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挂壁飞泉图》为例探索龚贤山水画艺术
- 格式:pdf
- 大小:91.97 KB
- 文档页数:1
赏画|龚贤《山水图》扇面
《山水图》扇页,清,龚贤绘,纸本,墨笔,纵22.7厘米,横63.1厘米。
扇页有自题:“此一人家占胜游,树环垂阴水环流。
莺来笋候茶新焙,远迓琴师放小舟。
贤为天老同学画并题。
”钤“柴丈”朱文印。
此图是龚贤画的友人居所,四周清流潄石,嘉木成荫,一派清幽的景致。
龚贤与友人生活的时代正是明清交替的动荡时期,如此宁静的自然环境,正是龚贤与友人理想的隐居之地。
图中山石树木多用饱含水分的浓淡墨直接点染,笔法灵动,施墨朴厚明净,表现出江南山水温润的特质。
龚贤山水画笔墨形式语言探析作者:康健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4期摘 ; 要:龚贤是明清之际中国画坛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他继承并发展了积墨法笔墨形式语言,形成了富有龚氏特色的黑龚山水画,文章从笔墨技法、画面黑白关系以及画面气韵营造三个方面对龚贤山水笔墨形式语言作一审美观照。
关键词:龚贤;山水画;笔墨语言中图分类号:J212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1-0165-02龚贤(1618—1689年),字半千,号半亩,江苏昆山人,早年曾参加复社活动,明末战乱时流离异乡,入清时隐居南京清凉山一带,买画课徒为生,生活清苦。
工诗文,善行草,尤善画积墨法山水,与同时代的樊圻、高岑等八位画家活跃于金陵地区,世称“金陵八家”。
一代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曾说:“国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有笔墨。
”中国历代绘画大家都非常重视笔墨,如荆浩在谈论吴道子、项容二君画艺时有言:“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
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
”笔墨在荆浩的呼喊中悄无声息地演变成中国画艺术的全部造型语言。
至此,后世评论家每每论及某一位画家的画艺时,无不偏爱从笔墨的角度对其艺术品头论足。
笔墨在元明诸家的切身探索和实践下,变得更受清人之喜爱,清四家在仿学历代绘画大家经典笔墨语言的孜孜追求中,已然忘怀“师造化”。
与清人不同的是,龚贤并没有在追求笔墨的狂热中忘怀江南美景,他的笔墨中依然内含着鲜活的生命力。
从其作品中可以看出,龚贤是一位既注重传统笔墨又钟爱师法造化的山水画家。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言:“画家以古人为师,己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
”“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
”在此,董氏强调古人习画的途径主要是师古人和师造化,同时,他更加认识到笔墨在中国画造型语言中的显著优势,指出若从笔墨之精妙来看,自然山水不如中国画美。
浅谈龚贤《千岩万壑图卷》【摘要】龚贤是明代著名画家,其代表作之一便是《千岩万壑图卷》。
这幅作品以壮丽的山水景观为主题,展现了龚贤高超的绘画技巧和深厚的艺术修养。
《千岩万壑图卷》题材广泛,风格独特,充满东方意境,给人以宽阔、深邃的感受。
龚贤在画作中融入了自己的创新和理念,突破传统的表现方式,展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
通过对《千岩万壑图卷》的分析,可以看出龚贤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和独到的艺术眼光,他的作品在中国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龚贤《千岩万壑图卷》不仅展示了他在绘画方面的才华,更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龚贤、千岩万壑图卷、艺术成就、题材、风格、意境、创新、艺术价值1. 引言1.1 介绍龚贤《千岩万壑图卷》龚贤《千岩万壑图卷》是中国古代著名画家龚贤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是龚贤晚年创作的大型山水画卷。
龚贤擅长描绘山水,尤其擅长运用墨色表现山川峻峭之势,给人以历史悠久、苍劲挺拔之感。
《千岩万壑图卷》共分四卷,通过石壁长河、千峰万壑的构图,展现了神奇奇峻的山水景象,蕴含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
该作品不仅在构图上给人以震撼之感,而且在笔墨运用和意境表现上也具有独到之处,被誉为中国山水画的瑰宝之一。
龚贤以其精湛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千岩万壑图卷》作为龚贤的杰作,不仅展示了他在山水画领域的造诣,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2. 正文2.1 龚贤的艺术成就龚贤是明代画家,他擅长山水画,被誉为"文人画四大家"之一。
龚贤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他对山水画的独特理解和表现上。
他在画作中常常运用写意和泼墨等技法,以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笔触描绘出壮丽的自然景观。
