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现代主义诗歌与艾略特
- 格式:ppt
- 大小:117.00 KB
- 文档页数:27
现代主义(Modernism)文学时期(1918-1945)历史背景:英国现代主义文学起源于1918年,这一年应该说是英国人民苦苦期盼的一年。
旷日持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以同盟国的战败而收场。
经济趋近于崩溃,战争中牺牲了大量的有才华的年轻人,使得英国在一战中的文学创作跌入低谷。
随着战争的结束,英国开始战后重建,人民开始反思现实生活。
面对废墟,只能在精神世界中才能创造出自己的理想国。
首先开创新纪元的是诗人托马斯·艾略特(T.S.Eliot),他拉开了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帷幕。
艾略特的代表作《荒原》(The Waste Land)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传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对世界、对现实的厌恶、普遍的失望情绪和幻灭感,表现了一代人的精神病态和精神危机,从而否定了现代西方文明。
虽然想法过于极端,但是确实引起了当时社会的普遍认可,从而获得了194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艾略特所代表的象征主义文学成为了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开端。
随着战后重建的慢慢推进,英国人民慢慢发现了心理对于现实的重要引导作用,“意识流”这一个生僻的字眼开始进入文学的行列。
Modernism: (1) A reaction against realism; (2) Modernism takes the irr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 theory of psycho-analysis as its theoretical base; (3) The major themes of the modernist literature are the distorted, alienated and ill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an and society, man and man, and man and himself; (4) The modernist writers concentrate more on the private than on the public, more on the subjective than on the objective. They are mainly concerned with the inner being of an individual. In their writings,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are mingled together and exist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consciousness of an individual.意识流the stream-of-consciousness: 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
欧美近现代诗歌赏析一、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1、华兹华斯(英):《丁登寺》《昏睡曾蒙住我的心灵》《她住在无人迹的小路旁》《我有过奇异的心血来潮》《我曾在陌生人中间作客》《威斯敏斯特桥上》《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孤独的割麦女》2、柯勒律治(英):《古舟之咏》《忽必烈汗》3、雪莱(英):《“那时刻永远逝去了,孩子!”》《往昔》《“别揭开这画帷”》《爱底哲学》《哀歌》《无常》《奥西曼德斯》《西风颂》《给云雀》《给——当一盏灯破碎了》《赞智性美》《阿童尼》(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第四幕)4、拜伦(英):《唐璜》(节选)《想从前我们俩分手》《咏锡雍》《在巴比伦的河边我们坐下来哭泣》《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节选)《洛钦伊珈》《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游》《给奥古丝塔的诗章》5、济慈(英):《初读贾浦曼译荷马有感》《无情的妖女》《忧郁颂》《秋颂》《蝈蝈和蛐蛐》《“每当我害怕”》《“灿烂的星”》《夜莺颂》《希腊古瓮颂》6、海涅(德):《抒情插曲》(选12首)《时事诗》(选2首)《还乡曲》(选7首)7、普希金(俄):《致恰阿达耶夫》《致克恩》《纪念碑》《致大海》《欧根·奥涅金》节选、《巴奇萨拉的喷泉》8、惠特曼(美):《我听见美国在歌唱》《一只沉默而耐心的蜘蛛》《哦.