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仁汤临床应用举隅

三仁汤临床应用举隅

三仁汤临床应用举隅
三仁汤临床应用举隅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493-01

三仁汤出自吴鞠通的《温病条辨》43.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方主治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以致上焦肺气不宜,中焦脾气不运,下焦肾和膀胱之气化失常之诸证,临证时根据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所收集到的病症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证论治,选方用药,才能取得良好效果,现将临床应用举隅如下:

1 干呕

张某,女,55岁,“干呕半月余”就诊,患者半月前进食后出现干呕症状,经多方检查诊断为“胃肠神经官能症”,给予止呕、增加胃排空等对症治疗,症状无缓解且持续加重,来我院要求中医中药诊治,症见:形体偏胖,进食即出现干呕,不思饮食,脘腹胀满,纳呆乏力,舌白而不渴,苔白腻脉濡。辨证为湿阻中焦以化湿理气和胃将逆为治则,方用三仁汤加味:杏仁10 白寇10 生薏米仁30 姜半夏15 厚朴10 通草3 竹叶3 滑石15 苍术30 防风6 藿香10 佩兰10服3剂后干呕症状明显缓解,脘腹胀满情况亦有改善,守方继进,连服1周,上述症状消失,随访半年,以上诸症再未发生。

按:该患者形体偏胖,胖人多痰湿,故脾湿素盛,加之饮食不当,中焦运化司,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中焦失衡,胃失和降,湿阻气逆,故干呕;脾虚不运,湿邪阻滞中焦故脘腹胀满,舌苔厚腻。故以三仁汤化湿理气和胃降逆,加防风取其“风能胜湿”之意,重用苍术既能健脾又能燥湿,藿香、佩兰芳香化湿,加强了祛湿之功效,使湿去而脾不伤,邪除正安。

2 发热

陈某,男,18岁,因“发热5天”就诊。经西医抗炎、抗病毒、退热对症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停药后体温继续升高,午后明显,测体温最高可达:39.5c°。患者要求中药治疗,症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纳呆腹满,胸闷不饥,苔白厚腻,口淡不渴,脉濡数。辨证为湿温发热,以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为治则,方用三仁汤加味,炒杏仁10 白寇10 生薏米仁30 姜半夏10 厚朴10通草6 竹叶3 滑石30生石膏50 地龙15 服3剂后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

按:湿温初起,故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胸闷不饥为湿阻气机之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为卫阳为湿邪阻遏之候,湿为阴邪,湿遏热伏,则午后身热,苔白厚腻,口淡不渴,脉濡数皆为湿热蕴结之象。故用三仁汤宣畅气机,清热利湿,生石膏微寒能解肌透热,地龙清热息风,善治状热,二药合用加强了退热功效。共奏宣畅气机,清热利湿。

3 便秘

祁某,男,78岁,因“反复便秘1年,加重伴腹胀1周”就诊。经仔细询问,患者平素有便秘疾患,大便5-7天一次, 1周前进食荤腥后上述症状加重伴腹胀,自服泻药及果蔬调节症状无缓解。患者要求中药治疗。症见:大便秘结,艰涩难下,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脉濡弱。辨证为脾虚湿阻,以化湿健脾,通腑泄热为治则,方用三仁汤加减,炒杏仁6 白寇10 炒薏米仁30 姜半夏10 厚朴10 通草3 滑石30生白术30枳壳30制大黄6 郁李仁30(捣碎)服3剂后,腹部胀满症状消失,大便三日一次,舌苔变薄,连服五剂,大便一日一次,症状消失。

按:该患者高龄,脾胃亏虚,水谷不化,聚而为湿,湿滞中焦,故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湿邪停滞,雍塞脾胃,以致脾胃运化无力,传导失司出现大便秘结。故选三仁汤化湿,

白术、枳壳健脾宽肠,制大黄、郁李仁通腑邪热。

综上所述,本方是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究其病因,一为外感时令湿热之邪;一为湿饮内停,再感外邪,内外合邪,酿成湿温。诚如薛生白所言:“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温热经纬》)。卫阳为湿邪遏阻,则见头痛恶寒;湿性重浊,故身重疼痛、肢体倦怠;湿热蕴于脾胃,运化失司,气机不畅,则见胸闷不饥;湿为阴邪,旺于申酉,邪正交争,故午后身热。其证颇多疑似,每易误治,故吴瑭于《温病条辨》中明示“三戒”:一者,不可见其头痛恶寒,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二者,不可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下之,下伤脾胃,湿邪乘势下注,则为洞泄;三者,不可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两阴相合,则有锢结不解之势。故治疗之法,惟宜宣畅气机、清热利湿。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薏苡仁甘淡性寒,渗湿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三仁合用,三焦分消,是为君药。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加强君药利湿清热之功,是为臣药。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是为佐药。综观全方,体现了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的配伍特点,气畅湿行,暑解热清,三焦通畅,诸症自除。故而本方通过灵活加减,可广泛用于临床。

中医经典理论临床应用举隅

中医经典理论临床应用举隅 作者:王素霞 作者单位:河北省平山县中医院中医内科,河北,平山,050400 刊名: 河北中医 英文刊名:HEBE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11,33(3) 参考文献(3条) 1.才项仁增历代经典巨著对藏医药学兴起和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甘肃中医 2009(07) 2.王洪图内经讲义 2002 3.刘炜;刘玉沽;张军升陷汤加味方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期刊论文]-河北中医 2010(0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张华东.路洁.边永君.王秋风路志正教授论《伤寒论》口渴的辨证[会议论文]-2006 2.刘冰.姜树民姜树民教授研读《脾胃论》《兰室秘藏》及临证应用经验[期刊论文]-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4) 3.周茂福读"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有感[期刊论文]-江西中医药2010,41(12) 4.王志意.王德华学习《伤寒论》体会[会议论文]-2002 5.刘军.周振坤.王顺"读经典,做临床"临床应用举隅-针刺飞法取凉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2011,08(14) 6.曲红伟.王东升"读经典,做临床"临床应用-针刺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症[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4) 7.王威岩.周振坤.梅成"读经典、做临床"应用举隅-针刺十三鬼穴治疗癫痫[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 2011,08(18) 8.梅成.章一鸣"读经典,做临床"临床应用举隅-针刺循经感传合龙虎交战手法治疗原发性坐骨神经痛[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4) 9.张翠红.张海蒙.张潮.徐平徐平教授"解"医经[会议论文]-2006 10."读经典,学名著"大型读书活动辅导试题答案[期刊论文]-河北中医2007,29(5)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e814471049.html,/Periodical_hbzy201103033.aspx