龚贤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使得山水画不再只是客观的自然图景,而是带有深厚的内涵和情感。
龚贤的艺术成就还体现在他的创作技巧上。
清代画家“金陵八家”之——龚贤,取之圆润苍劲,勾屋,皴擦王野翔绘《龚贤像》个人简介龚贤(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画家。
又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又号柴丈人、钟山野老,江苏昆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参加复社活动,明末战乱时外出漂泊流离,入清隐居不出,他与同时活跃于金陵地区的画家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等并称“金陵八家”。
工诗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体。
著有《香草堂集》。
龚贤造像生平事迹:龚贤出生于昆山一个家道中落的官宦之家,幼年随家迁居南京。
十岁前母亲去世,十三岁开始习画,与杨文骢同师董其昌。
21岁左右在奉淮河畔参加了复社的活动,其时正值明崇祯末年,复社成员在这里结社赋诗,讲学论艺,挽救民族的危机。
由于他正直不阿的人品,以及在诗,书,画上的成就,龚贤在南京士大夫中显露头角。
南明弘光元年(1645),清兵攻陷南京,龚贤因野居北郊而幸免于难。
这时,龚贤的生活非常贫困,为了生活他离开南京,途经扬州到泰州海安镇担任徐逸家的私塾教师,一住五年。
龚贤早年丧妻,在泰州孤身一人。
从泰州回来后,又在扬州住了几年,约在顺治十四年(1657年)再度婚配,并对这位夫人十分满意。
次年,便喜得贵子。
在扬州除续弦之外,龚贤还做了两次远游,1655年南下浙江,1657年北上京师。
龚贤再次返回南京居住,已年届五十,战乱洗劫后的家乡呈现出一幅惨景。
国破家亡,他举起悲愤的笔写下了《登眺伤心处》一诗:“登眺伤心处,台城与石城。
雄关迷虎踞,破寺入鸡鸣。
一夕金笳引,天边秋草生。
橐驼为何物,驱入汉家营!”在南京,龚贤一家几经搬迁,最后定居清凉山,生活清苦,与人落落难合。
他于屋前半亩空地上,筑园栽植,命为“半亩园”。
龚贤曾经请王石谷画了《半亩园图》,并题了长跋来描写“半亩园”的景色:“清凉山上有台,亦名清凉台。
登台而观,大江横于前,钟阜横于后。
左有莫愁,勾水如镜;右有狮岭,撮土若眉;余家即在此台之下。
“我用我法”--龚贤山水画艺术研究的开题报告“我用我法”——龚贤山水画艺术研究的开题报告摘要:本研究将以中国当代水墨画艺术家龚贤为研究对象,探究他的山水画艺术表现及其艺术探索的意义。
研究发现,龚贤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加之对西方艺术的探究与理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我用我法”的绘画方式,创作出具有现代性与传统性相结合的作品。
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和探究,有助于挖掘和传承中国山水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
本研究将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实地调查与案例分析等方式,探究其作品风格、格调特点、艺术价值及其对当代绘画艺术发展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龚贤,山水画,我用我法,文化内涵,艺术探索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艺术创作在表达美学价值、传达文化信息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尤其是在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绘画的经典流派,在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当下,也日益成为艺术家们探索与表现的重要领域之一。
而中国当代水墨画家龚贤的创作,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
他既借鉴传统山水画的表现方式和技巧,又秉承自己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艺术追求,形成了富有现代性、新意性和思想性的作品。
因此,对他作品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当代山水画艺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而且可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挖掘和传承山水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重点探讨中国当代山水画家龚贤的艺术表现及其艺术探索的意义。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龚贤的生平事迹和艺术经历,及其对他作品的影响;(2)分析龚贤作品的表现方式、色彩运用、笔墨特点等艺术元素,揭示其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格调特点;(3)探讨龚贤作品所表现的山水意象和文化内涵,及其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继承与发展的作用;(4)围绕龚贤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艺术思想展开探究,并探讨其对当代绘画艺术发展的启示作用。
