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由农村家庭 “分家”过程看农村的家庭结构变迁

由农村家庭 “分家”过程看农村的家庭结构变迁

由农村家庭 “分家”过程看农村的家庭结构变迁
由农村家庭 “分家”过程看农村的家庭结构变迁

由农村家庭“分家”过程看农村的家庭结构变迁作者简介:高绍伟(1986—),男,汉族,河北廊坊市人,社会学硕士,单位: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专业,研究方向:经济社会学。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农村家庭开始分家的理性选择。我国农村社会的家庭结构的转变,有着其独特的转换过程。其主要过程为:原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新核心家庭。农村社会家庭结构核的转变,是社会文明发展与进步的结果和象征,同时也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但是,分家带来的家庭结构的转变也必然凸显出一些社会问题。为此,我们必须趋利避害,促进农村社会与家庭的和谐运行。

关键词:分家;农村社会;家庭结构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1

一、农村社会“分家”选择的社会背景分析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给我国农村社会带来巨大的进步和深刻的变迁。经济的全面增长,以及农民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变化,无不昭示着中国农村正在进行着迅速而全面的社会转型。

在社会转型以前,分家问题并不凸显,而是儿子结婚后继续从父居。反映在家庭结构上,是由核心家庭向主干家庭或联合家庭的转变。而到了当今的社会转型期,儿子成婚后最终会选择独立居,

农村消费特点与农民行为变化调查总结

农村消费特点与农民行为 变化调查总结 篇一:农村生产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生产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时至今日,中国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全国总人口的半数还要多。农村的生产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大潮中居于基础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消费则是一个永远的社会最关注的话题,在改革开放这3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居民的消费也发生了巨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消费日趋多元化,需要我们以新的眼光去认识农村,用新的思路去发展农村。 在这个暑假中,我通过对我家所处地区农村发展网上资料的大量查阅和调查问卷的形式总结了十六以来本地区农村经济生产发展和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及变化趋势,并由此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的措施和建议,最后据此做出报告。 一、农村的生产情况

在进行农村生产情况进行调查时,我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走访了部分地区,就春耕种植粮食面积、春耕期间农资市场尿素的价格、春播种子价格、今年春耕生产中水费价格等问题展开了调查。 75%的农户今年春耕种植粮食面积与去年基本持平,还有30%的农户面积有所增加,面积增加的农户主要是种田大户和以经济作物为主的农户;53%的农户倾向于种植粮食,剩余的47%倾向于种植经济作物;春耕期间农资市场尿素的价格情况,60%的农户认为高于去年同期,还有20%的农户认为尿素价格低于去年同期,剩下20%的农户认为尿素价格和去年持平,这主要是因为今年一季度尿素价格有一点小波动的原因;春播种子价格,85%的农户感觉价格高于去年同期,另外还有15%的农户认为种子价格与去年持平,认为价格没有变化的人主要是稻种自留或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户;今年春耕生产中水费价格,50%的人认为水费升并表示理解上涨行为,理由是电费、人工工资上涨,还有50%的人表示水费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有40%的农户认为今年本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比往年多,还有60%的农户认为本村外出劳动力没有变化,说外出劳动力增加的主要是村干部和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的农户,说外出劳动力没有变化的是纯农户和以种养业为主的农户以及种田大户。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农村经济呈现出下面的一些特

