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汉语成语语义的演变
- 格式:pdf
- 大小:211.28 KB
- 文档页数:4
《诗经》隐喻性成语的历时语义演变宗小飞吴世雄(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摘要]本文通过《诗经》的语料分析研究,发现隐喻性成语的历时语义演变规律与一般词语词义的历时演变存在着某种相似性,以及它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的特有规律。
一般而言,词义的历时演变分为三种类型: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但隐喻性成语的演变很少出现语义缩小的情况,而更多地是从隐喻义转变为字面义。
[关键词]诗经;隐喻性成语;字面义;扩大;转移1、引言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很关注词语的演变和发展,并提出之所以会出现一词多义现象或词的义位的增加,以及发生原有义位意义的扩大、缩小或转移,主要都是由于隐喻的作用,如Sweetser(1990)﹑Traugott (2002)﹑王文斌(2007)等。
目前对词语隐喻意义的生成研究比较深刻,但对隐喻性成语的语义演变研究较少。
本文通过研究《诗经》文本揭示了隐喻性成语的语义演变的三种基本类型,即从隐喻义到字面义、隐喻义的扩大和隐喻义的转移。
2、从隐喻义到字面义一条成语,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它就具有一定的语义。
语义的来源不外以下三类:用本义、用比喻义、用引申义(史式,1979:334)。
本文研究的是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比喻义的成语演变。
虽然大部分成语,不论从结构或语义上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语言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稳定性中必然会体现微妙的变化。
在这种变化中隐喻性成语体现了与词语不完全相同的变化。
蒋绍愚(1989)曾指出研究词语的变化必须以义位为单位,而义位的变化体现为两点:义位的增减以及原有义位意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
本文发现隐喻性成语的演变具有自己的特色,很少出现意义缩小的情况,而是体现了与词语演变不完全相同的一面,即从隐喻义直接转变为字面义。
隐喻性成语的这种演变与一般词语词义的演变呈现完全相反的态势。
Sweetser(1990)认为,许多多义词的产生主要是隐喻的结果,因为我们的思维是隐喻的,所以反映我们思维的语言也必然是隐喻的,而一词多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类的思维是联想的、类比的。
《五灯会元》成语语+演变研究常淼婷(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佛教经典《五灯会元》在推动佛教传播的同时对汉语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作用。
以中华书局1984年版苏渊雷点校的《五灯会元》为底本,采用描写、解释和历时的研究方法,结合历代文学作C,对《五灯会元》和现代汉语中语义不同的同一成语进行研究,发现成语语义演变的主要方式包括:在本义的基p上产生%申义、比喻义及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语义演变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佛教化和世俗化。
此外,促使《五灯会元》成语语义演变的三个主要原因是:人类认知水平的发展、对成语字面意义的误解误用及文化的相互交流。
关键词:《五灯会元》成语语义演变一、引言自汉末以来,佛教逐渐与中国文化相融合,至宋代,佛教文教事业空前发展,禅宗著述大量增加。
北宋景德年间释道原编撰《景德传灯录》以记载禅宗语录精要,此后又相继产生了《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及《嘉泰普灯录》$后僧人普济将这五部禅宗灯录进行整理,撷取精华部分编辑成书,共二十卷,名为《五灯会元》。
此书既是一部从国外传入我国的重要佛教,又部重要的语言学著作,书中些成语在现代汉语中被人们广泛使,中一部分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的语义与原著$这些成语、,语了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对这一过程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前,禅宗成语的专门性著作有袁宾、康健主编的《禅宗大》(1),该词典主要收录中国禅宗文中八千余条语,禅宗成语的相关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此外,雷汉《禅籍俗成语浅论》即4045)对俗成语的定义进行了,并从来源、构成要了俗成语与雅成语$《五灯会元》成语研究的相关成果包括:袁宾的《〈五灯会元〉语词探义》())(773、滕志贤的《〈五灯会元〉词语释》(4開91"、张锡德的《〈五灯会元〉词语沖心9)、旭的《〈五灯会元〉词语札记》冏(23等。
