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脏疾病(本)-复习1

心脏疾病(本)-复习1

心脏病如何进行诊断检查及自我诊断

心脏病如何进行诊断检查及自我诊断 人体“发动机”心脏是一个强壮的、不知疲倦、努力工作的强力泵。心脏之于身体,如同发动机之于汽车。如果按一个人心脏平均每分钟跳70次、寿命70岁计算的话,一个人的一生中,心脏就要跳动近26亿次。一旦心脏停止跳动而通过抢救不能复跳,那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终止了。心脏病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全世界1/3的人口死亡是因心脏病引起的,而我国,每年有几十万人死于心脏病。 心脏病诊断检查: 很多检查可帮助获得快速、准确的诊断。这些技术包括:电学检查、X线、超声心动图、磁共振显像(MRI)、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和心导管术等。 大多数的心脏检查手段危险性很小,但随着检查技术复杂程度和患者心脏病的严重程度增加,检查的危险性也相应增高。心导管术及造影术导致的脑卒中、心肌梗死或死亡等主要并发症的危险性大约是1/1000。运动试验引起心肌梗死或死亡的危险性大约为1/5000。放射核素试验的危险性只源于所接受的极小量的放射物质,实际上,这些射线的剂量还小于X 线的射线量。 心脏病自我诊断: 生活中出现下列现象时,建议做一次心脏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心脏病,从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1、体力活动时有心悸、疲劳、气急等不适,或产生呼吸困难感。 2、劳累或紧张时,突然出现胸骨后疼痛或胸闷压迫感。 3、出现脉搏过速、过慢、短促或不规则。 4、熟睡或做恶梦过程中突然惊醒,感到心悸、胸闷、呼吸不畅,需要坐起来一会儿才好转。 5、性生活时感到呼吸困难、胸闷或胸痛。 6、饱餐、寒冷、吸烟、看情节紧张的电影或电视时,感到心悸、胸闷或胸痛。 7、在公共场所中,容易感到胸闷、呼吸不畅和空气不够。 8、上楼时比以前或比别人容易出现心悸和气急。 9、突然出现一阵心悸、头晕、眼前发黑,有要跌倒的感觉。 10、儿童的活动能力比同龄差,活动时感觉心悸、气急、乏力、口唇青紫。

【冠心病疾病常识】 后天性心脏病1

后天性心脏病的症状及治疗 如果是后天性心脏病的话,只要不发作,平常运动什么的都没事,包括剧烈运动。发作起来,心跳非常快,但过了一定时间会自己转到正常位置。还有不发作时,是检测不出心脏有问题的,现用银杏叶晒干泡茶喝对心脏是有益的。 心脏病 心脏病 【认识心脏】 人体“发动机” ●心脏是一个强壮的、不知疲倦、努力工作的强力泵。心脏之于身体,如同发动机之于汽车。 ●如果按一个人心脏平均每分钟跳70次、寿命70岁计算的话,一个人的一生中,心脏就要跳动近26亿次。一旦心脏停止跳动而通过抢救不能复跳,那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终止了。 ●心脏病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全世界1/3的人口死亡是因心脏病引起的,而我国,每年有几十万人死于心脏病。 【早期症状】 察颜观色早发现 俗话讲,无病早防,防患于未然;有病早治,亡羊补牢未为晚。心脏的防病与治疗关键是“早”。 那么如何在早期发现心脏病呢?那就是察颜观色:心脏病除常见的心悸、心前区疼痛等人们熟知的症状外,常常还有一些体表征兆。注意观察这些先兆症状,就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这些体表征兆包括: ◆呼吸作了一些轻微活动时,或者处于安静状态时,出现呼吸短促现象,但不伴咳嗽,咳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左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脸色如果脸色灰白而发紫、表情淡漠,这是心脏病晚期的病危面容。如果脸色呈暗红色,这是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特征。如果呈苍白色,则有可能是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征象。 ◆鼻子如果鼻子硬梆梆的,这表明心脏脂肪累积太多。如果鼻子尖发肿,表明心脏脂肪可能也在肿大或心脏病变正在扩大。此外,红鼻子也常预示心脏有病。 ◆皮肤慢性心力衰竭、晚期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皮肤可呈深褐色或暗紫色,这与机体组织长期缺氧,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有关。皮肤粘膜和肢端呈青紫色,说明心脏缺氧,血液中的还原血蛋白增多。 相关整本阅读:https://www.doczj.com/doc/e812360892.html,/ebook/be02f758a45177232f60a25e.html ◆耳朵心脏病人在早期都有不同程度的耳鸣表现,这是因为内耳的微细血管动力异常,病症尚未引起全身反应时,内耳就得到了先兆信号。如果你的耳垂出现一条连贯的皱褶,极有可能是冠状动脉硬化所致。 ◆头颈如果由锁骨上延伸到耳垂方向凸起一条表筋,如小指粗,很可能是右心功能不全。 ◆肩膀天气明明很好,左肩、左手臂内侧却有阵阵酸痛,这有可能是冠心病。 ◆手脚手指末端或趾端明显粗大,并且甲面凸起如鼓槌状,常见于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或