船长,我的船长!》《我在路易斯安那看见一棵栎树在生长》《眼泪》《黑夜里在海滩上》《从滚滚的人海中一小时的狂热和喜悦》《我自己的歌》(节选)9、爱伦·坡(美):《致海伦》《安娜蓓尔·李》《最快乐的日子》《乌鸦》《梦》《模仿》《湖——致——》二、19世纪象征主义文学1、魏尔伦(法):《感伤的对话》《月光曲》《白色的月》《泪流在我心里》《狱中》《小夜曲》《秋歌》《多情的散步》《神秘之夜的黄昏》《夕阳》《苦恼》《我不知道为什么》《在你还没有消失……》2、波德莱尔(法):《应和》《从前的生活》《异域的芳香》《头发》《阳台》《黄昏的和谐》《秋歌》《猫》《风景》《赌博》《高翔远举》《人与海》《月亮的哀愁》《忧伤与漂泊》《秋之十四行诗》《毁灭》《祝福》3、马拉美(法):《太空》《夏愁》《天鹅》《叹息》《回春》《撞钟人》《牧神的午后》《海风》4、韩波(法):《醉舟》《黄昏》《元音》《奥菲利娅》《牧神的头》《乌鸦》《童年》三、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裴多菲(匈牙利):《民族之歌》《自由与爱情》《我的泪》《雪地光滑,雪橇疾驶》《夜》《给茹日卡》《太阳的婚后生活》《我宁愿是》《我的心呀,你孤独的笼中鸟》《眼睛呀,你万能的眼》《落吧,落吧,落吧》《来吧,春天,来吧!》《谎言》《我枉然等待吗》《缝纫姑娘》《啊,你美丽的边疆姑娘》《你建造起我心灵的新世界》《我曾经在她身旁》《我的爱情在增长》《你不要判断》《你常常来到我的梦中》《风暴静息了》《永远没有那样的恋人》《每一朵花》《火》《我旅行在大草原上》《你嫁给我吗》《大海沸腾了》四、20世纪后期象征主义文学1、艾略特(英):《荒原》《烧毁的诺顿》《东科克》《干燥的萨尔维吉斯》《J·阿尔弗雷德·普罗弗洛克的情歌》《眼睛,我曾在最后一刻的泪光中看见你》《风在四点骤然刮起》《空心人》《小吉丁》2、叶芝(爱尔兰):《湖心岛茵尼斯弗利岛》《当你老了》《柯尔庄园的天鹅》《基督重临》《丽达与天鹅》《在本布尔山下》《一九一六年复活节》《思想的气球》《圣徒和驼子》《驶向拜占庭》《在学童中间》《旋转》《我的书本去的地方》《天青石雕》《他讲着绝伦的美》《那丧失的东西》《秘密的玫瑰》《另外的面孔》《寒冷的天穹》《词语》《长脚蚊》《白鸟》《致他的心,叫它别害怕》《箭》《印度人的恋歌》《随时间而来的真理》《一位友人的疾病》《人随岁月长进》3、庞德(美):《在地铁车站》《合同》《舞姿》《少女》《为选择墓地而作的颂诗》《普罗旺斯晨歌》《咏叹调》《白罂粟使者》《诗章第49号》《扇诗》五、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1、马雅可夫斯基(俄):《晨》《致俄罗斯》《把未来揪出来!》《最好的诗》《赠耐特同志——船和人》《开会迷》2、叶赛宁(俄):《失去的东西永不复归》《拉起红色的手风琴》《再见吧,我的朋友,再见》《可爱的家乡啊》《我辞别了我出生的屋子》《我不叹惋、呼唤和哭泣》。
现代诗歌流派与代表作品现代诗歌是20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它与传统诗歌相比,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对现实社会的关注。
在现代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本文将介绍几个现代诗歌流派及其代表作品。
一、象征主义流派象征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诗歌流派,它强调诗歌的象征性和隐喻性,追求诗歌的超验和灵魂的升华。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是象征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酒与血》以及《船上的人》等都体现了象征主义的特点。
二、现代主义流派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诗歌流派,它对传统诗歌形式进行了颠覆和重构,追求形式的创新和语言的自由。
美国诗人艾略特是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荒原》以及《空无一物》等都展现了现代主义诗歌的独特风格。
三、意象派流派意象派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诗歌流派,它注重诗歌形象的塑造和意象的表达,追求诗歌的直观和感性。
美国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是意象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红轮》以及《红色的轮子》等都体现了意象派诗歌的特点。
四、现代派流派现代派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诗歌流派,它强调诗歌的个人表达和对现实社会的关注,追求诗歌的真实和直接。
英国诗人艾登是现代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未来的时刻》以及《战争的时刻》等都展现了现代派诗歌的独特风格。
