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探究性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21
浅谈生物科课堂活动教学摘要“活动教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在生物学科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教学,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快乐中学,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活动教学?通过在教学活动中的出发点,设计好做法,激法学生,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物课堂活动教学生物活动教学是指在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
一、开展生物学科课堂活动教学的前提“活动教学”国内外具有源远流长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国外卢梭的“自然教育论”,杜威提出的“学校及生活”“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
国内从两千多年前荀子的“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都强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起来,让教与学达到最好效果。
生物学科课堂活动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国教育倡导探究性学习, 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也是生物学科本身教学特点的需要。
生物学本身就是一们实验性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实践性。
活动寓生物学知识于学习,探究于活动之中,既体现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能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生物学科课堂活动教学还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学生活泼、好奇心强。
活动符合他们的学习,也可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生物学科课堂活动教学的探索让生物课堂教学“活动”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探究,让学生用“活动”的方法学习, 解放学生身心,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体的课堂。
那么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我认为,实现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出发点,设计好做法,激法学生。
浅谈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作者:贾绮芸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3年第11期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教学的关键,也是实践探究式教学的重要途径。
教师对教学实验进行大胆改革和延伸,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创新空间,已成为生物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对教材实验的探究式审视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以下几个探究式设计。
1.实验选材在选择实验材料时,笔者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选择紫色的洋葱鳞片叶?你还有别的选择吗?”这个问题让学生先从选择材料入手。
有的学生问:“实验室外的花园里有一种植物叶子是紫色的,可不可以作为实验材料呢?”笔者告诉他们:“那种草叫做紫背鸭跖草。
我们可以尝试用它来做实验。
”接着,笔者让一半学生使用教材安排好的材料,另一半学生用紫背鸭跖草来做实验,结果表明紫背鸭跖草叶的实验效果更好。
然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选取紫色的表皮?紫背鸭跖草的效果为什么会更好?”经过讨论后,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了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的关键步骤。
2.细胞液浓度及细胞致死浓度的探究设计实验中给出了0.3g/ml的蔗糖溶液,显然这不是细胞液的实际浓度和细胞的致死浓度。
在这个浓度下,细胞既可以质壁分离,又可以复原。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细胞液浓度应该低于这个浓度,而致死浓度应该高于这个浓度。
那么,如何通过实验来测定细胞液的大概浓度呢?笔者综合了学生的实验步骤:①先配制0.1g/ml、0.15g/ml、0.2g/ml、0.25g/ml、0.3g/ml等一系列的蔗糖溶液;②再取颜色较深的表皮,按实验要求做成5个相同的装片;③按实验规定的操作把各个装片分别置于各种浓度下进行观察;④实验预期:如果发现在前一个浓度下(N)不能发生质壁分离,而在下一个浓度(M)下却发生了质壁分离,则细胞液浓度应该介于N与M 之间。
这样的一堂实验课既使学生掌握了实验操作的步骤,又使学生学会了设计探究式实验,开阔了实验教学的视野,强化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懂得并内化了有关渗透作用的实验原理。
浅谈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措施生物教学是生物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生物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生物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兴趣的培养等等。
如何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使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实施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产生最大的教学效果.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很多,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辅导和有效评价.下面就从以上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一.备课的有效性备课是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功。
有效备课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物质)之下,形成有个性、有亮点、有创意、有拓展的教学设计。
备课除了教案写作的常规要求外,还应从教师自身、教材、学生等角度入手,有效地开发和整合这些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方案。
要备好课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不断丰富自身的生物专业知识,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新课标中明确:教师是生物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本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多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学观念。
作为教师,我们要研究新课程标准,认真学习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要非常熟悉要教什么,怎么教;考试考什么,怎么考;哪些要重点讲,哪些只要简单介绍。
只有掌握这些信息才能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
2.备课要用好教材有效备课是解读教材,超越教材的创新。
我们在备课时要多角度钻研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要备好课,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首先必须与教材进行深入地对话,备好教材,把“教教材”转变成“用教材”。
教师不仅要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科知识,还要做到融会贯通,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体系,创造性地组织教材,引导学生打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将生活和书本知识融为一体。
3.备课要研究教学的对象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
浅谈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高中生物学科是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重要阶段,而学习生物学不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在进行生物学科教学活动时,我们也会面临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影响了教学质量。
