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冯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7
浅析冯氏贺岁片的主要特征作者:韩诗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2期摘要:贺岁片进入中国内地已经经历了十几年时间,冯氏电影从早期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到近几年的《非诚勿扰》,经历了探索、转型与回归,使冯小刚电影在中国“贺岁片”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主要通过对冯氏贺岁片主要特征的研究,力图借鉴冯小刚电影的主要特点提出商业化电影的运作的主要规律,以此来振兴中国商业电影市场。
关键词:冯氏;贺岁片;特征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137-01从1995年内地引进放映贺岁片《红番区》开始,贺岁片至今在中国内地已经生存十几年的时间了。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内地经历了从接触贺岁片到观赏贺岁片到尝试拍摄贺岁片的过程。
在尝试拍摄贺岁片的导演中,冯小刚突出重围,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开创内地贺岁片的先河,由耗资600万到收益3600万的票房开始,冯小刚一系列贺岁片的商业成功给疲软的中国市场注入了一丝活力。
冯氏电影从早期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到近几年的《非诚勿扰》,这位长相越来越好看的导演,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大陆贺岁片的老大。
从冯氏电影的成功看冯氏贺岁片的主要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平民化冯氏电影之所以能在不景气的电影市场站稳脚步离不开他影片选材的平民化,冯小刚一直都抱有“我是一个平民导演”这种态度来拍摄电影,“观众喜欢什么,我就拍什么”的原则,使这些题材都是着眼于普通平民所经历的事情,直接表达了中国混杂的生活。
既迎合了大众的审美心理也关注多数人的精神需求和趣味焦点。
影片时常将常人的喜怒哀乐尽收眼底,以大众的眼光选取题材,从百姓的视角评价社会,从普通人的自我心理做文章,折射平头百姓的生存处境。
于是也就有了“住房”“婚外情”“明星”“相亲”这些百姓关注的东西成为电影的主要内容。
《不见不散》对身在异国他乡的小人物艰难的现实生存的关爱与祝福;《甲方乙方》表现的是现代都市人风光生活背后心灵的孤独与空虚;《大腕》将视点放在了现代人们生活中无孔不入的很浓的金钱意识和商业广告;《天下无贼》对善良人性的呼唤;《手机》将目光投向了现代社会愈演愈烈的婚恋、诚信问题;《非诚勿扰》中普通人生的传奇相亲……而在人物设计方面,冯氏电影的主人公都是普通老百姓,没有出众的外表,没有做过惊人的事迹,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实实在在的普通人。
关于冯小刚电影《芳华》中的人性分析
《芳华》是冯小刚执导的一部以抗战时期为背景的影片,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战争岁月中的爱恨情仇。
影片中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人性的各种复杂面貌。
在这篇文章中,将对影片中的人物人性进行分析,探讨他们各自的动机、行为和心理特征。
影片中的女主人公露西娅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爱情的执着。
她在面对困难时,不畏艰险,始终坚持自己在战争年代的情感选择,表现出对爱情的忠诚和坚定。
在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挑战时,她也展现出了犹豫和无奈。
这种矛盾和复杂的情感在露西娅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她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和立体。
影片中的男主人公陈学冬也是一个备受矛盾困扰的人物。
他一方面对露西娅有着深厚的感情,愿意为她放弃一切,他又身不由己地被战争和艰难的生存状况所束缚,使得他的行动和选择也充满了无奈和矛盾。
陈学冬的人性表现了在极端的环境下,人们往往会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选择,展现出了复杂的心理和行为。
影片中的其他角色也都有着各自鲜明的个性和人性。
一些人物表现出了对权力的欲望和不择手段的行为,有些则展现了对爱情的忠诚和坚定,有些则在战争的残酷中表现出了自私和冷漠。
这些人性的展现使得影片更加饱满和生动,也揭示了人们在极端环境下的各种行为和选择。
