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防燃烧学

消防燃烧学

消防燃烧学
消防燃烧学

消防燃烧学学习笔记;第一章火灾燃烧基础知识;一、填空;1、燃烧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2、燃烧三要素:要发生燃烧反应,必须有可燃物、助;3、根据火三角形,可以得出控制可燃物、隔绝空气、;4、根据燃烧四面体,可以得出隔离法、窒息法、冷却;5、燃烧按照参与燃烧时物质的状态分类,可分为气体;6、热量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即热传导、热对流和热;

7、释放热

消防燃烧学学习笔记

第一章火灾燃烧基础知识

一、填空

1、燃烧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2、燃烧三要素:要发生燃烧反应,必须有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

3、根据火三角形,可以得出控制可燃物、隔绝空气、消除点火源、防止形成新的燃烧条件阻止火灾范围的扩大四种防火方法。

4、根据燃烧四面体,可以得出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化学抑制法四种灭火方法。

5、燃烧按照参与燃烧时物质的状态分类,可分为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和固体燃烧;按照可燃物与助燃物相互接触与化学反应的先后顺序分类,燃烧可分为预混燃烧和扩散燃烧;按照化学反应速度大小分类,燃烧可分为热爆炸和一般燃烧;按照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种类分类,燃烧可分为化合反应燃烧和分解反应燃

烧两类;按照反应物参加化学反应时的状态分类,燃烧可分为气相燃烧和表面燃烧;按照着火的方式分类,燃烧可分为自燃和点燃等形式。

6、热量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即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7、释放热量和产生高温燃烧产物是燃烧反应的主要特

征。

8、物质的传递主要通过物质的分子扩散、燃料相分界面上的斯蒂芬流、浮力引起的物质流动、由外力引起的强迫流动、紊流运动引起的物质混合等方式来实现。

9、物质A在物质B中扩散时,A扩散造成的物质流与B中A物质的浓度梯度成正比,这个梯度可有三种表示方法,分别是浓度梯度、分压梯度和质量分数梯度。

10、管道高度越高,管道内外温差越大,烟囱效应越显著。

11、烟气是火灾使人致命的主要原因。烟气具有的危害性包括:缺氧、窒息作用;毒性、刺激性及腐蚀性作用;烟气的减光性;烟气的爆炸性;烟气的恐怖性;热损伤作用。

12、烟气的主要成分:CO、CO2、HCI、SO2、NO2、NH3等气态产物。

二、简答

1、燃烧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燃烧的特征:燃烧时可以观察到火焰、发光、发烟这些特征。例如:蜡烛燃烧时可以观察到花苞型火焰,实际火灾中的火焰呈踹流状态;停电时蜡烛发出的光可以照亮周围,实际火灾中物质燃烧的火光能够照亮夜空;蜡烛棉芯较长时很容易观察到火焰上方有黑烟冒出,在蜡烛上方放臵冷瓷器时,可以观察到烟炱,实际火灾中更可以观察到浓烟滚滚的

现象。

2、正确理解燃烧的条件:燃烧的条件分为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必要条件包括三个,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充要条件有六个,除了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之外,还要满足一定的可燃物浓度,一定的助燃物浓度或含氧量,一定的着火能量相互作用,燃烧才可能方式和持续进行。

3、根据燃烧的条件,可以提出的防火和灭火方法:火灾是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正确地应用燃烧条件是进行火灾预防和扑救的基础。

根据着火三角形,可以从下述四个方面进行火灾的预防:一是控制可燃物,二是隔绝空气,三是消除点火源,四是设臵阻火装臵,阻止火焰蔓延;或在建筑物之间预留防火间距。

根据燃烧四面体,可以得出以下灭火方法:一是隔离法,二是窒息法,三是冷却法,四是化学抑制法。

4、燃烧产物(包指烟)的危害性:火灾中的燃烧产物(火灾烟气)是火灾致命的主要原因。火灾烟气是一种混合物,具有的危害性如下:一是烟气具有缺氧、窒息作用,如氧气浓度过低或二氧化碳浓度过量。二是烟气具有毒性、刺激性及腐蚀性的作用,如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二氧化硫、盐酸等酸性产生的

刺激性和腐蚀性。三是烟气具有热损伤作用,发生轰然时室内烟气的温度在600度以上,将会对

人体产生不可挽回的损伤。四是烟气的减光性,火灾烟气中的烟粒子对可见光是不透明的,在火场上弥漫的烟气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视线。五是烟气的爆炸性,烟气中的不完全燃烧产物,如CO、H2S、苯等易燃物,使火场有发生爆炸的危险。六是烟气的恐怖性,火灾发生后,烟气的恐怖性会使人们的逃生速度大为降低,辨别方向的能力进一步减弱。

5、烟囱效应的形成:如教材图1-3烟囱效应示意所示,界面2处的压力P1 =P+Hr,P2=PHr0,当T=T0时,P1=P2;当燃烧发生时,烟囱内的温度T>T0,导致烟囱内部的密度反而小于外界密度,γ<γ0,所以P1

烟囱效应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高度和内外温差。从原理公式可以看出高度越大,P1和P2的差值越大,烟囱效应越显著。这是高层建筑火灾通过楼梯间和电梯并迅速向上发展的原因;内外温差越大,P1和P2差值越大,烟囱效应越显著。

烟囱效应对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的危害特别大。在发生火灾时,楼梯通道、电梯井如不采取防火措施,就会起到烟囱的作用。

6、物质浓度、体系温度和反应活化对反应速度速率的影响。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物质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当温度不变时,某化学反应的反应速度与该瞬间各反应物浓度的

乘积成正比例,如果该反应按照某化学反应方程式一步完成(简单,基元反应),则每种反应物浓度的方次即等于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反应比例常数。

根据燃烧反应的速率方程,可燃物燃烧时,活化能越大,燃烧速度越慢,火场温度越低,燃烧速度越慢。

根据燃烧反应的速率方程的表达式,燃烧反应速度与温度;氧气浓度;活化能有关。

第二章着火与灭火基本理论

一、填空

1、可燃物的着火方式可分为:化学自燃;热自然和点燃三种。

2、可燃物的着火方式可分为自燃和引燃两类。其中不需要外界加热,而是在常温下依据自身的化学反应而发生着火的现象称为化学自燃;需将可燃物和氧化剂的混合物加热到某一温度时能发生自动着火称为热自燃。

3、从加热角度来看热自燃和点燃的区别,热自燃是整体加热,点燃是局部加热。

4、热自燃理论认为,着火是反应放热因素与散热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5、热生成速率qg的表达式为△HcVKnCAexpk-E/RT,热损失速率ql的表达式为ql=hs(T-T0);qg温度的指数函数;ql为温度的线性函数;斜率为hs。

6、放热曲线和散热曲线的位臵关系由三个因素决定,;

7、发热量越大,体系越容易自燃;发热量相同,表面;

8、导热系数越小,散热速度越小,越易自燃;

9、着火条件是化学动力学参数和流体力学参数的综合;10、弗兰克-卡门涅

茨基自燃理论的自燃判断准则是;11、链式反应三步骤为:链引发、链传递和链终止;12、反应物分子断裂产生自由基的过程可借助于光照;13、链式反应根据链

6、放热曲线和散热曲线的位臵关系由三个因素决定,它们是压力、对流换热系数、环境初始温度。

7、发热量越大,体系越容易自燃;发热量相同,表面积与体积比值越大,散热能力越强,越不易自燃;较低自燃点物质的加入可使高自燃点的物质自燃点降低。

8、导热系数越小,散热速度越小,越易自燃。

9、着火条件是化学动力学参数和流体力学参数的综合体现。

10、弗兰克-卡门涅茨基自燃理论的自燃判断准则是:δ大于某一临界值δer.

