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句子翻译教案

文言文句子翻译教案

文言文句子翻译教案
文言文句子翻译教案

文言文句子翻译教案

执笔人:王卫锋

教学目的:

1.落实高考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

2.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激发学习动力。

教学设计:

本课以学法指导和能力训练为重点,帮助学生归纳系统的文言句子的翻译方法,并指导其应用。

教学步骤:

一.考点阐释

二、文言文翻译好的译文的标准:信、达、雅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1.找到要译句子在原文的位置,仔细审读要译句子前后的句子,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意,明确这段话说的方向和范围。

2.找到句子的特点,即得分点。

3.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句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这时就要采用“留、换、删、补、调、缩”等方法。

1.留

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如:

①至和元年

..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七月某日,临川

译:至和元年

..王安石作记。

....七月某一日,临川

“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

②光武

..者?”(2006高考天津卷)

..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

..难其守,问于邓禹

译:光武

..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

..的人?”

..防守很难,向邓禹

..认为河内

“光武、邓禹”等为人名,“河内”为地名,应该保留。

③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

..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2004年高考吉林卷)

译:于是怀疑司马迁

...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

了解到桑怿

...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

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

“迁”、“桑怿”均为人名,故保留。

2.换

即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文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

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

②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2006年高考重庆卷)

译: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伏”,是谦称。翻译时要将“伏”换成“我”。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轼《赤壁赋》)

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五。

“既望”是古代时间称谓,大月为十六,小月为十五。这里七月为大月,故应译为现代的说法“十六”。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贾谊《过秦论》)

译: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

“六合”,本义是“天地四方”,但翻译时要更换为“天下”。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贾谊《过秦论》)

译: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⑥处庙堂

..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促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2006年高考湖北卷) 译: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

⑤、⑥两例,“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边防”。“庙堂”本指“庙宇”,这里比喻“朝廷”,应该替换。

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等。

3.删

即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

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如: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之”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在意义,故翻译时应略去。

②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作息”为偏义复词,义偏向“作”,故“息”应该不译。

③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

“其”是句中形容词词头,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苏洵《六国论》)

“夫”是句首发语助词,表示要发议论,无实在意义,舍去不译。

⑤山有小口,仿佛若

...有光。(陶渊明《桃花源记》)

“仿佛”与“若”同义,翻译时只取一个词。译为“好像”、“仿佛”。

⑥噫吁

..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噫”、“吁”、“嚱”均为表感叹的语气助词,翻译时只要译一个就可以了,故可译为“啊”。

⑦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此句为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的语序为“有何陋”,“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置于谓语之前,无实在意义,故不译。

4.补

即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单音实词增补成双音实词。

因古人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翻译时,用与文言词语相同或相近的现代汉语词语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补成双音节词。还要注意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语如“妻子”“地方”“指数”等,如:

①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变更

..,那么怎么样呢?

..你的赋税

..,恢复

..你的差役

“更”“役”“复”“赋”,均应译为“变更”“差役”“恢复”“赋税”。

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2003年全国高考题)

译:皇帝讨厌

..(的人)

..(的人)会变为奸佞

..听到有人指出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

“恶”“过”“忠”“佞”就可以分别组成“厌恶”“过错”“忠诚”“奸佞”。

③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2004年高考广西卷)

译: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

..;愚笨的人如果钱财

..他的过.

..多,就会增多

..他的志向

..多,就会削弱

失.。

“财”“损”“志”“益”“过”都要补为双音节词,译为“钱财”“削弱”“志向”;“增多”“过失”“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并补充为“妻子儿女”。

④我奉王命

..。公等有妻子

..,徒死无益.。(2004年高考重庆卷)

..,义无屈

译:我奉君王

..,白白送死没有好处

....。

..、儿女

....。你.们.这些人有妻子

..,按道义不能屈服

..的命令

“王”“命”“无”“屈”“妻”“子”“益”均应换为“君王”“命令”“不能”“屈服”“妻子”“儿女”“好处”。

(2)增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

文言文中常常承前、蒙后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来。如:

①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韩愈《师说》)

译:(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就说:“那个人与某个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这里“则曰”的前面,承前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补出。根据上下文,这里省略的应是“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

②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2006年上海卷)

译: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没有读过。

这里“有”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人”,“相示”前省略“以文”,后句省略主语“吾”,尾句省略宾语“之”,翻译时应该补上。

③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但是,力气可以到那里却没到,在别人来讲,是可以讥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应该后悔的。

这个句子,根据前后文理解,应省略一个分句,指的是“力足以至”的人却没有至,所以“人讥己悔”。故在翻译时应补出“而不至”之类的分句。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本例后一分句承前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一定要补充出来。

⑤沛公军壩上。(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译:沛公驻军在壩上。

“军”后省略了“于”。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翻译时根据具体情况补出。

⑥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2004年高考浙江卷)

译: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关系告知他们

..,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他们”,翻译时应该补出。

(3)数词后面增加有关的量词、分数的词语。

古汉语中,多数情况下,数量、分数等表示的方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不用量词和表分数的词语,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如表物量,可补“个”、“只”、“把”等,如表动量则补“次”“回”等。如:

①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李密《陈情表》)

译: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

“九十有六”后添加量词“岁”,译为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九十六岁”。

②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

...。(2006年高考湖南卷)

译:这部文集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

“十之六”是分数词,译为“十分之六”。《郑伯克段于鄢》中“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中五.

