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研究现状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进展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进展性卒中是指缺血性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一段时间内呈渐进性加重。
美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减少3 分以上定义为进展性脑卒中[1]。
早期进展性脑卒中为发病2 天内症状仍逐渐进展者,迟发型进展性脑卒中为发病3-7天内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仍逐渐进展者[2]。
其发病率国内外报道不尽相同,从12%~42%均有报道。
[3]另外,各种缺血性卒中亚型的进展性卒中的发病率也不相同,王冬冬、高政等对256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后分析[4]发现完全性前循环梗死型进展发病率最高(38.2%),其次为腔隙性梗死型,然后是后循环梗死型,最低的为部分前循环梗死型,与Hideaki的研究结果一致[5],有关进展性卒中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也缺乏可靠的早期预测指标,也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现就近年来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及机制1.1 发热及感染脑卒中后24 小时内体温升高可明显加重脑损害,可视为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加重的独立预测因素,而72小时内出现高热也显著增加病死率[6]。
动物实验也证实,高温可加速半暗带组织发展成梗死灶,以闭塞后4小时最为明显,显著缩短了有效治疗时间窗。
感染作为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已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
其机制是感染导致凝血功能亢进、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增高和促动脉粥样硬化形成[2]。
1.2 血压发病36小时内,收缩压每增高2.15kPa,脑卒中进展的风险下降0.166[7]。
早期血压下降是肢体瘫痪症状加重的重要原因。
王保爱[8]观察发现紧急降血压导致神经功能恶化,可有迅速升高血压而逆转。
缺血半暗带并不完全是一个解剖学区域额,更主要是一个血流动力学过程[9]。
1.3 血糖卒中后早期高血糖,尤其应激性血糖升高,可使半暗带组织存活减少,而加重脑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高血糖促进氧化,产生氧自由基,抑制内皮细胞DNA合成,损害内皮屏障。
脑卒中患者久坐行为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周倩发布时间:2023-06-17T07:05:58.442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6期 作者: 周倩[导读] 目的 分析脑卒中患者久坐行为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数字表法选择某三甲医院2021年5月-2022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9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本次研究,分为久坐组与非久坐组,每组45例,观察影响其久坐行为的因素和临床特征。结果 经分析,久坐组受到环境和慢性疾病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有差异性(P<0.05);在临床特征上,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 环境和各种慢性疾病等,都会影响脑卒中患者的久坐行为,要时刻预防,制定针对性措施,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上海市中医医院摘要:目的 分析脑卒中患者久坐行为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数字表法选择某三甲医院2021年5月-2022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9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本次研究,分为久坐组与非久坐组,每组45例,观察影响其久坐行为的因素和临床特征。结果 经分析,久坐组受到环境和慢性疾病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有差异性(P<0.05);在临床特征上,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 环境和各种慢性疾病等,都会影响脑卒中患者的久坐行为,要时刻预防,制定针对性措施,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关键词:脑卒中;久坐行为;影响因素