五、后现代主义流派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诗歌流派,它对现代主义进行了批判和超越,追求诗歌的多元和反传统。
美国诗人约翰·阿什贝利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燃烧的房子》以及《无题》等都体现了后现代主义诗歌的特点。
以上是几个现代诗歌流派及其代表作品的简要介绍。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通过对这些流派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现代诗歌的魅力。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引发对现代诗歌的兴趣和思考。
艾略特《荒原》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艾略特《荒原》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荒原》外国文学作品简析英国诗人艾略特(18881965)的代表作,被誉为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
艾略特的诗歌作品有
T.S.艾略特(T.S.Eliot)是20世纪著名的美国诗人和戏剧家,他的作品深受欢迎,对现代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艾略特的诗歌作品:
1.《荒原》(The Waste Land)-这是艾略特最著名的长诗,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诗歌之一。
它以复杂的图像和语言描绘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困境。
2.《四个四重奏》(Four Quartets)-这是由四首长诗组成的系列,包括《燃烧的旺季》(Burnt Norton)、《秋风的巴格什》(East Coker)、《干草人》(The Dry Salvages)和《小吉斯夏》(Little Gidding)。
这些诗歌探讨了时间、宗教和个人灵性的主题。
3.《普鲁弗洛克的猫》(The Love Song of J.Alfred Prufrock)-这是一首以第一人称写的诗,描绘了主人公普鲁弗洛克内心的矛盾和孤独感。
4.《圣杰洛姆的顿悟》(The Journey of the Magi)-这首诗描写了圣诞节的三博士(圣杰洛姆)的旅程,以及他们在寻找耶稣的过程中的内心变化。
5.《彼洛塞洛斯》(The Hollow Men)-这首诗描述了一群虚无主义者的心灵境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虚伪和空虚的批判。
6.《异乡人》(The Stranger)-这是艾略特的一首早期诗,描写了流亡和失去家园的主题。
艾略特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复杂的象征和意象,以及深刻的哲学思考。
他的作品被广泛认为是现代诗歌的杰作,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象征主义文学视角下对艾略特《荒原》的解读摘要:象征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的中叶,很多知识分子对传统的统治也开始失望、怀疑、否定,使得传统的理性道德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象征主义文学的诞生表现了这种社会心态和作家的心理特征。
托马斯·艾略特是英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人,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对阶级统治下的社会形态的反映。
《荒原》是艾略特中期非常著名的作品,是西方现代诗歌中一部经典著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从象征主义视角对《荒原》进行解读。
关键词:艾略特:象征主义;荒原象征主义文学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
它的成就主要涵盖戏剧和诗歌,其影响力一直持续至今。
象征主义的文学创作一个主要的步骤就是使用对比、联想、暗示、烘托等方法进行创作,艾略特是一位杰出的象征主義文学代表者,《情歌》《荒原》等都是比较著名的作品。
本文通过对《荒原》进行解读,了解艾略特作品中的象征主义。
一、艾略特生平与创作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是欧美文学史上开一代新风的大师,是20世纪西方的诗魂。
20世纪欧美文坛上影响极大的诗人,也是著名的批评家和戏剧家,获得194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的长诗《荒原》被认为是现代西方诗歌中的里程碑。
二、象征主义诗歌的基本特征首先,它强调世界是人的心灵的象征。
