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499.0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内容提要: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向城市转化的历史过程,它带来的是社会面貌的革新,其实质就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现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发展潜力很大,进一步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但是我国城市化的滞后给中国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如何看待并找出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腾飞。
关键词:城市化中国城市化水平现状城市化问题解决方案引言: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之后,人类才能迈向更为辉煌的时代.然而,仅仅看到城市化所带来的丰硕成果而赞叹不已、振臂高呼是远远不够的,城市化过程并不一定是一曲美妙的乐章,像很多进步一样,城市化过程中也夹杂着许多不和谐之音。
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深入理解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城市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何为城市化?所谓城市化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口由农村向城镇和城市地带不断集中,是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尽管就城市本身的成因和发展看,它并非是工业化的结果,但就城市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它与工业化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灵魂,而城市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同时它又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
目前国际上比较常用的现代化标准是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提出的现代化的十一条准则,其中一条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50%以上”.城市化亦称人口城市化,是指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社会过程,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社会过程。
城市化进程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城市化不仅改变了中国的人口分布和生活方式,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机遇。
本文将浅谈城市化进程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带动了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随着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的规模扩大,市场需求也日益增长。
这促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出现了许多新兴产业和服务业。
比如,信息技术、金融、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的兴起,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同时,城市化还引发了城市基础设施、旅游、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繁荣,这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带动了中国消费市场的发展。
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人口的消费能力大幅提升。
城市的高收入人群越来越多,他们的消费需求多样化和升级换代。
这一方面促进了商品和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动了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变革。
例如,中国白领阶层的崛起,推动了高端消费品和国际品牌的迅速增长。
城市化不仅提升了中国消费市场的规模,也改变了中国消费模式,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3.推动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效率的提高。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这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使得城市劳动力市场更加灵活。
人才的集聚和流动有助于各行业的优秀人才凝聚在一起,从而促进了创新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城市化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选择,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机会,从而提高了劳动力市场的效率。
4.加快了农村农业现代化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的土地资源逐渐向城市转移,为农村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方面,城市化改变了农村农业的生产方式,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另一方面,农民逐渐转型为农业企业经营者、农村小微企业主、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他们可以通过就业和创业提高收入水平。
城市化不仅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浅析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问题周玉君 宁夏大学思政部摘 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这一新的发展模式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展开。
由于发展中国家基础薄弱,造成了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多问题。
文章将浅谈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现状,分析其问题及成因,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问题 对策所谓城市化,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社会生产力不断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社会进步的过程。
广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迅速摆脱贫困,发展民族经济,努力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任务。
他们借鉴别国经验,制定和实行了各自的工业化战略,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随着工业化的展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现状城市化发展在发展中国家内部是不平衡的。
拉丁美洲国家是所有发展中国家中城市化发展水平最高的,2/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
相对的,低收入的亚洲和非洲国家仍以农业居民为主,只有1/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
地区之间的差距也很大,阿根廷和厄瓜多尔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83%和46%,而印度和孟加拉国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比例则分别为24%和12%。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城市的规模大、人口多,且普遍存在贫困化现象。
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过快,有些国家的城市膨胀已经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比如墨西哥城、圣保罗和上海。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当人口超过300万时,规模经济的好处就不能够抵消规模不经济的损失。
无数事实表明,当城市超过一定规模时,特别当城市人口的增加速度大大超过现代部门就业机会的增长,以及城市生活服务设施的增长时,就会形成严重问题。
因此50年代以来,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进展和城市人口过度集中于少数大城市,城市中的失业、环境污染、空间狭窄、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公用设施不足以及犯罪等现象,已与城市规模完全不成比例地增加,并因城市管理不善而日益加剧。
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及成因1.人口的自然增长。
目录摘要。
.。
....。
......。
.。
..。
.。
.。
.。
.。
.。
.。
.。
..。
.。
.。
...。
..2关键词。
.。
....。
.。
.。
.。
......。
..。
...。
.。
..。
2引言。
.。
..。
.。
.。
..。
.。
.。
...。
.。
