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平武:探秘鲜为人知的白马藏族
- 格式:docx
- 大小:19.10 KB
- 文档页数:4
展览管窥:白马藏族文化点滴
中国西藏网讯2月23日至28日,由北京联合大学主办的“陇南文县白马藏族文化村落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项目成果展”在民族文化宫举办。
其中展出的作品以白马藏族传统文化为灵感,通过梳理、提升、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把白马藏族民俗文化技艺全方位地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白马藏族文化。
图为白马藏族男女服饰文化。
图片翻拍自“陇南文县白马藏族文化村落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项目成果展”。
白马藏族现主要居住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绵阳市平武县一带,甘肃文县约有6500多白马藏人,人数最多,被冠为“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之乡”。
陇南文县的白马藏族主要分布在铁楼藏族乡、石鸡坝乡、城关镇、丹堡乡、刘家坪乡、梨坪乡、天池乡、中寨乡、堡子坝乡,人口3000余人。
这一区域的白马藏族居住在高寒山区的河谷地带,地势险峻、交通不便、沟通闭塞,房屋依山而建,一寨一村,以农耕、畜牧、狩猎、采集为主。
图为白马山寨装饰挂毯设计作者:邓亚楠乔鸿雁夏航潘安妮
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白马藏族对自然的崇拜,对万物的顶礼膜拜,从而孕育了白马藏族古朴的原生态民俗文化。
白马藏族民俗文化是甘肃特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白马人民俗文化大观园”,它见证着白马藏族走过的悠悠岁月。
25藏羌地区的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以四川平武白马藏族非遗保护的实践为考察对象卢芳芳(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1)摘 要:以田野民族志深描四川平武白马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现状,观照政府行为、公益力量、村民态度的话语特点,展示全域旅游背景下藏羌区乡村振兴过程中,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领域多方协商、互为主体、互为环境、互惠共生;政府、村民、公益(或学术界)三方主体性互补共存,这是当下藏羌区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真实呈现。
关键词:藏羌;白马藏族;文旅融合;非遗保护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0)02-025-08收稿日期:2020-02-27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科与工程项目“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村落保护与区域发展影像民族志”(项目编号: 2019MZSCX007)系列论文。
作者简介:卢芳芳(1982-),女,山东省临沂市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助 理研究员、影视人类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艺术人类学、民族民间文化传承。
一、问题的提出:来自工作中的思索平武县地处川西,古代氐羌地,今为藏羌区,位于藏彝走廊东北边缘,自古以来,是藏羌等民族迁徙与聚居之地。
本人自2018年5月7日前往平武县民宗局挂职副局长以来,因分管民族文化工作,曾前往白马藏族乡帕西加古寨、亚者造祖村、木作藏族乡,在2018年至2019年度,数次下乡开展田野调查工作(见图1,笔者在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白马藏族乡亚者造组村尼苏家采访。
拍摄时间:2018年10月24日);就民族文化工作中对当地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进行了入户调查。
2019年2月春节期间节日期间“跳朝盖”进行参与式观察,也曾3次参加过县内外白马藏族非遗保护传承相关的各级会议,了解到当地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思路与态度、措施与困惑。
作者: 尚云川
作者机构: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四川文物
