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喜剧小品中的语言幽默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5
胡椒面小品深度解析胡椒面小品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幽默诙谐、讽刺夸张的手法,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本文将对胡椒面小品进行深度解析,带您领略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一、胡椒面小品的起源与发展胡椒面小品起源于我国北方,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当时,民间艺人在街头巷尾表演这类节目,以逗乐观众,传递信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胡椒面小品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二、胡椒面小品的艺术特点1.幽默诙谐:胡椒面小品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和表情,令人忍俊不禁,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
2.讽刺夸张:胡椒面小品通过对人物、事件的讽刺和夸张,揭示社会现象,反映人们的生活状态。
3.短小精悍:胡椒面小品篇幅较短,结构紧凑,寓意深刻,易于传播和接受。
4.群众性强:胡椒面小品内容贴近生活,反映民间疾苦,具有很高的群众基础。
三、胡椒面小品的表演技巧1.语言幽默:表演者需要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使观众产生共鸣。
2.表情生动:表演者通过丰富的表情,展现人物性格,增强喜剧效果。
3.动作夸张:表演者通过夸张的动作,突出人物特点,增强节目的趣味性。
4.声音模仿:表演者模仿各种声音,如动物叫声、乐器声等,为节目增色添彩。
四、胡椒面小品的现实意义胡椒面小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反映了我国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它既能给人带来欢乐,又能启发人们思考,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1.揭示社会现象:胡椒面小品通过讽刺、夸张等手法,揭示社会现象,引导人们关注现实问题。
2.传递正能量:胡椒面小品倡导真善美,传递正能量,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娱乐大众:胡椒面小品为观众提供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娱乐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总之,胡椒面小品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幽默诙谐、讽刺夸张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沈氏语言在小品里的分析沈氏语言是中国著名喜剧演员沈腾创造的一种虚构语言,被广泛应用于他的小品表演之中。
沈氏语言其实是一种以普通话为基础,结合了方言、俚语、网络语言和土味情话等元素的混合语言。
沈氏语言的特点在于它具有独特的音韵、韵律和幽默感,能够引发观众的笑点和共鸣。
在小品表演中,沈氏语言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使得沈腾的表演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与观众产生共鸣。
首先,沈氏语言的音韵和韵律非常独特。
通过使用地方方言、外语、乡土音等多元音,在普通话基础上增加音节数量和音节延长,造成了一种特殊的语音韵律。
这种音韵和韵律的变化为小品增添了节奏感和幽默感,使得表演更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
观众在聆听和感受这种独特的音韵和韵律时,会产生一种愉悦感和好奇心,从而更容易被小品所吸引。
其次,沈氏语言擅长运用方言、俚语和网络语言等元素。
沈腾通过揉合和运用不同地域的方言,如京腔、山东腔、四川腔等,使得语言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他大胆地引入俚语和网络语言,用在不同的情境和角色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这种在语言上的巧妙转化给小品增添了不少幽默元素,使得观众在笑声中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表演内容。
此外,沈氏语言在运用土味情话中也大有特色。
沈腾利用具有土味、俗气的情话进行表演,营造出一种搞笑、低俗的氛围。
