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听雨》
- 格式:ppt
- 大小:528.00 KB
- 文档页数:8
大班语言散文诗教案《听雨》含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语言领域散文诗教材《听雨》,内容包括教材第四章《雨的四季》中的散文诗《听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雨的声音、形态和情感,理解散文诗中雨的寓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散文诗《听雨》,理解诗歌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雨、观雨、品雨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雨的美丽与神奇,体会散文诗的韵味,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散文诗中雨的寓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散文诗,掌握生词和短语,感受雨的美丽与神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录音机、雨声音乐、图片等。
2. 学具:学生准备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雨声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雨的声音,引导学生谈论雨的特点。
2. 新课展示:出示PPT课件,展示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雨的形态,引出散文诗《听雨》。
3. 散文诗学习:(1)教师朗读散文诗,学生跟读,感受散文诗的韵味。
(2)学生自读,理解诗歌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
(3)分组讨论,探讨雨的寓意。
4. 例题讲解:讲解散文诗中的难点句子,如“雨,如同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着美妙的旋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句关于雨的比喻句。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听雨2. 散文诗内容:雨的四季3. 生词和短语:淅沥沥、滴滴答答、润物细无声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朗读散文诗《听雨》,并背诵。
(2)用一句话描述你心中的雨。
2. 答案:(1)略(2)示例:雨,如同天空的泪滴,滋润着大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雨的美丽与神奇,但在课堂实践中,应注意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观察不同季节的雨,创作一篇关于雨的散文诗。
大班散文诗教案听雨 一、教学内容 本课为大班散文诗《听雨》,选自《幼儿园大班语文教材》。散文诗主要描绘了雨的不同形态和声音,以及人们在雨中的不同活动,通过听雨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感受散文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通过学习散文诗,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热爱。 3. 培养学生倾听、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散文诗《听雨》的篇章结构和韵律特点。 难点:理解散文诗中所表达的生活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课件、雨滴手偶、雨声录音。 2. 学具: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 教师播放雨声录音,让学生闭眼倾听,感受雨的声音和氛围。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雨中的经历和感受。 2. 散文诗学习(1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散文诗《听雨》,引导学生关注散文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解释散文诗中所表达的生活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3. 随堂练习(5分钟)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场景,用散文诗的形式描绘出来。例如:春天的雨、夏天的雨、秋天的雨、冬天的雨。 4. 创作展示(5分钟) 每组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全班同学一起欣赏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5. 作业布置(5分钟) 让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听雨,感受雨的声音和氛围。第二天上课时分享自己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 板书听雨 板书内容: 散文诗《听雨》 韵律美、意境美 生活感悟、自然热爱 七、作业设计 1. 题目:听雨感受分享 答案: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听雨过程中的感受,可以是文字或绘画形式。 2. 题目:家庭听雨活动记录 答案:请学生和家长一起听雨,记录下雨的声音、氛围以及自己的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重点和难点解析 一、教学内容细节 1. 散文诗《听雨》的选材:《听雨》这首散文诗,描绘了雨的多样形态和声音,以及人们在雨中的各种活动,通过听雨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在选择这首散文诗时,需要充分认识到其描绘的细腻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细节。 2. 散文诗的韵律和意境:《听雨》的韵律优美,意境深远。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散文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这是教学内容中的另一个重要细节。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细节 1. 散文诗的韵律特点:散文诗《听雨》的韵律特点是其教学难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反复朗读、分析句子结构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散文诗的韵律特点。 2. 散文诗中所表达的生活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理解散文诗中所表达的生活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以及通过分析散文诗中的关键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作者的情感。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细节 1. 