之一

...”与此同。

..,小九之一

③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那些喜欢游览的人到的地方,还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

....。

“十一”是分数,“十分之一”。

5.调

即移位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古今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如:(1)主谓倒置

主语后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如:

①甚善矣,子之治东阿

.....也!(刘向《晏子治东阿》)

译:你治理东阿

.....是很好的啊!

②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

译:你不聪明

....也太厉害了!

以上两例都是主谓倒装句,“子之治东阿”、“汝之不惠”是主语,“甚善矣”、“甚矣”是谓语。翻译时应调整顺序,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2)宾语前置

有多种情况,都应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先说谓语或介词,再说宾语。最值得注意的是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的句子。翻译时按现代汉语的结构调整。助词“之”、“是”不译。如:

①句读

..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译:不懂得句读

..。

..,不能解除疑惑

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古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借助词“之”“是”“之为”使宾语前置。此句按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

前置,不译。又如“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

..听”“惟命是.从”等。

②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

..也。(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

译: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古汉语否定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例中“未之有

...”即“未有之”,翻译时将“之”放到“有”的后面,即“有之”。又如“时不我.待”“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③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译:恐怕应该责怪你们

..吧?

古汉语疑问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例中“尔是过”即“过尔”,翻译时将“尔”放到“过”的后面,“是”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④不识吾子奚以

..知之?(2004年高考广东卷)

译:不知道您凭什么

...知道这件事?

⑤欲而得之,又何请

..焉?(2004年高考福建卷)

译: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

....呢?

“奚以”“何请”均为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翻译时要将代词宾语“奚”“何”放到介词“以”和动词“请”的后面。译为“凭什么”“请求什么”。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借“之”和“者”使定语后置,常用“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结构。翻译时调整顺序。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译:蚯蚓没有锋利

..的爪牙,强劲

..的筋骨。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翻译时把“利”放到中心词“爪牙”的前面。

②今陕西成皋中,立土动及百尺,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

译:现在陕西成皋那里,矗立的土山动不动达到百尺高,也算是形体具备只不过规模小

..........

一些

..的雁荡山。

“具体而微”是修饰“雁荡”的,即“具体而微之雁荡”。翻译时把定语“具体而微”放到中心词“雁荡山”的前面。

③客有吹洞箫者

.....,依歌而和之。(苏轼《赤壁赋》)

译:有一个吹洞箫

......的客人,合着节拍应和。

“有吹洞箫者”修饰“客”,翻译时把“有吹洞箫者”放到中心词“客”的前面。

(4)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非常普遍,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从它们所处的位置来讲,叫补语。但从内容上讲,它们有时作状语。翻译时要提到动词前面。如:

①不拘于时

..。(韩愈《师说》)

..,学于余

译:“不受时俗

..学习。

...限制(影响),向我

②多于南亩之农夫

......。(杜牧《阿房宫赋》)

译:比田里的农夫

......还多。

③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赤壁赋》)

译: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

........徘徊。也可译为: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④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2004年高考福建卷)

译: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

⑤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

...,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2004年高考浙江卷)

译: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

...(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⑥饮酒于斯亭

...而乐之。(2004年高考湖南卷)

译文:在这个亭子里

......喝酒并以此为乐。

以上例①、②、④、⑤、⑥中,“于时”“于余”“于南亩之农夫”“于庭之槐”“以祸福”“于斯亭”翻译时就一定要放到动词“拘”、“学”“多”“纺”“谕”“饮”前作状语。但有时,有些短语可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也可以不调,仍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如例③。

(5)文言文中,用于修饰动词的数词,常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常常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如:

①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译:良马跳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

句中“一”译为“一次”,“十”译为“十天”并放到“跃”和“驾”的后面。

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罐。

句中“一”译为“一下”,并放到谓语“击”的后面。

以上两例中,例①如果按原文的顺序翻译为“良马一跳”。例②译为“替赵王一敲瓦罐”,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应该在数词后加上量词,并放到谓语之后。

6.缩

即凝缩法。即对文言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的句子简化。如:

有席卷天下

....之心。(贾谊《过秦论》)

....之意,并吞八荒

....,囊括四海

....,包举宇内

译:“秦有并吞天下

....的雄心。”

....,统一四海

☆意译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对使用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一般用意译。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1、互文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却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合并而完整达意,不可直译。如: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译:秦汉

..时的明月,秦汉

..时的关。

将“秦”、“汉”两个作主语的朝代名词放到一起。

②主人

..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译:主人客人

....下马上船。

如果我们译出的句子是这样:主人下马,客人上船。主人白居易没有上船,如何“移船相近邀相见”?所以,要把同为主语的“主人”、“客”,同为谓语的“下马”、“在船”分别放到一起,再进行翻译。下例类推。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宫赋》)