.。
..。
...。
...。
.....。
.3第一章基本概念的理解...。
.。
...。
.。
.。
.。
.。
.。
.。
...。
.。
41。
1城市化.。
.。
.。
.。
..。
..。
.。
.。
...。
.。
..。
....。
.。
.。
.。
41.1.1城市化的含义.。
.。
...。
.。
...。
.。
..。
........。
.。
..。
.41。
1.2我国城市化水平。
.。
......。
.。
.。
.。
.。
......。
.。
.。
....。
41。
2第三产业的含义.。
.。
.。
.。
.....。
.。
.。
...。
.。
.。
...。
4第二章产业结构演进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理论基础。
..。
.。
.。
..。
.52.1城市化的一般轨迹。
.。
.。
.。
.。
.。
.。
.。
.。
.....。
.。
.。
.。
52。
2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
..。
.。
..。
.。
..。
...。
..。
.。
..。
.6第三章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相互关系.。
.。
.。
...。
.。
....。
.。
73.1产业结构演变对城市化的影响.....。
.。
....。
.。
..。
.73.2城市化对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
.....。
..。
.。
......。
...。
..。
7第四章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
.。
..。
.。
.。
....。
.。
...。
74。
1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
..。
.。
.。
.。
.。
.。
....。
74.2城市化对第三产业的优化和提升.。
..。
.。
....。
.。
.。
.。
..。
第五章河南省的实例分析。
..。
.。
.。
..。
.。
..。
.。
..。
.。
...。
..。
95.1存在问题。
.。
.。
..。
..。
..。
.。
...。
..。
....。
.。
.。
.。
95.2相关建议.。
..。
.。
.。
关于城市化的发展经济学论文城市化是近代化过程中最富生气和活力的形态之一,产业革命以来,城市化浪潮靡满全球的现实已充分证明其本身的普遍性,同时也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城市化的发展经济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城市化的发展经济学论文篇1浅谈我国区域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案摘要:区域城市化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身边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课题。
论文首先概述了我国城市化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方法分析,全面演示了城市化水平的评价体系。
通过看当前的城市化水平分析把我国的城市化主要分为东中西几大经济区域并研究分析他们共同的和特有的城市化问题。
最后把我国当前工作的重点与城市化的发展相结合,研究分析对策,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东部经济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经济;西部经济引言众所周知,城市化是和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现代化的必经阶段。
它以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地域景观城市化为主要表现形式,是当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另一再现。
经济城市化最根本的内涵是经济结构的非农化,其中工业化是直接推动因素,而第三产业的兴起与兴旺则是城市化的深入表现。
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直接结果,表现为人口向工业区聚集,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人口在不同产业间应有合理的分布。
地域景观的城市化水平是指城市化过程在地域空间的外在表现,包括具有现代文明特色的城市生态形成和交通条件的改善等方面的内容。
城市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主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龙头作用,城市的发展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及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经济发展的状况,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纵观城市化的发展历程,无论从城市化的政策实施方面,还是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来看,我国的城市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重大的机遇。
解决好城市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巨大发展,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其它政策的贯彻实施,是推动我国综合实力水平不断进步的潜在动力。
DOI:10.3963/j.issn.1006-8864.2011.9.024进入“十二五”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作为一种先进的城市交通方式,它将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从而发挥其在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轨道交通经济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经济形态,其包含城市铁路、地铁和轻轨等形式,规模空前的轨道交通综合运输体系将随之出现在我国各主要大中城市中。
轨道交通在城市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交通工具功能和引领城市发展功能,对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民发挥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城市轨道交通具有明显的经济特征1.城市轨道交通是准公共产品从经济学角度看,轨道交通项目兼具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特性,即轨道交通运输服务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有一定排他性的基本特征,属于准公共产品。
理论上纯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纯私人产品应由民间部门通过市场提供。
准公共产品既可以由政府直接提供,也可以在政府给予补助的条件下,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即政府和民间合伙投资经营的方式。
轨道交通属于准公共产品,其投资大、周期长,具有很强的公益性。
2.城市轨道交通的外部效应主要是正效应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能诱发沿线土地升值,促进沿线房地产、商业等行业的加速发展。
从这一意义上讲,城市轨道交通能增加城市的社会经济福利,带来巨大的正效应。
3.规模经济特征明显城市轨道交通发挥作用是以网络规模为前提的,覆盖面越大,城市轨道交通效率越高。
从一方面看,由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正外部性特征的存在,其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项目盈利较差。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带来的总收益不可能全部量化为项目投资者的账面收益,如城市轨道交通到达地区房地产的升值、城市轨道交通畅通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时间成本的节约、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交通及环保的贡献等。
而从另一方面看,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经营还具有时空局限性,盈利空间有限。
随着社会发展、人口流动增大、路网增加以及服务水平的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将吸引更多的客流,票款收人中长期发展具有一定的增长趋势。
浅谈中国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近代化过程中最富生气和活力的形态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
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局面。
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是促进中国城市化更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此探讨并分析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提出推进城市化的一些具体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一、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历程及问题(一)发展历程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同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1949年以后中国城市化的历程,以1978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所实行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决定了城市化发展与政府行为是密切相关的。
