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集成电路门控时钟可靠性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923.68 KB
- 文档页数:5
集成电路特点及可靠性分析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数字集成电路的出现, 促进了电子器件更广泛的应用于工业控制、医疗卫生、航天航空、国防军事等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同时,为了满足这些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发展的不断要求,设计和制造体积更小、信息处理能力更强的器件,成为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所在。
自1958年美国德克萨斯仪器公司(TI)发明集成电路(IC)后,随着硅平面技术的发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先后发明了双极型和MOS型两种重要的集成电路,它标志着由电子管和晶体管制造电子整机的时代发生了量和质的飞跃。
MOS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etal-Oxide-Semiconductor)结构的晶体管简称MOS晶体管,有P型MOS管和N型MOS管之分。
由MOS管构成的集成电路称为MOS集成电路,而由PMOS管和NMOS管共同构成的互补型MOS集成电路即为CMOS-IC(Complementary MOS Integrated Circuit)。
目前数字集成电路按导电类型可分为双极型集成电路(主要为TTL)和单极型集成电路(CMOS、NMOS、PMOS等)。
CMOS电路的单门静态功耗在毫微瓦(nw)数量级。
CMOS发展比TTL晚,但是以其较高的优越性在很多场合逐渐取代了TTL。
以下比较两者性能,大家就知道其原因了。
1.CMOS是场效应管构成,TTL为双极晶体管构成2.CMOS的逻辑电平范围比较大(5~15V),TTL只能在5V下工作3.CMOS的高低电平之间相差比较大、抗干扰性强,TTL则相差小,抗干扰能力差4.CMOS功耗很小,TTL功耗较大(1~5mA/门)CMOS的主要特点就是功耗低。
CMOS集成电路主要应用场效应管,场效应管的互补结构使它们工作时两个场效应管通常处于一个管静止另一个管导通的状态,有由于它们采用串联连接的方式,因此电路静态功耗从理论上看基本为零。
实际上看,CMOS集成电路板的功耗并非真正为零,由于电路板的电流在传输过程中存在漏电流损耗,因此CMOS集成电路板中有少许静态功耗,据测试,单一电路的功耗值仅为17.8毫瓦,在1MHz的工作频率下,动态功耗也仅28毫瓦。
集成电路封装失效机理及可靠性设计研究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集成电路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集成电路封装作为集成电路的一项重要工艺,对集成电路的性能和可靠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集成电路封装失效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并设计出更加可靠的封装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集成电路封装失效机理集成电路封装失效主要包括材料失效、工艺失效和结构失效三个方面。
其中,材料失效是指电子封装材料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由于内部结构发生改变导致失效,如负温度系数压敏电阻器老化失效、绝缘材料老化失效等。
工艺失效是指封装过程中出现的缺陷和不良现象,如焊接不良、漏胶等。
结构失效是指封装结构设计上的问题,如温度应力、内部气泡等问题。
对于材料失效,主要是因为材料长时间的老化导致的。
因此,在设计电子封装材料时,应该考虑到材料内部结构及外部环境因素对材料性能和可靠性的影响。
封装材料应该具有优良的耐老化性,并且材料的质量应该得到保证。
对于工艺失效,主要是因为封装工艺的不严格导致的。
为了保证封装工艺的可靠性,应该严格控制封装工艺流程及所使用的设备和材料,避免出现缺陷和不良现象。
对于结构失效,主要是因为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封装结构会受到温度应力、机械应力、湿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构失效。
因此,在设计封装结构时应该考虑到环境应力对封装的影响,并采用合适的结构设计和材料,以提高封装的可靠性。
二、可靠性设计为了提高集成电路封装的可靠性,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设计和改进:1、采用新型封装材料新型封装材料具有低介电常数、高热导率、低热膨胀系数等优秀的性能,可以提高封装的可靠性。
2、提高封装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采用合适的结构设计和材料,以提高封装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防止封装结构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因应力等因素导致失效。
3、严格控制封装工艺严格控制封装工艺,确保封装过程中各项参数得到严格控制和监测,避免工艺失误导致失效。
4、加强封装质量检测加强封装质量检测,及时检测和排除可能存在的缺陷和故障,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集成电路设计的可靠性分析与优化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迅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的可靠性分析与优化变得越来越重要。