心脏病诊断证明书图片

心脏病诊断证明书图片 心脏病诊断证明书图片 伴不典型胸痛患者中,34例伴有ST-T异常,但冠状动脉造影证 实仅4例为冠心病[7]。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74例患者中 48例存在ST-T异常,假阳性为6 4.9%。其中20例为其它器质性心脏病,2DE表现为左心室扩大或 肥厚,结合临床可解释为非冠心病的ST-T改变。所以常规2DE检查可 以提高临床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饯蕴秋.二维超声心动图室壁运动异常对冠心病慢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价值.中华物理医学杂志,1900,12(增刊): 4. 2 HegerⅡ.Cross-setional ehoardiograph in aute moerdial infarˉtion:Detetion and loalization of tegional left ventrialar asnerg.Cirˉulation,1979,60:53 1. 3 Dortimer AC.Distribation of oronarg arter disease:predition b eˉhoardiograph.Cirulation,1976,54 ( 5) :72 4. 4 Nixon JV.Identifiation of transient and persistent

segmental all motion abnormalities in patients ith unstable angina b to-dimentional eˉhoardiograph.Cirulation,198 2,65:149 7. 5 Disloate A.Transient hanges in left vertiular mehanis daring attaks of prinzmetal angin a:A to-dimensional ehoardiograph stud.Am Heart J,198 4,108 (4):440. 6 谢英.胸痛患者的心电图与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的联 系.中华内科杂志,199 2,31 (6):34 1. 7 黄德嘉.106例心律失常典型胸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中华心 血管病杂志,199 4,22 (1) :3 篇 四: 疾病诊断证明书 XXXX医院 疾病诊断证明书

心脏病的早期症状及日常如何预防心脏病

心脏病的早期症状及日常预防 心脏病是日常生活中比较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对于患者来说心脏病的影响是巨大的。小的方面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劳动与活动;严重时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心脏病的形成原因一般有两种。其一,先天性心脏病。其二,后天性心脏病。无论哪一种原因形成的心脏病都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治疗。心脏的防病与治疗关键是“早”。对于早发现患者自身是很关键的角色。发现和确认心脏病我们需要明确的认识到心脏病有那些症状,那些症状是心脏病患者常见的。现在我们就说说心脏病早期症状有那些呢? 心脏病除常见的心悸、心前区疼痛等人们熟悉的症状外,常常还有一些体表征兆。注意观察这些先兆症状,就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一、呼吸:作了一些轻微活动时,或者处于安静状态时,出现呼吸短促现象,但不伴咳嗽,咳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左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二、脸色:如果脸色灰白而发紫、表情淡漠,这是心脏病晚期的病危面容。如果脸色呈暗红色,这是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特征。如果呈苍白色,则有可能是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征象。

三、鼻子:如果鼻子硬梆梆的,这表明心脏脂肪累积太多。如果鼻子尖发肿,表明心脏脂肪可能也在肿大或心脏病变正在扩大。此外,红鼻子也常预示心脏有病。 四、皮肤:心力衰竭、晚期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皮肤可呈深褐色或暗紫色,这与机体组织长期缺氧,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有关。皮肤粘膜和肢端呈青紫色,说明心脏缺氧,血液中的还原血蛋白增多。 五、耳朵:心脏病人在早期都有不同程度的耳鸣表现,这是因为内耳的微细血管动力异常,病症尚未引起全身反应时,内耳就得到了先兆信号。如果你的耳垂出现一条连贯的皱褶,极有可能是冠状动脉硬化所致。 六、头颈:如果由锁骨上延伸到耳垂方向凸起一条表筋,如小指粗,很可能是右心功能不全。 七、肩膀:天气明明很好,左肩、左手臂内侧却有阵阵酸痛,这有可能是冠心病。 八、手脚:手指末端或趾端明显粗大,并且甲面凸起如鼓槌状,常见于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或先天性青紫型心脏病患者。

常用心脏疾病检查手段

心脏检查有很多方式,我们最常用的有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动图等。具体哪些是我们最常用的,同时针对不用心脏问题需要做什么样的检查呢? 1)心电图: 心电图是众多的检查方法中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临床用于了解心肌供血情况,对心肌梗死进行定位诊断,动态观察心肌缺血、坏死范围和程度的变化情况。诊断心律失常,在胸痛时检查心电图,了解胸痛的原因。根据心电图特征,可直接作出诊断的心血管疾病有房室传导阻滞、束支阻滞、房颤等 2)超声心动图(心脏彩超) 超声心动图在心血管疾病诊断方面仅次于心电图而被广泛应用。 应用:实时、直观显示心脏结构(心壁厚薄、心腔大小、心脏瓣膜启闭等) 心壁运动情况(运动幅度、协调性,较准确测定心功能) 辅助诊断冠心病,对于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心肌器质性病变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除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血管超声也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冠心病的诊断,颈动脉就是全身动脉的窗口,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着密切联系,用超声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可以判断全身动脉硬化的趋势。 3)冠状动脉CTA与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的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它是由于心脏的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造成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引起的心脏病。冠脉CTA在国内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一种技术,目前是诊断冠心病最直接、最可靠、最特异的方法。它可以直接把冠状动脉血管显示出来,检测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有无钙化,以及狭窄的程度和部位等。 冠状动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在X线透视引导下经导管使冠状动脉显影,以了解冠状动脉的走行及管腔的大小。这样能较明确地揭示冠状动脉的解剖畸形及其阻塞性病变的位置、程度与范围,另外还可以了解冠状动脉的血流,

