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清照词中的愁

李清照词中的愁

李清照词中的愁
李清照词中的愁

李清照词中的情与愁

内容摘要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纵览李清照的词,“愁”是主旨,将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写相思离别的闺中闲愁。后期,词人经历了国破夫亡,名族的灾难和个人的不幸遭遇。纵观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无论是诗还是词,愁情词总有一片广阔的空间。无视“寂寞”“伤心”“幽怨”“凄凉”“泪痕”“肠断”诸如此类的“愁”的替代词,也不管整体境界言愁者,单是直接标出“愁”字的就数不胜数。唐代有人“举杯消愁”,宋词亦善言愁“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而李清照“怎一个愁字了得”,愁到了极点,她的“愁”情有着深重的文化背景和深邃的文化内蕴。

关键词:情愁李清照宋词

一、少女之情

李清照出身于一个名门望族的书香仕宦之家,从小就广读诗书,使得小小年纪的她就受到了文学艺术的熏陶。还攀坐在父亲膝头上时,上百首古诗已能琅琅上口,至少女时期执笔属文,展卷吟诗,更是锦心绣口,吐属风流。她一天天长大,在婷婷玉立的风姿之外,更多了一层至诚纯朴的书卷气。其书画琴瑟,使她父亲时常叹息“我的清儿若是个须眉男儿,采芹入泮,怕不象探囊取物一般容易!”同时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又使得她眼界开阔,而不象一般的深闺怨女那样感伤,只能望月叹花。相反她用美丽的文字把她的闺中生活写的那么的富有情趣。如她的“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活脱脱地把一个天真娇憨、活泼妩媚的少女的初开情窦,表现的含情脉脉,真实细腻,达出神入化之境地。李清照十六岁以前,在故乡明水度过。家乡的秀美风光,是她创作的源泉。

二、少妇思远

在李清照十八岁的时候,遵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大学士赵明诚结为伉俪。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个人情投意合,百般恩爱,这使得李清照在词中写了大量的美妙的爱情故事。然而,爱的愈深,离别就愈加痛苦。赵明诚外出做官后,新婚夫妇像牛郎织女一样两地分居,不得团圆,其相思之情油然而生,这种聚少散多的生活让李清照的词独添了几分落寞与孤单。分居的生活,使他们的感情疏远,李清照有一种自己像陈阿娇、卓文君一样被遗弃的感觉。

李清照的一首词为《一剪梅》更加以细腻的笔法将这种愁思推向了极致: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的开篇“红藕香残玉簟秋”点出了时值深秋,玉席无用也已经冰冷了,这里也跟她独守空房关系倒更为密切,也是表现她的孤独感的。荷花残了,香味也随风消散了。描写了深秋萧瑟的景象,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烘托出词人落寞的心情。同时,除了描写户外户内之景,实际上还象征着自己的容颜与青春也同样随着光阴像荷花一般枯萎。接着“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了词人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不仅点出了深秋季节的变化户外气温较低,更烘托出这种换季时候的不舒适感和孤独感,这样变冷的季节,更希望有人能在身边陪伴着吧。加上一个人夜里独自泛舟,孤寂空虚之感油然而生。上阙最后几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词人此时心中空寂,往天空一看,多么期盼自己的爱人也能寄来一封书信好解除自己心中的相思之苦呀!那一群群雁子也已回归了,那么我的爱人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月色渐浓,照在了西楼之上,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可谓乐景衬哀情,哀伤致哀,在这月满之夜,人却不满呀!

词的下阙开始进入情景交融阶段。“花自飘零水自流”花瓣也开始一片一片地掉落了,和词开篇的“红藕香残”作对应,同样是美好逝去的象征,自己红颜易老呀,而爱人呢?却不在我的身边陪伴我度过最美好的岁月。花儿落在这水里呀,随着河流而飘向远方,直到消失在尘世间的尽头,那不正像是我的爱人吗?他一去不复返,到底去了何方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开始直接抒情。这是一种离别的相思呀!引起了我与你两个人的哀愁哀怨。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愁苦如何才能够消除呢?是没有办法的呀!才刚刚不打算想起来,眉头舒展一下,又落在心头之上了。“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

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实在是催人泪下!

三、国恨家愁

纵观李清照后期词作中,一曲著名的《声声慢》将词人忧患余生、孤独无依的凄凉晚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通过对秋日黄昏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词人晚年饱经国破家亡,离乱战患的伤痛之后,孤独凄凉的心情和无限的哀愁。这首词中的愁再也不是闺中女子的莫名闲愁,也不再是苦涩中夹着甜蜜的思念,也不是一般的家国乡愁,而是经历了大苦大难、大悲大痛之后从心底里流出的带血的悲愁。开篇连用了七对叠字,一字一调,缠绵哀怨,制造出了浓浓的凄切哀愁气氛,将词人凄惨、空旷、寂寞的心境表现得极为真切。词中词人选取了不同的角度来描写这种愁情。“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一句表面上是埋怨天气,实则是感伤自己身体的软弱。“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三句真切的显现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

下片由上片对凄凉心境的描写转入对残败秋景的叙写,继而转入了更深一层的反思和秋愁。“满地黄花堆积”五句用菊花残落,无人怜惜来做自我形单影只的描述,暗指自己韶华已逝,青春不在。美好的时光都流逝,留下来的只有凄楚与辛酸。

词中另外一些写愁情的字眼,如“寒”、“伤心”、“憔悴”、“独自”、“黑”等也都用的恰到好处,把抽象的愁情具体化,所选用的秋天意象如“晚来风急”、“雁过”、“满地黄花堆积”、“梧桐”、“细雨”、“黄昏”等,这些残秋悲惨不堪的景色无不触动愁思,他们既富诗意,又富形象性,就像组成了一副流动的画,愁情涂满了整个画面。

