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词语教学例谈共5页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5
低年级随文识字教学策略例谈【摘要】小学阶段最基础的就是要学文识字,教师应当加深对基础部分的重视程度。
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要根据小学阶段的儿童心理状况,恰当地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为日后阅读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识字能力,本文针对部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的特点,结合工作中的经验,从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及拓展识字途径等角度,对如何提高学生识字能力教学策略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部编版教材;随文识字最近一次教育改革中,教育部宣布从小学到高考,语文都是第一学科,充分说明了未来教育中语文的重要性。
在2016年,国家教育部推出了“部编版”语文教材,对于识字方面调整内容很大。
其中最大的改变就是将“先拼音后识字”调整成“先识字后拼音”,这个改变让识字教学重回传统。
由于这一变化,语文老师怎样去教、学生怎么去学,这个新课题成了当前必须面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抓住特点,培养识字兴趣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其最大特点就是注意力不够集中,对于具体生动和直观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
因此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要结合儿童的特点与语文教材的编写目的,将生字溶于生动的情境当中,以此来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识字的热情。
比如,老师在讲解“彩虹”这课时,先用谜语“一座弧形桥,顶着蓝天造;赤橙黄绿青蓝紫,只能仰望摸不到”在孩子们的思维里营造彩虹世界,让孩子们的兴趣、注意力得到激发,能够跟随老师的节奏,然后老师再开始生词的讲解。
对于第一组词语“浇水、洒水、提水、挑水”,让学生们先互相教读后,总结这组词的规律,老师再模拟“浇”“洒”“提”“挑”等动作,引导让学生说出“()水”,这样以动作引导孩子对生字的学习方式,会大大的增加孩子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
对于第二组词语“拿着、照着、裙子、成了”,其教学重点就是做好轻声音节的发音;第三组词语“一()桥、一()镜子、一()月亮、一()彩云”则侧重让学生们掌握对于量词的准确使用。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
词语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案例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为例,针对“词语”这一教学内容,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语文词语教学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读写。
2. 培养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激发学生对词语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读写。
2. 教学难点:运用词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与“词语”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词语?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二)生字词教学1.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
2. 学生分组,互相认读生字词,并注意读音、字形。
3.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字形。
4. 学生分组,用生字词造句,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5. 教师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三)词语运用1. 教师出示一组词语,引导学生进行分类。
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这些词语,并举例说明。
3.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完善词语运用。
4. 学生展示自己的词语运用成果,教师点评。
(四)游戏环节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词语接龙”游戏,巩固所学词语。
2. 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给予鼓励和表扬。
(五)总结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词语学习的要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词语学习中的收获和体会。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词语进行创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词语运用能力。
以下是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 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我谈xx的生字组词教学识字,组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整个语文学习活动的基础,是打开文学艺术殿堂的一把金钥匙。
在小学阶段,学生将要学习3500个常用汉字。
对这些常用汉字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其它科目的学习及今后的学习活动。
“字”和“词”是一篇文章的基本元素。
用同一个字可以组成很多不同意思的词语。
在小学阶段,识字和识词是一致的,而词是对事物的概括,一个词就是一个概念,反映一种事物,学生每学一个词就应当认识所表示的客观事物,学习词的过程就是认识事物的过程。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词义,并能正确运用。
识字组词是小学低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件打基础的大事,任何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不能忽视。
根据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
我认为要搞好识字组词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培养学习生字生词的积极性学生是否有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关系到识字教学的质量,所以在识字组词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能力、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识字学词兴趣。
在教学中及时肯定学生点滴进步,激励学生不断努力,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促发学生的求知欲。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就要了解学生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并采用适当的方法。
比如:要准备上的课文是一个寓言故事,在上课之前别叫学生预习,在开始上课时,老师先口述故事的前半部分,把学生带到故事中去,然后,留下几个与故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读后半部分,激发他们想读的心情。
在读的过程中,必然有一部分字,词不认识,这时,就可以插入生字、生词的教学。
通过故事情节使他们形成学习的驱动力。
当他们经过努力,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时,就会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并乐于去学习。
二、对比教学法分辨生字组词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形近字,这些形近字稍不注意,就会用错。
比如“圆”和“园”这两个字,在教学时大半学生不能正确地应用这两个字组词,从音节看,它们的音节都是一样的,从字形结构上看,都是全包树木或供游人观赏的地方。
低年级词语教学例谈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词语和句子。
落实好词语的教学对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至关重要。
低年级孩子年龄小,要采取灵活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是理解词语的方法。
那么,低年级词语教学应该采取哪些方法呢?下面举例谈谈:
一、在语境中理解
语境,即语言环境。
当词语放到了句子中,就产生了语境意义。
因此,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的具体描述,让学生潜入课文的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如教学《北风和小鱼》一文,对“得意”一词的理解,引导如下:
师:“得意”是什么意思?