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准备多媒体课件时,需要注意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雨滴手偶:雨滴手偶的使用,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雨的形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准备雨滴手偶时,需要注意其制作的精美性和实用性。 3. 雨声录音:雨声录音的使用,可以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雨的声音,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准备雨声录音时,需要注意其清晰度和真实感。 四、教学过程细节 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雨声录音,让学生闭眼倾听,感受雨的声音和氛围,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需要注意录音的选择和播放的时间长度。 2. 散文诗学习:在引导学生朗读散文诗时,需要注意朗读的速度和韵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散文诗的韵律美。 3. 随堂练习:在随堂练习环节,需要注意学生的分组和创作时间的安排,以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创作。 4. 创作展示:在创作展示环节,需要注意学生的作品展示方式和评价标准的设定,以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5. 作业布置:在作业布置环节,需要注意作业的难度和完成时间的安排,以确保学生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作业。 五、板书设计细节 板书设计需要注意其简洁性和明了性,以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教学内容。在板书设计中,可以将散文诗的韵律结构、意境特点、作者的情感感悟等内容进行简要的概括和归纳。 六、作业设计细节 1. 听雨感受分享:在作业设计中,需要注意学生分享感受的形式和时间的安排,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表达。 2. 家庭听雨活动记录:在作业设计中,需要注意学生记录的方式和时间的安排,以保证学生能够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1. 语言语调: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言语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朗读散文诗时,要注意节奏和韵律,让学生感受到散文诗的美。 2. 时间分配: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分配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例如,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可以安排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闭眼倾听雨声录音;在散文诗学习环节,可以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朗读和分析散文诗。 3. 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例如,在散文诗学习环节,可以提问:“散文诗中的雨有哪些特点?作者通过听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 情景导入: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雨声录音或展示雨滴手偶等教具,引导学生进入听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案反思: 1. 教学内容: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确保内容具有吸引力和教育意义。 2. 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环节的设置和时间的分配,确保每个环节都能达到教学目标。 3. 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教具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 课堂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5. 作业设计:在作业设计中,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完成时间,确保作业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幼儿园大班上学期语言教案《散文诗听雨》含反思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倾听雨声,培养幼儿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1.1.2 通过朗诵散文诗,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朗诵技巧。
1.1.3 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1.1.4 通过活动,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和社交技能。
二、知识点讲解2.1 散文诗的特点:2.1.1 散文诗是一种以散文的形式表达诗意的文学体裁。
2.1.2 散文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2.1.3 散文诗通过形象的描绘和抒情的表达,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内容3.1 散文诗《听雨》的内容:3.1.1 散文诗《听雨》描绘了雨天的景象,通过听雨声、观察雨滴等细节,展现了雨天的美丽和神秘。
3.1.2 散文诗《听雨》通过描绘雨滴落在不同物体上的声音,引导幼儿观察和体验雨天的变化。
3.1.3 散文诗《听雨》通过描绘雨天的景象,引发幼儿对自然环境的思考和感悟。
四、教学目标4.1 认知目标:4.1.1 能够理解散文诗《听雨》的内容和意境。
4.1.2 能够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雨天的特点和变化。
4.1.3 能够通过朗诵和表达,展现对散文诗的理解和感受。
4.2 技能目标:4.2.1 能够倾听和感知雨声,培养音乐和节奏感。
4.2.2 能够通过观察和描绘,提高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4.2.3 能够通过合作和分享,培养团队合作和社交技能。
4.3 情感目标:4.3.1 培养对自然环境的欣赏和关爱之情。
4.3.2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4.3.3 培养积极观察、思考和表达的态度。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理解散文诗《听雨》的意境和情感。
5.1.2 倾听和感知雨声,培养音乐和节奏感。
5.1.3 通过观察和描绘,提高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5.2 教学重点:5.2.1 能够理解散文诗《听雨》的内容和意境。
5.2.2 能够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雨天的特点和变化。