最后一句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伤感、无奈和自我解嘲中作结,把全词推向了高潮,给人以“诉不尽的愁苦”之感,使这首充满悲伤和忧郁情调的词成为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

一代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纵览她那凄凉的一生,总好像见一女子在窗下打发难熬的雨中黄昏,她把竹帘卷起又放下,放下又卷起。放下,挡不住窗外的风雨声;卷起,卷不去一世的愁怨。她的成名,是历史的造就,是上天的磨练,囯愁、家愁、情愁是如此眷恋她,充斥着她的整个生命,使心力交瘁的她始终未能摆脱苦难的折磨。

参考文献目录

【01】刘海涛菏泽学院学报《李清照词中“愁”之成因新探》 2011年

【02】徐梅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2013年

【03】陆立玉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愁肠千结话李词——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 2002年【04】王春华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 《怎一个愁字了得——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2009年

【05】刘玉昭西南大学文学院《李清照词中“愁”的意蕴》 2011年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 姓名:洪杰作班级:07级函授汉语言文学本科南安班学号:070133415 指导教师:陈碧仙 摘要:意象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更善于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的闺怨、国家兴亡忧虑、丧亲之痛及乡关之思。她极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的比兴传统,更把这些意象的忧郁凄婉内涵发挥到极致,使她那幽密凄凉的情思得到寄托。 关键词:李清照词意象愁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她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婉约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发展。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韵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她善于移情于物,所写的客观景物,都带有主观感受,成为感情的载体。她善于选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复杂的忧郁情调。对于词人来说,意象就是艺术思维的语言,词人的情感必须借助意象这一语言载体才能获得充分有效的艺术传达。梧桐芭蕉的凄凉,海棠梨花的愁苦,菊花林犀的高洁,梅花的孤苦坚贞等等,无不寄寓着她真挚深沉的情感,忧郁凄婉的情思,既含蓄深沉,又合情合理。 一、梧柳芭蕉话凄愁 在李清照词中有梧桐树、柳树、芭蕉树几种主要树木意象,这些树也是文人们常用来入诗入词的“不俗”之物,散发着浓厚的文人的审美趣味。“梧桐叶落”、“雨打芭蕉”,使她情绪低沉,也无兴致去赏那“烟柳”。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提起“梧桐”不免令人想起白居易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由此可见“梧桐雨”这一伤感的意象,经常是写秋日。自古以来文人总是善于悲秋,秋的凄清和冷瑟总使人愁肠百结。李清照所写的都是在秋日叶落的梧桐。“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对景伤情,久坐窗前,度日如年,不知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到了黄昏,偏又下起小雨,那打在梧桐叶上滴滴嗒嗒的雨声,更加增添心头的寂寞。此情此景,不用读者多加体会,“愁情”早已涂满画面!词人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就那么自然地“点点滴滴”落进了读者

词论―李清照著(附译文)

词论―李清照著(附译文) 《词论》为李清照所著~继承了苏门论词的菁华~并提出了她自己新的词学观点~对南宋中后期江湖词派的词学理论具有深刻的影响。 词论 原文: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 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

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译文: 古乐府歌与诗并列发展的最高峰~是盛唐时期。 唐开元、天宝年间~有一位歌者叫李八宝~唱歌妙绝天下。有一次~刚刚及第的进士们在曲江大开宴席~其中有一位及第的名士~吩咐李八宝故意穿一身旧衣~戴一顶旧帽子~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并装成神情惨淡的样子~一同参加宴席。然后对众人说:这是我的表弟~让他坐末席吧。参加宴会的众人都对他毫不在意。众人边喝酒边听歌~许多歌者轮流唱歌~其中只有曹元谦、念奴二人歌唱得最好。唱完后~大家对二人的歌声啧啧称叹赞赏不绝。这时~那位名士忽然指着李八宝对大家说:请让我表弟为大家演唱一首歌吧。众人都嘲笑起来~甚至还有人生气起来。等到李八宝一曲歌唱完后~却引得众人都哭了起来。团团拜伏在李八宝周围~都说:你肯定就是李八郎啊。 从此以后~郑地和卫地的乐声在当时更加流行起来~这些声乐的柔糜之处、音节变化也更见烦琐。唐朝时已经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曲调~不能一一枚举。 到了五代的时候~各路诸候纷纷建国~中华大地战乱不断~斯文扫地~更无人作新曲沿途传唱了。这时只有南唐李璟、冯延巳等君臣温文尔雅~时有新作问世~其中有名的作品有李璟的《浣溪沙》、冯延巳的《谒金门》~“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更是其中的名句。句子虽然很奇特、很优美~但是要灭亡的国家所唱出来的歌声也带着很深的哀伤~就不能算曲子词中的上品了。

李清照系列诗词整合教学设计-一曲殇情千古愁

李清照系列诗词整合教学设计:一曲殇情千 古愁 :教学理念纷繁复杂,大师名流各有千秋,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观念才能设计出真空的具有个性的教学方案。以下是有关李清照系列诗词的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武陵春》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之《风流千古》: 《一剪梅》p152 《声声慢》p154 《一代词人李清照》p226 课外词作: 《如梦令》《醉花阴》《夏日绝句》 【学习目标】 1.诵读。绘诗境,初步理解诗歌意蕴 2.鉴赏。品愁情,领会作者的感情及风格变化。 【课前准备】 1.反复诵读《如梦令》《武陵春》《醉花阴》《夏日绝句》《一剪梅》《声声慢》等词作,力争背诵,初步了解每首词所写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2.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扫除字词障碍。

