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竞赛学知识点总结

运动竞赛学知识点总结

运动竞赛学知识点总结
运动竞赛学知识点总结

运动竞赛学知识点总结

1.运动竞赛学研究对象:1.微观层面为揭示运动竞赛过程的动力学机制,即运动竞赛的内在发展规律2中观层面为分析运动竞赛与其他体育活动的关系3宏观层面为探讨运动竞赛和社会的交互影响

2.运动竞赛学研究的基本问题:1人类为什么需要运动竞赛,即运动竞赛的价值功效问题2怎样才能在竞赛中获胜即制胜问题3如何科学的组织运动竞赛即运动竞赛管理问题

3.运动竞赛的起源1游戏2战争3劳动4宗教祭祀

4.运动竞赛的社会价值1促进人类和平2更新传统观念3参与政治活动4推动经济发展5丰富文化生活

5.运动竞赛的形式1运动会2单项比赛3对抗赛4友谊赛5邀请赛6通讯赛7表演赛8选拔赛9测验赛或达标赛10等级赛或联赛

6.高水平竞技比赛基本特征1目的的综合性2对抗的激烈性3影响因素的庞杂性随机性及边界的开放性4比赛结果有时存在不确定性

7.运动竞赛与运动训练的关系1目的和时序的异同2在特定前提下相互“包容”3具有双向制约性44竞赛对训练的检验作用

8.比赛能力特指运动员在比赛场上表现出的能力。包括认识能力基础能力善用机遇及适应与调整能力

9.基础能力:运动员以具备的竞技能力,可称为运动员的“综合实力”。现代运动比赛是参赛双方综合实力整体效应的较量,既是运动员通过体能,技术,战术,心理,运动智能的协同组合来制约对手,一确定自己在比赛中的优势地位。

10.竞赛战术: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11.竞赛战术的构成: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知识,战术形式,战术行动。

12.战术观念:指对比赛战术概念,战术价值功效即运用条件等进行认识和思维后产生的观念。

13.战术指导思想:指在战术观念的影响下,根据比赛具体情况提出的战术运用的活动准则

14.战术意识: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想活动过程。

15.战术形式:战术活动中具有相对稳定形态和结构的行为方式

16.战术行动:是指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采用的动作,动作系列或动作组合。

17.战术的分类:1按战术的表现特点(1阵型战术2体力分配战术3参赛目的战术4心理战术)2参加战术行动的人数(1个人战术2小组战术3集体战术)3战术的攻防性质(1进攻战术2防守战术3相持战术)4按战术的普适性(1常用战术2特殊战术)

18.战术训练方法1分解完整训练法2减难与加难3虚拟现实4想象5程序6模拟7实战法

19.制定战术方案注意事项:1及时收集准确情报2处理好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的关系3考虑竞赛环境的影响4充分利用竞赛规则5计划性与可变性相结合

20.战术运用基本要求:1明确的目的性与针对性2高度时效性3高度灵活性

21.竞技状态:是指运动员经过一定时期的训练形成的状态。这种状态在时间维度上指比赛前的特定时间至比赛结束,在空间维度上则为训练学,心理学及生物学指标的集合。

22.判定运动员竞技状态情况的标准1生理学指标2训练学指标3心理学指标

23.临场指挥计划一般包括1对局势发展的若干可能性作出预测及采取的相应措施2换人方案3暂停的使用4临场指挥所用语言5遵循和利用规则

24.模拟训练:是指在获得准确情报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与模仿重大比赛中主要对手的主要特征的陪练人员的练习,及通过在于比赛条件相似的环境中的练习,使运动员获得特殊适应能力的过程。

25.难美项群制胜因素:难,新,美,稳,力,健,高。

26.体能主导类项群分为三个亚群:快速力量型,速度型,耐力性

27.运动道德:是指运动竞赛的参与者在参与运动竞赛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属于职业道德范畴,是随着运动竞赛的出现于发展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是评价参与者荣辱善恶的尺度标准

28.运动道德分为:运动员道德,教练员道德,裁判员道德,观众道德。

29.竞赛规则:为了避免运动竞赛中人为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使所有参赛运动员在条件均等的情况下进行公平竞赛,对竞赛中所采用的技术,器械和行为等做出一定的限制和规定。

30.竞赛规则的基本内容:1裁判员的名称和职责2比赛通则3评定成绩和决定名次的方法4对犯规运动员的处罚5场地器材和设备规格6各种评分和记录表格

31.制定竞赛规则的基本原则:1公平竞赛原则2促进运动技术水平提高和合理发展原则3同一性和统一性原则4公正性与准确性原则5合理组织原则6严肃性原则32.竞赛规程:是为组织和参与运动竞赛者制定的各种政策条文的总称,是所有组织者和参加者必须共同遵守的制度和章程,是组织运动竞赛的依据,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指导性。

33.竞赛规则与规程的异同1相同点(1规则和规程是运动竞赛中必不可少的具有“法律”性质的基本文件2规则与规程共同制约和协调运动竞赛过程)2不同点(1内容不同2着重点不同3制定,使用的时间不同4制定单位不同)

34.竞赛规程的具体内容和注意事项1运动会的名称2运动会的目的,任务3竞赛日期,地点4参加单位及组别5竞赛项目6参加办法7竞赛方法和采用的竞赛规则8计分及奖励办法9参加单位注意事项10未尽事项,另行通知

35.单循环赛制:场数=N(N-1)/2 轮数:N为偶数=N-1.N为奇数=N

36.贝格尔编排法“首尾相接,末号摆动,临近相对,号前执先”