11、链式反应三步骤为:链引发、链传递和链终止。

12、反应物分子断裂产生自由基的过程可借助于光照和加热等方法。

13、链式反应根据链传递前后自由基数目之比,可分为直链反应和支链反应。

14、链式反应着火理论认为,反应自动加速并不一定要依靠热量的积累,也可以通过链式反应逐渐积累自由基的方法使反应自动加速,直至着火。

15、链式反应系统中自由基数目能否发生积累是链式反应工程中自由基增长因素与自由基销毁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对于支链反应,分支链生成自由基的反应速度常数

用?表示,它受温度的影响很大;温度升高,其值增大,即活化分子的质量分数增大。

17、对于支链反应,链终止反应速度常数用g来表示,其受温度的影响不大。

18、¢=0时,链锁反应的反应速度随时间线性增加;¢>0时,链锁反应的反应速度加速增加;当¢<0时,反应速度时间趋于定值。

19、根据链锁反应理论,要使已着火系统灭火,必须增大自由基的销毁速度。

20、电火花点火的机理有两种理论,分别是热理论和电理论;低温时电理论起主要作用,当电压升高后,热理论起主要作用。

21、电火花放电可以通过电容放电和感应放电来实现。

22、电火花引燃可燃混气时,火花能量必须大于引燃最小能量;电极距离必须大于电极熄火距离。

23、高温质点强迫着火的判据是高温质点表面附近可燃介质的温度分布曲线的斜率等于零。

24、关于引燃能的说法错误的是导热系数越大,所需的容越大,所需的最小引燃能越大,混合气体越不容易被点燃;二是燃烧热越大,所需的最小引燃能越小,混合气体越容易

被点燃。

25、关于引燃能的说法正确的是:一混合气体压力越大,所需的最小引燃能越小,混合气体越容易被点燃;二混合气体初始温度越高,所需的最小引燃能越小,混合气体越容易被点燃;三混合气体活化能越大,所需的最小引燃能越大,混合气体越不容易被点燃。

26、电极距离必须大于电极熄火距离,电极能量大于最小引燃能,电火花才能引燃混合气体成功。

27、对于已着火体系,可以采取稀释氧浓度的方法进行灭火,当氧浓度低于12%,或水蒸气浓度高于35%,或二氧化碳浓度高于30%-35%时,绝对多数燃烧都会熄灭。

28、降低环境温度使系统灭火时,必须使温度降到比着火时的环境温度低,这种现象称为灭火滞后。

29、对灭火来讲,降低氧气或可燃气气体浓度比降低环境温度的作用更大;相反,对防止着火来说,降低环境温度的作用大于降低氧气或可燃气气体浓度的作用。

30、与水反应发生自燃的物质的共同特点是:放出可燃气体和大量的热,可燃气体在局部高温环境中与氧结合发生自燃。

二、简答

1、可燃物的着火方式的种类和各自特点:一般分为以下几类:⑴化学自燃:例如火柴受摩擦而着火;炸药受撞击

而爆炸;金属钠在空气中的自燃;烟煤因堆积过高而自燃。这类着火现象通常不需要外界加热,而是在常温下依据自身的化学反应发生的,因此习惯上称为化学自燃。⑵热自燃:如果将可燃物与氧化剂的混合物均匀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当混合物加热到某一温度时就会自动着火(这时着火发生在混合物的整个容器中),这种着火方式习惯上称为热自燃;⑶点燃(或称强迫着火):是指由于从外部能源,诸如电热线圈、电火花、炽热质点、点火火焰等得到能量,使混合气体的局部范围受到强烈的加热而着火。这时火焰就会在靠近点火源处被引发,然后依靠燃烧波传播到整个可燃混合物中,这种着火方式习惯上称为热引燃。大部分火灾都是因引燃所致。

2、体系具备着火条件是否就一定着火:着火条件是:如果在一定的初始条件下,系统不可能在整个时间区段保持低温水平的缓慢反应态(即非燃烧态),那么这个初始条件便称为着火条件。要正确理解着火条件需注意以下几点:⑴系统达到着火条件并不意味着已经着火,而只是系统已具备了着火的条件;⑵着火条件是就系统的初态而言的,它的临界性质不能错误地解释为化学反应速度随温度的变化有突跃的性质。⑶着火条件不是一个简单的初温条件,而是化学动力学参数和流体力学参数的综合体现。

3、利用放热曲线和散热曲线的位臵关系,分析说明改

变环境温度时,谢苗诺夫热自燃理论中着火的临界条件:

4、Bi数的物理意义是:用来表征对流传热能力和固体导热能力相对大小的参数,当Bì小于0.1时,可认为物体内部各处温度相等。

5、着火感应期:又称火延迟或诱导期,它的直观意义是指混合气体由开始发生反应到燃烧出现的一段时间。在热着火理论中,着火感应期的定义是:当混

合气体系统已达到着火条件的情况下,由初态达到温度开始骤升的瞬间所需要的时间,用Υ表示。

6、影响着火感应期的因素:当混合气体着火温度TC 高,环境温度T∞低,以及活化能E高时,都会使着火感应期变长;而大的混合气体发热量△Hc和高的混合气体反应速度都会使着火感应期变短。

7、灭火滞后:当系统着火以后,要使系统灭火,必须使温度降到比着火更不利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种现象称为灭火滞后。在热理论中,要使已着火的系统灭火,必须采取下列措施:1)降低系统氧或可燃气体浓度。2)降低系统环境温度。

3)改善系统的散热条件,使系统的热量更容易散发出去。4)降低系统环境温度和改善系统的散热条件,都必须使系统处于比着火更不利的状态,系统才能灭火。5)降低氧浓度或可燃气体浓度,对灭火来讲降低氧气或可燃气气体浓度比降

低环境温度的作用更大;相反,对防止着火来说,降低环境温度的作用大于降低氧气或可燃气气体浓度的作用。

8、链式反应理论中的灭火分析:根据链式反应着火理论,要使系统不发生着火,或使已着火的系统灭火,必须使系统中的自由基增长速度小于自由基的销毁速度。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⑴降低系统温度,以减慢自由基增长速度;

⑵增加自由基在固相器壁的销毁速度;⑶增加自由基在气相中的销毁速度。

9、根据热理论及链式反应理论对着火系统的灭火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灭火措施:⑴降低着火系统的温度;⑵断绝可燃物;⑶稀释空气中的氧浓度;⑷抑制着火区内的链式反应。

10、强迫着火的特征:⑴强迫着火仅在反应物的局部;⑵燃点远高于自燃点;

⑶点燃过程比自然过程复杂。

11、煤、植物、涂油物自燃的共同特点:⑴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都能与氧发生缓慢氧化反应,同时放热。⑵自燃是一个缓慢过程。⑶在储存过程中散热条件不好。

12、煤自燃的原因:⑴吸附作用。⑵黄铁矿的氧化作用。⑶泥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及微生物,微生物的繁殖会产生热量。⑷煤堆过高过大,时间过久、通风不好,缓慢氧化放出的热量散发不出去,煤堆就会产生热量积聚,使煤堆温度升高,直到发生自燃。

第三章可燃气体的燃烧

一、填空

1、大部分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初始压力越高,分解反应越容易进行,分解爆炸的上限是100%。

2、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⑴引燃混合气体的火源能量越大,可燃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越宽,爆炸危险性越大;⑵混合气体初始压力增加,爆炸范围增大,爆炸危险性增加;⑶混合气体初温越高,混合气体爆炸范围越宽,爆炸危险性越大;⑷当加入的惰性气体超过一定量以后,如何办理的混合气体均不能发生爆炸。

3、可燃气体的点火能量与其爆炸期限范围的关系是点火能量越大,爆炸极限范围越宽。

4、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到足以起爆的火源才能发生爆炸。这个可爆炸的浓度范围,叫做该爆炸物的爆炸极限。

5、爆炸极限范围越宽,则发生爆炸的危险性越大。

6、扩散火焰的完整考虑应该包括液体火焰、固体火焰和气体火焰。

7、扩散燃烧的最大优点是不产生回火。

8、火焰前沿是存在于已燃区和未燃区之间的明显分界线。

9、在火焰前沿内存在强烈的导热和物质扩散,这是由

于已燃气和未燃气之间的温度梯度和浓度梯度比较大。

10、对于二级反应,层流预混火焰传播速度与压力无关。

11、关于火焰传播速度说法正确的有①理论上,当可燃气与空气按照化学计量比反应时,火焰传播速度最快;②对于饱和烃,火焰传播速度与分子中的碳原子数无关;③当反应级数小于2时,压力增加,火焰传播速度下降。④混合气导热系数越大,火焰传播速度越快。

12、爆轰的形成要保证管子有足够的长度,内表面光滑的管子和内表面粗糙的管子相比,内表面光滑的管子的爆轰前期间距更长。

13、对于氢-氧混合气体系统,最大的爆轰波传播速度在接近爆炸上限处出现。

14、混合气体的初始密度下降,爆轰波的波速增加,混合气体的初始密度增加,爆轰波的波速下降。

15、为防止火焰窜入设备、容器与管道内,或阻止火焰在设备和管道内扩展,可采用安全水封和阻火器,以切断爆炸传播途径。

16、常用的安全水封有两种,即敞开式和封闭式。

17、防泄压装臵主要有两种。主要用于防止物理爆炸的是安全阀,主要用于防止化学爆炸的是爆破片。

二、简答

1. 爆炸下限:是指可燃性混合物能够发生爆炸的最

低浓度;

爆炸上限:是指可燃性混合物能够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

2、爆炸极限主要影响因素:不同的可燃气体,因其性质不同,它们的爆炸极限不同。同种可燃气体,也因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爆炸极限。爆炸极限主要受火源能量、初始压力、初始温度、惰性气体的影响。⑴火源能量的影响:引燃混合气体的火源能量越大,可燃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越宽,爆炸危险性越大。