3.默读《一代词人李清照》,借助此文了解、搜集作者相关资料。 【课堂教学】 一、对联导入 二、课堂探究 活动一:初读愁词 1.自读《武陵春》,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2.个读,读清节奏,读得气韵流畅。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3.齐读《武陵春》,读出理解,读得情深意长。 活动二:品悟愁情 1.对比《如梦令》,了解李清照词的前后期风格变化及其原因。 2.研读诗词,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词人内心的哀愁?(先独立解读文本,有了自己的理解后再小组合作探究研读文本。) 3.比较阅读《醉花阴》《一剪梅》,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4.延伸阅读《夏日绝句》,理解“事事休”的内涵。 5.圈画出《武陵春》下阕中体现词人心理变化的词语,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词人的心理活动。结合《声声慢》,再次理解词人愁绪。 活动三: 剖析愁思

浅析李清照词不同时期的愁情2 (1)

浅析李清照词不同时期的愁情 【摘要】: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出类拔萃的的女词人,其词多抒写愁情。不管是少女时期的闲愁还是少妇时期的闺愁,亦或晚年时期的国破夫亡之愁,李清照都深刻反映自己的生活和当时的时代气息,这也使得她写愁情的词作上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李清照诗词研究愁情 李清照一生写下很多词作,其词多是自身情况的真实写照。其词大致可分为少女时期、少妇时期和晚年时期。李清照少女时期生活自由无忧,其词活泼有趣但隐约表现出词人对美丽好景易逝的伤情,她既是无忧虑的,又是富有愁情的。到了少妇时期,李清照经受着与丈夫的彬彬分离的痛苦和寂寞,其词多寄托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李清照晚期的作品把自身情感同国家兴亡联系起来,面对国破夫亡的苦痛,她表现十分沉重。三个时期的词作足以让我们沿着李清照这位伟大的女词人,探索和体会其一生的愁情。 一、少女时期若有若无的闲愁 在她十八岁之前的词作,抒写的大都是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个时期的词大多体现一位贵家少女的生活情趣。如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表现出对生活的喜爱,极富热情,抒发了悠闲风趣的情怀。“自少年便有师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1李清照对生活、读书和爱情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阅历的不断增长,李清照的心中开始感悟春华秋实的人生变化,一草一木渐渐在她的眼中变得有生命。这种若有似无的闲愁涌上了李清照的心间。这些少女闲愁自然而然地体现在她早期的词作之中: “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这是词人早起的名作,这首词通过暮春时节词人的感受,表现词人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暮春时节词人心情抑郁不展,风雨交加的夜晚,更添词人苦闷。词人借酒遣愁解闷,一夜醒来酒意却还是驱走不散。词人想起了园中海棠,想知道她现在如何。她急忙卷起帘子问侍女,侍女却回答还是和往常一样,这时候李清照感叹:“知否?知否?”,这是词人对侍女的纠正。“你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历经了一夜的风雨,现在应该是枝叶繁茂,花朵稀少了!”词人写这首词层次丰富,情感曲折,把自己惜春怜花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词从“昨夜”写到清晨,“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在写到昨夜风势之大,雨点稀疏时是直接点出的,然而喝酒的原因在此却是没有明讲,可是我们可以猜测,喝酒无外乎和消愁有密切的关系。“不消”两字,表面上是酒意未散,实则是说沉醉酒水也无法消解心中的伤感和烦闷的心情。词人和卷帘人的对话及其动作神情,更抒发了她内心的惜春怜花之情。用了“应是”二字,说明词人并没有目睹海棠的面目,却用怜缅之心揣测出意境。“肥”、“瘦”、“红”、“绿”四个字把风雨前后绿叶红花以及凋残的暮春景象描摹得宛然如见。词人传神地表达了自己惜春怜花的细腻情感。 李清照早期的少女情怀总是夹杂着淡淡的滋味,似有似无的愁绪感染着我们。少女的闲情雅致以及郁郁寡欢的生活成就了词人笔下精彩的词作。少女的闲愁着实是词人的真实生活反应,不是无病呻吟。不过,由于阅历甚少,这时期的词作,或是风卷残红引起的伤感,或是因骤雨摧花引起的犹豫。李清照少女情愁的词作,始终少了一些远大的理想内涵,缺乏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少妇时期缠绵细腻的相思离愁

词论 李清照

词论李清照《词论》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周济,字保绪,一字介存,号未斋,晚号止庵,生于公元一七八一年,卒于公元一八三九年,荆溪(今江苏宜兴)人。公元一八〇五年(清嘉庆十年)进士,官淮安府学教授。为学重经世济用,好读史及兵书将略,著有《晋略》八十卷,自负有济世伟略而不能用。更寄情于艺事,推衍张惠言词学,谭精研思,持论精审,为常州派(清代词学有浙派和常州派之分:秀水〔浙江嘉兴〕朱彝尊选辑《词综》,论词以"清空"为宗,一时作家,相习成风,是为浙派。常州张惠言兄弟选辑《词选》,以"意内言外"为主,又开常州一派)重要的词论家。著有《未隽斋词》和《止庵词》各一卷,《词辨》十卷,《介存斋论词杂著》一卷,辑有《宋四家词选》。另有论词调之作,以婉、涩、高、平四品分目,已散佚。《清史稿》卷四六八有传。《介存斋论词杂著》原载于《词辨》前。《词辨》为周济于一八一二年客授吴淞时自编的一部词学教材,以选词为主,兼有评论。一九三五年,唐圭璋将《杂著》从《词辨》中析出,收入《词话从编》。《介存斋论词杂著》共三十一条,发挥"意内言外"的说法,明确提出填词要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宣,斐然成章";"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知者见知"。并提出了"词史"之说,即能从词中见史,"感慨所寄,不过盛衰","见事多,识理透,可为后人论世之资"。周济把上述理论原则运用到唐宋名家词数十家的品评上,作出了具体而微的辨析。从总体上,周济五代、北宋的尊奉温庭筠、韦庄、周邦彦等而贬抑南宋姜夔、张炎等,此与浙派对立。 《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载于《宋四家词选》前,是对《介存斋论词杂著》的承继和深化,

