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肝炎
- 格式:doc
- 大小:307.50 KB
- 文档页数:14
新生儿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标准
新生儿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是中国国家计划免疫(NIP)的常规接种疫苗之一,旨在保护新生儿免受乙型肝炎和结核病的感染。
以下是新生儿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标准:
1. 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标准:
- 新生儿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的是“一剂次人群”,接种后需在生后1个月再接种2次,分别为第2个月和第6个月。
- 若因病情等原因错过首剂接种的新生儿,应尽早接种,但必须在出生后28天内完成第一剂接种,接种后需按照正常接种时间表接种第二、第三剂。
2. 卡介苗接种标准:
- 新生儿生后48小时内接种卡介苗的是“一剂次人群”,接种后需在生后3个月再接种1次。
- 若因病情等原因错过首剂接种的新生儿,应尽早接种,但必须在出生后28天内完成第一剂接种,接种后需在生后3个月内接种第二剂。
需要注意的是,新生儿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是生命起始阶段的重要保障措施,家长应按照接种时间表,及时带孩子去医疗机构接种,以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
同时,如果您的孩子有特殊情况,如过敏史或患病史等,应在接种前告知医生,以便医生作出更加合适的接种决策。
新生儿如何正确接种乙肝疫苗?乙型肝炎属于目前在临床实践期间发生率较高的传染性疾病,经有关调查研究资料证实,于全球范围内乙肝病毒感染者数量已经达到了20亿人,且存在慢性携带者多达3.5亿人。
在我国,每年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所致原发性肝癌以及急慢性肝炎者多达100万人,属于乙肝高发区,对于患者和家庭造成的精神以及心理损伤难以计数,可见乙肝预防和控制一直属于我国卫生防疫的重要任务。
1.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意义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流行面比较广泛,且携带率、感染率较高,具有慢性化趋向,现阶段已经有80%的肝细胞癌因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起,对于患者机体所造成的损伤不只是病毒于肝细胞内复制的必然结果,而是通过机体免疫反应所引起的人体感染。
在乙肝病毒侵入机体以后所出现的血清学标志在于HBsAg,抗-HBs属于特异性的保护性中和抗体,在出现以后体内的乙肝病毒被清除,可保护机体抗乙肝病毒的再次感染。
母婴传播属于乙型肝炎传播的重要方式,也是乙肝高发区域HBsAg携带者存在的重要原因,孕妇体内存在的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脐带传播给胎儿,通过生产过程中胎儿损伤的皮肤进而传染于新生儿,在生产以后也可以通过乳汁进行传染。
在临床实践期间为有效降低HBsAg携带者人数以及乙型肝炎发病率,阻断母婴垂直传播,以免婴幼儿携带HBsAg,这也是乙肝病毒感染控制以及预防的关键问题。
2.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的准确方式经大量调查研究资料证实,为有效预防肝癌还需事先预防和治疗乙肝,且经临床研究发现,乙型肝炎病毒和肝癌具有密切的发病关系,目前临床上所采取的乙型肝炎预防手段主要在于接种疫苗,对于乙肝六项全阴性的新生儿而言要有效预防接种,以免感染乙肝。
疫苗接种属于降低乙肝病毒携带率以及减少乙肝危害的根本性措施,为保证疫苗接种后的预防效果还需合理把控接种时机。
对于表现为乙肝大三阳、小三阳的患者,还需前往肝胆病专科就诊,采取规范性治疗措施,在预防肝硬化的同时尽可能减慢肝功能损害进程,此外要求新生儿定期健康检查,这也属于发现早期肝癌的关键性因素,这对肝病患者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治新生儿黄疸及肝炎综合征秘方(方10首)关键词:授权模式:无限制阅读次数:191上一篇治小儿高热秘方(方6首)下一篇洽婴儿不乳秘方(方1首)治新生儿黄疸及肝炎综合征秘方3.1茵瓦退黄汤【来源】袁述章,《名医治验良方》【组成】茵陈,瓦松,穿肠草各10克,紫草5克,青皮,茜草各6克。