心血管病康复治疗

心血管病康复治疗 长期以来心血管疾病患者较重视药物的治疗与预防,而运动对其康复的影响往往被忽视,且缺乏规范的指导。近年研究表明养成日常大肌群节律性运动锻炼的习惯,可以产生心血管适应,减轻症状,提高运动耐力和肌力,改善生活质量,并有可能预防冠心病(CAD)的发生和发展1] 2] 1运动锻炼方法 1.1运动锻炼是指以增进身体素质为目标、有计划反复进行的体力活动。 1.2运动方案: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运动试验和运动训练指南[1]30min中等强度的运动锻炼,例如每天快步行走>30min。 1.3运动频度:运动锻炼通常采用每周3~5次的方式。分为低频组(每天锻炼1次,周末休息)和高频组(每天锻炼2次,周末继续锻炼)。 2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作用 2.1流行病学研究:过去50年的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明积极参加体力活动和健壮的人群CAD发生率显著降低2] 数研究提示运动水平与CAD发病率呈反比。这些结果与运动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增加冠状动脉口径、改善心功能、扩血

管作用以及对心室纤颤的预防作用一致。 2.2运动的急性作用:运动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急性作用并非依赖于长期适应作用。一次急性剧烈运动降低血清TG的作用可以持续72h,HDLC暂时增加,收缩压降低持续12h,也有利于血糖稳定3] 3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 3.1CAD最近51项对照研究荟萃分析1]8440例中年低危男性患者(冠脉搭桥或者球囊扩张治疗)进行监护运动训练2~6月,随访2-4年。单纯运动训练组的总病死率降低27%(P<0.05),而综合治疗组降低13%;心源性病死率分别降低31%(P<0.05)和26%(P<0.05)。2组均未降低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和心源性猝死率。结果提示运动训练是心脏康复的主要内容, 应得到足够的强调。 运动训练对不能进行血管重建手术的心绞痛患者也十分有用。心绞痛患者运动训练后运动耐力提高,定量运动时心率和收缩压降低,心肌缺血阈提高,但是心室起搏时心肌缺血阈并不提高,提示运动训练可能只改变运动时的心肌供血1] Taylor等5]48项心脏康复研究(8940例)进行荟萃分析。与常规医疗相比,运动训练组各种原因病死率降低,心源性病死率也降低。同时总胆固醇和TG降低,收缩压降低,吸烟率降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管重建手术和HDLC、LDLC 水平和舒张压无显著差异。运动锻炼对总病死率的作用独立于冠心病

如何早期发现心脏病

如何早期发现心脏病 1.出现什么症状可能与心脏病有尖?俗话讲,无病早防,防患于未然;有病早治,亡羊补牢 未为晚。心脏的防病与治疗矢键是“早”。那么如何在早期发现心脏病呢?心脏深藏在胸腔深部,人们看不见摸不着,当它有病时,总会及时发出呼救信号,继而表现为各种先兆症状。人们只要注意观察和体会各种异常表现,就能早期发现。结合有尖检查,就能够正确 无误地对心脏病做出判断。 各个年龄组的人,尤其是青壮年,在患感冒或腹泻后,出现明显的全身乏力,行走时心慌气促,平静时脉搏每分钟超过100次或低于60次,或快慢不均匀,这些症状如果持续数天不缓解,有可能是发生了病毒性心肌炎。 做了一些轻微活动时,或者处于安静状态时,出现呼吸短促现象,但不伴咳嗽、咳痰。入睡后,经常突然因胸闷、气急惊醒,接着频繁咳嗽,气急加剧,甚至咳出红色泡沫样痰,大多可能是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中老年人,在剧烈运动、过量饮酒、情绪激动后突然出现心前区发闷、压榨样疼痛等症状,多为患上了冠心病。如果反复发作、持续时间长,经用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后疼痛超过30分钟不能够缓解,则有可能得了心肌梗死。 患有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 贫血等慢性病的人,一旦出现下肢水肿并逐步上行,伴有心慌、气促'行动困难,很可能已经累及心脏发生了慢性心功能不全。 如果脸色灰白而发紫、表情淡漠,这有可能是心脏病晚期的病危面容。如果脸色呈暗红色,这有可能是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特征。如果呈苍白色,则有可能是二尖瓣尖闭不全的征象。 皮肤粘膜和肢端呈青紫色,说明心脏缺氧,血液中的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心脏病人在早期都有不同程度的耳鸣表现,这是因为内耳的微细血管动力异常,病症尚未引起全身反应时,内耳就得到了先兆信号。 头颈部如果出现由锁骨上延伸到耳垂方向凸起一条青筋,如小指粗,很可能是右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天气明明很好,左肩、左手臂内侧却有阵阵酸痛,这也有可能是冠心病的表现。 手指或脚趾末端明显粗大,并且甲面凸起如鼓槌状,常见于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或先天性青紫型心脏病患者。 中老年人下肢水肿,往往是心脏功能不全导致静脉血回流受阻的表现。此外,小儿如果时常心悸、气喘,只有蹲位才得以缓解,这是紫绍性心脏病的特有表现。 经常出现心慌、自觉心脏有“漏跳感”,或者感觉“心跳力度不均匀”,可能是得了“早搏”或者“房颤”。此时自查脉搏,有时可以摸到“漏跳”。 如果在没有任何原因的情况下,突然间心脏“砰砰直跳”,感觉“心脏想要从嗓子眼 蹦出来似的”,而过了几分钟或者1?2个小时,这种情况又瞬间好转了。这种情况极有可能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上述种种异常表现,常常是心脏向人们发出的“呼救信号”,生活中要加以注意,发生

高血压性心脏病鉴别诊断与诊断

高血压性心脏病鉴别诊断与诊断 高血压性心脏病是因为长期没有控制好血压而引起的心脏 疾病。早期的时候只会有舒张压功能减退,但是如果时间久了就会导致心力衰竭。经过研究表明,有许多心力衰竭的患者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高血压而导致的,同时还有可能引起一些并发症,包括冠心病等疾病,下面我们就讲述一下高血压性心脏病鉴别诊断与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特征为心室壁呈不对称性肥厚,常侵及室间隔,心室内腔变小,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左心室舒张期顺应性下降。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分为梗阻性及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可能与遗传等有关。临床同样表现为左心衰症状,查体可发现心尖搏动增强,心电图有左室劳损表现,但心超检查可明确其不对称肥厚,且起病年龄一般较早,无高血压史等可鉴别。 诊断 1.病史:有高血压病史。

