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先秦儒家义利观与现实社会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先秦儒家利益观探析》篇一一、引言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利益观,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析先秦儒家的利益观,探讨其内涵、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先秦儒家的利益观1. 义利并重先秦儒家认为,义与利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在儒家看来,追求利益是人的天性,但这种追求必须在义的框架下进行。
儒家强调以义为先,以利为后,即追求利益的同时,必须遵循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
这种义利并重的思想,体现了先秦儒家对人的社会性和道德性的认识。
2. 重视人的价值先秦儒家认为,人的价值高于一切,包括物质利益。
儒家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关注。
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不能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自己的利益。
这种重视人的价值的观念,体现了先秦儒家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追求。
3. 均衡协调先秦儒家在处理义利关系时,强调均衡协调。
即要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保持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的平衡。
儒家认为,过分的追求物质利益会导致道德沦丧和社会混乱,而过于强调道德原则则会束缚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先秦儒家在义利之间寻求一种均衡协调的关系,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先秦儒家利益观的特点1. 重视道德规范先秦儒家的利益观以道德规范为基础,强调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必须遵循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
这种道德规范不仅是个人行为的指南,也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2. 关注人的需求先秦儒家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关注人的需求和幸福。
儒家认为,人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幸福则是人的最终追求。
因此,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必须关注人的需求和幸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 强调社会和谐先秦儒家的利益观强调社会和谐与稳定。
儒家认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先秦儒家利益观的影响先秦儒家的利益观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先秦儒家义利观的思考摘要:先秦儒家义利观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以后传统道德范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主要讲述了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义利观,然后结合人生境界说认识先秦儒家义理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正文:义利观问题是几千年来思想家们一直重点探讨的问题,它是一根理论主线,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义利观问题构成了中华传统价值观中的核心问题和根本问题,对我国传统道德规范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从自身实践经验及所处的社会立场出发阐述义利问题,从而导致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义利之辨”高潮的出现,对现代社会仍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一、先秦儒家义利观“义”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被赋予应谚、规范、善等抽象的内涵,代表着人生中的崇高价值和庄严境界;“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泛指利益。
对于义、利的不同认识形成了“君子”“小人”的不同概念。
1、孔子的义利观。
在《论语·里仁》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之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即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无所谓行无所谓不行,只要符合道义就行了。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可以看到他对义的追求。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即君子行事应以义为根本,以礼貌来实行,以谦逊的语言说出,以诚信的态度完成,这才是真正的君子。
强调义在人的行动中的根本作用。
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即君子把义看做最尊贵的,君子只有勇敢而不懂得义就会扰乱国家,小人只有勇敢而不懂得义就会成为盗贼。
可见,孔子突出强调了义对人生修养的重要指导意义。
儒家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儒家义利观是指儒家思想家们关于义与利的基本观念,用一句话来说,它就是强调“义”而重视“利”。
儒家从《论语》观念中发展出一套“义利观”,认为首要的是要关注义的道德规范,而不应仅仅为了追求私利而造成损害。
其中,最重要的几个概念还有仁、义、智、忠、信等,它们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儒家义利观。