2.研究方法为了实现对龚贤山水画艺术的深度研究,本研究将根据文献资料的搜集、实地调查与案例分析等方式,构建起多视角、多元化的研究框架。
龚贤作品三十幅,高清大图龚贤山水作品龚贤(1618—1689)又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又号柴丈人、钟山野老,江苏昆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金陵八家”之首,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其画风在整个中国绘画史上可谓独树一帜,尤以浑朴沉着的特点为人称道。
在绘画风格上,龚贤虽深受米氏云山的影响,却不受米氏画法所限,更着重于追求和探索积墨法的发展,通过简单笔法的积叠来表现树木、山石、云水,虽然不及他人笔法的变化丰富,却将江南山水既清灵又深邃深远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他超越前人的过人之处,为后世推崇之根本。
龚贤山水之所以为世人称道,不仅是因为遒劲的笔法,沉厚的墨法,巧妙的构图,更是因为人们欣赏他淡泊名利的人格和超然的精神境界。
龚贤山水作品龚贤身处明清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人到成年家道中落,为了生计曾一度以课徒为生,据记载《芥子园画谱》的作者王概就是龚贤的学生之一。
除了探究画法之外,他还编写了多本课徒画稿及画论,作为授课的范例和教材。
在这些课徒稿中,龚贤用风趣的语言,形象的比喻,简洁的笔法,详细阐述了造化与绘画之间的关系,把大自然的种种物态规律归纳成画诀。
课徒稿的编写为后人研究龚贤山水的艺术语言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其中就有对“树木法”、“山石法”、“云水法”的详细总结。
从存世作品中可以看出龚贤在用笔上追求遒劲,即柔而不弱,刚而不脆,在用笔方式上他强调中锋用笔,这和自元以来,山水侧锋用笔的风气相反,说明龚贤在用笔方法上继承了宋人的传统。
正是其中锋运笔的遒劲,造就了龚贤深厚含蓄的艺术感官。
在他众多的山水画中,景观地形多为平原、低山和丘陵。
在构图形式上以平远山水为主,同时在局部也兼有高远和深远。
他以这种基本的构图方式,加上自己对山水走向的理解,和对景物的巧妙布置,往往能使画面表现出令人神往的幽远而神秘和宁静而高深的风貌,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这不得不说龚贤是一位精于构图的山水画家。
研究龚贤对我们来说,既有利于对山水画的笔法学习,更能帮助我们加强对写意与画意关系的理解。
浅谈龚贤《千岩万壑图卷》龚贤(1887-1978),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工艺美术家,也是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奠基人之一。
他擅长山水画,尤其是具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山水画作品。
有一幅作品被誉为“浙派山水之宗”的《千岩万壑图卷》,堪称是龚贤的代表作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从艺术特点和艺术价值两个方面对龚贤的《千岩万壑图卷》进行分析和推介。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幅作品的艺术特点。
《千岩万壑图卷》是采用纸本水墨绢本设色,横轴绢本,设色,局部呈淡彩的一幅作品。
作品中展现了层峦叠嶂的山峦,幽深的山谷,江水清澈,白云飘逸,树木苍翠,构图疏密有致,层次分明,意境深远。
整幅作品以设色填实为主,墨色为辅,运用淡淡的深浅明暗将山水情趣刻画得淋漓尽致。
整体呈现出大气磅礴、空灵深远的艺术风格,深受观者的喜爱。
我们不得不提及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
龚贤的《千岩万壑图卷》在艺术价值上体现了极高的水平。
从技法上看,龚贤的笔墨运用自由自在,干笔湿笔虚实相间,以淡墨增加山石的层次感,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变化和韵味。
从气韵上看,龚贤的山水画顿现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韵味,具有非常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从史料价值上看,这幅作品是对自然风光的一种高度概括,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抒发,能够让后人从中汲取灵感,领悟其丰富的艺术内涵。
这幅作品在艺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山水画宗师龚贤创作生涯的巅峰之作。
这幅作品不仅在中国收藏界备受瞩目,在国际上也备受推崇。
《千岩万壑图卷》作为龚贤的代表作之一,已经在国际拍卖市场上多次亮相,拍出了很高的价格。
这一方面证明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同时也凸显了这幅作品的收藏价值和历史价值。
龚贤的《千岩万壑图卷》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更是中国山水画的杰出代表之一。
通过对这幅作品的深入了解和推介,我们不难发现,龚贤的艺术境界和创作手法极具独特性和影响力,这幅作品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值得后人进一步研究和传承。
浅谈龚贤《千岩万壑图卷》