2.临床表现:在心功能代偿期仅有高血压的一般症状;当心功能代偿不全时,可出现左心衰竭的症状,轻者仅于劳累后出现呼吸困难,重者则出现端坐呼吸、心源性哮喘,甚至发生急性肺水肿;久病患者可发生右心衰竭最终导致全心衰竭。 3.体格检查:发现心尖搏动增强呈抬举性,心界向左下扩大,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可呈金属调,肺动脉瓣听诊区可因肺动脉高压而出现第二心音亢进,心尖区或(和)主动脉瓣区可闻及Ⅱ~Ⅲ/Ⅳ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左心衰竭时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 4.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有单侧或双侧心室肥大及(或) 劳损,P波增宽或出现切迹,V1导联中P波终末电势(PTF-V1) 增大,各种心律失常等。 以上的内容就是根据高血压性心脏病鉴别诊断与诊断标准 的介绍,希望大家看了之后会有一定的了解,这个病大部分都是因为长期血压过高而导致心脏超过负荷而引起的损伤。如果早期发现自己有高血压病的话一定要及时的吃一些降压药来控制血压,这样才不会导致病情出现并发症的现象。

妊娠期合并心脏病 (1)

---------------------------------------------------------------最新资料推荐------------------------------------------------------ 妊娠期合并心脏病(1) 妊娠期合并心脏病妊娠合并心脏病,以风湿性心脏病最为常见,占 80%左右,尤以二尖瓣狭窄最为多见,是严重的妊娠合并症,在我国孕产妇死亡占第二位。 疾病简介妊娠期心脏病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尤其是合并心力衰竭时病情更加危重,是导致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的直接原因,约占孕产妇死亡的 5.6%-8.5%,严重影响母婴的生命安全。 我国妊娠期心脏病发病率为 1.06%,病死率为 0.73%,是仅次于产后出血导致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因素。 疾病分类妊娠合并心脏病的种类 1 1 先心病 2 2 风湿性心脏病 3 3 妊高征心脏病 4 4 围生期心肌病病理生理 1、先心病左右分流性先心病①房间隔缺损②室间隔缺损③动脉导管未闭无分流性先心病①肺动脉口狭窄②主动脉缩窄③马方综合征(Marfan)右左分流性先心病 2、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妊娠期血容量增加,分娩及产褥早期回心血量增加,肺循环血量增加,二尖瓣狭窄造成左心房的压力升高,肺 V 压升高,急性肺水肿。 二尖瓣关闭不全: 单纯关闭不全能耐受妊娠、分娩及产褥。 主动脉瓣狭窄: 重型可发生肺水肿和低排量性心力衰竭。 1 / 7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重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发生左心衰竭,易合并细菌性心内膜炎。 3、妊高征心脏病孕高征孕妇,以往无心脏病病史及体征,而突然发生以左心衰竭为主的全身衰竭者称妊高征心脏病。 心肌供血不足,心肌间质水肿、点状出血及坏死,浓缩型,血液粘度增加,加重供血不足,或合并重度贫血,出现心衰。 易误诊为上感和支气管炎,早期诊断及为重要。 病因消除后多能恢复。 4、围生期心肌病既往无心血管疾病病史,发生于妊娠后 3 个月至产后 6 个月内的扩张型心肌病主要表现呼吸困难、心悸、咳嗽、咯血、肝肿大、浮肿等心衰症状。 心脏扩大,心缩力、射血功能减低。 心电图: 心律失常、左室肥厚、S-T 段、T 波异常。 一部分因心衰、肺梗塞、心律失常而死亡。 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与感染、免疫、多胎、高血压、营养不良等有关。 妊娠期心脏病的产科处理心脏病孕妇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心力衰竭和感染 1、非孕期: 根据孕妇所患心脏病的类型、病情程度及心功能状态,确定患者是否可以妊娠。 对不宜妊娠者,应指导其采取正确的避孕措施。

我国康复心脏病学的发展及现状概要

冠心病患者机体内在的促炎与抗炎失衡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的核心所在。加强抗炎症治疗已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常规思路。最近的资料表明,他汀类药物似乎具有独立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 L水平之外的抗炎活性。阿司匹林抗炎作用可增加其主要的抗血小板的治疗特性。非甾体类抗炎药和大环内酯类的研究正在进行。我们新近的观察发现,A CS患者血浆中抗炎因子IL 10水平明显下降,他汀类药物则可明显提高其水平,从而首先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即如何进一步提升机体自身的抗炎能力可能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Ros s R.The pathogenesis of atherosclerosis:a p erspective for th e 1990s[J].Nature,1993,363:801-809. [2]Sato T,T ak ebayas hi S,Koh ehi K.In creased sub endothelial infiltra tion of the coronary arteries w ith monocytes/macrophages in patients w ith unstable angina[J].Ather os clerosis,1995,68:191-197. [3]Rader DJ,Daugherty A.T ranslating molecular dis coveries into new therapies for atherosclerosis[J].Nature,2008,451:904-913. [4]Li JJ.Atheroscleritis is a more ration al term for the pathological en tity curren tly kn ow n as atheros clerosis[J].M ed H ypoth es es,2004, 63:100-102. [5]Li J J,Fang CH.C reactive p rotein is n ot only an inflammatory mark er but also a direct cau s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J].M ed Hy potheses,2004,62:499-506. [6]Li JJ.In flamm atory response,drug eluting s tent,and res tenosis [J].Chin M ed J,2008,121:566-572.