从思想上来讲,儒家义利观体现了儒家“仁者无敌”的思想,也就是说,真正有“仁”者,就不受任何形式的胁迫和迫害,他将坚决依照道德规范行事,履行公共责任,他会放弃自身利益而去为社会公平正义而贡献力量。
而借助伦理规范的制约,儒家更注重以“利”来显示“义”,从而衡量一个人的品行。
正是由于配合“仁”(“义”),才使这个“义”更能实现,而不会随意流失。
从实践上来说,儒家义利观在生活中影响着大多数人的情感选择和行为行为,而这种习惯可以回溯到秦朝的节制诸侯的礼仪制度以及管理国家的观点上。
例如,曾经流传过一些儒家思想家们的“大德小利”和“小利大怨”的言语,他们运用他们的道德情操,来表明大多数人的情感倾向,而变成他们一块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意义体现在许多方面,即从Government.For example, the government should implement sound policies which serve the interest of the public, rather than its self-interest, in order to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In addition, safeguarding public interest should be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being kept in mind when making any decision.In terms of corruption and scandals, either in businesses or public offices, those officials or business related personnel should be punished and be held accountable for their wrongdoings. Such action could only be made possible when the government has clear and sound policies to prevent such situation from arising.儒家义利观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体现了儒家对追求实现义之情操的追求,以及如何以实现义来追求利,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先秦儒家思想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先秦儒家思想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先秦儒家耻感思想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民族性的道德价值观。
其本身蕴涵着丰厚的内容和鲜明的特点,体现了高尚的境界和宏远的意旨,其理论和思想精华直至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利于树立科学的荣辱标准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时期,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逐利性特征,使个人主义和法制主义盛行,功利主义思潮也充斥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人们在市场经济逐利性理念的驱使下,对利益的追求日益合法化、公开化,出现义利选择方面的价值错位,致使人们耻荣评价标准越来越偏重于客观外在的情势,即荀子所说的势荣,而弱化了义在耻荣评价中的决定性地位。
社会上一度出现以功利成败论英雄的价值评价倾向。
先秦儒家以仁、义标准的耻荣评价思想,客观地把握了耻与荣的精神实质,对于我们今天树立正确的荣辱标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利于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先秦儒家所提倡的耻感是人们养成和增进道德的前提和基础,表现了人们对恶的憎恶和对善的敬重,它是人们为善祛恶的内在精神动力。
这种动力源于行为主体求荣避辱,维护人格尊严的价值取向。
从某种意义上说,耻感体现了行为主体对善的高度自觉。
个体一旦建立了耻感意识,就会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律,进而实现道德主体的自我约束。
这是人们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
同时耻感还是人们灵魂深处的一道极其重要的道德防线,一旦人们的耻感防线崩溃、耻感意识消解,就会无所不为、无恶不作。
因此,耻感作为个体的基本道德自觉,既是促成人们道德行为的心理动力,又是形成个体道德意志的认识基础和情感因素。
因此,先秦儒家的耻感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加强道德修养,完善道德人格,培养优秀道德品质依然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民众劳动创造的积极性,使整个社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先秦儒家利益观探析》篇一一、引言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先秦时期作为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思想文化尤为丰富。
其中,儒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利益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先秦儒家的利益观,分析其思想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先秦儒家利益观的基本理念先秦儒家强调以仁、义为核心,提出了以德治民的观念。
在此理念下,利益被视为服务于更大社会利益之下的工具和手段。
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中,儒家倾向于提倡社会整体的利益为重,追求道德境界的至高无上。
(一)仁爱与利他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之心,认为人应具备同情心和包容心。
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应注重和谐共处,追求互利共赢。
在面对利益冲突时,儒家提倡舍弃小我,以大局为重,这便是典型的利他主义思想。
(二)义高于利儒家思想中,“义”是道德的最高准则。