页码: 46-47页
主题词: 十二相 白马藏人 西南少数民族 自然崇拜 宗教信仰 神山 农耕民族 藏语 祖先崇拜山地民族
摘要: <正> 木雕“曹盖”,白马藏语为“面具”之意。
又名“大鬼”、“小鬼”。
“鬼”在西南少数民族中意为祖先。
白马藏人的宗教信仰处于原始自然崇拜阶段,视日、月、山、川、火、灶皆为神。
传说后山有神,石墙有龙。
“故各寨后山均为神山。
”树椿、岩洞也是崇拜的对象。
每个家庭神龛上均供奉日、月、牛、马、羊神。
每处山寨有本民族道士,寺庙名曰小楼(仅一间小屋),内无塑像,而是供奉绘有家神的木牌位。
吉庆之日或年、节举行庆典,即跳“曹盖”十二相舞。
“曹盖”十二相如下:(图见封二、三) 一、狮相:通高42厘米、宽23厘米。
(图一)面部彩绘红、蓝线条及斑纹,张口、吐舌、双耳竖立,雄壮勇猛,有压倒一。
四川平武白马藏族的生态文化空间
王欣
【期刊名称】《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空间是人类利用自然的建构以及在其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的
总和,空间体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并且反映人类文化的精髓。
白马藏族的生态空间结构与文化空间融为一体,伴随着历史发展和民族交流,白马藏族不断融合外来文化,使得本族文化在离析和重构中获得长足发展。
空间中蕴含的民俗禁忌、信仰心理、民族认同观念等通过象征性仪式、社会组织关系以及空间划分得到传承并强化,使得白马藏族社会及文化得到稳定延续。
【总页数】10页(P59-68)
【作者】王欣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81.4
【相关文献】
1.白马藏族入赘婚浅析——以四川省平武县木座藏族乡木座寨为例
2.白马藏族入
赘婚浅析——以四川省平武县木座藏族乡木座寨为例3.藏羌地区的文旅融合与乡
村振兴
——以四川平武白马藏族非遗保护的实践为考察对象4.白马藏族传统村落空间构
成及营建策略解析——以平武县白马藏族乡伊瓦岱惹村为例5.四川平武白马藏族仪式音乐的文化模式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保护一、白马人民俗文化保护情况分布在陇南文县铁楼藏族乡、石鸡坝乡以及四川省平武县、九寨沟县、松潘县一些地方的白马人有着悠久的历史,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被国家定为藏族,现被学术界列为待识别民族。
文县铁楼藏族乡白马河流域有十三个白马人村寨,约3000人,是白马文化的发源地,他们更多地保留着古朴的民俗文化,如独特的“池歌昼”、酒歌、婚嫁、丧葬以及民居、语言、服饰等,四川平武、九寨沟、松潘县一带的白马人经常前来观瞻,也吸引着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采风、研究。
近年来,市、县党委政府在白马人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将白马人民俗文化代表之一的“池哥昼”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二是文县县委政府根据白马人音乐舞蹈编排的火把面具舞,多次参加各级各类展演;举办了首届中国白马艺术节,进行了原生态表演,省内外专家学者观后看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是组织白马人“池哥昼”,连续两年参加了市上春节社火调演活动,受到全市人民的好评。
四是市、县文化部门专业人员根据白马人音乐舞蹈编排的文艺节目,在全国、全省举办的各类文艺赛事中多次获得大奖。
五是省、市、县文化宣传部门的干部和民间研究人员在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发表了一些文章,出版了一些书籍。
这些工作,对于宣传陇南,保护白马人民俗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调研,白马人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利用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对白马人民俗文化的保护缺乏积极有效的措施,本民族群众保护意识淡化,老艺人所剩无几,年轻的传承人青黄不接,白马人民俗文化存在着逐步消失的危机。
二是没有组织专家学者对白马人民俗文化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对白马人民俗文化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
三是在宣传推介、开发利用白马人民俗文化方面的意识不强,白马人民俗文化的独特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二、对白马人民俗文化的几点建议白马人民俗文化是陇南又一座藏量丰富的“金矿”。
白马风情醉游人作者:
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14年第12期
11月3日至4日,平武县第二届白马王朗风情节举行,经过精心打造的景点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向世人揭开神秘的面纱。
风情节上,集中展示了平武特别是白马人独特的民族风俗、生活习俗等,除节目表演外,还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跳曹盖”,以及擀毡帽、织腰带、长桌宴、圆圆舞等一系列民俗活动。
眼下正是红叶点彩的季节,沿着蜿蜒的山路,远处巍峨圣洁的雪山依稀可见,白马藏族乡的风景如画卷般缓缓展开。
这里有数千年历史的白马古寨,带着历史的沧桑,在群山绿水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宁静。
古朴的房屋、美丽的湖光山色,纵情山水间,恍若穿越千年。
在白马索谷修寨,热情好客的白马人身着民族服饰,腰系铜钱花带,头戴圆顶荷叶边的白色毡帽,用传统的蜂蜜酒和“曹盖舞”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新式风格的白马民居依山而建,街
道干净平坦。
信步于青山绿水之间,观赏满山遍野的红叶,白马藏乡的醉人风情让人流连忘返。
(本刊综合)
责任编辑:冯雅可。
浅议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以平武县白马藏族乡为例浅议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以平武县白马藏族乡为例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凸显。
传统意义上的自然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
民族文化展演、少数民族风情体验等旅游活动越来越受人们的亲睐,这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平武县白马藏族乡发展旅游业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对民族文化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2016年11月,国家旅游局公布了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平武县榜上有名。
目前,平武县将全域旅游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旅游兴县已经成为平武五大发展战略之一。
有人类活化石之称的白马人,成为引领平武全域旅游的精品名片(三个活化石:人类活化石白马人、动物活化石大熊猫、植物活化石珙桐)。
白马藏族乡作为县内白马人主要聚居地,自然成为旅游发展的热土。
那么,如何使白马藏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传承与发展,进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便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白马藏族乡的概况平武县白马藏族乡位于平武县西北边陲、九寨环线东段,夺补河流经全境。
北与九寨沟县勿角乡、马家乡、“童话世界”九寨沟接壤,南与木座藏族乡、黄羊关藏族乡相邻,东与甘肃省文县铁楼乡交界。
乡境内平均海拔2200—2700米,年平均气温8—12℃,全年无霜期短、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属典型高寒冷低温带生态气候。
全乡幅原面积715平方公里(含王朗自然保护区),耕地面积526.8亩,林地总面积70848亩,乡内植被保持完好,动、植物种类繁多。
全乡辖4个行政村、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23人,主要经济来源以旅游业为主,种养业为辅,少数群众外出务工,2016年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
游客朋友们,我们的九寨之行从成都出发,,途径德阳,绵阳,江油,经过270公里,5各半小时的车程,现在来我们到了平武县境内,平武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的上游,是绵阳市管辖内最北的一个县,也是是我国34个有大熊猫的县中拥有大熊猫、数量最多的县。