脑卒中已成为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之一,其复发率高,一般与患者不健康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比如久坐行为。针对久坐行为,英文简称“ SB” ,主要是以坐姿的能量消耗为特点(≤1.5 METs)[1] 。因此,要想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久坐行为的发生,需要分析导致此问题的相关因素, 了解当前我国久坐行为的实际现状[2],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索,进而制定科学的干预方案, 预防脑卒中久坐行为的发生。1 对象和方法1.1对象2021年5月-2022年6月,从某三甲医院中抽取9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久坐组(45例)与非久坐组(45例)。所有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41例。
神经康复诊治指南Establish noble character. On the morning of October 2, 2022神经康复诊治指南一、中国脑卒中康复现状与未来概述脑卒中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中国每年新发卒中病人约一百五十万,其中70%~80%的卒中病人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卒中后进行有效的康复能够加速康复的进程,减轻功能上的残疾;患者功能的改善又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潜在的长期护理所需的高额费用,节约社会资源;中国脑卒中康复的现状中国现代康复医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较晚,虽然近几年来发展较快,但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等原因,跟西方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集中体现在康复治疗体系不健全和康复治疗方法的不规范和普及程度差等方面,严重影响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效果;国外研究证明,按照规范的康复治疗指南进行康复,能明显提高脑卒中的康复水平和康复质量;近十年来,国家在康复医学科建设和康复医疗体系建设有了较大投入,国家九五、十五关于脑卒中康复的研究课题的完成,为脑卒中康复的普及和推广奠定了基础,大大推进了我国脑卒中康复医学的发展;脑卒中康复的特殊性脑卒中的康复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合作,是一个集体协同的工作模式,既包括公众健康教育、脑卒中的三级预防,又包括急慢性期的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康复的根本目的是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的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脑卒中康复与其他临床医学相比有其特殊性,表现在脑卒中康复发展历史较短,但康复理论、康复学说众多,各种学说都有其理论基础,既相互包容,又各有特点,另外脑卒中康复评价和治疗方法多样性;总体来说,脑卒中的康复具有很大的经验性和直觉性,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师和治疗师的经验和治疗技术的熟练程度,这与循证医学的哲学思想有些相矛盾;循证医学强调任何医疗决策的制定应遵循和应用科学证据,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将自己的临床治疗经验、专业知识与当前最佳的干预证据结合起来,将有效、安全和经济的治疗措施用于自己的病人;制定脑卒中的康复指南,规范康复治疗,是提高脑卒中康复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对传统康复医学模式的挑战;二、脑卒中康复治疗规范指南1.脑卒中康复体系医院和康复中心康复卒中单元卒中单元stroke unit是加强住院脑卒中病人医疗管理的模式、是提高疗效的系统,为卒中病人提供药物治疗、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生活活动训练、认知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文献中所描述的卒中康复模式包括:a 急性期卒中病房:急性期卒中单元acute stroke unit,为独立病房,收治急性期的病人,常是发病1周内的病人,强调监护,病人住院数天,一般不超过1周;b 综合卒中单元:联合急性期和康复期卒中单元,为独立病房;c 卒中康复单元rehabilitation stroke unit:为卒中1-2周后的患者提供康复治疗的独立病房,更强调康复;病人在此住院数周,甚至数月;d 联合卒中康复单元combined acute and rehabilitation stroke unit:也称完善卒中单元comprehensive stroke unit,为普通患者提供的康复病房,联合急性和康复的共同功能;收治急性期病人,但住院数周,如果需要,可延长至数月;e 移动卒中单元mobile stroke unit:也称移动卒中小组mobile stroke team,没有固定的病房,病人收治到不同病房,由多学科卒中康复治疗小组去查房和制定方案,没有固定的护理队伍;卒中单元的特征如下:a 是病人住院期间的病房管理系统,是一种整合医疗integrated care或组织化医疗organized care的特殊类型;b 是多元医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care system,也就是多学科的密切合作,故具备一支协调的多学科团队,以团队方式工作;c 所有工作人员均有志于所从事的脑卒中康复工作,并持续接受专业知识培训;d 团队成员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例会讨论相关处理意见包括出院计划及必要时召开其它会议如家庭会议,以达到畅通的交流和沟通;e 在整个康复治疗过程中对卒中患者及其护理者和家庭成员不断积极鼓励;f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对病人人文关怀,把病人的功能预后以及病人和家属的生活质量作为重要的临床目标;按循证医学的研究结果认为卒中单元是有效的治疗 