在儒家看来,虽然利益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但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利益本身,而在于如何正当、合理地获取和使用这些利益。
当利益与“义”发生冲突时,儒家主张舍弃利益以维护“义”。
三、先秦儒家利益观的实践应用先秦儒家的利益观不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一种实践指导。
在治理国家、处理社会关系等方面,儒家提出了许多实践方法。
(一)以德治民儒家强调统治者应以德治民,注重教化与治理的和谐统一。
这种思想要求统治者从民心出发,顺应民意,以满足民众的利益需求为前提来实施治理措施。
(二)注重教育儒家认为教育是培养道德品质、提升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践行“仁爱”和“义”等道德观念,从而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先秦儒家利益观的影响与意义先秦儒家的利益观对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后世提供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还影响了人们对于个人与社会、国家与民族等关系的理解与处理方式。
此外,在当代社会面临各种复杂的利益冲突和挑战时,先秦儒家的利益观依然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它教导我们如何以和谐共处的方式平衡个体与社会、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历史起源及其在当代的必要性分析作者:修建超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9期摘要:春秋战国时期,复杂的社会状况在带来物质利益空前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腐败和道德堕落的现象,先秦儒家学派开创“义利之辨”的先河,对春秋战国的政治、经济活动以及社会环境与风气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先秦儒家义利观蕴含着极为丰富的道德资源,在当代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时,注重在先秦儒家义利观中吸取精华是必要的。
关键词:先秦儒家义利观;历史起源;必要性一、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历史起源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和文化颇为辉煌灿烂的时代,思想家们百家争鸣,局面繁荣。
但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阶级、阶层矛盾异常尖锐,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发生剧烈变化,其中由于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带来了物质利益的空前繁荣的同时,先秦社会也出现了腐败和道德堕落的现象,其原因和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层面上春秋时期,随着牛耕、铁器的广泛应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
“井田制”逐渐分封瓦解,即大片荒地被大量开发,诸侯和卿大夫占有新开发的土地成为其私田,原来的“王土”逐渐减少,土地开垦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并逐渐趋于合法化。
“公田”的减少致使诸侯国国库空虚,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诸侯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即按亩征税。
土地私有的发展促进了小商业与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于是私有经济力量逐渐增强。
一方面,人们意识到土地私有带来经济发展,并可以从中获益以获得更大的政治权力。
另一方面,经济变革使人们的私有欲、贪婪欲愈发膨胀,继而造成伦理失范、道德沉沦,以致出现了社会交往中人们对于财富权力的追求远远超过应遵守的伦理道德的现象。
2、政治层面上随着经济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异常尖锐,愈演愈烈。
社会中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剧,社会秩序和规范被打破。
社会基本矛盾重重,复杂多样,积聚形成“天下无道”之局面,酿成“社翟无常奉,君臣无常位”之现象。
浅析儒、法家义利观摘要:见利忘义,舍生取义,中国古代对于“义”与“利”的取舍众说纷纭,在这众多的义利取舍观念之中以儒家和法家为主要流派,儒家倡导的是舍身取义将“义”看作是最终极的追求,贵义而贱利。
但法家与儒家却恰恰相反,法家注重实际,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法家贵利而贱义,利才是法家的终极追求。
关键词:义利观法家儒家春秋战国时期,诸国混战新旧秩序不断变换。
贫富差距加速扩大,社会各阶层在道德意识上产生了非常激烈的冲突。
代表不同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从不同的社会经济利益出发,对当时的社会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在道徳领域,最为著名的就是“义利之辨”。
义利问题涉及道德本质问题。
义,指的是道德标准;利,则指各种利益。
参与“义利观”讨论的,在当时主要有法家、道家、儒家、墨家等等,他们从各自的学派利益和道德准则出发,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其中,儒家、法家的义利观的选择上分歧最为明显。
1.儒家义利观先秦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以“仁”作为出发点来具体阐述义利之取舍。
孔子希望能够在乱世之中重建礼乐社会,“义”成为“仁”之观念的一个重要因素。
孔子倡导的“义”之观念仍然以“仁”作为出发点,孔子将“义”看作是一种行为准则,孔子将“义”解释为道义,也就是人类做事的基本标准,也是“仁”的最基础的标准。
在孔子时期,并没有形成具体的义利观,孔子“义”看作是道德标准,并没有具体的阐述“义”与“利”的关系,此时的儒家义利观仍然处于一个萌芽的状态。
儒家义利观的集大成者是孟子,孟子明确的提出了舍身取义这样的观点,并且深刻的批驳的见利忘义之人,在孟子看来“义”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准则,更不是简单地道德标准,孟子将“义”看作是儒家君子终极追求之一,为了“义”可以抛弃自己的生命,舍身取义被看作是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之一。