译:燕.、赵.、韩.、魏.、齐.、楚.聚敛收藏的珠宝、珍奇、精品。

这些句子直译就使句子的意义不全,要重新组合,相互补充,意译出正确的意思。把同一成分组合后,放到一起翻译。

2、比喻

比喻修辞在翻译时要译出其比喻的意义,尤其要注意译出借喻的本体。

①金城

..千里。(贾谊《过秦论》)

译:坚固的城防

.....方圆一千多里。

“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所以意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②幽于粪土

..之中而不辞者。(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埋没在污秽的监狱

.....中却在所不辞(的原因)。

“粪土之中”指肮脏的地方,不能直译,应译出其比喻义“污秽的监狱中”。

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天下人像云一样

.....应和着他,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

.....地跟随着他。

....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

“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3、借代

①臣以为布衣

..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我认为平民百姓

....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例句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翻译时应该译出借代的本体。“布衣”指平民百姓身上穿的粗布衣服,也就代这些穿粗布衣服的人,译为“平民百姓”、“百姓”。

②无丝竹

..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译:没有嘈杂的音乐

..扰乱两耳。

“丝竹”,本来是指丝线和竹子,这里用来代用丝线和竹子制成的弦乐器和管乐器,又因这些乐器能奏出音乐,故代音乐。古汉语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杏坛”代教育界,“社稷”代国家,“干戈”代战争,“桑梓”代乡里,“祝融”代火灾,“纨袴”代富家不肖子,“管弦”代音乐,“笔墨”代文章,“朱门”代富家,“而立”代三十岁,“杜康”代酒,“丹青”代史册,“钟鼎”、“山林”代在朝、在野,“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或剑,“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4、委婉

委婉,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

①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崤之战》)

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

“拜君赐”如果直译的话,就是“拜领你的恩赐”,根本就不能反映说话者的意思。实际上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含蓄的挑战,意思是要来回报,而回报的方式是报仇。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李密《陈情表》)

译:生下我才六个月,慈祥的父亲就去世

..了。

“见背”是古人避讳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死”、“去世”的意思。我们翻译时就应该把它译出来。

5、用典

①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李密《陈情表》)

译: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

“结草”是化用古代报恩的传说。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使恩人取胜。所以应翻译为“报恩”。

②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译:元嘉年间,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

..........,草率出兵,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封狼居胥”是一个典故,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大败匈奴,追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翻译时要懂得典故,译出典故所反映的意思。翻译为“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

③钟期

..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

译: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

........,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

例句中引用《列子·汤问》中的典故,俞伯牙弹琴,钟子期能听出他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遂成知音。

7.教师归纳总结:

《文言文句子翻译歌》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字字落实。

切勿漏译,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完整。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学案)

执笔人:王卫锋

学习目的:

落实高考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

学习步骤:

一.考点阐释

二、文言文翻译好的译文的标准:信、达、雅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1.找到要译句子在原文的位置,仔细审读要译句子前后的句子,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意,明确这段话说的方向和范围。

2.找到句子的特点,即得分点。

3.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句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这时就要采用“留、换、删、补、调、缩”等方法。

1.留

①至和元年

....七月某日,临川

..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光武

..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

..者?”(2006高考天津卷)..难其守,问于邓禹

③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

..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2004年高考吉林卷)

2.换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②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2006年高考重庆卷)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轼《赤壁赋》)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贾谊《过秦论》)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贾谊《过秦论》)

⑥处庙堂

..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促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2006年高考湖北卷)

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等。

3.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②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③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苏洵《六国论》)

⑤山有小口,仿佛

..若.有光。(陶渊明《桃花源记》)

⑥噫吁

..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⑦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4.补

(1)单音实词增补成双音实词。

①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柳宗元《捕蛇者说》)

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2003年全国高考题)

③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2004年高考广西卷)

④我奉王命

..,徒死无益.。(2004年高考重庆卷)

..。公等有妻子

..,义无屈

(2)增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

①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韩愈《师说》)

②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2006年上海卷)

③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⑤沛公军壩上。(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⑥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2004年高考浙江卷)(3)数词后面增加有关的量词、分数的词语。

①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李密《陈情表》)

②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

...。(2006年高考湖南卷)

③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调

(1)主谓倒置

①甚善矣,子之治东阿

.....也!(刘向《晏子治东阿》)

②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①句读

..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②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

..也。(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

③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④不识吾子奚以

..知之?(2004年高考广东卷)

⑤欲而得之,又何请

..焉?(2004年高考福建卷)

(3)定语后置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②今陕西成皋中,立土动及百尺,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

③客有吹洞箫者

.....,依歌而和之。(苏轼《赤壁赋》)

(4)介宾短语后置

①不拘于时

..,学于余

..。(韩愈《师说》)

②多于南亩之农夫

......。(杜牧《阿房宫赋》)

