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意象派诗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 格式:pdf
- 大小:90.27 KB
- 文档页数:2
西方意象主义者从中国古诗“意象”中,尤其是从唐朝意象诗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西方意象主义者从中国古诗“意象”中,尤其是从唐朝意象诗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西方意象主义者从中国古诗“意象”中,尤其是从唐朝意象诗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
“在当时的说教和说理诗让庞德感到无比失望的情形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获得了一本中国诗手稿,了解到中国古诗意象之妙。
他整理出一本中诗英译集《华夏集》”。
书中他强调了翻译中意象保留的重要性。
当然,意象派并非完全受中诗的影响,日本俳句及法国印象派也对其有所影响。
中诗“意象”与庞德意象派诗人的“意象”其本质差别无几,即用意象组合来表达情感。
以庞德为主的意象派认为意象是诗歌的要素,他们主张在鲜明的感觉中用具体对象来表达诗意,反对空泛的抒情和议论。
“呈现一个意象”和“短小精美的形式”是英美意象派的理论主张和诗歌创作的两大特点,而这恰恰是中国唐诗艺术的特征,英美意象派从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唐诗中得到启发,使其理论和创作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
但中西“意象”还是有些许的差别的。
我们知道,中国古诗意象经历代诗人发展,已经形成公认的心照不宣的传统。
“别来双燕又西飞,无端不寄相思字”“昨日窥轩双燕语”,综观这些诗句可以看出,“燕子”这一意象起了重要作用,而它们所表达的无非是燕飞人离苦无边,燕归春回人笑颜,或者,他人成双成我独单,寂寞伶仃独兴叹。
又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以上诗句中“落花”之意象,无非是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慨叹,或花落人离苦相思的愁思。
再看英美意象派的意象传意,仍以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为例。
首先,在这首诗中,一个意象“脸庞”叠加在另一个意象“花瓣”之上。
它“暗示了现代都市生活的那种易逝感,那种非人格化”。
但这种含蓄的意思需要读者从其特别的形式上进行跳跃式的想象才能揭示出来。
这种意象的“瞬间性,即逝性”,我们没有看到从今以后,用“花瓣”脸庞成为时尚,尽管中国古代也有崔护的“人面在意象乃“一瞬间感情与理性的综合体”,庞德也曾说过,桃花相映红”之说。
论惠特曼诗歌中自然意象对中国诗歌的影响
惠特曼是20世纪美国诗人,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自然意象,并运用了许多自然比喻和拟人手法。
这些自然意象在惠特曼的诗歌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使诗歌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
在中国诗歌中,自然意象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许多中国古代诗人都善于运用自然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杜甫的《蜀相》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这句话,就是运用了山的高度来比喻人的智慧,海的深度来比喻人的心怀。
因此,可以说,惠特曼的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对中国诗歌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它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和创作带来了新的思路和灵感,也为中国诗歌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中国诗歌中,自然意象通常被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描绘自然界中的风景、动植物等,诗人可以表达出自己对生命、自然、社会的感受和看法。
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就是一首以自然意象为主要手法的诗
歌,通过描绘月亮、星星、花朵等,表达了白居易对爱情的长久思念。
此外,自然意象在中国诗歌中也常常被用来象征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比如,描写一个人像鹰一样高傲的诗句,就可以运用鹰这一自然意象来表达这个人的高傲性格。