幼儿园大班上学期语言教案《散文诗听雨》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倾听、观察、体验,感受雨的声音和景象,培养幼儿的听觉、视觉和触觉能力。
2. 引导幼儿用词语描述雨的声音和景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体验雨的声音和景象。
2. 引导幼儿用词语描述雨的声音和景象。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意境和情感。
2. 引导幼儿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对雨的感受。
四、教学准备:1. 准备雨声录音带或雨声音频。
2. 准备图片或视频,展示雨天的景象。
3. 准备纸张和画笔,让幼儿画出自己对雨天的想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雨声录音带或雨声音频,让幼儿闭上眼睛,倾听雨的声音。
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对雨声的感受。
2. 观察:教师展示图片或视频,展示雨天的景象。
让幼儿观察并描述自己看到的雨天景象。
3. 体验:教师准备一些雨具,如雨衣、雨靴等,让幼儿穿上雨具,实际体验雨天的感觉。
4. 创作:教师引导幼儿用纸张和画笔,画出自己对雨天的想象。
5. 分享: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自己对雨天的感受和想象。
六、教学反思:本次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表现出对雨天的好奇和兴趣。
在观察、体验和创作环节,幼儿能够用词语和画面表达自己对雨天的感受。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幼儿对散文诗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在分享环节,可以鼓励幼儿更加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可以通过家长通知书,让家长了解本次活动的内容,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自然现象,如雨天,并记录幼儿的观察和感受。
2. 环境创设:教师可以在教室的自然角中,展示关于雨天的物品,如雨滴模型、雨伞等,让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可以继续观察和探索。
七、教学评价:1. 观察记录: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录,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以及对雨天的认识和感受。
大班散文诗听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散文诗》教材第四章《大自然的声音》,详细内容为“听雨”一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感受雨的声音,了解雨的形态,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现象的观察力和感知力。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描述雨的声音和形态,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参与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用恰当的词汇描述雨的声音和形态。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感知大自然的能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录音机、磁带、雨的声音和图片、画纸、彩笔等。
2. 学具:画笔、画纸、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雨的声音,让幼儿闭上眼睛,认真倾听,并引导幼儿讨论雨的声音特点。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雨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雨的形态,并用词汇描述。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小组,用画笔和彩笔在画纸上画出雨的形态,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
4. 语言表达练习(10分钟)教师邀请幼儿用“我听到了……,我看到了……”的句式,描述雨的声音和形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听雨》2. 板书内容:雨的声音:滴答、滴答、沙沙沙雨的形态:线条、点、斜线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雨,并用词语描述。
2. 答案示例:我画的是春雨,它细细的、密密的,像牛毛一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每个幼儿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户外活动,观察雨后的景象,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中,需特别关注的是教材的章节与详细内容的对应关系。
这关系到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保证幼儿在接触散文诗“听雨”时,能够有一个清晰的学习框架。
二、教学目标中,应重点关注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对自然的探索兴趣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大班散文诗听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大班散文诗——听雨》。
该散文诗位于教材第七章“雨的乐章”一节中,详细内容主要包括雨的声音、形态以及与生活的关联。
通过描绘雨的多样性,让学生感受散文诗的魅力,同时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雨的各种形态和声音,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通过欣赏和朗读散文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雨的形态和声音的描绘,散文诗的朗读与欣赏。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雨的形态和声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录音机、雨的声音和图片素材。
2. 学具:画纸、彩笔、录音机(用于录制学生的朗读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雨的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引导他们说出雨的特点。
2. 新课导入:展示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雨的形态,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听雨。
3. 散文诗欣赏:教师朗读《大班散文诗——听雨》,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欣赏。
期间,教师可适时停顿,解释生词和句子。
4. 朗读与讨论:学生分组朗读散文诗,讨论雨的形态和声音在诗中的描绘。