可靠性是指电路在预定的条件下,正确执行其功能的能力。
在现代电子产品中,可靠性是保证产品正常运行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对集成电路设计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和优化。
首先,可靠性分析是指通过对电路中各个元件的特性和失效机理的研究,对电路进行可靠性评估。
可靠性分析包括两个方面:故障模式和失效机理的研究、可靠性评估和可靠性增强方法。
故障模式和失效机理的研究是了解电路中可能出现的故障模式和失效机理,为可靠性评估提供依据。
可靠性评估是对电路中各个元件进行可靠性测试,通过失效率和失效率曲线等指标评估电路的可靠性。
可靠性增强方法包括在元件选型、电路设计和工艺制程等方面进行优化,提高电路的可靠性。
其次,集成电路设计的可靠性优化是指通过减少故障率、延长性能寿命和提高抗干扰能力等方法,提高电路的可靠性水平。
可靠性优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电路设计优化、加工工艺优化和环境控制。
在电路设计优化方面,可以采用冗余设计、故障容忍设计和自动故障检测等方法,提高电路的容错能力和故障检测能力。
加工工艺优化是指在集成电路的制造过程中通过改进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来提高电路的可靠性。
环境控制是指在产品的使用环境中控制温度、湿度和外界干扰等因素,减少电路的故障和失效。
此外,集成电路设计的可靠性也与电路中的元件和材料选择密切相关。
不同的元件和材料具有不同的可靠性特性,因此在电路设计过程中需根据实际要求选择合适的元件和材料。
例如,高质量的晶体管、电容器和电阻器等元器件可以提高电路的可靠性。
同时,合适的封装和外露材料也可以影响电路的可靠性。
因此,在集成电路设计中,对元器件和材料的选择和测试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集成电路设计的可靠性还需要考虑电路的可靠性测试和可靠性评估。
可靠性测试是指对电路进行加速寿命测试、热循环测试和恒温恒湿测试等,以验证电路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可靠性。
集成电路可靠性芯片设计方法研究集成电路可靠性一直是半导体行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过去,设计人员常使用保守的设计方法来保证芯片的可靠性,这不仅增加了设计时间和成本,还限制了芯片性能的提升。
随着技术的发展,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也在不断改进,现在已经出现了许多可靠性设计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集成电路可靠性芯片设计方法的研究进展。
首先要了解的是,集成电路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电压、温度和电磁干扰等。
这些因素对芯片的可靠性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集成电路的可靠性设计方法也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一种常见的可靠性设计方法是故障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
该方法可以帮助设计人员快速识别潜在的故障模式,并通过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来减少潜在故障的风险。
例如,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加强信号线的防护,以减少电磁干扰的影响。
除了FMEA之外,应力加速试验(Stress Acceleration Testing,SAT)也是一种常见的可靠性测试方法。
SAT可以通过模拟长期使用的应力情况,测试芯片在极端条件下的可靠性。
通过SAT可以快速识别出可能发生故障的部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如,可以加强电源线的连接,以提高芯片的可靠性。
另外,集成电路的可靠性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工艺因素。
现代集成电路工艺通常采用多工艺模式,在不同的制造工序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应力,从而影响芯片的可靠性。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工艺制造的芯片的可靠性差异,并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
最后,要注意的是,集成电路的可靠性设计不是一次性的任务,而是需要不断地进行优化和改进。
在芯片设计和制造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密切关注芯片的可靠性,以确保芯片在使用中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更长的寿命。
总之,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集成电路的可靠性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采用FMEA、SAT等可靠性测试方法,并注意工艺因素,可以提高芯片的可靠性和寿命。
集成电路中高速时钟信号传输研究随着集成电路的发展,高速时钟信号传输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是因为现代数字系统和通信技术都需要高速时钟信号传输来实现高效的数据传输和处理。