③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赤壁赋》)

④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2004年高考福建卷)

⑤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

...,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2004年高考浙江卷)

⑥饮酒于斯亭

...而乐之。(2004年高考湖南卷)

(5)文言文中,用于修饰动词的数词,常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常常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如:

①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6.缩

有席卷天下

....之心。(贾谊《过秦论》)

....之意,并吞八荒

....,囊括四海

....,包举宇内

☆意译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对使用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一般用意译。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1、互文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②主人

..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宫赋》)

2、比喻

①金城

..千里。(贾谊《过秦论》)

②幽于粪土

..之中而不辞者。(司马迁《报任安书》)

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3、借代

①臣以为布衣

..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无丝竹

..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古汉语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杏坛”代,“社稷”代,“干戈”代,“桑梓”代,“祝融”代,“纨袴”代,“管弦”代,“笔墨”代,“朱门”代,“而立”代,“杜康”代,“丹青”代,“钟鼎”、“山林”代,“缙绅”代,“三尺”代,“万钟”代等。

4、委婉

①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崤之战》)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李密《陈情表》)

5、用典

①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李密《陈情表》)

②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③钟期

..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

四、总结:

《文言文句子翻译歌》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字字落实。切勿漏译,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完整。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2015届文言文翻译专题教案(定稿)

高三文言文翻译专题教案 广州市海珠实验中学高三备课组 【教学目标】 1. 掌握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2. 能结合语境准确判断,能够明确句子中的重点句式词语等文言现象。 【教学重难点】 1. 以关键词句的翻译为突破口,掌握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2. 在已掌握文言文翻译一般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 【学情分析】 前一阶段已进行了课内文言文知识的梳理复习,学生突出的问题仍是文言文翻译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没有掌握科学的方法技巧,翻译往往跟着感觉走,缺乏系统理性的方法,结果翻译出的语句错漏较多,甚至与原句本意相距甚远。针对此现象,本着巩固基础、迁移知识、加强能力的原则,补充延伸教材内容,给予系统科学的方法指导,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的目的。 【教学设想】 1. 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一轮复习,要遵循由“已知”推出“未知”的认知规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2. 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三字翻译目标和“六字翻译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一)文言文翻译标准:1.信 2. 达 3. 雅 (二)文言文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三)文言文翻译步骤: 1. 结合语境,揣摩大意,字字落实。

2. 辨特殊句,察关键词,踩得分点。 3. 通读校正,防止误漏,力求连贯。 二、察看考题,明确考点 1. 察看2013年广东高考题及评分标准,思考句子翻译中作为得分点的词句有何特点? 【2013年广东卷】张咏(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9.(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4分) 【参考答案】(饥民)如果不用贩卖私盐的方法让自己活下去的话,一旦他们像蜜蜂一样聚集成为盗贼,那么制造的隐患就深了。 【评分标准】(“苟……则”表假设关系,如果……那么……,1分;“自活”1分,“蜂聚”1分,大意1分) ②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3分) 【参考答案】傅先生是天下德才兼备的人,我尚且不能够和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人,敢叫他的名字! 【评分标准】(判断句1分,“名之”1分,大意1分) 2. 小结 文言翻译题的设题思路:命题者一般会选择那些带有重要的语法现象的文言文句子(关键词句)来让考生翻译。这类语法现象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积累性的——实词方面的通假字、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方面的重要虚词、固定结构;第二类是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和各类句式。 二、尝试翻译,归纳方法 【练习一】 1.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翻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2.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于敏 【教学目的】 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求。 2、通过课文中的例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掌握解题步骤、翻译方法,学以致用。 3、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设计】 1、帮助学生归纳系统的文言句子的翻译方法(直译),并指导其应用。 2、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三字翻译目标和“翻译六字诀”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教学步骤】 一.考点扫描: 湖北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赋分9分。《2010湖北语文考试说明》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的要求: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畅通,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二、例题回顾: (2010·湖北卷)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3分) (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3分) (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3分) 【答案】(1)但是如今做官吏的人却不是这样,只不过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 (2)耕地的农民,不再被督促尽力耕作,消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 (3)只知道(他们)一时之间不(让饥民)变成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辈子骄横懒惰窃取衣食。 【解析】翻译文言文要字字落实,并注意句子中涉及的语法现象。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文语法往往是得分点。 (1)之:那些;不然:不是这样;簿书:处理公文。(2)督:被督导(被动);用者:消费者;出入:量入为出。(3)之:助词,不译;骄惰:骄横懒惰。 三、翻译的基本原则 1.三字要领:“信”“达”“雅” 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首先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继之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 2.一句要求: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 从高考的特点出发,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中,尤其在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上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难以直译或直译后无法表达原文意蕴的地方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四、文言语句翻译方法归纳 1、保留法(留)——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1: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 ........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九年级中考文言文句子翻译导学案

