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语言及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共60页
- 格式:ppt
- 大小:7.98 MB
- 文档页数:60
浅谈语文教学中方言材料的运用方言中存在许多有用的语文材料,能直接印证语文知识特别是古汉语知识,若能适当地运用,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通过生动具体的事实材料来增强语文知识的可信性和可感性。
标签:方言材料语文教学运用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通俗地讲就是各地的土话。
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在语文课堂上一般要求老师不能使用方言教学。
但是方言中也存在许多有用的语文材料,能直接印证语文知识特别是古汉语知识,若能适当运用,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带给学生因为讲“自己话”而产生的亲切感,而且还能用生动具体的事实材料来增强语文知识的可信性和可感性。
下文就以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视角,从客方言、粤语、赣方言及少量官话中各择若干例子进行论述,希望能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
①一、语音材料在普通话声母方面,“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
前者是指上古没有现代读为f和零声母的“非敷奉微”字母,只有在现代读为b、p、m(汉语拼音,下同)的“帮滂并明”字母。
后者是指上古没有现代读为zh、ch、sh的“知彻澄”字母。
也就是说,现代读f声母和一部分零声母的字在上古读b、p、m声母,现代一部分读zh、ch、sh声母的字在古代读d、t字母。
这可从形声字上看出,例如“播”中的“番”,“盆”中的“分”,既然是声符,在造字之初必然代表整个形声字“播”和“盆”的读音,它们的声母也就分别为b、p。
同样,“迢”中的“召”“都”中的“者”,声母也分别为t、d。
但这没有提供一个直截了当的说法。
实际上,汉语方言中有直接的材料,例如客方言中的“斧”“肥”“浮”“飞”等字的声母为b或p,“知”的声母为d。
赣方言中的某些地方,“猪”“朱”“主”“煮”“驻”“蛀”“铸”的读音都为dü(汉语拼音标音,不标调,下同),“周”“舟”“州”“洲”“帚”“咒”“昼”的读音都为diu,“抽”“绸”“稠”“筹”“丑”“宙”的读音都为tiu,“遮”“者”“蔗”的读音都为da,“车”“扯”的读音都为ta,这些字的声母都是古音的保存,能直接证明“古无轻唇”“古无舌上”的说法。
现代汉语中的方言与文学表达标题:现代汉语中的方言与文学表达摘要:本文综合分析了现代汉语中方言与文学表达的关系。
首先,简要介绍了现代汉语方言的分类和特点。
然后,探讨了方言对文学表达的影响,包括语言的地域色彩、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和文化表达的多样性。
接着,从音韵、词汇和语法三个层面探讨了方言对文学表达的影响,并提供了具体的例子来支持观点。
最后,总结了方言与文学表达的互补关系,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介绍现代汉语方言是指中国各地的语言变体,是汉语族中最为丰富多样的方言之一。
它们在地理、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并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保留了独特的音韵、词汇和语法特点。
现代汉语文学则是通过各种文学形式表达思想、情感和艺术美感的语言体系。
二、方言对文学表达的影响1. 语言的地域色彩方言作为一种地区特色的语言,赋予文学作品独特的地域色彩。
作者可以借助方言来塑造人物形象、描绘地方风情,使作品更加真实、生动。
例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使用了北京方言,使得故事背景更加鲜明,读者能够深入体验到当时社会的压抑和矛盾。
2. 文学作品的真实性方言可以使文学作品更贴近生活、更真实。
使用方言的对话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角色的个性和社会背景。
例如,古龙的武侠小说中经常使用福建话,塑造了一批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使读者更容易沉浸其中。
3. 文化表达的多样性方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承载了地区的习俗、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方言的使用可以丰富文学作品的文化表达,使作品更具生活感和观赏性。
例如,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中使用了上海方言,既表达了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又传达了作者对现代都市人生活困境的深刻思考。
三、方言对文学表达的影响1. 音韵层面方言的音韵差异常常使得文学作品的朗诵和演绎更加丰富多样。
方言的韵律与汉字的读音有着独特的关系,在文学表达中可以产生独特的美感效果。
例如,台湾作家龙应台的小说中,使用了台湾方言的押韵技巧,使得作品充满了音乐性和艺术性。
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功用摘要: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方言作为地域文明的土壤,背后还蕴涵着多样性的文化精髓,成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独具特色的生动鲜活的创作元素和表现手法。
如威廉・福克纳和马克・吐温作品的地方语言,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方言”和张爱玲文字中的吴方言……作为语言学重要的研究领域和分支,社会语言学主要探讨的是各种语言变体与社会文化的内在关联和相互作用。
本文旨在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寻语言应用和文学之间的关系,能使读者更好的欣赏文学,理解包含在其中的社会文化信息。