纽约心脏病诊断标准

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 全网发布:2011-10-31 17:50 发表者:薛一涛4433人已访问 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一般将心功能分为四级,心衰分为三度(按NYHA分 级略加增补)。 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日常活动不引起过度的乏力、呼吸困难或心悸。即心功能代偿期。 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症状,日常活动即可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亦称Ⅰ度或轻度心衰。 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轻于日常的活动即可引起上述症状。亦称Ⅱ度或中度心衰。 Ⅳ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亦有充血性心衰或心绞痛症状,任何体力活动后加重。亦称Ⅲ度或重度心衰。 六分钟步行试验 六分钟步行试验是一项简单易行、安全、方便的试验,用以评定慢性心衰患者的运动耐力的方法。要求患者在平直走廊里尽可能快地行走,测定6min的步行距离,若6min步行距离<150m,表明为重度心功能不全;150~425m为中度;426~550m为轻度心功能不全。本试验除用以评价心脏的储备功能外,常用以评价心衰治疗的疗效。 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Balke发明了通过测量一定时间内的行走距离来评价机体运动功能的简便方法。1976年McGavin首先介绍了使用12分钟步行试验评价COPD患者的功能残疾,1985年Guyatt修改为6分钟步行试验(six-minutes walk test,6MWT),结果报告为6分钟步行距离(six-minutes walk distance,6MWD)。近期多项关于步行试验的综述都得出了6分钟步行试验简便易行,耐受性好,比其他的步行试验更能有效地反应日常生活能力的结论。 6分钟步行试验不需要任何运动设施也不需要训练和先进的技术,只需要一条30米的走廊就足够了,简便易行。除了那些最严重的患者以外,每天都可以进行步行练习。这个试验是让患者在平的硬地上尽可能快的行走6分钟,然后测量行走距离。6分钟步行试验是评价运动能力的次极量水平的试验。大多数患者在此试验中不能达到最大的运动量,患者能够选择他们自己的运动强度,可以随时停止、或休息一段时间再次行走。大多数的日常生活运动

心脏病的早期症状 心脏病的症状是什么

心脏病患者的病情变化具有突然性、多变性和凶险性。因此,日常生活中,为了更好的预防心脏病的发作,应特别注意对病人察颜观色。注意观察这些先兆症状,就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心脏病的早期症状有: 1、耳朵: 不同程度的耳鸣是心脏病的早期症状里比较常见的表现,这是因为内耳的微细血管动力异常,病症尚未引起全身反应时,内耳就得到了先兆信号。如果你的耳垂出现一条连贯的皱褶,极有可能是冠状动脉硬化所致。 2、呼吸: 作了一些轻微活动时,或者处于安静状态时,出现呼吸短促现象,但心脏病的早期症状不伴咳嗽,咳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左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3、鼻子: 如果鼻子硬梆梆的,这表明心脏脂肪累积太多。如果鼻子尖发肿,表明心脏脂肪可能也在肿大或心脏病变正在扩大。此外,红鼻子也可能是心脏病的早期症状表现。 4、皮肤暗紫: 慢性心力衰竭、晚期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皮肤可呈深褐色或暗紫色,这与机体组织长期缺氧,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有关。皮肤粘膜和肢端呈青紫色,说明心脏缺氧,血液中的还原血蛋白增多。 5、耳鸣: 心脏病的症状表现 心脏病人在早期都有不同程度的耳鸣表现,这是因为内耳的微细血管动力异常,病症尚未引起全身反应时,内耳就得到了先兆信号。如果你的耳垂出现一条连贯的皱褶,极有可能是冠状动脉硬化所致。 心脏病的症状其实表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除了胸痛、胸闷、心慌等常见症状外,还有许多不明显的症状,这些症状常常会被人们忽视。 走路时牙疼

心绞痛是心脏病典型信号,而心绞痛症状也会体现在脖颈、下巴、手臂和肩胛骨之间或牙齿等身体其他部位。走路(特别是上坡)用力导致牙痛,是心脏病的一大典型却经常被忽视的症状。 手背起黄包 手背或脚踝出现淡黄色或皮肤色鼓包可能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的症状。这些淡黄色隆起其实是胆固醇沉积所致。 流感好得慢 流感五六天之后症状仍得不到改善,可能是心功能变差的一个信号。心肌炎与流感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心肌炎还会发生于病毒性喉炎或胸膜炎发作或之后,这些疾病容易被误诊为流感。 头晕 心律不齐容易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心电活动异常容易出现心跳过慢、过快或失常,还可发生大脑供血不足,进而导致头晕。专家表示,起床或从座椅上起身感觉站不稳,是低血压症状。 脱发 男性脱发可能是心脏病的症状。据新研究发现,严重脱发的男性患心脏病危险增加36%,中度和轻度脱发男性心脏病危险分别增加32%和23%。 指甲发青 手指或指甲发青表明血氧饱和度低和血液循环不畅,也是心衰、肺部疾病和雷诺氏病(肢端小动脉痉挛引起手或足部一系列皮肤颜色改变的综合征)的一个明显症状。 ED 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是血管疾病的最早症状之一。男性勃起功能是心血管健康的晴雨表。研究发现,40多岁出现ED的男性未来10年心脏病发作的危险增加50倍。 异常出汗 男女心脏病症状存在很大差别。男性患者常以胸闷、胸痛、压迫紧缩、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女性也会有此类症状,但是气短、下巴不适、肩膀、上腹或后背疼痛、出汗、呕吐或疲劳等症状相对不明显。因此很多女性依然认为心脏病是“男性疾病”。 腿疼

