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对象略论
- 格式:pdf
- 大小:255.70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语文教学(jiāo xué)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研究》实施方案一、课题(kètí)提出的背景和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shèhuì)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审美能力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
因为我们(wǒ men)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类社会的芸芸众生,无时不刻不感染着我们、影响着我们。
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都在我们的身边演绎,我们如何去应对,如何去评价,如何去选择?这就需要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情趣。
没有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人,是不健全不完美的人。
而人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来源于他(她)所接受(jiēshòu)的审美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
”这充分证明了“全面发展的人才”应具有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实现人的发展,构建当代精神文明,提高民族素质的时代使命。
(二)当前小学生审美趣味现状堪忧通过平时的观察和课题组成员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目前的小学生的审美趣味现状令人担忧。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很多中低年级的学生将美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外表和直观感受上,甚至有部分学生在最喜欢的文字中选择了英文和日文,具体表现如下:1、部分学生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出现热衷于阅读漫画、暴力、搞笑类书籍,对于清新隽永的儿童文学书籍,反倒没有兴趣。
对自然科学、社会历史等书籍也一样缺乏热情。
除了受课业负担过重和社会文化多元的影响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缺乏正确的引导。
2、校园里恐怖暴力玩具流行(尤以各种厮杀、打斗的卡片为主),很多学生视为时尚,争相求购,长期如此,对身心健康有极大的影响。
语文教学中运用美学教育初探所谓美学是研究美及对人美的感受和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情显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它具有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之功效。
可令人遗憾的是有很多语文教师往往忽视了美学在语文中的作用,而现行初中语文课本70%内容属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童话、寓言民间故事等;授课时对这些文质兼美、文情并茂的名家名篇仍只停留在分析课文的字句文法、篇章结构层面,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与蕴陶!这也是一些学生学到语文心就烦的原因吧!如何才能加强美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呢?处于主导地位的语文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多做文章。
一、语文教学要体现出美学的“情感性”的特征。
“情”是美育的主线,灵魂。
用称之为“美的世界”的语文课本进行教学,自然要注入“情”突出“情”,使之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真正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
如何做好这一点呢?笔者认为较为可行的办法是:(一)、要丰富学生的情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欣赏的主体,语文教师要采用各种教育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主人公的悲、欢、离、合等情绪,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感情的投入铺路。
没有感情的投入,就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就不能提高教学效率。
备课、上课都要有激情,用教师的情感转化学生的厌学感,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感转化。
(二)、创设情境,体验作品的情感美。
“情者,文之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
“一切境语皆情语”教师应根据教材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基调,进入文章角色或情境,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感染学生。
而创设作品的情境方法多种多样,要按照作品的不同特点加以选择。
同是杜甫的作品,《望岳》和《登高》前者我们可以采用导读法进入情境,后者可用提问想象法进入作品情境。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网络文学发展初探【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网络文学在接受美学视野下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接着对网络文学的定义与特点进行了阐述。
然后分析了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网络文学发展现状,并探讨了接受美学视角对网络文学发展的影响。
接下来从创作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两个方面探讨了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网络文学。
最后对接受美学视野下的网络文学发展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文章通过论述网络文学在接受美学视野下的发展,为进一步研究和推动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网络文学, 接受美学视角, 发展, 创作特点, 研究背景, 研究意义, 现状分析, 影响, 未来发展趋势, 总结, 展望未来, 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本文旨在从接受美学视角下初步探究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指导,进一步推动网络文学的发展和提升。
的探讨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接受美学视野下的网络文学发展,为后续内容的深入分析奠定基础。
1.2 研究意义接受美学视野下的网络文学发展是当前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对于网络文学这一新兴形式的研究,从美学视角出发,不仅可以进一步拓展对网络文学的理解和探讨,还能够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对接受美学视野下的网络文学发展进行初步探讨,深入挖掘网络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学意义,探讨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审美特点,从而为网络文学的发展和创作提供新的启示和方向。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文学在当代文学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促进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交流与融合,进一步完善文学创作和研究体系。
对接受美学视野下的网络文学发展的探讨还可以为文学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范例和案例,丰富文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加深对文学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促进网络文学的繁荣发展和提升文学研究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存在和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的学科。
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
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从人类知识大体上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
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美学与哲学、心理学、艺术学、人类学、社会学科等学科都有着密切关系。
艺术:狭义的艺术就是指艺术活动,它是一个围绕着艺术品,从创造到作品再到接受的全过程,艺术品是精神性的人工制品,是艺术家审美创造活动的结晶,它一旦进入接受者的审美欣赏活动,与接受者建立起审美关系,便生成、显现为最高层次的审美对象。
广义的艺术指所有的美学现象,它不单单展现为艺术品,而且展现在人生实践的方方面面,总之,凡是具有类似艺术品的存在特征的状态和现象,都可称为艺术的,比如说,具有艺术性的大自然可称为鬼斧神工的艺术,具有艺术性生活可称为“艺术的人生”。
审美活动:是指具体的人的活动即人在社会实践中造成的主体和对象相互作用而呈现的审美现象。
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
主要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精神需求。
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审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也是最高级的活动方式之一。
1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它以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完满境界为其突出的特点。
在审美的世界中,物体不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实物而存在,而是作为具有自身丰富意义的符号对象而存在。
2审美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它所构建的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