关键词:方言文学作品功用一、引言方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热点。
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方言的功用,不仅在于交流,更多的是传递蕴涵其中的文化信息和价值。
方言还因其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所蕴涵的深刻的社会人情风貌,成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家独具特色的创作元素和重要的表现手法。
同时,方言还具有珍贵的史学及语言学研究的导航价值。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研究其中使用的方言,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作家意图,发掘人物特点,挖掘作品技巧与内涵。
二、关于方言方言(Dialect)是英语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最早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
它是作为一个学术用语从希腊语中借用而来的。
原意是指在古希腊语中一些有明显差异的书面语言变体,这些语言变体都与不同地区有着某种联系并且大量应用于文学作品之中。
如今,方言的含义已经与其原意有了很大的不同。
社会语言学家将其定义为一种语言变体,这包含由地域和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造成的语言变异。
方言,主要分为地域方言(regional dialect)和社会方言(soci al dialect)两大类。
地域方言是一种民族标准语的地方变体。
一般说来,同一种地域方言集中在一个地区使用。
它与标准语的差别体现在语音、语调、词汇甚至是句法结构上。
以英语为例,其地域变体有澳大利亚英语,南非英语等。
所谓社会方言是一种方言的社会变体,它与说话人的社会属性密切相关。
115中国地域辽阔,有悠久的历史,也正是因为我国的占地面积大,包含的民族多,所以在中国各个地区的民俗文化各不相同,那么在这些独特的地区所通用的语言自然也就不同。
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国就通过了与国家通用语言相关的法律,确定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地位。
在这以后,国家加大了普通话在全国各地的持续推广,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方言也就逐渐被普通话代替。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发展过程中,地域不互通,方言逐渐成为闭塞的标志,同时也被贴上了滞后的标签。
这种现象也发生在文学作品中,使用方言的作品在当时是不被认可的。
如果不能及时纠正人民对方言的认识,便会造成人民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信任感和认同感的缺失,甚至会对传统的地域文化失去信心。
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表达的方式,也是一种承载了许多文学大家乡情的媒介。
方言中透露出的乡味饱含着人们的思乡之情和对本地精神文化的认同感。
文学作品是对时代的见证和对人民情感最好的诠释和记录。
不管从文化传承方面还是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看,将方言运用到文学作品中都具备重要的传播作用。
一、对于方言的概述狭义地来说,在一个地区用特殊的词汇和语音表达的语言就叫方言。
更为标准的表达是中文方言,别名地区方言,只在一定地域应用,也就是说,只在一部分地区应用的一种语言。
理论上大范围的方言包含地区方言和社会发展方言,小范围的方言只指地域方言。
本文所说的方言就是指小范围的方言。
方言与文学作品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最开始的文学作品,比如诗词里的方言就很有象征性。
在现代,也有很多应用方言而取得成功的文学作品。
作者用方言刻画人物,从而衬托出时代特征,以此来表现地域独有的特色。
在文学作品中加入方言不仅可以使作品更加具有地域特色,同时也使得作品比那些通篇是规规矩矩的普通话、书面语的作品要多了几分浪漫和唯美。
这是因为方言是一个地区人民特有的生活观念、思维模式和文化底色的展现。
一部文学作品的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写出来的文章其实和他所在的地域文化是息息相关的。
媒介与文化研究MEIJIE YU WENHUA YANJIU- 143 -一、普通话与方言我国地域广大,区域特征明显,形成丰富多彩的语言系统。
按照普及程度,我国目前语言可分为普通话和方言。
普通话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通用语言。
它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音节结构简单,声、韵、调的配合规律性强,适合交流。
方言也称地方语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其种类丰富(按照现代通俗的分法,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赣方言),蕴含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有其独特的意蕴和魅力。
近些年,方言在电视、新媒体中愈发活跃,广受欢迎。
然而,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备受争议。
有人认为,方言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其荼毒现代文明用语,影响整个民族的情感团结、融合和文明发展进程。
也有人认为,文学作品中合理运用方言,可以起到非普通话可以达到的效果。
作为图书编辑,怎样看待文学作品中的方言,出版工作中该遵循怎样的原则,是需要认真分析总结的。
二、方言在文学作品中产生的影响方言称得上是语言的活化石,承载着地域特色文化,积淀着人民的深厚情感。
方言运用在作品中,可以展现当地的风俗民情,巧妙刻画鲜明的人物特征,拉近同地域人民的距离,丰富阅读体验。
但由于方言产生于区域文化,传播性较差,不利于交流,难免形成交流障碍。
(一)凸显风土人情,传承区域文化方言是风俗民情、人文风韵的无形载体。
当这种特殊载体进入文学时,又被赋予了特殊意义。
