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生豪相关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133.92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生豪

朱生豪(1912年2月2日-1944年12月26日)

别名文森、文生、森豪、朱朱、朱生

出生地浙江嘉兴职业翻译家,诗人

毕业院校杭州之江大学(现浙江大学)

主要成就翻译莎士比亚作品

1912年2月2日生于一个破落的商人家庭。

1929年浙江嘉兴秀州中学毕业,并被秀中校长推荐保送杭州之江大学深造并享受奖学金待遇。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之江大学成立抗日救国会,担任文书股工作,积极投入抗日救国活动。

1935年春,开始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准备工作。

1936年8月8日译成莎剧《暴风雨》第一稿。此后陆续译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9部喜剧。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朱生豪逃出寓所,随身只带有牛津版莎氏全集和部分译稿。寓所被焚,已交付的全部译稿被焚。

1939年冬应邀入《中美日报》社任编辑

1942年5月1日与宋清如在上海结婚

1943年1月,携夫人回嘉兴定居,朱生豪宁愿贫穷至死,不愿为敌伪效劳,仅靠微薄稿费维持极困难的生活。他闭门不出,把全部精力扑在译写工作上。工具书仅有两本字典,译出了莎士比亚的几部重要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哈姆莱特》等。同年秋,健康日衰,但仍握笔不辍。又次第译出莎氏全部悲剧、杂剧,以及英国史剧4部,连同喜剧在内,共31部。

1944年初带病译出《约翰王》《理查二世》《理查四世》等4部莎士比亚历史剧,4月写完《译者自序》,编《莎翁年谱》。其时他一直忍受着长期的病痛,体力日衰,在勉强支撑着译出《亨利五世》第一,二幕后,延至六月,确诊为肺

结核,卧床不起。不得不放下已经开始译写的《亨利五世》译稿。他悲痛地说,早知一病不起,就是拼命也要把它译完。

1944年12月26日抛下年轻的妻子和刚满周岁的儿子,含恨离开人间,年仅32岁。

1947年秋,译稿由上海世界书局分三辑(喜剧、悲剧、杂剧)出版,计27部剧本。

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莎士比亚全集》,内收朱译31部剧本。

1987年,夫人宋清如将朱生豪的31部莎士比亚戏剧翻译手稿捐献给嘉兴市人民政府。

2个人著作

译著

1947年,《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上海世界书局出版,1949年再版。

1957年,《莎士比亚全集》,台北世界书局出版,收朱生豪译剧本27部,其余剧本和长诗、十四行诗由虞尔昌补译完成。

1954年,《莎士比亚戏剧集》,作家出版社出版,收世界版27部及世界版未收入历史剧4部,共31部剧本。1957-1978年间,香港大光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作家版31部剧本的单行本。

1978年,《莎士比亚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全集对作家版全部朱译莎剧重新进行了校订,并由国内名家补译了朱生豪未译部分,全集中部分剧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78年上半年出版了单行本。

90年代以后,又有译林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等十余家出版单位出版了朱生豪的全部或部分译著。

著作 (插图)

2000年,《朱生豪小言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收集了朱生豪于1939年到1941年间在上海“孤岛”《中美日报》时所写宣传抗日的时政随笔370篇。2002年,《秋风和萧萧叶的歌》,朱生豪和宋清如的诗词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003年,《朱生豪情书》,朱生豪于1933年到1937年期间写给宋清如的书信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2]

3人物评价

朱生豪译本以“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为宗旨,译笔流畅,文词华瞻。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

其人今年二十岁,渊默如处子,轻易不肯发一言。闻英文甚深,之江办学数十年恐无此不易才也。——夏承焘。

“正义凛然,贡献巨大”,称颂他一生为译莎剧“功绩奇绝”。——曹禺

“他的散文体《莎士比亚全集》译笔流畅典雅,文句琅琅上口,善于保持原作的神韵,传递莎剧的气派,给我们的内心留下酣畅淋漓的记忆。英文和中文,是两种极为不同的语言,在他笔下竟能吻合到这般程度,足见朱生豪功力之深。”

——洪忠煌4. 翻译赏析:

朱生豪翻译莎剧时, “必自拟为读者, 查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 又必自拟为舞台

之演员, 审辨语调之是否顺口, 音节之是否调和。”

1.翻译特点一:读者观众兼顾

原文:

Osw: What does thou know me for? Kent: A Knave, a rascal, an eater of broken meats; a base, pro ud, shallow, beggarly, three-suited, hundred-pound, filthy, worsted-stoking knave; a lily-livered, a ction-taking knave, whoreson, glass-gazing, superserviceable, finical rogue; one-trunk-inheriting s lave; one that wouldst be a bawd in way of good service, and art nothing but the composition of a knave, beggar, coward, pander, and the son and heir of a mongrel bitch; one whom I will beat in to clamorous whining, if thou deny’st the least syllable of thy addition. ----The King of Lear

译文:

奥斯华德: 你认识我是谁?

肯特: 一个无赖; 一个恶棍; 一个吃剩饭的家伙; 一个下贱的骄傲的浅薄的叫花子一样的, 只有三身衣服,全部家私算起来不过一百磅的卑鄙龌龊的,穿容袜子的奴才; 一个没有胆量的,靠着官府势力压人的奴才; 一个婊子生的,顾影自怜的,奴颜婢膝的,涂脂抹粉的混帐东西; 全部家私都在一只箱子里的下流胚, 一个天生的王八胚子; 又是奴才,又是叫花子,又是懦夫,又是王八,又是一条杂种老母狗的儿子; 要是你不承认这些头衔,我要把你打得放

声大哭。----选自《李尔王》

赏析:原著中这一段刻画了多种的形象,朱胜豪对此的翻译也相应的采用了多样化的语汇调用。可以说是五彩缤纷,雅俗共赏。考虑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非常庞杂多种多样的, 而朱生豪处理的时候考虑到这个人物的形象,考虑到舞台演出的情景,在翻译的语言选择方面也大量使用口语化的粗俗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出了复杂的人物形象, 非常适合演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