⑵初始压力的影响:混合气体初始压力增加,爆炸范围增大,爆炸危险性增加。

⑶初温对爆炸极限的影响:混合气体初温越高,混合气体爆炸范围越宽,爆炸危险性越大。⑷惰性气体的影响:当加入的惰性气体超过一定量以后,如何办理的混合气体均不能发生爆炸。

3、预混可燃气体燃烧波的传播两种方式:正常火焰传播和爆轰。正常火焰传播的特点:⑴燃烧后气体压力减小或者接近不变。⑵燃烧后气体密度要减小。

⑶燃烧波以亚音速进行传播。爆轰的特点:⑴燃烧后气体压力要增加。⑵燃烧后气体密度要增加。⑶燃烧波以超音速传播。

4、爆轰对设备破坏的特点:⑴爆轰波传速很快,会使设备中的常用泄压装臵失去作用。⑵压力很大,特别是碰到器壁时,会起到反射增压作用。⑶体现为动压冲击作用。

5、预防可燃气体爆炸、爆轰、液体蒸气爆炸及粉尘爆

炸的原则:⑴严格控制火源。⑵防止可燃气体和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

⑶切断爆炸传播途径,⑷在爆炸开始时及时泄出压力,防止爆炸范围扩大和爆炸压力增高。

6、火焰前沿的特点:⑴火焰前沿可以分成两部分:预热区和化学反应区;

⑵火焰前沿存在强烈的导热和物质扩散。

7、爆轰形成的条件:⑴初始正常火焰传播能形成压缩扰动;⑵管子足够长或自由空间的预混合气体体积足够大;⑶可燃气体浓度处于爆轰极限范围内;⑷管子直径大于保护临界直径。

8、预防可燃气体爆炸的方法:⑴严格控制火源;⑵防止预混可燃气的产生;

⑶用惰性气体预防气体爆炸;⑷切断爆炸传播途径(安全水封和阻火器)。⑸按装泄压装臵(安全阀和爆破片)。

9、紊流燃烧的特点:⑴火焰长度短。⑵厚度较厚。⑶发光区模糊。⑷有明显的噪声等。

第四章可燃液体的燃烧

一、填空

1、液体的蒸气压是液体的重要性质,它仅与液体的本质和温度有关,而与液体的数量和液面上方空间的大小无关。

2、在相同温度下,液体分子之间的引力强,则液体分

子难以克服引力跑到空间中去,蒸气压就低;反正,蒸气压就高。

3、当液体蒸发达到动态平衡时,液面分子仍在蒸发,蒸气分子仍在凝结,蒸发速度等于凝结速度。

4、分子间最重要的力是色散力,分子量越大,分子越容易变形,色散力越大。同类物质中,分子量越大,蒸发越难,蒸气压越低。

5、在水分子(H2O)、氟化氢(HF)、氨(NH3)分子中,以及很多有机化合物中,由于存在氢键,分子间力会大大增强,蒸发也不容易,蒸汽压也低。

6、蒸发热主要是为了增加液体分子功能,用以克服分子间引力逸出液面,因此,分子间引力越大的液体,其蒸发热越高。此外,蒸发热还消耗于汽化体积膨胀时对外所做的功。

7、当液体蒸汽压与外界压力相等时,蒸发在整个液体中进行,称为液体沸腾;而蒸汽压低于环境压力时,蒸发仅限于在液面上进行。很显然,液体沸点与外界气压条件密切相关

8、液体在蒸发过程中,高能量分子离开液面进入空间,要使液体在恒温恒压下蒸发,必须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热量。

9、外界压力升高,液体的沸点升高。

10、对于同一液体,升高温度,蒸汽压升高;反之,温

度低,蒸汽压就低。

11、可燃液体发生闪燃的原因是液体蒸发速度小于燃烧速度。

12、在可燃液体中掺入互溶的不燃液体,其闪点随着不然液体含量增加而升高。

13、闪点主要取决于分子间力的大小,而自燃点主要取决于活化能的大小。

14、高闪点的液体的引燃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两种完全相溶的可燃液体的混合液体的闪点,另一种是可燃液体与不可燃液体混合液体的闪点。

15、液体的自燃点受压力、氧含量、催化剂、蒸气浓度、容器特性等因素影响。

16、同类液体中正构体比异构体自燃点低,而饱和烃比相应的不饱和烃的自燃点高。

17、火源强度增大,可燃液体的爆炸温度下限降低。

18、汽油的爆炸温度极限范围为-38~-8℃,则在室温(0∽28℃)下,其不饱和蒸气与空气混合物遇火源有可能爆炸。

19、凡爆炸温度下限小于最高室温的可燃液体,其蒸气与空气混合气体遇火源均能发生爆炸。

20、凡爆炸温度下限大于最高室温的可燃液体,其蒸气与空气混合气体遇火源均不能发生爆炸。

21、凡爆炸温度上限小于最低室温的可燃液体,其饱和蒸气与空气混合气体遇火源不发生爆炸,其非饱和蒸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遇火源有可能发生爆炸。

22、可燃液体的沸点越高,闪点越高。

23、同系物中正构体比异构体闪点高。

24、同系物闪点随相对分子质量增高而升高。

25、压力升高,爆炸温度上、下限升高,火源强度越高,爆炸温度的下限越低。

26、常见的点燃方式有两种。一种方法是对液体进行整体加热,使其温度大于燃点,然后进行点燃;另一种方法是利用灯芯点火。

二、简答

1、液体的饱和蒸汽压和蒸发热分别是如何规定的:饱和蒸汽压:在一定的温度下,液体和它的蒸气处于平衡状态时,蒸气所具有的压力称为饱和蒸汽压,简称蒸汽压。是液体的重要性质,它仅与液体的本质和温度有关,而与液体的数量级液面上方空间的大小无关。在相同温度下,液体分子之间的引力强,则液体分子难以克服引力跑到空间中去,蒸汽压就低。反之,蒸汽压就高。同类物质中,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蒸发越难,蒸汽压越低。同一类液体,升高温度,蒸汽压越高;反之,温度低,蒸汽压就低。

蒸发热: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单位质量的液体完全

蒸发所吸收的热量为液体的蒸发热。分子间引力越大的液体,其蒸发热越高。

2、闪燃:在可燃液体的上方,蒸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遇火源发生的一闪即灭的瞬间燃烧现象称为闪燃。出现闪燃现象的原因:液体发生闪燃,是因为其表面温度不高,蒸发速度小于燃烧速度,蒸气来不及补充被烧掉的蒸气,而仅能维持一瞬间的燃烧。研究闪燃在消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闪燃现象出现后,受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液体蒸发速度往往会加快,这时遇火源就会产生持续燃烧,在一定条件下(如爆炸性混合物达到爆炸极限,并遇到较高的点火能量),就会出现燃烧速度比较快的燃烧现象,即爆燃。因此,闪燃现象往往是爆燃的前兆。由于爆燃能够形成很高的燃烧速度和温度,因此会直接造成火灾,所以与闪燃现象相比,具有很大的火灾危险性。这样积极控制和预防闪燃现象的出现,就具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3、爆炸极限与爆炸温度极限的区别:爆炸极限: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粉尘或纤维)与空气(氧气或氧化剂)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均匀混合,形成预混合气,遇到火源才会发生爆炸,这个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或爆炸浓度极限。爆炸温度极限:是可燃液体受热蒸发出的蒸气浓度等于爆炸浓度极限时温度范围。爆炸极限是可燃物质与空气均匀

混合的浓度范围,是质量分数,%。爆炸温度极限是可燃液体受热蒸发出的蒸气浓度等于爆炸浓度极限时的温度范围,是可燃液体的温度,℃。可见,利用爆炸温度极限来判断可燃液的蒸气爆炸危险性比爆炸浓度极限更方面。

4、简述高闪点液体的引燃方式以及灯芯点火的引燃原理:高闪点液体的引燃:当液体闪点大于环境温度时,液面上的蒸气浓度小于爆炸浓度下限,这时不可能用点火源对液体表面进行快速的引燃。常见的点燃方式有两种:一种方法是对液体进行整体加热,使其温度大于燃点,然后进行点燃;另一种方法是利用灯

芯点火。灯芯点火的原理为:由于毛细现象,灯芯将可燃液体吸附到灯芯中,又由于灯芯比热容小,灯芯上的液体的热对流运动被限制,因此很容易用小火焰加热,使灯芯上的可燃液体被加热到燃点以上温度而被点燃。灯芯周围的液体被加热,表面张力的平衡被破坏,从而使液体产生回流,即在液体表面上产生一个净作用力,驱使热流体离开受热区,而液面以下邻近的冷流体则流向加热区。回流加热的结果会使液体的整体温度提高,当灯芯附近的液体温度达到燃点时,火焰就开始向整个液面传播。