生:“得意”就是很自得的意思。
生:“得意”就是很骄傲的意思。
师:文中写北风得意什么?
生:北风得意的是大家都怕它。
师:“大家”指谁?是怎样怕它的?
生:“大家”指草地、梧桐树和鸟儿。
生:北风一吹,青草变了颜色。
生:北风一吹,梧桐树落了叶。
生:北风一吹,鸟儿躲进了窝。
师:所以北风很得意。
你能用“得意”的语气读读它说的话吗?(学生有语气地读)
这个片段,对“得意”一词的理解,先从词意入手,然后结合了上文的具体描写,让学生知道北风为什么那么得意,赋予了“得意”具体的内涵。
最后,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体会。
这样的教学,词语就会活在学生的脑海中。
二、在生活中理解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把生活中的内容和词语的意思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就会感到很熟悉,很容易由此知彼,产生相似联想,从而悟出词语的意思。
这样,在理解中会让学生懂得如何去运用,可谓一举两得。
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多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生活去理解词语。
比如,教学《有趣的发现》中的“终于”一词,过程如下:
师:“终于”找到了答案,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达尔文找到答案不容易。
师:这句中哪些词说明不容易?
生:“许多”说明捉的虫子多,不容易观察。
生:“反复观察比较”说明观察比较的次数多,不容易。
师: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不容易做,后来学会的事?
生:我原来写字不好看,经过老师的指导,自己的努力,终于写得好看了。
生:我原来不敢骑车,妈妈鼓励我要大胆,几次锻炼后,我终于会骑了。
“终于”是个比较抽象的词语,低年级孩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中先联系课文的内容,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就能领悟出词语
表达的作用,并学会了运用。
三、在表演中理解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形象直观的手段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表演就是理解词语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比如,教学《小鹰学飞》一文,对“急促”一词的理解,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
师:小鹰“急促”地喘着气,什么是“急促”呢?
生:“急促”就是喘气很急。
师:小鹰“急促”地说了一句什么话?
生:(读小鹰的话)
师:谁能表演一下“急促”喘气的样子?
生:(表演出很累的样子,喘气急促)
再如,对“盘旋”一词的理解:
师:“盘旋”是怎样的飞?
生:是转圈子飞。
生:是飞来飞去。
师:谁能表演一下?
生:(表演“盘旋”)
以上两个课例,把词语的理解和学生的表演结合了起来,学生通过表演,对小鹰“急促”的说话语气,及鹰的“盘旋”动作,有了形象化的理解和感悟。
同时,也使教学充满了趣味。
四、在想象中理解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在语言的描写上会留下很多的空白。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空白点,进行想象补充,可以丰富词语的内涵,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把握。
同时,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比如,《大禹治水》一文中用“千辛万苦”和“千山万水”两个词,写出了“禹”吃了很多苦。
但是他吃了哪些苦,走了哪些山,课文没有具体描述对于这样的空白点,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师:禹吃尽了“千辛万苦”,他会吃些什么苦呢?请你们想象一下。
生:他有时几天没吃好,每天都吃些干粮,喝点冷水。
生:他有时干到深夜,累了也不知道休息。
生:他和老百姓一起睡在野外,冬天风很大冻得睡不着觉。
师:禹吃不好,睡不好,真是历尽了千辛万苦。
他会怎样走过“千山万水”呢?
生:他走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越过一条又一条大河。
生:有时好几天还没走出一座山,又累又饿。
生:几次过河差点淹死了。
师:禹治水容易吗?读出他的不容易。
学生通过想象,补充了课文的空白,对两个词语的理解就不仅仅是抽象的符号了,词语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了。
这样的词语理解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很多。
比如,在造句中理解,换词中理解等等。
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法,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不能拔高要求。
要给学生领悟词语的活动过程,从而达到对词语理解、积累、运用的教学目标。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2、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必须能耐得住寂寞单干。
3、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