[1]文学作品源于生活,是地域风情、民俗的真实写照。
文学作品中的方言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当地文化的韵味,体察其历史的社会万象。
人民艺术家老舍就是方言运用中的翘楚。
他的作品通俗易懂,朴实无华,又诙谐幽默,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具有浓郁的北京韵味。
《四世同堂》中写道:“别人想花钱运动都弄不到手,你怎么把肉包子往外推(比喻有意放弃好机会)呢?”《骆驼祥子》中的:“小孩有的躺在院中便睡了,有的到街上去撒欢儿(指动物欢蹦乱跳,也形容小孩子又蹦又跳的高兴样子)。
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主要功用作者:钟峻许之所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4期摘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方言因其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所蕴涵的深刻的社会人情风貌,已成为古今中外文学独具特色的生动鲜活的创作元素和重要表现手法。
作为语言学重要的研究领域和分支,社会语言学主要探讨的是各种语言变体与社会文化的内在关联和相互作用。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询语言应用和文学作品之间关系,能使读者更好地欣赏文学,更敏锐感受到语言符号所包含的社会文化信息。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方言;文学作品;主要功用中图分类号;I045;H0-05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4.026方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它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热点。
方言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方言的功用不仅在于交流,更多地是能传递其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和价值。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方言因其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所蕴涵的深刻的社会人情风貌,已成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家独具特色、生动鲜活的创作元素和重要的表现手法。
此外,方言还具有珍贵的史学及语言学研究的导航价值。
英语中的dialect(方言)一词最早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作为一个学术用语从希腊语中借用而来。
它原意是指在古希腊语中一些有着明显差异的书面语言变体,这些语言变体都与不同地区有着某种联系并且用于不同的文学作品中。
现在方言的含义与其原意有着很大的不同,社会语言学家将方言界定为一种语言变体,它包含由使用者之间的差异所带来的各种变异,即由地域和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造成的语言变异。
社会语言学家将方言主要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两大类。
地域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
一般来说,同一种地域方言集中分布在同一个地区。
以我国为例:中国主要有七种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和闽方言,而每种方言又包括若干种次方言和土语。
当移民把本地方言带到远离故乡的地方,民族之间彼此融合,久而久之它就会演变成新的地域方言。
谈方言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作用德州分校08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号:081120256 姓名:孙荣晶【内容提要】方言从古代文学中的自然使用到新文学有意识地提倡,使中国现代文坛产生了一种影响深远的创作思维方式和语言模式。
方言与现代文学对立统一,它作为一种鲜活的文学语言形式,是文学个体化、民族化和本土化的体现,正是以其个体性和不可复制性来实现现代文学追求恒久人性的目的。
语言、地域、时间都离不开人,语言的创造与人的生存体验应该是一回事,方言本质论最终归结于人的生存本体论。
标志着意识形态统一的普通话使人生活在按标准秩序严格编码的符号世界中,具有某种抽象性和一般性。
方言以其对语言规范的破坏彰显人的本真自由,恢复人的生存常态;方言作为日常语言形式,呈现出语言的多种可能性和极其多样性,它与人类日常感性的或经验的生活形态紧密相连,因而能表达人的具体性、自然性及个体性。
【关键词】方言语言模式地域性民族性方言创作【正文】方言从古代文学中的自然使用到新文学有意识地提倡,使中国现代文坛产生了一种影响深远的创作思维方式和语言模式。
方言与现代文学对立统一,它作为一种鲜活的文学语言形式,是文学个体化、民族化和本土化的体现,正是以其个体性和不可复制性来实现现代文学追求恒久人性的目的。
在地域性和民族性文化逐渐走向大一统的整合性文化的趋势中,这种极端个性化、民族化的方言创作如果不刻意为之,就有渐趋消亡的威胁。
这个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势必损害当代文学创作的民族性、多样性和总体水平与魅力。
一、方言与地域之间的联系,及对文学的重要影响(一)方言的本质方言是什么?已有众多学者作家对此有明确认识,如胡适就认为它是最自然的语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刘半农认为它有“地域的神味”,张爱玲认为它有“语气的神韵”。
但这些都仅是从方言的外部特质来说的,就其本质而言,方言不加修饰,最接近人类存在之本真。
与方言相对的是书面语,经由政治、伦理、逻辑、技术严密修整过的书面语,即所谓的“文明”“文化”之音,容易造成对生存本真的遮蔽,而方言作为自然之声音,是解构“文明之音”的赤裸之声,它与地域、时间、人贯通于一。