5、沸溢火灾的发生特点:1)沸溢通常发生在接近燃烧过程的结束。2)沸溢发生前表现出明显的征兆。例如液滴微爆的噪声、火焰大尺度的脉动,含水层激烈沸腾引起的罐体震动等。沸溢时,燃烧速率和热辐射急剧增加。4)沸溢

发生时,大量的油品外溢。5)火焰结构发生急剧变化。例如,火焰高度大幅度增高,火焰形状与初始稳态燃烧时大不相同,发烟量也大为增加。

6、喷溅现象形成的条件:1)油品具有形成热波的条件。

2)原油底部存在水垫层。3)油品的黏度较大。4)高温热波与水垫层接触。喷溅现象如何预防:首先,要及时掌握储存原油的种类、含水量、油位的高度,然后以热波传播速度与燃烧直线速度估算出从起火到发生喷溅的时间,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热波传播速度与原油性质、储罐的罐径、油面高度等因素有关。其次,在原油火灾中,应集中兵力,抢在喷溅前扑灭火灾,最后在发生火灾0.5 -1h以内,及时用蛋白泡沫或氟蛋白泡沫迅速扑灭。同时应一面灭火,一面放水、放油。这时防止喷溅和迅速扑灭原油火灾的有效措施。最后,在扑救原油火灾中,

要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喷溅的前兆,若出现喷溅特有的前兆,火场指挥员要立即下达撤退命令,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第五章可燃固体的燃烧

一、填空

1、可燃固体的燃烧形式有:蒸发燃烧、表面燃烧、分解燃烧、阴燃、自燃和动力燃烧(爆炸)。

2、氧指数小于22的属易燃材料,氧指数在22-27之间的属难燃材料,氧指数大于27的属高难燃材料。

3、可燃固体的自燃点越低,越容易发生自燃、因而火灾危险性就越大。氧指数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

4、固体受热时间越长,其闪点、燃点、和自燃点越低。

5、固体表面燃烧的火焰沿竖直方向向上蔓延最快。

6、熔点、闪点和燃点是评定固体火灾危险性的重要参数。一般来说,熔点越低的可燃固体,闪点和燃点也越低,火灾危险性大。

7、可燃固体的热分解温度越低,燃点也越低,火灾危险性也越大。

8、相同的可燃固体,比表面积越大,火灾危险性越大。

9、火焰蔓延速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固体可燃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燃烧环境。

消防燃烧学(新)

第一章火灾燃烧基础知识 一、填空 1、燃烧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2、燃烧三要素:要发生燃烧反应,必须有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 3、根据火三角形,可以得出控制可燃物、隔绝空气、消除点火源、防止形成新的燃烧条件阻止火灾围的扩大四种防火方法。 4、根据燃烧四面体,可以得出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化学抑制法四种灭火方法。 5、燃烧按照参与燃烧时物质的状态分类,可分为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和固体燃烧;按照可燃物与助燃物相互接触与化学反应的先后顺序分类,燃烧可分为预混燃烧和扩散燃烧;按照化学反应速度大小分类,燃烧可分为热爆炸和一般燃烧;按照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种类分类,燃烧可分为化合反应燃烧和分解反应燃烧两类;按照反应物参加化学反应时的状态分类,燃烧可分为气相燃烧和表面燃烧;按照着火的方式分类,燃烧可分为自燃和点燃等形式。 6、热量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即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7、释放热量和产生高温燃烧产物是燃烧反应的主要特 征。 8、物质的传递主要通过物质的分子扩散、燃料相分界面上的斯蒂芬流、浮力引起的物质流动、由外力引起的强迫流动、紊流运动引起的物质混合等方式来实现。 9、物质A在物质B中扩散时,A扩散造成的物质流与B中A物质的浓度梯度成正比,这个梯度可有三种表示方法,分别是浓度梯度、分压梯度和质量分数梯度。 10、管道高度越高,管道外温差越大,烟囱效应越显著。 11、烟气是火灾使人致命的主要原因。烟气具有的危害性包括:缺氧、窒息作用;毒性、刺激性及腐蚀性作用;烟气的减光性;烟气的爆炸性;烟气的恐怖性;热损伤作用。 12、烟气的主要成分:CO、CO2、HCI、SO2、NO2、NH3等气态产物。 二、简答 1、燃烧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燃烧的特征:燃烧时可以观察到火焰、发光、发烟这些特征。例如:蜡烛燃烧时可以观察到花苞型火焰,实际火灾中的火焰呈踹流状态;停电时蜡烛发出的光可以照亮周围,实际火灾中物质燃烧的火光能够照亮夜空;蜡烛棉芯较长时很容易观察到火焰上方有黑烟冒出,在蜡烛上方放臵冷瓷器时,可以观察到烟炱,实际火灾中更可以观察到浓烟滚滚的现象。 2、正确理解燃烧的条件:燃烧的条件分为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必要条件包括三个,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充要条件有六个,除了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之外,还要满足一定的可燃物浓度,一定的助燃物浓度或含氧量,一定的着火能量相互作用,燃烧才可能方式和持续进行。 3、根据燃烧的条件,可以提出的防火和灭火方法:火灾是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正确地应用燃烧条件是进行火灾预防和扑救的基础。根据着火三角形,可以从下述四个方面进行火灾的预防:一是控制可燃物,二是隔绝空气,三是消除点火源,四是设臵阻火装臵,阻止火焰蔓延;或在建筑物之间预留防火间距。 根据燃烧四面体,可以得出以下灭火方法:一是隔离法,二是窒息法,三是冷却法,四是化学抑制法。

燃烧学 第1章 作业

一、已知木材的质量百分数组分为:C-40%,H-10%,O-41%,N-2%,W-6%,A-1% 1. 求1kg木材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烟气的组成和体积(α=1)。 2. 木材的高、低热值 3. α=1.5时,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烟气的组成和体积 4. α=1.5时,燃烧温度 二、某焦炉煤气的体积百分数组成为:CO-3.8%,H2-58%,CH4-24.5%,C2H4-3.7%,CO2-2.3%,N2-4.7%,H2O-2%,O2—1% 1. 求1m3煤气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烟气的组成和体积(α=1) 2. 1m3煤气的高、低热值 3. α=1.5时,1m3煤气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烟气的组成和体积 4. α=1.5时1m3煤气不完全燃烧,烟气中有CO 0.01m3,H2 0.12m3,CH40.06m3. 求烟气的总体积。 一、已知木材的质量百分数组分为:C-40%,H-10%,O-41%,N-2%,W-6%,A-1% 1. 求1kg木材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烟气的组成和体积(α=1)。 2. 木材的高、低热值 3. α=1.5时,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烟气的组成和体积 4. α=1.5时,燃烧温度 二、某焦炉煤气的体积百分数组成为:CO-3.8%,H2-58%,CH4-24.5%,C2H4-3.7%,CO2-2.3%,N2-4.7%,H2O-2%,O2—1% 1. 求1m3煤气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烟气的组成和体积(α=1) 2. 1m3煤气的高、低热值 3. α=1.5时,1m3煤气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烟气的组成和体积 4. α=1.5时1m3煤气不完全燃烧,烟气中有CO 0.01m3,H2 0.12m3,CH40.06m3. 求烟气的总体积。 一、已知木材的质量百分数组分为:C-40%,H-10%,O-41%,N-2%,W-6%,A-1% 1. 求1kg木材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烟气的组成和体积(α=1)。 2. 木材的高、低热值 3. α=1.5时,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烟气的组成和体积 4. α=1.5时,燃烧温度 二、某焦炉煤气的体积百分数组成为:CO-3.8%,H2-58%,CH4-24.5%,C2H4-3.7%,CO2-2.3%,N2-4.7%,H2O-2%,O2—1% 1. 求1m3煤气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烟气的组成和体积(α=1) 2. 1m3煤气的高、低热值 3. α=1.5时,1m3煤气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烟气的组成和体积 4. α=1.5时1m3煤气不完全燃烧,烟气中有CO 0.01m3,H2 0.12m3,CH40.06m3. 求烟气的总体积。