我们有必要对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1. 教学内容过分注重记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很多老师会过分强调学生记忆课本知识,而忽视了生物学实验和观察的重要性。
这样会导致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大减,而且也无法很好地理解生物学的知识。
2. 实验条件匮乏由于部分学校设备不齐备,实验条件匮乏,导致学生无法亲自进行实验,从而无法体会实验的乐趣和收获。
这样的话,学生对生物学实验的兴趣也会逐渐减弱。
3. 教学方法单一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单一,只是讲述课本知识,没有高质量实验和互动教学活动。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学生动手能力不强部分学生对于生物学实验的动手能力不够,导致无法很好地进行实验操作,这也是导致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减弱的原因之一。
5. 学生对生物学科知识的理解不深由于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知识掌握不够深入,所以在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很难很好地理解和应用生物学知识。
二、解决措施1. 重视生物学实验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加大对生物学实验的重视,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操作,体会实验的乐趣和收获。
这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2.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老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相结合、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案例教学等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增加实验课程,并对学生进行动手指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学生在实验中也能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
4. 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和解决问题,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生物学科作为一门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自然科学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景非常广阔。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学习生活中选择并确定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贵在体现“研究”的核心,使学生在“研究”中发现;在“研究”中分析探索,在“研究”中体现解决。
生物教育要真正做到给人以智慧和启迪,使学生成为会思考、会钻研的人,就必须改变以往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的教学方式,倡导并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目前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二十一世纪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研究性学习本身所具有的思想体系和结构模式方面的优势,决定了它在学科教育中的作用一方面,生物学科本身固有的特点决定了研究性学习的适用性。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生物科学的研究无不以自然界存在的生物为对象,而生物教学也同样应该以自然界存在的特别是身边存在的生物体以及生命现象为教学的对象,绝对不应该是人为的,使其成为从理论到理论、空对空、老师讲学生听的书本知识。
因此,这里具备了研究性学习第一阶段所需要的丰富的“可供学生探究的课题和实物材料”。
生物教学不仅仅是要完成一定的生物知识的传授任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各种技能、科学的观察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智力,开发他们的潜能,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而这些又正是研究性学习第二阶段所要努力的目标。
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还敦促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有掌握和控制全局的能力,有对生命科学动态的密切关注,而且更加深刻地理解现代教育理论,并使之再应用到教育教学环节中。
2.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尝试将研究性学习活动渗透到生物教学的各个环节2.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随着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一些现代化教学设施不断地进入课堂,为研究性学习创造了便利条件。
学习中心编号: 061217 学习中心名称:河南郑州荥阳奥鹏学习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 业 论 文
论 文 题 目: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入学年月2006专业 生物学教育层次专升本 学生姓名 石国勇学号 0612170913044 通讯地址 荥阳三高 邮政编码 450100 指导教师 谢嗣光职称 副教授 完成日期 2007 年11月16日 内容提要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生物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列为了内容的十大主题的第一主题,因此,安排展好科学探课程标准究活动是落实这一课程理念的关键,生物教学的核心。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观点和科学的精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树立科学思想,培养创新精神。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探究,不仅学“知”,还要学“做”即学会科学方法。因此探究学习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提出的“主体性教学原则”和“以人力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探究性学习引起学生学习观的根本转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既与同伴合作,又要独立思考,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观的认识,增强了创新意识,培养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 文 题 目: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目 录 一,引导、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给学生营造自由氛围,使学生敢问 2.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想问 3.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使学生会问 二,引导学生提出相关假设 三, 指导学生制定和实施实验设计 四, 迁移延伸,继续探究 五, 指导学生制定和实施实验设计 六 探究实验中应注意事项 致谢: 参考资料: 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生物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列为了内容的十大主题的第一主题,因此,安排展好科学探课程标准究活动是落实这一课程理念的关键,生物教学的核心。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观点和科学的精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树立科学思想,培养创新精神。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探究,不仅学“知”,还要学“做”即学会科学方法。因此探究学习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提出的“主体性教学原则”和“以人力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探究性学习引起学生学习观的根本转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既与同伴合作,又要独立思考,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观的认识,增强了创新意识,培养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实验法步骤,实践例子,注意事项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列为了内容的十大主题的第一主题,因此,安排开展好科学 究活动是落实这一课程理念的关键,也是生物教学的核心。