在《芳华》中,冯小刚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展现了人们在战争岁月中的各种面貌。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表现出了信念的坚定、激情的澎湃、欲望的蛮横和对爱情的忠诚,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真实。
影片中的人物也让人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人性的本质,以及在极端环境中人们的行为和选择。
莎士比亚说,戏剧是时代综合而简练的历史记录者。
被誉为“影坛鬼才”的冯小刚似乎想用自己的电影说明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艺术的高下不以得到专家的认同论成败,他拍电影似乎只有一个终极目的,他将这个目的表述为“我的片子是拍给人民看的”。
也许,说是拍给大众看会更贴切一些。
的确,他导的电影创造了中国近年来票房的新高,给本不景气的电影市场带来了非同一般的冲击,冯小刚的名字为越来越多的观众熟知,他自己就曾说:“每年12月,我都过一节,我的电影节就在12月份。
是观众掏自己兜里的钱给我做了一奖杯。
”可是观众群的增多,并没有给他带来桂冠,“金鸡奖”落选,“百花奖”也没有得到期待中的好成绩,甚至连一直为评论界看好的傅彪(《没完没了》中男配角扮演者),也是名落孙山。
冯小刚的失落是自然可以想见的,“我拍电影不是为了得奖”,话虽然说得英雄豪气,但是失落和不服气还是掩饰不了的。
这就难免给人们带来思考,那就是票房高的电影是不是就该这么倒霉,或者,这是不是说明我们的观众电影欣赏水平有问题或者是专家们的眼光有些问题?这确实需要好好地加以研究,否则,中国电影专家与观众欣赏的错位无疑将导致电影创作的两个极端。
因此,笔者意欲通过对冯小刚类型电影的个体研究,探讨贺岁片这一文化快餐的得与失、成与败,以期为电影的艺术创造和可观的票房相结合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探索。
1、从类型电影的诞生看冯小刚电影创作的初衷有人说,好莱坞电影的“杀手锏”就是生产类型电影,他们靠编织一个个相同或相类似的电影童话来打动观众的心。
所谓类型电影,无非就是按照不同的类型或样式来创造影片,其中主要有西部片、喜剧片、歌舞片、侦探片、惊险片、幻想片等。
它从诞生之初起就和经济效益紧密相连,由于制片厂商为攫取最大利润,对一些受观众欢迎的影片大量仿制,时间长了就形成了某些相对稳定的影片类型。
20世纪20年代末期,经济危机席卷美国,引起了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各个方面的强烈动荡,人们朝不保夕,填饱肚子尚且困难,哪还有心事欣赏什么艺术。
Xi Ju Yu Ying Shi·戏剧与影视关于冯小刚电影《芳华》中的人性分析陈欢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摘要:《芳华》这部电影描写了文革时期一群年轻人的成长经历,在描写他们长大的过程中,展现了人性和时代的挣扎,从“伊甸园”文工团到“屠宰场”中越战场,善良的刘峰终究还是放下了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光环终究臣服于理性主义,但是善良的心没有消失;何小曼性格的懦弱让她的人生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但是她最终为尊严奋起反抗,展现了人性的光辉;被欲望蒙蔽双眼的林丁丁,从天堂走向了地狱,她将婚姻贡献给了自己的欲望,最终上演了一场婚姻悲剧。
电影中的主要人物都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让人动容,让人思考人性。
本文主要分析了《芳华》故事中三个主要代表性人物。
关键词:冯小刚电影《芳华》人性分析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4-0163-03一、理想主义光环下的英雄悲剧刘峰是电影《芳华》的主人公,是这场往事的核心人物,在文工团里,他是一个模范,在那个如同伊甸园一样的文工团里,刘峰是大家的模范,是大家学习的对象,在屠宰场式的战场上,他用自己的行动征服了大家,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在那个时代,刘峰这种人的存在印证了平凡但伟大的时代价值取向。
刘峰的性格无疑是非常好的,他被文工团的其他人称做又一个雷锋,所以他有一个外号叫“雷又锋”,这也表明了人们对他的喜爱。
在文工团里,不管是谁需要帮忙,只要喊刘峰,他都会帮,不管这个忙是大还是小,“这个自知不重要的人,用无数不重要的事凑成重要”。
也因此,刘峰成为了文工团人们心中的当代雷锋。
也正是因为刘峰如此性格,造就了他后来的悲剧;也正是因为他如此的性格,他的悲剧才如此动人;也正是因为刘峰如此性格,才造就了理想主义光环下的英雄悲剧。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悲剧人物最重要的核心特点是“善良”,一个善良的人的悲剧遭遇才会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也更富有艺术效果。