1.1中国心脏病患者现状与发展趋势

1. 市场需求分析 1.1中国心脏病患者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心血管疾病从1990年起持续为居民首位死亡原因。《2007年中国心血管病年报》公布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新发卒中200万人,死亡100多万人,现患卒中700万人;每年新发心肌梗死50万人,现患心肌梗死200万人;下肢动脉硬化症患病率为2.1%~22.5%。2008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显示,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40.27 %,尤其35~54岁青壮年死亡人数增加最为迅猛。目前我国心血管病(冠心病、脑卒中、心衰、高血压)患病人数至少2.3亿,每10个成人中就有2人是心血管病患者。每年全国心血管病死亡人数达300万人,每死亡3人就有1人是死于心血管疾病。每年用于心血管病的直接医疗费用超过1300亿元,与1993年统计数据比较医疗费用增加了约6倍。现在,心脏疾病的患病人群在逐渐年轻化。中国是正在转型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的生活标准和预期寿命改善了很多,但是衰老、饮食变化和更少的身体活动正在导致更多的心脏病和中风。预计仅仅由于2010年到2030年的衰老和人口增长,中国的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将增长50%以上,预计高血压、高胆固醇和糖尿病增加的趋势可能会导致心脏事件额外增加23%,这些百分比合起来可能相当于在2010年到2030年超过2130万心血管病发病率和770万相关死亡。因此控制心血管疾病蔓延成为我国21世纪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中之重。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

高病死率主要是由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我国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发病危险80%与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血症和糖尿病有关,其中34.9%归因于高血压,31.9%归因于吸烟,11.4%归因于高胆固醇血症,3%归因于糖尿病。2004年全球52个国家(包括中国)参与的Interheart研究发现,8种已知的可控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预测个体未来发生心肌梗死危险的把握度为90%,包括: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缺乏运动、饮食缺少蔬菜水果和精神紧张。 有效降低群体心血管病发病率,首要的是进行一级预防。心血管疾病一级风险根据不同危险分层决定控制目标和干预力度,不但有益于降低高危患者患心血管疾病风险,同时避免了低危患者的医疗风险和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2002年AHA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建议:40岁以上个体应至少每5年进行一次危险评估,有2个以上危险因素:年龄(男>45岁,女>55岁)、早发冠心病家族史、高胆固醇或低HDL-C血症、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的个体,应每年进行1次危险评估。动脉功能无创检测在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中具有重要作用,加强筛查和早期诊断动脉硬化病变以及评估心肌活性是提高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的关键环节。近年大量证据显示,早在动脉管腔出现明显狭窄或闭塞性病变之前,动脉血管壁即已经发生功能及(或)结构改变。早期筛查并积极干预大动脉功能异常有助于延缓甚至避免管腔病变的发生。因此,如何进行早期筛查和选择最佳筛查手段已经成为关键因素。

心瓣膜病的超声诊断#精选、

第五章心瓣膜病的超声诊断 第一节二尖瓣疾病的超声诊断 二尖瓣位于左房、室之间,瓣环、瓣叶、腱索、乳头肌共同共同形成二尖瓣装置,任何一个部位的病变都将影响瓣膜的运动。 正常声像图:瓣膜纤细1~2,弹性较好,前瓣较长后瓣较短小,瓣口开放前后径2~3,横径3±,面积4~62,舒张期时通过乳头肌、腱索的协同作用使二尖瓣开放,关闭时牵拉瓣膜不致使瓣膜脱垂。 一二尖瓣狭窄() ㈠病因及病理、血流动力学 1.病因:

95%以上为风湿性心瓣膜病变,极少数为先天性,在风湿性心瓣膜病中98%~100%二尖瓣受累。 2.风湿性心瓣膜病为变态反应性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纤维组织增生,瓣叶增厚、粘连、钙化。 隔膜型:瓣膜病变较轻、瓣叶粘连、瓣环尚正常,瓣边缘互相粘连使瓣口狭窄,瓣膜增厚,边缘粘连瓣叶活动部分受限,后叶及腱索纤维化缩短,前瓣活动尚好。腱索乳头肌纤维化。 漏斗型:乳头肌明显粘连及缩短,瓣膜形成漏斗状。 3.血流动力学改变: 血流动力学改变程度与瓣口狭窄呈正比;狭窄瓣口致左房血进入左室受限;血流挤过狭窄瓣口致瓣口流速加快,呈湍流;血流淤积于左房致左房压升高,肺静脉回流受阻,肺动脉压力升高,右心负荷加大,右室肥大,衰竭。 ㈡临床表现

1.可能有风湿热的病史 2.急性左心衰 3.体征:心脏增大 心尖区舒张期杂音 ㈢声像图表现 1.瓣膜的形态学改变 (1).瓣膜,尤其是瓣尖有不同程度增厚、变形、回声增强。 (2).由于纤维组织增生、钙化,瓣叶上可出现结节状团状强回声,一般以边缘较重。 (3).可见腱索增粗,回声增强,乳头肌回声增强。 (4).瓣口的开放幅度受限