5. 创作环节:学生发挥想象,用画笔描绘出自己心中的雨景。
6. 互动环节:学生将自己的画作与同学分享,互相点评,选出最佳作品。
六、板书设计1. 大班散文诗——听雨2. 雨的形态:细雨、大雨、暴雨、阵雨3. 雨的声音:沙沙、哗哗、滴答、噼啪4. 散文诗欣赏:描绘雨的句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听雨”为题,写一篇描绘雨的短文。
答案示例:听雨雨,像一位调皮的精灵,时而细如牛毛,时而急如骤雨。
沙沙的雨声,像是在耳边轻轻地诉说。
我独自坐在窗前,看着雨滴打在玻璃上,溅起一朵朵水花。
这雨,让我想起了妈妈的叮咛,也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温柔。
2. 作业要求:不少于100字,用词准确,句子通顺。
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散文诗《听雨》的内容,体验散文诗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2. 能够正确地朗读散文诗,感受散文诗的韵律美。
3. 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散文诗《听雨》的内容,体验散文诗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2. 能够正确地朗读散文诗,感受散文诗的韵律美。
三、教学难点:1. 散文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散文诗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散文诗《听雨》的文本,雨声的音频资料,相关雨的图片或视频。
2. 教学环境: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音响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雨声的音频资料,让幼儿闭上眼睛,感受雨的声音。
引导幼儿分享他们对雨的感受。
2. 散文诗朗读:教师带领幼儿朗读散文诗《听雨》,注意语调的起伏和韵律的把握,让幼儿感受散文诗的美。
3. 散文诗理解: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散文诗的内容,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意境和情感。
4. 生字词学习:教师带领幼儿学习散文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让幼儿正确认读和理解。
5. 实践活动: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模拟下雨的场景,让幼儿感受下雨的乐趣。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朗读散文诗时的表现,判断他们对于散文诗韵律的掌握程度。
2. 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幼儿对散文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3. 观察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判断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情况。
七、教学延伸:1. 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天气变化,记录下雨的日子,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雨的感受。
2. 开展“我喜欢的雨天活动”主题班会,让幼儿分享自己喜欢的雨天活动,增进幼儿之间的交流和分享能力。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验和理解散文诗《听雨》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教师还要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进度和情感需求,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九、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与幼儿的互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大班散文诗教案听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散文诗教材第四章《大自然的声音》,详细内容为《听雨》。
通过欣赏和朗读这篇散文诗,让孩子们感受雨的声音和形态,了解自然界的变化,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孩子们能够正确朗读散文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感受雨的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关注大自然,热爱生活,培养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散文诗中的抽象概念,如“雨的舞蹈”、“天空的泪珠”等。
教学重点:朗读和欣赏散文诗,感受雨的声音和形态,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录音机、磁带、雨滴卡片、雨伞、雨衣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a. 请孩子们观察窗外或听雨声录音,让他们说说雨天的感受。
b. 引导孩子们关注雨滴的形状、大小和落下的速度。
2. 朗读散文诗(5分钟)a. 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听雨》,让孩子们边听边想象雨的画面。
b. 请孩子们跟读,注意语音、语调的模仿。
3. 例题讲解(10分钟)a. 通过提问,引导孩子们理解诗中的意象,如“雨的舞蹈”、“天空的泪珠”等。
b. 分析诗句,让孩子们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
4. 随堂练习(10分钟)a. 孩子们用画纸、彩笔等学具,创作一幅关于雨的画。
b. 老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表扬。
a. 让孩子们谈谈对散文诗的理解和感受。
b. 邀请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画作,讲述画中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1. 《听雨》2. 内容:雨滴、雨的舞蹈、天空的泪珠、湿漉漉的街道等关键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雨景,并用诗句描述。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孩子们关注其他自然现象,如风、云、雪等,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探索欲望。
大班语言散文诗教案《听雨》含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语言领域,教材为《听雨》。
详细内容包括:教材第四章“雨的印记”中的散文诗《听雨》,通过描绘雨滴的大小、雨声的节奏,以及雨后的景象,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雨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散文诗的基本特点,感受和欣赏《听雨》所表达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倾听、模仿、创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感受散文诗《听雨》的意境。