孟子曾明确的提出“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孔孟二人都提倡舍身取义、杀身成仁之道,这也是儒家道德观念中的重要一环,渗透到家国情怀、民族大义之中。
《先秦儒家利益观探析》篇一一、引言先秦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变革之中,各家学派争鸣,儒家学说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蓬勃发展。
儒家的利益观作为其核心思想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旨在深入探析先秦儒家的利益观,分析其思想内涵及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二、先秦儒家的利益观1. 义利之辨先秦儒家在探讨利益问题时,首先强调的是“义”。
儒家认为,人们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应当以“义”为准则,遵循道德规范。
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表明了儒家对于“义”与“利”的看法,即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应当注重道义。
2. 以人为本先秦儒家强调以人为本的利益观。
他们认为,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因此,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应当以人的需要和福祉为出发点和归宿。
如孟子所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体现了儒家对于人的重视和关注。
3. 和谐共处先秦儒家还强调和谐共处的利益观。
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追求和谐的社会秩序。
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要实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协调发展。
三、先秦儒家利益观的应用价值1.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先秦儒家的利益观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往往忽视了道德和伦理的约束。
而儒家的思想则提醒我们,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应当注重道义和人的价值,实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协调发展。
2.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先秦儒家的和谐共处思想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各种矛盾和冲突层出不穷,而儒家的和谐思想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矛盾、化解冲突的思路。
通过遵循儒家的利益观,我们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结论先秦儒家的利益观是一种以道义为核心、以人为本、和谐共处的思想。
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应当注重道义和人的价值,实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协调发展。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儒家的思想精髓,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儒家的“义与利”以及其时代意义“义与利”是中国思想史上一种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中国思想史上关于“义利之辨”的讨论,从春秋时期至今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今天,义利关系问题仍然是在现实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问题,它不仅属于伦理学问题,而且还涉及人们在利益与道义、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等一系列矛盾关系问题上的道德观念和价值选择等领域。
对待义于利的态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人们对儒家义与利的态度在认识上存有很大分歧,对于儒家是否一概排斥、否定利的积极意义也有完全不同的认识,但在认定儒家“重义轻利”方面,还是比较一致的。
我国当前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的科学义利观,对广大社会成员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加以正确引导。
这也就恰恰使得儒家的义利观,体现其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一.中国古代的义与利“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义利之辨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义”注重整体利益、道德诉求;“利”则强调个体私人利益。
因此义利之辨是一种道德和利益何者为重的抉择。
义利问题各家都有论说。
在义与利孰先孰后、孰轻孰重、孰为本孰为末的问题上,儒家“重义轻利”,主张“义以为质”、“义以为上”,提倡“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先义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以私废公”。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讲利、求利,而在于是否“放于利而行”、“惟利是求”。
实践经验一再告诉人们,一味追求个人利益会引起各种社会问题,激化社会矛盾,与人、与己不仅无益而且十分有害。
孔子、孟子对此都有充分的论述。