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法, 形成科学的观点和科学的精神。在具体操作实践中作者注意对探究各个环节的探索和实践。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的时候,他们就要想办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得到第二手资料,如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比较,系统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生物学科的知识是可以通过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去获得的。探究性学习正是这种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倡导的一种新兴的学习方法,也是现行初中过度生物学教材中突出体现的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树立科学思想,培养创新精神。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探究,不仅学“知”,还要学“做”即学会科学方法。因此研究学习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提出的“主体性教学原则”和“以人力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作者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就探究性学习中的探究活动做了一些尝试实践,现把自己的一些体会阐述如下: 一,引导、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没有问题就不会有探究活动, 所以,人类科技史的每一个重大发现都开始于问题的产生。众所周知,佛莱明发现青霉素就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产生细菌”开始的。 假设也叫假说或猜想,指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数据等提出解释,用来说明某种现象但未经最后证实的论题,也就是对提出的问题所作出的参考答案,假说一般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提出假说,即依据发现的事实材料或已知的科学原理或学过的知识,通过创造性思维,提出初步假定;第二步,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可能设想(推断),即依据提出的假说,进行推理,得出假定性的结论。例如,学生提出:哪些环境因素影响叶绿素的形成的问题后作出假设:假设光照要影响叶绿素的形成;依据是:日常生活中的青蒜苗和黄蒜苗形成;葱葱埋在土壤中的是白色,露在外边的是绿色。 其实,孩子们发现问题的能力相对成年人来说更强一些,因为成年人往往陷于自己的知识范围中,不会也不肯思考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但孩子们往往较成年人更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成人切苹果时由于定势思维往往切成一瓣一瓣,而孩子们却无意横切时发现果核是五角形的。 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细致观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探究性学习中,首要任务是学生自己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想办法通过实验去解决问题。一旦学生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说明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就学习的过程来讲,学生自己提出了问题,就可以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强化了学习动机,无形中就培养了他的能力。作者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1.给学生营造自由氛围,使学生敢问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发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因此就必须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应试教育中,学生通过掌握规定的知识,采用规定的步骤和方法来培养预先设定的能力,实现预定的目标。达到预定的目的这种标准化统一性的从内容到形式的规定,既不能满足存在多样化差异的所有学生的需要,也难以激发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素质教育强调学习主体的意志自由和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强调宏观层次的标准统一指导和允许微观层次的操作差异,允许和鼓励学生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探究性学习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向学生呈现知识概貌、重点 难点精讲示范、把握大方向和合格标准等形式表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积极 主动地行动。在方法选择、材料选择、操作过程等方面享有较多的自主权来体现。 例如,在做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实验时,有的同学在采集菜青虫卵时,发现也采到一些蚕卵,这个同学就想:菜青虫的取食行为与蚕有何不同呢?于是也拿来进行探究,知道后作者不但没有责备,而是给予鼓励。 2.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想问 情景的创设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需要和兴趣特点,这样才能在学生的经验世界里取得共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欲望。要将学生带入一个似乎熟知而又充满矛盾的环境之中,激发学生对司空见惯的现象或未知领域重新梳理,这样,一个能激发人探究欲望的问题必然应运而生。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景,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例如,在《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一节中,上课伊始,“我从哪里来?这是我们孩提时代问爸爸妈妈的一句话;人类从哪里来?尽管历史悠远,扑朔迷离,但科学的发展,正在为此勾画出日益清晰的轮廓”。几句话,将学生引入对人类的起源探究中,学生兴趣非常浓厚。当讲到有关古人类在劳动中产生语言这部分内容时,作者再请一组同学上来,再在纸上写上一句话,然后给一个同学看,要求他用表情或动作把这句话的意思传给第二位,由第二位再用同样的方式传给第三位,以此类推。由最后一位同学用语言表达出意思来。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学生体会到了语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教学中,作者让学生做一个小实验:把一节电池浸入水中,然后把一株健壮植物幼苗插入盛有电池浸出液的瓶中,观察到植物的根系逐渐变黑,不久植株逐渐萎蔫直至死亡。把浸出液喂给小兔子喝,兔子奄奄一息;用浸出液养鱼,鱼很快死亡等。作者又让学生去学校附近的工厂采集生产中排出的工业废水,然后重复上述实验,发现结果基本 一致。这些现象和结果让学生非常震惊。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知道废电池和工业废水对环境的危害,并且表示自己长大后,决不做危害环境的事,养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作者曾选择“滴血认亲”的故事来创设问题情景.也选择历史典故创设探究情景。如:100多年前.欧洲战场有一件怪事.医生为抢救失血过多的伤员.尝试为伤员输血.有些伤员输血后转危为安,而较多的伤员输血后,加速死亡。当时这是一个科学谜团。同学们,谜底是什么呢?如此以景育情,以情促行,以行求知,以知彰益,就能激励学生迈进探究学习的境地 3.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使学生会问 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品质,要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准确表达的方法。 例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有学生会提出例如“为什么搬开石块后,鼠妇会很快跑开 ”等,实际上这些问题已经很到位了,接着老师就是引导学生联系到光线进而提出“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吗?” 再如,在学习“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课中,有学生会提出“叶子自然下落往往是哪面先落地”“为什么叶子的表面颜色比背面颜色绿”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叶绿体产生叶绿素,提出叶片正面细胞叶绿体较多吗?” 二,引导学生提出相关假设 假设的提出是探究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有了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