教学重点:掌握散文诗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创造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录音机、录音带、图片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雨的形态,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现象。
2. 新课导入:播放《听雨》课件,让学生边听边观察,引导学生感受散文诗的意境。
3. 散文诗解析:分析《听雨》的结构、语言特点,让学生了解散文诗的基本特点。
4. 例题讲解:选取散文诗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学习表达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听雨》的表达方式,创作一首关于雨的小诗。
7.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珍惜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听雨》2. 散文诗结构:总分总3. 散文诗特点: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意境深远4. 学生创作展示:优秀作品及点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雨”为题材,创作一首散文诗。
2. 答案要求:结构清晰,语言优美,表达出对雨的喜爱和关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散文诗的理解和创作能力有所提高,但仍有个别学生表达不够流畅,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其他自然现象,尝试用散文诗的形式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活动,观察大自然,丰富写作素材。
大班语言散文诗教案《听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语言领域教材第四章《大自然的声音》,详细内容为散文诗《听雨》。
通过学习,让幼儿感受雨的声音,理解散文诗的意境,培养对自然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朗读散文诗《听雨》,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
2. 感受雨的声音,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美的感知能力。
3.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雨的声音,提高表达和想象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散文诗中的抽象词语,如“淅淅沥沥”、“滴滴答答”等。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对雨的声音的感知和描述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录音机、磁带、雨声录音、挂图、卡片等。
2.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组织幼儿到户外听雨,观察雨滴落下的样子,感受雨的声音。
2. 例题讲解(10分钟)1) 播放雨声录音,引导幼儿关注雨的声音。
2) 朗读散文诗《听雨》,让幼儿跟随老师一起朗读。
3) 解析散文诗中的词语和句子,如“淅淅沥沥”、“滴滴答答”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1) 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雨的声音。
2) 引导幼儿用画笔描绘雨的景象。
1) 让幼儿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讲述画中的雨景。
2) 老师点评幼儿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散文诗《听雨》的全文。
2. 雨的声音的描述词语,如“淅淅沥沥”、“滴滴答答”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幅雨中的景象,并用文字描述雨的声音。
2. 答案示例:画面中有雨滴落在湖面上,荷叶上,房檐上,文字描述为:“雨滴落在湖面上,发出‘叮咚’的声音;荷叶上的雨滴,滑落下来,发出‘滴答’的声音;房檐上的雨滴,连成线,发出‘嘀嘀嗒嗒’的声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以及对散文诗内容的理解程度。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到户外观察其他自然现象,如风、雷、电等,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培养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2024年幼儿园大班语言《散文诗听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教材《听雨》一课,详细内容为第二章“雨中故事”中的散文诗《听雨》。
通过描述雨中各种声音和景象,引导学生感受和表达自然之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提高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合作的能力。
3. 帮助学生了解和关注大自然,培养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散文诗的意境,感受自然之美。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合作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录音机、雨声音乐、图片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播放雨声音乐,让学生闭眼倾听,引导他们说出听到了什么声音。
2. 新课内容展示(10分钟)①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听雨》,让学生感受雨中的美。
② PPT展示雨中景象,帮助学生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③ 分组讨论: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散文诗中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3. 例题讲解(10分钟)① 教师挑选散文诗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如“雨滴答滴答地落下,像是在弹奏一首美妙的曲子。
”② 学生模仿教师,用自己的话表达雨中的声音和景象。
4. 随堂练习(10分钟)① 学生根据散文诗内容,画一幅雨中的画。
② 学生用动作和语言表演散文诗中的场景。
② 学生分享自己的画作和表演,互相交流学习。
六、板书设计1. 《听雨》2. 内容:雨中的声音、景象、感受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喜欢的雨》为题,写一篇短文。
2. 答案示例:我喜欢的雨,是细细的春雨。