冯小刚个人资料 篇一:冯小刚徐帆养女照片曝光 冯小刚徐帆养女照片曝光 徐帆带着女儿面见媒体 冯小刚与徐帆有一个养女已经不是秘密,出于对孩子的保护,他们从没有让孩子在媒体 上曝光。
拍摄《唐山大地震》后,特别是徐帆的心灵受到了洗涤,在电影《唐山大地震》中徐 帆扮演了一个做了“艰难抉择”的妈妈,她感觉灾难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加上和灾区儿 童、孤残儿童的接触,让她意识到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十分迫切的事。
于是徐帆发起了“M 计划”呼吁公众关注儿童心理健康,M(Mother)是指母爱如山的意思。
冯小刚徐帆夫妇 在昨天的“M 计划”启动仪式上,徐帆主动带女儿走近媒体,意是为推广这个活动,为推 广该计划,徐帆邀来翁虹、王艳、买红妹、刘蓓、孔维、刘莉莉六位明星妈妈带宝宝出镜。
曾被人偷拍到的冯小刚徐帆的养女 此外,徐帆还通过冯小刚邀来张和平、赵季平创作“M 计划”主题曲《妈妈》,自己亲自 演唱并主演 MV。
徐帆透露,今年“M 计划”的活动之一是举行主题儿童心理图画展。
她说:“家 长应该看看这些画,了解孩子们在想什么,这样才能和孩子们好好沟通。
” 篇二:冯小刚电影的艺术风格 冯小刚电影的艺术风格 在今天的中国谈到导演,大家总会想起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与前两位获过国际奖项无 数的第五代导演先驱者来说,冯小刚的个人奖项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因为他的身份是定位于一 个具有巨大的票房号召力的以民众口碑建立的导演。
冯小刚一直以普通观众的口碑建立起自己 的电影风格,同样也是唯一一直在拍商业片的导演。
作为一个纯粹的商业导演,他的艺术成就 可能的确比不上张艺谋陈凯歌这些从专业电影学院毕业的专业导演, 但是这不能否认他的电影 深处的小人物的大智慧,至少这些人打动了中国观众,让他们心甘情愿的走进电影院。
冯小刚 1958 年 8 月 18 日出生于北京的普通家庭,因父母离异和母亲姐姐生活在一起。
冯小刚的母亲是个有着坚强生活精神的好妈妈,在冯小刚的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里曾经有 过这样的描述:冯妈妈四十多岁时就开始与病魔做斗争,五十多岁起身患重病瘫痪在床,尽管 冯妈妈的身体很不好,但是她始终以坚强的精神鼓舞着儿子冯小刚,她曾经在病痛中对冯小刚 说;儿子,你将来会顺顺利利的,因为所有的苦难都让妈妈一人尝尽了,只要你有了出息,妈 妈的罪就没有白受!应该说冯小刚的生活经历对他以后的创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于冯小刚电影《芳华》中的人性分析《芳华》是冯小刚执导的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情感温暖的电影作品。
影片中的角色形象深刻,展现了各种不同的人性面貌和情感体验,同时也反映出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变革。
本文将就电影《芳华》中的人性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影片中的角色形象十分丰富多彩,每个人物都展现了不同的人性特点。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首先看到了主人公霞珠的坚毅与不屈。
她是一个性格坚强、敢爱敢恨的女性,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她勇敢地守护着自己的爱情和理想。
她的坚毅和不屈精神,体现了她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展现了她对爱情和梦想的坚守。
与此影片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有的是刻板印象,有的则是充满魅力和魄力。
这些丰富和多样化的人物形象,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真实而立体的人性世界。
影片中的人性也展现了对家庭、友情和爱情的理解和探索。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霞珠与何小萍之间的深厚友情,她们相互扶持、相濡以沫,共同面对着生活的困难和挑战。
这种真挚的友情,体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真诚。
影片还展现了家庭对人性的影响和塑造。
在那个年代,家庭是人们情感的重要依托,有时也是人们命运的转折点。
电影中的角色在家庭中承受着痛苦和幸福,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家庭关系也反映了人性中的纯真和复杂。