另配青矾散(青黛、明矾),随汤送服。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或频服。
【功用】清热利湿,清瘀除浊,润燥退黄。
【方解】胎黄多以湿热为患,故方用茵陈清热利湿为主,配合瓦松,穿肠草,紫草凉血,利水,清湿热;青皮理气开郁;茜草化瘀,在胆道阻塞则瘀结内停,故配合青矾散,猪膏发煎治疗。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消瘀除浊,润燥退黄之功效。
故用之每收显效。
【主治】新生儿黄疸、或胆道阻塞性黄疸。
【加减】临证应用,可随证选用白鲜皮、茯苓皮、冬瓜皮、桑白皮、陈皮、马鞭草等药,或方中配琥珀面;猪膏发煎,随服。
若腹胀重者。
加虻虫,水蛭,丹参、红花;若便秘者,加火麻仁,郁李仁,或酒大黄等。
【疗效】临床屡用,每收显效。
3.2婴儿利胆方【来源】时毓民,《名医治验良方》【组成】茵陈,金钱草,郁金,赤芍各12克,当归、生山楂各9克,虎杖6克,生大黄3克(后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或频服。
【功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方解】胎黄的发生,多因乳母湿热遗留于胎儿所致。
方中茵陈,生大黄,金钱草有清热利湿之功,然《张氏医通》中提到,“诸黄虽多湿热,然经脉久病,无不瘀血阻滞也。
”故在方中加用生山楂,赤芍,当归,虎杖,以增强活血化瘀功效。
近代药理证实,赤芍可以改善肝脏微循环,扩张胆管;当归对动物实验性肝炎有保护作用;生山楂活血消食和胃,对肝胃不和有纳呆的患儿尤为适合。
总之,全方配方既清热利湿,又活血化瘀。
是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胎黄)的有效方剂。
【主治】胎黄(湿热黄疸型婴儿肝炎综合征)。
【疗效】时氏治疗35例,总有效率达100%,其中治愈率为88.6%。
精道异常症诊断方法男性不育常常是不自觉的,而因输精管道梗阻等精道异常导致的男性不育,更常常被忽略。
输精管道梗阻诊断方法:1、体检触及输精管或附睾结节、增粗、串珠样改变或缺如。
2、手术探查行阴囊内手术探查,是诊断输精管道梗阻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因为有些病变是不能通过体检或输精管道造影来发现的。
探查的顺序为睾丸、附睾、输精管。
在探查的同时,可行睾丸活检,探查与手术治疗最好同时进行,避免二次手术3、精液常规检查精液中无精子或精子数少。
4、患者有不育病史可有性高潮减弱或不完全感、射精疼痛或无力。
5、可有生殖系统感染、手术、损伤的病史。
以上就是临床上常见的输精管道梗阻的诊断方法,专家建议如果确诊的话要趁早治疗。
精道异常症六大治疗方法精道异常是男性不育的主原因之一,男性不育有很多治病因素,我们今天主要介绍精道异常导致的男性不育的六种治疗方法。
1.抗感染:因生殖道感染引起的射精管口水肿一般不需手术,经抗感染及物理治疗控制炎症,水肿消退,生殖道可恢复通畅。
2.输精管吻合术:如果梗阻在输精管,可行梗阻段切除,输精管端端吻合术。
3.输精管附睾吻合术:病颁在附睾尾部,可行输精管附睾吻合术。
4.肿物切除术:精索、精囊、前列腺肿瘤或囊肿可行手术切除。
5.尿道内口切开术或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外伤所致的尿道狭窄或闭锁。
6.人工精液囊:对输精管发育不良或缺如者,可采用人工精液囊收集附睾内精子,再行人工受精来解决生育问题,完成做父亲的愿望。
精道异常症预防与保健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生活习惯,有可能会导致男性精道异常不育。
专家提醒,改变后天不良习惯是预防男性精道异常不育的首要条件。
一、合理膳食、改善饮食结构这样可以有效防止高胆固醇类食物的摄入。
鼓励少吃“红色肉”(指猪、牛、羊等含胆因醇较高的肉类),多吃“白色肉”(指鸡、鱼类等含胆固醇较低的肉类),对预防前列腺增生的发生有一定的意义。
二、紧急辛辣食品和烟酒相关整本阅读:/ebook/10d5893dba1aa8114431d937.html中医上称之为绝内生湿热之源,因下身受凉、房事过度、忍尿等易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而诱发排尿困难,也应注意避免。
什么是逆行射精?逆行射精是射精功能障碍的一种。
若精液不是由尿道口射出,而是误入歧途,逆行射进自己的膀胱,这就是医学上常说的逆行射精。
逆行射精是指在性交达到高潮时,虽有射精动作,但精液不从尿道口向前射出,却逆向后流入膀胱中。
因精液不循常道外射而逆入膀胱,本病是男性不育的原因之一。