2019年当前中国农村家庭结构现状调查研究

当前中国农村家庭结构现状调查研究 当前中国农村家庭结构现状调查研究 赵静 (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 15001)8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正处在激烈变化时期,这一变化既体 现了农村发展的文明与进步,又给农村家庭结构的变迁带来了某些不利影消除不利影响响,应采取完善社会保障。 体系与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功能相结合;改革户籍制度与改进考试制度相结合;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与就近就业相结合,以切实保障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朝着有利于农村家庭建设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农村;家庭结构;结构变迁;原因;影响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042,02 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居住乡村的人二、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变化的原因口共 80 739万,占总人口的63.91%, 组建农村家庭数大约 “现代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家庭的发展和变迁与—2.38 亿,占全国家庭总数的半数以上,但这些数据也非常不稳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化紧密相连。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及其生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移民城市,包括农村家庭移产力将对传统的家庭制度、家庭模式及其结、构功能乃至观 ? 民的数量呈明显上升势“,头中国城乡一体化已开始起步”。?念等产生全面的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包括社—”就目前形势来说,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激烈变化时期,中国会阶层在内的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社会物质生活水平高速发农村家庭结构形式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仍然存在的城乡二高元结构,乃至 国家相关制度、政策等因素,都对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变迁产一中国农村家庭结构类型及变迁、生了巨大影响具体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间不同的组成方式和组合方式,第一,普遍的分家风俗与计划生育导致农村家庭结构核即家庭是由哪一种或哪几种家庭关系组成。农村家庭结构指心化与空巢化。分家是家庭成员亲属关系在财产所有权方面的中国农村地区的家庭成员间不同的组成方式和组合方式。的进一步延伸和体现。自1978 年土地包产到户政策后,核心目前国内学者对家庭结构分类主要按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 家庭组织生产表现出了有效性与灵便性的特点给中国农村以及家庭结构完整性两个方面来分析家庭结构类型。从代际 层次和亲属关系来看,中国农村家庭主要包括核心家庭、主家庭带来了第一次分家高。近些年外出务峰工的增多,年青干家庭、单身家庭和联合家庭等;从家庭成员结构的完整性一代在非农经济中的优势地位,“父辈在非农经营中的权威来说,又可分为完整家庭与不完整家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的发展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的发展变化 姓名:刘霞班级:10环艺一班学号:20101107113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波澜壮阔,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硕果磊磊。改革开放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我是改革开放初进入乡镇工作的,经历了农村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参加了农村改革开放工作,目睹了农村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谈点改革开放农村发展变化的感受。 家庭承包经营,农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春风首先在农村吹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成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落实为基础,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充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成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举。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改变了人民公社是生产经营方式和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家庭承包经营是在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把土地使用权承包给农户,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的主体地位,赋予了农民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农村总体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近三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证明,家庭承包经营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方式。一九九八年党中央又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进一步稳定了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农村改革开放,农民思想观念大转变。农村改革开放,不但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变化,更主要是彻底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农民已经不是只会捏泥巴的"农二哥"了,农民在改革发展的洪流中学会了经商办企业,许多农民成了企业家大老板。农民自己改变了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知道走出去务工做生意赚钱,相当部分农民由此成为"城里人"。农民已不墨守成规,守着"一亩二分田"过日子,农民利用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发展农业经济,也是土地流转的运作,让很多农民离乡不弃土,放手务工经商。农民不再愚昧无知,懂得了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在农业生产上,大力推广和运用新科技、新品种。在劳务上,积极主动参加实用技能培训,争当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培养下一代上更加重视教育和投入。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呈现出三种状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 院 2012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调 研 报 告 系别:__________ 专业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关于当代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化调查的实践报告 一、实践主题: 《当代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化的调查》 二、实践目的: 通过实践来了解我国目前的城乡家庭变化情况,变化形式,所呈现的状况等。 三、实践形式: asd 1. 上网查询资料。 2. 去单位下乡地调查。 3. 在实习单位查询整理资料。 四、实践时间: 2012年8月15日到2012年8月30日 五、实践地址: 甘泉县计生局 六、实践人: 熊世洲 八、实践体会与结论: 通过这次实践调查使我对中国家庭结构变动有了清晰的认识,对当代家庭的结构简化和规模缩小使家庭功能及家庭成员关系方式发生改变规律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家庭结构的变化将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九、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于下: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呈现出三种状态:1.相对稳定的家庭类型。三代直系家庭是其代表;城镇三代直系家庭的维系得益于家庭内部管理的松弛,在农村则与独子比例增大有关。2.明显上升的家庭类型。夫妇核心家庭提高幅度显著,实行20余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是这一家庭类型的主要推动力量;隔代直系家庭增长率最高,它既是中国社会转型阶段的重要现象,又是社会发展具有缺陷的反映;单人家庭也有增长,青年人晚婚和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丧偶比重提高是主要影响因素。3.以下降为表现