总之,自然意象在中国诗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丰富诗歌的意象,还能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之一 [第1集] 诗歌艺术要素之一:意象以及英美诗歌意象派 介绍一种方法,介绍一种角度来欣赏诗歌 一、古典诗歌艺术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声律和意象 (一)声律 1、用古诗词声律和现代(现实中的)新意象写成的诗词; 2、用自由体和古诗词意象(原型意象或古典诗歌意象)写成的新诗; 3、用自由体和和现代(现实中的)新意象写成的诗; 4、用古诗词声律和古诗词意象(原型意象或古典诗歌意象)写成的全面复古诗歌。 (二)诗歌意象 1、 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篇》: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瀹yuè ①煮。②疏导(河道)]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也。 2、明代李东阳《怀麓堂诗话》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俱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俱足,始为难得。 3、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像格律一样,意象是诗歌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今中外取得一致: 声(格)律和意象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根本要素。 二、关于西方的诗歌意象派 (一)英美诗歌意象派的重要性 英美诗歌意象派是英美现代诗歌的发端,是属于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一个重要支派。 英美诗歌意象派是十九世纪初很重要的一个诗歌流派,这个支派的主体是英国跟美国的一些年轻诗人,他们活动时间并不太长(1910年—1920年之间)活跃于伦敦的诗坛,但是影响却非常大,有人认为这个影响直到今天也没有消歇;有人甚至认为这个诗歌流派是开启了英美现代诗歌的一个流派,是英美现代诗歌的一个发端。 (二)英美诗歌意象派的理论主张和形成。 1、他们主要是由于对于流行于当时诗坛的后期浪漫主义诗风不满,又接受了多种国外的诗歌影响而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他们不满于后期浪漫主义那种诗歌风格,他们往往在诗歌里面喜欢抽象地说理和抒情;而英美诗歌意象派主张诗歌应该从始至终靠着意象去表达,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应该把你所有的感情 思想都隐藏在意象的背后,靠意象来表达。他们反对这种抽象地说理抒情。但是诗歌一向是讲意象的,不能完全抛弃意象,但是很多诗人往往在用了一段意象以后,就要提高一个层次,就要抽象了。而英美诗歌意象派主张诗歌应该从始至终把你所要表达的那种心绪 感情 思想都隐藏在意象的背后。 2、英美诗歌意象派是受到中国古典诗歌深刻影响的一个诗歌流派,不是为了猎奇,不是为了为自己的诗歌添加异国情调,他们主要觉得中国人写诗(他们这种方法)跟他们的理论主张有相合之处“正是因为有些中国诗人,满足于把诗歌表现出来而不加以说教或评论,所以人们不辞繁难加以移译。——庞德” (三)意象派重要的理论家,前期的主将——埃兹拉·庞德 庞德作为诗人在1913年以前曾经接触过东方的诗歌(中国的诗歌,日本的诗歌),他觉得中国的诗歌和日本的诗歌跟自己的理论主张有相合之处。当然他那时候还不是很自觉,那种理论的意识还不是很明晰的,但他觉得跟自己有相合之处,所以他就模仿着中国古诗和日本诗歌来写作一些诗了,这些诗歌1913年就发表在《诗歌》杂志上,这一批诗歌被一个人发现了,被费诺罗萨的夫人发现了,当时费诺罗萨已经去世了,是他的遗孀了,这个费诺罗萨是何许人 费诺罗萨是英国很著名的汉学家。他的夫人在诗歌杂志上看到了庞德的诗歌,非常兴奋,觉得找到了可以完成她的丈夫费诺罗萨的未竟事业的最佳人选。她就把费诺罗萨关于汉诗的一些笔记都送给了庞德。 费诺罗萨(汉学家):他认为中国字都是象形字(当然中国字后来变化很大,不能说都是象形字。)中国人写诗就像画画,每个字都是意象(无处不意象)。 庞德拿到费诺罗萨的笔记,非常兴奋,他觉得找到了非常有力的理论武器可以扫荡后期浪漫主义诗风,扫荡那种抽象的说理抒情的他认为不好的诗风,他觉得这个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他们这种写诗的方法,完全可以为他们所借鉴。他拿到费诺罗萨的笔记以后,于是就开始翻译中国古典诗歌,介绍中国古典诗歌,他首先从介绍入手,来宣传自己的理论主张 庞德《神州集》英美意象诗歌流派受中国古典诗歌深刻影响。 创始人:庞德(主将)《神州集》(1915年4月出版) (四) 阿瑟•韦利《中国诗一百七十首》 (1918年出版) 艾米•洛威尔 《松花笺》 (1920年出版) 从汉字的会意字中寻找灵感 弗莱契《蓝色交响曲》“现在,最低的松枝,已横画在太阳的圆面上。”(“暮”的启发) (五)英美诗歌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关系 意象这个概念不是舶来品,不是受到英美诗歌意象派的影响而接受的诗歌理论概念,而是中国古已有之的。英美诗歌意象派在后,我们这个概念在前,正好是英美诗歌意象派受到了东方诗歌,主要是中国古典诗歌(当然也包括日本诗歌)影响的一个诗歌流派。我们不能说英美诗歌意象派就是由此发源的,但是它跟中国古典诗歌毕竟有着一定的关系,是受到中国古典诗歌深刻影响、对他们理论主张有所启发的这样一个诗歌流派。