龚贤是明代的著名画家,也是明朝宫廷画院的留画官之一。
他的代表作之一就是《千
岩万壑图卷》。
这幅画作是描绘中国山水景观的一幅卷轴画,内容非常丰富,给人以强烈
的视觉冲击力。
《千岩万壑图卷》是一幅十分巨大的卷轴,全长达30米,高度为1.04米,由40个卷子组成。
整幅画作以青山翠水为主题,描绘了中国壮丽的山河景色。
画中的山峰陡峭挺拔,溪流湍急澎湃。
画家通过用墨力重浓淡轻、点线相结合的手法,使得山脉在笔墨之间显得
更加雄浑有力,给人一种磅礴之感。
这幅画作所展示的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美学观念,即山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画家以富有民族特色的笔法表现出大自然雄奇的景观,寓意着壮美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的艺
术境界相融合。
龚贤的《千岩万壑图卷》还具有一种跳跃和对称感。
他巧妙利用不同墨色的变化来表
现山峰、河流和林木的立体效果,使得整幅画作富有层次感。
画作的构图精巧且平衡,使
得观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每次欣赏都能有新的发现。
这幅作品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境”观念。
龚贤通过构图和墨色运用,准确
地表现了山水的壮丽和恢弘,给人以广阔而深远的感受。
他巧妙地运用了中国绘画中的
“空灵”之美,通过稳重的线条和墨色,创造了一种超脱尘俗的高远感。
龚贤的《千岩万壑图卷》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壮
丽的风景,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理念。
这幅画作以其雄浑壮丽、构图严谨和独
特的意境,深深地吸引着观众的眼球,也成为中国山水画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浅论龚贤山水画的艺术成就的形成张渊慕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摘要:龚贤画作及其艺术思想对后人山水画研究与发展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本篇论文首先探讨了龚贤的艺术发展轨迹,然后从龚贤———金陵八家之首、笔墨之法——“白龚”、“灰龚”到“黑龚”的演变、龚贤画面的语境、笔墨之意乃是——高蹈精神,着重讨论的是龚贤的笔墨语言的形成和龚贤画面风格的形成。
关键词:白龚;灰龚;黑龚;演变;影响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贾又福先生曾被荣宝斋邀请为《龚贤山水画谱》作序时讲到:“学习研究中国山水画者,不深探宋元之董、巨、范、李、黄、王、吴、倪;清初不探四僧一龚,不可与之论高下”。
龚贤继承了宋、元、明代诸家的山水画的优秀传统。
一、龚贤———金陵八家之首龚贤(1619—1689年),又名岂贤,字半千,又字野遗,号半亩,又号柴丈人。
江苏昆山渡桥人,明崇祯四年(1631)13岁,即师从南京礼部尚书董其昌学画,后并受益于恽向、李流芳等名画家。
他的作品中留存了时光,留存了历史,也留存了他多年的心血和成就,更留存了中国画发展史上耀眼的篇章。
本文着重讨论的是龚贤的笔墨语言的形成和龚贤画面风格的形成。
二、笔墨之法——“白龚”、“灰龚”到“黑龚”的演变纵观龚贤的山水,它是由简约淡雅逐渐过渡到繁密浓重的。
人们习惯称其简淡一路为“白龚”,称其浓密一路为“黑龚”,这其中间以从白调子到黑调子过渡的灰白调子期学者们称之为“灰龚”。
《疏林茅屋图》(无锡博物馆藏)和《江山林屋图卷》(苏州博物馆藏)皆属早岁“白龚”,约作于三十岁和三十四岁左右。
前者以渴笔简勾,皴擦极少。
后者画江边山矶林屋,类似南京附近临江景色。
这大约是目前发现的龚氏最早的手卷,枯笔使转,空勾石纹,仅于阴凹处用密笔排皴,造成体积感。
空勾之笔也往往复线,所以能避免线描的单薄,产生浑朴苍厚的意趣。
这些方法,包括树木的结构,都受到董其昌、恽向和李流芳的影响。
他的这种简约淡雅画法,从1631到1656年左右已基本成熟,时达二十余年。
龚贤积墨山水画研究龚贤是一位著名的山水画家,他在中国文化艺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的山水画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久负盛誉。
龚贤的山水画研究是从明朝开始的,他深入研究山水画的传统技法和表现手法,不断创新和发展。
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思想,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
他的笔法精细细腻,自然飘逸,表现出自然的神韵和气息。
他的作品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魅力和精髓,对后来的山水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龚贤的山水画作品,主要表现了山、水、云、日月等几种元素。
他的画中的山,形态各异,有的是险峻的山峰,有的是柔和的丘陵,有的是古老的山峦,有的是寂静的山川。
他的水,有的是澎湃的浪涛,有的是清澈的溪流,有的是深邃的湖泊,有的是狭窄的河道。
他的画中的云,有的是飘逸的白云,有的是浓密的乌云,有的是静态的半霞云,有的是绮丽的彩虹云。
他的画中的日月,有的是明亮的太阳,有的是神秘的月亮,有的是绚丽的霞光。
这些元素相互依托,构成了一幅又一幅丰富多彩的山水画。