李清照愁情之心理解析

李清照愁情之心理解析 摘要: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一位慕名女词人,自宋至今,称誉者不计其数。自有文学史以来,李清照于文学史地位渐高。李清照的词以女性特有的视角书写着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其词不论是写少女的闺阁闲情,还是写少妇的相思、幽怨,抑或是写老年孀妇的凄苦境遇,无不表现出丰富而复杂、深透而隐晦的浓浓愁情。读来震撼人心.其不断心理变化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关键字:愁心理解析理想与现实男权与女权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郑振铎《中国文学史》说:“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 [1]刘大杰则认为李清照“是中国古典文学史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然而李清照的词,今天可见的只有五十余首,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疑作”。这五十余首词作中,直接或间接写“愁”的竟占十之八九。应该说李清照的大半生还是非常幸福的,但为何其大部分词作满眼皆愁呢?从从心理学入手去解剖分析,我认为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一些答案。 李清照性情纯净,热爱大自然,尤其喜好花类。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她将“花”作为抒情的凭借,赋予人的感情来表情达意。李清照笔下的“花”意象,大都表达的是惜春惜时的伤感情绪。“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都让人们在凄怆的悲哀中品位出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再如《玉楼春》,词人从赏梅到忧伤,进而联想到自身,顿感幽怨,难以自拔。词人因为爱梅,继而怕风雪损梅而惜梅,最后与梅相融一体;词人触景生情,由自然感悟生命,叹忧人世,因为这种愁情,更影射着李清照高雅的品行和不凡的个性。这是由于李清照有着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无忧无虑长大的她对美好事物有一份独特的敏锐和细腻的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的觉醒,少女的李清照有了一些难以言说的心事。 自然界的花开花落、时序更迭,都会引起生命的律动。早年闺阁词《如命令?春晚》是其代表作。词中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花、惜花的细腻情感,创造了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自然、直言、明确,为下文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做了良好的铺垫。它以问答的形式,一个有情地问,一个淡淡地答,在粗心的仕女与细心的女主人对比中,流落了时节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 姓名:洪杰作班级:07级函授汉语言文学本科南安班学号:070133415 指导教师:陈碧仙 摘要:意象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更善于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的闺怨、国家兴亡忧虑、丧亲之痛及乡关之思。她极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的比兴传统,更把这些意象的忧郁凄婉内涵发挥到极致,使她那幽密凄凉的情思得到寄托。 关键词:李清照词意象愁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她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婉约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发展。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韵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她善于移情于物,所写的客观景物,都带有主观感受,成为感情的载体。她善于选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复杂的忧郁情调。对于词

人来说,意象就是艺术思维的语言,词人的情感必须借助意象这一语言载体才能获得充分有效的艺术传达。梧桐芭蕉的凄凉,海棠梨花的愁苦,菊花林犀的高洁,梅花的孤苦坚贞等等,无不寄寓着她真挚深沉的情感,忧郁凄婉的情思,既含蓄深沉,又合情合理。 一、梧柳芭蕉话凄愁 在李清照词中有梧桐树、柳树、芭蕉树几种主要树木意象,这些树也是文人们常用来入诗入词的“不俗”之物,散发着浓厚的文人的审美趣味。“梧桐叶落”、“雨打芭蕉”,使她情绪低沉,也无兴致去赏那“烟柳”。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提起“梧桐”不免令人想起白居易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由此可见“梧桐雨”这一伤感的意象,经常是写秋日。自古以来文人总是善于悲秋,秋的凄清和冷瑟总使人愁肠百结。李清照所写的都是在秋日叶落的梧桐。“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对景伤情,久坐窗前,度日如年,不知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到了黄昏,偏又下起小雨,那打在梧桐叶上滴滴嗒嗒的雨

浅谈李清照的词对后世的影响

浅谈李清照的词对后世的影响 摘要: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众多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而这位颇受上天溺宠的天子娇女尤在文学创作上更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下面从李易安词中所表现的其所处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文学追求和社会关注等不同层面去透视李请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对后世所产生的积极及消极的影响。 关键词:叛逆性情才情大爱局限 一、易安词的积极影响 1.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作为一名封建社会的女性,李清照本身的自 主、自强、自信的坚韧性格。首先,对封建家庭的冲击。李清照曾有诗云“炙手可热心可寒”,大胆地以杨国忠入喻,她完全无视上下尊卑的家庭等级观念,对公公赵挺之予以尖锐的讽刺,表现出她自主的个性。其次,她关心国家大事。南渡后,李清照面对沦陷的北方家乡,心中的忧愤难以平息,对南宋君臣的软弱恐惧、屈辱退让,更是满腔怒火。在此时她的名句“南业尚觉吴江吟,北狩应知易水寒”,充分地体现了作者不甘落后的自强性格,不愿默守闺中,可以说是一个“花木兰”。 此外,她还敢于批判男性权威。她从汪无知地跟随着别人盲走,而在于自信自己的才能,坚定自己的立场,以“知音”的身份,指出苏轼,秦观,黄庭坚,王安石等十六人弊病。我们知道,