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看到大熊猫,但是大家看窗外的行人他们的服饰非常有名族特色,没错,我们现在呀,就来到了白马藏族人的聚居地,现在让小刘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白马藏族白马是古藏语,汉译为:藏族的兵,话说公元六世纪吐蕃王朝和大唐的军队在九寨沟这个地方短兵相接,最后吐蕃王朝在那场战役中获得胜利,但奇怪的是有一只军队没有被召回,而是继续留守在异乡的土地,他们躲在高山深林里过上了半农半牧的生活,白马藏族住房为“杉板房”,依山而建,屋顶呈“人”字形,上盖青瓦,房屋均为三层,下层圈养牛、羊、猪、鸡等禽畜,中层住人,上层堆放粮食和作祭祀场所白马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字,不修寺庙,不信仰藏传佛教,山神是他们最高保护神,他们的服饰和民族习惯也非常有自己的名族特性我们可以看到白马藏族的男男女女头上都带着一顶白色的帽子,他叫沙嘎”,由羊毛制作,毡帽上插着一根到三根白鸡毛,非常别致。
三根鸡毛代表未婚,两根鸡毛代表已婚,男同志没机会了,一根鸡毛代表中老年妇女,男士毡帽上插一根短而粗的鸡毛,内心直爽刚强;帽子的制作非常复杂,有蒸煮压榨等工序,一顶帽子至少要十天才可以做好,而且这个帽子啊还有特别的讲究,一般男生是不能触摸到女生的帽子的,如果摸到就要对女方负责,而如果女生不喜欢那个男生的话,是千方百计不会让男生摸到帽子上的羽毛的,所以各位游客,下车后不要看到别人帽子做的精致就乱摸哦除了帽子以外,白马族的姑娘还会佩戴鱼骨牌和腰带,胸前的鱼骨牌是用来辟邪,而腰带则是为了突出自己的美丽,白马族人以腰长且细为美,所以很小就会将很长的腰带缠在腰上突出自己的曲线,腰带上还要缠上一串铜钱,铜钱串月长代表家里越有钱,所以也许腰缠万贯这一说,就起源于这里呢白马藏族是能歌善舞的名族,每年春节和农历4.18,10,15都是他们传统节日,男子带着木雕面具,跳曹盖,面具都不是走可爱路线的,表演者在浑厚有力的鼓号声中,以碎步沿逆时针方向转圈而舞,舞姿多模拟各种禽兽的动作人,用来驱鬼辟邪,祈求平安,他们的舞蹈动作也代表了白马藏族希望与自然界的动物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思想除了曹盖舞蹈,他们还有团聚欢乐的“圈圈舞”;表现男女爱情嬉戏的“猫猫舞”等好了,各位游客,大家再休息几分钟,我们就要到白马寨参观了,到时候我们就可以去感受这个古老民族的魅力啦。
为列国之代祷中国白马族
人口约17,800的白马人隐居在甘肃东南和四川西北的深山中,这个族群从来没有关于基督徒活动的记录。
中国人视他们为西藏少数民族的一支。
但从白马族的文化来看,举凡历史,服饰,传统和语言,都在显示出他们与藏人不同,至于名称,中文的字面意思是白马。
白马人对婚姻的态度甚是严肃,他们强调忠贞,视离婚为羞辱。
他们信奉自然崇拜和偶像崇拜两种信仰,与藏族人的藏传佛教有别,也没有寺庙和僧侣。
先人的坟墓上覆盖着旗子。
因为他们相信这些旗子会引领离世的灵魂进入天堂。
白马人有两个最重要的神明,一个是山神一个是白马神,同时认为公鸡是他们守护神,由于在久远的古代,敌人乘机偷袭,有一只公鸡及时惊醒了白马村民。
适时保护了他们免受敌人的侵犯,而赢得了守护神明之尊。
代祷事项:
1.求主兴起基督徒,将耶稣的福音带给白马族。
2.求主赐下渴慕真理的心给白马人,带领他们离弃假神,转而认识这位独一全能的真神,进而单单尊崇祂。
3.求主在白马村落中兴起教会,透过他们,福音能够广传到更多的村庄,直到所有的白马人都有机会认识耶
稣,敬拜基督。
绵阳王朗秘境白马王朗位于四川平武西北方向与九寨毗邻,景区海拔2000-3200米,属于川西高山峡谷地区,同时坐拥山峰、湖泊、原始森林、湿地草甸、流泉溪涧,更有海量珍奇动植物,景色迷人,独具魅力。
这里保持了最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国宝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之一四季更迭,转眼已到初秋,和煦的阳光,清爽的凉风,不冷不热。
收获的季节还未到,叶还未黄,处处都是慵懒、平和、宁静、舒心的味道。
白马王朗是森林王国,是野生动植物乐土,是神山统领的秘境,也是白马人为之骄傲的圣地;对于我们,它更像神仙眷侣住的地方,它是一页童话。
沿着雪峰融水汇流而成的河流,走进幽深茂密的原始森林,古木参天,浓荫蔽目,野花争艳,蘑菇朵朵,清新无比的空气中尽是植物和泥土的芬芳,怎能不醉人!在森林寻找宁静,享受清凉,姑娘们还可以开启你的民族范+森女范旅行,做一枚安静的“森女”,在这个充满小清新文艺的森林世界中,扮演“另一个自己”。
美丽的白马姑娘们,为我们展现了魅力十足的民族森女范:青涩感的百褶裙,精美的花腰带,独具特色的白毡帽...这一套白马姑娘们最钟爱的服饰,都可以在当地租借到。
当你来到白马王朗的仙女坪,不要犹豫,举起相机,为自己拍一张美美的照片吧!坐在厚厚的苔藓旁,闻着花草清香,微风轻拂,山鸟时鸣,梦境在白马王朗被实现,行走在森林的画卷中,人在画中,你只会更美….漫步于森林河谷之间,沉浸在大自然的生命中,就如同潜入深海一般,让久居城市的你和我,找回生活已失去的原始的最初;偶尔的返璞归真,慢享生活,何尝不是一种心身的彻底满足。
【出行须知】关于道路:前往白马王朗景区的道路状况良好,游客朋友可放心出行;关于行程:自驾:成都出发-成绵高速G5或成绵高速复线S1--绵阳北S205--江油--平武县--白马王朗国家级自然风景区游客中心(约380公里,行车约5小时。
)汽车:成都昭觉寺汽车站和城北汽车站有直达平武县城的班车,在平武县客运站有直达景区的班车。
【内容】:
在火溪河,本想做一下关于“白马藏族”的功课,没想惹出来一个大话题:中国的少数民族究竟有多少个?