这种对土味、俗气的运用让观众产生突破常规的反差感和笑点,并带来一种独特的效果。
虽然土味情话属于一种低级的幽默方式,但在沈氏语言的运用下,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欢笑。
最后,沈氏语言的成功也离不开沈腾个人的表演魅力和表演技巧。
他通过语音、肢体等多种方式的把控,将沈氏语言和具体表演场景相结合,使得语言变得更生动、更贴合剧情,也更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
而沈腾出色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表情演绎使得沈氏语言更加活灵活现,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个鲜活的角色和故事,提升了整个小品表演的质量。
综上所述,沈氏语言在小品表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以特殊的音韵、韵律和幽默感为特点,通过运用方言、俚语、网络语言和土味情话等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喜剧小品中的幽默与实现方式修改版文献综述第一篇:喜剧小品中的幽默与实现方式修改版文献综述喜剧小品中幽默语的实现方式文献宗述汉语言文学专业08级3班万永凡指导老师:黄力华摘要:研究喜剧小品中幽默语的实现方式是因为幽默是喜剧小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幽默是能成为喜剧小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研究其中幽默语的实现方式有利于在喜剧小品中创造更多的幽默,有利于观众对其中幽默的理解,也有利于让生活中充满幽默。
本文主要是结合国内外一些研究者对这一论题的研究及其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目前学者主要是从语用学和语音学两方面来分析喜剧小品中幽默语的实现方式。
关键词:喜剧小品、幽默、语用、语音本文主要结合国内外一些研究者对这一论题的研究及其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从语用学和语音学两方面来分析喜剧小品中幽默语的实现方式。
语用学主要是从指示语、预设、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言语行为等角度来分析,语音学主要是从同韵相协、谐音别解、飞白生趣、停连转义、方音谐趣等角度来分析。
1、喜剧小品幽默语言的语用分析幽默是一种巧妙的语言方法,其特性使用曲折、含蓄的方式表达使人领悟。
现阶段很多研究者都对这一论题做出过分析,关于喜剧小品幽默语言的语用分析他们主要是从指示语、预设、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言语行为等角度来分析,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1指示语转换不当造成幽默效果指示语指话语中跟语境相联系的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也就是说涉及话语所谈论的事物、事件以及它们在时空中的存在方式、运动方式等问题。
在喜剧小品中就常常出现由于误解指示内容而产生的幽默。
1.2、巧用预设造成幽默效果从语用的角度看,预设具有已知性,是已知信息。
在篇章话语中预设具有以先行语句为后续语句提供已知信息的作用。
在戏剧小品中,喜剧人物往往利用预设来设置陷阱,有意违背常规预设,让观众在意料之外爆笑不已。
利用预设造成幽默的方式有: 说出无须说出的预设;有意违反预设的规约性;1.3违反合作原则来产生幽默效果会话合作原则是由格莱斯提出的。
创作幽默小品的技巧与窍门幽默小品是一种以幽默方式表达的短小故事或段落,常见于喜剧演出、相声等娱乐节目。
它通过夸张、对比、讽刺等手法,给人带来欢乐和笑声。
创作幽默小品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窍门,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夸张手法夸张是幽默小品中常用的手法之一,通过夸大描述或行为来博取观众的笑声。
可以运用夸张来渲染情节,增加喜剧效果。
例如,描述一个人的表情、动作或者事情发生的情景时,可以将其夸张化,使之超出常理。
这样做既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又能制造出喜剧冲突,来达到幽默效果。
二、对比手法对比是幽默小品中常用的另一种手法,通过对比来制造出笑料。
对比可以体现在人物形象、语言对话、情节安排等方面。
比如,可以刻画两个完全相反的人物形象,让他们在故事中发生冲突或者互动,从而引起观众的笑声。
又或者可以让一个人说出与实际相反的话,创造出对比效果。
三、讽刺手法讽刺是幽默小品中常用的一种手法,通过嘲笑和讽刺来达到幽默效果。
可以拿一个普通的事件或者现象来进行讽刺,通过反讽来引起观众的笑声。
讽刺手法要注意措辞,不可过于刻薄或恶意,以免冒犯观众。
四、反转手法反转手法是创作幽默小品中的一种常用技巧。