影片中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中的善良和恶意、真诚和虚伪、忠诚和背叛等各种矛盾和冲突。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他们的选择和行为也受到了社会环境和个人成长的影响。
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他们的命运和情感经历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也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真实而有深度的人性世界。
影片中的人性还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那个年代,人们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向往和憧憬,他们也为之奋斗和付出。
在这一点上,影片中的角色形象体现了对精神和物质生活的不懈追求,也展现了他们对爱情和梦想的坚守和执着。
影片中的人性,正是在这种向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也引发了观众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共鸣。
冯小刚其人初看乏味,读他的作品再看其人却还真有点男人味,也是最懂得电影这个味
的中国人了。
冯小刚的作品算起来算看了几部,好象还是因为他,才有了贺岁片这个说法。
至于贺岁片到底是一个什么含义,我不去问。却是因为到了年底,我们知道又该有冯导
的作品了。
冯导的东西,有一种深度。
他不象张艺谋。如果中国只有张艺谋,那中国的电影真的完蛋了。事实上张艺谋的东西
(《英雄》和《十面埋伏》)只怕也只有他自己看得懂。如果说看了张导的东西有一点印象的
话,那就比如是看云了。象云什么也没有,有的话那也只有一点颜色。色彩的颜色,女人的
姿色。
冯导的东西不同。他是把张艺谋的丢掉的东西捡了起来。而张艺谋把艺术的最重要的东
西完全丢掉了。张艺谋艺术也就完了。
张艺谋现在还有点票房号召力那也只是强弩之末,日薄西山了。
而冯导的东西则日渐其生命力。看了冯导的《一声叹息》和《手机》后,我们有一种感
觉,冯导终于走出了艺术的泥沼(语言的贫、乏),走向一种生活的本真。
实至名归。冯导的东西现在是要比张导的东西更具有价值的。冯导不愧为中国影坛第二
把交椅。张导之所以还在第一把交椅上,那是因为他在中国电影史走向国际有功不可没的地
位。
希望冯导能拍出中国人更喜欢看的电影。也希望张导能在所谓票房骄绩背后冷静下来,
不要在商业大潮中淹没了自己,要是真的到那时,才是一个电影人真正的悲哀。
1、冯小刚:冯氏幽默,京味十足冯小刚,1958年出生于北京。
中国电影导演,编剧。
冯小刚作品风格以京味儿喜剧著称,擅长商业片、在业界享有贺岁片之父的美誉。
其导演过的电影总票房超过20亿,是中国内地最具有电影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之一。
近年主要电影作品有:《天下无贼》、《集结号》、《手机》、《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等。
说到中国的导演,可能你第一反应就只有两个人,张艺谋和冯小刚。
确实,在中国导演界这两个人是举足轻重的,也是最有成就的。
与张艺谋不同,冯小刚除了《夜宴》不尽如人意外,基本上没什么口碑太差的电影。
而那种冯氏幽默早已深入人心作品:《天下无贼》《夜宴》《集结号》《非诚勿扰1、2》《唐山大地震》《温故1942》2、张艺谋:开启大片时代张艺谋,中国著名电影导演,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获得过美国波士顿大学、耶鲁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其拍摄的电影多次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是中国在国际影坛最具影响力的导演。
早期他以执导充满中国乡土情味的电影著称,艺术特点是细节的逼真和主题浪漫的互相映照。
2002年转型执导的武侠巨制《英雄》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
他的电影风格勇于创新,且涉及题材广泛,每次上映都能引起国内舆论的高度关注。
张艺谋执导战争史诗电影《金陵十三钗》获得2011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
作品:《英雄》《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3、杜琪峰:最犀利的导演香港知名导演,1972年,进入无线担任编辑,之后做导演和监制。
杜琪峰于2000年后的个人创作趋于成熟,显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并逐渐受到国际影坛关注。