九年级中考文言文句子翻译导学案 一.课内文言句子及译文。 1.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译文:水清,树荣,山高,草茂 ...........,确实有很多趣味。 2.庆历四年 ...。 ....春,滕子京 ...谪守巴陵郡 译文:庆历四年 ....的春天,滕子京 ...太守。 ...被贬官,做了巴陵郡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文:(桃花源里人) ....从.......见到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哪里来。 4.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译文:鲁庄公与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 5.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译文:李广将军,是陇西成纪人。 6.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译文:从小丘向西 ..走一百二十步。 7.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从这看来,大王您被蒙蔽 ...很深啦! 二.课内练习。 1.乡人皆恶我鸣。 2.问:“何以战?” 3.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三.课外拓展。 艾子之邻 艾子之邻,皆齐之鄙人也。闻一人相谓曰:“吾与齐之公卿,皆人而禀三才之灵者,何彼有智,而我无智?”一曰:“彼日食 肉,所以有智;我平日食粗粝,故少智也。”其问者曰:“吾适 有粜粟钱数千,姑与汝日食肉试之。” 数日,复又闻彼二人相谓曰:“吾自食肉后,心识明达,触事有智,又能穷理。”其一曰:“吾观人脚面,前出甚便,若后 出,岂不为继来者所践?”其一曰:“吾亦见人鼻窍,向下甚利,

若向上,岂不为天雨注之乎?”二人相称其智,艾子叹曰:“肉 食者,其智若此。” 【注释】禀三才之灵者:禀赋(天、地、人)三才灵气的人。 练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艾子之邻,皆齐之鄙人也。 2.吾与齐之公卿,皆人而禀三才之灵者 3.数日,复又闻彼二人相谓曰 4.若后出,岂不为继来者所践? 四.课外作业。 嘱奴守门 有人将欲远行,敕其奴言:“尔好守门,并看驴索。”其主行后,时邻里家有作乐者,此奴欲听,不能自安,寻以索系门,置于驴上,负至戏处,听其作乐。奴去之后,舍中财物,贼尽持去。大家行还,问其奴言:“财物所在?”奴便答言:“大家先付门、驴及索,自是以外,非奴所知。”大家复言:“留尔守门,正为财物。财物既失,用于门为?” 【注释】敕:告诫。尔:你。大家:主人。为:呢,用于反问句句末。 练习:将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大家先付门、驴及索,自是以外,非奴所知。 2奴去之后,舍中财物,贼尽持去。 3. 财物既失,用于门为? 文言文句子翻译口诀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代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敲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上) 教学目标 1.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五册文言文复习。 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五课时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课前一练,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翻译:即使有精美的食物,不品尝也不会知道它的滋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好在哪里。因此说,认真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教别人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知识上还存在迷惑不解之处。知道了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在教学时发现了自己有迷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进一步加强学识修养。因此说:敎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啊。 二、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①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②换――替换。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①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完整版)文言文翻译教案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教案 1、落实《考试说明》“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原则,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中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掌握解题步骤、翻译方法,学以致用。 3、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教学步骤】 一.课堂导入 文言文的阅读离不开翻译,高考中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所占的分值也较大,而考生平均得分多为分值的一半,可见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既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呢?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好中考文言文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二、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原则 1.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2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愿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三、文言文翻译方法 1、翻译的基本方法是“对”,即“对译”,要求逐字逐句的落实。如:古(古代)学者 (求学的人)必(一定)有(有)师(老师) 2、具体方法为“换”、“留”、“删”、“补”、“调”五字诀 ①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及专有名词。其中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国号、庙号、谥号、书名、器物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 教案精品版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过程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复习预习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知识讲解 知识点1:考试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学案