消防法规知识问答100题

消防法规知识问答100题 l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何时经何机关批准,何时实施?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于1998年4月29 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自1998年9月1日起实施。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分几章,共有多少条?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分六章,共五十四条。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基本内容为:第一章,总则,主要规定了制定本法的目的,消防工作的方针、任务及消防监督的主体,明确了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的责任、义务等;第二章,火灾预防,主要规定了各部门及有关场所的火灾预防措施等;第三章.消防组织,主要规定’厂公安消防队、企业专职消防队、义务消防队的配置等:第四章,灭火救援,主要规定了火灾扑救和社会救援中各有关部门的权利及义务;第五章,法律责任,主要规定了违反本法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第六章是附则。 4 、消防法规的通常分类? 答:按照国家法律体系及消防法规服务对象,法律义务、对象,我国消防法规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基本消防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二是消防行政法规,如《仓库防火安全管理规则》、《公安消防队灭火战斗条例》等。三是消防技术法规。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农村建筑设计规范》等。 5 、我国消防工作的方针是什么? 答: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6 、我国消防工作的任务是什么? 答:为了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保护公民人身,公共财产和公民财产的安全,维护公共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7 、我国的消防工作由谁领导、谁负责? 答:我国的消防工作由国务院领导,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障消防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8 、我国消防工作的原则是什么? 答:我国的消防工作坚持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 9 、我国的消防工作由谁负责实施监督管理? 答:国务院公安部门对全国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卫作实施监督管理,并由本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负责实施;

智慧树知到《燃烧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燃烧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酸雨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燃烧引起的。 A.对 B.错 答案: 对 2、空气干燥基成分中,煤是没有水分的。 A.对 B.错 答案: 错 3、温室效应的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燃烧 B. 酸雨 C. 建筑物过多 D. 人口增长 答案: 燃烧 4、柴油的碳氢质量比(C/H)比煤炭的碳氢质量比(C/H)要大。

B.错 答案: 错 5、普罗米修斯通过实验证明了氧气的存在。 A.对 B.错 答案: 错 第二章 1、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质量作用定律只适用于化合反应 B. 气体与固体的反应可以适用质量作用定律 C. 质量作用定律只适用于双分子反应 D. 质量作用定律只适用于不可逆反应 答案: 气体与固体的反应可以适用质量作用定律 2、关于Arrhenius定律,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Arrhenius定律只适用于放热反应

Arrhenius定律只适用于吸热反应 C. Arrhenius定律只适用于理想气体参与的反应 D. Arrhenius定律只适用于不可逆反应 答案: Arrhenius定律只适用于理想气体参与的反应 3、关于反应级数,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反应级数只可能为正数 B. 反应级数只可能为整数 C. 增大压力一定会增大反应速度 D. 同等条件下,气体燃料的反应级数通常大于固体燃料的反应数 答案: 同等条件下,气体燃料的反应级数通常大于固体燃料的反应数 4、在其他条件可比的情况下,以下哪种气体自由射流与外部大空间之间的混合最强烈? A. 扩展角30°的圆柱射流

扩展角15°的圆柱射流 C. 扩展角30°的扁平状射流 D. 扩展角45°的扁平状射流 答案: 扩展角45°的扁平状射流 5、如果在钝体中开一道可以流通的缝隙形成“开缝钝体”,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开缝钝体的回流区范围会大于原来的钝体 B. 开缝钝体回流区内的混合强度会大于原来的钝体 C. 开缝钝体的射流长度会变短 D. 开缝钝体的扩展角会变大 答案: 开缝钝体回流区内的混合强度会大于原来的钝体 第三章 1、以下哪种措施会使得热自燃变得更容易? A.

《消防燃烧学》燃烧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

这个是大四考的,他们貌似今年刚学,不知道和我们的一样不!大家看看吧。。。。。 名词解释(20选10) 1、化学当量比:常用来定量地表示燃料和氧化剂的混合物的配比情况 2、空燃比: 化学恰当反应时消耗的空气-燃料质量比,某数值等于1Kg燃料完全燃烧时所需要的空气质量 3、燃烧焓: 当1mol的燃料与化学当量的空气混合物以一定的标准参进入稳定了流动的反应器,且生成物也以同样的标准参考状态离开该反应器,把此反应释放出来的热量定义为燃烧焓 4、平衡常数 5、等压绝热火焰温度;当燃料/空气比及温度一定时,绝热过程燃烧产物所能达到的温度(最理想状态,最高温度) 6、活化能:活化分子所具有的平均能量(E)与整个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E)之差 7、化学反应速率常数:又称比例常数,是单位质量的反应速率系数,它在名义上与浓度无关与温度有关。 8、化学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量 9、基元反应:能代表反应机理的由反应微粒一步实现的且不通过中间或过渡状态的反应 10、链锁反应:一种在反应历程中含有被称为链载体的低浓度活性中间产物的反应,这种链载体参加到反应的循环中,并且它在每次生成产物的同时又重新生成 11、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火焰前锋沿法线方向朝新鲜气传播的速度。 12、湍流火焰传播速度:是指湍流火焰前沿法向相对于新鲜可燃气运动的速度,可用流经火焰的可燃预混气的体积流量Q除以湍流火焰的表观面积A f来表示S T≡Q/A f 13、邓克尔Damkohler数 14、扩散燃烧:燃料和氧化剂没有预先混合,分别输入燃烧室,由扩散过程控制的燃烧。 15、动力扩散燃烧:燃烧的快慢既与化学动力因素有关,也与混合过程有关 16、斯蒂芬stefan流:在相分界面处由于扩散作用和物理化学过程的作用而产生的垂直于相分界面处的总体物质流。 17、费克扩散定律:双组分混合物中,组分A的扩散通散与该组分质量分数梯度绝对值成正比,反之相反,比例系数称为扩散系数。 18、可燃极限:在一定的温度或压力条件下,并不是所有混合气成分都能够着火,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浓度范围,超过这个范围,混合气就不可能着火 19、蒸发常数k 20、淬熄距离d q:当管径或容器尺寸小到某个临界值时,由于火焰单位容积的散热量太大,生热量不足,火焰便不能传播。这个临界管径叫淬熄距离d q 二.简答题(20选8,简单请尽量详细) 1、试说明等压绝热火焰温度计算过程2.试说明温度与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a.压力升高,平衡态朝体积减小方向进行 b. 温度升高,平衡态朝吸热方向进行 3、什么是离解?试说明离解对火焰温度的影响? 离解是燃烧产物的分子在高温下吸收热量而裂变为简单分子或原子的现象 影响:离解是吸热反应,温度越高,压力越低,离解程度越大,吸热也越多。这是由于燃烧反应而放出的的热量将重新又吸回分子中去。燃烧产物离解使燃烧不完全,放热量减少,从而使燃烧温度降低 4、试说明反应级数、质量作用定律、反应分子数间的关系

燃烧学讲义第一章

第1章燃烧化学基础 燃烧的本质和条件 1.1.1 燃烧的本质 所谓燃烧,就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发烟的现象。燃烧区的温度很高,使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的存在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混有一些微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从本质上说,燃烧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但其放热、发光、发烟、伴有火焰等基本特征表明它不同于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果燃烧反应速度极快,则因高温条件下产生的气体和周围气体共同膨胀作用,使反应能量直接转变为机械功,在压力释放的同时产生强光、热和声响,这就是所谓的爆炸。它与燃烧没有本质差别,而是燃烧的常见表现形式。 现在,人们发现很多燃烧反应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通过游离基团和原子这些中间产物在瞬间进行的循环链式反应。这里,游离基的链锁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1.1.2 燃烧的条件及其在消防中的应用 1.1. 2.1 燃烧的条件 燃烧现象十分普遍,但其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作为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燃烧反应必须有氧化剂和还原剂参加,此外还要有引发燃烧的能源。

1.可燃物(还原剂) 不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也不论是金属还是非金属、无机物还是有机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它氧化剂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如氢气、乙炔、酒精、汽油、木材、纸张等。 2.助燃物(氧化剂) 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都叫做助燃物,如空气、氧气、氯气、氯酸钾、过氧化钠等。空气是最常见的助燃物,以后如无特别说明,可燃物的燃烧都是指在空气中进行的。 3.点火源 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点火源,如明火、高温表面、摩擦与冲击、自然发热、化学反应热、电火花、光热射线等。 上述三个条件通常被称为燃烧三要素。但是即使具备了三要素并且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燃烧也不一定发生。要发生燃烧还必须满足其它条件,如可燃物和助燃物有一定的数量和浓度,点火源有一定的温度和足够的热量等。燃烧能发生时,三要素可表示为封闭的三角形,通常称为着火三角形,如图1-1(a)所示。 经典的着火三角形一般足以说明燃烧得以发生和持续进行的原理。但是,根据燃烧的链锁反应理论,很多燃烧的发生都有持续的游离基(自由基)作“中间体”,因此,着火三角形应扩大到包括一个说明游离基参加燃烧反应的附加维,从而形成一个着火四面体,如图1-1(b)所示。