然而,高速时钟信号传输在集成电路中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时钟偏移、信号波形失真、高频噪声干扰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各种技术和方法,包括时钟数据恢复、等化器、时钟多路选择器等。
一、时钟数据恢复时钟数据恢复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高速时钟信号传输的技术。
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时钟边缘来恢复数据,从而实现数据传输。
具体来说,时钟数据恢复电路包括时钟提取、数据取样和数据重构等部分。
其中,时钟提取是最基本的部分,它通过检测时钟边缘来产生一个相位锁定环路(PLL),从而恢复时钟。
数据取样部分则通过在时钟边缘执行数据采样来获取数据。
最后,数据重构部分结合时钟和采样的数据来重构原始数据。
二、等化器等化器是高速时钟信号传输中另一个重要的技术。
其主要作用是通过调节信号的衰减和延迟来抵消信号失真,从而提高信号传输质量。
等化器通常包括线性和非线性两种类型。
其中,线性等化器通过调整信号的增益和延迟来执行衰减和失真抵消,这种技术非常适合于调制幅度为正弦波的信号。
非线性等化器则采用更复杂的算法来恢复信号,例如最小均方算法、逆滤波算法等。
三、时钟多路选择器时钟多路选择器是另一种用于高速时钟信号传输的重要技术。
它主要用于在多个源时钟中选择一个时钟信号,并将其发送到目标设备中。
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AD转换器和DSP芯片等领域。
时钟多路选择器通常采用多路开关电路来实现,同时通过PLL来实现时钟边缘捕获和提取,从而确保时钟传输的可靠性和精度。
总结以上是高速时钟信号传输研究的几种常见技术。
在实际应用中,研究人员通常会将它们结合起来,以实现更高效的数据传输和处理。
同时,高速时钟信号传输研究也在不断进化和发展,为数字系统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集成电路设计中的时钟及数据恢复技术时钟及数据恢复技术在集成电路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时钟信号是整个系统的引擎,它同步着各个模块的工作,确保数据的准确传输和处理。
数据恢复技术则是为了解决信号传输中的噪声和失真问题,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探讨时钟及数据恢复技术在集成电路设计中的应用和挑战。
一、时钟信号的重要性时钟信号是集成电路中的基准信号,它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时间参考,使得各个模块能够协调工作。
在高速通信和数据处理领域,时钟信号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尤为重要。
一个好的时钟设计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同时减少功耗和噪声。
在时钟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参数需要考虑。
首先是时钟频率,它决定了系统的处理速度。
高频时钟可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但也会带来更多的功耗和噪声。
其次是时钟的相位和抖动。
相位是时钟信号的起始时间,抖动是时钟信号的波动情况。
相位和抖动的不稳定会导致数据传输和处理的错误。
因此,在时钟设计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控制这些参数,例如使用锁相环(PLL)和时钟缓冲器。
二、数据恢复技术的应用数据恢复技术是为了解决信号传输中的噪声和失真问题,确保数据的准确传输和处理。
在高速通信和存储系统中,数据恢复技术尤为重要。
它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抗噪声能力和数据传输速度。
常见的数据恢复技术包括时钟恢复、时钟数据恢复和信号再生。
时钟恢复是为了从复杂的数据信号中提取出时钟信号。
时钟数据恢复则是将时钟信号和数据信号分离开来,以便进行后续的处理。
信号再生则是为了恢复信号的形状和幅度,使其符合接收器的要求。
在数据恢复技术中,有几个关键的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是时钟恢复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由于传输中的噪声和失真,时钟信号可能会被扭曲和改变。
因此,需要采用一些算法和技术来提取出准确的时钟信号。
其次是数据信号的恢复和再生。
由于传输中的噪声和失真,数据信号可能会被扭曲和丢失。
因此,需要采用一些算法和技术来恢复和再生数据信号。
三、时钟及数据恢复技术的挑战时钟及数据恢复技术在集成电路设计中面临着一些挑战。
集成电路和电子元器件可靠性测试与寿命评估研究摘要:集成电路和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测试和寿命评估是保障电子设备正常运行和延长寿命的关键研究方向。
在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不同环境条件以及长期使用会对集成电路和电子元器件产生各种影响,从而导致产品的失效和寿命缩短。
通过可靠性测试和寿命评估研究,可以及早发现潜在问题,提前修复和提升产品质量,为用户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电子产品。
关键词: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可靠性测试;寿命评估引言集成电路和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测试和寿命评估是确保电子产品稳定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研究领域。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对于电子设备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