56个民族的结论从何而来?
白马藏族就是处于灰色地带(指族源划分不清,地跨不同行政区域的少数民族)的一个典型民族。延宕逾40
年的民族识别,今日已鲜少人知。在“56个民族56支花”的歌声中,戛然而止。川北,平武,南坪,以及甘
肃的文县,最新估计约有2万多人口的白马人,平武县境内大约有四千余人。在全国,四千是小分子一个,
目前,中国还尚有70多万待识别的民族人口的大分母呢。
白马人的问题,并非个案。与西方大多由单一民族构成的民族国家不同,中国自古以来民族混居杂处,难
以细分。鉴于此,1953年大陆第一次人口普查,要求按“名从主人”原则,让各民族自报族称,令人始料未
及的是,全国自报登记下来的民族名称逾400种!仅云南,便有260多种民族。不成了“400多个民族400
多支花”?
男女老少都戴帽
白马藏族的来由和族属问题,是学术界一直争议关注的话题,1978年,学者费孝通专程赶赴平武研究白马
藏人,对他们的族属提出疑问,他考证贝不是藏族,贝就是贝,是氐人的后裔,为此,四川民族研究所于
1980年编印了《白马藏人族属问题讨论案》,以后却沉寂下来。据平武县政府官员说,解放后白马人就被
视为藏族的分支,称白马藏族,如果重新讨论其族属问题,无疑会引起很多麻烦,所以尽管他们的习俗、
宗教、文化都与藏族不同,但仍然把他们视为藏族的一支。
山清水秀,外人难以打扰的地方
其实,民族识别1986年已至落幕,国家民委向中央报告称,我国民族识别的任务在五十年代已基本完成,
更改民族成分的问题,现已基本解决。对待定民族识别问题,亦提出了处理原则,对于相互近似的民族集
团,尽可能地相互合为一体,认定为同一民族。
图文来源:新浪博主 共乐壶天
有文献说,1951年的川北行政会议,协商决定将四川南坪、平武、甘肃文县一带的少数民族都归了藏族,
因为他们一部分会说藏话,与当地藏族人也有来往,加上那时人们的民族意识也不强,稀里糊涂地就定了。
后来,白马人的民族意识强了,多次要求重新调查和识别自己的族别。
集市上,身着白马服饰的妇女
其实,对存有争议的未定民族,包括族属未定的“待识别民族”和本族不认可的“已识别待定民族”,就此失去
被确认为单一民族的机会。官方态度是,民族学术可继续研究,但事关稳定,56个民族编制将不再允许突
破。
火溪河沿岸,白马人依山而寨,集居于此。在平武的白马藏族集中分布在白马,木座,木皮,黄羊关几个
乡的几十个寨子里,最大的乡是白马乡,辖有额里,伊瓦岱惹,稿史脑等几个小村,乡首府就在“伊瓦市”。
白马人的房子,纯木屋,挂在山腰
白马人听不懂藏话,藏人也听不懂白马人的话,双方语言上只有“茶”、“酒”等少数单词能对接上。有记载,
贝在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来到陇南、陕南、川西北,找到了难得的真空地带,先后建立了前后仇池国,
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据说,李世民和李白都是贝族的。严格说起来,白马藏族并不是真正的藏族,
而是西北地区氐族分支白马氐的后裔。他们虽然深受藏族传统的影响,但在风俗习惯上和藏族有很大的区
别。
寨子门口