苏、秦、黄、王等是当时社会上的知名人士,而李清照在当时只不过是一名无名小卒,竟然能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言论,“其狂不可及也。”不畏惧黑暗势力的压迫,不退却,不妥协,自强不息地凭借自己的智慧、才能、胆识、自信地谈古论今,不愧为一名时代巾帼英雄。她对公公的不满,体现了对封建家庭等级观的不满;对国事的关心,改变了以前妇女“一心仅为父亲、丈夫服务”的观念,开了妇女关切国事的先河;对男性权威的批判,则从本质上说是对封建社会男权主义的严重不满。 可以说,李清照的性格也造就了她叛逆的性征。 2.真性情世界的完全展示:李清照只抒写属于她个人的独特性情和 真实感受,这是易安词最显着的特征。她的词,多发至于本人腑肝之诚,“满楮情至语”,把感性的生命部份发扬而光大了,故多有自然深挚之趣。我们可见《点绛唇》一首:蹴罢秋千,起来慷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俦门回首,却把青梅嗥。此词意虽浅,却可见李清照少年才力,以及她未出嫁前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的一个侧面。作者用笔为自己作了一幅特殊格调的“肖像”。从线条上看,可能有点稚嫩,但并不纤弱;从构图上看,虽是轻浅色勒,却以传神之笔略加点染,塑了一个纯洁、活泼、聪毅、多情的少女形象。在《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绵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王国维说:

李清照诗词中的愁情美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813104721.html, 李清照诗词中的愁情美 作者:邢转勤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年第11期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愁女子”。其词在表现内心情感世界时,具有愁情美。本文旨在从婉约美和悲壮的风骨两方面略谈谈其诗词中的愁情美。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作家。她坦率大胆地抒写自我的情感世界,以及对国土沦亡、生灵涂炭的忧虑,对南宋朝廷不图收复失地、苟安江南的行径予以斥责,并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不仅比“男子作闺音”更为真切自然,而且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正如清人李调元所说:“易安居士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不徒俯视巾帼,直须压倒须眉”。(《鱼村词话》卷三) “易安居士李清照,宋济南人。父格非,母王状元拱辰孙女,皆功文章”(《宋史·文苑传》)。《宋史·李格非传》云:“女清照,诗文尤称于时。”《碧鸡漫志》卷二云:“作长短句,能曲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然而,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愁女子”,她既无子嗣,又中年丧夫,遭遇国破家亡,晚年流落他乡,其词在再现现实生活,表现个人情感时具有愁情美。下面就从婉约美与悲壮的风骨两方面略谈其诗词中的愁情美。 一、婉约的优美感 清王士祯《花草蒙拾》云:“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李清照的诗词具有婉约的优美感,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作为一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词不仅善于捕捉细小而生动的意象来表达难以言传的感情,而且善于表现情感的微妙变化,融情人景,具有婉约的优美感。 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李清照为思念别离的丈夫而写的一首绝妙的词作,历代传为佳作神品。词写得摇曳多姿,很耐思味,笔触细腻含蓄,不言思,不言情,而无所不见思与情。上阙以薄雾、浓云、瑞

浅论李清照的词

《醉花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朗读的技巧,熟读体味情感。 2.品味鉴赏意象,体悟词人感情。 3.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品味“酒”“黄花”等意象,体悟词人的感情“愁”。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酒”“黄花”等意象和结合诗句感受词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提示:以“愁”的母题导入) 中国的古典诗词情深意切、意蕴绵长,以“愁”为母题的诗词比比皆是。崔灏如此说思乡之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秦观如此说寂寞之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李煜如此说亡国之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如此说生死离别之愁: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今天我们一起来感悟一下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笔下的相思之愁。 二、作者资料简介 说到李清照的相思之愁,不得不提她的丈夫赵明诚。李清照18岁时与赵明诚邂逅并且喜结连理,才子配佳人,两人恩爱有加,一同研究诗词和金石。李清照词中的相思之愁的对象,多是她的丈夫赵明诚。今天我们学一首李清照南渡前早期的、表达相思之愁的作品——《醉花阴》。 三、《醉花阴》 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独自初步感受一下词的意蕴。 1、学生自读(2分钟) 大家自由朗读完之后,有什么感受?(预设答:语调低沉缓慢,感情哀伤等)哪位同学乐意为我们朗诵一下? 2、学生代表范读(2个同学) 每一位同学读完后,请同学们作评价。 老师再做点评。 3、写作背景

我们要掌握一首诗词的朗读节奏和感情,可以通过诗词的写作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赵明诚到仰天山罗汉洞赏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自在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因写这首词赠给赵明诚以解愁绪。 因为是重阳节的作品,后来黄升(宋)在《花庵词选》中题为《醉花阴·九日》。 “醉花阴”词牌名为李清照首创,双调小令,押仄韵格,按照本词,它押的是ou韵,朗读时,我们要用低沉缓慢的语气,感情浓厚又不热烈,带有哀伤的基调,适当停顿。比如:“薄雾/浓云/愁/永昼”。 4、教师范读 5、学生齐读 四、《醉花阴》意象的解读和情感的体悟(重点!) 1、意象与情感 一个“愁”字贯穿整首词,也就是所谓的词眼。那么,词中哪些意象体现出愁呢?请大家找一找,共同讨论如何体现“愁”的。 (讨论两三分钟,2个人回答) 请一位同学来谈谈她的理解。(预设答案:西风、黄花、酒、暗香、东篱等。适当点拨) 除了这些,还有吗?(同学们认同她的理解吗,有没有不同的看法?)请另外一个谈谈她的理解。 同学们找意象找得很准,理解也很恰当。老师再补充一下,请看幻灯片(显示:词中提到的意象的特征和用意)。 小结: 薄雾、浓云:薄雾淡淡,云霭浓浓。“愁因薄雾起”,这样的阴天使人低迷忧郁,愁绪满怀。 东篱:指菊花圃,赏菊是重阳节的一个习俗。这里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典故,一个人重阳赏菊,孤独排山倒海而来,独坐东篱愁绪飞。 西风:暗含凄冷萧瑟之意。(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酒:麻木神经,或助兴,或消愁。酒在古代的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文学中的意象也是丰富多彩。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学多的关于“酒”的诗句: 别时,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大醉一场; 喜时,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欣喜若狂; 感怀时,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感叹人生苦短; 孤独时,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忧愁时,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消愁不成反添愁。 李清照喜欢饮酒,借酒消愁,“沉醉不知归路”“浓睡不消残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然而愁哪是那么容易消除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愁上加愁。酒,对李清照而言,似乎已经附带一种化不开的愁绪。