同样是秋天的枫叶,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比二月的鲜花还要艳丽;崔莺莺:“晓来谁染枫林醉,总是离人泪”,枫叶就像是被泪水染过一般,令人伤感醉心。
3审美是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视野下,研究和实践语文教育教学的审美化,不仅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回归语文教学特点,走进课程改革,提高学科教学绩效的必由与首选之路。
本文着力从提高教师的审美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两大方面,论述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实现审美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文教学美育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美化人。
语文教材本身是一个美的世界,绝大多数作品无不与美有关,与人的美化有关,可以说,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
这富有情感的学科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今天,美育与语文有质的统一性。
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那么怎样才能使审美教育得以真正实现呢?一、提高教师的审美素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求广大教师必须真正、牢固地树立起现代意识。
教师若不能以现代审美意识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也就不可能使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审美感觉中完成自己的审美选择,使文学欣赏真正变成陶冶心灵、提高审美情趣的高级艺术享受。
因此,不管是从语文教学本身,还是从时代的需要来看,新的人才观念都对语文教师提出了重新学习的要求。
1.奠定稳固的理论基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者只有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才能使美育在坚实的基础上走向正常科学的轨道。
然而许多教师对美的认识还是肤浅的,对美的理论的掌握还是不全面的,因而导致自身的审美素质与美育能力也是有限的。
所以,教师必须加强美学方面的“充电”,自觉地精读一些美学经典,涉猎一些前沿的美育观念,掌握一些相关的美学理论。
2.培养高品味的审美修养审美修养包括对美的感知能力、欣赏水准、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
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的心灵和符合美的规律的自觉律己行为。
教师的审美修养,应具有较高层次的艺术水准。
基于接受美学理论的《乡愁》阅读教学研究王晨辰发布时间:2023-07-03T11:55:48.299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3年8期作者:王晨辰[导读] 《乡愁》是现代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所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基于接受美学理论,本文主要阐述了接受美学视域下《乡愁》的阅读教学策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乡愁》的学习,使学生在语言层面、文化层面、方法层面都得到有效的训练,从而不断拓展学生的审美经验和审美结构,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与诗歌的交流中提高语文素养。
合肥师范学院 230601摘要:《乡愁》是现代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所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基于接受美学理论,本文主要阐述了接受美学视域下《乡愁》的阅读教学策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乡愁》的学习,使学生在语言层面、文化层面、方法层面都得到有效的训练,从而不断拓展学生的审美经验和审美结构,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与诗歌的交流中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接受美学;现代诗阅读教学;《乡愁》引言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在德国出现,是以读者为研究中心的一个西方现代美学流派,主要以“期待视野”、“召唤结构”等美学观点为代表。
接受美学系统地研究了文本之间的关系和读者在阅读中的角色,强调了读者的能动性。
这种思潮对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释方式的变革。
本文基于接受美学理论,通过余光中《乡愁》文本分析入手,通过丰富的阅读教学实例,提出了两者结合的策略,即让现代诗歌美学与接受美学碰撞,从而有效地连接读者与作者,有效地沟通诗歌与读者,从而不断地扩展学生的审美经验,积极地重构学生的期待视域,让学生在与诗歌的亲密交互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乡愁》的教材分析余光中的《乡愁》出自部编九上现代诗“活动·探究”单元。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要求,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理解和掌握语文运用的规律。
68总第398期 2019·1B ︼|读 书徐林祥教授和郑昀博士合著的《语文美育学》,作为顾之川先生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研究丛书”之一,于2018年6月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该著作构建了语文美育理论的新框架,是语文美育研究进入成熟阶段乃至语文美育学独立成为一门学科的重要标志,在学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国历来有着重视美育的传统。
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特别是“乐”教,就蕴含着美育的内容;春秋时期的孔子教学“六经”,也蕴含着美育的因素。
近代以来,美育研究成为专门的学术领域。
1903年,王国维在引进西方美育思想的基础上,发表《论教育之宗旨》,首先提出了“美育”的主张。
他说:“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和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
”1912年,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在他的推动下,“美育”开始纳入国家教育方针。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多次强调美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将“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总目标。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目标:“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并要求:“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改变美育薄弱局面”。
在奋力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美育。
在学校教育中,语文学科教育是开展美育的主要渠道之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审美鉴赏与创造”纳入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突出体现了美育在语文课程目标中的重要地位。
从“接受美学”看语文阅读教学的“三读”建构摘要:接受美学涉及阅读教学的三个层面,本文论述了接受美学的内涵及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接受美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作者简介:张招新,任教于浙江省义乌市第三中学。
“接受美学”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H·R·姚斯在1967年提出的。
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
在接受美学理论中,文学文本和文学作品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
“文本是指作家创造的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的作品本身的自在状态,是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储存着多种多样审美信息的硬载体,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在,它独立于接受主体的感知之外,其存在不依赖于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其结构形态也不会因事而发生变化。
作品是指与读者构成对象性关系的东西,不是孤立的存在,是融会了审美主体的经验、情感和艺术趣味的审美对象,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审美信息的软载体。
由文本到作品的转变,是审美感知的结果。
也就是说,作品是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造的文本。
”接受美学反对孤立、片面、机械地研究文学艺术,反对结构主义化的唯本文趋向,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接受姿态,从社会意识交往的角度考察文学的创作和接受,具有积极的价值。
“接受美学作为西方文论经历了‘作者中心论’到‘文本中心论’之后的又一次回归‘读者中心论’的正本清源说,符合了文学作品意义与价值的社会构成规律与历史构成规律,也符合了人本主义思潮成为新世纪前后国际意识形态主流的客观发展趋势。
缘于此,世界范围的以人为本、以个体生命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为本的个性化教育自然地与接受美学理论形成了契合点也促进了各国语文教育教学界对接受美学理论的接受。
”一、走进文本,感知体验文本——理读接受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视野融合”,即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相融合,才能谈得上接受和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减少分析的‘中介’环节,让学生直接与文本、与作者对话,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认识水平和审美趣味与能力,去确定文本的未定性内容,评价未定性人物,去填充文本留下的空白空间,以达到对文本的真正自我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