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功用摘要: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方言作为地域文明的土壤,背后还蕴涵着多样性的文化精髓,成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独具特色的生动鲜活的创作元素和表现手法。
如威廉·福克纳和马克·吐温作品的地方语言,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方言”和张爱玲文字中的吴方言……作为语言学重要的研究领域和分支,社会语言学主要探讨的是各种语言变体与社会文化的内在关联和相互作用。
本文旨在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寻语言应用和文学之间的关系,能使读者更好的欣赏文学,理解包含在其中的社会文化信息。
关键词:方言文学作品功用一、引言方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热点。
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方言的功用,不仅在于交流,更多的是传递蕴涵其中的文化信息和价值。
方言还因其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所蕴涵的深刻的社会人情风貌,成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家独具特色的创作元素和重要的表现手法。
同时,方言还具有珍贵的史学及语言学研究的导航价值。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研究其中使用的方言,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作家意图,发掘人物特点,挖掘作品技巧与内涵。
二、关于方言方言(Dialect)是英语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最早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
它是作为一个学术用语从希腊语中借用而来的。
原意是指在古希腊语中一些有明显差异的书面语言变体,这些语言变体都与不同地区有着某种联系并且大量应用于文学作品之中。
如今,方言的含义已经与其原意有了很大的不同。
社会语言学家将其定义为一种语言变体,这包含由地域和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造成的语言变异。
方言,主要分为地域方言(regional dialect)和社会方言(social dialect)两大类。
地域方言是一种民族标准语的地方变体。
一般说来,同一种地域方言集中在一个地区使用。
它与标准语的差别体现在语音、语调、词汇甚至是句法结构上。
以英语为例,其地域变体有澳大利亚英语,南非英语等。
所谓社会方言是一种方言的社会变体,它与说话人的社会属性密切相关。
试论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1. 引言1.1 引言方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运用方言,作家能够更加生动地描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的发展,再现作品背景,丰富文学风格,提升作品的表现力。
在文学作品中,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表达和社会交流的载体。
本文将探讨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分析其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推动、背景再现、文学风格丰富和作品表现力提升等方面的重要性。
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中方言运用的案例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方言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和作用。
方言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不仅能让读者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个性特征和生活状态,还能为作品增添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
因此,方言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方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言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使用方言,作家可以更加生动地描绘人物的特征和性格。
方言可以展现出人物所处的地域和社会环境,让读者更容易地理解人物的背景和身份。
方言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人物的地域特色。
不同地区的方言有着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通过运用特定的方言,作家可以使人物更加真实地融入到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当中,让读者更容易地产生共鸣和认同感。
方言也可以用来展现人物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特征。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通过使用不同的方言来区分其社会地位和教育程度。
某些人物可能会使用粗俗的方言,表现出其粗野和低贱的性格;而另一些人物可能会使用雅致的方言,展现出其高贵和文雅的形象。
方言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运用方言,作家可以更加生动地描绘人物的特征和性格,让人物更加立体、丰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方言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也让人物更加真实和具有生命力。
2.2 方言对情节的推动方言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角色。