在文学用语里,象征指某种物质的东西借助联想而表示某些其他非物质的东西。
它把一个形象(类似之物)同这个形象暗示的或唤起的一种观念或概念(主观之物)联结在一起,如爬楼梯的形象被用来暗示一个人精神升华的过程。
美国劳伦斯·坡林教授认为:“象征的定义可以粗略地说成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本身。
”象征主义诗歌的“象征”就采用这一涵义,用“象征”这种方法,暗示作品的主题或作者的内心世界。
其次,象征主义诗歌强调“感应”和“通感”。
现代主义诗歌分析:艾略特与庞德的诗歌创作风格比较简介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期在文学、艺术和音乐领域兴起的一种文化运动。
在诗歌领域,现代主义呈现出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语言形式。
本文将重点对现代主义两位重要诗人——T.S.艾略特(T.S. Eliot)和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的诗歌创作风格进行比较与分析。
序言什么是现代主义诗歌?现代主义诗歌强调个人经验、感知以及对传统文学形式的批判。
它突破了传统写作规则,尝试新颖的表达方式,并提供了对于人类存在和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
艾略特与庞德简介T.S.艾略特是美国出生的英国籍作家,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他以《荒原》(The Waste Land)等作品赢得了广泛赞誉。
埃兹拉·庞德是美国著名的现代主义诗人、评论家和编辑。
他以《推敲之道》(The Cantos)等长篇叙事诗歌著作闻名于世。
艾略特与庞德的诗歌创作风格比较1. 主题和意象艾略特的诗歌主题涵盖了对现代文明的忧虑、时间和历史的流逝,以及人类存在的孤独感。
他经常使用零碎、碎片化的图像和引用,以表达混乱和不确定性。
庞德则更加关注大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个体生活的细微变化。
他强调明确而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使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来传达复杂思想。
2. 语言与形式艾略特善于运用多种文学引用、密集而复杂的象征,使其诗歌充满文化参考和隐晦之意。
他还广泛运用不同语言、方言和声音效果来增强诗歌表达力。
相比之下,庞德更注重实验性写作,多采用拼贴手法与无规则断句等形式结构来传递他所追求的现代主义内容。
他致力于创造一种全新的语言和诗歌形式。
3. 影响与作品评价艾略特的《荒原》被认为是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之作,它打破了传统的连贯叙事结构,具有复杂而多层次的意象和象征。
庞德的《推敲之道》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项目,它使用了广泛而多样化的文学和历史引用,并探讨了20世纪世界中各种政治、社会和文化问题。
结论无论是艾略特还是庞德,他们在现代主义诗歌领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现代诗歌《荒原》赏析作者:徐强来源:《南北桥·人文社会科学学刊》2014年第11期【摘要】艾略特是著名的英国诗人、批评家。
一九四八年瑞典文学院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艾略特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荒原》被誉为现代诗的里程碑。
他的思想对整个西方世界及全球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荒原》一诗中死亡意识占主导地位,诗的开篇便用死亡这个词在读者的心中激起波澜。
在他的诗中,死亡与复活是两大永恒的主题,在死亡之中又包含有对未来的憧憬。
艾略特调和了死与生、绝望与希望、现象与本质、神话与现实、个人与集体、火与水等的两极对立,他让这些原本对立的东西联系在了一起,而且失去任何一方都不能完整地表达诗人的本意。
【关键词】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1.159 《荒原》是现代诗歌里程碑式的作品。
诗歌中堆砌了很多复杂的意象、让人感到难懂。
本人在初读诗歌时,感到十分迷茫,认为诗歌极其难解。
但是,我看了中外许多学者对诗人的诗歌的评价和解析之后,我了解了许多关于艾略特诗歌中隐含的深层意义。
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要从其写作背景入手,了解当时诗人生活的社会现状。
诗歌写于一战过后,那时整个欧洲都刚从残酷的战争中走出来,社会极度萧条,到处都是废墟与战争的残留物,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都遭到了巨大打击。