形式的家庭类型。缺损核心家庭明显减少,标准核心家庭有所下降。后者的降低主要是夫妇核心家庭上升所致,或谓核心家庭内部不同类型调整的结果。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家庭结构总体上将持续这种状态,一些家庭类型将发生进一步的变动。 一、简单说明 家庭结构分析为不少学者所关注,但其研究尚存在一定困难,主要是相关数据获取不易。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家庭结构总体状况的了解。以往一些学者有的通过具体调查一个或几个村落、社区的家庭类型,进而对区域等大范围的家庭结构状况加以把握「费孝通:《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乔健主编《中国家庭及其变迁》,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暨香港亚太研究所,1991年;王跃生:《华北农村家庭结构变动研究——立足于冀南地区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沈崇麟、杨善华:《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有的则以个案汇总分析来间接认识历史时期的家庭结构「王跃生:《十八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家庭结构》,《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这些研究提供了观察中国家庭结构变动的重要视角,但整体性分析仍受到限制。 那么,能否找到一种数据并可借此较为直接地认识全国性家庭结构的状况?就目前而言,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将是最主要的资料途径。曾毅等学者曾对1982年第三次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抽样数据库做过调查,其数据足以使我们掌握绝大多数家庭的类型或结构。他们的分析主要着眼于家庭代际,但其研究对了解当时的家庭结构状态亦有很大帮助。 与前几次普查相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对户主之 下家庭成员的分类相对全面,计有户主配偶、子女、父母、岳父母或公婆等八类。这些关系类型代表了现实生活中家庭成员的基本关系。它为识别和分析当代家庭结构状态创造了条件。 二、我们将家庭结构分为以下几类: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30年,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曲折起伏的阶梯状特征; 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很大、有继续扩大的态势;东、中、西三大地带间呈现差异扩大的态势,东西间差异最大, 中西间差异最小。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适当扩大, 促进了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我国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大量减少;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村居民收入; 收入差距变动; 经济影响 一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情况 改革开放30年来, 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了, 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了。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是一个长期的、分阶段的过程。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有三个主要来源:农村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和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基本趋势 观察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情况。大体看来,30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在前后连续的各个期间呈现出类似梯级的变动趋势或轨迹。 第一阶段: 1978~ 1984年,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变大。 1978年我国处在是改革开放之初,广大农村还在实行带有平均主义性质的人民公社分配制度。这一阶段,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第一次获得了经济的自由独立,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递增,但同时, 差距开始拉大。 第二阶段: 1985~1991年,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呈加速扩大的趋势。 这一阶段,由于农村受到劳动力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双重影响, 国 家对农业的投入相对减少,而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升,致使广大以务农为唯一谋生手段的农民收入大幅下降, 而沿海和部分率先实行改革开放地区的以多种经营、多渠道就业的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急速拉大。 第三阶段: 1992~1997年,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时大时小且变动不大的特征。 这一阶段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先扩大、后缩小。其原因在于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 改革开放早、力度大的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居民收入迅速增长, 相对而言, 其他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农村地区对新政策反应迟缓, 经济发展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趋势的变化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趋势的变化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内容摘要: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引起市场营销微观环境的变化。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趋势做出数据和理论分析,并结合市场营销理论对其变化带来的市场营销机会从现存和未来两个方面探讨。 关键词:消费结构,消费趋势,市场营销机会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近三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已由短缺经济过度为过剩经济,买方市场已经形成,企业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资源是稀缺的,过剩永远是相对,无限商机也蕴藏在这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之中。谁能独具慧眼发现机会,领先一步利用机会,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因此,市场机会的识别和利用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其实,市场营销管理是企业竞争的重心之一,而市场营销机会分析又是市场营销管理的基础和起点。不做市场营销机会分析便没有市场营销管理;不做好市场营销机会分析便没有有效的市场营销管理。 要真正做好市场营销机会分析,就必须掌握市场

营销的核心理念。在市场营销学研究领域中,市场是以消费的需求为中心形成的市场。从生产观念到推销观念,再到营销观念,使企业经营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营销观念的诞生是现代企业经营观念的一次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经营的指导思想,从原来的以产定销转变为以销定产,明确地指出企业必须以顾客的需要为最根本的出发点。这足以说明“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出发点,一切以顾客为中心”已成为市场营销的核心理念之一。一般来讲,企业的顾客市场可分为五类:消费者市场、生产者市场、经销商市场、政府市场和国际市场。消费者市场,是消费者为了个人或家庭集体消费而购买,他们为自身消费购买商品和劳务,也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居民消费,是企业顾客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一切以顾客为中心,就没有理由不关注消费者市场,也即居民消费。同时,居民消费,作为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之一,作为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总是不断的变化,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关注,其影响力愈加强大。因此,研究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趋势的变化,掌权居民消费特点和规律,为市场营销机会分析提供了一个重要而且有效的途径。 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调研报告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调研报告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最终牵引力。消费结构则是居民生活质量最直接的表现。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居民万,占总人口数的%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结构对全省居民的消费情况有着重大影响。 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本文收集了-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及服务共八项消费支出数据。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对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 从表1中的eles参数估计值及统计检验结果来看,各项消费支出和人均纯收入之间都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eles 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下面从基本需求、需求收入弹性和边际消费倾向方面对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 基本消费需求支出水平分析:基本生活需求能充分满足,但文化、教育、娱乐消费不足。居民基本消费需求支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水平下,为保证劳动力的正常再生产,居民对商品和劳务所需要的基本消费量的支付能力,它反映了居民最低消费需求。 由表2得知,省农村居民人均基本生活消费需求支出总额为

元,而人均实际消费支出总额达到元,将近人均基本生活消费需求的两倍,由此可见,省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进一步观察,尽管在总量上实际消费总额大大高于基本需求总额,但文教娱乐这一项并没有达到基本需求额,反映出省农村居民的文化、教育、娱乐现状亟待改 善。 边际消费倾向分析:消费意识较强,但消费结构层次偏低。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变动额和收入变动额之间的比率。它反映了居民对各类消费的偏好及其新增购买力的投向。 由表1得知,省农村居民总边际消费倾向为,说明农村居民新增收入中的70%用于生活消费支出。显示出省农村居民储蓄率较低,消费意识较强。这对全省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各大类边际消费倾向系数中,排第一位是食品,其次是居住。这说明省农村居民在收入有所增加的情况下,首先考虑的是增加食品的消费量和提高食品的质量,改善膳食结构。紧接着便是考虑改善居住环境,这也反应出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层次偏低。 其他按顺序排列分别为交通通信、医疗保健、家庭设备、衣着、其他、文教娱乐。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两大类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也说明了:一方面,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已深入到农村,农民对出行以及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方面的要求提高;另一方面,农民医疗保险、保健意识增强,越来越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文教娱乐的边际消费倾向为负数,说明随着农民收入的