独活寄生汤方剂详解

独活寄生汤方剂详解 独活寄生汤服用有讲究所谓“服用有讲究”,似乎应理解为用什么剂型疗效最佳。然而,本文所说剂型,既非传统的膏、丹、丸、散,亦非现代的中成药。因为传统剂型,既麻烦又不方便,且疗效不一定理想,而现代中成药由于药味固定,不适应临床辨证随症加减,从而影响疗效。那么,本文所指是笔者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旨在提高本方疗效的剂型(亦属传统的)和服用法。 独活寄生汤系药王孙思邈的成方。方由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川芎、当归、熟地、白芍、肉桂、茯苓、人参(或党参)、杜仲、牛膝、甘草共15味药组成。本方主治由风寒湿三种邪气所致的痹证,尤其是气血虚弱的老年人患痹证,用本方疗效明显。 分析:独活、细辛,能入足少阴肾经,温通血脉,配合秦艽、防风疏通经络,升发阳气而祛风邪。桑寄生益气血而去风湿,配合桂仲、牛膝强筋健骨固肝肾。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活血养血,人参、肉桂、茯苓、甘草,益气补阳。所以本方既能驱风寒湿邪,又能补正气。对肝肾阴虚有热(虚热),被风寒湿乘虚而入所造成的腰膝疼痛、腿脚冷痹无力、屈伸不便的顽固痹证,疗效颇佳。 然而,从多年的临床上看,患风寒湿痹证的病人,服用上方(汤剂),至少要10剂以上方能体现出微小的疗效。若要治愈或基本治愈,则要服几十剂甚至上百剂,而疗程则需要半年以上。因为此证系多年积聚而成的慢性病,治疗非几日之功。可是,如今有耐心服10剂以上中药的病人较少,往往服几剂药后无效,便另行寻医。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提高方剂疗效,至少要尽快体现疗效。 为此,就独活寄生汤所治之证而言,笔者首先想到了酒。因为酒有如下功能:酒性辛窜,可载诸药之性速达病灶部位,使之产生速效。专用术语谓之“药引”,即引药入经之意(经者,病灶部位是也)。同时,酒又属温热之品,具有温寒壮阳的功能,对于寒盛和素体阳虚的痹证患者,酒能加强和提高独活寄生汤的功能和疗效。 具体方法是:凡能饮酒的痹证患者,笔者嘱其以白酒浸泡独活寄生汤诸药三日后始服。每日早中晚三次,每次服量为20~25毫升,缓缓饮服(其剂型属传统的药酒浸泡)。对于不饮酒者,则采用汤药内滴酒的方法——即每次服药时,在汤药里滴入10至15滴白酒。自采用此服用法后,其疗程缩短,疗效明显提高。下面是笔者5年里所治11例痹证患者的概况。 11例患者,男性7人,女性4人,其中60岁以上6人,45岁至60岁以下5人。他们中饮酒者8人,不饮酒者3人。服酒浸剂者,于服药三日后便体现疗效,疼痛减轻,少数病灶部位有红肿者开始消散。一月后,基本治愈6例(其中一例于停药半月后复发),根治1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70%以上。而3例不饮酒者,于服药8天后其疼痛程度不同地减轻,50天症状基本控制,但无治愈病例,有效率100%。

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风湿腰腿痛59例

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风湿腰腿痛59例 潘应明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中医科湖北武汉 430300) 【关键词】独活寄生汤,风湿腰腿痛,中药疗法 风湿腰腿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腰痛、痹症的范畴,其临床表现为:腰脊痠痛,腿痠膝软,神疲乏力,疼痛呈游走性,时轻时重,气候变化时加重。笔者自2008年以来,采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风湿腰腿痛,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病例选择,所有病例均来自中医门诊。59例中男性35例,女性24例,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28岁,病程最长的16年,最短的3个月。其中坐骨神经痛21例,骨质增生16例,急性腰扭伤22例。平均年龄54岁,治疗最长的32天,最短的7天。 1.2 诊断标准此病均有因重力劳作闪腰的病因,因肝肾不足,筋脉失养,复因寒湿外侵而出现腰腿痛的病症。主要表现为:腰脊痠痛,腿痠膝软,神疲乏力,疼痛或呈游走性,时轻时重,气候变化时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紧。 1.3 治疗方法补益肝肾、散寒除湿,温通经络为法,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基本方:独活12g,海风藤12g,海桐皮12g,赤芍10g,蜈蚣2条,党参12g,当归15g,寄生15g,川芎15g,熟地10g,牛膝10g,防风10g,秦艽20g,鹿角片15g,续断12g,菟丝子12g,杜仲12g;冷痛者加桂枝10g;屈伸不利,挛痛较甚者加木瓜15g,