心脏病的预防及早期症状

心脏病预防 1.注意饮食 不要超食。减少胆固醇、脂肪和糖份的摄取量。多吃含有大量水果和蔬菜的均衡饮食。通过适当的饮食和运动来除去多余的脂肪。不要给心脏带来不必 要的负担。 2.不吸烟 不吸烟者,千万别开始吸烟。吸烟者,现在就戒烟。 3.增加活动 让生活更充满活力。多走动。爬楼梯而不乘搭电梯。定时运动。 4.应付精神压力 寻求各种途径来调解生活上的压力。你可以培养嗜好或通过运动来松懈日常生活中的紧张情绪。 5.控制高血压、高血胆固醇和糖尿病 6.定时检查身体并遵照医生的指示去做。 做好八件事,不得心脏病 第一招减肥 肥胖者患心脏病的比例远远高于正常体重的人,特别是“苹果形”身材(腰臀肥胖)的人更危险。只要老人减肥3~5公斤,心脏状况就会有很大改善。 第二招少吃蛋黄

一个普通大小的蛋黄约含胆固醇200毫克。所以鸡蛋不是吃得越多越好。 第三招多运动 每天适度运动20分钟,可使患心脏病的几率减少30%,平时可以练练气功、打打太极拳,以修身养心。快走的效果最好。 第四招戒烟 吸烟者患心脏病的比例是不吸烟者的2倍。科学家发现,戒烟2~3年后,患心脏病的风险就会降至与不吸烟者一样的水平。 第五招注意饮食 平时生活中坚持吃低脂肪食物,如瘦肉和低脂乳制品等。 第六招适量饮酒 适量饮酒对心脏有好处。但要注意别贪杯,因为饮酒过度会引发心脏病。 第七招当心糖尿病 有糖尿病的人患心脏病的比例是其他人的4倍。因此,老人要定期体检,对糖尿病“早发现,早治疗”。 第八招控制情绪 脾气暴躁,遇到突发事件不能控制自己,也容易诱发心脏病。要采取乐观的处世态度,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 心脏病的早期症状 这些体表征兆包括: ◆呼吸作了一些轻微活动时,或者处于安静状态时,出现呼吸短促现象,但不伴咳嗽,咳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左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脸色如果脸色灰白而发紫、表情淡漠,这是心脏病晚期的病危面容。如果脸色呈暗红色,这是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特征。如果呈苍白色,则有可能是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征象。 ◆鼻子如果鼻子硬梆梆的,这表明心脏脂肪累积太多。如果鼻子尖发肿,表明心脏脂肪可能也在肿大或心脏病变正在扩大。此外,红鼻子也常预示心脏有病。 ◆皮肤慢性心力衰竭、晚期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皮肤可呈深褐色或暗紫色,这与机体组织长期缺氧,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有关。皮肤粘膜和肢端呈青紫色,说明心脏缺氧,血液中的还原血蛋白增多。 ◆耳朵心脏病人在早期都有不同程度的耳鸣表现,这是因为内耳的微细血管动力异常,病症尚未引起全身反应时,内耳就得到了先兆信号。如果你的耳垂出现一条连贯的皱褶,极有可

先天性心脏病1

第九章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一节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心脏的胚胎发育 原始心脏于胚胎第二周开始形成,约于第四周起有循环作用,至第八周中隔室完全长成,形成四腔室。因此妊娠2-8周是心脏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预防先天性心脏畸形发生的重要时期。 二、胎儿血液循环及生后的改变 1、正常胎儿的血液循环:(结合多媒体图示说明) (1)胎儿血液循环特点: ﹤1﹥胎儿的营养和氧气代谢是通过脐血管,胎盘进行交换的。 ﹤2﹥胎儿时期左右心脏都向全身供血;只有体循环而无有效肺循环。 ﹤3﹥静脉导管,卵圆孔,动脉导管是胎儿循环的特殊通道。 ﹤4﹥胎儿体内大多为混合血,肝脏血含氧最丰富,心,脑及上半身次之,腹腔脏器及下肢血含氧最低。 2、出生后血循环的改变; ﹤1﹥脐带接扎:脐-胎盘循环中止。肺循环建立。 ﹤2﹥卵圆孔关闭:由于肺循环建立,左心回心血量增加,左心房压力超过右心房卵圆孔瓣膜先在功能上关闭,到生后5-7个月,解剖上闭合。 ﹤3﹥动脉导管闭锁:由于肺循环压力降低,体循环压力升高,流经动脉导管的血流逐渐减少,最后停止通过,在功能上闭合。另外由于血氧增高,使导管平滑肌收缩,导管逐渐闭塞。约80%婴儿于生后3个月,95%婴儿于生后1年形成解剖闭合。 三、正常各年龄小儿心脏,心率,血压的特点 1、心脏:

(1)心脏形态:婴幼儿心脏呈球形、圆锥形或椭圆形,6岁后与成人相似呈长椭圆形。 (2)心脏位臵: 2岁以下婴幼儿心脏位臵较高,多呈横位,心尖搏动在胸骨左缘第四肋间隙,位于锁骨中线外。2岁后心脏由横位逐渐转为斜位,心尖搏动位臵也逐渐降至第五肋间隙,心左界2-5岁时位于左锁骨中线外1cm,5-12岁在锁骨中线上,12岁以后在锁骨中线内0.5-1cm。 2、心率:小儿心率较快,与新陈代谢旺盛和交感神经兴奋性高有关。(1)影响心率的因素:进食,活动,哭闹,烦躁不安、发热可使心率增快。睡眠状态下心率减慢。如脉搏显著增快,且睡眠时不减慢应怀疑器质性心脏病。 (2)心率的测量:应在小儿安静、清醒时测量心率。 3、血压: 动脉血压的高低主要决定于心搏出量和外周血管阻力。婴儿由于心脏每次搏出量较少,血管口径较粗,动脉壁柔软,所以动脉压较低。 (1)1岁内小儿收缩压为70-80mmHg. 1岁后可采用下列公式计算:收缩压=年龄ⅹ0.26+10.7kpa,舒张压为收缩压的2/3,下肢血压比上肢血压约高2.67kpa (2)测血压时袖带宽度为上臂的2/3为宜。 第二节先天性心脏病 一概念: 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至畸形,是婴幼儿最常见的心脏病。 二、病因 胎儿时期,任何因素影响了心脏的胚胎发育,使心脏的某一部分发育停顿或异常,既可造成先天性畸形。