未来家庭结构

未来家庭结构 肖晓鸿 内容提要:实行二十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不仅是中国未来家庭类型的主要推动力量,而且也对中国未来家庭结构起着重要的影响。中国家庭结构呈现出以核心化家庭为主,小家庭式样多样化的趋势,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等,正在构成中国城乡家庭结构的重要内容。中国核心家庭越来越多地取代过去的那种大家庭。核心家庭增长的速度在降低。在中国,特别在城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非常规家庭,比如说宾客家庭,DINK家庭,单亲家庭,空巢家庭,还有不婚的单身和不婚而育的家庭,还有同性恋等等。这些将在中国未来家庭结构中占有越来越高的比例。随着价值观念的变化,人们可能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价值,自己的实现,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父母的家庭分出来,分开居住,这成了一个主要的模式。年轻人现在越来越多地讲究生活质量。这种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文化在年轻人中不断扩大,从而也对中国未来家庭结构的变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家庭结构、未来家庭 一.家庭结构 家庭成员之间的组合状况以及由此形成的家庭模式和类型。它的内容有:家庭成员、家庭成员的数量、家庭成员的联系方式和家庭规模、家庭类型。家庭成员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不同结构的家庭。家庭结构不同,从而也表现出家庭角色、家庭功能、家庭关系、家庭生活管理等方面的不同。当今,社会现存的家庭结构类型,概括起来有下列几种: (一)完整家庭: 1.单纯夫妻型:指男女已婚尚无子女或无子女及与子女分居和父母也分居的家庭。 2.夫妻子女Ⅰ型:指夫妻与成年而尚未结婚的子女居住在一起。 3.夫妻子女Ⅱ型:指夫妻与尚未成年子女居住在一起,而和双方上一辈分居的家庭。这是典型的 "小家庭" 。 4.两代型:指夫妻尚无子女,仍和上一辈人居住在一起的家庭。 5.三代型:指夫妻与子女并和上一辈住在一起的家庭。

家庭结构变化对农村家庭养老制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1)

陕西综合经济[2008.2] 一、现阶段家庭养老仍是我国 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 家庭养老是指成年子女及其他家庭成员为年迈的长辈提供经济上的资助、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家庭养老符合我国农村发展现状。 我国自古就是非常重视赡养 老人的国家,孝敬父母一直是人 们行为的伦理规范。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和老年人口数量的日益庞大,我国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农村老人占全国老人比例达到75%。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将由目前的1.05亿增加到 2.33亿,占总人口的比例提高到20.42%;到2050年,60岁以上的老 年人口数量将达到4.68亿,占总人 口的比例提高到27.71%。马克思认为“随着人类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家庭赡养功能就慢慢脱离家庭而社会化”。而目前农业经济仍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主体,农村经济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至今尚未健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广大农村老人的衣食住行仍须其家庭负担。家庭在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情感维系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 二、家庭结构的变动对农村家庭养老制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1、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将使子女负担加大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 生育观念的改变,独生子女家庭成为基本的家庭模式。 以往的多子女家庭结构中,子女间互相监督、相互制衡,彼此间往往会达成一种默契或隐性协议,子女对老人的赡养往往由以下几种方式分摊。一是平均分摊。这种方式操作简单,子女相互协 商或征求老人意见后,按照商定标准等量分摊老人的养老费用。这种方式不利于形成家庭团结的凝聚力,也会造成子女心理上的不平衡和老人的失落感。因为在多子女家庭中,受条件限制,父母对孩子不可能做到等同对待,往往有长幼、男女间的差别。二是按子女的负担能力分摊。这种方式要求子女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和实际状况确定负担程度。经济宽裕的子女可多出资,经济条件差的子女可少出资,住房相对宽松的子女可接老人一起居住。这种方式较上者更为合理,但在确定分摊比例时容易产生矛盾,且子女的负担能力也并非一成不变。三是按子女年少时所受待遇予以分摊。这种方式以近乎公平的方式,按照子女年幼时从父母那获得的照顾和收益的多少,在父母年老时按此比例予以反哺偿还。年幼时谁从父母那得到的多,谁就应在父母年老时承担的更多。 当子女对老人赡养的隐性协议或默契破裂时,便会产生争端和纠纷。此时,一般首先会在家庭内部协商解决。其次,会通过亲戚朋友、左邻右舍的舆论谴责和道德压力来解决。最后,实在无法达成协议时,只能求助于法律手段。 家庭规模的小型化直接导致供养来源的减少,子女负担加重。而且原先如果出现家庭争端可以首先通过子女间内部协商来解决,子女数量的减少不但中断了这一途径,还会弱化家庭外部对其的影响,子女的不当或不孝行为会因“家丑不可外扬” 等观念的家 庭结构变化对农村家庭养老制度 的影响因素分析■ 陕西师范大学! 观察思考 GUANCHASIKAO 23 王 彬