进行可靠性测试和寿命评估研究对于提高电子产品的品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集成电路和电子元器件可靠性测试与寿命评估的重要性集成电路和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测试与寿命评估对于保障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1)可靠性测试是保证电子设备和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
通过对集成电路和电子元器件进行全面的可靠性测试,可以发现并解决潜在的设计缺陷、制造问题或者材料质量异常等因素导致的故障风险。
只有经过充分测试的电子组件才能确保在各种工作环境和使用条件下都能稳定可靠地运行,避免出现意外事故或设备损坏,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
(2)寿命评估是对集成电路和电子元器件使用寿命的预测和评估。
电子设备和系统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用户对于设备的寿命和使用寿命要求也越来越高。
通过对集成电路和电子元器件的寿命评估,可以有效地确定其使用寿命,并为用户提供更准确的产品说明和服务保障。
只有对电子组件的寿命做出科学、可靠的评估,才能满足用户需求,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2集成电路和电子元器件可靠性测试的方法和技术2.1可靠性测试方法可靠性测试是用于评估产品或系统在给定条件下正常运行和达到预期性能的程度的测试方法。
它的基本概念是通过对产品或系统进行各种测试活动来确定其在设计寿命内是否能产生可靠的结果。
集成电路芯片测试与可靠性分析集成电路芯片是现代电子技术的核心组件,用于实现各种功能和应用。
为保证芯片正常运行,需要进行测试和可靠性分析。
本文将针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集成电路芯片测试测试是集成电路芯片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利用测试,可以有效地筛选出不合格的芯片,降低芯片制造的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
常见的测试手段包括生产测试和系统测试。
生产测试通常由芯片制造厂商进行,用于筛选出不合格品以保证产品的质量。
系统测试是在芯片交付客户后进行的,用于验证芯片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和功能。
测试的主要目的是验证芯片电气特性,包括DC(直流)测试和AC(交流)测试。
DC测试主要涉及电源电压和电流、芯片温度、引脚和内部电路连接的正确性等。
AC测试则关注芯片的信号传输性能和时序特性。
为进行测试,通常需要设计测试程序和搭建测试系统。
测试程序需要根据芯片设计规格书编写,包括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测试。
测试系统包括测试仪器、测试夹具、测试软件等。
测试结果以测试报告的形式呈现,包括DC参数、AC参数、功耗、温度等。
根据报告的分析结果,制造商可以确定芯片是否符合设计规格,并对芯片的性能进行优化改进。
二、集成电路芯片可靠性分析可靠性分析是针对集成电路芯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评估和预测的过程。
常见故障包括硬件故障、软件故障和环境故障等。
硬件故障包括芯片内部构成及布局不良所引起的故障,如集成电路内部的电路结构错误等。
软件故障指软件程序或系统设计错误导致芯片不能正常运作。
环境故障指芯片在环境条件不良下导致的故障,如高温、低温、湿度、震动等。
可靠性分析的目的是对故障发生率进行估算和预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芯片的可靠性。
主要技术包括故障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FTA)以及可靠性模拟等。
故障模式和效应分析根据芯片应用场景和设计结构,分析芯片的故障模式及其影响。
故障树分析则是通过构建故障树和分析故障的原因和后果,以确定芯片中可能出现的故障。
集成电路设计中的时序检测与时钟优化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的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
其中,时序检测和时钟优化是集成电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时序检测是指在解决集成电路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时序问题的技术。
时钟优化则主要关注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集成电路中时钟信号的性能和功耗。
时序检测是集成电路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术。
它的主要目标是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确保时序正确。
时序问题的存在会导致数据传输错误,从而影响整个电路的性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师们需要进行时序检测。
时序检测的方法主要包括静态时序检测和动态时序检测。
静态时序检测是一种通过建立时序约束来检查电路的时序性能的方法。
它可以对电路中的时序路径进行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时序错误。
静态时序检测通常使用模型验证技术,如模型检测器,对电路进行验证。