周士枋 心脏病临床康复和ERAS

心血管病临床康复和ERAS 南京医科大学周士枋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概要发布 ?心脑血管病患病与死亡情况: ?现患人数2.9亿(高血压2.7亿),心衰450万、冠心病1100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脑卒中1300万、肺心病500万、先心病200万。 ?死亡率据首位:2015年农村心脑血管病死亡率298.42/10万,城市264.84/10万。心脏病死亡率农村144.79/10万,城市136.61/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农村153.63/10万,城市128.23/10万。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心脑血管病医疗费用:2015年中国医院心脑血管病出院总人次数1887.72万人次,同期出院总人次占比12.87%。住院总费用急性心肌梗死153.40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30.13%;颅内出血231.99亿元,平均增长速度18.06%;脑梗死524.26亿元,平均增长速度23.47%。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高血压:2012年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25.2%。知晓率46.5%、治疗率41.1%、控制率13.8% ?吸烟:2015年15岁以上成人标化现在吸烟率27.7%,男性52.1%,女性2.7%。估计二手烟危害7.38亿人。 ?血脂异常:总胆固醇升高(≥6.22mmol/L)患病率,男性4.7%、女性5.1%;甘油三酯高(≥2.26mmol/L)男性16.7%、女性 9.8%。以上2012年数据均较2010年升高显著,其均为城市高于农村。2011年调查显示,39%的血脂异常患者接受降脂治疗, LDL-C达标率25.8%。 ?糖尿病:2010年慢性病调查数据,根据既往诊断糖尿病和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监测结果,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9.7%。若同时参考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则患病率11.6%。 ?超重/肥胖2012年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30.1%、肥胖率11.9%;相较2002年上升幅度超重率7.3%、肥胖率4.8%。 ?体力活动不足:1991-2011年18~60岁居民体力活动量呈明显下降趋势。2014年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33.9%(含儿童青少年)比2007年增加了5.7%。20~49岁人群的锻炼率仍然偏低。 ?不合理饮食:居民总能量摄入呈下降趋势,但一些饮食特点明显不利于血管病的预防,如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减少,脂肪供能比过高,水果、蔬菜的摄入量仍然偏低。 ?代谢综合征:依据美国ATPIII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患病率13.8%,依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诊断标准,患病率6.6%。 ?大气污染:以北京为例,2010年至2012年日平均PM2.5浓度为96.2μg/m3,该浓度每增加10μg/m3,当日的缺血性心脏病(IHD)发病增加0.27%,暴露于高水平PM2.5后的1、2和3天仍然会观察到IHD发病的升高。有研究显示大气污染长期作用对心血管病的影响更大。

专栏1美国心血管-肺康复协会AACVPR的心脏病患者危险分层

专栏2-1 美国心血管-肺康复协会(AACVPR)的心脏病患者危险分层标准 心脏病患者危险分级标准﹡ 低危 运动参与人群最低危险患者的特征(要确定患者处于最低危险水平,所有列出来的特征都必须存在) ·运动测试和恢复期间没有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 ·运动测试和恢复期间没有心绞痛或其他重要症状(例如,异常的呼吸短促\头晕或头晕眼花)。 ·运动测试和恢复期间有正常的血流动力学反应(即,随着工作负荷的增加和恢复,心率和收缩压有适当的上升和下降)。 ·功能能力≥7METs。非运动测试发现 ·休息时射血分数≥50%。 ·非复杂性心肌梗塞或血管重建术。 ·休息时没有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 ·没有充血性心力衰竭。 ·发病过后/手术过后没有局部缺血的体征或症状。 ·没有临床抑郁症。 中危 运动参与人群中危患者的特征(有其中一项或几项特征即可确定患者处于中等危险) ·有心绞痛或其他重要症状(例如,只在高强度运动时(≥7METs)出现异常的呼吸短促、头晕或头晕眼花)。·运动测试或恢复期间有轻微到中等水平的静息时局部缺血(ST段从基线压低<2mm)。 ·功能能力≤5METs。 非运动测试发现 ·休息时射血分数=40%-49%。 高危 运动参与人群高危患者的特征(有其中一项或几项特征即可确定患者处于高危险) ·运动测试或恢复期间有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 ·有心绞痛或其他重要症状(例如,在低强度运动时(<5METs)或恢复期间有异常的呼吸短促、头晕或头晕眼花)。 ·运动测试或恢复期间有严重的静息时局部缺血(ST段从基线压低≥2mm)。 ·运动测试时有异常的血流动力学反应(即,随着工作负荷增加有心率变异或心跳无力、心率变时性功能不全),或收缩压下降,或恢复期间有反常的血流动力学反应(如,严重的运动后低血压)。 非运动测试发现 ·休息时射血分数<40%。 ·心脏停搏或突然死亡史。 ·休息时复杂的心律失常。 ·复杂的心肌梗塞或血管重建术。 ·有充血性心力衰竭。 ·发病过后/手术过后有局部缺血的体征或症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