如:《大块头有大智慧》、《大事件》、《PTU》、《柔道龙虎榜》、《黑社会》和《黑社会之以和为贵》相继参赛、参展戛纳电影节;《放·逐》参赛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与徐克、林岭东合导的《铁三角》参展戛纳电影节,与韦家辉再次合作的《神探》参赛威尼斯国际电影节,2008年,拍摄四年之久的《文雀》入围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
关于冯小刚电影《芳华》中的人性分析《芳华》是冯小刚执导的一部电影,主要反映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服役于军队的一群年轻人的成长历程,以及他们在面对生活与爱情时所经历的种种挣扎与矛盾。
电影通过描述这些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本质、人性和道德上的种种考验与选择。
首先,在电影中,人的本质得到了充分的呈现。
这些人在军队生活中,经历的是一种严格规矩和残酷训练的环境,这种严格的素质和精神被深深烙印在了他们的灵魂里。
他们在生活中养成了勇气、毅力、奉献和追求真理的品质,他们在面对生命的走向时,表现得非常坚韧和勇敢。
这些特质被揭示在他们之间坚定的友谊和对国家以及家庭责任感的坚持中,表达了人不屈不挠的本质。
其次,人性上的种种考验与选择,也是电影的一个重要主题。
在电影中,人们经历了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困难和选择。
许多年轻人,在感情和生活面对压力时,做出了各种选择。
比如,作为女主角的小芳,在面对生活压力和爱情时,做出了各种选择,包括无意为之的婚姻、暧昧的感情以及毅然决绝的另谋他路。
这些选择,揭示了她的人性和内心的挣扎。
这种人性的考验和选择,对于那些在特殊时期生活的人来说,也是很有代表性的。
他们在面对种种乱象时,做出一些平凡而又有效的选择,不仅是良好的人性展示,也表现了人的无畏和自我拯救的可能性。
最后,道德方面的考验和选择在电影中也同样得到了揭示。
尽管在当时的环境下,许多决策和行为都被强加上了一定的政治标准和社会标准,但在亲情、友谊和爱情面前,人们面对的道德困境同样非常深刻和真实。
人们在面对道德遵从和自由抉择时,做出了各种选择,例如刘峰在面对离婚的妻子和要求给钱的亲戚时的选择,以及小芳在家人的约束和自由恋爱之间的抉择。
这些选择,在道德和伦理上的考虑和实践,呈现了人们丰富的人性和真实的残酷现实。
总之,在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中,对人性方面的描写,包含了人性本质、人性的种种考验与抉择,以及人类困境下的道德挑战和选择。
因此,《芳华》被认为是一部高度抽象化和哲学性质的电影,在表达良好的人性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浅析冯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摘要:冯小刚作为我国银幕上一位异军突起的导演,曾致力于对意识形态下所形成的电影模式的反叛,致力于电影艺术潜力的感性挖掘。
1997年他开创了内地贺岁片的风潮,并始终把注意力集中于喧闹的当代都市生活和市井平民的精神状态,他的电影继承了王朔小说中的戏谑、反讽等特点,对人生的调侃和对大众文化的嘲弄推向了极致。
本文试图归纳出冯小刚电影的叙事规律,以期从中折射出冯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为今后对冯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有新的理解和思考。
关键词:冯小刚,贺岁电影,艺术特色,传播策略Analy sis the Art of Feng Xiaogang’s moviesAbstract: As an outstanding director in China’s movie industry, Feng used to be a rebellion of the old forms which were established with ideology and devoted to discover the potential of art. In 1997 he set the starting of new year’s film in mainland, focusing on the city life and civilian’s psychosis. Meanwhile his movies inherits Wang Shuo’s novels characteristics-Irony and Banter, and enlarged the “game” to the entertainment of life in the movies. He has created his rules of his commercial movies and used the proper ways to promote the movies. And in this way could Feng becomes the benchmarking in China’s movie industry.Key words: Feng Xiaogang, New Year’s movie, Art characteristics, spreading methods引言90年代以来,一方面我国电影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为电影的发展扫清了诸多障碍,创造了电影发展的良好契机,但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开放,好莱坞电影始终笼罩着中国电影,本土国产电影的创作数量逐渐下滑,电影票房市场也一蹶不振,电影的发展似乎遇到了瓶颈。