浅析李清照词不同时期的愁情定稿

浅析李清照词不同时期的愁情 【摘要】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出类拔萃的的女词人,其词多抒写愁情。不管是少女时期的闲愁还是少妇时期的闺愁,亦或晚年时期的国破夫亡之愁,李清照都深刻反映自己的生活和当时的时代气息,这也使得她在写愁情的词作上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李清照诗词研究愁情 李清照一生写下很多词作,其词多是自身情况的真实写照。其词大致可分为少女时期、少妇时期和晚年时期。李清照少女时期生活自由无忧,其词活泼有趣但隐约表现出词人对美丽好景易逝的伤情,她既是无忧虑的,又是富有愁情的。到了少妇时期,李清照经受着与丈夫频频分离的痛苦和寂寞,其词多寄托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李清照晚期的作品把自身情感同国家兴亡联系起来,面对国破夫亡的苦痛,她表现十分沉重。三个时期的词作足以让我们沿着李清照这位伟大的女词人,探索和体会其一生的愁情。 一、少女时期若有若无的闲愁 在她十八岁之前的词作,抒写的大都是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个时期的词大多体现一位贵家少女的生活情趣。如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表现出李清照对生活的喜爱,极富热情,抒发了悠闲风趣的情怀。“自少年便有师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1李清照对生活、读书和爱情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阅历的不断增长,李清照的心中开始感悟到春华秋实的人生变化,一草一木渐渐在她的眼中变得有生命。这种若有似无的闲愁涌上了李清照的心间。这些少女闲愁自然而然地体现在她早期的词作之中:“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这是词人早期的名作,这首词通过暮春时节词人的感受,表现词人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暮春时节词人心情抑郁不展,风雨交加的夜晚,更添词人苦闷。词人借酒遣愁解闷,一夜醒来酒意却还是驱走不散。词人想起了园中海棠,想知道她现在如何。她急忙卷起帘子问侍女,侍女却回答还是和往常一样,这时候李清照感叹:“知否?知否?”,这是词人对侍女的纠正。“你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历经了一夜的风雨,现在应该是枝叶繁茂,花朵稀少了!”词人写这首词层次丰富,情感曲折,把自己惜春怜花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词从“昨夜”写到清晨,“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在写到昨夜风势之大,雨点稀疏时是直接点出的,然而喝酒的原因在此却是没有明讲,可是我们可以猜测,喝酒无外乎和消愁有密切的关系。“不消”两字,表面上是酒意未散,实则是说沉醉酒水也无法消解心中的伤感和烦闷的心情。词人和卷帘人的对话及其动作神情,更抒发了她内心的惜春怜花之情。用了“应是”二字,说明词人并没有目睹海棠的面目,却用怜缅之心揣测出意境。“肥”、“瘦”、“红”、“绿”四个字把风雨前后绿叶红花以及凋残的暮春景象描摹得宛然如见,词人传神地表达了自己惜春怜花的细腻情感。 李清照早期的少女情怀总是夹杂着淡淡的滋味,似有似无的愁绪感染着我们。少女的闲情雅致以及郁郁寡欢的生活成就了词人笔下精彩的词作。少女的闲愁着实是词人的真实生活反应,不是无病呻吟。不过,由于阅历甚少,这时期的词作,或是风卷残红引起的伤感,或是因骤雨摧花引起的犹豫。李清照少女情愁的词作,始终少了一些远大的理想内涵,缺乏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少妇时期缠绵细腻的相思离愁

李清照词中的愁

李 清 照 词 中 的 愁 姓名:赵国辉 学号:B11090109

李清照词中的愁 作者:赵国辉 摘要:“愁”字在李清照的词作中频频闪现,就是那些通篇找不出“愁”字的词作,其表现的情绪,也大多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或是少女的淡淡轻愁,或是闺中少妇的闲愁,或是离愁,或是“双溪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或“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李清照的词可谓独树一帜,而在这位言愁高手的笔下,有她的寂寞深闺的思愁,缠绵悱恻,闲适慵懒,孤灯难眠,愁意不减;有她借景抒情的悲愁,赏花饮酒,含蓄委婉,意味深长,挥之不去;还有她的思乡忧国的哀愁,柔中带刚,愁损北人,国运维艰,愁压心头。她的词作虽不多,可是运用“愁”字却非常之多,这在历代词作中实属罕见,在宋代言愁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李清照也是宋代杰出的女文学家。 关键词:李清照; 词; 愁情别绪; 愁; 封建观念 从古到今,诗词歌赋,处处见愁情,处处言愁。多少文人骚客喜欢用愁情来抒发自身的深闺情愁、离愁别绪、忧国忧民、郁郁不得志的思想感情。“愁”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常见的书写主题,也是历代文人骚客常常抒发的一种思想情怀。有直抒主题,直接用“愁”来点明主题的,也有隐喻愁怀,未见“愁”字而处处带愁情。如: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雨”(《苏木遮》)。而宋代婉约词的词作中,更是随手可拾,随处见愁情。以柳永和李清照