孔子主张“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自述其志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他以重义还是重利作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他把对义利关系的判断作为是否成人的标准:“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乎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孔子“义”“利”观及现代意义摘要:在当今物质纵横交织的社会背景下,经济、文化全球化的现状对我国人们的传统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甚至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了这样或那样的作用。
如何将我们优良的传统文明文化在这般的冲击中继续闪烁其智慧与文明的火花,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发展壮大。
这也是新时期我们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孔子的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思想的光辉典范,对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和学习孔子”义”“利”观及现代意义。
关键词:义利观;意义;现代一.孔子义利观在对孔子义利思想既往的考察中, 人们普遍认为孔子在义利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重义轻利。
其实, 孔子并非是只要义而否定利, 而是以义为先、义利并举、以义制利。
正确理解和客观阐释孔子的义利观,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 应明确利是义的前提和基础, 把人民之利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 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人们的求利行为, 树立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义利观。
义利问题是中国传统道德理论的核心问题,历代思想家对它进行了反复讨论。
先秦诸子中, 法家提出了”贵利轻义”主张; 道家以既超道义又超功利的态度来看待义利; 墨子既不是重义轻利, 也不是重利轻义, 而是义利合一, 志功双规; 而儒家创始人孔子的义利观, 被后人概括为”重义轻利”或者说”先义后利”。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集中论述”义利”的第一人, 孔子的义利观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义利是孔子伦理学说的重要范畴, 要理解孔子对义利关系的阐述, 首先要对”义”和”利”两个范畴各自的内涵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义”原指”宜”, 即行为符合于”礼”。
在《论语》中,”义”有三层内涵。
其一, 孔子把”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 无莫也, 义之与比。
”其二, 孔子把”义”作为人们道德行为的最高目标。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先秦诸子义利观简述一、儒家义利观1. 仁治义利观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仁治义利观。
他认为,为人处世应以仁为本,仁者能够做到利他利己,关心他人的利益同时也能追求自己的利益。
孔子强调个人应该以义利为导向,注重稳定社会秩序,强调家庭、社会及国家的和谐发展。
2. 天命义利观曾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天命义利观。
他认为,个体的利益应该符合天命,遵循天理,以成全大义。
为人处世,个体应该追求天命所赋予的个人使命,同时追求群体利益的最大化。
二、道家义利观1. 无为而治的义利观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强调无为而治。
他认为,不要追求繁文缛节,要保持简单、谦和自然的状态。
在老子看来,人们应该追求道的理念,不刻意追求个人或社会的利益,而是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而行。
三、墨家义利观1. 兼爱非攻的义利观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兼爱非攻的义利观。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利他为出发点,追求全人类的利益最大化。
墨子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倡导互助互利,主张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追求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四、法家义利观1. 法治与功利的义利观韩非是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法治与功利的义利观。
他认为,人们应该借助法律来约束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在他看来,个体利益应当服从整体利益,个人行为应遵循法律规范,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五、名家义利观1. 名利统一的义利观荀子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名利统一的义利观。
他认为,名和利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偏废其一。
在他看来,个人应该追求品德和道德的提高,同时也要追求个人利益的实现,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结语在先秦诸子的义利观中,不同的学派提出了各自的理念和观点。
儒家强调以仁为本,追求义利的平衡;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墨家强调兼爱非攻,追求全人类的利益最大化;法家主张法治与功利相结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名家强调名利的统一。
每个学派都有其独特的理念,都在追求社会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思想实质与时代构建
孙泊
【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4)002
