XX”,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XX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XX,自与XX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 而母立于兹(《XX 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高考《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理清单《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组一而、其、为、以、于、之 (一)而 [ 线上。 (1)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 (3)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荆轲刺秦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5)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6)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8)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9)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2)③(3)⑥(4)②(5)④(6)⑥ (7)⑤(8)⑨(9)⑦ (二)其

线上。 (1)而予亦悔其.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其.皆出于此乎?(《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 (5)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6)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7)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 (8)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答案](1)② (2)? (3)⑥ (4)⑤ (5)④ (6)① (7)⑩ (8)① (三)为 [练一练]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 【1、而】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可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 8、表示目的关系,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一般来说在译时,“何”要后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这是宾语前置。) 2、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3、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为什么这样呢?是为了尊重大国的威严而表示恭敬啊。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三)通“呵”,喝问。 (四)固定结构: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3.乎】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不译。 6、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解释 【4.乃】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就”“便”等。 2、表条件:结果,才。 3、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5、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二)用作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做宾语。 5.【其】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6.【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1 / 4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含详细翻译)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 举例(含详细翻译) 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楚怀王贪婪,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了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好象都弯着腰,有些被太阳晒到,有些没有,都呈现出各种班驳的颜色.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