伸筋草12g,鸡血藤30g;下肢浮肿,舌苔腻者加苡仁30g,泽泻12g;挟湿热者加黄柏10g,苍术10g,10天为一疗程,一般进行3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治愈:疼痛消失,屈伸自如,行走活动正常,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有效:疼痛减轻,肢体屈伸及行走活动改善;无效:经治疗后近期症状及体征无明显缓解。 2、结果 本组59例中治愈29例,有效2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52%。 3、典型病例 汪某,男,50岁,2008年5月16日诊,患者3年前因重力劳作闪腰常患腰腿痛至今,腰腿痛反复发作,近一周来,感腰脊痠痛,腿痠膝软,左下肢后侧牵引疼痛,不能行走,从臀部沿大腿后侧线向下牵引疼痛,与气候变化有关,神疲乏力,性欲低下,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紧。辨证为肝肾亏虚,筋脉失养,寒湿外袭,以补益肝肾、散寒除湿、温通经络为法,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方药:独活12g,海风藤12g,海桐皮12g,赤芍10g,蜈蚣2条,党参12g,当归15g,寄生15g,川芎15g,熟地10g,牛膝10g,防风10g,秦艽20g,鹿角片15g,续断12g,菟丝子12g,杜仲12g。水煎服上方十副后,腰腿痛症状减轻。5月28日复诊,紧守病机,原方加狗脊10g,威灵仙10g,枸杞20g十副,诸病消失,步履自如,随访一年未复发。 4、体会 风湿腰腿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以肝肾亏虚、筋脉失养、寒湿外袭者多见。《内经》云:“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

大柴胡汤临床运用-曾荣修

大柴胡汤临床运用-曾荣修 大柴胡汤出于《伤寒论》辨少阳脉证并治全篇,及《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此方是为少阳证合并阳明腑实证而设,其病机由于少阳病不解,邪热内传阳明或阳明本燥与少阳之热相合,内外之热太盛,故形成胃实与少阳兼病。立大柴胡即是表里双解之方。 方药:柴胡25g,半夏10g,黄芩10g,枳实10g,白芍10g,大黄6g,大枣10g,生姜10g。 方义: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大黄、枳实以泻阳明腑实,半夏、生姜和胃止呕,白芍、大枣缓急止痛,全方合用表解里和,诸证自愈。 临证中凡有少阳阳明合并证的范畴,而变证各异的证侯,俱以大柴胡汤加减治之,疗效满意,举案如下: 一、精神分裂症 白某某,女,20 住华西大西园宿舍

1975年8月23日,初诊:其母伴随,耳语告知:患精神分裂症,曾住院二次,医药从未间断,并患有肝炎,目前肝区痛,胃脘胀,大便秘结。常服番泻叶,胃酸呃逆欲呕,烦燥、失眠、停经五月,有颜面痤疮,有慢性咽炎、痰多、恶热、汗多。脉弦滑偏数,苔黄腻。 证属:少阳阳明 治宜:双解二阳 方义:银翘马勃散加味 方二:柴胡25g,半夏10g,黄芩10g,枳实10g,白芍10g,生大黄6g,大枣10g,生姜10g,三付。 1975年9月2日,二诊,服药后每日泻三、四次,矢气多,汗仍多,但减少些恶热,思凉饮,睡眠好转,但仍服安眠药,小便灼热,脉弦滑偏数,苔黄减,原方加桃仁10g、红花10g、滑石20g,三付 1975年9月8日,三诊,最近大便一直通利,溲已不灼热,颜面痤疮愈,肝区仍痛,腹胀痰多不爽,烦燥,汗仍多,苔白微腻,脉弦滑偏数,原方去滑石,加瓜蒌15g,三付。

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加减治疗慢阻肺肺肾气虚型的临床效果分析

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加减治疗慢阻肺肺肾气虚型的临床效果 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慢阻肺肺肾气虚型患者应用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加减 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慢阻肺肺肾气虚型患者为研究样本,将其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参比组各30例,对参比 组患者应用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参比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平喘固本汤合 补肺汤加减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 效率为93.3%,参比组为8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 慢阻肺肺肾气虚型患者应用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加减治疗,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效果,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平喘固本汤;补肺汤;慢阻肺;肺肾气虚 【中图分类号】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2095-1752(2019)22-0238-01 慢阻肺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该病常见的临床病症为咳痰、喘息、气促以及胸闷等,且该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1],故对慢阻肺患者采取 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与生活质量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目前 临床已逐渐开始采取中西医联用的方式治疗慢阻肺[2],我院对平喘固本汤合 补肺汤加减治疗在慢阻肺肺肾气虚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临床效果较高,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60例在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入院治疗的慢阻肺肺肾气虚型患 者为研究样本,将其随机分组为研究组与参比组各30例,其中研究组患者的年 龄分布为56~91岁,平均(67.4±4.5)岁,男性与女性患者的性别之比为26:4;参比组患者的年龄分布为49~95岁,平均(67.9±4.3)岁,男性与女性患者的性 别之比为27:3。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前述两组在年龄分布、性别差异等方 面无显著差异(P>0.05),分组研究具有比较意义。 1.2 方法 参比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疗法,主要包括止咳化痰、抗感染、吸氧以及平衡 水电解质等,同时雾化吸入可必特(由LaboratoireUnither勃林格殷格翰生产的可必特吸入用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2.5ml*10支;进口药品注册证H20150173)1支,分3~4次吸入。研究组患者在接受常规西医疗法的同时应用平喘固本汤和 补肺汤加减治疗,主方如下:沉香3g、党参15g、五味子9g、橘红12g、黄芪 15g、法半夏12g、胡桃肉12g、炙甘草6g、灵磁石15g、苏子12g、熟地黄12g、款冬花12g、紫菀12g。每日用水煎煮400ml左右,均分作2次饮用。两组患者 均治疗1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对比治疗总有效率。疗效评价标准:患者咳嗽、气促以及胸闷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呼吸情况无异常现象为治愈;患 者相关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呼吸基本正常为有效;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无好转或加 重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样本量*10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独活寄生汤的功效与作用