【摘要】先秦儒家义利观的“重义轻利”并非其思想内核,而“重义尚利”则是其思想实质.先秦儒家义利观对义的推崇,理论上是一种“义以为上”的道德理想,实践中是一种“见利思义”的道德约束,但这并不意味着是对利的全盘否定和彻底批判,而是强调利的获取要有义、有道、有德、有法.在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启示下,建构新时代义利整体发展观,应该建构义与利相统一的价值观、义与利相协调的利益观、义与利相协同的道德观,以此达成物质追求和精神安顿的双重超越,真正实现人的幸福生活意义.
【总页数】6页(P26-31)
【作者】孙泊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通2260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2.05
【相关文献】
1.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先秦儒家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系列论文之六 [J], 闫向昆
2.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J], 田小莉;卢春梅;黄微
3.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J], 田小莉;卢春梅;黄微
4.文化软实力视野下先秦儒家义利观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J], 张喜英
5.先秦儒家"义利观"与现代商业伦理的构建 [J], 秦兴俊;吕庆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述百练:儒家的“义利之辨”及其现代价值材料一:“义利之辨”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哲学课题,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不过其明朗化和具体化则在春秋战国。
在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遭到重大破坏,人们往往为追求个人利益而忘却社会礼法和道德义务。
这种情况下,"义为利本,见利思义"的义利思想便应运而生。
作为儒学创始人的孔子对“义利之辨”有着清醒的认识。
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孔子承认了“嫌贫爱富”的人性前提。
一般来说,人人皆向往富贵的生活而厌弃贫贱的生活,这种欲望具有人性的合理性。
甚至孔子自己也向往富贵的生活,"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第二孔子认为见利思义,义然后取。
获得利益一定要符合“道”,即儒家所主张的社会伦理规范。
当义利冲突时,要舍利取义。
因此,《论语》中说“子罕言利”。
孔子还将义利的不同取舍作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成为君子,在行为准则上要以"义"为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以"人民之利"为义,他强调"修己以安百","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求统治者"因民之利而利之",这不仅符合安邦兴国的原则,也符合人道主义原则。
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直接继承者和发扬者,在“义利之辨”上,孟子继承孔子的心利观,但也有一定的改革和扭曲。
孟子认为"仁者,人心也;义者,人路也,人心本善,追逐利益是人“不能尽其才”的表现。
因此,孟子在人性规定上取消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并且在现实社会中寻找到了逐利的危害性。
当梁惠王问他有什么利于魏国的建议时,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两材料)关于“先秦儒家义利”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自先秦以降,“义利之辨”一直是儒家讨论的话题。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提倡重义轻利,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主张“见利思义”,先取义然后取利,强调用义来约束人的行为。
孟子则进一步认为:“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强调如果一个人轻公义、重私利,就容易导致人贪婪。
孟子直接取义而否定利的做法使得义与利绝对对立,二者绝对二分。
相对孟子此种义利观,儒家第三位代表人物荀子则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义与利者,人所两有也”。
在道德价值观上,荀子将二者统一起来,而不是仁义与功利相互排斥、对立、冲突。
西汉儒学的集大成者董仲舒,认为义利要“以义为主,以利为辅”,提出“正其道而不谋其利,修其理而不急其功”的观点。
董仲舒之所强调“义”,正是由于他提倡“春秋大一统思想”,也正是在儒家义利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崇“义”,但他并非否定合理的“利”,因为利民之事反过来说就是“义”之举;到宋代,程颖、程颐将儒家“义利观”推向极致,提倡“贵义贱利”,完全抹杀了利的存在。
尽管这观点到南宋得到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支持和推广,成为此时的主流思想,但还是受到了永嘉学派代表叶适、陈亮等事功主义的反对,认为没有“利”的“义”即为空谈,毫无价值可言,所以他们将“义”与“利”相结合,提出“义利并重”的观点。
通过对儒家“义利之辨”问题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成人”之价值取向。
例如孔孟过分地强调“义”而孤立“利”,这体现了“成人”理想至上的道德价值。
而事功学派过分地强调“利”,必然会导致对“义”的失衡,这体现了“成人”现实性、世俗性、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很容易滋生社会问题。
此外,荀子、二程、董仲舒等人将二者统一起来,“义利并重”,此种观点成为最符合人类的“成人”的价值标准和“义利”判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自先秦以降,“义利之辨”一直是儒家讨论的话题。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提倡重义轻利,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主张“见利思义”,先取义然后取利,强调用义来约束人的行为。