但冯小刚导演作为一名非科班导演,1997年创作的《甲方乙方》开创了内地贺岁片的风潮,并且多部作品都获得当年票房市场的冠军,也为奄奄一息的中国本土电影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不论是他独特的“冯氏贺岁片”,还是艺术电影《唐山大地震》、《温故一九四二》,都有不俗的表现。
他能在商业片和艺术片都获得票房市场的成功,这是能引人深思的。
他的电影艺术特色有哪些?在商业和艺术间的如鱼得水能够带给我们那些启示呢?一、小人物简单欲求的平民化表达从1997 年开始,冯氏贺岁片高扬“贺岁喜剧”的旗帜,针对最佳放映档期,演绎社会关注的情感问题,冯小刚开拓了本土娱乐电影的制作策略。
他连续拍摄了三部贺岁喜剧片,分别是《甲方乙方》、《没完没了》、《不见不散》,这几部作品自始至终突显着颜色分明的艺术格调以及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贺岁喜剧片也就成为了他电影创作的最主要类型之一。
冯小刚导演的三部贺岁片自始至终贯穿着他的大众文化思想。
他的贺岁片的活力来自一种与大众保持美妙的和谐一致的运作方式。
在主题选择上,选择以变化着的大众的观念和审美趣味为创作的轴心,在平民化、草根化中推动故事发展,拒绝表达人生哲理、拒绝涉及政治话题、拒绝宏大及富有深度的叙事,完全按照社会中下阶层市民的原则,即使会遭受专业影评家对于影片通俗、低俗、难登大雅之堂的批评和指责,仍然选择符合普通市民的平日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来进行故事架构。
在总的倾向上,追求明白晓畅的电影风格以及透明的电影表达。
不像中国某些传统电影因为追求探索性、实验性和个人经验表达,往往追求运用晦涩的,甚至难以理解的电影语言,他在创作思想上绝对追求与大众的交流性。
在他的贺岁作品外在的体现上,既有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吸引普通观众的叙事,还有根据草根喜剧的规律从悲欢离合的戏剧冲突律出发,更有在符合当时中国时代背景下,体现普通市民的喜怒哀乐,尤其是具有京味儿的一种特殊的地方幽默风格和娱乐态度。
在影片的内涵上,充分体现了大众的“深层集体心理”和大众文化中的接受心理。
《甲方乙方》中,四个年轻人姚远(葛优饰),周北雁(刘蓓饰),钱康(冯小刚饰),梁子(何冰饰)是一群自由职业者,这四个人都是社会底层的普通小人物。
这四个人灵机一动,创办了一家有“好梦一日游”业务的小公司,业务主要是帮助普通人能过上梦想中的一天。
慢慢的各种人奇葩古怪的梦想纷纷而来,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与现实有着天壤之别的愿望。
所以,有钱人想要体验贫穷,名人想经历平凡的生活,小市民想当巴顿将军,胆小如鼠、口无遮拦的厨子想要变成宁死不屈的硬汉,在无厘头的搞笑中,四个普通人繁忙的扮演着多种不同的角色,每个人都认真付出,在点滴中完成着事业,日子过得忙碌但欢乐。
《没完没了》中,韩冬(葛优饰)是一个出租车司机,他天生憨厚朴实,把出租车经常承包给旅行社老板阮大伟(傅彪饰)做生意。
然而阮大伟却是个喜欢长期拖欠韩冬出租费的黑心奸商。
韩冬的姐姐遇到了意外,突然变成了植物人躺在医院,需要一大笔费用去治疗。
穷途末路的韩冬最终决定绑架阮大伟的女友小芸(吴倩莲饰),胁迫他归还拖欠的出租费。
小芸十分讨厌这儿原本看起来恶俗的绑架者,但是当她听阮大伟说,就算韩冬撕票也不会给钱的时候,她的心情瞬间跌至谷底。
韩冬为了要回欠款,小芸为了报复阮大伟,两个人决定一起扮演一部大戏来调戏和捉弄阮大伟。
阮大伟得知真相后怒火中烧,发誓绝对不会放过韩冬。
朴实憨厚的韩冬被吓着了。
然而当小芸知道了韩冬只为救姐姐时,慢慢从心里喜欢上了这个外表其貌不扬的普通人。
该片在欠债和催债中描述了一系列极具戏剧化的故事,从影片的深层次内涵分析,这明显是一个接地气的大众化故事。
《不见不散》中,完全印证了“不是冤家不聚头”这句话,刘元(葛优饰)和李清(徐帆饰)他们在美国第一次相遇,那个时候,李清刚刚来到美国,替一个台湾朋友看守屋子,然后就遇上了负责接待中国剧组的刘元。
几次来往后,二个人对彼此有了一些简单的了解。
刘元送给了李清一张回国的机票,想劝她回国,说在国内的前途会比在美国好。
李清却还是留在了美国工作,大概一年之后李清恰巧和刘元的汽车撞上了。
后来由于巧合,刘元让李清到他的旅行社工作,怎想到旅行社办理的是非法偷渡移民的不法行为,李清也因此惹了一身麻烦,在怒火中烧的情况下要刘元以后再也不要联系自己。