射精障碍的保健方法(1)补髓汤:鳖1只,猪脊髓200克,生姜、葱、胡椒粉、味精各适量。
将鳖洗净、切碎,与猪脊髓一起偎汤,煮熟后,加入适量调味品,吃肉喝汤,佐餐食用。
具有滋阴补肾、填精补髓之功,适用于肾阴虚、精髓不足而致的不射精症。
(2)葱炖猪蹄:猪蹄4个,葱50克。
将猪蹄洗净,用刀划目,置锅内,加入葱、食盐,适量加水,先用旺火煮沸,然后用小火炖烂即成,分顿吃蹄喝汤,佐餐食用。
具有填精补益之功,适用于肾阴虚弱而致的不射精、精液少者。
(3)麻雀肉汤:麻雀3~5只,菌香、葱、姜、盐各适量。
将麻雀去羽毛、内脏,洗净置锅内炖煮,同时放入调料,食肉喝汤。
具有益肾壮阳之功,用于命门火衰而致的不射精症。
(4)海马酒:海马1对,白米酒500毫升。
将海马浸入酒中,封固,2周后即可饮用。
每日!陶睡前饮1小盅(不会饮酒者可加入适量温开水)。
具有补肾壮阳之功用,适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不射精症。
(5)桃仁墨鱼汤:桃仁6克,墨鱼(即乌贼鱼)l条。
将墨鱼去骨洗净与桃仁同煮,鱼熟后去汤,只食肉,作早餐食用。
具有活血通络之功,用于淤血阻滞而致的不射精症。
(6)桃仁粥:桃仁10克,粳米50克。
将桃仁研碎,和米,如常法煮粥,作早餐食用,食时加入红糖少许。
具有活血化淤之功,凡淤血阻络而致的不射精等症均可用之。
(7)橘皮饮:橘皮10克,杏仁10克,老丝瓜络10克。
三药共煮15分钟,加入少许白糖,冬天热饮,夏日凉饮,春秋温饮。
具有理气通络化痰的作用,用于肝气郁滞所致的不射精症。
(8)赤小豆粥;赤小豆30克,白米50克。
共煮粥,加入白糖少许,作正餐用,可常食之。
具有清利湿热、散血消肿的作用,用于湿热久蕴所致的不射精症。
更昔洛韦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效果分析张文娟【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年(卷),期】2016(8)11【摘要】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ganciclovir combined with 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cytomegalovirus hepatitis, and to explore the safet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Method From March 2012 to March 2016, 176 cases of cytomegalovirus hepatitis neonates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88 cases in each group. They were given comprehensive support and ganciclovir intravenous infusion, observation group children plus isoglycyrrhizinate magnesium intravenous drip and continued for 6 weeks. The liver function changes, cytomegalovirus (CMV) negative and liver, gallbladder, spleen and B ultrasonic examination results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 After 6 weeks of treatment, two groups of children with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 total bilirubin (TBIL), direct bilirubin (DBIL) and total bile acid (TBA)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the liver functionindexes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P < 0.05). After 6 weeks of treatment, the CMV quantitative DNA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CMV quantitative