孟子则进一步认为:“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强调如果一个人轻公义、重私利,就容易导致人贪婪。
孟子直接取义而否定利的做法使得义与利绝对对立,二者绝对二分。
相对孟子此种义利观,儒家第三位代表人物荀子则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义与利者,人所两有也”。
在道德价值观上,荀子将二者统一起来,而不是仁义与功利相互排斥、对立、冲突。
西汉儒学的集大成者董仲舒,认为义利要“以义为主,以利为辅”,提出“正其道而不谋其利,修其理而不急其功”的观点。
董仲舒之所强调“义”,正是由于他提倡“春秋大一统思想”,也正是在儒家义利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崇“义”,但他并非否定合理的“利”,因为利民之事反过来说就是“义”之举;到宋代,程颖、程颐将儒家“义利观”推向极致,提倡“贵义贱利”,完全抹杀了利的存在。
尽管这观点到南宋得到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支持和推广,成为此时的主流思想,但还是受到了永嘉学派代表叶适、陈亮等事功主义的反对,认为没有“利”的“义”即为空谈,毫无价值可言,所以他们将“义”与“利”相结合,提出“义利并重”的观点。
通过对儒家“义利之辨”问题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成人”之价值取向。
例如孔孟过分地强调“义”而孤立“利”,这体现了“成人”理想至上的道德价值。
而事功学派过分地强调“利”,必然会导致对“义”的失衡,这体现了“成人”现实性、世俗性、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很容易滋生社会问题。
此外,荀子、二程、董仲舒等人将二者统一起来,“义利并重”,此种观点成为最符合人类的“成人”的价值标准和“义利”判断。
当然,当人们处在道德困境时,“义”的优先性仍是“成人”的道德价值取向,例如见义勇为。
浅谈先秦儒家义利观与现实社会
摘要:先秦儒家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
家所提出的义利观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精神产生过深远
影响。然而在当今社会,儒家的义利观仍旧有重要借鉴价值。本文浅析儒家义利观的主要内
容,探讨它的内涵,并且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研究作为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儒家义利观对当
今社会的影响。对于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伟大传承,也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
词:先秦儒家 义利观 现实社会 正文:“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义利关系在中国传
统文化上占据重要地位。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主张“义以为上”“见利
思义”“义利两有”等,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对提升公民道德境界、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必将产生积极作用。 一、先
秦儒家义利观的含义、内涵 (一)义利观的含义 所谓“义”,引申为道义、道德、公正、
正义。 “利”,是利益、功力的意思,利益又有“公利”和“私利”之分,“公利”和“私
利”是相对的,但与“义(公平合理)”相对应的“利”应该理解为私利。
义利观就是关于伦理道德(义)与物质利益(利)的关系及人们如何看待这二者关系的观
点。孔子、孟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他们的义利观构成了先秦儒家义利观的主要内
容。 (二)义利观的内涵
首先,二者是一种物质利益与道德原则的关系。“居仁由义”可说是道德的理想境界,儒家
有种种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个人追求物质利益之时,不能违背义,要受义的制约,孟子说: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正是此意。先秦儒家主张 “利”的获得必须符
合社会道义,无论是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还是孟子的“非其义也,非其
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
介不以取诸人。”都说明了“利”是“义”存在的客观基础,而“义”又是取得“利”的前
提原则,二者不可偏颇。没有“利”的“义”是不符合人性的,是不能教化人民的,是不足
取的;没有“义”的“利”是君子所不屑的,是造成社会混乱的根源。 其次,二者是一种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利”有“公利”与“私利”之分,“公利”在某种程度上又可
转化为“义”。儒家文化植根于小农经济的土壤中,家庭作为大河流域农业生产的基本单元,
是“君君臣臣”的王权国家赖以建立的支柱,是“父父子子”的宗法社会得以运行的基础。
在国家这样一个大家族中,秩序的稳定、矛盾的调和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在君臣父子上下尊
卑之间,儒家强调一种整体精神,家族、国家的利益成了至高无上的“义”,“私利”(个人
利益)须服从“公利”(集体利益),也就是“利”要服从 “义”。
二、先秦儒家义利观的主要内容
明确了义利观的含义,就要概括出义利观的内容都包括些什么。但是,先秦儒学中没有专
门针对义利观的单独论著,其主要思想散落于《论语》、《孟子》、《荀子》等经典著作中。所
以我们可以从这些直接或间接反映义利观的篇章中概括出如下几点:
1、义以生利
“义以生利”这是孔子提出来的命题。
据《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卫侯派孙良夫等人伐齐,战败后得到仲叔于奚的帮助,仲叔于
奚拒绝卫侯给予城邑的赏赐,而要求佩戴诸侯的繁缨以朝见,卫侯答应了。孔子听了这件事,
便发表议论说:“这样做真可惜啊,还不如多给他一些城邑呢!”接着孔子进一步论述到:“义
以生利”,孔子认为道义用来产生利益,或者说道德追求产生物质利益。
2、见利思义
所谓的“见利思义”是孔子回答弟子子路问什么样的人是完善高尚的人时的答语。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孙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