【简说深度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词的渊源】部份理论整理+瞎说文字整理/寒江雪梅(忧伤绿小妖)深度意象派,也称为新超现实主义。
美国诗人詹姆斯·赖特和罗伯特·勃莱是其中的代表性诗人,勃莱还是主要推动者。
两人都属于反学院派。
其实他们也借鉴过中国古典诗歌。
古诗词篇短意深,深度意像俯拾皆是。
1.詹姆斯·赖特的诗,属强有力的意象+简洁的口语,抒写大自然普通场景,并赋与深层意识的暗示。
“以抒情短章闻名于世,他热爱自然,自认为受中国诗人王维的影响较深。
”王维,山水田园诗派,诗作常着墨无多,意境高远2.罗伯特·勃莱的“深层意象”诗学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他认为,诗歌是刹那间渗透到无意识中去的东西,而意象是进入无意识的途径与渠道。
将“意象主义”称之为本质上的图像主义或客观主义,而他个人的意象理论则为,意象既不能从现实中获得,也不能返回到现实世界中去。
它来源于人的心灵与幻想意识或超现实世界”“他力图摆脱理性和学院派传统的钳制,通过引进中国古典诗、拉美诗歌和欧洲超现实主义诗歌而给美国诗坛带来新的活力。
他在执意地“寻找美国的诗神”。
其诗在对自然和内心世界的深入中别开生面、富有灵性。
”他曾翻译过我国古代大诗人陶渊明和白居易的作品。
陶渊明也是田园写意派。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中,突出强调通俗性、写实性,字简意不简。
从这点来看,我们反传统时,不要抛弃了属于我们自已文化的古典精髓。
咱们不媚洋,但可借鉴。
不死守传统,只看如何化用在今文化中来。
附詹姆斯·赖特诗歌:《重回乡间》余西/译白房子是安静的我的朋友已经不可能收到我的消息了那只啄木鸟,站在田边的秃树上啄了一下,然后便是长时间的沉默我在黄昏中静静地站立我把脸转过去,背对着太阳一匹马在我拖得长长的影子里咀嚼着青草【北达科他州,法戈城外】(詹姆斯·赖特/作,张文武/译)出轨的大北方货车趴着,在车身旁边,我慢慢地划亮一根火柴,举起它。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和意象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和意象一有无意境不是衡量艺术高低的唯一标尺本文上篇论意境有一个出发点,即把意境视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研究它的内涵和构成,从而揭示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意境虽然很重要,但不能把有无意境当成衡量艺术高低的唯一标尺。
中国古典诗歌有以意境胜者,有不以意境胜者。
有意境者固然高,无意境者未必低。
屈原的《天问》,曹操的《龟虽寿》,李白的《扶风豪士歌》,王维的《老将行》,杜甫的《北征》、《又呈吴郎》,辛弃疾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陈亮的《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以及文天祥的《正气歌》,这些脸炙人口的名篇,很难说它们的意境如何,但谁也不能否认它们是第一流的佳构。
仅用意境这一根标尺去衡量丰富多采的古典诗歌,显然是不妥的。
这种观点源自王国维的一句话:“词以境界为最上。
”然而这句话怎样理解、是否正确,都值得深思。
《人间词话》不仅标举意境,而且不止一次讲到气象,甚至说:“太白纯以气象胜。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廖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四。
”可见王国维并没有狭隘到只认意境不认其他的地步。
果真如此,也只能说这是他个人的艺术趣味。
而不能当成科学的论断。
不仅有无意境不是衡量诗歌艺术高下的唯一标尺,而且意境本身也有高下之别。
不辨意境之高下,是难与谈诗的。
意境包涵着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不是一个纯艺术的概念;意境的高下,不仅仅是艺术水平的表现。
正如风格取诀于人格;艺术境界的高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诗人的思想境界。
不同的诗人面对同一景物会写出意境不同的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鸦雀楼。
与畅当的同题之作;杜甫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与高适、岑参、薛据的同题之作。
而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也会创造出美学价值不同的意境,如王维前后期山水诗意境之不同。