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的演变和选择

课程论文 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的演变和选择 课程证券投资分析 指导老师吴剑平 学院商学院 专业金融硕士 姓名汪娇(121613010007) 日期2013年4月1日

摘要:我国居民家庭持有的金融资产主要包括手持现金,储蓄性存款,有价证券 (股票,债券及基金等)及储蓄性保险。总体上看,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 行为经历了由无到有、总量由少到多、结构由单一到多元化的过程。本文通过对 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演变和现状的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 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健康发展。 关键字: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金融资产结构多元化 一、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的演变与特点 总体上看,我国居民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经历了由无到有、居民金融资产总量由少到多、结构由单一到多元化的过程。根据1999-2011年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 数据库相关数据分析发现,中国家庭金融资产的总体发展特征是以储蓄存款为主 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如表1所示,可以了解到近十几年来我国家庭金融资产的动 态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主要体现在资产规模变化和资产结构变化两个方面,一方 面是家庭金融资产规模由少量到巨额的变化过程;另一方面,家庭金融资产的构 成要素由简单到多样,结构水平由低度向高度的发展过程。 表1 1999-2011年间我国家庭金融资产存量状况单位:亿元 年份手持现金储蓄存款股票基金债券保险外币存款总计1999 10764.80 59621.80 4928.38 8433.60891.20 4224.11 88863.89 2000 11722.12 64332.38 9652.51 484.84 10103.30 1003.00 5712.64 103010.79 2001 12551.04 73762.43 8677.90 398.31 12282.13 1443.00 6944.97 116059.78 2002 13822.42 86910.65 7490.73 460.64 15297.65 2298.00 7396.24 133676.33 2003 15796.79 103617.65 7907.11 634.73 18987.70 3030.00 7077.14 157051.13 2004 17174.64 119555.39 7013.18 1548.16 21185.52 3209.00 6640.82 176326.71 2005 19225.34 141050.99 6378.31 2397.41 23522.08 3661.00 6006.94 202242.07 2006 21658.10 161587.315002.18 4185.5525078.54 4072.00 5039.23 236622.89 2007 24267.46 175749.45 55838.61 18286.30 39121.64 4966.70 3710.84 321941.00 2008 27375.17 217885.35 27128.34 11254.42 40472.84 7350.70 3622.16 335088.98 2009 30597.58 260771.66 90755.40 15483.14 44821.96 8261.47 3997.55 454688.76 2010 35702.54 303302.49 115866.00 15144.63 49862.28 10632.33 3921.59 534431.86 2011 40598.78 353536.42 101410.30 13151.42 53562.76 9721.43 3764.89 575746.01 1. 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总量迅速增长 2011年末,居民金融资产总量高达近60 万亿元,约为1999 年的7 倍。每年,我国家庭金融资产总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造成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改革开放 以来迅猛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奠定了金融 资产增长的物质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 DP 的平均增长高达9 . 5%,国民经 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保障了居民货币收入的稳定增长;二是经济转型时期的预期不 确定性促进了金融资产的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原来由国家统包的一系列社

