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2007年06月05日星期二下午 10:42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与抒情艺术20070512

李清照,宋代杰出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1084年生于济南。她的父亲李格非,做过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学有专长的学者,不仅对历史很有研究,而且对文学、书法也有较高的造诣。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很有文学修养。李清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氛和学术气氛很浓的家庭环境里,其幼年便很有才华,诗词歌赋,无所不能。建中靖国元年与大学生赵明诚结婚,二人志趣相谐,诗词唱和,生活非常美满。大观元年(1107)赵明诚的父亲落职病故,他们夫妻二人回青城居住。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和赵明诚相继避兵江南。1129年,赵明诚病死,经受家国变乱后,李清照辗转漂流于杭州、越州一带,于孤苦中度过了晚年。

在我国文学史上,宋词是词的发展高峰,一向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而李清照则被誉为“婉约”词派之宗。明代杨慎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词品》)清人李调元则认为,李清照“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雨村词话》)说她不但高出一般闺阁词人,就是男子中的词坛老将,也没几个人可以和她媲美的。

李清照词的主要内容是踵继前人抒写爱情与离情别恨,特别是对“愁”绪的抒写更是独树一帜。她以真情实感为基础、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于委婉细腻中,咏抒出一种淡远的情怀,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其风格与愁绪则因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尤其是后期的作品表现出更深沉的感伤。李清照正是以对真情实感的抒写和清新自然的语言特色,使她成为宋代词坛的杰出作家之一。下面以三个不同时期的词作浅谈一下李清照对愁绪的抒写和抒情艺术。

一、少妇思远,情真意切

公元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妇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可谓是伉俪情深。然而,爱的愈深,离别就愈加痛苦。幸福美满的生活过了十多年,赵明诚便外出作官了。初别或许还是可以忍受的,但一别经年,就渴念难忍了。《醉花阴》这首词便生动地描绘了词人的这种思夫的“愁”情。原文是: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的上阙,主要是写作者独处的寂寞。人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愉快幸福的日子里,往往会感到时间过得很快;而当孤寂愁苦的时候,则会感到时间格外漫长。词的开头两句,便是写词人这后一种感受。不过,作者没有直说自己如何孤寂、愁苦,而说:薄雾、浓云都在为时间太慢,永昼不夜而发愁;兽形的香炉也感日长难熬而点香来消磨时光。词人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把抽象的不可捉摸的愁,变成一种具体可感的东西,并且使人感到,不仅人在愁,连物也在愁,天也在愁,地也在愁了。简直是愁满宇宙!真是不写人愁人更愁。

词人为何而“愁”呢?因为“佳节又重阳”,尤其一个“又”字,说明自从丈夫出门,她已经不是第一次独自一人过这令人“倍思亲”的节日了,

这怎么能不使她格外感到思亲之痛呢!然而,词人又没直白内心的痛苦,而说“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字面上是说:重阳佳节睡在碧纱厨里,枕着玉枕,到了半夜,就觉得有些凉了。实际上是:由于思念丈夫,夜不能寐,辗转反侧,虽时过夜半,还没睡着!一个“凉”字表面象是指天气,实际写心情,写其情绪的愁闷和心境的凄凉。思夫之愁情如此强烈,却又写得十分委婉、含蓄。

下阙主要写词人思夫的深切。一开头就写愁绪的难于排遣: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显然这是在借酒浇愁。然而以酒浇愁愁更愁,一直饮到“黄昏后”,非但没把词人的愁绪排遣掉,反而又勾出了一层新的愁绪——“有暗香盈袖”。“馨香满怀袖,路远莫致之”她想与丈夫一起分享这醉人的清香,但怎么能送得到呢?这无疑又勾起多愁善感的词人对丈夫更深切的思念。这揪心的离愁和缠身的别绪排遣不了,挣脱不掉。于是词人呼出感人肺腑的诗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莫道不消魂”直如破空而来,这是长期萦怀无法摆脱的思念之情的一次总爆发。“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诉诸画面表达渴念之意:重阳佳节,秋菊盛开,一阵清风吹来,珠帘闪动,一位美丽多情少妇闪出窗来,由于日夜思盼阔别久离的丈夫,而显得花颜憔悴、玉肌消减、弱不禁风!尽管思念之词未着一个,但人物内心隐秘却披露无遗。

李清照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达出来,使之成为具体、易于理解的东西。她既善于描绘实景寄托感情,又善于虚拟幻象表达感情,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二、春愁难释,秋思不绝