它轻轻地洒在大地上,让万物复苏,充满了生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了散文诗《听雨》的魅力。
但在课堂教学中,还需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大自然,关注环保,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
大班语言散文诗教案《听雨》一、教学内容《听雨》选自大班语言教材第四章《自然的声音》第三节。
本节课通过欣赏散文诗《听雨》,让幼儿感受雨的声音和形态,了解雨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理解散文诗《听雨》的主要内容,感受散文诗的优美意境。
2. 学会观察雨的声音和形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雨的特点。
3. 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散文诗的意境,用语言描述雨的特点。
重点:感受雨的声音和形态,学会观察大自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录音机、雨的声音和图片、散文诗《听雨》文本。
学具:画纸、彩笔、水粉、调色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雨的图片,让幼儿观察雨的形态,引导幼儿关注雨的声音。
2. 散文诗欣赏(10分钟)播放散文诗《听雨》的录音,让幼儿跟随录音朗读,感受散文诗的韵律美。
3. 例题讲解(5分钟)讲解散文诗《听雨》的主要内容,引导幼儿关注散文诗中的雨的特点。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幼儿观察窗外的雨,用画笔和水粉描绘雨的形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雨的特点。
5. 小结与分享(5分钟)6. 板书设计(5分钟)在黑板上展示《听雨》的文本,标注重点词汇和句子。
六、板书设计1. 《听雨》2. 重点词汇:雨滴、滴答、窗户、轻柔、悠扬3. 重点句子:雨,滴答滴答地下着,轻轻地敲打着窗户。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窗外的雨,用自己的话描述雨的特点。
2. 答案示例:今天我看到了雨,它像细细的丝线,从天空飘落下来。
雨滴落在地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好像在给大地弹奏一首美妙的歌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观察幼儿对散文诗的理解和描绘能力,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让幼儿收集关于雨的图片和资料,开展“雨的故事”主题活动,引导幼儿深入了解雨的文化内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散文诗《听雨》的理解和欣赏。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倾听、观察和体验,感受雨的声音和形象,培养幼儿的听觉和视觉表达能力。
2. 引导幼儿用词语描述雨的特点,发展幼儿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 通过散文诗《听雨》,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散文诗《听雨》的内容学习。
2. 雨的声音和形象的认识。
3. 描述雨的特点的词语积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习散文诗《听雨》的内容,感受雨的声音和形象。
2. 难点:用词语描述雨的特点,培养幼儿的听觉和视觉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散文诗《听雨》的课件或纸质文本,雨声的音频材料,相关雨的形象图片。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语言活动室。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雨声的音频,让幼儿闭眼倾听,感受雨的声音。
展示相关雨的形象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
2. 学习散文诗《听雨》: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朗读散文诗,讲解诗中的内容,让幼儿理解雨的特点。
3. 小组讨论: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让幼儿用词语描述雨的特点,如“滴滴答答”、“淅淅沥沥”等。
每组选取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创作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创作自己的散文诗,可以是对雨的描述,也可以是对雨的感悟。
5. 展示环节:每个幼儿朗读自己的创作作品,其他幼儿和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六、教学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引导幼儿观察自然界的雨,感受雨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2. 环境创设:教师带领幼儿在户外创设“雨中乐园”,让幼儿在雨天体验游戏乐趣,感受雨的特点。
七、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创作作品,对幼儿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 家长通过参与家园共育活动,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对雨的观察和描述,对幼儿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幼儿、教学方法是否有效等。
大班语言散文诗教案《听雨》含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语言领域散文诗《听雨》,教材章节为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世界”。
详细内容包括:欣赏散文诗《听雨》,理解散文诗的内容和情感,感受雨声的多样性,体验散文诗的语言美。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散文诗《听雨》,理解散文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2. 通过欣赏和体验,感受雨声的多样性,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幼儿对散文诗的热爱,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散文诗的意境,体验雨声的多样性。
重点:正确朗读散文诗,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录音机、雨声录音、图片等。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播放雨声录音,让幼儿闭上眼睛,倾听雨声,感受雨天的氛围。
2. 散文诗欣赏(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散文诗《听雨》。
(2)教师带领幼儿朗读散文诗,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韵律和节奏。
(3)教师逐句解释散文诗的含义,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3. 例题讲解教师以散文诗中的一段为例,引导幼儿分析雨声的特点,如淅淅沥沥、滴滴答答等。