我国乡村居民居住方式的历史变迁

我国乡村居民居住方式的历史变迁 人类在产生之初主要是依靠天然洞穴作为防风御寒的栖息之所,秦以降乡村住所形制主要是土木结构的建筑物,民国时期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开始出现。新成立后30年乡村居住形式变化不大,其形式大致为草房、瓦房、石板房、平顶房等。改革开放20多年来乡村居住形式发生了巨变:房屋由草木结构向砖瓦结构再向钢筋水泥结构;居民点由集中向分散发展,单家独院日益增多;农民在市郊购房、城镇建房的数量日渐增多;一些富村或乡镇对一些弱村穷村进行兼并;室内家具由传统式向新式、组合式发展;一场不甚起眼但又与居住形式密切相关的“厕所革命”在广大乡村悄然兴起。当前乡村族居方式变迁中存在的主要是:乡村住房、市郊私房买卖、村庄兼并、农村房屋建筑、乡村聚居环境等均须实行规范化。 “安居乐业”是中国的一句老话。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地穴———草屋———砖瓦房———钢筋水泥楼,居住形式的变化反映了人类创造历程,一部人类的居住史正是凝聚在了这不同的建筑之中。本文仅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居住方式的演进作一粗浅探讨。 一、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乡村居住形式的渐变 人类在产生之初主要是依靠天然洞穴作为防风御寒的栖息之所,至春秋战国,社会下层庶民的居住状况略有改善,简陋的草舍茅屋乃是常见的存身之处。秦以降,在华夏人即后来的汉族人生活的传统农业区,住所形制主要是土木结构的建筑物。到晚清、民国时期,在广大乡村主要保留传统的土木结构立体院落式低层建筑的同时。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开始出现,这是中国乡村居住史上的一场革命。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乡村农民住的大凡仍是旧房老屋,居住条件无甚改变。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农村的开始好转,改善居住条件被村民提到了议事日程,有不少农户开始了翻建新居。但总的来看,直至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乡村居住形式变化不大。 据对河南省典型农村的调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乡村房屋居住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草房。这是对最古老建筑形式的承袭。草房一般是土墙草顶,为使其牢固结实,墙基一般在山区用石头砌成,平原地区则用砖砌而成。墙基一般离地面二三尺高,用砖往往是五层、九层、十一层。还有条件好一些的村庄,不仅墙基用砖,四个角也用砖砌成砖柱,一直垒到屋檐,老百姓称其为“砖垛子”。同时门窗的边沿也用砖砌,叫做“镶门镶窗”。草房的房盖结构,一般是在柱上架梁,梁上架檩,檩上架椽,椽上铺笆。笆有多种,豫东、豫南一带多用秫秸编织,豫北林州山区则用荆条编笆,另外也有用苇子、棉花柴、谷草等编织而成。这种草房是中原地区农村人家的主要住房,约占60%以上。 2瓦房。因其房顶用瓦盖成而得名。瓦房的地基亦用砖或石头砌成,墙壁次者用土坯垒就,稍好者采用双层,即里边是土坯,外面用砖砌,俗称“里生外熟”,最好者是全部用砖砌成,民间称之谓“混砖到顶”。墙壁之上是房架,其基本组成亦是梁上架檩,檩上架椽,椽上铺笆。而有钱人家的大瓦房,一般不是用笆。而是用专门烧制的方形薄片砖,俗称巴砖。也有用木板代替笆的,叫苫板。至20世纪70年代,这种瓦房在河南农村大约发展到30%以上。 3楼房。这是与今天现代化楼房具有很大差别的传统式楼房,一般为两层。一种楼房是带开放式走廊(也可叫晾台)的楼房,高大明亮,这种楼房是大户富有人家才有;一种是民间的楼房,其高度约高出一般房屋13,是封闭式的,不设明走廊,从外部看,只比一般房屋上面多几个小窗户,门开在里边,建筑上采用低梁高弧柱或高梁低弧柱两种。在两道梁之间平放三四根檩木,上棚以木板,俗称木板楼。楼房由于较一般房屋高,所以均是砖瓦结构,不过也有以草覆顶的,群众呼其为草楼。据调查,在河南农村这种楼房为数不多,1978年时仅占10%左右。 4.石板房。这是用石头充当瓦盖顶的一种房屋建筑。它主要分布在山区,因为这些地方土是金贵的,石头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河南林州(原林县)地区,男子几乎人人都是石匠,他们选好片层岩石,往岩纹四周打进钢钎,插入铁棍,于是便撬起了一块一丈长、

2020年最新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调研报告范文

最新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调研报告范文 本文收集了-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及服务共八项消费支出数据。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tendlinearependituresystem,eles)对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 从表1中的eles参数估计值及统计检验结果来看,各项消费支出和人均纯收入之间都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eles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下面从基本需求、需求收入弹性和边际消费倾向方面对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 (一)基本消费需求支出水平分析: 基本生活需求能充分满足,但文化、教育、娱乐消费不足。居民基本消费需求支出是指在一定的 __水平下,为保证劳动力的正常再生产,居民对商品和劳务所需要的基本消费量的支付能力,它反映了居民最低消费需求。 由表2得知,省农村居民人均基本生活消费需求支出总额为2040.62元,而人均实际消费支出总额达到4020.87元,将近人均基本生活消费需求的两倍,由此可见,省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能够

得到充分满足。进一步观察,尽管在总量上实际消费总额大大高于基本需求总额,但文教娱乐这一项并没有达到基本需求额,反映出省农村居民的文化、教育、娱乐现状亟待改善。 (二)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消费意识较强,但消费结构层次偏低。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变动额和收入变动额之间的比率。它反映了居民对各类消费的偏好及其新增购买力的投向。 由表1得知,省农村居民总边际消费倾向为0.70,说明农村居民新增收入中的70%用于生活消费支出。显示出省农村居民储蓄率较低,消费意识较强。这对全省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各大类边际消费倾向系数中,排第一位是食品(0.3352),其次是居住(0.2051)。这说明省农村居民在收入有所增加的情况下,首先考虑的是增加食品的消费量和提高食品的质量,改善膳食结构。紧接着便是考虑改善居住环境,这也反应出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层次偏低。