消防燃烧学习题456yaya

第四章可燃气体的燃烧习题 1. 预混可燃气燃烧波的传播存在哪两种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略 2. 什么叫做火焰前沿?火焰前沿有什么特点?预混可燃气中火焰传播的机理是什么?其基本点分别是什么? 略 3. 层流预混火焰传播速度Sl 是如何规定的?影响层流预混火焰传播速度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用本生灯测量火焰传播速度的要点是什么? 答:Sl 规定根据公式和定义解答。 影响因素7个。 4. 为什么灭火剂要具有低的导热系数和高的热容? 书上有。略。 5. 已知丙烷空气预混气的管径为1Ocm ,管中心气流速度u 0=484cm/s.测得沿半径方向上离管中心4.5cm 处上方火焰面的θi =60゜,求其火焰传播速度Sl. 解:)(98.45s cm S l = 注意:气流速度484cm/s 对应的半径是题目中已经给出的4.5cm ,不是根据r=0.9R 计算得出的!书中r=0.9R 是真实平均火焰传播速度的位置,本题恰好一致而已。 6. 已知氢气与空气混合气体体积V1=9升,混气为当量比,初温t1=0O C ,初压P1=0.1MPa ,一千摩尔氢气燃烧热为283918.1kJ/kmol ,水的汽化热为43931.8kJ/kmol ,氢气火焰传播速度Sl=335.3cm/s ,取热容比K=1.4,当混气进行绝热等容爆炸时,求以下各类参数:(1)爆炸温度t2,(2)爆炸压力P2,(3)升压时间,(4)平均升压速度,(5)爆炸威力指数,(6)爆炸总能量,(7)当t=5ms 时的瞬时压力。 7. 简述可燃气体爆炸参数的测量方法。 答:(1)静态可燃气爆炸试验 在爆炸室中预制一定浓度的可燃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压力为大气压,确保气体混合均匀 且处于静态,打开压力记录仪,启动点火源。测得和m dt dP ??? ??,m dt dP ??? ??可用t P ??近似。 (2)动态可燃爆炸试验

《消防燃烧学》习题456-yaya

第四章 可燃气体的燃烧习题 1. 预混可燃气燃烧波的传播存在哪两种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略 2. 什么叫做火焰前沿?火焰前沿有什么特点?预混可燃气中火焰传播的机理是什么?其 基本点分别是什么? 略 3. 层流预混火焰传播速度Sl 是如何规定的?影响层流预混火焰传播速度的因素主要有 哪些?用本生灯测量火焰传播速度的要点是什么? 答:Sl 规定根据公式和定义解答。 影响因素7个。 4. 为什么灭火剂要具有低的导热系数和高的热容? 书上有。略。 5. 已知丙烷空气预混气的管径为1Ocm ,管中心气流速度u 0=484cm/s.测得沿半径方 向上离管中心4.5cm 处上方火焰面的θi =60゜,求其火焰传播速度Sl. 解:)(98.45s cm S l 注意:气流速度484cm/s 对应的半径是题目中已经给出的4.5cm ,不是根据r=0.9R 计算得出的!书中r=0.9R 是真实平均火焰传播速度的位置,本题恰好一致而已。 6. 已知氢气与空气混合气体体积V1=9升,混气为当量比,初温t1=0O C ,初压 P1=0.1MPa ,一千摩尔氢气燃烧热为283918.1kJ/kmol ,水的汽化热为43931.8kJ/kmol ,氢气火焰传播速度Sl=335.3cm/s ,取热容比K=1.4,当混气进行绝热等容爆炸时,求以下各类参数: (1)爆炸温度t2,(2)爆炸压力P2, (3)升压时间,(4)平均升压速度,(5)爆炸威力指数,(6)爆炸总能量,(7)当t=5ms 时的瞬时压力。 7. 简述可燃气体爆炸参数的测量方法。 答:(1)静态可燃气爆炸试验 在爆炸室中预制一定浓度的可燃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压力为大气压,确保气体混合均匀

消防法规测试题

消防法规培训资料 一、消防法规 1、《消防法》的立法宗旨是什么? 制定《消防法》是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的消防工作,其宗旨有三个方面:一是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二是保护公民人身、公共财产和公民财产的安全,维护公共安全;三是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我国消防工作的方针是什么? 我国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就是把同火灾作斗争的两个基本手段——预防火灾和扑救火灾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际工作中,要把火灾预防放在首位,积极贯彻落实各项防火措施,力求防止火灾的发生,同时切实做好扑救火灾和各项准备工作,一旦发生火灾,能够及时发现、有效扑救,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一方针对我国的消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科学而准确地表达了“防”与“消”的辨证关系,反映了人们同火灾作斗争的客观规律,体现了我国消防工作的特色。 3、消防工作为什么要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 消防安全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以及每个人在消防安全方面各尽其责,是做好消防工作的经验总结。防火安全责任制对于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来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有领导责任,应当对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负责;对于一个单位来说,首先是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并在单位内部实行和落实逐级防火安全责任制。分管领导应当对分管工作范围内的消防安全工作负责,各部门、各班组负责人以及每个岗位的人员应当对自己管辖工作范围内的消防安全工作负责。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充分体现了消防工作的社会化特征,有利于调动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广大群众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消防安全意识,有利于提高全社会整体抗御火灾的能力。 4、单位和公民有哪些基本的消防义务? 单位和公民基本消防义务有:一是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不得损坏或擅自挪用、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不得埋压圈占消火栓,不得占用防火间距,不得堵塞消防通道;二是任何人发现火灾都应当立即报警,任何单位、个人都应当无偿为报警提供便利,不得阻拦报警,严禁谎报火警;三是任何单位、成年公民都有参加有组织的灭火工作的义务。 5、哪些建筑工程的消防设计应报送公安消防机构审核? 按照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需要进行消防设计的建筑工程,建筑单位应当将建筑工程的消防设计图纸及有关资料报送公安消防机构审核。因为消防设计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是建筑工程消防安全的源头。只有通过消防设计审核,监督执行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先天性火灾隐患。 6、哪些建筑工程必须经公安消防机构进行消防验收? 按照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需要进行消防设计的建筑工程竣工时,必须经公安消防机构进行消防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消防验收,主要是针对消防设计审核内容进行检查和必要的系统性能测试。 7、哪些场所在使用或者开业前要申报消防安全检查?歌舞厅、影剧院、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以及具有上述功能的综合性场所等公众聚集的场所,在使用或者开业前应当申报消防安全检查,经公安消防机构检查同意,方可使用或者开业。 公众聚集场的消防安全历来是消防监督管理的重点,这些场所一旦发生火灾,危害极大,极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影响社会稳定。对公众聚集场所或者开业前的消防监督检查的目的是进一步督促单位贯彻消防法规、健全消防安全制度,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各项消防安全措施,确保这些场所的安全。8、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居民住宅区的管理单位应当履行哪些消防安全职责? 《消防法》明确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制定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实行防

学习消防燃烧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消防燃烧学的心得体会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能够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是好课;让大多数甚至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相当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课,是最好的课;而不能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或不能让大多数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则是不好的课,是失掉了课堂教学价值的课学习。上王老师的课,我们不用担心听不懂或者听不会的情况,在她的课堂上能让每个学生在相当的程度上实现有效的学习。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而且赋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它关系到千百万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于祖国的未来。 这学期我们开设了《消防燃烧学》

这门课程,它是研究火灾的发生,发展和熄灭的基本规律,以及防火,防爆和灭火的一般原理的科学。在学习消防燃烧学的过程中,王老师让我们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我们自主的学习,不让任何一个同学掉队,也不让一个同学带着疑问走下课堂。 《消防燃烧学》是我们消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习《消防燃烧学》既可以使我们掌握各种物质燃烧的条件,防止火灾的发生,又可以使我们掌握物质爆炸规律,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还可以使我们掌握物质的燃烧规律和灭火条件,制定出有效的灭火方案,尽快将火灾扑灭,使火灾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武警学院作为我国消防高等教育的最高学府,在建院之初就开设了《消防燃烧学》课程,为防火工程专业、灭火工程专业和火灾调查专业的专业课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消防燃烧学》的学习,我受益匪浅,现将几点心得总结如下:

一、采用现代化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变易接受 《燃烧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公式、定理繁杂,很多知识点通过书本的阅读很难理解其深层次的内涵。但王老师没有照本宣科的枯燥,没有坚硬难懂的晦涩,她会用她抑扬顿挫的声音、富有解说力的言辞,借助相关软件来模拟和图像化的显示,告诉你火灾中隐藏的种种原理与规则,通过她的讲解书上那些恐怖的公式和大段的文字内容霎时变得简单和生动。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大家都愿意听她上课,还记得在学习斯蒂芬流的时候,内容难度大,又难懂,让大家一筹莫展,结果这种痛苦轻松的化解在她精辟翔实的解释里。她授课时从来不用看教材课件,无论什么内容都信手拈来,还可以将各种案例贯穿其中,广阔我们的视野。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她对消防燃烧学的知识结构和内容太熟悉了。她重视课堂上听