李清照的词能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写出细腻动人的情感,寻常的语言创造出不寻常的意境,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下面介绍她的两首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和《一剪梅》。

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诗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它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抒发了女词人暮春时节的感伤情绪。这种感伤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也是对自己青春将逝的烦闷与苦恼,作者在表达这种心情的时候,没有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委婉含蓄地通达一问一答把自己的情感轻轻吐露。

这首词一开头的“昨夜雨疏风骤”,似乎起得平平淡淡,并非什么奇特之笔,但是和下句“浓睡不消残酒”连起来,就产生了许多发人遐思的意境。暮春时节本就容易引起深居闺中的青年女子的感伤,更何况又是那刮风下雨的恼人天气。借酒来排遣愁闷,昏昏睡去,但是一觉醒来,酒意还未完全消尽。仔细推敲“不消”两字,表面上指的是酒意未消,实际上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本意是想“消”其结果却又是“不消”。在这“不消”的朦胧状态之中,又想起了昨夜的风风雨雨,可以想见,作者此时的心情是颇为抑郁的。因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表面上好像是一般的叙事,骨子里却曲折的流露出作者的心情。

接下来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就是这种心情发展的必然结果。作者有感于春光将尽,产生了惜春之情;一夜风雨后,自然惦记园中的

海棠。“试问”二字,本是词中常用的,在这里却包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海棠花经得住风风雨雨吗?是不是谢去了呢?作者是不希望海棠凋零的,可又担心它凋零。于是想,还是问一问卷帘人吧。因此这里的“试问”就不是一般的问,而是含着惜春怜花之情的问。在这一问中包含着作者多少缠绵的感情啊!可是卷帘人的回答却是那样的无动于衷,这就更加衬托出作者伤春惜花的感情。“却道海棠依旧”的“却”字极好,它把卷帘人的冷淡态度和作者感到回答出乎意外的神态一下子描绘了出来。

最后两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上作者对卷帘人说的,是反问,也是作者的自我慨叹。“知否”二字的重叠,婉转缠绵,感情色彩极其浓厚。“应是绿肥红瘦”是反问后的自我解答。“应是”二字也极绝妙。其应不是“肯定是”,因为海棠究竟如何,作者还没亲眼见到,所以其应当有推测、估量之意,还含有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也就是说,春光虽好,但不可能长驻;海棠花虽美,也要随着逝去的春光逐渐凋零。因此,这“应是”两个字的内在感情是很深沉的。接下来,作者用“绿肥红瘦”四个字来形容海棠的叶多花少,这更为历来的词评家所称诵。“绿”和“红”是两种颜色,“肥”和“瘦”是两种形状。作者在这里用“绿”和“红”来代指叶和花。用“肥”和“瘦”来形容叶子的茂盛和花的凋零,鲜明、生动、形象。绿、红、肥、瘦,本来都是很寻常的字,经李清照一用就显得很有生气,新鲜而又奇特。这也是李清照在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篇幅虽短,内容却很深刻,感情很含蓄,语言也十分通俗明白,浅显如话。三十三个字里面,几乎没有什么浓艳奇丽的词汇和雅致古奥的典故,都是很普通的常用语言。如:“不消”、“知否”、“绿肥红瘦”等,李清照就是用这些寻常语言,写出了优美动人的词章。

再看另一首《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李清照描写离情别愁的小词。李清照婚后夫妇二人恩爱异常,感情十分融洽。一旦离别,即便是短时间的分别也会给多愁善感的李清照带来深闺独处寂寞无聊的愁苦。这首《一剪梅》就是这样愁苦情怀的抒发。

“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句,用“红藕香残”四个字来形容零落的荷花,可以说是形、神俱备:这是已经凋谢可又还没有完全枯萎的荷花,红的色和香的味还残留一些,不过已经随着萧瑟的秋风,一天天地消退下去了。“玉簟”跟“红藕香残”好像没有什么关连,然而和下面的“秋”字联系起来,就把作者本人的境况给点出来了:秋天到了,竹席颇有凉意,暗示出作者此时独处一室的冷清和寂寞,写出了作者对秋天的主观感觉。由“红藕香残”客观形象上的秋意而到作者主观感受上的秋意,都给人一种萧瑟凄清之感。所以“红藕香残玉簟秋”这一句,既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的时令特色,又烘托出了作者寂寞凄凉的感伤情绪。怎样才能消除这相思之苦呢?还是离开冷清的闺房到外面散散心吧。“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就描写了出游时的情形。从“轻解”二字,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那种没精打采和迷离怅惘的忧郁神情。本想借出游消愁解闷,可离别之情仍排遣不掉。“独上兰舟”的“独”字含蓄地点出了作者出游时的孤独之感。越是感到孤独,越是想念丈夫。“云中谁寄锦书来”应该是作者的想象之词,作者想象丈夫应该寄书信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应是作者