OR= Ⅰ级证据,A级推荐;2003年在Cochrane电子图书馆发布了卒中单元系统综述结果,共包括20个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发现可以明显降低死亡率 OR值为,降低依赖率OR值为;亚组分析发现与病人年龄、性别、卒中严重程度等因素无关;不增加住院天数Ⅱ级证据,A级推荐;一份系统评价报告分析汇总了24项试验,结果显示卒中单元康复较普通病房的常规康复明显降低了卒中的死亡率和致残率Ⅰ级证据,A级推荐;卒中单元所提供的康复手段也更有可能包含了指南中所涉及的正规程序和关键项目;张通等的一项国家十五课题急性脑血管病三级康复治疗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表明三级康复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及更少的继发合并症;推荐:i. 绝大多数卒中患者会被送入医院进行评估和治疗;ii. 所有入院的卒中并需要康复治疗的患者都应进入由多学科团队组成的卒中单元综合卒中单元或卒中康复单元进行正规治疗;Ⅰ级证据,A级推荐iii. 如无卒中单元,则应考虑一旦病情平稳,即将患者转移至最近的卒中单元或具备接近卒中单元标准的医院;Ⅰ级证据,A级推荐iv. 急救中心可以选择急性卒中单元,大型综合医院或大型康复中心应该选择综合卒中单元,对于基层医院和中小型康复中心选用康复卒中单元;.社区康复张通等的一项国家十五课题急性脑血管病三级康复治疗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表明三级康复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及更少的继发合并症;尤其是在社区康复或家庭康复中,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方面仍有显着改善;推荐:i. 卒中患者出院后在社区内进行康复治疗通过门诊、日间医院或社区,具有同样的康复疗效;Ⅰ级证据,A级推荐ii. 有条件的社区医院也可以进行二级康复治疗内容Ⅲ级证据,A级推荐;iii. 在结束专业机构康复治疗后,仍与出院目的地家庭/居住地康复的对口机构相互合作衔接,同时充分考虑患者和护理者的愿望和要求,以实现三级康复系统服务,使患者享有终身康复;三级康复网目前国内适合推广应用三级康复网;“一级康复”是指患者早期在医院急诊室或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及早期康复治疗;“二级康复”是指患者在康复病房或康复中心进行的康复治疗;“三级康复”是指在社区或在家中的继续康复治疗Ⅰ级证据,A级推荐;2. 脑卒中康复的流程各级康复治疗的组织与管理急性脑血管病的三级康复治疗在发达国家已成为脑血管病治疗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规范化的康复治疗对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九五”攻关课题组进行了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发现卒中后14天内开始康复的患者,在残损、残疾和残障三个层次的恢复均好于28天后开始康复的患者;张通等在国家“十五”重点攻关课题的研究中,对急性脑血管病三级康复治疗方案进行了研究,制定了脑卒中三级康复,即综合医院神经内科—康复中心综合医院康复科—社区康复机构的流程;通过对1078例脑卒中患者的研究发现,持续进行有组织的康复能够大大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和患者对自身生活的满意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荐:i. 急性期的卒中患者应得到统一规范的治疗,这样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A级推荐,I 级证据ii. 恢复期的卒中患者得到协调一致的,多学科综合的评定和康复,可以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恢复期卒中的康复应当转移到正规的有组织的康复机构进行,恢复期卒中的康复应当由不同治疗专科决定,在专门的康复机构进行,以保证治疗的连贯性,减少并发症的危险性;A级推荐,I级证据iii. 康复小组可包括医生、护士、运动疗法师、作业疗法师、运动机能治疗师、言语治疗师SLP、心理师、文体治疗师、患者及其家人/照顾者;C级推荐,III级证据iv. 康复小组的治疗方案应当持续到患者出院后门诊治疗或社区康复;当患者准备开始社区康复时,提供给社区康复医师,并提供给患者及其家人/照护者;C级推荐,III级证据虽然多学科康复小组中每一学科都有其不同的贡献和特殊作用,本指南中也未具体说明在不同阶段应由哪一学科来参与和实施;尽管如此,以下我们将康复团队成员的主要作用作一概述:康复医师:协调整个医疗诊治过程包括在必要时请其它医学专家会诊,与卒中患者及其家属相互沟通,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和卒中再发;在保证给卒中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资源和服务方面,通常医师的责任重大;住院患者转至社区康复治疗时,康复医师要提供持续的康复计划,以便为患者在社区内获得适当的治疗和护理;护士:进行全面护理评价,帮助处理患者各方面的护理情况,包括各项观测指标、吞咽情况、活动度、膀胱直肠功能、皮肤完整性、疼痛控制和预防并发症;护士也提供中心护理,帮助协调护理、出院计划、支援和教育;护士既能在急性期给予患者专业的卒中护理,亦应具备康复和社区护理常识;物理治疗师:着重于上、下肢感觉运动功能的康复,帮助将患者活动范围从床面扩大到社区;也可辅助治疗骨骼和肌肉疾患或并发症如肩痛以及呼吸道疾患;作业治疗师:帮助患者最大程度的参与日常生活活动,并且最大程度达到独立性包括自我护理、休闲活动和生产劳动,可通过直接进行功能训练如运动、认知或知觉功能等来达到目的,或通过适应工作任务或环境间接达到目的;言语治疗师:对存在交流障碍、认知障碍和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