通过改变情节、解决问题或者改变人物形象来达到意外的效果。
例如,让一个看似小聪明的人在故事结局处落个人物出丑、遭到嘲笑的下场,带给观众截然相反的意外结果,引发笑声。
五、打趣自己创作幽默小品时,可以运用自嘲的手法,将自己的弱点或者失误变成笑料。
打趣自己既能展示幽默感,又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但需要注意的是,自嘲要适度,不能过分自贬,以免给观众留下消极的印象。
六、注意节奏和语言表达创作幽默小品时,要注意掌握好节奏和语言表达,使故事情节紧凑有趣,语言简练幽默。
可以通过选用生动形象的词语、利用谐音、针对时事等方式来增强幽默效果。
另外,要注意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专业化的语言,以确保观众能够理解和接受。
小结:创作幽默小品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窍门,可以运用夸张、对比、讽刺、反转等手法来制造笑料。
小品剧本的幽默艺术小品剧本作为一种小型戏剧形式,以其简短的篇幅和幽默风格,深受观众喜爱。
它通过夸张、对比、讽刺等手法,展现出了独特的幽默艺术。
下面将从角色塑造、情节设置和语言运用三个方面探讨小品剧本的幽默艺术。
一、角色塑造小品剧本中的角色塑造是营造幽默效果的重要手段。
通常情况下,小品剧本中的角色形象都以夸张和滑稽为特点。
通过夸张手法,使角色形象更加生动有趣,令观众产生共鸣。
比如,在一部小品剧本中,男主角是一个自诩为“天才”的人,但实际上他并不具备什么真正的才华。
他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自吹自擂,但在关键时刻总是失败。
这种对比手法让人感到滑稽可笑,引发了观众的笑声。
此外,小品剧本还通过对比手法来塑造角色形象。
比如,在一段对话中,两位角色一个念念不忘自己的“钱袋子”,一个则为了每天的生活费苦苦打拼。
这种对比让观众产生爆笑的效果,从而达到幽默的目的。
二、情节设置小品剧本的情节设置是幽默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巧妙地设置情节,可以使故事更加荒诞可笑,引发观众的笑声。
比如,在一部小品剧本中,男主角为了追求女主角,决定报考警校。
但他的身体条件并不符合报考要求,于是他想出了一个让人捧腹大笑的“绝招”——用自己的方式通过面试。
他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做出各种奇怪的动作,让观众忍俊不禁。
此外,在小品剧本中,人物之间的误会和误操作也常常带来幽默效果。
比如,两位角色在繁忙的人群中相遇,由于衣着相似,被误认为是亲戚。
他们为了让对方相信自己是亲戚,互相“夸大其词”,说出一些滑稽可笑的事情,引得观众捧腹大笑。
三、语言运用小品剧本的语言运用也是营造幽默效果的重要手段。
通过巧妙地运用语言,可以使观众在笑声中体会到剧本的幽默。
比如,在一部小品剧本中,女主角想为男主角做一顿丰盛的晚餐,但她并不擅长烹饪。
于是她在厨房里摆弄了许多炒菜、煮汤的动作,但最后做出来的菜品味道却是一塌糊涂。
这时,男主角尝了一口,面带微笑地说:“很具有创意的味道!”这种讽刺和反讽的语言运用,让观众感到幽默可笑。
赵氏小品言语“移植"的幽默艺术邓梦兰(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擒要:赵氏小品已是家喻户晓。
深得人们的喜爱,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它独具个性的言语幽默.文章从五个方面分析了赵民小品移植的幽默艺术。
关键词:赵氏小品;言语当反;移植。
幽默”是指运用趣味性强、能忍人发笑的语言.从中潜寓着意味深长的和思想内涵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正如谭达人先生所言:“幽默就像我们日常所见到的喜剧.是由人为着一定目的而创制的能引人发笑的作品.”伸H)语言的幽默艺术是通过语言各要素的变异使用生发出来的。
在赵氏小品言语幽默的多种表现手法中.移植正是以其超常规的语言组合来创造幽默,释放幽默元素,给人以新鲜活泼,妙趣横生而又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艺术美感。
一.贬词褒用在赵氏小品中特意在该用褒义词的地方用贬义词.实行贬词褒用,以取得一种诙谐风趣的效果.这是临时移植词语的感情色彩所获得的幽默。
(I)赵:大事儿一年干老了,香港回归、三峡治水、十五大召开、速一年把你忙……这也不是他干的啊?高:那不对啊。
他给发过精神哪!赵:对.你一发神经.我们都干疯了。
范:我发什么神经,我呀?(<拜年>)农民赵老蔫和其妻高老婆子为了来年继续承包鱼塘.特意去给范乡长拜年,老两口极力跟乡长套近乎。
说好话,没想到说出了乡长发神经,在需用褒义词的地方用了贬义词。
移植词语的感情色彩,让人捧腹。
二.古词今用有些过去的常用词到今天就有可能成为历史词.而赵氏小品就常利用这种富有时代色彩的历史词语作文章.即古词今用。
临时移植词语的时代色彩以获得幽默。
(2)范:您老是那个养鱼大王赵老蔫吧?赵:正是.陛下!范:你一进来我兢认出来你了。
赵:妈呀.乡长把我认出来了!(‘拜年》)。
陛下”指对君主的尊称。
已成为历史词.在跟乡长对话中出现,且出自一个农村老太爷之口,很是滑稽。