4. 随堂练习(1)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回答,巩固对散文诗内容的理解。
(2)幼儿分组,每组选择一种雨声,用动作和语言表现雨声的特点。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听雨雨声:淅淅沥沥、滴滴答答、哗啦哗啦情感:欢快、宁静、激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幅雨天的画,并配上一段描述雨声的文字。
2. 答案示例:画面描述:一个小朋友在雨中跳跃,雨滴落在地上,形成一圈圈涟漪。
文字描述:雨滴落在地上,发出淅淅沥沥的声音,小朋友欢快地在雨中玩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散文诗《听雨》,让幼儿感受到了雨声的多样性,但在引导幼儿分析雨声特点时,部分幼儿表现出了困难,今后教学中要注意引导方法。
2. 拓展延伸: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幼儿在雨中感受不同的雨声,观察雨天的自然现象,培养幼儿对自然的热爱。
大班语言散文诗教案《听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语言教材第七章《雨的印记》,详细内容为欣赏散文诗《听雨》。
通过学习,让幼儿感受散文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了解雨的不同形态以及带给大自然的改变。
二、教学目标1. 感知散文诗的韵律和意境,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了解雨的成因及不同形态,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感受散文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了解雨的成因及不同形态。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观察和想象,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录音机、磁带、雨的声音素材。
2. 学具:画纸、彩笔、水粉颜料、调色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雨的声音素材,让幼儿闭上眼睛,倾听雨声,感受雨滴落在手上的感觉。
2. 散文诗欣赏(10分钟)逐句朗读散文诗《听雨》,引导幼儿关注散文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PPT展示雨的成因及不同形态,让幼儿观察并回答相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幼儿用水粉颜料在画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雨滴形状,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5. 语言表达(10分钟)分组讨论:如果让你创作一篇关于雨的散文诗,你会怎么写?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听雨2. 散文诗《听雨》全文3. 雨的成因及不同形态的图片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雨”为主题,创作一篇小散文或小诗。
2. 答案示例:雨滴答答,落在地上,开出了一朵朵水花。
雨丝绵绵,挂在天边,织成了一幅幅画卷。
我喜欢雨,喜欢它带给大自然的清新和美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观察雨后的天空、大地、植物等,进行绘画创作。
2. 家长参与,与幼儿共同创作关于雨的散文诗。
3. 组织户外活动,让幼儿在雨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散文诗欣赏3. 例题讲解4. 语言表达5. 作业设计对于这些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如下:一、实践情景引入1. 雨声音素材的选择:应选择清晰、自然的雨声,避免夹杂其他噪音,确保幼儿能专注地倾听。
季羡林《听雨》阅读赏析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季羡林《听雨》阅读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
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
"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
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
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
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
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
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②,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
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
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
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
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
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
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
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
”是颇有一点诗意的。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听雨》含反思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听雨》含反思1活动目标1、欣赏、理解散文诗,感受诗歌中表现的“雨滴唱歌”的优美意境。
2、复述描述雨声的句子,掌握象声词:吱吱吱、沙沙沙、嗒嗒嗒、叮叮叮等。
3、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能简单复述散文诗。
活动准备1、课前准备:在户外观察小雨的情景,在雨中走一走、听一听,小雨落在各个地方上的声音;看一看、踩一踩地上的雨水,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2、拍摄真实的雨声。
3、配乐朗诵《听雨》,背景音乐用《秋日私语》。
4、蝴蝶魔术棒一支,代表雨声的四张云朵状小图谱:树叶、铁皮屋、荷花、窗玻璃。
指导要点1、活动重点:理解感受诗歌中的表现的“雨滴唱歌”的优美意境。
2、活动难点:复述描述雨声的四个句子。
3、指导要点:通过欣赏、说说演演等方式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活动过程1、引入。
教师:听过小雨的歌吗?小雨的歌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2、初步欣赏散文。
教师有表情地朗读散文,在朗读的过程中用舒缓、平和的语气语调,表达出温柔、抒情的情怀。
提问:下雨了,小花蝴蝶心里感觉怎样?妈妈对她说了什么?3、再一次欣赏散文。