DN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negative rate of CMV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P < 0.05). After 6 weeks of treatment, the size of the liver and spleen under the rib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the size of the liver and spleen under the ribs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clinical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93.18%]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72.73% (64/88)] (P <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χ2 = 0.1488, P > 0.05). Conclusion Ganciclovir combined with 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removal of cytomegalovirus hepatitis children with CMV, on the liver function and clinical signs of improvement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and safety.%目的:分析更昔洛韦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新生儿肝炎 索引 什么是新生儿肝炎 新生儿肝炎病因 新生儿肝炎的症状 新生儿肝炎的检查 新生儿肝炎的治疗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 新生儿肝炎的特点 如何预防新生儿肝炎 新生儿肝炎的食疗偏方 新生儿肝炎综合症治疗注意事项 专家解答
新生儿肝炎 订阅本知识点 查看所有知识点 什么是新生儿肝炎 新生儿肝炎(neonatalhepatitissyndrome)包括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和风疹病毒等所引起的肝炎,亦可由ECHO病毒、EB病毒、弓形虫、李司忒氏菌或各种细菌所致。这些病原体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亦可在产程中或产后感染。少数病例与先天性代谢缺陷有关。
新生儿肝炎病因 (1)各种病毒:巨细胞病毒、各种肝炎病毒等; (2)胆汁淤积或肝内、外胆道闭锁; (3)代谢缺陷病:如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梅缺乏症等。本病多由母亲妊娠时宫内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皰疹病毒、弓形体等引起,由母亲直接传播给胎儿,母亲可不发病。母亲患乙型肝炎及有宫内感染史者,新生儿发病率高。
新生儿肝炎的症状 起病较缓。常在生后数天至数周内出现黄疸,持续时间较长,可伴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消化不良、体重不增等症状。大便颜色变浅,严重时可呈灰白色,但有时浅、时深的动态变化。尿色深黄。肝脏轻度至中度肿大,质稍硬。少数脾脏亦大。中毒性肝炎常有感染病灶和全身中毒症状。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引起的肝炎,常伴有先天畸形或宫内生长障碍。
新生儿肝炎的检查 一、体检 肝脾肿大,尿色较深,大便由黄转淡黄,亦可能发白。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尿胆红素 总胆红素一般低于171μmol/L(10mg/dl)。结合胆红素与未结合胆红素增高,结合胆红素增高较多。 早期絮状浊度试验变化不明显。尿胆原阳性,尿胆红素根据胆管阻塞程度可呈阳性或阴性反应。 2.甲胎球蛋白测定 有些患婴甲胎蛋白生后1个月左右虽然转阴,但用定量法,仍在正常值以上。 患婴满月时甲胎蛋白仍阳性,且可持续达5~6个月,用定量法动态观察,可见随着病情的好转而下降。 临床症状缓解而甲胎蛋白不下降,可能为肝脏严重损害到不能再生的程度。 3.酶学改变 谷丙转氨酶(ALT)升高。多数临床好转后下降,部分则反比原来升高,然后再下降。 4.病原学检测 (1)对患儿胎粪、结膜、外耳道、鼻咽或羊水取标本涂片,革兰染色找细菌。 (2)血液乙型肝炎病毒标志、CMV、单纯疱疹、风疹、弓形虫抗体(IgG和IgM)及2周后血清对比。 (3)其他:尿液细菌培养、CMV培养、母亲“TORCH”抗体检查等。 三、辅助检查 胆道闪烁扫描、肝胆超声影像、十二指肠液颜色分析及核素计数。