三.庄词谐用故意将具有书面色彩的词临时活用过来.使。
雅”和。
俗”、。
庄重”与“浅显”不协调地组合在一起。
造成强烈的反差,幽默则油然而生。
喜剧小品语言模因类型研究近年来,喜剧小品的观众越来越多,它的表演技巧和内容也变得日益丰富多彩,成为一种深受欢迎的艺术形式。
而喜剧小品的主要特征在于它的语言点睛,从立意、表达到技巧,都是喜剧小品的一大要素。
本文将通过对喜剧小品语言模式类型的研究,来论证它所具备的语言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在语言文化中的特殊意义。
首先,喜剧小品类型的语言模式和表达方式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幽默模式,二是搞怪模式,三是情节模式。
幽默模式,其特色在于言语的巧妙设计,由两个异常表达形成的冲突使观众在乐趣中产生创新的想法。
通常这类模式的台词会用智慧、拐弯抹角的语言进行对比,又或者藉由反语,说出言辞有反差的,甚至形成反话的内容,使用言辞营造出诡诈有趣而又不失精辟的气氛,受观众欢迎程度最高。
搞怪模式则是以古怪的、前所未有的大胆表达为主。
它以古怪状态、违和感为主要结构,利用虚构出来不存在的元素进行对比,以事物之间无法连接的状态来表述,以一种被动的态度给观众以体验。
通过表现出古怪的逻辑,以一种刻意的偏见进行的表达,搞怪模式可以让观众在这种引人入胜的想象中产生愉悦,引发共鸣。
最后一种模式是情节模式,其特色在于语言表达贴近实际,但又能将事情诙谐地表达出来。
它不但可以从一个简单抽象的场景中营造出强大的情绪,也能娓娓道来生活中的真实状况,以真挚的角色让观众参与其中,感受到事情的精髓,使得事情有意义。
此外,小品中的语言创新也具有语言文化的特殊意义。
在古代,常见的文学形式如竹简或布谱传递的语言,强调的是特定的约定俗成的语言,而小品则是一种主观化、表达主义的文学形式,更加看重自由而随意的表达,重视个性、明快和创新。
从策划到表演,小品都以自身的特点来突出语言文化的独特性,每一句台词都有其丰富的情感,以及丰富多彩的艺术美。
总而言之,小品语言模式类型的研究可以揭示小品台词在语言文化中的特殊性。
它的语言特点包括:幽默模式的巧妙设计;搞怪模式的古怪表达;情节模式的真挚表达;及它们在语言文化中的独特性。
从关联理论解读小品《不差钱》中的幽默喜剧小品作为独有的艺术形式,凭借其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和表演者丰富的肢体动作,为观众所喜闻乐见。
本文拟从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出发,分析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的经典台词,阐释该小品取得幽默效果的原因。
标签:《不差钱》关联理论幽默一、引言较之2010年春晚赵本山的压轴小品《捐助》,2009年其小品《不差钱》明显更受欢迎。
《不差钱》捧红了“小沈阳”,使其成为“星光大道”“梦想舞台”等众多娱乐节目竞相模仿的经典,其台词甚至多次被直接套用为某些广告词。
小品《不差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构思巧妙的台词。
之前不少学者对赵本山小品的语言特点进行过分析(如《赵本山小品的语言修辞艺术》《赵本山小品的语言风格》《赵本山小品语言表达手段略述》《赵本山小品中幽默言语的认知研究》《语言的游戏和狂欢》)。
然而,小品《不差钱》所制造的幽默效果不仅来自于台词本身,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台词所传递的“言外之意”。
本文拟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分析小品《不差钱》是如何传递言外之意,并达到幽默效果的。
二、关联理论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系统地提出了关联理论。
语言的交际过程是一个推理过程。
关联理论首先把交际归属为认知活动,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
交际是否成功,取决于交际双方对彼此的认知环境是否能够互显(mutually manifest)。
认知环境就是交际双方共处的世界,相互显映是指交际双方对某一事实或共同的话题都明了。
共处的认知环境越大,相互显映的可能性就越大。
认知的因素众多,既涉及交际时的客观情景因素,也包括交际双方的主观心理因素、交际个体的不同地位在感知能力或认知能力以及记忆能力上的差别等。
喜剧小品《不差钱》中的经典对白通过对关联理论的应用使人出乎意料地体味到幽默的无限情趣,起到了非同一般的表达效果。
三、关联理论在《不差钱》幽默语言中的解释力关联理论在分析交际言语,尤其在对幽默言语的解读过程中的解释力非常强大。
小品中的语言艺术小品作为一种相对短小的戏剧形式,常常依靠精炼的语言和表演来展现其魅力。
在小品中,语言艺术的运用尤为关键,它可以增加小品的趣味性和观赏性,使观众更加容易理解小品所传达的信息。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步骤阐述小品中的语言艺术。
1.用词准确简洁小品中的语言应该精简准确,突显出一个角色的个性和特点。