龚贤的山水画不仅具有美感,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他的画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和文化思想。
他的山水画表现了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
他的作品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念和哲学思想。
龚贤用笔桥梁文山,鹰犬识路,字画苍茫,意境萦回。
他的画中融入了儒教、道教、佛教的思想,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总的来说,龚贤的山水画作品是中国山水画中的经典之作。
他的山水画丰富多彩,具有高度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在中国文化艺术中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山水画研究不仅为后来的山水画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也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浅谈龚贤《千岩万壑图卷》
龚贤是明代画家,他的《千岩万壑图卷》是一幅充满高山峻岭和奇峰异石的山水画,其气势恢宏、充满力量,构图组合合理、色彩运用自然,使观者产生深刻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
画面中,山峰峰峦叠嶂,从远处遥望如同云雾缭绕。
岩石纵横交错,有的象动物,有的象人物,有的象物体。
山川河流纵横交错,溪水流淌,瀑布飞泻。
草木葱茏,点缀着画面,增添了生气和活力。
整幅画面的印象非常深刻、壮观,让人不禁心生敬畏之情。
除此之外,龚贤的《千岩万壑图卷》所蕴含的思想意蕴也非常值得关注。
画中大自然的力量无所不在,这种力量和依赖大自然的生命形态都体现出了中华文化一直以来所崇尚的生命、自然和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观念。
同时,画中也体现出了大自然的无穷性和创造力。
对于龚贤而言,大自然无所不能,也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神灵,经常用在宗教、哲学和文学等方面来表达一种信仰和敬畏。
总之,龚贤的《千岩万壑图卷》是一幅富有大气和想象力的山水画作品。
它造型新颖、构图合理,含有深刻的艺术思想,赋予了人们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新的启示和认识,也为山水画画派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对龚贤山水画的再认识初识龚贤的山水画,并不喜欢也不理解,粗看龚贤的山水画就像不少人认为的那样就是素描山水而已,只要把山石结构造型画出来,明暗关系画出来就可以了。
随着对他的山水画的学习并阅读了有关于他的山水画研究的文章才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了他的山水画风格特点。
龚贤生于明末清初,遭遇了国破家亡的困苦后隐居山村,过着清贫、恬静的村居生活,他寄情山水,潜心书画中,多描绘南京一带的山水,宣泄胸臆和对故国山河的眷念之情。
龚贤在《自藏山水图轴》中题“画以气韵为上,笔墨次之,丘壑又次之”,可见其对画中神韵和笔墨的重视远在之上,龚贤的画是重意境,重笔墨的,中国画的笔墨并不是单纯的技法,而是一种意境,体现了画家个人的性格、气质、功力、襟怀、情趣、追求和审美倾向等。
他的山水画层层积墨渲染,常常有七八遍甚至十几遍之多,达到苍润厚重的效果,表现出山川的意境和神韵,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特色。
他的积墨山水求润不求湿,皴擦时也要见笔,绘画严谨,一丝不苟,他提倡“一笔是则千万笔皆是,一笔不是则千万笔皆不是”,也就是要把每一笔练好,笔墨功夫才能练好,他的山水画力求明暗明确,但与素描的明暗表现不同,讲究的是黑白对比,虚实相生,如太极图中的阴阳互补,体现了中国的太极理念和玄学思想,山石的阴暗处和树木的浓密处层层叠加,体现了浑厚感,而山石阳面和树木只做简单的勾勒,大体留白,使人觉得画面清晰明净。
他画石先画外轮廓,再画内部石纹,再皴擦,先干后湿,表现山师的凹凸起伏的结构,于微妙处见精彩,体现了他对造物的体会深刻和很强的写实能力。
他画树的方法看似简单,其实也是他从大自然的观察揣摩后加以提炼得到的程式,他在课图稿中说树如人,或站立或俯仰,各具姿态,树枝如人手臂,树干如人躯干,树根如人足,让人从中感受到树木的生动之态和他的感受和联想。
我们临摹画的过程就是体会画家的思考过程,不能只看表面,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龚贤的山水画是在长期观察自然体会自然中得到的,他曾说“我师造化,焉知董黄”,我们现在习画也应在掌握传统山水画程式的基础上多写生,多观察,才能画出能够表达自己真挚感受的生动作品来。
浅谈龚贤《千岩万壑图卷》
《千岩万壑图卷》是龚贤的代表作,是一幅通过笔墨描绘了巍峨险峻、千姿百态的山
水风光的长卷。
龚贤自幼酷爱画画,他的画风多受唐朝画家李思训的影响,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画风:
画山水,重在描摹山川林壤,以塑造山水情调为主。
《千岩万壑图卷》是他最为成熟的一
幅作品,展现了他成熟的技巧和对自然的感受。
这幅长卷横跨十二尺,高度32.6厘米,呈现出一幅广阔而壮观的山水画卷。
画面中,巍峨险峻的群山起伏,苍劲有力的枯树与鸟儿形成和谐动感的对比。
水流奔涌,波涛汹涌,未曾见过的景观纷至沓来。
作品的整体构图饱满,气势恢宏,表现出巍峨雄伟、千姿百态
的自然之美。
在画面细节处理上,龚贤的笔墨十分精细,运用了点、线、面的结合,细致描绘了山