最为突出,柳永的“离愁万绪,闻岸草,切切蛩吟如织”(《倾杯》),而李清照的言愁词更是愁中见真情,令人无不为词人的愁情所感动,亦使人回味无穷。 从花朵的细微变化中,敏感的清照,参悟到了自身的生命状况,时光与青春,将在“雨疏风骤”中消去么?伤感自然而然占据了词人心头。丈夫的出仕远游,带走了她生活中聊以自慰的“同志”乐趣。“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普天下聪慧而又多情的女子,谁没有过类似的情感体验呢?只是道不出罢了。“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在思念丈夫的离愁里,一定还有别的感伤。 在她的前期词作中,常常浸满了闺中闲愁和思夫的离情别绪,深婉而又细腻,在“人比黄花瘦”的清瘦和憔悴中,自有一段蹙眉美人的清韵。她的“愁”,来自以下几方面的途径:在悠久的中华文化滋养下成长的李清照,不可避免地受到无处不在的“忧患意识”熏染;家庭内对她性格与天份的完好保护与社会对女性压抑的冲突,使她深刻地感受到女性的悲剧;敏感的女性心理,又使她极易感受到词感伤、忧郁的柔性品格,接受词言愁的审美准则;与丈夫的离别,不仅拨动了相思的心弦,也极有可能激起了她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向往而又注定与己无关,心中的愁绪便越加浓重。但这一切愁绪,在某种程度上被美满幸福的婚姻爱情生活轻轻化解了,与她后期词作中的“愁”比起来,前期的“愁”虽然深婉、缠绵,但在“闷损阑干愁不倚”的时候,相思的苦涩中也夹杂着爱情的些许甜意。 作为女性的她,既有女性词人的多愁善感和细腻,又有男性忧国忧家、郁郁不得志的远大志向,她的词作具备了刚柔之美,这也是其独特之处。而在众多的抒愁奇作中,宋代杰出女词人李清照无疑占有着一个重要的位置,她的作品中写

论李清照前后词风

浅论李清照前后词风 摘要:李清照是宋代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一位女作家,但是她最擅长的还是词,其词被称为“易安体”,她的词不仅是中国女性文学艺术的高峰,在整个文学史上也占有杰出位置。李清照人生历程的转换也深深地影响着她的心理历程,她所经历的不同时期使她产生了别具风格的词风和情感,故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关键词:易安体风格人生历程南渡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1084~1155)山东济南人,有一代词宗之称,李清照独有那种不让须眉的洒脱,豪迈之气更使其词别出一般,精妙婉约而别具一格,李清照的词既主要写自己的生活、心里和情趣,又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将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糅合在一起,既有女性词的温婉柔丽,又有一般女性所少有的豪迈之气。词艺的“精妙”与“别是一家”的追求,更是她以为数不多的词篇登上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巅峰。她的词不仅仅是中国女性文学艺术的高峰,在整个文学史上也占有杰出位置,在以男权为主的封建社会,女人处于社会最底层,突然间,李清照作为一位女性不仅闯入了被男性长期垄断的文坛,并且登上与男性名家平起平坐的位置。无怪历代文人作家对此惊诧赞叹并刮目相待了。杨慎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易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于闺阁也。”①陈廷焯说:“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妇人有此,可谓奇矣。” ②谭玉生在《论易安词》绝句中说:“若并诗中论位置,易安居士李青莲。”他认为李清照的创作成就如同辉映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李白一样,璀璨而显赫。李清照的词以金兵攻占汴京为分界线,约分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 一、前期的懵懂少女和多情的少妇生活 (一)春愁难释,感时伤春的少女 南渡前,济南才女李清照生活的十分惬意。其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是苏东坡的学生,进士出身,在朝为官;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博雅能文,温婉贤惠。受这样文学官宦家庭的熏陶,能够使她更细微的体验生活,不仅给了她渊博的学识,同时也培育出作为一个大词人所必需的艺术才能,使她视野开阔,气质高贵。李清照不像其他大家闺秀一样把自己完全封闭在闺房之内,而是常常走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以拓展胸襟,陶冶情操。如果把李清照前期作品拿出来品,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主要有孤独思念之情以及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独特的喜爱之情更加体现出李清照对生活的热爱,只因她热爱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的情趣从而使她对大自然产生了无尽的热爱,

论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情

论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情 [内容摘要]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纵览李清照的词,“愁”是主旨,将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写相思离别的闺中闲愁。后期,词人经历了国破夫亡,名族的灾难和个人的不幸遭遇,给她的词作笼上了浓重的感伤色彩。国破之感,丧夫之痛,故国之思,孤寂之叹一齐喷涌而出。本文就试从这几个方面对李清照的后期词作加以分类探讨其后期词中的悲苦愁情。 [关键词]李清照;后期词作;悲苦愁情 李清照(1084-1155?),山东济南人,生活在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战乱频繁的南宋初年。她是我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著有《漱玉词》。 《漱玉词》现存四十九首,几乎收录了李清照一生流传下来的词,其中大部分为抒情词,而抒写愁苦情怀的达百分之八十,在作品中直接用到“愁”字的就有十五处之多。其它诸如“泪”、“怨”、“恨”等字在她的词中更是屡见不鲜。一般来讲,李清照的词以她南渡为界划分为前后期两部分。前期词中主要描写相思离别的闲愁,后期,在经历了国破夫亡及一系列灾难后,李清照一改前期词的清新明快,而笼上了厚重的感伤气氛。她后期的词则抒写的是国破家亡的忧患之愁,以及思旧怀乡、孤寂之愁。“愁”贯穿了李清照的一生,词人把这一生的愁都寄寓在她的词作当中,以下我们从她后期的主要词作中来探析词人的悲苦愁情。 一、国破之感 1127年金兵入侵北宋都城汴京,宋徽宗、钦宗相继被俘,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兵荒马乱之中,赵明诚与李清照先后南渡,而青州老家和大部分未能带走的书籍文物,则在“青州兵变”中化为灰烬。面对着家乡沦落敌寇之手