独活寄生汤的功效与作用 人的一生到了一定的年龄,新陈代谢减慢,免疫机能下降,无一不提醒着我们应该好好调理身体了,中药方剂就可以循序渐进的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等,下面就为大家介绍独活寄生汤这款方剂。 【处方】 独活三两,桑寄生(《古今录验》用续断,即寄生亦名,非正续断)、当归(酒浸.焙干)、白芍药、熟地、黄蓍(酒浸.蒸)、牛膝(去芦.酒浸)、细辛(去苗)、白茯苓(去皮)、防风(去芦)、秦艽(去土)、人参、桂心(不见火)、川芎、杜仲(制炒断丝)、甘草(炙),各二两。 【炮制】 上为散。 【功能主治】 治肾气虚弱,腰背疼痛,此病因卧冷湿地当风所得,不时速治,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脚重、挛痹,宜急服此。

【用法用量】 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空心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 独活9克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芎藭 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6克 【制法】 上十五味,哎咀。 【功能主治】 祛风湿,止痹痛,补肝肾,益气血。主肝肾两亏,气血不足,风寒湿邪外侵,腰膝冷痛,酸重无力,屈伸不利,或麻木偏枯,冷痹日久不愈。现用于慢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属肝肾不足,气血两亏者。 【用法用量】 以水1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备注】 方中独活、秦艽、防风、细辛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杜仲、牛膝、寄生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养血和血;人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桂心温通血脉。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湿,止痹痛,补肝肾,益气血之功。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 【处方】 白芍1两,杜仲1两,归身1两,防风1两,白芷1两,人参1两,细辛1两,桂心1两,熟地1两,牛膝1两,川芎1两,寄生1两,甘草1两,独活3两。 【功能主治】 鹤膝风,痛甚,因干风者,并主痛风。 【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摘录】 《慎斋遗书》卷七

经方炙甘草汤

庞某,男,50岁。房颤二年多。服西药控制不理想。病人说房颤一上来,心慌难受。并让我看一下检查资料,我说不要看那些没用的资料,也不要说你的心脏有什么难受,只需回答我的问题。 问吃饭咋样?答正常。睡觉咋样?答正常。大小便咋样?答正常。口苦口干吗?答早上口苦口干。爱出汗吗?答很容易就出汗了,吃饭后爱出汗。怕冷吗?答怕冷,穿衣服比别人厚。我说好了,用药吧。处方柴胡桂枝汤合四逆汤。 柴胡24克桂枝16 炙甘草12 白芍16 生姜五片大枣五个黄芩12克制半夏12克红参9克黑附子8克干姜6克。泡一小时,煮一小时。 吃了五剂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处方不变,又吃了15副,症状基本消失。病人要求多吃一段时间巩固,就又开了10副。改为吃一天停一天。 我治过的病人中大部分属于上面的类型。有的病人不怕冷,就只用柴胡桂枝汤,效果很好。 把人从上到下分六个部分,心脏位于少阳。把人从左到右分六个部分,心脏也位于少阳。 伤寒论里说胸胁胀满。我的理解有三个意思。一是胸胀满,一是胁胀满,一是胸胁都胀满。现在对柴胡剂治胁胀满大家应用很多,对胸胀满却很少用,这是不公平的。心脏病人大多胸部憋闷,典型的胸胀满。为什么不用柴胡剂呢? 炙甘草汤、薤白桂枝汤、真武汤等治疗心脏病疗效不错,但个人觉得最起码要知道,治疗心脏病还要考虑柴胡剂。 很多人不认可六经分部法,但那是从临床上出来的东西。为什么不试试呢? https://www.doczj.com/doc/e814471049.html,/s/blog_5c3e721a0100iup5.html罗大伦博士 房颤(AF)是最常见的心律紊乱,其患病率随着人群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且可导致心功能不全、缺血性脑卒中及周围血管栓塞等并发症。 古人认为房颤的病机多以本虚为主,《伤寒论》177条谓“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以方测证,这里的“心动悸”当属心之阴阳气血俱虚,心失所养,鼓动无力所致。脉结代,这是两种脉象,《伤寒论》说:“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意思是跳动缓慢,同时经常停止一下,叫结脉;代脉是

大柴胡汤解读

大柴胡汤解读 【方名】大柴胡汤【出处】《金匮要略》【分类】和解剂-和解少阳【组成】柴胡(15克)黄芩(9克)芍药(9克)半夏(9克)生姜(15克)枳实(9克)大枣(4枚)大黄(6克)【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用法】水煎2次,去渣,再煎,分两次温服。【禁忌】斟酌。【方解】本方系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小柴胡汤为治伤寒少阳病的主方,因兼阳明腑实,故去补益胃气之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以治疗阳明热结之证。因此,本方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仍以少阳为主。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表明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呕不止与郁郁微烦,则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再与心下痞硬或满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等合参,说明病邪已进入阳明,有化热成实的热结之象。在治法上,病在少阳,本当禁用下法,但与阳明腑实并见的情况下,就必须表里兼顾。《医方集解》说:“少阳固不可下,

然兼阳明腑实则当下。”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总之,本方既不悖于少阳禁下的原则,又可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可谓一举两得。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所说:“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然较小柴胡汤专于和解少阳一经者力量为大,名曰“大柴胡汤”。【化裁】兼黄疸者,可加茵陈、桅子以清热利湿退黄;胁痛剧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胆结石者,可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鸡内金以化石。【附方】厚朴七物汤(《金匮要略》)【附注】本方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文献】方论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8:“柴胡证在,又复有里,故立少阳两解法也。以小柴胡汤加枳实、芍药者,仍解其外以和其内也。去参、草者,以里不虚。少加大黄,以泻结热。倍生姜者,因呕不止也。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