这样可以在设计阶段就检测出潜在的时序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确保电路的正确性。
动态时序检测是一种通过观察电路的真实工作状态来检查时序性能的方法。
它主要通过模拟电路的输入信号并观察电路的输出信号,从而判断电路的时序是否正确。
动态时序检测通常使用模拟器来模拟电路的输入和输出。
这样可以在实际运行电路时,检测出时序错误并进行相应的优化。
在集成电路设计中,时钟优化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时钟优化的目标是提高集成电路中时钟信号的性能和功耗。
时钟信号在集成电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控制着整个电路的工作。
时钟信号的性能和功耗直接影响着电路的速度和稳定性。
因此,时钟优化对于提高集成电路的性能是至关重要的。
时钟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时钟频率优化和时钟功耗优化。
时钟频率优化主要关注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时钟信号的频率,以提高电路的工作速度。
时钟功耗优化则主要关注如何降低时钟信号的功耗,以减少电路的能耗。
时钟优化的方法比较多样,包括优化时钟路径、减少时钟开销、优化时钟资源分配等。
在集成电路设计中,时序检测和时钟优化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集成电路可靠性介绍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简称IC)是创新的微电子器件,通过在单片半导体基片上集成数百万个电子元器件,实现高度集成、高性能、小体积、低功耗等优势。
然而,随着IC技术的不断发展,集成电路可靠性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IC可靠性指的是IC在特定工作环境下运行稳定的能力,即IC正常工作的概率和寿命。
本文将对集成电路可靠性进行介绍。
首先,IC可靠性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第一,制造工艺。
IC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工艺的优劣。
制造工艺包括晶圆制备、掩膜制备、刻蚀、离子注入、金属化以及测试等多个环节。
如果这些环节中的任何一个出现缺陷或不稳定,都可能导致IC的质量下降以及可靠性问题。
第二,环境因素。
IC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可靠性表现也不同。
温度、湿度、电磁场等因素对于IC的可靠性有着重要影响。
高温会引起晶体管发射率的增加,从而导致晶体管电流失控;湿度会促进金属腐蚀,产生导电性的氧化物,并可能引起短路或开路等故障。
第三,应力效应。
应力效应是指在工作状态下,由于外界因素施加力或热效应导致内部应力的变化。
这种应力变化会导致材料疲劳、电流漂移和互连间隙变化等,从而影响IC的可靠性。
第四,电压应力。
电压应力是指IC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电压变化和峰值电压。
过高或过低的电压都会对IC造成损害,导致电路的可靠性下降。
在提高集成电路可靠性方面,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方法。
第一,制造工艺改进。
制造工艺的改进可以提高IC的质量以及可靠性。
例如,改进晶圆制备工艺、掩膜制备技术以及测试设备等,都能够有效减少制造过程中的缺陷以及良率问题。
第二,设计优化。
在IC设计过程中加入冗余电路、纠错码等措施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例如,通过添加额外的晶体管,即使其中一个晶体管出现故障,电路仍能正常工作。
第三,可靠性预测和测试。
通过对IC进行全面的可靠性预测和测试,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如,可以利用加速试验方法模拟长时间工作环境,验证IC的可靠性表现。
Microelectronic Technology 航天计算机与微电子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精选 数字集成电路门控时钟可靠性研究 喻贤坤,姜爽,王磊,王莉,彭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九研究院第七七二研究所,北京100076)
摘要: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中,门控时钟技术是最常采用的低功耗设计技术。然而,由于时钟信号的特殊性 和敏感性,门控时钟设计极容易造成功能错误、时序恶化和测试覆盖率降低,针对这三方面的风险,提出多种门控 时钟的优化技术,包括异步门控时钟的检查和排除、可测性设计中的门控时钟优化技术和门控时钟设计中的时序 优化技术,确保在数字集成电路设计过程中门控时钟设计在降低功耗收益最大化的同时,能够规避设计风险,提升 电路可靠性。 关键词:低功耗设计;门控时钟;异步时序;可测性设计;时序优化 中图分类号:TN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157/i.issn.0258—7998.2017.01.016
中文引用格式:喻贤坤,姜爽,王磊,等.数字集成电路门控时钟可靠性研究【J].电子技术应用,2017,43(1):60—63,67. 英文引用格式:Yu Xiankun,Jiang Shuang,Wang Lei,et a1.Research on the reliability of clock-gating clock in digital integrated circuits[J].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Technique,2017,43(1):60—63,67.