语言方式应该和角色形象相吻合,例如说话方式和语气等可以根据情境和人物设定而变化。
用词应该注意准确性,不要出现偏差,才能让故事更加逼真,情节更加生动。
2.运用夸张手法在小品中,夸张手法经常被使用,可以增加观众的乐趣,使情节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说表情和动作方面的夸张,可以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适当的降低杆度,运用一些幽默诙谐的语言,也可以使观众不断感到新鲜和有趣,更容易融入剧情当中。
3.运用比喻和隐喻在小品中,比喻和隐喻可以更加生动地表现出情境和人物形象。
比如说,在表现一个爱情故事时,可以运用花为隐喻,贯穿始终的将爱情与花相结合,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剧情的内涵。
这种表现方式不仅可以使观众的联想能力得到锻炼,也能让情节更加具有深度和内涵。
4.运用对话对话是小品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对话中应该注意语言的真实性和自然性,通过对话来描绘角色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不断提升观众的兴趣。
另外,要注意角色身份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地人物形象塑造和台词编写,让观众更加容易区分人物。
总之,小品中的语言艺术非常重要,通过精炼准确的语言和表演,可以更好地向观众传达故事情感,让观众融入其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度和内涵。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注意语言运用的艺术,这对于我们的交际和表达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喜剧幽默语言风格要素简析论文喜剧幽默语言风格要素简析论文(一)由人物身份和性格不同造成的幽默我们先从剧中人物的身份背景和性格上来分析。
Sheldon是一个超高智商、超低情商的理论物理学家,极其率真却因此有时显得非常刻薄,他不擅长与人交流,是一个有严重强迫症的完美主义者。
Leonard是一个拥有高智商和相对正常情商的实验物理学家,个子不高却为人热心,默默喜欢女邻居Penny。
Howard是应用物理系的科学家,犹太人,有较高的语言天赋,但好色、自恋,有时内心敏感脆弱。
Rajesh是天文物理学家,印度人,说着浓重印度口音的英语,有着严重异性社交障碍,喝酒后才能正常与女性说话。
Penny是一个美丽性感、活泼开朗的女生,虽然智商普通,但情商较高,拥有正常的社交能力,是四个宅男的邻居与朋友。
由于人物身份背景、性格的相同部分——高智商宅男、邻居、朋友,以及人物身份性格的不同部分——不同智商、情商、能力、性别,从而产生了独特的幽默风格和丰富的戏剧冲突,为由此给观众带来的喜剧效果做了重要铺垫。
观众通过对角色的身份和性格的了解,在剧情中又得到进一步确认,因而观众们在剧中人物发生戏剧冲突的时候并不会感到意外,并且能够会心一笑。
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背景的不同,智商、情商的不同,导致人物角色之间的交流充满不确定性以及不对等性。
不同身份的人物在语言风格和语言用词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进一步体现了人物性格上的反差,因此当角色之间交流障碍产生、互相不懂得对方话语真实含义的时候,理解出现偏差,也会形成一种幽默效果。
(二)由语言要素产生的幽默效果从剧中语言的要素——说话节奏、风格、语音语调、内容来看,人物在表述行为思想要符合故事人物身份、个性。
就Sheldon而言,语言用词中有很多专业术语,话语充满科学道理,相对晦涩难懂,语速较快,语句过长,加之不懂人情世故和有着严重的强迫症,有时与他人交流有不自觉的讽刺意味,使得他人感到尴尬或郁闷。
小品剧本的幽默奇思技巧一、引言小品剧本是一种以幽默和夸张为主题的戏剧形式,通过短小的情节和精彩的表演来引发观众的笑声。
在创作小品剧本时,除了要有足够的幽默元素外,还需要一些奇思妙想的技巧来让剧本更加有趣。
本文将分享一些小品剧本创作中可以使用的幽默奇思技巧。
二、人物设定1.对比冲突在小品剧本中,通过设置对比明显的人物角色,可以带来笑点。
例如,一个非常严肃认真的人和一个非常搞笑的人在同一场景中产生冲突,观众会觉得非常有趣。
对比冲突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剧本中人物角色的差异,从而引发笑声。
2.荒诞背景创造一个荒诞的背景设定,让人物在这个背景下产生各种滑稽的情节。
例如,把一个平凡的家庭生活安排在一个不可能发生的环境中,或者将动物角色赋予人类思维和行为,都可以为剧本增加幽默元素。
3.社会角色扭曲对于小品剧本来说,对社会角色的夸张和扭曲也是常用的奇思技巧。
通过设置一个与某个职业或社会角色相关的荒谬情境,观众可以从中捕捉到有趣的因素。
例如,一名警察会突然变得非常胆小怕事,或者一个非常虚伪的政客会在不经意间暴露真实的一面。
三、情节悬念1.双关语双关语是小品剧本中常用的幽默技巧之一。