增强三种意识提升翻译能力——高考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 一.错题重做,找出问题 修改下列考试误译的句子,并指出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1.然吾自干名在京城,兔魄(月亮的别称)已十九晦矣。知尔辈惧旨甘不继,困于薪粟,日丐于他人之门。(《贻诸弟砥石命》) 考生翻译:从去京城任职,月亮已经圆了19次了。 更正修改:然而我从在京师求取功名以来,已经十九个月了(月亮已经隐去了十九次)。 存在问题:漏译虚词“然”、实词“干”,表意不顺畅 2.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志(3分) 存孝道,故孔子因之以作《孝经》。齐尝聘,欲与为卿而不就,曰:吾父母老,食人之禄,则忧人之事,故吾不忍远亲而为人役。(师大附中月考五《孔子家语》) 考生翻译:所以我不忍心远房的亲戚被人所驱使。 更正修改:所以我不忍心远离父母而被人役使。 存在问题:忽视语境,不明大意,错译实词“亲”。 3.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4分)(方苞《孙征君传》) 考生翻译:刚开始,高攀龙、顾宪成在东林讲学,天下的士大夫想建立功名的都赞同他。 更正修改:在这之前,高攀龙、顾宪成在东林讲学,海内有名节的士大夫常常追随他们。先是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附焉 存在问题:错译定语后置句式、固定短语和实词“附”。 4.行数百武,植于墓后,为三重。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则又移其余,左右翼以及于门。(李东阳《移树说》) 考生翻译:等一年之后去看,被移走的树大约占了十分之八九。 更正修改:过了一年之后再去看,成活的有十分之九。阅、岁、成、十九。 存在问题:忽视语境,不明大意,随意更改和添加词语。 5.夫毁誉者,爱恶之原而祸福之机也。孔子曰:‘吾之于人,谁毁谁誉?’以圣人之德犹尚如此,况庸庸之徒而轻毁誉哉!(《王昶传》) 考生翻译:毁坏别人名誉的人,是爱恶的根源,祸福的机缘。 更正修改:毁谤和赞誉,是喜爱和厌恶的根源,也是灾祸和福分的契机。(得分点:毁誉,毁谤和赞誉;原,根源;机,契机,关键。) 存在问题:忽视句式,表意不通畅。 6.大将军青兵出定襄。苏建、赵信并军三千余骑,独逢单于兵。与战一日,兵且尽,信降单于,建独身归青。(《智囊全集》节选) 考生翻译:参加战斗一整天,都被俘获杀害完了,赵信投降单于,苏建单独投奔卫青。 更正修改:(两人率军和匈奴)战了一天,士兵牺牲殆尽,赵信投降单于,苏建单独自到卫青大营。省略、且、归各1分 存在问题:忽视语境,表意不通畅。 7.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梅圣俞诗集>序》) 考生翻译:我用痛苦来铭记他,到他家寻找他遗留下来的物品。 更正修改:我已经痛哭着为他写好墓志铭,就向他家索求(遗稿)。关键字:铭之、因、索的意思。 存在问题:忽视虚词,脱离语境。 8.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金石录后序》)铅椠(qiàn):书写用具,这里指校勘。 考生翻译:守着两郡,竭尽其俸禄用来校勘。 更正修改:(明诚)又接连担任了两郡的太守,拿出他的全部俸禄,来从事书籍的校勘。(守、竭、以)。

初中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60句教案资料

初中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60句

初中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60句 1.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2.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危险。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自由自在。 5.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6.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7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8.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译文: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9.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成了名山;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10.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11.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文: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12.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说说笑笑的都是渊博的学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13.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成堆的)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14.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文:(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15.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我只喜爱莲,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泥的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16.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人该是很多了。 17.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像屏障一样的高山,把天空和太阳的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18.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文: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文言翻译导学案

文言文翻译专项复习导学案 陈爱华 【学习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总结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2.通过课堂练习,明确得分点,提高翻译题的答题能力。 【学习重难点】 ⒈总结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⒉把握关键词句、特殊句式等,洞悉得分点。 【考纲要求】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其能力层级为B级。 【努力方向】 ⒈积累性的:关键词语(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⒉规律性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 【学习过程】 一、预习环节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翻译文言文的标准是信、达、雅 (一)翻译下列句子,或比较下列句子理解什么是信、达"雅”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译文 (2)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3)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1)信 (2)达(3)雅 二翻译的程序 1、先读懂原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翻译句子。 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4、对文句中一些特殊情况(如各种修辞、文化常识、专有名词、习惯用语)的处理。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6、查对字词的落实,誊写到答案卷上\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翻译下列句子理解什么是直译和意译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樊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4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三、课堂探究,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字词),总结翻译方法和技巧。 第一组: 1.赵惠文王十六年 .......,廉颇 ..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 ..,拜为上卿 ..,以勇气 ..闻于诸侯。译文: 2.得楚和氏璧 ...。译文: 第二组: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再拜献大将军足下 昼夜勤作息。 宫中之事,事无大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第三组: 1、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2、顾吾念之,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

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 五华县五华中学许菊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句子翻译考点的考纲考情。 2.把握文言文翻译应该遵循的原则、要求,牢记步骤,熟练掌握翻译方法。 3.培养并提高学生文言阅读理解能力,领略传统文化之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二、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文言翻译方法,有效提高考场应试能力。 2.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与核心素养。 三、教学难点: 1.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翻译达成目标。 2.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与核心素养的提升。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训练法等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外文言名句的积累与识记,翻译句子并阅读积累。 1.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 【译文】孔子说:“贫穷却没有怨言很难做到,富有却不骄傲容易做到。” 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译文】孔子说:“在上者自己行为要得端正,不用命令在下者也能照着做,如果他自身不端正,纵然三令五申,在下者也不会服从。” (二)导入新课 文言文翻译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它是高考文言文考查中的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方式。不管是广东卷的6分,还是全国卷的10分,再可能是2021年的新高考的5分,文言文翻译都是同学们拿分的瓶颈。许多同学解答这一类题型时往往不得要领,丢分现象比较严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落实文言翻译这个考点,共同探讨一下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求和方法技巧。 (白板展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白板展示教学目标 (三)真题试练 (2020年全国卷1卷)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译文】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翻译学案