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年之后他们又一次的偶遇,在一起开办了一个中文辅导班。
这两个人就这样神奇的一次次反反复复的分分合合。
这部电影包含了方方面面的诙谐、各种幽默、各种荒诞及各种插科打诨,将真实、正义都融入进了一部影片中。
无论是影片智慧含量还是题材的新颖性、台词的机智性,还是声画的质量等各方面,在当时的中国均属上乘。
他用一种插科打诨的方式并解构了富有内涵的美学深度,坚持了简单化叙事。
在描绘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时,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和其他通俗电影相比并包含过多的哲学话题或直接批判社会的某个阴暗面,而是强调在简单故事中给观众带来审美享受。
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实际上是商业原则和美学原则相结合的产物。
他的电影不再注重宏大的人文理想,也避开了主旋律电影的政治说教,自始至终为观众创造快乐。
在这三部贺岁片电影中,他一直坚持用简单的故事去体现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并给观众带去了许多欢乐。
二、理性的回归:人文关怀视角下的社会反思1997年起,冯氏贺岁片就已经引领了内地贺岁片的风潮。
然而,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的现实主义电影在主流电影市场上销声匿迹,逐渐处在了被孤立的地位。
有些人竟然悲观的预测,现实主义电影已经逐渐退出主流历史舞台,不断地被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所取代。
且不论现代性的标识究竟为何,但是现实主义电影的全体“沉默”也成为了不可争辩的现实。
影片《唐山大地震》、《温顾一九四二》的成功上映,也为这场激烈的争论投下了重要的筹码,这两部作品充分证明了现实主义电影在当今社会中仍然拥有顽强的竞争力,与此同时,也改变着现实主义电影的传统保守理念,将中国之前的现实主义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层面上进行着提升和转变。
可以说,这两部影片的出现,是冯小刚对电影艺术性的回归,也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走向现代化过程的一个标志性成果。
(一)叙事特色:深度与温度相得益彰真实、合理原本是现实主义电影的基本特色,丧失了真实、合理也就完全违背了现实主义电影的基本规律。
然而在影片制作时,许多现实主义类型的电影,使用的讲述手法是现实主义的各种手法,但是往往会受到观赏者的怀疑与不解。
这种质疑与不解就牵扯到了电影的合理性架构上了。
电影的合理性首先应该以现实的逼真和内心的逼真为基础,这些特点才是电影的根本出发点。
尊重观众,是电影的真正本源,也是现实主义电影的根本特性之一。
《温故一九四二》的故事处于我国的饥荒背景下,一个重大的历史时期,明显可以看到,影片的故事主要集中到了一个具体的家庭,主要讲述这个家庭的点点滴滴。
选择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影片的描述角度就显得异常考究,是选择集体式的全面概述还是个人式的小角度描述,这是有天壤之别的。
《温故一九四二》采用的是小角度的刻画,这也使得这部作品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内核异常闪光,逐渐引起了更多人的共鸣,也就深深打动了观众。
(二)叙事语言:细节与冲突相辅相成细节是能够捕捉到角色人物最为细腻的一方面,使电影中的角色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叙述者,而是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人物。
而冲突是最具影视张力的,无论是人物的自身冲突还是人物之间的冲突,都是影片的语言此起彼伏。
不同于宏大主题描述的《唐山大地震》,在立足于个人化的描述上,使得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得到了某种拓宽。
个性化体验的细节描写,表达着个人对生活的个性理解,市场会超出常人的一般理解程度,与常识往往是不同的。
注重个性化的表现,在这个多样化的大背景下显得尤其重要。
每个人体验的不同性,也就构成了现实生活的冲突。
理解不同性质的个人体验能够无限的贴近尊重差异性的个人经验,在差异性的个人体验中逐渐选择,才能真正区分出更深层次的精神和概念。
《唐山大地震》的最后一幕:伴随着心经的声音中,唐山的地震纪念碑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一位在过去全家丧生的人十分平静的看了看石碑上的字,说出了以后还来看你们,之后就骑车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