Research on the reliability of clock-gating clock in digital integrated circuits Yu Xiankun,Jiang Shuang,Wang Lei,Wang Li,Peng Bin (The772 Institute of the Ninth Research Institute,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oup,Beijing 100076,China)
Abstract:In the design of Very Large Integrated Circuits(VLSI),clock gating technology i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low power de— sign technology.However,due to the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 of the clock signal,the clock gating design is very easy to cause functional errors,timing deterioration and the reducement of the test coverage.Aiming at these three risk of the clock gating,this paper presents many optimization techniques,including the check and elimination of the asynchronous clock,the clock gating opti— mization technology of the design for test,and the timing optimization technology in the clock gating design,which can ensure the maximization for reducing power of the digital 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 as a result of the clock gating,and avoid the risk of design and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circuit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low power design;clock gating;asynchronous timing;design for test;timing optimization
0引言 对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来说,功耗指标是最重要的 技术参数之一。为了降低功耗,研究出来许多行之有效 的方法,包括静态多电压(MV—Design)、动态电压频率缩 放(DVFS)…、门控电源(Power—Gating)、门控时钟(Clock— Gating)等。其中门控时钟技术是最早发展起来,并且是 采用最多的低功耗设计技术,甚至可以使得电路功耗降 低一半以上,具有实现简单、高效的特点。 门控时钟技术,是通过在时钟路径上增加逻辑门对 时钟进行控制(Gating),使得电路的部分逻辑在不需要工 作时停止时钟树的翻转,而并不影响原本的逻辑状态_2]。 如图1所示,在插入门控时钟前,前级寄存器输出 经过组合逻辑产生控制信号EN,EN选择后级寄存器组 的输入是DATA IN还是其自身的Q,即选择更新还是 保持数据,可以看出后级寄存器组即使保持数据,其 CLK仍在不停地翻转。插入门控时钟后,首先后级寄存 60 欢迎网上投稿www.ChinaAET.corn 器组的输入不再有其自身的Q,而只有DATA IN,其次 增加了门控逻辑,EN连接到了门控逻辑,不再用于控制 数据端,而是用来控制时钟端。当需要更新数据时,门控 打开,用门控后的时钟ENCLK来采集新数据;而当不需 要更新数据时,门控关闭,后级寄存器组的时钟是静止 的,并能保持原有数据。而当一个芯片中有许多类似的 逻辑,并且不是每周期都更新数据时,门控时钟结构对 于降低功耗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1门控时钟设计的风险和影响 时钟是集成电路内部最重要的逻辑组成部分,是数 字集成电路的命脉。门控时钟是对时钟路径的修改、控 制,因此在门控时钟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门控时钟带 来的风险和影响。 1.1门控时钟带来功能错误的风险 门控时钟控制的对象是寄存器、存储器等时序逻辑 的时钟,一旦控制不得当,会造成时钟出现高低电平宽 《电子技术应用》2017年第43卷第1期 MicroeIectr0nic TechnoIogy 航天计算机与微电子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精选 插入门控时钟前