从白马藏族的布局分布看,吐蕃军到此后自称“贝玛”即藏军人,当地汉族和其他民族都跟随称“贝玛”,随着
唐蕃关系融洽,文成公主与藏王松赞干布和亲,藏族和汉族的频繁交往,当时藏族口语和汉族汉字写法不
准造成了误差,于是就有今天的“白马”。如今的“达尕”、“窦布”都是白马藏族居住区的地名,“达尕”是文县
区域的白马藏族;“窦布”平武县区域的白马藏族。
白马是藏语的音译,原指士兵。相传这里白马藏族的祖先是当年藏族军队撤离以后留下来的士兵。白马藏
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相传公元6世纪的某一天,吐蕃王朝东征大军与唐朝的部队在
九寨沟一带相遇,于是,一场昏天昏地短兵相接的激战开始了,最后,这场战役以吐蕃王朝的胜利而告终。
奇怪的是,这支打了胜仗的队伍并没有跟随大部队继续前进,而是就地留守。整个东征结束了,大部分的
士兵都相继被召回,而这支队伍却没有接到任何回家的指令,永远被遗忘在这片异乡的土地上。
好看的服饰,与藏族完全不同
过去白马妇女的头发多梳成数十根小辫,再总成一大辫,然后用黑色羊毛加长,多饰以海螺等物,长及脚
跟,重着可达八斤以上。两耳戴银耳坠,个别老妇耳穿达一公分;男性头发则剃去四周,头顶梳一小辫。
左耳带环。现在白马人多将头发扎成一个辫子,在上面饰以海贝。
白马人的服饰绚丽奇特,在中华诸民族中,只有白马人有这类独特的打扮。他们男女皆编发,一年四季均
头戴盘形圆顶荷叶边的白色毡帽,上插白色鸡尾羽,在,在风吹或走动中,摇曳招展,分外引人注目。男
子在毡帽上插一支挺直的白鸡毛,表示勇敢刚直;女子则插二至三支,寓意纯洁温柔,鸡翎情结。
山清水秀,现在很多人都不住老房子了
白马妇女的对襟裙袍是用各种花布镶嵌而成的,腰间系着一条很宽的花腰带,腰带上拴着用麻绳穿成的古
铜钱币。在这种袍子下面,白马藏族的妇女们还穿着一种压制着密褶的黑长裙,裙边镶着几圈五彩花边,
脚蹬黑马靴;白马藏族的男人穿得很像蒙古服,领口和下摆用红褐色的花边装饰着,腰上缠着同样质地的
腰带,还把腰带垂系下来。经过这一套繁琐的打扮之后,白马人不论男女,出门前都要戴上一顶盘形的羊
毛毡帽,并在帽子上插上一根或者两、三根白色鸡翎。
帽子非常有特色,是盘形荷叶边的白帽,羊毛做的,叫“盘盘帽”,又叫“蝉皮帽”。帽子上面缠有红,蓝,黑
三色的彩带,而且飘扬在帽缘外有五六公分。女性的帽子更为特别,上面缠着珠饰或铜钮,在帽子上还插
有白雄鸡的尾羽,别具风情。没有出嫁的带一支尾羽,出嫁了的带两支尾羽,非常容易辨认。为什么要带
白雄鸡的尾羽呢?是因为雄鸡在白马藏人心目中是吉祥的象征,有一个古老的传说,雄鸡曾经救过白马藏
人先祖们的性命。
白马人居住在高寒山区河谷地带,房屋依山而建,一寨一村,以农耕、畜牧、狩猎、采集为生。原始的生
活方式形成了白马人对自然的崇拜,对山川的顶礼膜拜,也造就了他们勤劳、勇敢的性格,孕育了白马人
原始古朴的民族文化。
浓浓秋意
罗通坝这个小地方是一个完整的人文世界。村子位于一条溪流边上,建在山坡上,邻近就是闻名遐迩的白
马神山。从村子往上看,是一座森林密布的山。白马人将牦牛放到山顶的草场上,日常在山下耕作。他们