这些研究成果结合大量文、,释了《五灯会元》中语语,对增书中要$文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聚焦于《五灯会元》成语语义如何演变这一问题进一步开展研究$文以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由苏渊雷点校的《五灯会元》为研究底本©,沿用温端政先生对成语的定义,即成语是“二二相乘的表述语和描述语”(7)(290),采用描写、解释和历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历代文学作品,研究《五灯会元》中成语语义的演变过程,归纳语义演变的主要方式和特点,分析语动因。
汉语新生词的语义衍化和功能嬗变——以“破防”为例
杨璐
【期刊名称】《现代语言学》
【年(卷),期】2024(12)2
【摘要】“破防”是“破除防线”的缩略形式,最常见的意义为“人的心理防线被外界刺激冲破”,具有动词性语法特征。
但经过现代传媒的批量复制和使用,其内涵和句法功能已经发生改变。
表义功能及语法特征发生演变,在当代汉语新生词语使用中较为常见,现结合“破防”一词的语义衍化及语法嬗变,对这一现象进行探析。
【总页数】7页(P836-842)
【作者】杨璐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
【相关文献】
1.浅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语义教学——以《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中的成语为例
2.词语流行中的功能与语义嬗变——以"惊艳"为例
3.名物极性语义属性的投射与形容词程度属性的量度--以“极其”功能的嬗变为例
4.对外汉语初级教材地理建筑类文化生词比较
——以《新实用汉语2》和《汉语教程2》为例5.汉语分裂句的语义结构及其语篇功能——以《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语》中成语的语义转义活跃在民族语言系统中的不少成语,都能够从先秦时期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找到明确的出处。
一部分出自《论语》的成语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转义的语义开放性特征。
这种创造性的语义转义,依赖于隐喻和转喻两种认知机制而发生。
标签:《论语》成语转义隐喻转喻记录先秦时期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两千多年来对国人的文化、思想及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
《论语》中的不少语言单位,依靠其特有的语言形式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被广泛使用,最后稳定下来进入汉语成语系统中,为语言文字工作者进行成语研究提供了数量可观、内容丰富的语料。
语言的意义在于使用。
根据使用过程中语义有没有发生变化,可以将《论语》成语分为两种类型。
一类成语在使用过程中语义不发生变化,如“何陋之有”“如斯而已”“莞尔而笑”“洋洋盈耳”“时不我待”“一言以蔽”“学而时习之”“反求诸己”“无怨无尤”“以德报怨”“见义勇为”“过犹不及”“有教无类”“循循善诱”“士不怀居”“先事后得”“欲速不达”“父母在不远游”“食不语,寝不言”等,这类成语的语义比较保守,使用时也只不过是通过字面意义将具体的成语直接指派给现成的指谓对象,其指谓对象也是相当稳定的。
另一类《论语》成语的语义则表现出强烈的开放性、创造性特征,它们的使用是以自身语义的整体性偏离,即转义为支撑。
所谓转义,指的是使用者通过对词语自身语义的偏离,在词语和尽可能多的对象之间创造性地发现新的指谓关系,使得词语在保持越来越少的原有语义特征的情况下不断产生新的使用方式,将越来越多的对象纳入自己的指谓范围。
转义的发生,离不开隐喻和转喻认知机制的创造性努力,旨在传递字面意义之外的弦外音、言外意。
隐喻和转喻是概念形成的两种重要手段,在本质上都反映了通过一个概念范畴映射、激活另一个概念范畴的认知机制。
不同认知域的两个范畴在某方面的相似性特征,使得其中一个范畴的经验,部分地映射到另一范畴上。
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习惯上称之为源范畴向目标范畴的隐喻映射。
“打草惊蛇”意义的发展演变研究李至“打草惊蛇”一语在今天被广泛使用,“行动计划泄露,惊动了对方”这个意义人们都不陌生。
作为一个禅籍俗成语,它的意义具有多重性。
其产生和发展演变过程值得我们研究。
本文将从出处、意义之源与意义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原因等方面进行探索。
1 溯源研究成语的发展演变,首先要追溯源头。
充分利用大型工具书和语料库查询是成语溯源必不可少的步骤。
《佛光大辞典》《俗语佛源》《禅宗大词典》均未收录“打草惊蛇”,《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提到出处,其他综合性工具书或佛教工具书所列出处如下:1.1 语出《南唐近事》《辞源》《汉语大词典》《中国成语大辞典》以及王闰吉《祖堂集语言问题研究》认为“打草惊蛇”出自宋郑文宝所撰笔记小说《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1.2 语出《祖堂集》《汉语成语考释词典》《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以及《佛教成语》将其源头追溯至五代时期的《祖堂集》。
《祖堂集·七·雪峰和尚》有:“雪峰招掴。
龙云:‘养子代老。
’慈云:‘打草惊蛇。
’”在中国基本古籍库、国家语委语料库和CBETA(中华电子佛典)中并未发现更早的记录,由此确定“打草惊蛇”最早出自《祖堂集》。
2 意义之源考察《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打草惊蛇”:“比喻采取机密行动时,不慎惊动了对方”。