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
可以为成人矣。” “见利思义”就是在获取利益时要考虑到道义原则、社会规范。在孔子看
来,一个道德完善的人,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见利思义”。
3、义然后取
孔子赞赏“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这一行为准则。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
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邦有道,贫且贱焉,
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些话,说的就是“义然后取”或“取之有义”的行为
准则。
4、先义后利
明确提出“先义后利”观点的荀子。《荀子·荣辱》曰:“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把义与利谁先谁后的问题提高到国家强弱的高度,他说: “国者,巨用之则大,小用
之则小”,“巨用之者,先义而后利”,“小用之者,先利而后义”。所谓“巨用之”,就是立足
于大处,也就是“先义而后利”;所谓“小用之”,就是立足于小处,也就是“先利而后义”。
对待义利的做法不同,取得的治国效果就大不一样,儒家主张的自然是“先义而后利”。
5、重义轻利
孔子不否定利,还主张义中取利,但是在义利发生冲突的时候,就必须去利守义,追求利必
须以义作为前提,重义轻利。
孟子提出性命和道义都是人生的最大利益,二者都是健全的人生所必需的,但二者发生矛盾、
不可兼得的时候,孟子主张牺牲生命而保存道义,可见孟子也是“贵义”的。
荀子曰:“请成相,道圣王,尧、舜尚贤身辞让,许由、卷善重义轻利,行显明。”传说尧要
把天下让给许由,舜要把天下让给卷善,他们都不肯接受。荀子认为,这表明了他们的行为
是“重义轻利”,光明正大。
6、以义制利
“以义制利”这是荀子明确提出来的命题。
荀子认为“利”是人们不可缺少的利益需求,“义”也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需要,义与利
具有客观存在的必然性。但道义与利益之间,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当人们面临两难选
择时,只有“以义制事,则知所利矣”,即只有“以义制利”,使人人向善的方向发展,才能
保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从而使整个社会的各行各业包括每一个人都得到真正的利益。
三、先秦儒家义利观对现实社会的意义
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里一朵耀眼的思想火花,和先秦儒家思想一样
在华夏民族的历史天空里放射出它永不消逝的流光溢彩。时至今日,传统伦理道德仍旧与当
今社会产生共鸣。对当今社会起着较大的作用,有着深刻的意义。然而 ,事物都是两面性
的,它给当今社会带来的不仅仅只是积极意义,当然,也伴随着消极的意义。
(一)积极意义
1、在现实社会的今天,先秦儒家义利观启示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提高人们
物质生活水平。
先秦儒家认为,义利是辩证统一的,义是在利的基础上产生的。一般来说,物质生活水平
的提高,为人的道德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提供了物质保障。不讲利,义就会失去物质基础,
对利益的追求和向往,是任何时代国家的人们的普遍心态。先秦儒家认为追求富贵、追求物
质利益是人的天性,人们应该保持一种进取精神,大胆地追求物质利益。社会要重视经济发
展,个人也要积极地区创造和获取财富,这样做,于国于己,利莫大焉。
2、在现实社会的今天,先秦儒家义利观启示我们,必须注重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与
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它对社会经济具有
巨大的反作用,它能促进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也能对物质利益的创造和获取起抑
制作用,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精神文明和物质文
明协调发展,并不是要我们放弃自己合理的物质利益,单纯去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的
自我完善,而是让人们对待物质利益问题上树立一个正确的取舍标准,做到以义取利。当前,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物质文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道德领域
却出现了不少令人担忧的现象,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以及极端的自私自利等现象干扰改革开
放和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正确处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大力加强思想道德
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3、在现实社会的今天,先秦儒家义利观启示我们,必须正确解决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矛
盾,妥善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先秦儒家主张,当义与利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舍利取义,甚至要做到舍生取义。历史上,
多少志士仁人在民族危亡、国难当头之时,舍生取义,维护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这种不惜
牺牲个人性命而维系社会整体利益的精神,今天仍需肯定、弘扬。
4、在现实社会的今天,先秦儒家义利观是指导人们追求合法利益的普遍原则,有利于维护
社会稳定。
先秦儒家义利观,不在于谋利本身,而在于谋利的手段。在他们看来,人们要想获得财富
必须采取符合义的手段。如今的社会,个人和局部利益的实现,必须在国家法律所允许的范
围内获得,即从仁中取物,从利中取利。而如今的社会冲突集中表现为利益的冲突。先秦的
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可以帮助处理不同利益者之间的关系,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够从根本
上正确处理人民之间的矛盾,利于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