从《乡土中国》看中国农村变迁

从《乡土中国》看中国农村社会变迁 T01014115 新闻汪洁 “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是《乡土中国》开篇第一句话。中国数千年的农业文明的传承,使得乡土性成为我们民族血液的一部分。尽管时过境迁,物换星移,国人大多还是有着“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这都是乡土性的表现。 费孝通在这本书中对我国的乡土社会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描述,相信很多读者在读完此书之后都会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感,而后微微一笑。 有人评论说:真本书虽然是社会学入门级读物,却有着身后的理论素养作为支撑;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乡土浓浓的气息,没有了让人望而却步的拗口难懂的理论术语,读后却有万条万缕了然在胸的豁然开朗感。 《乡土中国》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独到之处,正是在于研究者深刻的体验到了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的本质不同,从而使用了本土化的研究手法和研究眼光,在各个层面用不同学科的认知手段解析传统的中国社会,为读者呈现出了一个全方位立体的社会图景。对一个社会的深刻体察,使得作者对于这个社会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对文化的透析式的微观解剖和宏观把握,更使得对这个社会独特的结构和运行有了更精妙的总结。费孝通先生正是发挥了自己这种多学科交叉的思想,让《乡土中国》带有了更多的学术内涵和意义,赋予这本著作更多的文化情结。 难能可贵的是,学术在《乡土中国》里摆脱了贵族的角色,真正实现了平民化和大众化,真正让大多数人得到了教育。正如,费孝通先生自己所讲的“我认识到我有义务经常把我的观点让广大群众知道,使他们受到教益” 阅读本书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差序格局”,这个概念也是本书作者的一大创举,被认为是对中国人伦关系的一个精妙的概括,在学界上很有影响力。 在提出这个概念以前,费老在书汇总举例,将中西方的社会类型作了很形象的对比。他将西洋社会的类型称为团体格局:若干人组成一个个团体,就像一捆捆扎起来的木柴;将中国乡土社会的类型称为差序格局:就如同一颗石子砸到水上荡起的一圈圈水纹,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象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作者把社会关系的这种一轮轮波纹之间的差序称为人伦,中国人讲究人伦:君臣、父子、夫妇、长幼……讲的是一种差等关系,这种差等关系

农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沙松、沙青 时间:2013年7月20号

关于农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沙松(水工122)、沙青(葡酒124) 指导老师:张捐社、李博 时间:2013年7月20号 地点:山东省定陶县前沙海村 一、调查情况简介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5000年的华夏文明是依靠农耕文明一点点积淀起来的。目前我国农民人数占据了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质量的提高对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可是和繁荣的城市相比,农村居民的生活状态又是什么样的呢?毋庸置疑,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是否稳定,农村市场是否旺盛,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目标能不能够实现。面对飞速发展的中国,这些宏观的发展是否也反映到了中国的农村?是不是对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带来了提高?对此,在这个暑假我对山东省定陶县前沙海村的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进行调查,通过对村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进行分析,并和以往的消费结构进行比较,进而得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以及如何提高的结论。在本次调查的过程中,我主要通过走访的形式来了解村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共走访50户),通过提出具体的问题获得数据资料,主要包括食品,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文娱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等方面。 二、调查内容 首先,选好50户村民家庭,分别将其编号1-50号。(因调查主要通过访问进行,并且访问的内容以及涉及的问题都相似,现在仅列出一例调查内容) 针对于家庭消费结构我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询问: 1、请问您的年龄是? 答:47岁。 2、您的文化程度是? 答:小学。 3、您家有几口人? 答:5口,包括家里的老人,有两个孩子。 4、家庭的主要收入主要依靠什么? 答:我和儿子外出打工,妻子无工作,在家务农,女儿在上学。 5、您的家庭月收入大概为多少?(包括家里所有的人) 答:整个家庭5口人的月收入大概在3000元到3500元左右。