健脾补肺汤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的运用

摘要:目的:观察健脾补肺汤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脾肺两虚型的疗效。方法:以健脾补肺,扶正固表法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55例。结果:显效18例,好转3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9.1%。结论:健脾补肺汤对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两虚型疗效较好。 关键词:健脾补肺汤;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两虚型 笔者自2005年7月~2009年1月采用自拟健脾补肺汤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简称复感儿)脾肺两虚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本院中医科及儿科患儿,共55例,年龄在1岁~12岁,平均(4.6±2.1)岁,诊断均符合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1】。每年发作次数在6~12次,并排除肺、气管及心脏先天畸形,胃食管反流等疾病相关者。临床表现为患儿反复易感,自汗,神疲,面黄少华,肌肉松弛,厌食便溏,舌质淡红,脉数无力,指纹淡。 2治疗方法 以健脾补肺,扶正固表为法。处方:党参9g,炙黄芪12g,炒白术12g,防风10g,淮山药12g,炒苡仁12g,茯苓9g,陈皮6g,炙甘草4g。依患儿年龄给药,1~3岁上方剂量的1/3,4~7岁上方剂量的1/2,8~12岁为常规剂量。药物用量可依据具体情况加减,每天1剂,水煎,不定时服完,连续治疗一个月后观察疗效。若中途复感外邪,出现发热、恶寒、咽痛、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者,停服。并“急则治标”予对诊处理,待病情平稳,再续服。 3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显效:6个月内发病不超过2次。有效:发病次数减少,或发病病情减轻,疗程缩短。无效:发病次数、疗程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显效18例,好转3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9.1%. 4 体会 复感儿属于中医“虚人感冒”、“体虚咳嗽”等范畴,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加之基层地区,医生及患儿家长为求速效,不规范地滥用抗生素,严重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其中脾肺两虚型占复感儿65%【2】以上,是由于小儿的特定生理病理特点形成的。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疏松常肺脾不足,卫外不固易于感受外邪,影响肺的功能,饮食不能自调,食物不知饥饱,脾运失常,日久脾胃虚弱,故易见自汗,神疲,乏力,纳差之虚多实少之象。治疗以扶正固本、健脾补肺为法。方中党参、黄芪健脾补肺,固表止汗共为君药;白术、山药、苡仁、茯苓、陈皮具有健脾化湿之功;防风为风中之润剂,具有固表祛邪之用;甘草调和诸药,且具有甜味可增强入口感使患儿易于接受而能坚持服药。同时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党参、黄芪、山药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加强机体抗病能力和修复能力【3】。全方共奏培土生金,固本图治,以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目的。在治疗期间及平时应嘱咐患儿家长要寒暖适当,饮食规律,同时引导孩子多进行户外活动,特别是夏秋之交,应适当进行耐寒训练。 参考文献

独活寄生汤

独活寄生汤 文章目录*一、独活寄生汤概述*二、独活寄生汤功能主治*三、独活寄生汤服用方法*四、独活寄生汤副作用*五、独活寄生汤注意事项*六、独活寄生汤药典记载 独活寄生汤概述 1、定义独活寄生汤,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之功效。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症、小儿麻痹等属风寒湿痹日久,正气不足者。 2、别名独活汤、万金汤。 3、组方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 4、制法上为粗末,以水1斗,煮取3升。 5、性状液体,色黑,味微苦。

独活寄生汤功能主治 1、功效作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2、临床应用活寄生汤适用于慢性关节炎、腰肌劳损、骨质 增生症、风湿性坐骨神经痛等,属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者均可应用。 独活寄生汤服用方法 1、适宜人群一般人群适用。 2、用法用量独活9g,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 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6g. 上为粗末,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也。现代用法:水煎服。 加减:痹证疼痛较剧者,可酌加制川乌、制草乌、白花蛇等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湿邪偏盛者,去地黄,酌加防已、薏苡仁、苍术以祛湿消肿;正虚 不甚者,可减地黄、人参。 独活寄生汤副作用无特殊副作用。

肝主筋临床应用举隅

?医案医话? 肝主筋临床应用举隅 胡平安 张立萍 山东省滨州市中医院(256613) 临证多年对“肝主筋”在临床中的应用稍有体会,现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以求正于同道。 1 臀部筋膜炎从肝论治 吕氏[1]曾报道臀部筋膜炎从肝论治六法。一曰泻肝通利法,用治湿热型臀部筋膜炎,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木通、泽泻、地龙、枳壳各9g,车前子、当归、生地各15g,茯苓、牛膝各12g,生甘草6g。二曰养肝舒筋法,用治血虚型臀筋膜炎,方用补肝汤;熟地、当归各15g,炒白芍、枸杞子、牛膝各12g,木瓜、地龙各9g,川芎、陈皮、炙甘草各6g。三曰滋肝柔筋法,用治阴虚型臀筋膜炎,方用滋阴解痉汤:生地黄30g,女贞子、当归各15g,生白芍、虎杖各24g,枸杞子12g,秦艽9g,青皮、甘草各6g。四曰疏肝理气法,用治肝气郁结型臀筋膜炎,方用逍遥散化裁:柴胡、青皮、甘草各6g,当归、茯苓各12g,白芍、郁金、白术、槟榔各9g。五曰暖肝温经法,用治寒凝型臀筋膜炎,方用暖肝煎:当归15g,白芍、枸杞子、茯苓各12g,小茴香、官桂,乌药、吴茱萸、枳壳各9g,细辛3g。六曰调肝化瘀法,用治血瘀型臀 筋膜炎,方用复元活血汤加减:当归15g、桃仁、赤芍、大黄、牛膝各12g,红花、柴胡,甘草各6g,炮山甲、郁金各9g。吕氏认为臀部筋脉为肝所主,系肝胆经脉循行之部位,导致臀部筋膜炎的原因虽和湿、热、寒、瘀有关,但肝机能低下,疏泄失职、气机郁滞是其主要病机,故六法中多有疏肝行气之品。《傅青主男科》云:“手足心腹一身皆痛,将治手乎?治足乎?治肝为主,盖气一舒,诸痛自愈”。 2 椎动脉型颈椎病用白芍木瓜散 有人报道用白芍木瓜散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余遵法用之确有良效。药物组成:白芍60g,木瓜、灵仙各20g,葛根,潞党参各15g,升麻、川芎、桂枝各10g,方中重用白芍、木瓜、甘草以酸甘化阴,养血柔肝。 3 芍药草瓜龙牡汤治疗孕期腓肠肌痉挛 刘氏[2]曾报道运用芍药草瓜龙牡汤治疗孕期腓肠肌痉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药物组成:白芍、甘草、生龙骨、生牡蛎各30g,木瓜20g。随证加减。刘氏认为此病的发生乃阴血虚不能濡养筋脉所致,故重用白芍,木瓜、甘草以养血滋阴,舒筋缓急。 4 四物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 钱氏[3]报道用四物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明显。方中四物汤养血柔肝为主,再配合祛风、散寒,化湿通 质暗、舌苔白,脉涩。诊为局限性硬皮病,证属寒凝血瘀型。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方用大黄 虫丸加减,处方:制大黄、虻虫各6g,水蛭、 虫、桃仁、杏仁、炙草各10g,熟地、赤芍、伸筋草、川牛膝各15g,桂枝、制附子各3g。以此方为主治疗50d 余,并配合药渣外敷,局部皮肤蜡样光泽消失,触之皮肤已柔软,症状消失而临床痊愈。 按:局限性硬皮病,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其发病,与结缔组织发生硬化性改变、小血管发生病理性变化有关,而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生多为阳气不足,寒邪凝聚,瘀血内阻,经脉不通,肌肤失养而发病。阳气不足多是发病的基础,瘀血内停是发病的关健。因此在治疗上多采用活血化瘀,温补阳气,可在大黄 虫丸的基础上加温补阳气之品。因局限性硬皮病,病位在体表,故可用药渣直接局部热敷,以使药力直达病所,获事半功倍之目的。 体 会 大黄 虫丸本是治疗五劳虚极,妇人经闭的一个著名方剂,诸药合用,以达瘀血去,新血生,气血渐复。正所谓“润以濡其干,虫以动其瘀,通以去其闭”,而扶危厄,起沉疴。另据现代药理研究:本方具有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小板的聚集性,加速血液循环的速度,增强血管壁的弹性,降低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等作用。因此笔者在临床上凡是遇到经久不愈的疑难病证,其临床症状包括有:皮肤色暗、紫红、青紫或色素沉着;皮肤出现瘀点、瘀斑,粗糙、肥厚、苔藓样变,或局部出现肿胀、肿块、结节,或有固定性疼痛、刺痛,顽固性皮肤瘙痒等,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涩等症,其病是由于瘀血内停所致,均可在大黄 虫丸的基础上灵活加减治疗,并多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收稿2002209202;修回2002211228)