的国破家亡的悲痛惨剧,以及盗贼四起、叛军遍野、金人虎视眈眈的严峻现实,李清照义愤填膺,她以其过人的才气和锐气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抗战愿望。 一首颇具阳刚之气的豪放之词《渔家傲》倾诉了词人的这一情感: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著,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中的“有惊人句”,表明了女词人的自信自负,然而一个“谩”字,又把自信自负的情怀徒然引向了对摧残精英的现实社会的指控。的确,在李清照所处的那个时代,女子即便满腹经纶,语出“惊人”,那又有什么用呢?南宋朝廷腐败无能,苟安一隅,无意北伐。这残酷的现实使得词人空有爱国的热情,却报国无门。词人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在梦中呼唤“九万里风鹏”加大威力,以便将她乘坐的“蓬舟”吹往那憧憬已久的仙山。 另一首颇有豪放气的《鹧鸪天》也抒发了词人的不平之心,以及报国无门的愁肠: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词中李清照所赞叹的“自是花中第一流”,是对自己才华的肯定,“梅定妒”三句也是词人非常自信的表现,而最末两句则无疑是借为桂花鸣不平,而实则为自己的怀才不遇鸣不平,抒发了自己的幽怨之情。 面对国土的沦陷,国君的逃窜,百姓生灵涂炭的境况,词人抒发了自己对朝廷懦弱的愤慨和报国无门的哀怨之后,李清照的爱国情愁更是压于心头。此时,国已不国,君已不君,让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忍受着痛苦的煎熬。写下了这首《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浅论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一)

浅论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一) 引论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一位慕名女词人,自宋至今,称誉者不计其数。自有文学史以来,李清照于文学史地位渐高: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李格非女清照………亦以倚声有名。”胡适《国语文学史》称:“李易安乃是宋代一个女文豪。”郑振铎《中国文学史》说:“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刘大杰则认为李清照“是中国古典文学史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中国文学发展史》)这些言词并非都是虑美,都是有其充分理由的。笔者在些无意于争论李清照究竟应称“名家”还是“大家”,但称好为一流的女词人并不过分。那么李清照究竟是怎样在词史上占一度之地,而且有那样崇高的地位呢?一个文学家于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最根本的也是最主要的是看他(她)的作品。文学不是思辨的科学,而是形象思维的“人学”,所发它最根本反映的还是人类的自身情感,心理的历程与变迁,以及与人密切相关的道德伦理,家教信仰等。因此,评价文学作品是否人类精神产品中的精华,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首先是作品对社会精神或人类情感的反映深度;其次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再次是对艺术技巧的开创或完善。李清照于词史地位的确立,主要依凭于其作品(主要是词)。她的词作可发说是天才,情感理想的三位一体。在她的词作中,表现了人类精神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即女性情感世界,她发臻于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而且以其不同时期的作品,构成了一部女性情感历程的巨著。本文拟就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一、女性情感世界的完全展示与前代那些“应歌”填词的作家不一样,李清照只抒写属于她个人的独特性情和真实感受,这是易安词最显著的特征。前代词作者,多是些“雌男儿”模写表现女性情感与生活的词作,故清人田同之于《西圃词说·诗之辨》中说唐宋词中有一奇特现象,即“男子而作周音”。他们虽以写男女伤离惜别为特长,并有过不少名作,但也有些难免发生隔靴搔痒乃至“伪情”的情况。再者,许多“雌男儿”为应歌笑欢娱之用,专写妓女娇揉卖弄的情态,其感情往往浅露轻浮,软弱无力,甚至于隐含着一种猥亵的心理。即如“大得声称于世”⑴的柳永词,也时有“辞语尘下”;⑵的弱点。而李清照的词,多发至于本人腑肝之诚,“满楮情至语”,把感性的生命部份发扬而光大了,故多有自然深挚之趣,没有“雌男儿”模仿女性的忸怩作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修养的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散文家,史载其母王氏也“善属文”。良好的教育,优越的环境,加之以李清照天资聪慧,极富文学禀赋;又酷爱读书,博闻强记,形成了词人深厚的文学修养。其父母对待儿女教育的态度非常开明,所以她从小养成开朗的性格,其天才也得以发挥。王灼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脆,逼近前辈”。⑶我们可见的易安词中,大约是她少年时代所作的仅有《点绛唇》一首:蹴罢秋千,起来慷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俦门回首,却把青梅嗥。此词意虽浅,却可见李清照少年才力,以及她未出嫁前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的一个侧面。作者用笔为自己作了一幅特殊格调的“肖像”。从线条上看,可能有点稚嫩,但并不纤弱;从构图上看,虽是轻浅色勒,却以传神之笔略加点染,塑了一个纯洁、活泼、聪毅、多情的少女形象。在封建社会里,要求女孩们“下面相逢,低头看顾”,⑷而作者虽则“和羞走”,却又“倚门回首”,假装“把青梅嗅”,更何况还“袜划金钗溜”,好一个“风魔相”。也难怪后人评说“清照乃名门闺秀,少有诗名,亦不致不穿鞋而着袜行瞳;含羞迎笑,倚门回道,颇似市井妇女之行径,不类清照之为人。”⑸并以此据列此词为存疑之作。实际上这首词通过人物行动的描写,刻画了一位轻灵姿秀、活泼洒脱的少女形象,又揭示了她内心热爱生活的情愫和精神韵致。这恰恰再现了作者少女时代不受封建礼教过多约束,生活的丰富多彩,而慧一些名门闺秀只知“学针凿,刀剪缝”的生活;同时又再现了她敢于传达自己的一首回忆少女生活的小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在这首小词中,作者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创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优美意境,勾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荷湖日暮图。同时,我们又可看到一位活泼开朗、豪爽潇洒的少女飘然而来。把这两首词中的少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