农村居民消费变迁情况调查及分析

农村居民消费变迁情况调查及分析——从于管营村发 展看农村居民消费变迁 马卫南课题组 一、农村居民消费变化的具体表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实现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转变。近年来,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进步,农村居民的消费状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对此,小组成员深入到于管营村进行了调查,面向于管营村的广大村民发放了120份调查问卷,经过三天的发放,实际回收108份,88份整体信息完整,此次问卷调查对象统计包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20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28人,20世纪九十年代出生的人(主要为10-20岁)40人,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查访问我们了解到农村居民消费的具体表现如下: 1.村民们消费观念的变化表现的最为明显。在进行调查问卷的整合分析的过程中, 出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中有60﹪的人选择在需要购买某物而钱不够时会选择干脆不买了,出生于七八十年代的人中有85.7﹪的人选择不购买,相比较而言,青年一代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出生于九十年代的人中有37.5﹪的人选择向亲戚朋友借钱购买,有25﹪的人选择向父母借钱买,这说明四五十年代人们还属于保守性消费,到了九十年代的时候,消费观念逐步放开,提前消费现象逐步出现并发展。 2.村民们对消费对象的选择有较大变化。社会的进步使得商品呈现多元化趋势,不同的时代,消费对象必然有其不同的特点,在本次的农村居民消费调查过程中,这一特点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五六十年代人们普遍喜欢购买床、衣柜、沙发、桌椅等家私用品。有60﹪的人仍然觉得目前家里尚缺少床、沙发、衣柜、桌椅等高档家私,而在七八十年代年代人们则倾向于购买冰箱、空调、电视等大型的家用电器,57.1﹪的人认为目前家里尚缺少空调等大家电。到了九十年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轿车是必备的代步工具,也是消费首选品,高达70%的人认为目前家里尚缺少小轿车。据此可以看出,农村的消费需求已经从日常必备的生活用品向服务型产品转变。 3.村民们获取消费信息的渠道有较大变化。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消费的模式也在改变,村民们对商品服务的获取也有其不同的渠道,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倾向于经过朋友介绍再购买商品,在消费抉择上,他们比较依赖周围的亲戚朋友,有80﹪的人选择朋友介绍,仅有20﹪通过电视和广告的介绍,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倾向于经过朋友介绍再购买商品。而在调查七八十年出生的人时通过数据的统计可以看到,14.3﹪的人选择朋友介绍,35.7﹪的人选择电视广告的介绍,7.1﹪人选择网上查阅,42.9﹪的人会直接去商场挑选产品,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倾向于去商场亲自挑选适合自己家庭的商品,而在20世纪九十年代时几乎80﹪的人选择上网查阅所需的商品,网络是他们获取消费信息的首选方式。 4.村民们对品牌的关注度有很大变化。由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品牌效益尚未得到关注,因此在购买商品时人们倾向于选择实用型的产品,而在七八十年代人们则比较喜欢物美价廉的产品,到了九十年代人们更关注名牌产品,除了实用外,品牌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的购买条件。 5.村民们在消费决策方面有很大的变化。大男子主义以及家长独裁制逐步消失,人们的自主和平等衣食随着社会文化的提高也在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在购买大件商品时会选

当前农村家庭结构现状调查报告

当前农村家庭结构现状调查报告 ——基于北舞渡镇农户调查问卷分析 经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10-1班 张萌 学号:311010010130 调查时间:2012-07-10至2012-07-20 调查地点: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指导老师:张富文 综述:在当代政策环境及经济发展条件下,农村家庭结构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时刻发生着变化,农村城镇地区在这种变化的环境条件下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遇,农民生活水品的提高及城镇一体化日益明显等已诉说着农村的文明与进步,同时农村人口的流失及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农村家庭人口数量的下降也警戒你我,显明农村家庭结构在激烈的变迁中。基此,正确认识当前农村家庭结构的现状,在家庭结构的变迁中趋利避害,保障农村家庭结构朝着有利于农村家庭建设的方向变化发展。 调查目的:正确认识当前农村家庭结构的现状,在家庭结构的变迁中趋利避害,保障农村家庭结构朝着有利于农村家庭建设的方向变化发展。

当前农村家庭结构现状调查报告 ——基于北舞渡镇农户调查问卷分析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结构受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时刻发生着变化,所谓机遇伴危险同在,进步携不利同行,随着国家惠农强农政策的实施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生活水平是蒸蒸日上,同时农村家庭结构也处于激烈的变迁中,农村移民城市及外出务工人员携子女落户城市已屡见不鲜,农村人口流失和计划生育下农村家庭人口数量的下降促使我们不得不正确认识当前农村家庭结构的现状,以至做到趋利避害,保障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朝着有利于农村家庭建设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农村、家庭结构、变迁、现状、趋利避害 农村家庭处于社会的基层,它的存在维系着社会基本生活的稳定,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城市领携农村,带动农村一步步城市化,近些年来外出务工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由于常年在外而想转移户口定居城市人口不在少数,再有高考制度下的户籍转移制度给了无数农村学子鱼跃龙门轻松落户大城市的机会,这些农村家庭的转移及农村人口数量的下降严重冲击着农村家庭结构。 一、农村家庭结构类型及变迁 小结:(宋体小四,1.5倍行距) 参考文献:(楷体小四) 目前国内学者对家庭结构分类主要按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以及家庭结构完整性两个方面来 分析家庭结构类型。从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来看,中国农村家庭主要包括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身家庭和联合家庭等;从家庭成员结构的完整性来说,又可分为完整家庭与不完整家庭,空巢家庭以及隔代就是当前农村不完整家庭的具体表现类型。 随着国家惠农强农政策的实施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现其实正是一直履行着维系社会基本生活与稳定的基本功能。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使得农村人口数量下降,导致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变异家庭数量在农村家庭结构中呈现迅速上升趋势。笔者通过对东北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