提问:(1)小雨是怎样唱歌的?(2)小雨跟谁玩的时候发生了沙沙沙、叮叮叮、吱吱吱、嗒嗒嗒这些好听的声音?4、说一说,演一演。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1)提问:听了这篇散文你有什么感受?小花蝴蝶听了小雨唱歌心情有什么变化?描写小雨唱歌四句话里有什么共同地方?你最喜欢诗歌中哪一句?(2)集体朗读。
5、闭上眼睛欣赏配乐朗诵,感受诗歌优美意境。
6、引导幼儿自由表现自己的感受。
(1)让幼儿听配乐散文自由地朗读,表现自己的感受。
(2)教师带领幼儿随着配乐散文自由的朗读。
注:本案例参考教师指导用书。
教学反思《听雨》是一首很具有美感的散文诗,以听雨为线索,将听雨的画面描写巧妙地串起来,形成了感受雨美的情景。
语言文字的美感染了每一个幼儿,他们从文字中的确也感受到了雨声的美。
大班语言散文诗教案《听雨》一、教学内容《听雨》这篇散文诗选自大班语言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散文诗的朗读、理解和欣赏,以及对散文诗中描绘的雨的景象和情感的把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散文诗,理解散文诗的大意。
2. 培养学生对散文诗的欣赏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景象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3. 培养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对雨的感受和想象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散文诗的朗读、理解和欣赏。
难点:对散文诗中描绘的雨的景象和情感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雨滴挂饰。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播放课件,展示雨滴挂饰,引导学生关注雨的景象,激发他们对散文诗的兴趣。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散文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使学生感受到雨的柔美和生动。
3. 理解: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散文诗的内容,解释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把握散文诗的大意。
4. 欣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散文诗的语言美和情感美,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雨的感受和想象。
5. 实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雨的体验和感受,并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听雨朗读理解欣赏实践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雨的景象,用语言描述出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答案:略2. 请学生背诵《听雨》散文诗,并家长签字确认。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雨滴挂饰和多媒体课件,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散文诗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讨论和实践,能够理解和欣赏散文诗的内容和情感。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散文诗中描绘的雨的景象和情感的把握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进一步的教学引导和实践。
拓展延伸: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散文诗创作活动。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关于雨的景象和情感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作品。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理解《听雨》真题含答案(2014·大纲版全国卷·T14-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听雨叶延滨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悉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
雨,大概是古典的。
而且常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化的境况,才会从喧嚣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雨。
听雨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自然呼应,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
第二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
第三是有雨。
说到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起。
我赶走那些如雨脚一般敲击我心窗的诗句,它们虽美,但吟哦的是他人心曲。
雨声已经伴千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
像永不退场的乐师,耐心地为一个又一个的登台者伴奏,他只是在人们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
“疏雨漏梧桐,春水洗杏花,剑门斜雨细,古城涤尘轻。
……”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们让我们只能相信,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
雷声沉沉地滚过,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
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的老墙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
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
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为主的,木框里砌上砖抹上白灰。
我们的房子背墙临街,墙的上部有两只小窗,用来通气透光的。
小窗很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尘的蛛网,让人想到许多故事。
故事是雨声送进来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早的印象: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蛛网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
(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妻子说我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