由于这一时期我国在政治上不断出现动荡,经济上出现的大起大落,使城市化进程也曲折缓慢。
1979年至今则是市场经济指导下的城市化发展时期,经过不断的调整与探索,虽然还存在滞后于现代化发展的问题,但中国已经真正走上了城市化的道路。
(二)发展中的问题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平均在70%以上,中等收入国家为60%—65%,低收入国家为30%—35%,而中国城市化率目前约为46%,低于中等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更是相差甚远。
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水平这种局面,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瓶颈”。
中国的城市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偏高,第三产业的发展则严重不足,特别是信息化程度滞后,城市的科技文化教育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因而制约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
其次,城市化整体上滞后,但又在一些大城市中出现过度城市化的现象局部的发展不协调日益凸显,在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制约着总体的进步。
第三,农业作为城市化的基础,现在仍然十分脆弱,面临着许多挑战。
第四,城市化促进了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农村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农民收入也有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起步晚、基础差、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城乡分割的格局没有破除,本应收益最大的农民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
浅谈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关系城市化是人口、经济、社会和空间的重要变动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过程。
第三产业是指服务业,包括批发和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
城市化和第三产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促进和依赖。
首先,城市化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市场规模扩大,需求不断增加。
这就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人们对各种日常生活用品、服务和娱乐需求不断增加,促进了批发和零售贸易的发展。
同时,城市化过程中的住房需求也推动了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
金融业作为城市经济的核心支撑,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金融业的发展也得到了迅猛推进。
此外,城市化过程中,人们注重生活品质和文化娱乐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旅游、餐饮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其次,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和市场需求,这就需要更多的人口流向城市。
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人们纷纷涌向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和发展机会。
第三产业的发展促使了人口向城市的集聚,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同时,随着第三产业的不断扩大,城市对各类服务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又进一步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第三,城市化和第三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循环。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不断扩大,人口增加,市场需求增长,给第三产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又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服务,吸引更多的人口向城市转移,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和第三产业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相互促进和依赖,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然而,城市化和第三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城市过度依赖第三产业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单一,城市间的差距加大。
同时,城市化进程还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如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浅谈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
【摘要】我国是一个自然条件和区域地理条件差异较大的庞大经济主体,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大城市间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分布呈现巨大的差异性,市场竞争力逐渐让区域间地理和自然条件的差异转变为区域间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分布的差异。
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与城市化之间密切相关。
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必须在同一水平线上,而超前或滞后的城市化会严重阻碍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紧密结合中学地理相关理论,通过对我国各大省区的城市化率做仔细的研究和调查,发现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密切,不同地理环境下二者的协调性不同,且二者的协调性呈现空间集聚状态,西北、东北、西南省内城市化差异大,而东中部地区省内城市化差异较小。
【关键词】城市化率;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关系
0.引言
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涉及到经济、地理、人口、环境等学科的综合性问题。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具有显著地域环境和地域经济差异的国家。
在新经济地理视域下,我国的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要知道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地域产业集聚、自然地理环境、交通运输条件等密切相关。
21世纪新时代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逐渐提出了《推动城镇化进程》与《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决策,因此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时代背景下,研究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互为动因的关系,能够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道路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建议。
1.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1.1数据来源
城市化水平通过城市化率来表示,而人均GDP占有额表示经济发展水平。
在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经济发展》一章中提到人均GDP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区域产业结构、收入水平等内容,而产业结构与工资收入与GDP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本文选取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各大省份的城市化率数据和人均GDP数据(港、澳、台除外),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
1.2计算方法
为了能够量化地表现出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关系,本文将城市化率与人均GDP数据二者的差值表示偏离平均正常水平的程度,通过计算每个省份的城市化率与人均GDP的标准差值,来探讨城市化率省内分布情况,并采用空间自相关研究方法探讨二者协调性的空间格局状态。
(1)城市化率计算方式。
实际城市化率=(实际城市人口数量/总人口)×100%。
由于实际城市人口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每年的城乡人口流动量巨大,人口计算起来想多困难,因此可以用城镇人口乘以4/3的方式估算实际城镇人口。
实际城市人口的估算方法:全国的实际城镇人口=(4/3)×城镇人口
(2)标准差标准化的计算方式。
通常被认可有效的标准差标准化计算公式如下:
该式中Z表示标准差标准化后的结果,i表示样本变量,表示城市化率或者人均GDP 的平均值,S表示样本标准方差。
S的计算公式如下:
通过以上两个公式可以得出人均GDP标准化结果以及城市化率标准化结果,而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情况可以通过人均GDP标准化结果减去城市化率标准化结果。
本文以ZC表示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最终得出城市化类型划分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城市化类型划分标准
ZC 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1<ZC<0.5 城市化水平超前
-0.1<ZC<0.1 城市化水平协调
-1<ZC<-0.5 城市化水平滞后(3)区域地理空间的自相关。
在高中地理必修三《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节中提到,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明显的或隐藏的自相关关系,距离越近,影响力量越大。
因此可以采用区域地理空间距离来判定事物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探讨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空间格局。
(4)标准差。
标准差可以表示城市化在省内差异离散情况,标准差越大,说明离散度越大。
标准差的计算公式为:
该式中,S表示标准差结果,K代表每个省份下属各个城市的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值(ZC值)。
在以上公式和计算方法的指导下,笔者分别计算出我国东、中、西部共计31个省份的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值(ZC值)。
2.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
2.1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性和协调性
(1)关联性。
根据研究数据显示,我国的城市化率与与城市发展水平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关联性,城市化水平越高的省份,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反之,城市化水平越低,其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越低。
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与城市化之间密切相关。
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必须在同一水平线上,而超前或滞后的城市化会严重阻碍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
如表2
所示,我国东、中、西部各省市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东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中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西部地区。
在高中地理必修三《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中提到,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气候适宜,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表2我国东、中、西部各省市的城市化水平
区域1985 1995 2000 2005 2010 东部15.36 28.93 43.36 53.36 58.63 中部15.25 28.36 33.01 39.12 45.92 西部10.82 24.32 28.72 34.62 40.52 (2)协调性。
研究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联性,笔者通过ZC值来量化展示。
图1是笔者根据上述公式和计算方法,计算得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城市分布、经济发展城市分布以及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各个城市。
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呈现协调关系的城市有37个,而城市化超前发展的城市有136个,城市化滞后的城市有165个。
笔者将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空间分布关系设置为,双高型,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以及双低型。
双高型表示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均处于
超前城市化状态,前高后低型表示仅此城市出现城市化超前状态,双低型表示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的城市化出现城市化滞后,前低后高型仅此城市出现城市化滞后状态。
从图1的右边Lisa图可以看出,双高型城市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闵中南、辽中南、京津唐、黑龙江北部等地区。
在高中地理选修四《城市化与城乡发展》一章中提到,城镇布局与城镇的协调发展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状况密切相关,而黑龙江省出现双高趋势主要是因为该省的鹤岗、伊春等地已森林木材加工、矿产开采、汽车制造等产业为主,在户籍人口统计时城镇人口偏高,造成城市化虚假偏高的情况。
双低型城市主要分布在西南滇藏、中部四川、湖南西部、江西中南部、新疆等地区,这些城市处于中国地形的第一、二阶梯上,属于中西部经济发展地带,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制约,这里虽自然资源丰富,但是地形地势复杂、交通不便,导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化较为滞后。
前高后低型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的济南、中部地区的重庆、西部拉萨和贵阳等地,这些城市作为省会城市,是一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因此在城市化水平上较高。
但是由于这些省会城市地处内陆、资源匮乏、经济基础薄弱,向四周辐射影响的力量有限,因此才会出现前高后低型的形式。
前低后高型城市主要分布于安徽东南部、甘肃中部、新疆北部、浙江嘉兴、东北部的铁岭、鄂尔多斯等城市,这些城市的城市化进程较慢,但是经济发展水平较快以安徽东南部为例,由于安徽省属于以第一产业为主,与江苏、浙江以二、三产业为主导的城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城市化处于滞后的状态。
图1 2010年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空间分布图
2.2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下,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但是从图1中,我们可以明显观察到,我国的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在区域地理空间上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和聚群效应。
本次研究中的31各省份涉及到300多个地级城市,城市化率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距高达82%,人均GDP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132928元,由此可见中国各地级城市中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巨大的地理空间差异性。
此外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各省份下属的地级城市的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分布差异具有空间集群效应。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闵中南、辽中南、京津唐等地区,而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南滇藏、西北宁夏、陕西等地区。
此外高值区还以散状、点状分散于较小范围地区,比如湖南东部、江西北部、河南北部等。
图2 201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省级空间布局
3.结束语
我国的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重要的关联性和协调性,城市化水平越高的省份,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反之,城市化水平越低,其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越低。
我国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布局承载集群效应,西北、东北、西南省内城市化差异大,而东中部地区省内城市化差异较小。
【参考文献】
[1]陈明星,陆大道,刘慧.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格局[J].地理学
报,2010,65(12):1443-1453.
[2]张洪岩,王涵,刘连梅.中国市域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15(3):38-43.
[3]孙东琪,张京祥,张明斗.长江三角洲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关系[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7):1060-1071.
[4]李锋,张志明,王源昌.区域城市化的定量比较[J].市场与人口分析,2010,6(5):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