高三一轮复习 文言文翻译学案 选编:审核: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2.能结合所学的文言知识准确翻译浅易文言句子 二、文言语句翻译方法 1、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㈡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题1:请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哪些词语可用替换法翻译。 ①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古今异义,实词) 译文: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译文: 2、保留法(留):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三)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2:请翻译下面的句子,原句有哪些词语可以用保留法翻译。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 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译文: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译文: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如:①部分句首发语词(如夫、盖)。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虚词。③调节音节的虚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题3:翻译句子,并标明翻译时哪些词语可以不译出来。 ①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译文: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译文: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异常也。 译文: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有时为了使句子衔接更好还要加上关联词。 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译文: ②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译文: ③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主谓倒装) 译文: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宾语前置) 译文: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介词结构后置) 译文: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定语后置) 译文: 6、文言文翻译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意译就是难以直译或直译后无法表达原文意蕴的地方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言文中的修辞,像比喻、借代、用典、夸张、互文、委婉等修辞可以意译。 例题6: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比喻) 译文: ②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借代) 译文:蔺相如只不过凭借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多之上 ③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夸张) 译文: ④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互文) 译文: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序〉〉(用典) 译文: 三、其他注意事项: 1.观照上下文语境,善于推断。 2.注意词义活用,译出活用现象 3.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句间关系。 4.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去把握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5.熟记文言固定句式。

(完整版)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案

文言文句子翻译 一|、导入: 高考对古诗文能力的要求为理解B,其中包括要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是语文高考大纲的一个重要考点,因此也是得分率低的考点之一。就是指准确把握词句在文段之中的正确意义并且用规范的现代汉语重新表达。 复习回顾:以前我们讲过,文言文翻译要注意几个原则:信、达、雅,1.“信”,就是要准确地译出原文的内容2.“达”,就是要求译文要通顺流畅;3.“雅”,则要求译文规范、得体、生动、优美。(不作要求) 经过上一轮的复习,我们的同学基本上掌握了文言文翻译的一些方法,但是在最近的练习和考试当中还是发现不少问题,下面我们就大家出现的这些问题来做讨论。 (二)反例警示: 1、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2011四校联考) 学生作业:人身体的美丑,本来就没有什么奇妙的地方。 参考答案:四肢画得美丑,本来就与画像的奇妙与否没有关联。 (四体妍蚩:四肢画得美丑,关:关联于妙处:介宾短语后置。) 失分主要原因:没有关注特殊句式,忽视字词的落实 2、已谒见,陈天下所以成败事,帝悦,欲授以官。(2月月考) 学生答案:李泌已经拜见皇帝,陈列天下间的成败之事,皇帝很高兴,想授予他官职。 参考答案:李泌拜见肃宗后,陈述了天下大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皇帝很高兴,想要授予他官职。 (得分点:谒见:拜见陈:陈述所以:……..的原因) 失分主要原因:不熟悉固定结构的用法,没有准确翻译关键字词 3、而峤得还都,乃具奏敦之逆谋,请先为之备。(2011佛山质量检测) 学生答案:然而温峤知道后返回京都,于是启奏王敦的反叛之心,请皇上事先做好应对的准备。 参考答案:于是温峤得以回到京都,(他)就把王敦的阴谋全部(或详细)奏报朝廷,请求朝廷事先为此作好准备。 (“得”,得以,能够;“具”,齐备、全部、详细。每字1分,大意1分) 失分主要原因: 忽略关键词,没有做到字字落实,且表意不通,表达不畅。 4、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学生答案: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有两个儿子,他们后来都占有天下。 参考答案: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有两个儿子,他们的后代都领有天下。 得分点:判断句式,“其后”他们的后代,语意通顺 失分主要原因:忽略语境,没有联系上下文翻译。忽略特殊句式(判断句) 总结失分原因:1、忽略语境,不明大意2、字词、句式没有落实 ?3、表意不通,表达不畅

文言文翻译教案1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教案 【教学目的】 1落实《考试说明》“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 2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原则,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 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掌握解题步骤、翻译方法,学以致用。 3、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教学步骤】 一、课堂导入 文言文的阅读离不开翻译,高考中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所占的分值也较大,这几年都是九分,而考生平均得分多为分值的一半,可见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既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呢?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好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二、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原则 1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2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 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愿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三、文言文翻译方法 1翻译的基本方法是“对”,即“对译”,要求逐字逐句的落实。 女口:古(古代)学者(求学的人)必(一定)有(有)师(老师) 2、具体方法为“换”、“留”、“删”、“补”、“调”五字诀 ①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及专有名词。其中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国号、庙号、谥号、书名、器物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等都保留不译,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②换:就是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文言词汇。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等。 ③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如发语词“夫”、“盖”,某些助词,如衬音助词