大柴胡汤的临床运用

大柴胡湯的臨床運用 作者:李 常度 大柴胡湯在《傷寒論》及《金匱要略》篇中均有所論述,原文節錄為:"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的主治證候:胃脘痞滿且痛,胸脅脹痛,寒熱往來,鬱鬱微煩,嘔不止,心下急或痞硬,大便乾結或下痢,小便色深,苔黃少津,脈弦數。常見兼證:發熱,多汗或潮熱,或口苦咽乾,目眩,或發黃證。 證候分析:"按之心下滿痛",其"心下"者,胃之部位也。臨證辨證,此之心下既涉及胸脅,胃脘,又可旁及兩脅,亦延及少腹,故本方證病位高,範圍廣。再從六經辨證分析,心下滿痛者,少陽之經鬱迫陽明之府也,少陽之經由胃口而行兩脅,膽胃上逆,經府鬱塞,故心下滿痛,此為實也。據此,本方證為少陽之經和陽明之腑同病,乃裡有實邪,法 當攻下。 大柴胡湯臨證參考劑量:柴胡6-9克,黃芩6-9克,白芍6克,半夏9克,生薑9克,枳實6克,大棗12枚,大黃6克(後下)。臨床用藥不必拘泥上述劑量,大黃用量可達30克,但非後下,則取其消炎、解毒作用,而瀉下不峻。柴胡用量24-30克,則消炎、清熱、解毒作用明顯。白芍用量20-30克,柔肝解痙,緩急止痛,有西藥阿托品之功效。 功效:外解少陽,內瀉熱結。 方解:本方由小柴胡湯與小承氣湯加減復合而成,方中用黃芩、柴胡以和解少陽;大黃、枳實瀉下熱結以行滯;半夏、生薑和胃止嘔,以降胃氣;白芍、大棗緩急止痛,以解心下痞滿。諸味合之,則表裡雙解,證自可癒。 應用範圍:本方既可疏利肝膽之氣滯,又可蕩滌腸胃之實熱,既治氣分,又治血分,凡屬肝膽胃腸不和,氣血凝結中下焦之病證,均可加減用之,以達和解少陽,通下腑實,疏肝理脾之功。臨床可用於外感或內傷發熱,急腹症,急性肝膽胃腸疾患,及神經,呼吸、泌尿系統疾患,證見表裡同病,裡熱腑實者。 病列介紹: 持續發熱: 劉某,女,32歲。一週前感冒,發熱畏寒,後高熱39-400C持續不退。證見:高熱無汗,午後潮熱尤甚,口苦咽乾,心煩欲嘔,腹滿脹痛,不思飲食,大便四日未解。舌紅苔黃膩而燥,脈弦實有力。辨證:表裡同病、裡熱腑實。處方:柴胡18克,黃芩9克,白芍6克,半夏9克,生薑6克,枳實6克,大棗12枚,大黃12克(先下),大黃6克(後下)。服藥當日 即便通熱退,諸證緩解。