水内部的细微差别,添加了更多的自然细节,更真实的展现一幅栩栩如生的山水画卷。
这
样的精细构思让整个画面更加逼真,让人不得不为之倾倒。
同时,在色彩方面,龚贤使用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技法,将轻柔的淡墨与润色水混合,
描绘画面细节。
这种颜色掺混的柔和笔触既可以塑造出柔美优美的景深效果,又可以表现
出高贵、清新的氛围和秀丽的意境。
龚贤的《千岩万壑图卷》不停地创造出一种美的境界,为人们敞开了一扇自然之美、
文化之美的窗户,让人们感受到了自然和艺术之美的融合与升华。
龚贤的画卷,展示出了
他深入人心的艺术表达和尽善尽美的技巧……。
2020-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龚贤山水画的风格研究张春苗(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龚贤,是诗、书、画三位一体的艺术家,他的山水画尤其是他所独创的积墨法,那种强烈黑白对比的绘画风格,使其作品在绘画史上脱颖而出。
龚贤的画风经历过三个阶段:“白龚”、“灰龚”和“黑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学习前人的同时,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绘画风格逐渐由淡过渡到深,其画风逐渐走向成熟,其中他的“白龚”,“黑龚”画风尤为著名,被世人所熟知。
本文主要对著名山水画家龚贤的山水画风格转变进行分析,通过他的白灰黑风格去分析了解他画风多变的原因及其特点。
他是一位极具探索精神的山水画家,正是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的精神,才使其山水画在画坛上颇有成就。
关键词:龚贤;白龚;灰龚;黑龚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4-0036-01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4.022一、龚贤山水画的创作背景龚贤生活在政权交替的年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龚贤内心对政治的不满导致他一心想归隐山林,过与世隔绝无忧无虑的书画生活。
虽战乱交替,但经济发达,皇室贵族重视绘画,文人士大夫酷爱文物收藏,以及市民阶级的扩大,大众审美需求也不断的多样化,此时的画坛出现了各种画派,“金陵八家”不同于保守派的四王和革新派的四僧画风,在画坛脱颖而出。
龚贤的画风经历过三个阶段:“白龚”、“灰龚”和“黑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学习前人的同时,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绘画风格逐渐由淡过渡到深,其画风逐渐走向成熟,其中他的“白龚”、“黑龚”画风尤为著名,被世人所熟知。
二、知白与守黑龚贤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又不断的探索新的东西。
明末清初崇尚简淡之风,他不仅继承了董其昌崇“淡”画风,他还不断积累,勇于创新,悟出了属于自己的绘画思想———“守黑”。
浅谈以龚贤山水画为临本的临摹教学前言中国的山水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其中,龚贤的山水画作品被誉为传世之宝。
作为一位著名的山水画家,龚贤的作品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在现代教育中,以龚贤山水画为临本的临摹教学也被广泛采用。
本文将探讨以龚贤山水画为临本的临摹教学的实践意义以及具体措施。
为什么要以龚贤山水画为临本临摹?临摹是学习绘画的一种重要方法。
以龚贤山水画为临本临摹,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意义:1.突出画家的艺术风格艺术家的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以龚贤山水画为临本临摹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突出画家的艺术风格。
2.熟悉中国山水画的传统龚贤的山水画作品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传统,包括构图、线条、纹理、色彩等方面。
以龚贤山水画为临本临摹能够帮助学生熟悉中国山水画的传统,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艺术文化。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标准与西方艺术有所不同,以龚贤山水画为临本临摹能够帮助学生熟悉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标准,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具体措施以龚贤山水画为临本的临摹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适当的教学材料选择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画作进行临摹,对于小学生,可以选择构图简单、色彩鲜明的画作,让他们感受到山水画的魅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对于中学生,则可以选择构图复杂,技法较高的画作,让他们学习到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创意。