文言文翻译教案

文言文翻译教案 浏阳田家炳中学陈博 【教学目标】 1.以教材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翻译复习。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利用方法,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设想】 1.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一轮复习,要遵循由“已知”推出“未知”的认知规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2.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三字翻译目标和“六字翻译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3.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变换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课型】:复习课 【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写作文,三怕文言文。是这样的吗?(是)文言文的考查中,最难的又是什么呢?对,是翻译。今天,我们就一块来攻克“翻译”这道难关。 在我们湖南高考中,对文言翻译有明确的要求。同学们请看“考点诠释”。 二、考点诠释: 《考试说明》中的考点描述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①理解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义 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 理解和翻译是两个层面的要求,“翻译”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它要求我们能用现代汉语去翻译文言句子。在翻译时,我们首先要克服畏难的心理。高考题是题目在课外,而答案往往在课内。不信,我们一起来看一下2007年我们湖南高考卷中的三道翻译题。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学案)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学案 探究1:翻译的要点 例1:2017年新课标1《宋书·谢弘微》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2017年普高招生新课标全国1卷语文试题分析与评价》 第13题文言翻译题仍然侧重考查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关键词的得分情况:“循”字绝大部分考生能解释到位,其它三个关键词均有不同程度的误解,特别是许多考生不能理解“藏否”;对句意的理解情况:第1句中“事继亲之党”,第2句中“以它语乱之”分别是两句中的难点,失分比较严重;在符合现代汉语语言习惯方面,很多考生没有注意古今汉语单双节词的区别,“严正”“恭谨”等没有翻译。 结论:文言文翻译的要点(采分点): 1、句子大意的理解。 2、关键词语。如: 3、符合现代汉语语言习惯。如: 探究2:翻译的方法 例1:通过对句子带点的词语的翻译,归纳翻译的基本方法。 第一组: (1)至和元年七月 ......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 (2)褒禅山 ..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唐浮图慧褒 ...亦谓之华山 译: 方法一: 第二组: (3)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译: (4)总角 ..之宴,言笑晏晏。(《诗经·氓》) 译: (5)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轼《赤壁赋》) 译: (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方法二: 第三组: (7)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 译: (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 译: (9)求人可使报秦者 ......,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10)多于南亩之农夫 .......。(杜牧《阿房宫赋》) 译: 方法三: 第四组: (11)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韩愈《师说》)译: (12)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荀子·劝学》)译: 译: (13)沛公军(于)霸上。(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译: 方法四: 第五组: (14)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译: (15)昼夜勤作息 ..,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译: (1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苏洵《六国论》)译: (17)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译: 方法五: 例2: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怎么翻译: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 文言文翻译 教案

文言文翻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文言文复习以翻译为切入口。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技巧。 三、教学课时:7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复习巩固(请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举天下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5、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二、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①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文言句子翻译方法学案

文言句子翻译方法 考纲要求: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翻译原则: 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是指(逐字翻译,字字对译);所谓意译,是指(用自己的话写出原句意图)。 2、“信、达、雅”。所谓信,是指(字字落实不走样);所谓达,是指(文从句顺无语病);所谓雅,是指(生动形象有文采)。其中“雅”对中学生不作要求。 3、“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即(不可脱离具体语境)。 合作探究 一、指出下面译文存在的问题,总结翻译时应注意的六个方面。 1、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文: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了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答:(该留不留,强行翻译) 2、原文: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译文:如果放过郑国而作为东方道路的主人。 答:该补不补,语意错误 3、原文: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文: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很久不存在了。 答:该删不删,画蛇添足 4、原文: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文: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答:该调不调,不合规范. 5、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译文:以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答:该换不换,文白夹杂. 6、原文: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译文:生下孩子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背弃了我。 答:该点不点,语意不通. 我的总结: 二、试着翻译下面的句子,分别总结什么情况下该“留”“补”“删”“调”“换”“点”。 第一组 (1)孔子师郯子、长弘、师襄、老聃。 翻译: (2)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翻译: (3):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翻译: (4)素善留侯张良。 翻译: 我的总结: 第二组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文言文语句翻译教案

文言文语句翻译 朱明秀 一、考纲要求 2013年语文《考试说明》对文言文语句翻译的要求是: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 B级)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二、考点阐释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将所提供的文言句子译成规范的现代汉语,它是以全面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为基础的。考纲要求“以直译为主”,也就是要求“字字落实”。要做到“字字落实”,就要做到准确判断每一个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一词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词等,并作出准确解释。“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就是要把握句式的特点,在翻译时对句子的成分的位置做适当的调整,同时要求能够翻译出句子的语气。(2课时) 三、翻译课内句子 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一个会吹箫的客人,随着歌声吹箫伴奏。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寡人的过错啊。(判断句) 4、夫晋,何厌之有?那晋国的贪欲怎有满足之时?(宾语前置)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如果灭掉郑国而对您有好处。(介宾后置) 6、戍卒叫,函谷举戍边的士卒呐喊起来,函谷关被攻克。(被动句) 7、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哀叹自己的灭亡,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以之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宾语前置句) 9、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六国的)宫女妃嫔、诸侯王族的女儿孙女,辞别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 10、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 11、不然,籍何以至此?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生气到这种程度呢?(宾前) 12、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项王手握剑柄,跪直身子,问道:“客人是干什么的?”(宾前) 13、若属皆且为所虏。我们都将会被他们所俘虏。(被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