补肺汤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效果探讨

补肺汤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效果探讨 发表时间:2017-07-03T09:30:56.810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5月上第9期作者:施良虎余昆山解开红 [导读] 观察补肺汤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效果。 玉溪市中医医院云南玉溪653100. 摘要:目的:观察补肺汤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于我院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的病人18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试验组90例,对照组90例。对照组进行基本治疗,试验组在基本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补肺汤,30d为一疗程。监测治疗效果,观察急性发作次数。结果:试验组患者使用补肺汤后急性发作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使用补肺汤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补肺汤对于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能够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补肺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影响我国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病死率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与病死率正在逐年上升,全国约有4300万患病人群,每年因病致残致死的人数高达500-1000万[1]。且其病程长,呈进行性加重,愈后效果不理想,大部分患者发展为终末阶段的呼吸衰竭和肺源性心脏病。因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生活水平,以及病情的防治工作成为现阶段研究的重要目的[2]。本文以1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例,研究补肺汤对于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于我院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180例,按照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试验组90人,对照组90人。其中,试验组男女比例为57:33,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为(51.27±10.97)岁;对照组男女比例为61:29,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为(51.27±11.77)岁,以上患者病程最短为2年,最长为13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传统基础治疗方法,包含氧气疗法,服用扶正颗粒等,疗程为30d,如有急性发作则立刻采取抗针对性治疗。 试验组加入补肺汤(党参20g、黄芪30g、炙甘草10g、熟地15g、五味子8g、法半夏10g、当归12g、丹参15g、白术15g,紫菀10g,冬花10g。由我院中药房统一煎煮,密封包装),每日服用一剂,连续服用30d,期间如有急性发作处理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1.3 观察标准 主要观察患者急性发作次数,患者稳定期咳,喘,气短等症状,疗效对比等,其中疗效对比分为四级:控制(治疗效率>90%),显效(治疗效率≥70%但<90%),有效(治疗效率≥30%但<70%),无效(治疗效率<30%)。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法,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性发作对比 经过30d疗程治疗后,试验组急性发作的人数为13人(14.4%),明显低于对照组29人(32.2%)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情见表1. 2.2 疗效对比 经过30d疗程治疗,试验组中病情得到控制的人数为33人(36.7%),显效人数为25人(27.8%),有效人数为19(21.1%),总有效率达到85.6%;对照组中病情得到控制的人数为13人(14.4%),显效人数为27人(30%),有效人数为14人(15.6%),总有效率为

炙甘草汤的作用功效

炙甘草汤的作用功效 【简介】本方来源于《伤寒论》。 【功用】滋阴养血,补气温阳,宁心复脉。主治阴血不足,气虚血弱,赢瘦少气,心悸心慌,虚烦失眠,大便干结,舌质淡红少苔,脉结代;或虚劳肺痿,久咳不止,涎唾甚多,咽燥而渴,痰中有血,心悸、心烦,少气,失眠,自汗盗汗,脉虚数。 【组成药物】炙甘草12克,生姜9克,人参6克,生地黄30克,桂枝9克,阿胶(烊化服)6克,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30枚。 【用量用法】上药酌加清酒水煎服,每日1剂。颗粒剂:每次1袋,每日3次。 炙甘草汤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能降低再灌注诱发的室性早搏和心律失常总发生率,并能缩小再灌注后心肌梗死的范围。能对抗实验性“阴虚”动物的心律失常,减慢心率、消除窦性心律不齐、降低室性早搏发生率,并能改善“阴虚”证候。此外,还有抗缺氧的作用。 中药炙甘草的功效与作用简介-药用价值 来源:互联网点击:15257 中药炙甘草的功效与作用简介-药用价值 炙甘草合剂一滋阴扶阳调心律 组成: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一斤。桂枝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斤,麻仁半升。大枣30枚(擘)。 功效:益气养血。温阳通脉。 主治:虚劳咳嗽,心悸怔忡。心痛。脉结代,常用于冠心病。心肌炎、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官戆症等。 用法:成人每次15~25ml,每日3次,小儿用量酌减。 说明:发热、肺燥者慎用。 出处:汉*张仲景《伤寒论》 结代脉分析 炙甘草合剂即《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 《伤寒论》182条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这是《伤寒论》中关于炙甘草汤证的唯一条文。何为结脉?何为代脉?《伤寒论》183条云:“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

独活寄生汤治疗腰腿痛

独活寄生汤治疗腰腿痛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独活寄生汤 独活9克、桑寄生15~20克、秦艽10克、防风10克、细辛3~6克、当归6~9克、白芍9克、川芎6~9克、生地12~15克、杜仲9~12克、牛膝9克、人参5~6克、茯苓10克、甘草5克、桂心3~5克,古代医家用此方也有的把独活用三两,其余药皆为二两。共为粗末,每次用12~18克,煎水服,每日2次。 近代医家则多用此方随证加减,作为汤剂使用,上述用量即为汤剂常用量。本方为治疗痹证的常用方剂。主用于肝肾两虚、风寒湿三气杂至,痹阻经脉,而致腰膝疼痛,酸软无力,屈伸不便,喜暖畏冷等症。 方中以独活、细辛专入足少阴肾经,搜风寒、通血脉;配以秦艽、防风,疏经升阳,以祛风化湿;桑寄生补肝肾、益气血、祛风冷;又配合杜仲、牛膝壮肾健骨,强筋固下;更用归、芍、芎、地活血补阴;以参、桂、苓、草益气补阳。全方主旨是用辛温以散之,甘温以补之,使肝肾强,气血足,风湿除,筋骨壮而腰膝痹痛自愈。 我在临床上治疗痹证时,经常使用本方随证加减,屡起沉疴,可以说差不多天天能有机会运用此方。本方照顾全面,力在治本,往往难以在短期内见效,常须久服方效。为了能见效迅速,所以我经常是以本方随证加减,尤其是要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加用针对性强的祛邪之品,标本兼顾。取效则较快。兹把个人点滴经验和常用经验方以及主治病症、加减法等介绍如下,仅供同道参考。 1、治疗腰腿痛痹,喜暖怕冷,见寒加重,膝腿屈伸不利,包括西医学中的坐骨神经痛、骨关节病、骨刺、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处方:桑寄生20~30克,独活9~12克,细辛3~5克,川断12~15克,威灵仙12~15克,防风10克,杜仲12克,生熟地各12克,牛膝12~15克,红花10克,制附片10~12克,草乌5~9克,炙山甲9克,桂枝12~15克,伸筋草30克,水煎服。 加减法:关节肿比较明显者,去生、熟地,加生薏米30克、汉防己10克、茯苓15~30克;脊柱疼明显者,加金狗脊2O~30克、地鳖虫6~9克、羌活6~10克;主诉大腿外后侧连及小腿外后侧疼痛者,可加重牛膝15~30克,加地龙10克,青风藤20克,槟榔12~15克;拍X 光片腰膝关节骨刺明显者,可去伸筋草、杜仲,加骨碎补12~18克、补骨脂10克、乳没各5克、生龙骨15~20克(先煎)。 2、治疗妇女素有腰腿疼痛,但又妊娠数月,腰腿疼痛有加重者。 1