治疗,同时也培训护理人员以促进患者的康复;营养师:对需要修改食谱、改变进食方式、存在营养不良或有营养不良危险的患者提供饮食指导,同时也为患者消除相关危险因素和协同因素的处理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咨询;社会工作者:为卒中患者及其家属在躯体、情感、社会及精神健康方面提供援助、咨询和信息交流,同时也参与协助社区组织工作;康复小组组成还可扩展,涵盖心理科医师和/或神经心理科医师、精神科医师、药剂师、眼科医师、骨科医师、矫形支具师、辅助治疗师等;卒中患者本人及其护理者、或其他家庭成员,亦应被视为康复团队中重要的一分子;急性脑卒中的早期康复脑卒中患者发病后,急性期治疗规范按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提出的治疗指南进行;根据WHO提出的标准,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以后48小时开始介入康复治疗;在急性期最重要的是预防再发脑卒中和并发症,保证对一般健康功能进行适当的治疗,动员患者,鼓励重新开始自理活动,并对患者及其家属给于精神支持;初期康复评定包括患者的病情、营养状况、意识和认知状态、吞咽功能、膀胱直肠功能、皮肤情况、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这一级康复多于发病后14天内开始;此阶段,多为卧床期,主要进行良肢位摆放,关节被动活动,早期床边坐位保持和坐位平衡训练;通常在发病后28天时,给予阶段性的康复评定;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如果患者能够达到回归家庭,或者出院后仍然可以定期获得康复指导,建议患者在家庭或社区进行康复训练,就可以直接出院回家;如果患者日常生活大部分需要他人帮助,或者患者出院后不能获得康复指导或社区康复训练,建议患者转移至专门康复机构继续进行康复;见图1住院患者的康复治疗患者转入专门康复机构后,首先由康复医师对患者进行身体和功能的检查,在运动、感觉、交流、认知、ADL等方面进行筛查;之后,根据患者的筛查结果,决定康复小组的成员;康复组成员应当由具有经验的专业人员组成;这些成员分别对患者进行进一步检查,确定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康复组召开评定会,综合患者的情况,制定康复计划并开始实施;此阶段的训练内容主要是坐位平衡、移乘、站立、重心转移、跨步、步行、进食、更衣、排泄等和全身协调性训练、实用步行、站立平衡、手杖使用及上下楼梯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对患者康复效果进行评价;如果效果不好,建议查找康复无效的原因,以便采取下一步措施;如果患者有效且已经为进入社区康复做好了准备,就可以进入社区康复;如果不能回归社区生活,建议继续住院康复治疗;卒中患者的社区康复患者可以进行社区生活后,康复医生可以准备一份患者病情的诊治经过,进行社区康复需要做的康复治疗,以及在病情观察时应特别注意的事项;社区康复医生在患者二级康复的基础上,制定康复计划并实施;如果患者功能达到最佳功能或者达到了平台期,可以对患者及其家属或照顾者进行教育,使患者可以在家中进行常规的锻炼,维持功能;如果患者功能仍有持续的改善,建议重新评价患者的功能,根据患者的功能情况制定新的康复计划并继续康复治疗;评定和检查卒中患者的综合评价对于适当的临床治疗和对治疗和研究质量的效果的评价是必要的;AHCPR卒中后康复指南建议评价卒中患者中,使用效度好的,标准化的量表;这样的评价能够保证得到患者神经系统情况,残疾水平,功能性独立,家庭支持,生活质量和进步等情况的可信的资料;推荐:i. 建议在发病/入院时,或至少在发病后头24小时内应用NIHSS评价卒中的恢复情况;Ⅰ级证据,A级推荐ii. 建议应用标准有效的筛选工具,请适当的训练有素的临床人员对所有患者得抑郁和运动、感觉、认知、交流、和吞咽的缺陷进行筛选;C级推荐,III级证据iii. 建议如果发现患者存在抑郁和运动、感觉、认知、交流、和吞咽的缺陷,应当由来自协调康复小组的适当临床人员进行正式的评价;C级推荐,III级证据iv. 建议临床人员应用标准有效的量表来评价患者卒中相关的障碍和功能情况,并鼓励患者参加社区和社会活动;C级推荐,III级证据v. 建议用标准评价的结果来评价可能的疗效,决定适宜的护理水平,并制订治疗方案;C级推荐,III级证据vi. 建议评价结果和预期结果都与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照顾者分享;C级推荐,III级证据NIHSS评分NIHSS评分明显预示着患者卒中后恢复的可能性;16分以上的评分,预后极可能是死亡或严重功能不全,而6分以下则预示恢复良好;卒中后通过NIHSS评分,伴有严重神经系统缺陷的患者预后不佳;在缺血性卒中发作后一周内,可以区分出那些极可能后果严重的患者;治疗方法神经易化技术与传统的康复方法以肌力增强、关节活动度训练、动作训练为主用ADL 及步行能力作为比较的基准,验证它们之间差别的随机对照文献有3 篇;Bobath 法和PNF 法与传统的康复方法之间比较没有差别ⅠB;神经易化技术Bobath、Rood训练组和传统康复训练组之间比较没有差别ⅠB;在传统的康复方法中再增加PNF 法和Brunnstrom法并没有差别ⅠB;以Brunnstrom 法为基础的训练与神经发育Davis为基础的训练,在5周间相互交替进行训练,其步行及手功能等均未见明显差异ⅡB;MRP 法和Bobath 法相比较,接受MRP 法的患者比接受Bobath 法的患者住院时间短,运动功能和Barthel 指数的改善较大ⅠB;没有关于神经易化技术对运动质量改善的报告;神经肌肉电刺激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手指肌力、动作能力、 ADL,对肩关节进行电刺激可以减少半脱位ⅠA- ⅠBA;功能电刺激和常规训练相结合可以改善步行能力ⅠB;3.