不像汉族那样在庙里祭祀,大自然的山川就是他们的神圣空间。在这样一个地区生活,天、地、人的关系
十分密切。
平武白马藏族的近代和以前山寨,主要分布在山原上,随着社会的稳定,治安的好转,加上对外交通和联
系的需要,逐渐从高山的山原向河谷平坝迁徙,交通不便的老寨,人口已经很少了。老寨,现在已是掩映
在草丛中古代信仰的遗迹了。白马老寨已成历史遗迹的“板屋土墙杉板房”,与先秦史籍记载的氐人“板屋土
墙”相比,是几千年一脉相承的建筑形式。
古老的山寨
现在白马藏族乡各寨尚存近10座,但大多数都没有住人。住人的房屋主要是木构吊脚楼或土墙木构楼。木
构吊脚楼最多,有旧有新。土墙木构青瓦楼都在老寨,土墙有板筑的,有土坯砖砌的,砖混结构的建筑,
只在白马寨门以下的九环线上的木皮和木座白马乡出现,越近平武越多。
玩耍的小孩
住宅一般分为三层,底层圈养牲畜,第二层住人,第三层储藏粮食和杂物。火炉是全家人的活动中心,室
内生活的全部如吃饭、喝酒、休息、睡觉和待客、开会、跳舞、敬神等都在这里。过去,白马人一般不与
外族通婚,特别不与汉族,只能在部落内或本村寨族内通婚。现在白马青年男女的婚姻自由度较大,有的
可以自己做主,甚至可以和汉族人谈恋爱通婚,现在白马婚姻的过程和仪式都比汉族简单得多,都是量力
而行。
白马人以农业为主,无藏族式的游牧业。白马人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白马人以燕麦、黄豆、洋芋等杂粮
为主。不爱吃酥油及奶制品,更不吃生肉。白马人无论男女着装,从衣料到式样都与藏族不同。白马人善
良耿直,朴实好客。每每有客人走进白马山寨,他们都会按照男左女右的传统,把火塘摆到靠近神柜的地
方,把最好的位置让给客人。
打电话的白马妇女
白马藏族的每个寨子后面的山都是神山。白马藏族不信佛教而信奉原始藏族苯教,其中最崇信的是称为“叶
西纳蒙”(意即“白马老爷”)的一座神山。长在神山上的树都是神树,这些树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是绝对不
可侵犯的,如果有人胆敢砍了这里的树,会遭到全寨人的唾弃。
他们不识藏文,语言与松潘藏语相近但却不相同,全靠白马人的长辈口传给下一代。但大部分的年轻白马
人说母语的时间都不及汉语多,说不定啥时候,失传都有可能。
白马人没有自己的文字
白马藏族乡的寨口,是用白色花岗石做的拱形寨门,寨门两边分别是一男一女两个白马人劳作的浮雕,寨
门顶上的圆圈象征帽子,帽子上面是不锈钢做的象征羽毛。山门造型独特,山门两侧绘着代表白马风情的
图案。从这里走进去,就将进入一个古老而神秘的白马藏区。
两山之间,一个独具民族风情的寨门。不规则的山石砌成墙,上面栅栏一般插满了木桩,中间酷似白马人
戴的帽子:白色、盘形、圆顶、荷叶边,帽顶侧面插了四只白色雄鸡的尾羽作装饰,尾羽长长的,中间还
衬托着一个古铜色的龇牙咧嘴,竖发瞠目的人面道具,在远山的映衬下显得美丽,神秘,威严。
更多阅读:靓仔族 雅女族 女性情感 女性健康 男性健康 夜店生活 男人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