2.重视教学过程临摹教学不仅仅是复制画作,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让学生了解到画作的构图特点、线条表现和色彩运用等方面。
同时,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与学生互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他们指导和帮助。
3.引导学生创造性临摹学生在临摹过程中应该注重创造,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龚贤画作的韵味,让学生在临摹中学会发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结语通过以龚贤山水画为临本的临摹教学,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中国山水画的传统和魅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浅谈龚贤《千岩万壑图卷》《千岩万壑图卷》是中国明代画家龚贤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幅卷轴画,全长51米,描绘了中国南方山水的壮丽景色。
这幅画以其雄浑的筆触和精湛的技巧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千岩万壑图卷》以真实的山水风景为基础,但通过龚贤自己的构图和艺术处理,将现实景物转化为了一种具有象徵性和概括性的阐述。
画面上,高峻的山峰,瀑布飞泻,奇石叠嶂,池塘清澈,树木葱茏,溪流纵横……这些元素无不展現出山水画的魅力和艺术境界。
从整幅画所展现出的景色和氛围中,可以感受到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和意境。
龚贤擅长运用湿法绘画技巧,以濕氣經典為基礎,从云雾烟雨到山川村庄再到花草鸟兽,不同画面都有精细而准确的描绘。
他的画笔灵动自如,不仅仅是画面上的景物,更注重表现主题的情感和意境。
他能够巧妙地运用墨色和留白,创造出层次丰富的山水画面,给观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思考。
除了绘画技巧之外,龚贤在构图和景深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
在《千岩万壑图卷》中,他将画面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独特的特色和景观。
他通过巧妙地运用弯曲的线条和对比鲜明的色彩,创造出远近有致的透视效果,使整幅画看起来更加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一幅好的山水画,在表现山川风景的也应该能够体现画家的独特个性和情感。
龚贤的山水画不仅仅是在描绘自然景色,更重要的是通过画家自己的艺术处理,传达出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他的画作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对自然的礼赞和思考。
《千岩万壑图卷》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颗明珠。
它通过细腻的技巧和独特的构思,展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山水景色和浓厚的意境。
这幅画作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述,更是一种对大自然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它不仅意味着中国画艺术的丰富多样性,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
历代名家——龚贤作品赏析龚贤⼭⽔艺术简介⽣平和交往龚贤(1618—1689),⼜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号柴丈⼈、钟⼭野⽼。
江苏昆⼭⼈,流寓⾦陵(今南京市),他是明代著名的遗民画家,有“⽼归钟⾩作遗民”之句,为⾦陵⼋家之⾸,⼯诗⽂书画,著有《草⾹堂集)、《半亩园诗》。
所画⼭⽔能扫除时习,上追董 (源)、巨(然),⽤墨深厚,皴擦每⾄⼗余次,⾃谓前⽆古⼈,后⽆来者。
⾃写⼩照作为⼀个扫叶僧,因名所居之楼,为扫叶楼。
有《画诀》传世,⾔近旨远,极⽅便于初学。
龚贤所⽣活的时代,正是⼀个“天崩地解”的时代。
他深受国破家亡之苦,主张抗清复明,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条符合⼈民要求的进步的道路,他不只是⼀个有成就的画家和诗⼈,⽽且还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都关怀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兴亡。
龚贤⾃幼喜画,⼗三岁便能画。
他在《溪⼭⽆尽图》中,⾃跋道:“忆余⼗三便能画,垂五⼗年⽽⼒砚⽥,朝耕暮获,仅⾜糊⼝,可谓拙矣。
”龚贤⼆⼗岁时,就喜爱《⽶⽒云⼭图》。
《龚半千⼭⽔精品册》跋⽈:“余弱冠时见⽶⽒云⼭图,惊魂动魄,殆是神物,⼏欲拟作,⽽抵吮笔竟不能下,何以故?⼩巫之⽓缩也。
历今四⼗年,⽽此⼀⽚云⼭,常悬之意表,不意从⽆意中得之。
”1646年,龚贤曾到北⽅苦寒之地垦荒。
诗中有“觅⾷不⽑地,冰霜坏⾐襟”之句,⼤概龚贤在北⽅垦荒,由于不善经营,最后破产负债⽽归,所以有“破产罢躬耕”,“已逃债主孑⾝去”的诗句,⼏经⾟苦才回到了南京。