L’I C2 { : : 广]广]r哪]
EN i厂— DATAIN)C工二 叵二] DATA oU 二工塑 D(== 亘 二 捅入门控时钟后 CL 广1 r_]广1 【 o(cl K2)—厂]r_]广] I D(EN)j i EN! i厂『] ENCLK 厂]』一~ DA_rA_FA+IN)[二二 亚二二丑 DATA OUT二二 ](== E=二
图1插入门控时钟前后电路结构和时序的差别 度不足(corruption),甚至出现毛刺(glitching),带来时序 问题甚至功能错误。 如图2所示,一种典型的门控时钟结构的基本组成 部分包括:门控信号EN、被门控时钟CLK,二者经过锁 存器latch和与门and的逻辑,形成了门控后时钟EN. CLK。在这个典型结构中,latch在LG(CLK)为低电平时 导通,在LG(CLK)为高电平时关闭。在CLK为低电平期 间,and与门输出结果一直为0;在CLK为高电平期间, and与门打开,但是此时latch已经锁定,EN信号上即使 有意外翻转或者毛刺也不会通过latch传递给ENL而造 成ENCLK的污染。
图2一种典型的门控时钟结构 从时序角度来讲,发生风险的地方在CLK电平转换 的时刻附近,此时如果EN发生变化,latch从低变高的 过程会把EN锁存在latch中,并产生有效的ENL;由于 CLK变高,就把ENL发生的变化传递给ENCLK,ENCLK 上将会出现本不应出现的毛刺,导致功能错误。不满足 时序情况下的门控时钟时序图如图3所示。 如果产生EN的时钟与ENCLK后级逻辑的时钟是 同一个时钟,或是同一时钟域的时钟,图3中描述的情 况是不会发生的,因为在满足时序约束的情况下,同步 电路不允许存在这种违反建立保持时间的路径,如图4
《电子技术应用》2017年第43卷第1期
厂]广]厂] ENL———丁—————1] :
图3不满足时序情况下EN翻转导致时钟信号产生毛刺 与CLK相位2
ENL———『-——] x广]
图4满足时序的同步时钟域产生的EN不会产生时钟信号毛刺 所示。反之,如果EN信号来自于异步时钟域或端El,则 6l Microelectronic Technology 航天计算机与微电子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精选 这种情况是一定存在的。 1.2门控时钟对测试覆盖率的影响 在当前超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中,可测性设计 是必备的设计流程之一。可测性设计的原理就是通过特 意设计的逻辑,使得电路的内部节点从输入端口可控 制,并且通过特意设计的测试向量来激活内部潜在故 障,然后通过输出端13可观测,从而大幅度提高电路的 测试覆盖率。 而门控时钟天然对可测性设计不友好,因为在测试 状态下,增加了门控逻辑的寄存器的时钟往往是不可 控的。门控时钟导致被门控逻辑时钟不可控的示意图如 图5所示。 在测试状态下,由于产生EN逻辑的前级寄存器无 论是否被串人扫描链,寄存器中的值都是由原始输入值 和串行扫描数据决定,无法受端口直接控制,因此门控 时钟的打开和关闭无法受端口直接控制,进而导致门控 时钟的后级寄存器因为不符合可测性设计规则而无法 串入扫描链,降低测试覆盖率。 因此在门控时钟设计中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 程度地消除门控对于可测性设计的不良影响。 1.3门控时钟对时序的影响 由于门控逻辑在时钟路径上额外增加了逻辑,也就 额外增加了延时,会对时钟树本身造成影响;同时,门控 逻辑通常包含latch、or、and等逻辑结构,这些逻辑结构 本身也有时序检查要求。门控时钟对时序的影响,相应 地分为3个方面: f1)由于门控时钟的加入,导致设计最终无法时序收 敛: (2)门控时钟本身逻辑,最终无法时序收敛; (3)由于约束不严,导致尽管时序收敛,但实际上仍 然存在风险。 2门控时钟优化技术 针对前文提出的门控时钟对电路功能、可测性和时 序3方面的风险和影响,下文将逐一提出可实现的解决 方案,通过脚本语言、设计约束、设计优化等多种手段, 规避门控时钟带来的风险,最大程度降低门控时钟对于 可测性和时序的影响,并最终实现功耗最优化。 2.1异步门控时钟和端口门控时钟的优化技术 从图3中可以看出,当门控信号和被门控时钟存在 不确定的相位关系时,就可能出现问题,这类门控信号 有两个可能来源:异步时钟域和端口。为了避免此种现 象的发生,有两个方法: (1)采用LEDA、CDC等工具进行跨时钟域信号检查, 确认不存在异步时钟域间的数据交互;如果必须采用异 步时序,则在异步界面上增加两级同步寄存器,消除亚 稳态; (2)在逻辑综合或时序分析工具中,利用脚本语言(例 如Tc1)将设计中所有产生门控信号的前级逻辑的时钟、 被门控时钟抓取出来。具体操作:采用all_fanin—to『get— pins-hierarchical-filter” ̄llname=~ /clk_gate _re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