但它并非成语最初的意义。
《祖堂集·七·雪峰和尚》:“雪峰招掴。
龙云:‘养子代老。
’慈云:‘打草惊蛇。
’”雪峰和尚扇了自己一个巴掌,为了使学人能够开悟。
僧人将此解释为“打草惊蛇”。
由此,最初的“打草惊蛇”是一个“禅宗自创、用来直接体现禅宗教义的成语”。
《辞源》等工具书认为“打草惊蛇”最初“喻惩彼戒此”。
这样的解释看似没有问题,却经不起推敲。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师往往会避开语言,借助某些行为动作来启悟学人。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也有诗云:“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
”意思是腐朽的树桩难免招来虫蛀,有孔的洞穴容易形成风(即空气流动)。
成语“空穴来风”常见,但是,用者十有九错,意思多用反了!不信吗?打开报纸看看,特别是报道明星八卦新闻的娱乐版,一说到毫无根据的事时,“空穴来风”便随之出现了。
很多人将此语理解成无根据、无凭证、编造臆测的同义语,因为写者认为,成语说得明白,一个洞穴凭空怎可来风呀?甚至有些辞典也做了类似的错误注释,台湾有本厚厚的《每日一辞》中明确说道:“比喻事情凭空发生之意。
”这类解释同原成语恰恰相反,“空穴来风”的准确含意是事出有因的意思呢!成语来源于战国时期楚国人宋玉的《风赋》有“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句子。
此语是宋玉引用他的老师屈原的话:因为枳树(枳)弯曲(句),树枝上常招引鸟儿筑巢;由于有空的洞穴,才引来了风呢。
白居易诗中准确使用过此语:“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
”说腐朽的树木难免招来虫子蛀咬,空的洞穴容易引来风吹。
按此解释,“空穴”和“来风”是一因一果,若做比喻,应比做说法有根据、有来由。
所以,以“空穴来风”比喻不存在和没影儿的事,是不够妥当的;若比喻事出有因,确有来头,则比较恰当。
若怕用错,可将“空穴来风”同“未必无因”连用。
例如,“说她对丈夫不忠,大概不是乱讲。
空穴来风,未必无因,丈夫不在时她浓妆艳抹迎客送客,不是迹象?”空穴来风”的准确含意是事出有因的意思呢!成语来源于战国时期楚国人宋玉的《风赋》有“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句子。
此语是宋玉引用他的老师屈原的话:因为枳树(枳)弯曲(句),树枝上常招引鸟儿筑巢;由于有空的洞穴,才引来了风呢。
白居易诗中准确使用过此语:“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
”说腐朽的树木难免招来虫子蛀咬,空的洞穴容易引来风吹。
按此解释,“空穴”和“来风”是一因一果,若做比喻,应比做说法有根据、有来由。
对于“空穴来风”一词的意思,报刊、网络上已经争论很久了。
概括起来,观点无外乎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原意是指有根据、有来由,而现在报刊十有八九望文生义,用成没有根据和由来,以至于谬种流传、误人子弟,应该正本清源,予以纠正。
语言科学 ISSN 1671—9484 CN 32—1687/G 2015年3月 第14卷第2期(总第75期)206—217
“求之不得"的词汇化及语义演变* 胡 勇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教育学院 北京 100083
提要 文章对“求之不得”语义演变的考察表明,其在现代汉语的基本义中不包含“得到了”这层意思。“求之 不得”先后发展出“行域”“知域”“言域”三域的用法,其语义演变的机制为转喻引申,属于正常的语义演变,不 属于流俗词源。“行域”与“现实域”构成一个无标记的配对,“知域”和“言域”一起,与“非现实域”构成一个无 标记的配对。 关键词 “求之不得”词汇化行域 知域 言域 流俗词源 中图分类号H1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9484(2015)02一O206—12
1引言 语义演变,特别是有规律的语义演变,通常是以转喻为基础的渐变。转喻的主要特点是相邻性 (contiguity),一个词在由A义演变出B义的过程中,一般总是可以找出一个既有A义又有B义的中间 阶段。例如,具体手部动作动词“把”经由“醉把茱萸仔细看”中这个动词/介词两可的中间阶段,最后演 变出独立的介词用法。 另一种渐变性减弱、突变性增强的语义演变基于类推。例如“石头死了。”一句涉及“石头:发生某 种变化::人:死”这一类比关系,其中“发生某种变化”的意思,汉语中没有现成的词语来表达,就直接借 用动词“死”来表达,从而把“石头:死”糅合成一句话。这种类推如果能够实现,其结果就是一个隐喻, 因而也叫隐喻类推。如果这种隐喻用法推广开来,那么动词“死”就会演变出“发生在石头上的类似人死 的某种变化”义。隐喻类推主要依据相似性(similarity)。例如英语词“fans”本已有对应的意译词“迷”, 可是后来出于表达新奇的心理,又依据语音上的相似性,把汉语词“粉丝”看作它的音译词,从而使得“粉 丝”也具有了“迷”的意思。可以看出,凭借语音、结构、语义上的相似性对语义演变的解读缺乏严谨性, 可能符合历时语言演变的事实,也可能出错,造成以今律古的结果,通常也称为“流俗词源”(folk ety— mology)。流俗词源现象通常发生在词源历史悠久的古语词上,例如成语“一丝不挂”原是佛教用语,比 喻不被世俗事务所牵累。这种指精神上无挂牵的本义在后世的使用中逐渐湮没了,后世开始直接从字 面上来理解,想当然地按照“一丝不挂”所包含的词语的现代常用义并依据主谓结构关系加以理解,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