脑卒中康复评定和治疗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开始时间脑卒中早期康复一直是康复领域专家推崇的理念,但是过去对治疗开始的时机选择存在争议,这将关系到急性卒中患者能否获得最大程度的功能恢复;尽管那些病情不稳定的患者被认为不适合做任何恢复性训练,但研究通常表明急性卒中患者应当进行早期的活动来防止深静脉血栓、皮肤衰退、挛缩形成、便秘和肺炎;早期开始的康复治疗应包括关节活动范围的练习和床上良肢位的保持和体位改变等,随后活动水平进一步增加,应当在药物治疗同时提供;早期运动还应当包括鼓励患者重新开始活动和社交的自理;文献关于脑卒中早期开始的研究较少,对于早期开始时间的界定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脑卒中最佳康复时机的选择存在争议;“早”通常意味着干预是在卒中发作之后不久一段时间开始,“卒中后早期”仅仅代表治疗何时开始;由Paolucci及其同事调查了起初20天就接受治疗的患者预后之间的差异,发现开始治疗的时间与功能预后之间存在反向关系;在最初的20天之内进行处理极有可能获得满意的治疗反应,治疗晚者则结果相应较差;近期国际上的两项多中心研究表明,早期进行康复,能提高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7天内开始康复疗效疗效优于卒中后1月或 15-30天开始康复的患者,国内国家“九五”公关课题研究结果提示在卒中后2周内开始康复,可以获得较好的康复效果;推荐:i. 推荐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72小时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A级推荐,I级证据;ii. 推荐患者尽可能多的接受全面的康复治疗来以期获得最佳的功能水平,减少并发症A级推荐,I级证据;康复治疗强度适当的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病人的功能预后,这是现代康复实践带给我们的理念,特别是对损伤级别较轻的患者而言;有关脑卒中后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研究很多,但是由于众多研究的异质性和康复干预的内容或关于康复治疗强度的界定的不统一,康复干预的强度同功能预后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的证据不足, 同时缺乏对强度下限在此之下干预是无效的和上限在此之上的轻微改善是微不足道的的界定,对于任何治疗都会使通常明确的方针变得不可能实现;两项meta分析认为较大的强度对好的预后影响不大;Lanhorne等人得到这样的结论,接受较大强度的理疗可以使死亡或病情恶化的情况减少同时还可能增加痊愈率;最近有关上肢功能训练治疗的meta分析试验认为“在训练治疗的数量和持续时间方面有对照组和无对照组之间研究结果的差异提示多接受训练治疗或许是有益的”;一项有关康复治疗的强度的RCT选取了133例住院病人,他们均接受强化、常规、非门诊治疗,从中发现了一种更强的剂量-反应关系,产生更好的结果,在ADLs能力方面更明显;Kwakkel等将101例伴有上肢和腿损害的中脑动脉卒中患者随机分配成3组,分别重点上肢训练,腿的重点训练或上肢和腿固定,每一项治疗持续30分钟、每周5天,共20周;到第20周腿训练组ADLs、行走以及敏捷度积分好于对照组;然而上肢训练组只是敏捷度积分较好;临床试验提供的功能预后强度的剂量反应曲线证据不足;有必要谨慎解释这些研究,因为有些患者可能不会耐受高于正常水平的治疗;其他的患者可能不会受益,因为他们不属于已被证实受益患者的一部分;由于各研究的特异性,没有现成的有关强度或持续时间的特别准则;肌力肌肉无力是卒中后常见的损害,肌无力和肌肉痉挛是影响卒中后病人运动功能的主要因素;然而,长期以来神经促通技术经常强调对于痉挛的控制而忽视了潜在的肌肉无力,另一个常见的干预重点是功能训练,有时却忽视了起主导作用的肌力缺陷;卒中病人的下肢肌力强化与步行速度是相关的,下肢肌力强化也与老年人摔倒的危险性呈负相关;近期的一些研究证实了肌力强化训练对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恢复的积极作用;Weiss等人通过给以脑卒中病人高强度渐进式抗阻训练,证明能够明显提高患者患侧和健侧的下肢髋膝力量、静态和动态平衡能力,提高运动功能;另外其他研究也表明,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和特定的任务训练也能提高肌肉力量和运动功能;推荐:对于脑卒中肌力差的病人,在康复过程中针对相应的肌肉给予以下康复训练方法:i. 适当的渐进式抗阻训练进行肌力强化;B级推荐Ⅱ级证据ii.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常规治疗;B级推荐Ⅱ级证据iii. 功能电刺激;B级推荐Ⅱ级证据iv. 特定任务训练;B级推荐,Ⅱ级证据痉挛痉挛被定义为速度依赖的紧张性伸反射过度活跃,它是卒中后病人一个最重要的损害,由于挛缩限制了受累关节的活动或者出现疼痛,将会妨碍康复而且可能限制了病人的恢复潜力;肌肉痉挛的肢体轻瘫病人发展成挛缩的危险性很高;对于防止该并发症导致功能丧失,早期治疗是关键;典型的治疗痉挛的方法是阶梯式的,开始以最小侵入式的疗法,逐渐过渡到更多侵入式的疗法;体位摆放、被动伸展和关节活动度训练可以缓解痉挛,而且痉挛的病人应该每天做数次;影响到功能的挛缩的矫正方法还包括夹板疗法、连续性造模或手术纠正;没有可靠的资料对不同的运动疗法、使用或不使用抗痉挛药物作比较;替扎尼定、巴氯芬、丹曲林和安定是常用的的治疗痉挛的口服药物;卒中病人抗痉挛治疗的对照研究证据很有限,而大多数研究的结论是可缓解痉挛和疼痛,但没有得到明显的功能改善效果;在一项开放药物标示剂量逐步调整研究中,替扎尼定显示对慢性期卒中病人的痉挛和疼痛有改善作用,而没有运动强度的下降;有关支持丹曲林用于卒中并证实有效而且没有认知副作用的试验资料非常有限;有一些资料支持口服的巴氯芬用于卒中病人,报导口服巴氯芬可产生明显的镇静作用,而且与其它的疾病相比,对卒中患者的痉挛影响要更小;安定在卒中病人中是相对禁忌使用的,至少在卒中的恢复期;还有几个治疗痉挛的方法;酚/酒精神经松解术对于降低痉挛已被认为是有效的,但是一种侵入性的方法,而且治疗作用不可逆,也有潜在的显着副作用;有多个RCT研究都支持使用肉毒毒素注射用于治疗选择性的卒中后痉挛病人;这些研究肯定了肉毒毒素注射的有效性。