新生儿肝炎的治疗 以保肝治疗为主,供给充分的热量及维生素。禁用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黄疸严重者可试用强的松(2mg/kg/日)抗炎,以减轻胆管梗阻,通常用药4~8周,需注意预防其他感染。一般病例可用中药清热、利湿、退黄,如茵陈蒿汤等。病因明确者,针对病因治疗。 新生儿肝炎与胆道闭锁的鉴别诊断 胆道闭锁与新生儿肝炎二者早期临床表现及体征相近,皆表现有黄疸、肝肿大,故两者鉴别比较困难。但是二者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临床病变发展过程,并有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法:前者只能通过早期外科手术,方有可能获得胆汁引流,可望获得生存希望;而后者则通过内科药物治疗多能获得治愈。因此,临床上对胆道闭锁早期诊断并与新生儿肝炎作出鉴别,尤为重要。临床上,需结合病史、查体、实验室及影像学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方可作出正确判断。 病史及体征 1、肝炎男婴较女婴多,而胆道闭锁女婴较男婴为多。 2、黄疸在肝炎时一般较轻,并有波动性改变,或药物治疗有明显减轻的情况;而胆道闭锁黄疽呈持续性加重,白陶土色粪便。 3、肝炎时肝肿大较胆道闭锁为轻,一般很少超过右季肋下4cm;胆道闭锁肝肿大明显,质硬边钝,常伴有脾肿大。 实验室检查 a.血清胆红素动态检测:肝炎随治疗病情发展血清胆红素浓度曲线逐渐下降,而胆道闭锁随病情发展血清胆红素浓度曲线则呈持续性升高。但当重型淤胆性肝炎时亦可表现血清胆红素浓度曲线持续上升,此时鉴别有困难。 b.低密度血浆脂蛋白-X(Lp-X)测定:在胆道闭锁时,胆汁在肝内淤滞,血清Lp-X则明显升高;新生儿肝炎早期呈阴性。倘若生后1.5个月以上Lp-X仍呈阴性,可排除胆道闭锁的可能。 c.胆酸定量测定:胆道闭锁早期较新生儿肝炎血清中胆酸明显增高,动态检测更有鉴别诊断意义。 d.检测十二指肠引流液中的胆红素量。 影像学检查及其他 a.B超:首选的无创伤检查,并可重复动态检测观察。在新生儿肝炎时其肝内外胆管呈正常管腔大小开放图像。在胆道闭锁时肝外胆道不能探出或呈线形条索状。胆囊不显影或呈痕迹瘪小胆囊影像,肝常常增大并伴有脾肿大。 b.99mTC-IDA:闪烁法排泄试验。在胆道闭锁早期,肝细胞功能尚接近正常,注射放射性药物后,连续动态观察5分钟后可见肝脏显影,但以后见不到胆管显影,24小时内皆无排人肠管的影像。而新生儿肝炎虽然肝细胞功能较差,但胆管开放,因而可见肠管内显示放射性药物。 c.MRCP(磁共振胆管系统水成像):其分辨率很高,对肝内胆管及其B比邻关系的成像有助于胆道闭锁与新生儿肝炎的鉴别。 d.腹腔镜检查:腹腔镜可观察肝脏大小、形态、颜色。若胆囊呈痕迹外观或呈苍白瘪小,多确诊为胆道闭锁。 e.肝穿刺病理组织学检查:对胆道闭锁的早期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新生儿肝炎时,以肝实质细胞病变为主,肝小叶结构排列不整,肝细胞坏死,巨细胞性变和门脉炎症;胆道闭锁则表现胆小管明显增生和胆汁栓塞,以门脉区域纤维化为主。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是指新生儿期以阻塞性黄疸、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为特征的一种症候群。本病的病因有: ①感染因素:可由甲、乙肝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风疹病毒等引起,还有细菌感染所致的中毒性肝炎。还可能是弓形体原虫、梅毒螺旋体等引起。 ②胆汁排泄障碍:可由肝脏内外胆管发育不全、胆汁粘稠、肝脏或胆道肿物等引起。 ③家族中遗传代谢性缺陷病:包括半乳糖血症、果糖不耐受症、糖原累积病等。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症状常在出生后1~3周出现,表现为生理性黄疸延迟消退,或消退后又出现,黄疸持续或加剧。发病开始时其他症状不明显,也有出现吃奶减少、呕吐、体重不增加者。出生后大便颜色正常,病后逐渐变成浅黄色或灰白色。小便为深黄色。肝脏肿大。重者黄疸迅速加重,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还可能引起核黄疸,大便变成白色,肝脏明显肿大,质地变硬,还可出现腹水、肝昏迷、大出血等。 