整个社会就像一个“荒原”一般,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但是当时的人们迫切想摆脱这种地狱般的生活,不断地追求美好生活,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一、《荒原》中的“荒原”意象及其象征意义1.即将孕育出生机的“荒原”。
死亡与复活是《荒原》中的两大主题,“是的,我自己亲眼看见古米的西比尔吊在一个笼子里。
孩子们在问她:西比尔,你要什么的时候,她回答说,我要死。
”诗开头就以死亡来带给人们强烈的震撼。
诗中首先呈现出了大量的关于死亡的“荒原”意象。
随后写到了死亡与复活的轮回,讲到上帝在绝望中拯救了整个世界,孕育出了一个新的世界。
现代主义文学特色的完美体现——艾略特诗歌作品分析宋乃康马艳【摘要】摘要:现代主义文学作为现代主义运动形式之一,多角度、全面地反映了西方现代社会的社会现状。
其主要特点是“新”:主题新、表现手法新。
艾略特作为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主将,其诗歌无论从主题还是从技巧等方面都完美地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特色。
【期刊名称】大家【年(卷),期】2010(000)008【总页数】3【关键词】艾略特诗歌现代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传统的价值观念、艺术标准乃至整个文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现代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作为现代主义运动形式之一的现代主义文学多角度、全面地反映了西方现代社会的社会现状。
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是“新”。
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主题新。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一反浪漫主义田园牧歌式的感情抒怀,而以表现现代社会人类的孤独、焦虑、绝望、精神空虚等为主题。
第二是表现手法新。
“现代派文学最为人称道的成就就是其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
”为了表现出与传统的决裂,“现代主义在艺术上广泛采用象征、寓言、蒙太奇、梦幻、意识流等技巧,运用多层次、多线条、多视角的表现手法。
”艾略特是公认的现代主义诗歌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作为“开创英国二十至三十年代现代派诗的中心人物”,“艾略特是影响诗的潮流的人。
”艾略特先后发表了诸如《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荒原》、《四个四重奏》等开创一代诗风的不朽杰作。
本文通过对艾略特几首著名的诗作,包括《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以下简称《情歌》)、《荒原》、《小老头》、《空心人》等,从主题、文体特征和技巧等几方面的分析,探讨艾略特诗歌中现代主义文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一、艾略特诗歌的主题艾略特的诗歌深刻揭露了现代西方人精神空虚、行尸走肉的生活状况。
艾略特在其作品中主要从现代社会生活的丑陋面貌、现代人的精神空虚、孤独绝望、缺乏自信等方面表现社会现实。
《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主题探析2019-06-20摘要: T·S·艾略特的长诗《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他早期最为优秀的诗作,也是现代主义诗歌中的⼀篇杰作。
本⽂通过对诗歌中意象、独⽩的分析,揭⽰出其潜藏在爱情后的深层主题:社会的病态及⼈性的弱点。
关键词:《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表层主题深层主题现实主义T·S·艾略特的长诗《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以下简称《情歌》)(The Love Song of J.Alfred Prufrock)是他早期最为优秀的诗作,也是现代主义诗歌中的⼀篇杰作。
作为⼀⾸爱情诗,它与传统的情歌有很⼤差别。
传统的情歌往往以雄辩术为核⼼,抱怨情⼈的冷酷⽆情,抒发恋⼈的内⼼痛苦,常常以有理有⼒的演说打动情⼈,以⽣命短暂时光易逝为由劝说情⼈拥抱⽣活,及时⾏乐。
在这种骑⼠传统的情歌中,尽管主⼈公苦恼⾮常和⽆休⽌的抱怨,但他总很⾃信,从不放弃希望(张剑,1997)。
艾略特的情歌没有落⼊这样的窠⾅,他讲述的是⼀位羞怯、懦弱、缺少⾃信的中年男⼦对求婚问题的深思不定,⼀⽅⾯害怕⽣命⽩⽩溜⾛,另⼀⽅⾯对事实⽆可奈何,因此作为⼀⾸爱情诗歌,爱情当然是贯穿始终的⼀个主题,但笔者认为这⾸诗的严肃性不在字⾯,⽽在诗的背后,除了爱情之外,还隐藏了⼀个更深层次的主题。