纳米载药系统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目的:了解纳米载药系统在缺血性脑卒中领域的研究现状,为新型药物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方法:以“Nanoparticles”“Ischemic stroke”“Brain”“Nanomedicine” “Liposome”“Imaging”等为关键词,在PubMed、Elsevier等数据库检索2010-2017年的相关文献,对纳米载药系统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 115篇,其中有效文献49篇。
神经保护剂类等药物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具有较好的效果,但血脑屏障的存在使得大部分药物无法入脑发挥疗效,而纳米载药系统可作为递送药物入腦的有效方法。
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纳米载药系统主要有脂质体、纳米粒、纳米凝胶、树状大分子胶束以及基于无机纳米材料的载药系统等类型,不同类型的载药系统各有不同的优缺点。
其中,脂质体的载药率、入脑效率高,但稳定性和分散性较差;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稳定性好,但存在突释问题;壳聚糖纳米粒缓释性、靶向性较好,但分散性较差,可能有潜在的有机溶剂毒性;纳米凝胶缓释性能良好,但生物相容性还需提高;树状大分子载药系统包载性能良好,但有潜在的生物毒性;基于无机纳米材料的载药系统仍存在生物相容性问题。
超顺磁性氧化铁与胆碱等已制成纳米系统用于脑缺血成像研究。
结论:纳米载药系统在缺血性脑卒中领域的应用大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今后需进一步重点解决现有纳米载药系统的稳定性、缓释性及生物相容性等问题。
关键词纳米载药系统;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脑靶向;血脑屏障;研究进展脑卒中是一种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疾病,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临床上以缺血性脑卒中为多见,其发病率约占脑卒中的80%以上[1]。
目前,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最佳治疗方法是溶栓治疗,即在发病后4.5 h的最佳治疗时间窗内静脉注射抗血栓药物以溶解血栓,从而恢复脑部血流灌注[2]。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概要《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概要引言: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的患病率逐年增加,给公共卫生事业和社会经济带来巨大负担。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脑卒中的现状、防治措施以及未来改进的方向,中国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多个研究机构共同发布了《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
一、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征:根据报告统计,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且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报告指出,脑卒中患者的发病风险与年龄、性别、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多个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二、脑卒中防治措施:1. 提高公众健康意识:报告提倡通过多种形式,如群众宣传、健康教育和媒体宣传等,普及脑卒中的预防知识,增强公众自我防范能力。
2. 加强管理与预防:通过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
同时,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和脑卒中风险评估,及早发现并干预潜在风险。
3. 提高脑卒中急救水平:加强地方急救中心和大医院的急救设施与人员培训,提高脑卒中急救水平,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得到专业的抢救。
4. 推广规范治疗方法: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能力和诊疗水平,提前筛查高危人群并及时干预治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三、未来改进方向:报告指出,当前我国脑卒中的防治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防治水平,报告提出了以下几个改进方向:1. 完善脑卒中监测体系:建立健全脑卒中的相关数据采集与分析体系,以及相应的监测指标和评估方法,及时掌握疫情动态,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2. 加大科学研究与创新:加强脑卒中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探索新的防治方法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和康复质量。
3. 多部门合作:脑卒中的防治需要多部门的共同努力,包括卫生健康、医疗机构、教育、社会保障等,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防治工作。
青年卒中的研究进展摘要:青年卒中的年龄尚无统一标准,目前比较公认的为18-50岁。