消防基础理论习题

消防基础理论习题 消防工作概述 1、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 2、火灾是一种常见的灾害,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火灾是人为造成的。 3、“防”和“消”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达到同一个目的 的两种手段。 4、消防工作的原则是“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 消防法规 1、我国的消防法规体系由消防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国务院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及消防 技术标准组成。 2、消防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地方性法规:《上海市消防条例》 国务院部委规章:《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公安部令第61号) 3、消防技术标准根据其性质可分为规范(又称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和标准两大类。 4、常用的建筑类规范主要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5、消防行政处罚是指:公安消防监督机构依法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违反消防行政管理秩序的 行为所给予的惩戒和制裁。 6、警告在消防行政处罚中主要适用于违反消防管理的行为轻微或者未造成实际危害后果的行为。 警告不同于一般的批评教育。 7、罚款是行政机关限令违法行为人在一定期限内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金钱的处罚形式。到期未交, 每日按罚款数额3%加处罚款。 8、行政拘留是公安机关对违反行政管理的人依法在一定时间内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行政处罚。 9、公安消防机关管辖的两种犯罪案件:失火罪、消防责任事故罪。 10、失火罪指行为人过失引起火灾,造成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 果,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11、失火罪的处刑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 役。 12、消防责任事故罪的处刑是: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 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燃烧学基础 1、任何物质发生燃烧,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和温度(引火源)。 2、需要说明的是,具备了燃烧的必要条件并不等于燃烧必然发生。 燃烧的充分条件是:一定的可燃物浓度,一定的氧气含量 一定的点火能量 3、燃烧有许多种类型,主要是闪燃、着火、自燃和爆炸等。 4、闪点:是判断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主要依据;是可燃性液体分类的依据。 5、根据闪点的高低,可以确定生产、加工、储存可燃性液体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别: 闪点<28℃的为甲类火险; 闪点在28--60℃的为乙类火险; 闪点≥60℃的为丙类火险。

燃烧学讲义第一章

第1章燃烧化学基础 1.1 燃烧的本质和条件 1.1.1 燃烧的本质 所谓燃烧,就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发烟的现象。燃烧区的温度很高,使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的存在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混有一些微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从本质上说,燃烧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但其放热、发光、发烟、伴有火焰等基本特征表明它不同于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果燃烧反应速度极快,则因高温条件下产生的气体和周围气体共同膨胀作用,使反应能量直接转变为机械功,在压力释放的同时产生强光、热和声响,这就是所谓的爆炸。它与燃烧没有本质差别,而是燃烧的常见表现形式。 现在,人们发现很多燃烧反应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通过游离基团和原子这些中间产物在瞬间进行的循环链式反应。这里,游离基的链锁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1.1.2 燃烧的条件及其在消防中的应用 1.1. 2.1 燃烧的条件 燃烧现象十分普遍,但其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作为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燃烧反应必须有氧化剂和还原剂参加,此外还要有引发燃烧的能源。 1.可燃物(还原剂) 不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也不论是金属还是非金属、无机物还是有机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它氧化剂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如氢气、乙炔、酒精、汽油、木材、纸张等。 2.助燃物(氧化剂) 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都叫做助燃物,如空气、氧气、氯气、氯酸钾、过氧化钠等。空气是最常见的助燃物,以后如无特别说明,可燃物的燃烧都是指

燃烧学习题答案

燃烧学习题答案: 第一章 1.解释下列基本概念: (1)燃烧: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或发烟的现象。 (2)火灾: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称为火灾。 (3)烟: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得产物中混有一些微小的颗粒,这时即形成“烟”。 (4)热容:在没有相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条件下,一定量的物质温度每升高一度所需要的热量。 (5)生成热:化学反应中由稳定单质反应生成某化合物时的反应热。 (6)标准燃烧热:在和指定温度下,1mol某物质完全燃烧时的恒压反应热。 (7)热值: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可燃物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 (8)低热值:可燃物中的水和氢燃烧生成的水以气态存在时的热值。 2.燃烧的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特征?举例说明这些特征. 燃烧的本质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特征是:放热、发光、发烟、伴有火焰。

3. 如何正确理解燃烧的条件?根据燃烧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防火和灭火方法? 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是燃烧的三要素,要发生燃烧燃烧,可燃物和助燃物要有一定的数量和浓度,点火源要有一定的温度和足够的热量。 根据燃烧条件,可以提出以下防火和灭火的方法: 防火方法:1.控制可燃物;2.隔绝空气;3.消除点火源 灭火方法:1.隔离法2.窒息法3.冷却法 4. 抑制法 8. 举例说明燃烧产物(包括烟)有哪些毒害作用?其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除了CO2和H2O 外,烟气中的其他成分都有一定的毒性、刺激性或腐蚀性。其危害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毒害性;2)减光性3)爆炸性 9.试求出在p =1atm 、T=273K 下,1公斤苯(C6H6)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 空气量。3 22 ,0,030.10104.2248129276.4104.22)32 32412(76.421.02 m O S H C V V O air =???? ? ??+?=??-++?== -- 10.已知木材的组成为:C-46%、%、%、%、%,问在p =1atm 、T=273K 下木材完全燃烧产物体积是多少?

《消防燃烧学》课程考试大纲

《消防燃烧学》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消防燃烧学 英文名称:Combustion Fundamentals of Fire 课程编号:04hzzyb506 课程类别:专业技术基础课 学 时:60 适用专业:消防指挥(普通本科) 考试总要求 本课程的考试目标是考查学生对《消防燃烧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常用火灾预防与控制技能的掌握情况,检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便于考查,将概念和理论的考试分为“了解”和“理解”两个层次,对方法和技能的考试要求分为“会”、“掌握”和“熟练掌握”三个层次。 考试内容与要求 要考查的《消防燃烧学》知识分为燃烧的化学基础、燃烧的物理基础、着火与灭火的基本理论、可燃气体的燃烧、可燃液体的燃烧和可燃固体的燃烧六部分。 一、燃烧的化学基础 (一)燃烧本质和条件 1.理解燃烧的本质; 2.掌握燃烧的条件及其在消防中的应用。 (二)燃烧反应速度方程 1.理解质量作用定律; 2.理解阿累尼乌斯公式; 3.掌握燃烧反应速度方程的推导。 (三)燃烧时空气需要量计算 1.掌握固体和液体可燃物理论空气需要量的计算方法; 2.掌握气体可燃物理论空气需要量的计算方法; 3.掌握实际空气需要量的计算方法。 (四)燃烧产物及其计算

1.了解燃烧产物的危害性; 2. 了解燃烧产物的基本概念; 3.了解燃烧产物的毒害作用; 4.掌握有关燃烧产物的计算。 (五)燃烧热及燃烧温度计算 1.了解燃烧温度的计算方法; 2. 了解热容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3.掌握燃烧热和热值的计算方法。 二、燃烧的物理基础 (一)热量传递概述 1.了解热传递的基本概念,掌握其遵循的基本定律; 2.了解热对流的基本概念,掌握其遵循的基本定律; 3.了解热辐射的基本概念,掌握其遵循的基本定律。 (二)热传导 1.了解非稳态导热的数值解法; 2.了解一维稳态导热和非稳态导热微分方程的建立和求解过程; 3.掌握导热微分方程式的理论推导及各种情况下的导热微分方程式的表达形式;4.掌握集总热容分析法及其应用条件。 (三)热对流 1.了解自然对流换热系数; 2.了解边界层的基本概念及存在原因; 3.理解强迫对流换热系数的推导过程。 (四)热辐射 1.了解热烟气和显光火焰辐射的特征; 2.了解热气和不显光火焰辐射的特征; 3.了解有关热辐射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 4.掌握物质表面间换热量的计算方法。 (五)物质的传递 1.了解物质扩散的基本概念及费克扩散定律的内容;

《消防燃烧学》函授试卷(七)