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小孩出生后2周左右黄疸不消退或黄疸加重或黄疸消退后又出现,而且吃奶减少,经常吐奶,应将小儿送医院住院治疗,医生检查血液和肝脏B超以后可寻找出病因,在治疗病因的同时,使用护肝药物、酶诱导药物、中草药口服或灌肠帮助退黄,防止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或核黄疸。如果B超检查确诊为肝外胆道肿物或胆道闭锁应予尽早手术,防止发生肝硬变、肝昏迷。 小儿血脑屏障功能差,如果本病引起的黄疸较重而长时间未予治疗,可能导致高胆红素血症或核黄疸的发生。如果为胆道闭锁引起不能早期手术,可致肝硬化、肝昏迷。高胆红素血症或核黄疸和肝昏迷都可致脑损伤,从而影响小儿智力发育。因此在怀孕时,小儿出生时或出生后都应预防感染,实行新法接生,接生器械及接生员的手应严格消毒,患病的人不能 护理小儿,特别是有肝脏疾病的人不能护理小儿,有甲肝、乙肝等肝病的母亲不要喂奶,仔细观察小儿情况,发现小儿黄疸异常应尽早送医院治疗。
新生儿肝炎的特点 小儿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高于成人,以甲型为多,其次为乙型,丙型和戊型则较少,丁型更少见,小儿的慢性肝炎大多为乙型肝炎。 婴儿肝炎患者发生重症肝炎较多,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幼儿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急,发热多见,肝脾大较多且显著,肝功能损害较明显,易发生代谢紊乱。但预后较好,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较成人快。母婴传播所致的HBsAg阳性者,常为持续阳性。婴幼儿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后均易成为慢性携带者,严重者可使生长发育受影响。 上述特点可能与小儿肝脏解剖生理及免疫系统的特点如血液供应丰富、肝细胞再生能力强、免疫系统不成熟等有关。
如何预防新生儿肝炎 如何避免乙肝的母婴传播 首先,在决定是否妊娠之前,应该到医院检查自己的肝功和病毒复制水平,听从医生指导,选择妊娠时机,如孕前检查乙肝病毒的复制水平较高,则宫内感染可能极大,应先接受治疗,再妊娠。由于抑制病毒复制的药物对胎儿会有一定的影响,故孕期使用禁忌较多,用量及疗程均受限制,不亦广泛使用,所以孕前的治疗至关重大。 其次,有文南献报导妊娠晚期使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降低母体内乙肝病毒的滴度,从而减少母婴传播。目前此药已通过国家药检局质量检测,可用于临床使用,但要注意购药渠道,最好按医院处方使用,不要私自使用。 第三选择一家各方面条件优秀的医院作为孕期检查及分娩的医院,这样一方面可有效监测母婴平安,另一方面产时的处理极为关键,不要图一时方便,耽误宝宝的终生健康。 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注意事项 乙型肝炎在我国的发病率很高,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还是造成肝癌、肝硬化的主要原因。如果怀孕时母亲患有高传染性乙型肝炎病,那么孩子出生后的患病可能性达到90%,所以有必要让下一代接种乙肝疫苗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国采用安全的第二代基因工程疫苗,出生24小时后,为每一个新生儿常规接种。 接种时间:出生满24小时以后注射第一针,满月后第二针,满6个月时第三针。接种部位在大腿前外侧。接种方式为肌肉注射。 禁忌:如果新生儿是先天畸形及严重内脏机能障碍者,出现窒息、呼吸困难、严重黄疸、昏迷等严重病情时,不可接种。早产儿在出生一个月后方可注射。 接种反应及注意事项:接种后局部发生肿块、疼痛;少数伴有轻度发烧、不安、食欲减退,大都在2-3天内自动消失。
新生儿肝炎的食疗偏方 患儿常因食欲不振及脂肪吸收不良导致热卡和必需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1)应注意营养平衡。 (2)保证禁食者每天的糖类供应,葡萄糖可按8~12mg/(kg·min)计算给予。 (3)供应一般量的蛋白,勿使超负荷。 应投予肝用氨基酸输液(支链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在肝外组织进行代谢,促进蛋白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