相较于老年人群,青年卒中的病因更加复杂多样,以及隐源性卒中所占比例较高,诊断更为困难,尤其是缺血性卒中,无论是时间上还是金钱上均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现就青年卒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进行文献复习。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青年病因分型危险因素中风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全球负担日益加重。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老年人的发病率相比,年轻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稳步上升。
年轻人中约30%至40%的中风既不是腔隙性的,也与可识别的栓塞来源无关,如心房颤动(AF)或颅内或颅外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这些缺血性中风以前被称为隐源性卒中(ESUS)[1]。
两项随机临床试验也显示,老年ESUS患者中风复发率较高,但年轻ESUS患者的预后和预后因素尚不确定[2-3]。
Perera KS等[4]通过对535名患者进行的纵向队列研究中,发现与反复缺血性卒中相关因素:卒中史或短暂性缺血性发作、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史,而且,在这一大组年轻成年的ESUS患者中,继发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相对较低,新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也较低,大多数复发性卒中符合ESUS的标准,这表明需要进一步研究来提高我们对该人群潜在卒中机制的了解。
多数文献表明,传统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仍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且发生率最高。
张洁[5]研究也表明高血压是青年卒中最为主要的危险因素,它可导致动脉管壁增厚、损失,加速血管重塑及动脉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卒中的形成;而且青年人对血脂增高较老年人更敏感,这与患者在40岁以后体内HDL-C 水平明显下降,机体抗动脉硬化能力下降,易于形成血栓有关,故血压和血脂分别成为青年卒中的第一和第二危险因素,上述调查结果与此次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相符。
另外,一项以人群为基础的缺血性卒中住院年轻患者的研究表明[6],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房颤、心血管疾病、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吸烟状况、高血压病、和卒中家族史。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研究进展在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运动、认知以及情感等方面具有功能障碍,若康复时间较久,则愈后恢复较差。
早期的院内康复被认为是恢复患者功能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有利于患者感觉运动以及运动功能的恢复,且可减少患者的相关医疗费用。
本文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发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早期康复护理的方案以及早期活动、自我效能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等方面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护理进行了详细综述,旨在为早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Abstract] In China,acute ischemic stroke has a high incidence rate,disability rate and mortality rate,which has a serious harm to people′s health,and have dysfunction in motion,cognition and emotion etc..If the recovery time is longer,the recovery is poor.Ear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n hospital was considered to be a very important part for the patients functional recovery,which is beneficial for patients to the recovery of motor function and sensory motor,and it can reduce the related medical costs.In this paper,the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were reviewed in detail from epidemiological develop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early rehabilitation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program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the relevance of early activity,self-efficacy and quality of life,the aim w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f early acute ischemic stroke.[Key words] Acute ischemic stroke;Rehabilitation nursing;Research progress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液循环发生障碍的一种疾病,具有永久性或一过性脑功能障碍的相关症状或体征,在神经内科较为常见,占所有脑卒中患者的60%~80%[1-2]。