探讨大柴胡汤加味联合盐酸二甲双胍肠溶胶囊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探讨大柴胡汤加味联合盐酸二甲双胍肠溶胶囊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 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大柴胡汤加味联合盐酸二甲双胍肠溶胶囊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主要的研究对象为在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一共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40例。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0例。分别给予一般常规和大柴胡汤加味联合盐酸二甲双胍肠溶胶囊方法。结果给予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后,研究组患者在空腹血糖以及餐后两小时下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大柴胡汤加味联合盐酸二甲双胍肠溶胶囊治疗方法,患者空腹血糖以及餐后两小时血糖指标改善显著。 标签:大柴胡汤加味;盐酸二甲双胍肠溶胶囊;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 2型糖尿病属于一种慢性疾病,它是由多种病因来引起的[1]。患上该疾病后,会给患者的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降低日常生活质量,需要接受终身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经常会出现高胰岛血症,进而导致胰岛素释放延迟,当体内血糖的高峰值过后血液中依然存在有较多的胰岛素,最后导致低血糖的发生[2]。本文探讨了大柴胡汤加味联合盐酸二甲双胍肠溶胶囊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主要的研究对象为在2014年1月~2015年1月内,我院一共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40例。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0例。分别给予一般常规和大柴胡汤加味联合盐酸二甲双胍肠溶胶囊方法。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2例和18例,对照组中,年龄范围为44~71岁,平均年龄为45.3岁。研究组中,年龄范围为42~75岁,平均年龄为45.6岁。对于参加本次调查研究者均意识清晰,且自愿参加。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指导科学饮食,严格控制糖量摄入,服用降糖药物,对照组仅接受二甲双胍肠溶胶囊治疗方法:0.25 g/次,3次/d,根据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可适当增加剂量至0.5 g/次,3次/d。 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研究组患者添加大柴胡汤加味治疗,处方为:白芍15 g,柴胡12 g;法半夏、积实、黄芬、泽泻、白术各10 g;黄茂30 g;山檀20 g;大黄6 g;所有药物用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用。 1.3效果评价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变化,详细记录有关数据。

探讨西药联合益气补肺汤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效果

探讨西药联合益气补肺汤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19-07-16T11:15:24.337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第05期作者:肖明珠[导读] 分析研讨西药联合益气补肺汤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效果。 邵阳市中西结合医院 422000 【摘要】目的:分析研讨西药联合益气补肺汤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从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慢性咳嗽患者中抽取80例进行讨论,用随机数字法分组,其中40例接受西药治疗(对照组),另40例接受西药联合益气补肺汤治疗(研究组),观察比较治疗效果,如总疗效、肺功能、症状评分等。结果:研究组治疗总疗效95%高于对照组57.50%,数据差异较大(P<0.05)。比较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前,数据差异较大(P>0.05),治疗后,研究组咳嗽频度、咳嗽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较大(P<0.05)。比较肺功能指标,治疗前,数据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研究组FEV1/FVC、FVC、FEV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较大(P<0.05)。结论:西药联合益气补肺汤治疗慢性咳嗽,疗效突出,可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值的推广。【关键字】慢性咳嗽;益气补肺汤;西药;复方甲氧那明胶囊 临床呼吸道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则为咳嗽,慢性咳嗽指持续咳嗽时间>8周。机体的一个重要防御机制则为咳嗽,对气道有害因子和分泌物排出有促进作用,但长时间反复咳嗽,会一定程度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理功能。临床治疗时主要给予西药治疗,长时间给药副作用大,耐药性高。此则为中医发展提供了空间。且已有研究明确指出,西药联合益气补肺汤可显著提升慢性咳嗽疾病治疗疗效。为此,本研究共纳入我院以往收治的80例患者分组讨论西药联合益气补肺汤治疗效果。具体报告如下: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用随机数字法分组讨论我院以往收治的80例慢性咳嗽患者。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33-75岁,平均为(55.6±1.1)岁,病程时间9-12周,平均为(10.6±0.5)周;研究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32-74岁,平均为(55.9±1.2)岁,病程时间9-13周,平均为(10.6±0.6)周。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较大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西药治疗,口服复方甲氧那明胶囊(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20393,生产单位:长兴制药有限公司,药品特性:化学药品,每粒含氨茶碱25mg,盐酸甲氧那明12.5mg,那可丁7mg,马来酸氯苯那敏2mg),2次/d,2粒/次。研究组接受西药联合益气补肺汤治疗,西药使用方式与对照组一致,益气补肺汤药方由3g桔梗、6g甘草、9g桃仁、9g杏仁、9g防风、15g款冬花、15g茯苓、15g白术、15g党参、30g 黄芪。加水煎熬,取药汁早晚口服,150ml/次,1剂/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个月。 1.3 指标判定 依据疾病诊断标准评估疗效,显效:患者无咳嗽症状,各体征指标正常;有效:患者咳嗽得到显著缓解,体征指标改善程度>30%;无效:未达到有效、显效标准。 治疗前、治疗后用《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估患者症状,包含咳嗽程度、咳嗽频度,分值为0-3分,无症状: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 治疗前、治疗后用肺功能测试仪测定患者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并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版本)分析数据,t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s,X2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疗效 研究组治疗总疗效95%高于对照组57.50%,数据差异较大(P<0.05),见表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