⼀、表层主题(superficial theme)该诗名为《情歌》,顾名思义,“爱情”(love)是它的⼀个主题,从情节上看,通篇都与爱情有关,讲述的是⼀位中年的⽂化⼈想去看⼀位他所希望看到并⼼中喜爱的妇⼥,但是他踌躇不定,在踌躇不定中⽣出了许多思考,都是反映他内⼼世界的。
诗的第1⾏“Let us go then,you and I”(那么让我们就去,你我都去),造成⼀种假象,仿佛这⾸诗是⼀⾸浪漫的情歌(朱丽⽥,2004)。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说是“你和我”,但实际上此时只有普鲁弗洛克⼀个⼈在街上⾛。
《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主题探析摘要: t·s·艾略特的长诗《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他早期最为优秀的诗作,也是现代主义诗歌中的一篇杰作。
本文通过对诗歌中意象、独白的分析,揭示出其潜藏在爱情后的深层主题:社会的病态及人性的弱点。
关键词:《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表层主题深层主题现实主义t·s·艾略特的长诗《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以下简称《情歌》)(the love song of j.alfred prufrock)是他早期最为优秀的诗作,也是现代主义诗歌中的一篇杰作。
作为一首爱情诗,它与传统的情歌有很大差别。
传统的情歌往往以雄辩术为核心,抱怨情人的冷酷无情,抒发恋人的内心痛苦,常常以有理有力的演说打动情人,以生命短暂时光易逝为由劝说情人拥抱生活,及时行乐。
在这种骑士传统的情歌中,尽管主人公苦恼非常和无休止的抱怨,但他总很自信,从不放弃希望(张剑,1997)。
艾略特的情歌没有落入这样的窠臼,他讲述的是一位羞怯、懦弱、缺少自信的中年男子对求婚问题的深思不定,一方面害怕生命白白溜走,另一方面对事实无可奈何,因此作为一首爱情诗歌,爱情当然是贯穿始终的一个主题,但笔者认为这首诗的严肃性不在字面,而在诗的背后,除了爱情之外,还隐藏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主题。
一、表层主题(superficial theme)该诗名为《情歌》,顾名思义,“爱情”(love)是它的一个主题,从情节上看,通篇都与爱情有关,讲述的是一位中年的文化人想去看一位他所希望看到并心中喜爱的妇女,但是他踌躇不定,在踌躇不定中生出了许多思考,都是反映他内心世界的。
诗的第1行“let us go then,you and i”(那么让我们就去,你我都去),造成一种假象,仿佛这首诗是一首浪漫的情歌(朱丽田,2004)。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说是“你和我”,但实际上此时只有普鲁弗洛克一个人在街上走。
艾略特《荒原》隐喻研究摘要:艾略特是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先驱人物,他创作的诗歌往往包含大量的典故,看起来零碎而难懂,尤其《荒原》,更是达到了极致。
而这些典故无论从表层还是深层来看,都是通过隐喻作用支撑的。
隐喻不仅给诗歌以很好的暗示效果,更将整首诗作衔接了起来。
本文拟从《荒原》的隐喻入手,分析各个典故及其衔接,进而更好地领略整首诗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艾略特《荒原》典故隐喻隐喻是从对一事物所熟悉的感知、情感中抽离出来,转而投射到与之有本质区别的另一物之上的临时性行为。
艾略特的诗学理论――“非个性化诗学”和“客观对应物”理论就是一种隐喻手段。
在他看来,艺术的感情是非个人的,诗人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因此必须消灭个性,在诗歌创作中找到“客观对应物”,来表现主观情感。
寻找“客观对应物”的“非个性化”过程就是艾略特创作诗歌的隐喻过程。
这种隐喻在艾略特的《荒原》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荒原》发表于1922年,当时,一战结束,西方社会失去了对上帝的信仰,传统的价值观逐渐衰败,新的价值观还未建立,人们对社会充满了绝望,就在这时,《荒原》出现了。
《荒原》共五个章节:《死者的葬礼》《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
诗人运用大量典故,既有传说、神话,又有但丁、莎士比亚等古典文学,还有佛教、《圣经》等宗教元素,甚至还包含语言学、人类学、哲学等相关信息。
这些典故不仅是诗人情感的“客观对应物”,还通过各种隐喻承担着全诗结构。
一、《荒原》的隐喻研究《荒原》第一节《死者的葬礼》开头指出:“四月残忍,却长出了丁香;冬天大地虽然被雪覆盖着,死气沉沉,却给了球根以少许生命。
”这开头几句便暗示了全诗的整体基调:死亡与重生。
后面开始揭露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夏天来得出人意外,在下阵雨的时候来到了斯丹卜基西……大半个晚上我看书,冬天我到南方。