通过使用一个词或短语,使其具有多重含义,引发观众的联想和解读,达到幽默效果。
例如,在一个场景中,一个人问另一个人:“你能帮我一个小忙吗?”另一个人回答:“当然,我是个小人,所以只帮小忙。
”观众在听到这个回答时会联想到“小人”的另一种含义,从而产生共鸣和笑声。
2.突发奇想的剧情转折在小品剧本中,突发奇想的剧情转折有助于制造悬念和惊喜,增加观众的笑点。
例如,可以设置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或者在高潮部分出现一个荒诞可笑的情节,使观众在剧情发展时感到意外和惊喜。
四、语言表达1.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的修辞手法是小品剧本中常用的语言表达技巧。
通过夸大某种情感或事物的特征,例如使用夸张的形容词或副词,可以让观众更加容易理解并引发笑声。
例如,描述一个人的“瘦得只剩皮包骨头”或者某个地方“热得可以煎蛋”。
浅谈赵本山小品的方言特色本文以赵本山历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所有小品为研究对象,浅析了赵本山小品中的东北方言特色。
标签:赵本山小品;语言赵本山小品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以东北方言为主要用语。
东北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华北-东北次方言,虽有其自身的发音特点,但依旧是北方方言,在语音上与普通话相差不大,其他方言区的人大体能够听得明白。
东北方言的使用使赵本山小品可以最大限度地凸顯东北地域特色,并散发出浓烈的、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使得韵味诙谐,感染观众。
一、平翘舌混用在东北方言中平翘舌不分是东北方言在语音上的一大特色。
这种平翘舌不分,在东北方言区内,没有辨别词义的作用。
而赵本山在利用东北方言进行小品表演时,保留东北方言的这一特色,在用普通话表演时故意不分平翘舌,使得其小品既具有东北特色,又增加了语言的幽默感。
例如赵本山小品《不差钱》中赵本山回复小沈阳说:“不是,我不是大白条,不差钱,有钱。
给!”中的“差”字。
在普通话中“差”字声母为翘舌音[ t? ],赵本山的小品中则变为平舌音[ ts ]。
再比如2000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赵本山同搭档宋丹丹的小品《钟点工》中。
宋丹丹开场白:“有人花钱吃喝,有人花钱点歌、有人花钱美容,有人花钱按摩,今儿我雇个好活,有人花钱,雇我陪人儿唠嗑。
”这其中的“吃”和“容”都是平翘舌在赵本山小品混用的典型。
其中“吃”普通话中声母为翘舌音[ t? ],而在此则变为平舌音[ ts ]。
二、儿化音较重在东北方言中儿化音是赵本山运用在小品中的主要特点之一,从而使得小品语言朴实、生动、不做作。
众多赵本山小品中的昵称、名字都带有很重的儿化音,例:小辣椒儿、老牛头儿、徐老蔫儿、马丫儿。
《相亲》中,徐老蔫开场对白:“你说我儿子净整着格路事儿,让我这当爹的提他相媳妇儿。
你说现在都啥年代了。
我这当老人的跟着掺和啥劲儿?我说不来吧,他就跟我怄气儿。
俺这孩子哪点儿都好,旧是有点儿驴脾气儿。
这也不怪他,我也这味儿。
浅析赵本山小品《钟点工》的言语幽默作者:史丽峰来源:《速读·中旬》2014年第08期摘要:赵本山的喜剧小品妇孺皆知、蜚声海外,有“喜剧之王”之誉。
本文以赵本山的小品《钟点工》为例,试图运用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来谈谈其产生的言语幽默效果。
关键词: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言语幽默一、引言喜剧小品一直是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以诙谐幽默、讽刺滑稽的特点和寓有表现力的语言打动了亿万观众的心。
赵本山曾连续十五年以其独具特色的小品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蝉联冠军,荣获“喜剧之王”“小品王”“东方卓别林”等美誉。
赵本山的小品经常给观众带来幽默和智慧的愉悦的享受,其幽默层出不穷,使人百看不厌,堪称经典。
2000年春晚上,赵本山与宋丹丹演绎的小品《钟点工》,以其幽默和搞笑折服了广大观众的心,其经典话语“你脱了我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仍然经久不衰,脍炙人口。
本文以赵本山的小品《钟点工》为例,试图运用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来谈谈其产生的言语幽默效果。
二、从合作原则的视角浅谈《钟点工》的言语幽默1 .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合作原则”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赖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出的。