《消防燃烧学》函授试卷(七) (考试时间: 年 月) 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2分,共10分) 1、 摩尔燃烧热 2、空气供给系数 3、着火感应期 4、临界氧气浓度线 5、阻燃剂 二、填空题 (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括号内。每空1分,共20分。) 1、与水作用发生自燃的物质,其反应特点是( )和( )。 2、混气密度( ),爆轰波波速( )。 3、粉尘爆炸下限( )g.m -3,粉尘爆炸上限( )kg.m -3。 4、气体流速越大,管的横截面积越大,层流扩散火焰高度( )。 5、当油罐直径小于0.03m 时,随罐径增加,液体燃烧速度( );当油罐直径在0.03至1m 之间时,随罐径增加,液体燃烧速度( );当油罐直径大于1m 时,随罐径增加,液体燃烧速度( )。 6、丙烷自燃点( )丙醇;乙烷自燃点( )乙烯。 7、火焰在固体表面持续燃烧的热平衡条件( )。 8、着火方式有( )、( )两种。 9、在电火花引燃可燃混气时,密度( ),活化能( ),混气初温( ),可燃气越易引燃。 10、生产储存时,爆炸下限( )的可燃气体的火险类别为甲类;爆炸下限( )的可燃气体的火险类别为乙类。 三、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填在括号中。每小题2分,共12分) 1、可燃气燃烧时,可燃气、氧浓度越高,燃烧速度( )。 A.越慢 B.越快 C.不变 2、φ=0时,链锁反应的反应速度( )。 A.趋于某一定值 B.以线型增加 C.以指数增加 3、火焰沿固体表面以指数传播时,火焰是( )。 A.垂直向下传播 B.垂直向上传播 C.沿水平传播 D.与水平方向成45o传播 4、对于烷烃系列,可燃气摩尔燃烧热越大,其爆炸下限( )。 A.越高 B.越低 C.不变 5、原油热波传播速度一般( )。 A.大于原油燃烧线速度

消防燃烧学燃烧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题库

内容摘要:1、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将于(A)正式实施。A、2009年5月1日B、2009年8月1日C、2009年9月1日2、下列(AE)火灾可以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A、含碳固体可燃物B、易燃液体C、可燃气体D、可燃金属E、带电物体燃烧3、下列(ABCD)情况容易导致电气线路火灾?... 1、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将于(A)正式实施。 A、2009年5月1日 B、2009年8月1日 C、2009年9月1日 2、下列(AE)火灾可以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A、含碳固体可燃物 B、易燃液体 C、可燃气体 D、可燃金属 E、带电物体燃烧 3、下列(ABCD)情况容易导致电气线路火灾? A、用金属线捆扎绝缘导线或把绝缘导线挂在钉子上。 B、电源过电压。 C、带电作业。 D、在线路上接入过多或功率过大的电气设备,超过了电气线路的负载能力。 E、连接点由于热作用或长期震动使接头松动。 F、用铜丝、铁丝代替熔断器的熔丝。 3、在设有车间或仓库的建筑内(B)宿舍。 A、不得设置员工 B、严禁设置 C、不得设置员工集体 D、经当地公安消防机构批准后,可以设置 4、发生火灾被火围困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CDE)。 A、采用毛巾、口罩蒙鼻,匍匐撤离。 B、进入电梯,乘电梯到底层。 C、利用身边的绳索或床单、窗帘、衣服等自制简易救生绳。 D、关紧迎火的门窗,打开背火的门窗,用湿毛巾或湿布塞堵门缝或用水浸湿棉被蒙上门窗。 E、白天,向窗外晃动鲜艳衣物,或外抛轻型晃眼的东西;晚上,用手电筒不停地在窗口闪动或敲击东西,吸引救援者的注意。 5、下列对新《消防法》的理解,你认为正确的是(C)。 A、在没有发生火灾的时候,消防设施可以作为它用。 B、因特殊情况需要使用明火作业的,可以先动火再补办审批手续。 C、任何单位、个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 D、因发展经济的需要,建设单位可以边设计、边施工、边办理相关的消防手续。 6、根据刑法规定,失火罪处以(C)年有期徒刑。 A、1—3年 B、3—5年 C、3—7年 D、5—7年 7、火场中防止烟气危害最简单的方法是(BC)。 A、跳楼或窗口逃生 B、用毛巾或衣服捂住口鼻 C、低姿势沿疏散通道逃生 8、灭火器压力表用红、黄、绿三色表示压力情况,当指针指在绿色区域表示(A)。 A、正常 B、偏低 C、偏高

《消防燃烧学》讲义(DOC)

第一部分绪论 第一节前言 一、《消防燃烧学》课程的形成与发展背景 所谓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就是火灾,它是最常见的灾害之一。消防燃烧学是研究火灾的发生、发展和熄灭的基本规律,以及防火、防爆和灭火的一般原理的科学。 现在在世界范围内,不仅火灾发生的频率增加,而且火灾向着多样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由其引起的直接损失及其防治费用均呈上升趋势。仅在我国,每年发生火灾十几万起,有6 千人死于火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 亿以上。因此,预防和控制火灾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了预防和控制火灾,不仅要增加监测和扑救的人力和装备,更要研究火灾燃烧发生、发展和熄灭的基本规律及防火、防爆和灭火的一般原理,把火灾防治建立在对火灾燃烧过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为火灾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理论指导和基础数据,以不断适应当今消防科技发展进程中火灾认识科学化和火灾预防与控制工程化这一深刻变革,顺应新形势下消防工作对高素质、专家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所有这些,为《消防燃烧学》课程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现实背景。 二、《消防燃烧学》课程的主要内容 1、物理、化学基础——包括燃烧反应速度、热量传递和物质传递理论以及燃烧有关参数的计算等内容。 2、着火、灭火理论——包括可燃物着火方式、热着火理论、链锁反应理论、着火和灭火条件、着火感应期、最小引燃能以及火焰传播等内容。 3、可燃物质燃烧特点——包括可燃气体爆炸条件、爆轰理论、有关参量计算及其预防措施;可燃液体闪燃规律、石油及其产品着火后的沸溢和喷溅问题;可燃固体的燃烧模式、阻燃机理、粉尘和火炸药爆炸问题。 4、室内火灾燃烧特征——包括室内火灾燃烧的主要特点、发展阶段、轰燃的本质与特点、烟气的流动特征、室内火灾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火灾模化相似理论等。

燃烧学讲义第一章

燃烧学讲义第一章-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第1章燃烧化学基础 燃烧的本质和条件 1.1.1 燃烧的本质 所谓燃烧,就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发烟的现象。燃烧区的温度很高,使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的存在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混有一些微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从本质上说,燃烧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但其放热、发光、发烟、伴有火焰等基本特征表明它不同于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果燃烧反应速度极快,则因高温条件下产生的气体和周围气体共同膨胀作用,使反应能量直接转变为机械功,在压力释放的同时产生强光、热和声响,这就是所谓的爆炸。它与燃烧没有本质差别,而是燃烧的常见表现形式。 现在,人们发现很多燃烧反应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通过游离基团和原子这些中间产物在瞬间进行的循环链式反应。这里,游离基的链锁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1.1.2 燃烧的条件及其在消防中的应用 1.1. 2.1 燃烧的条件 燃烧现象十分普遍,但其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作为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燃烧反应必须有氧化剂和还原剂参加,此外还要有引发燃烧的能源。 1.可燃物(还原剂) 不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也不论是金属还是非金属、无机物还是有机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它氧化剂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如氢气、乙炔、酒精、汽油、木材、纸张等。 2.助燃物(氧化剂) 2

最新燃烧学考试题

一、请解释下面的基本概念 1. 燃烧: 是指可燃物跟助燃物(氧化剂)发生的剧烈的一种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4. 显光火焰的热损失机理 5. 烟囱效应:这种垂直的围护物中,由于气体对流对流,促使烟尘和热气流向上流动的效应,称为“烟囱效应”。 6. 引燃:引燃又称为强迫着火或点燃,是指由于从外部能源(如电热线圈、电火花、 炽热质点、点火火焰等)得到能量,使混气局部范围受到强烈加热而着火 8. 燃烧速度:单位容积内,单位时间完全燃烧掉的燃料量 9. 通风因子:A 为通风口的面积,m 2,H 为通风口自身的高度,m ;基本参数 A 成为 通风因子 10. 空气消耗系数:烧所消耗的实际空气量与理论空气量之比定义为空气消耗系数将可燃 物完全燃烧 11. 燃烧热: 燃烧反应中可燃物与助燃物作用生成稳定产物时的反应热称为燃烧热 12. 热值: 热值是指单位质量(或体积)的燃料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 14. 自燃: 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称为自燃 15. 斯蒂芬流:在燃烧问题中,高温气流与其相邻的液体或固体物质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分界面 16. 火焰传播机理:依靠导热和分子扩散使未燃混合气温度升高,并进 入反应区而引起化学反应,导致火焰传播 17. 粉尘爆炸:可燃物质呈粉状或雾状而飞散在空气中遇火源而发生的爆炸称为粉尘爆炸 18. 阴燃:只冒烟而无火焰的燃烧现象 19. 闪点: 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液体表面能够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 20. 可燃液体爆炸温度极限:蒸气爆炸浓度上、下限所对应的液体温度称为可燃液体的爆炸温度上、下限 21. 反应速率: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 24. 异相燃烧: 液体或固体燃料和气态氧化剂的燃烧 25. 理论火焰温度 (1)可燃物与空气按化学计量比配比; (2)完全燃烧; (3)绝热等压燃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