”诗中提到的都是欧洲贵族经常游玩的地方,这里的叙述者是“玛丽”,通过她支离破碎的回忆暗示出她内心的混乱。
现代英国诗歌·英国现代主义诗歌·现代英诗对于英国20世纪诗歌的研究者来说,有几个关于这一时期诗歌概念的表述需要进行比较和澄清,即“现代英国诗歌”、“英国现代主义诗歌”和“现代英诗”。
虽然这几个概念在字面上只相差几个字,但是它们之间却不能等同。
不过,要弄清这几个概念术语并非易事,多年来人们对它们各自的所指意义和内涵多有争论,而且,还有新的意义在不断地产生,这使得这几个概念相当复杂,甚至混乱。
笔者无意阐释其精确的意义,仅以个人的理解对它们进行一番梳理,以使读者能对这些概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0世纪的英国诗歌纷繁而复杂,呈现出一种诗歌审美观和诗歌流派多元共生的局面。
一般的诗歌史认为,20世纪上半叶英国诗歌的主要发展走势是现代主义诗歌的兴盛。
然而,仅以现代主义诗歌来定位该时期的英国诗歌又有流于简单化之嫌。
大凡对一个国家的诗歌进行研究总不能缺乏对其诗歌史的研究,以历史分期对一个国家的诗歌状况进行总体划分并以某个诗歌流派对这个时期的诗歌进行定位,这是一种比较通常的办法。
英国诗歌从公元5世纪左右开始的古英语时期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大约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在英语诗歌史上,英国诗歌被划分为几个大的历史时期,其中包括古英语时期诗歌,中世纪时期诗歌,文艺复兴时期诗歌,新古典主义诗歌,浪漫主义诗歌,维多利亚时期诗歌和现代主义诗歌。
这样的划分从诗歌发展的历史分期方面对英国诗歌的发展走向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而与此同时,这样的历史分期又与该时期诗歌发展的主潮基本上相互呼应。
16 ,17世纪诗歌的主潮是文艺复兴精神影响下的诗歌,18世纪诗歌主潮是新古典主义,而19世纪上半叶的诗歌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兴盛。
这样的诗歌历史分期和诗歌主潮的定位使人们对英国诗歌上千年的发展历史能够一目了然,清晰而简洁地把握其发展的方向。
然而,诗歌的历史分期和诗歌潮流之间的走向并非完全吻合。
比如在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诗歌鼎盛时期就已经有了具有浪漫风格的诗歌,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时期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诗歌。
论艾略特《荒原》的象征意义
论艾略特《荒原》的象征意义:现代文学中产生最早、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学流派,托马斯·艾略特是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也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与评论家。
艾略特的代表作《荒原》是西方诗歌的一座里程碑,庞德曾言,“只要《荒原》一出版,我就要给它捧场”。
《荒原》是一个匠心独运的“象征森林”,它以万物枯死的荒原象征一战之后的西方社会,批判了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揭示了现代人扭曲、变形、异化的精神状态,展现了象征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与创作轨迹,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作。
《荒原》全诗共四百余行,分为五章。
第一章“死者葬仪”,题目来自英国教会的出葬仪式 , 显然有着现代人的生活无异于出葬,或现代人不要灵魂的象征意义。
四月通常被认为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与之联系的意象大多是明媚、美好的,中国女诗人林徽因就曾用“你是人间四月天”来表达爱的赞颂,而艾略特却在诗歌的开头写道,“四月是最残忍的季节”,奠定了全诗阴森的格调。
在这章里,艾略特运用蒙太奇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冷漠荒芜的世界,草木枯朽,人们过着半死不活的生活,没有纯粹的幸福和纯洁的爱情。
“一堆支离破碎的意象,那儿阳光直晒,/枯树不会给你遮荫,蟋蟀的声音毫无安慰,/干石没有流水的声音。
”,“我/不死不活,什么都不知道/注视光明的中心,一片寂静。
/凄凉而空虚是大海。
”诗人实际上是在神话的
框架中镶嵌了现代社会:凄凉的荒原象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腐朽堕落的欧洲文明。
诗歌通过主人公的漫游,描写了被黄雾弥漫的伦敦城,一个无异于鬼蛾世界,就像但丁《神曲》中的地狱,居住着毫无信仰的灵魂和鼠目寸光的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