格赖斯认为,在人们交际过程中,对话双方似乎在有意无意地遵循着某一原则,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交际任务。
因此,格赖斯(H.P Grice)提出了会话中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简称CP)。
格莱斯在“Logic and Conversation” (1975)一文中认为人们在谈话中遵守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每个范畴又包括一条准则和一些次准则,即:A)量的准则(The Maxim of Quantity)a)所说的话应该满足交际所需的信息量b)所说的话不应超出交际所需的信息量B)质的准则(The Maxim of Quality)a)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b)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C)关系准则(The Maxim of Relation)说话要有关联 D)方式准则(The Maxim of Manner)说话要清楚、明了a)避免晦涩 b)避免歧义 c)简炼d)井井有条2 .违反合作原则产生的小品幽默然而,人们在实际言语交际中,并非总是遵守“合作原则”,出于需要,人们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
什么是幽默?幽默是英文humor的音译。
在英文中是“会心的微笑”,“谑而不虐”,“非低级趣味的诙谐”等意义。
在口才艺术中,幽默则是运用意味深长的语言再现现实生活中喜剧性的特征和现象来传递某种特殊信息的一种表达技巧。
喜剧小品和其他戏剧样式一样,是一种借助语言来塑造描写人物的艺术,喜剧小品更是一门舞台幽默表演艺术。
小品这个从戏剧母体中分娩出的新生儿,之所以能成为风靡当代中国艺坛,成为最受老百姓欢迎的艺术形式,得益于语言、表演等幽默形式的美的表现。
所以,不得不说幽默是喜剧小品的生命,没有幽默就没有喜剧小品。
喜剧小品能否达到高境界,幽默技巧是关键性条件,而构成幽默的主要元素是语言。
关键词:发展特点策略
一、喜剧小品的发展
如果从80年代初王景愚、游本昌的雅居小品和陈佩斯、朱时茂的喜剧小品算起,中国新时期的喜剧小品已经走完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
在这不算太短的时间里,喜剧小品从戏剧学院的课堂走进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大舞台,完成了由形体变化向语言幽默方向的转化。
1983年中央电视台首次春节晚会上,王景愚表演了哑剧《吃鸡》,第一次把小品这个陌生的名词带给了全国观众。
1984年春节晚会的《吃面条》—第一个有情节、有矛盾冲突、有主题的,完整意义上的小品。
1989年,黄宏携自创小品《招牌》闯进央视一炮走红,之后赵本山于1990年凭借《相亲》第一次登上央视春晚,后来《拜年》、《昨天今天明天》等等,使其成为艺术节中的大腕演员。
当然,也诞生了赵丽蓉、宋丹丹、郭达、蔡明、潘长江、郭冬临等一系列优秀的喜剧明星,倍受观众青睐。
二、喜剧小品的语言幽默特点
幽默是喜剧小品的生命,幽默语言是其最独特、最本质、最深层的魅力。
喜剧小品的语言与其喜剧精神是相一致的,其话语表现应处处显示出幽默的品格,而其幽默品格又有着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平民式的幽默
喜剧小品的语言幽默是一种名副其实的“下里巴人”的平民式的幽默。
从本质上看,它是以民间意识为内核,以方言为外壳的文化,具有开放、活泼、变化快等特征,是下层人民的礼俗文化。
但是“俗”斌不是“庸俗”、“低俗”,而是俗中有雅。
2.1.1言语形式的民间化
在语音上,选用大量富有表现力的方言土音,有些方言本身就具备一种不协
调的韵律,从而增强了喜剧性。
在用语方面,喜剧小品选用富有生活情趣和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歇后语(俏皮话)、惯用语等等,表现浓浓的生命气息。
2.1.2语言内容的生活化
喜剧小品总是从平民百姓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激发灵感从而创造出令人开怀的喜剧冲突和喜剧人物。
喜剧小品的语言不等于生活语言它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生活语言的艺术再现。
2.2讽刺式的幽默
它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以多棱镜的视角,切入形形色色的透视点,聚焦林林总总的众生相,委婉曲折又痛快淋漓地揭露和鞭挞社会的痼疾、人性的不足,使人们在笑声中反思和修正自我。
喜剧小品的讽刺幽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2.2.1趣讽
采用俏皮话,双关语等机制风趣的语言造成讽刺,例如《卖拐》中的一段话:大忽悠妻:哎呀,你咋知道他是厨师?
大忽悠: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伙夫!是不?是厨师不?