对自问的相应:大雁来了,书信也该寄到我这洒满月光的西楼!此情此景,收到大雁捎来的书信,该是多么富有诗意,然而又是多么冷清、凄凉!作者写得确是委婉曲折、楚楚动人。

下阙“花自飘零水自流”是从遐想又回到“独上兰舟”的现实。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正是这个落花流水,触动了作者离别的情怀,产生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烦恼。相思是产生闲愁的原因,闲愁是相思的结果。然而,尽管有同样的思念,却又不可能互相倾诉,只能够各在一方独自愁闷。这就是“一种相思”和“两处闲愁”的矛盾。把“一种”和“两处”在词中对称起来写,再同上面的“花自飘零水自流”连起来,就有一种既一致又矛盾的特殊艺术效果。“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露作者思念之情的深度。其实眉头所表现出来的忧愁和心上和忧愁本来就是一回事,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所不同的是:愁在眉头是看得见的,而愁在心头是瞧不着的。作者在这里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来描写离别之情不能排遣,由外表而及于内心,这就把作者那种浓烈的情感作了进一步的渲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样,它们都运用语言上的对称所造成的既一致又矛盾的特点,产生一种特有的艺术效果,不但含蓄生动,而且读来朗朗上口,耐人寻味。

三、孤孀秋叹,凄惶欲绝

公元1127年,北宋首都沦陷。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奔母丧南下。李清照随后南渡。不幸的是在他们夫妇南渡的第三年,赵明诚病逝于南京。这时,词人四十九岁。李清照没有子女,在这国破家亡的时刻,丈夫又去世了,真是祸不单行。此后,她又遭到金人南侵的大离乱,图书典籍,金石古玩丢的丢,卖的卖,几乎荡然无存。词人独处异地,离乡背井之苦,国破家亡之恨,无依无靠之悲,使她的词的创作风格上更是沉郁凝重,感情上更加凄楚悲凉。这在她的《声声慢》中表现的更加,典型。原文是这样的: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远,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反映了李清照遭到浩劫之后在孤苦零丁的日子里煎熬的情景。一开头,铺陈直叙自己遭到不幸以后的精神状态。“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冷冷清清”侧重写感觉,“凄凄惨惨”“戚戚”侧重写心境;三个方面都是以“情”贯穿其中。

“寻寻觅觅”以描写动作反映自己的精神状态。作者心神不定,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似的;她白无聊赖,竭力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事实上,这时候她失去的东西太多了——官邸的华美陈设不见了,芬芳静的小花园设有了,多年珍藏的文物典籍丢失了,用心血撰写的诗词文稿散佚了,更重要的是终生的伴侣也与世长辞了。空屋陋室中,然一人,寻来觅去,一无所获,拿什么来托安慰自己的精神呢?因此,简单的动作情态描写,却把外敌的侵扰,丈夫的亡故所带来的一切不幸,全部蕴藏其中了。

“冷冷清清”描写自己的感觉。当然,这既可能是指天气——秋风吹、天气冷,也可能指环境——异乡之地,举目无亲,陋室之中,别无长物,又怎能不冷清呢?最主要的,恐怕还是指自己的孤寂生活——一个人索寞寡居,形影相吊,柳郁少欢,瞻念未来,前途无望,更觉凄零:所有这一切,怎能不使她

产生“冷冷清清”的寂寞之感呢?

“凄凄惨惨戚戚”是纯粹的心理描写。国家江河日下,自己沦落天涯,遭遇的一切无不使其心境悲凉。词人年轻时也曾有过愁苦,但那是闲逸之愁,生离之愁。愁中还有希望,往往掺和着甜蜜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向往。如今,这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而且个人的遭遇之愁和国家的败亡之愁交织在一起,缠绕在一起。这愁苦的心情向谁去诉?想到这些,凄凉,惨痛,悲戚便齐涌上心头。