顺治⼗三年(1656),龚贤三⼗九岁,得悉好友周亮⼯在京师,龚贤想投奔他,于顺治⼗三年由南⽅北上,经过泰⼭与黄河,曾有泰⼭之游,作《登岱》诗:勒马瞻东岱,嵯峨势独尊。
半空悬⽇观,⼀窦仰天门。
⽓接荆吴⽩,云归齐鲁昏。
久虚封禅事,碑碣幸长存。
康熙六年(1667),龚贤五⼗岁,由于感到在扬州的⽣活不安定,决⼼迁回南京居住。
龚贤在此地仍然和那些爱国志⼠、友⼈相联系,友⼈们有时也去访问他,赠给他不少诗篇,对他隐居后的清苦⽣活和坚贞⽓节表⽰同情和钦佩。
墓如秀女唷研究
以《挂壁飞泉图》为例
探索龚贤山水画艺术
口郑姣姣
摘要:文章从龚贤的《挂壁飞泉图》着眼,分析了他的山水艺术的阶段性——“白龚”“灰龚”“黑龚”的特色和他的积墨法的具体
笔墨运用形式,以及构图法的具体呈现形式。
关键词:阶段性积墨法构图法
龚贤又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 又号柴丈人、钟山野老,是“金陵八家”之 首。明朝末期生于江苏昆山(约1618年), 逝于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龚家是昆 山的大家族,祖上几代都在朝上当官,家境 殷实。不幸的是龚贤10岁左右母亲就去 世了。这样的环境使龚贤从小就很敏感, 经常写诗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使他对美有 一定的领悟,为后来的作画打下了基础。 其后来随父亲来到金陵(今南京),13岁拜 董其昌为师。他处在明清朝代更换之际, 清兵很快进入金陵,龚贤被迫离去,后来为 了养象去了海安当私塾先生。当他再次回 到南京时,过的是清凉山上的隐居生活,他 人生的最后时光也是在这里度过的,享年 71岁。下面笔者具体介绍龚贤的山水画 艺术。 一、《挂壁飞泉图》创作背景 现无从查此图的资料,但从风格上断 定,它具有“黑龚”的特点,是龚贤后期的作 品,从年表来看,约作于康熙年间,这时龚 贤50多岁。龚贤经历了全部亲人的离世, 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后因朝代更替导致其 一生的颠沛流离。作为明朝的遗民,他从 明末到清初一直没有停止对清统治者的反 抗。他一生都活在矛盾和逃避之中,只有 山水画创作才会给他一片清静之地。 二、总论龚贤积墨法特点 “自龚”时期是龚贤20到30岁之间,代 表作《疏木茅屋图》《江山林屋图》。关于他 的早期作品文献里记载很少,只能靠推 断。“白龚”作品皴擦比较少,连染都很少, 只画山体的外轮廓。此种风格的小画还可 看得清晰,大画则必须离远才能看出山 石。此种风格前无古人。“灰龚”时期是他 30到40岁之间,代表作品是《清溪绕门 图》。这个时期龚贤主要还是画皴擦少的 山水,也会尝试画一些皴擦多的山水。“黑 龚”时期是其40岁之后,代表作是《千岩万 壑图》。这是他成熟期的风格,这时他的山 水画最具有艺术价值。“黑、厚、润、实”是其 此时期画作的最大特点。他的积墨法师法 沈周较多,如从沈周的《东庄图》能清晰可 见龚贤积墨法的踪影,只是此图中只画了 一遍,这一遍可以说是龚贤积墨法的雏形。 总体而言,“白龚”时期与“灰龚”时期 的画相对简单些,后期的画更有层次、更有 分量,单从点景的房屋就能看出,后期的画 哪怕是一个点景的房屋也被精心渲染以分 出层次。 三、细论龚贤的积墨法 龚贤的皴法是一遍一遍干皴,所以走 的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由干 入润是他的积墨法特点,这样他的画才会 具有黑、厚、润、实的效果。与其他画家的 积墨法相比,他的画层次感强,主要是因为 他灵活使用“面皴”。龚半千用的“面皴”不 同于”线皴“(如以线为主的披麻皴),此种 皴法也是独一无二之法。在此介绍一下 “面皴”和“线皴“的区别,有助于我们理解 龚贤的积墨法和他的绘画师承关系。从长 宽方面讲,“面皴”比“线皴”较宽些,且短 些。这两种皴法的共同之处是都能层层积 墨,只是“线皴”的遍数不宜过多,否则线条 就会失去书法的美感,也显得乱而无章。 龚贤的皴法也汲取了米家山水的营养:把 “米家”的湿横点变为干笔面皴。 此皴法有面积的大小,有干湿浓淡的 变化,这样容易画出“活墨”,画面比较鲜 活、生动,不同于一般的“死墨”画面呆滞不 通,大大减弱了画面意趣。应从淡而干的 墨皴起,渐渐地加深,一层层的形状大小应 有所区别,这样层与层之间就会有所区别, 还会有飞白出现,就显得比较透气。“死墨” 与“活墨”的最主要区别在于水分:用笔干 则出现“活墨”,用笔湿则容易变成“死 墨”。当黑则黑,当亮则亮,这是龚贤处理
画面关系的最大特点,能强烈地显出石头
的三面来。要做到黑,至少得皴十几遍。
四、《挂壁飞泉图》的构图法则
此图遵循郭熙的“三远”法中的高远法
则,有仰视的感觉,是中国画传统意义上的
“动点透视”。此图留天不留地,不同于“四
王”的留天留地。画面分为四大段,中间以
云雾隔开,层与层之间用树木连接,避免脱
节,有连贯性。大石头与小石头相间,主宾
明显。此图可算是巨幅,以气势取胜,且气
势有流动感,不僵硬。但与气势较强的宋
画相比略显弱,和以“柔弱”相称的“四王”
相比要强。“四王”的构图略显散、碎,所以
气势减弱。
五、《挂壁飞泉图》的艺术价值
此图为立轴,绢本,纵273厘米、横99
厘米。图中主要表现山泉飞泻,这是整幅
画的视觉中心。白云围绕山峦,茅屋错落
于山问,草木葱郁,衬托出一股静谧气息。
技法方面,作者用积墨法一遍遍皴点山石,
笔墨厚重。用墨较浓,但留出了受光的部
分,黑白对比分明,构图比较满,但并不让
人觉得堵塞。墨色浑然一体,稳重淡雅,显
示出了层次感与润泽感。画的右上角题写
“挂壁飞泉同夜月,月光来处四窗虚。山中
满地白云湿,不是楼台不可居”,这道出了
龚贤创作时的心境。
参考文献:
[1]上海书画出版社.龚贤研究.上海书画出版
社,2005.
[2]孟繁玮.中国绘画大师精品系列:龚贤.江
西美术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编辑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