2.2.2苦讽
以一种反讽的技巧,嘲弄或取笑的态度,来表达尖酸、苦涩的感情。
较多运用“错位”的表现手法,常常以乐写哀,以喜写悲。
2.2.3讥讽
它往往赋予被讽刺者可笑的色彩,以引起别人对其冷笑、嘲弄。
喜剧小品中讥笑虚荣与虚伪,常常不对它们过分同情,而只使攻击对象显得愚蠢、可笑,使其恢复本来面目。
在1996年春晚上,由黄宏和侯耀文演出的《打扑克》:
采购员:十张名片,九个经理,还有一个经理助理。
(出牌)一个副经理!
记者:经理!
采购员:总经理!
记者:董事长!
采购员:管上,秘书,这是女秘书!
……
记者:药厂厂长!
采购员:假药厂厂长!
……
期间语言犀利,鞭挞丑陋事件。
三、喜剧小品语言的幽默策略
3.1语音的运用
小品的语言是变异的语言,其语言幽默主要利用语言系统内各要素和言语交际中各种手段之间的联系性和矛盾性而形成的。
3.1.1押韵
通过恰当好处地运用打油诗、顺口溜等富有节奏和韵味的语言形式,是喜剧小品增强艺术感染力的常用手段。
例如赵丽蓉老师《打工奇遇》中“报菜价”(就是一盘大萝卜,就是那个二锅头兑的那个白开水)让人听得过瘾,观得新奇。
3.1.2谐音
利用语言变异主要根据汉语的同音字、近音字、多义字和语气语速等音义结合的复杂性和灵活性来实现幽默的效果。
《送水工》中那个送水老汉将洋博士儿子说的“研究古尸”错解为“研究古诗”,将“木乃伊”理解为“姨”等。
3.1.3飞白
将错就错地故意实录或效仿对方的错读或错解。
较为典型的《昨天今天明天》中的自我介绍:“我叫白云”“我叫黑土”“我七十一”“我七十五”“我属鸡”“我属虎”“这是我老公”“这是我老母”。
3.2词汇手段
3.2.1别解
有意对词语意义作歪曲的解释,或者临时赋予一个词语以原来不曾有的新意的辞格。
3.2.2易色
喜剧小品为了制造特有的幽默效果,有意违反常规,是语言与语境相悖,在看似荒诞离奇中制造语言表达上的不和谐,虽乍听怪异滑稽,新奇突兀,然而若稍加品味,则觉其间语妙睿智,透出法人深思的凝重
3.2.3超常搭配
语言搭配的错位,使话语表达一改常规套路,因幽默新奇而大放异彩。
而超常搭配的词语仿佛成了语言的花边,有锦上添花的效果
3.2.4巧用缩略词
缩略词的构造及其意义往往是约定俗称的,不可生造或随意解释。
可喜剧小品往往突破常规,根据需要出奇不意的生造、使用语言的缩略形式。
3.3句法手段
3.3.1序换
利用语序变化,来制造幽默,也是喜剧小品常用的一种方法。
冯巩和朱军搭档表演的《笑谈人生》时:
朱军:见了这么多热情的观众,你最想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不许说“想死你们了”。
冯巩:你们让我想死了。
朱军:你怎么每年都这句话丫?
冯巩:是,每年都是这句,但每次都有新涵义。
3.3.2整散句式的组合
在独白中,使用长短搭配、整散结合的句式,是话语表达既有节奏的美感又有变化的美感,既具日常生活话语的“俗白”,有不失艺术语言的灵动。
3.4语篇手段
3.4.1巧设突转
突转能造成观众的情境顿跌。
情境顿跌的设置不仅使观赏者在一次又一次的心理落差中体会到出乎意料的惊喜,而且使剧本的故事一波三折,起落有致,推进情节的发展。
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警察与小偷》,一开场就把小偷陈小二的形象推到台前,并进入故事情节。
,而在戏吃差不多完了,小品此时却以大手笔起死回生,来了一个逆转,给观众在笑声中留下无限回味。
3.4.2巧设误会
没有误会就没有喜剧小品。
小品情节的展开,高潮的迭起,幽默情景的创设,无不与误会有关。
而常常大胆的想象,荒诞的组合,巨大的反差,营造出强烈的喜剧笑剧效果。
3.5预设手段
喜剧小品常以预设为陷阱,是说话人按常规思路预测、理解并得出结论,然后说话人揭开谜底,听话人得到的是一个完全相反的结果。
幽默便在意料之外的语言行为冲突中产生。
语言艺术结课论文——《浅谈喜剧小品中的语言幽默艺术》
姓名:何恒通
学号B13030211
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2015/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