脑卒中研究现状
背景:
脑卒中是当今世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难治性疾病,
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征。世界卫生组织( WHO)
指出,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脑卒中所导致的全球死亡人数将在2015
年达到650万2030年达到780万,且大多数将发生在中等收入和低
收入国家据卫生部统计,我国也是脑卒中高发大国,每年新发病250
万人,死亡约150万人,是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导致乡居民死亡
的第三杀手。存活的患者中,约四分之三有不同程度致残,重度致残
者约占40%。全国每年用于该病的治疗费用达100亿元以上,给国家
和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
碍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主要的病因之一。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
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脑卒
中,约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过程
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大脑的血流供应中断,能量耗竭,立即引
起缺血中心区脑组织的损伤和部分脑功能的丧失. 缺血性脑卒中发
生后,受损伤的脑组织可分为两部分 缺血中心区和缺血半暗带. 缺
血中心区的脑细胞由于血流供应中断和能量耗竭发生不可逆的坏死,
而缺血半暗带由于旁系血管的残余灌注而受到中等程度损伤. 对于
缺血半暗带而言,葡萄糖/能量代谢障碍所引发的瀑布级联反应以及
缺血再灌注后的病理变化,才是导致脑损伤的主要原因. 脑缺血发
生后一方面引起能量生成障碍,另一方面神经轴突末端接收到缺血信
号后释放大量的兴奋性神经递质( 包括谷氨酸和其他兴奋毒性因
子) .兴奋性神经递质分别与各自的受体作用引起兴奋性毒性. 能
量代谢障碍一方面诱导线粒体的损伤和氧化自由基的发生,氧化自由
基则促使了细胞膜完整性的破坏. 另一方面导致离子泵功能的障碍,
导致大量Na+Cl-Ca2+的内流,离子稳态的遭到破坏,离子稳态的破坏
则诱导了蛋白酶,磷脂酶以及其他炎症因子的释放,导致细胞骨架的
破坏和DNA的断裂. 兴奋性毒性,氧化自由基,磷脂酶以及炎症
因子等的共同作用则导致了神经细胞死亡或凋亡.
目前脑卒中的治疗现状
1 卒中单元(strokeunit,SU) 的全面及综合治疗
2 溶栓治疗
(循证医学已证实溶栓治疗应作为ACI 超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
3 超声溶栓
4 动脉取栓
5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6 抗凝治疗
7 降纤治疗
8 神经保护及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NVU) 保护
9 幕上恶性半球脑梗死的减压治疗术
10 中药治疗
11 远程卒中医疗系统
12 干细胞治疗
13 颈动脉内膜剥脱(carotidendarterectomy,CEA) 及颈动脉
支架(carotidstenting,CAS)
然而无论哪种治疗方案其核心目的均为:抢救可逆性缺血组织
( 半暗带) , 使闭塞的脑动脉再通, 恢复梗死区的血液供应, 防止缺
血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伤
时间窗成为制约抢救、治疗及预后的关键因素
循证医学已证实溶栓治疗应作为急性脑卒中,超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
阿替普酶(RtPA) 作为目前唯一被循证医学证明有效治疗急性脑卒
中的溶栓药物,已经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使。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
性脑卒中诊疗指南虽然已经将其列为Ⅰ类证据A级推荐,但其静脉
溶栓仅适用于发病4.5 h内的超急性脑卒中患者。而动脉溶栓治疗应
用于大脑中动脉梗塞型卒中可以将使用 rt -P A 溶栓时间窗延长
1-2h,但整体发病时间窗最多也只能达到6 h,并且其应用也受到多
方面因素的限制。
治疗超过时间窗所引起的严重后果
1缺血时间的延长可能对脑组织的损伤
随着血管闭塞时间的延长, 缺血脑组织中心发生坏死, 脑肿胀明显,
半暗带开始消失或显示不清,可逆性缺血脑组织逐渐减少, 从而使溶
栓治疗失去应有的效果。
2缺血时间的延长可能对血管内皮的损伤
组织缺血后, 发生的炎症级联反应, 大量活化的白细胞黏附于血管内
皮细胞表面, 并经过内皮细胞之间进入内皮细胞下区域, 继续浸润到
组织内, 造成缺血脑组织的白细胞浸润, 产生以下结果:(机械性)阻
塞小血管和微循环; 导致(血管源性) 脑水肿;对脑组织产生直接和
间接的损伤作用。
3 时间的延长使血栓发生机化的可能增加, 降低了溶栓成功的概率
因此如何拓宽溶栓时间窗将成为改善患者病情及预后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