通过运用不同地方的方言,作家可以更加生动地描绘出人物之间的交流和矛盾。
乡土文学中的方言书写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探析乡土文学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乡土生活、民风民俗为题材,以方言为载体,展现了丰富的地方色彩和人文风情。
在语文教育中,关于乡土文学中方言书写的价值一直备受争议。
有人认为方言书写会影响学生的标准普通话学习,但也有人认为方言书写能够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认同感。
那么,乡土文学中的方言书写在语文教育中究竟有何价值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探析。
乡土文学中的方言书写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能够展现当地的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
方言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语言习惯和地方口音,它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点。
通过乡土文学中方言的书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不同地区的乡土风情,增强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
这对学生的乡土情感和文化自信心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乡土文学中的方言书写也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文学视野。
传统的语文教育内容主要都是以“四书五经”为主,鲜有接触到乡土文学作品。
乡土文学中的方言书写能够让学生接触到与传统文学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丰富了学生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这对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非常有利。
乡土文学中的方言书写也有助于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接触到一成不变的教材内容容易产生学习的疲劳感,而乡土文学中的方言书写则能够为学生带来新鲜感和有趣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乡土文学中的方言书写,可以为语文教学引入生动、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材料,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受语言的魅力。
乡土文学中的方言书写在语文教育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方言书写需要一定的语言基础,而学生在学习标准普通话的过程中,对方言的掌握和运用可能会产生混淆。
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既要注重学生的方言传承,又要兼顾学生的标准普通话学习。
方言书写的特殊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阅读困难。
浅析方言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作者:范建田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8期摘要:方言的文学功用是指方言在文学作品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
文学作品中的方言是文学作品中刻画人物、抒发情感、揭示文化的得力工具。
我们不能忽视它在文学中不可小视的作用,如果正确利用方言,那么当下的文学创作依然可以发挥方言的特点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方言;文学创作;功用;语言规范化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212-01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作为构成文学的语言这一要素,既是工具,也是手段。
实事求是地讲,各类语言中最能直接、准确地表达人们的情感的恐怕非方言莫属。
在文学创作中,文学采撷的确实不单是标准语。
它还包括方言俚语、文言古语、外来语等成分等,空间和时间上都超越了现代普通话的范围。
而方言的一些成分如:语言、语法、词汇、修辞现象,倒是常被标准语吸收。
个别的也还进入文学,充作地域和方言的标志,负有修辞的使命;甚至还发展起一种“乡土型”的文学语言。
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说“方言土语,很有些意味深长的话,我们那里叫‘炼话’,用起来是很有意思的。
恰如文言的用古典,听者也觉得趣味津津。
”近代经典小说几乎篇篇如此,即使在现代小说中,方言写得有声有色、耐人寻味的也不在少数,如的老舍的《骆驼祥子》、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以及沈从文、汪曾祺、林斤澜、阿城等人小说。
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的乡土味。
使用本地方言行文,从而带有了很强的地域色彩。
所以,方言在文学创作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方言的文学功能表现为铺垫文化底色。
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北方方言,这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是因为北方话在汉族历史上无论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在特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实质上也就是语言(方言)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