由于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复杂性,所以即使是同一个诗人在同一个时期所写的作品,其意境的高下也未必相同。
此外,体裁对意境也有一定的影响,所谓诗庄词媚,不仅是风格的差异,也是诗境与词境的区别。
意境——意象派诗歌难以企及的境界——中国古典诗歌与意象派诗歌的审美比较周湘萍(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 要:中国古典诗歌对意象派诗歌的影响全面而深远,意象派汲取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精髓——意象的运用,借鉴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风格,但由于文化的差异,意象派诗歌没有达到“意境”这一审美高度,同时也未能承袭传统西方诗歌的审美原则,所以虽开英美现代诗歌之先河却未能成为主流。
关键词:意象派;中国古典诗歌;意境;意象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703(2005)022*******Abstract:C lassic Ch inese verse has exerted a far2reach ing influence on i m agis m.I m agists have obtained the quintessence of classic Ch inese verse—use of i m agery and its linguistic style,but have no t attained the aesthetic real m of Y ijing ow ing 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on the o ther hand,they have no t inherited the traditi onal w estern aesthetic p rinci p le.T h is is the reason w hy i m agis m could no t becom e the m ainstream schoo l though it m arked the beginning of modern English poem s.Key words:i m agis m;classic Ch inese verse;Y ijing;i m agery1.引言意境是中国诗歌的灵魂,是衡量作品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所有诗人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
中英意象派诗歌对比分析作者:杨萌来源:《知识文库》2018年第18期意象派诗以其独特的韵律节奏和审美价值,在英美现代主义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本文将从中英意象诗歌流派发展入手,以意象派代表诗歌《红色手推车》与《天净沙·秋思》为例,就中英意象派诗中的语言和意象进行比较研究,旨在分析探讨中西方意象诗歌的不同之处,及中西方文化思维的不同。
1 引言意象派(Imagism),流行于1909年至1917年,由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分支意象主义运动发展而来。
当时的西方世界经过了一战战前对战争的疯狂追捧,转向战后人们的苦难和绝望。
二者转变之间造成的极大落差反映到文学,则是对传统诗歌创作的大背离。
以埃兹拉·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诗人厌烦了因循守旧,汲取东方古典诗歌鲜明简约的意象,发展成为意象派。
2 具象和抽象20世纪意象派诗是美国现代新诗的一个标志,促进了美国新诗运动的发展。
意象派诗歌凝缩简练,强调意象的组合方式,形式上不受传统诗歌的节拍约束。
庞德曾定义“意象”为“在刹那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
T·E·休姆则坚持句子和词组被视作意义的单位。
W·C·Williams對于语言运用则要求“不要用冗余的词,……不要沾抽象的边”。
由此可见,意象派强调“从象征符号走向实在世界”,把重点放在诗的意象本身,让情感和思想融合在一瞬间的意象中。
如William Carlos Williams的《红色手推车》,诗人以十几个词便描绘出一幅清新鲜艳的雨后农家小院图。
其描述的画面具体形象,直观可见,色彩丰富,动静相宜,读来仿佛眼前便浮现出那台把手已被磨得光滑的手推车,车身上覆盖的雨水在阳光照耀下淋漓发亮,几只白色雏鸡在一旁嬉戏觅食。
画面虽简单却具体,好似素描,一笔一动勾勒出的皆为细腻平铺的具象,令人对细节过目不忘。
反观中国自《周易》提出“意象”概念开始,后在庄子《外物》中加以阐说。
想要精确巧妙地表达出意思,则必须忘记语言,将表达手法、语言技巧抛却不顾,专注于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用客观的物象辅助主观情感的表达,以求能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