这三句是血和泪的吞吐,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叠字用得巧妙,极好地表现了词的内容,很受历代评论家的赏识。有人说“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词苑丛谈》),有说“超然笔墨路径之外,岂特闺闱士林中不多见也”(《花草新编》),有说“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两般秋雨庵随笔》)说法虽多,但都不外乎赞许这些叠字气韵顺畅,造语新颖,达意深邃,具有独创性。的确,这三句虽连用了十四个叠字,但字之自然妥帖,毫无雕琢痕迹,且达意深刻具体,使人读后如见其状,如见其情。

精神状态如此,身体肯定难以支持。接着,诗人写了自己的健康状况。“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字面上说:由于气候时暖时冷,身体难以适应,不能得到调养和休息。其实,我们知道,影响词人身体健康的是她遭遇的不幸和精神的悲伤,哪里是由于天气的不好呢?初看起来,好像表现了词人受到连续过渡刺激之后的精神麻木。实际上这是一种隐真意于词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具有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和感人力量。后面一句同样如此:“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明明是借酒浇愁,可她不言胸中愁绪,却偏说酒淡难敌急风。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正在这寻觅寄托,愁绪难遣的伤心时刻,一群大雁正来,这似科给死寂般的沉闷带来了一点生气。然而,雁的到来不但没给词人带来一点慰籍,反而使她格外伤心。见了飞雁,自然引起“鸿雁传书”之念。可家乡沦亡,亲故逃散,丈夫病逝,还会有谁给自已捎信来呢?自己有信又寄向何方呢?再一看,这雁“却是旧时相识”,是曾经替自己捎过信的,这怎能不使她更加感伤呢!是的,词人在《一剪梅》中曾写过“云中谁寄锦出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时鸿雁带来的只是离情别绪,其中也许含有要见到丈夫的甜蜜向往。而如今,这“旧时相识”的鸿雁,只能给她带来极度的绝望和悲哀!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遍地金黄,秋菊怒放,该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景啊!而如今,词人已憔悴亏损,心灰意冷,还有谁有兴致去摘取它呢?李清照是非常喜爱菊花的,在前面介绍过的《醉花阴》中,她用菊花既比自己又比丈夫,写出了“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名句。现在面对花团锦簇,竟漠然视之,无心一顾,可见她心情沮丧到何各程度!人们常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作者正是用秋菊盛开,繁花压枝的乐景,衬托自己面容枯槁,肌体耗减,心境悲凉的哀情,因而更显出她的悲苦和不幸。

“旧时相识”的鸿雁也好,刚刚开放的菊花也好,视野所及,无不触景伤情,引起作者物是人非之感,使好更加悲愁和哀伤。因此,她更感到时光难熬:”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单一人坐在窗前守着,怎么才能熬到天黑呢?时间,对人们来说,有时是那样宝贵,但对劫后余生的李清照来说,简直就是难以忍耐的痛基和折磨了。

其实,“愁因薄暮起”,到天黑却更添几层愁意:“梧桐更兼细雨,到

黄昏、点点滴滴。”俗语说:前不种杨,后不种柳,当院不种鬼拍手。所谓“鬼拍手”就是指梧桐。(迷信认为梧桐树会招鬼)这几句是说,特别是黄昏以后,风吹着窗外的梧桐树,天又下着细雨,桐叶簌簌,秋雨滴滴,时而像鬼语嘁嘁,时而像幽灵啜泣,令人难堪!如果说,前面的“满地黄花堆积”是从反面衬托作者心情的话,那么这里就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心情。它使读者更加体会到词人“冷冷清清”的感觉和“凄凄惨惨戚戚”的心境。这里又一次叠用“点滴”,同篇首一样,自然流畅,毫无痕迹。由于作者对这一景象的描写注入了极其强烈的感情,因此,这与其说是“点点滴滴”的雨,不如说是词人“点点滴滴”的泪。

感情抒发到此,作者精神上的痛苦已到了不可名状、无以复加的程度了。所以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的景况,哪是一个“愁”字所能包括得了呢?

这首词能写得如此朴实自然、顿挫凄婉,就是因为作者有着不幸的遭遇和苦难的经历,词人是用血泪来写成的。词贵情真、意切、语新。这种喷薄而出的痛楚之情,难抑之恨,又借助词人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流诸笔端,自然感人。

总之,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李清照的词在抒情艺术上都表现了很高的成就。深刻的思想内容通过完美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形成了一种属于她自己的风格——李易安体。李清照正是以自己真实的个人经历和真挚的情感为基础,通过平淡素朴的语言,创造出最悠远、空灵的意境,其词极富韵味,写情含蓄不尽,诗意醇厚,使人读后如品名茗,似饮醇酒,感到美味不尽,余香满

口。

2005年6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