运动解剖学知识点

绪论 运动解剖学就是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得影响与发展得规律。就是探索人体机械运动与体育动作关系得一门基础学科。 2、人体得标准解剖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拢,足尖向前,双上肢下垂于躯干得两侧,掌心向前。 3、人体基本面:矢状面、冠状面(额状面)、水平面(横切面)。 矢状面就是指沿身体前后径所作得切面。 冠状面就是指沿身体左右径所作得切面。 水平面就是指横切身体,与地面平行得切面。 4.人体基本轴:矢状轴、冠状轴(额状轴)、垂直轴。 矢状轴:为前后方向并与水平面平行得轴。 冠状轴(额状轴):为左右方向并与水平面平行得轴。 垂直轴:为上下方向并与水平面垂直得轴。 运动系统 1、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与骨骼肌组成。 2、运动系统功能:支持、保护、运动。 第一章骨与骨连结 1、骨组织由骨细胞、胶原纤维、基质等构成。 2、骨分类: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长骨:分布于四肢,呈长管状,分为一体两端。

短骨:一般呈立方形,多成群分布于连结牢固且有一定灵活性得部位。 扁骨: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胸腔、盆腔得壁,起保护作用。 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 籽骨:位于肌腱内得小骨,其体积较小,在运动中起减少摩擦与转变肌力牵引方向得作用。 3、骨由骨质、骨膜、骨髓构成。 骨质:有骨组织构成,它就是骨得主要成分,按结构分为骨密质与骨松质。 骨密质:质地致密,耐压性较大,配布于骨得表层。 骨松质:呈海绵状,由许多片状得骨小梁交织排列而成。 4、骨膜: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包括骨外膜与骨内膜。 骨外膜:被覆于新鲜骨表面,含有丰富得神经、血管、淋巴。对骨得营养、再生、感觉起重要作用。外层厚而致密,有许多胶原纤维束穿入骨质,使之固定于骨面。内层疏松有成骨与破骨细胞,具有产生新骨质,破坏旧骨质得功能。 5、骨髓:充填于骨髓腔与松质得间隙内,分为红骨髓与黄骨髓。 红骨髓含有大量不同发育阶段得红细胞与其她幼稚型得血细胞,有造血功能。黄骨髓脂肪组织。 6、长骨得动脉:滋养动脉、干骺端动脉、骺动脉、骨膜动脉。

高一运动的描述基础知识点归纳

运动的描述基础知识点归纳质点1.,而具有(质量)的点。)没有(体积)、(大小)(1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参考系2.,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化)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路程和位移3.)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1)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因此,位移2(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直线)运动时,路(3 是(位移)。ACB的长度是(路程),AB 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图1-1中质点轨迹 C C B B A A 1-1 图 (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4 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O点起走了50m的确切位置。比如说某人从、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4)跟发生这S(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可以理解为位移变化快慢。它等于(位移,其方向就。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的比值。即v=s/tt段位移所用(时间。m/s)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米/秒)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一2()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平(s/t内的位移为s, 则我们定义v=段时间t 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从物理含义上看,瞬时速度指某(3 。,简称(速率)一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匀速直线运动5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1)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动。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和路程(相等)。路程(相等),质点的运动方向(相同)图象图象和v-t—)(2 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就是以纵轴表示位移,以横轴表示时间而作出的反映物体运动规律的x-t)位移图象((1 。数学图象,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线是(通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时间轴)的直线,如图所示。v-t)匀速直线运动的2(.由图可以得到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v1=20m/s,v2=-10m/s,表明一个质点沿(正)方向以(20m/s)

高中物理运动学公式总结

高中物理运动学公式总结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高中物理运动学公式总结 一、质点的运动——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t x V =定义式平均速率;t s V = 2、有用推理ax Vo Vt 222=- 3、中间时刻速度;202V Vt V Vt +==平 4、末速度Vt=V0+at 5、中间位置速度2 2220Vt V Vx += 6、位移 t 2t 2a t 0t t 2V V V s =+==平 7、加速度t V Vt a 0 +=(以V0为正方向,a 与V0同向[加速]a ?0,反向则a <0) 8、实验推论;S1-S2=S3-S2=S4-S3= =?x=a t 2 9、初速度为0n 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s 的比;s1:s2:s3 :Sn=1:3:5 :(2n-1) 10、初速度为0的n 个连续相等的位移内t 之比; t1:t2:t3 :tn=1:(12-0):(23-): :(1--n n ) 11、a=t n m Sn Sm 2--(利用上个段位移,减少误差---逐差法) 12、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0= s m ;加速度a=s m 2;末速度Vt= s m 1s m =h k m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加大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0=0 2末速度Vt=gt 23下落高度)位置向下计算从00(22V g h t = 4推论t 2V =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运动解剖学复习全知识点

运动解剖学复习全知识点 绪论 1. 运动解剖学—— 2. 动作分析法—— 3. 运动解剖学研究的内容—— 4. 运动解剖学研究方法—— 5. 运动解剖学的标准解剖姿势—— 第一章人体的基本构成 1. 细胞的结构—— 2. 组织及组织的分类—— 3. 皮组织的分类—— 4. 结缔组织及分类—— 5. 腺体—— 6. 软骨组织—— 7. 透明软骨—— 8. 软骨—— 9. 骨组织—— 10. 神经组织和神经元—— 11. 运动终板—— 12. 哈佛氏系统—— 第二章运动系统 第一节骨与骨连结 1. 骨的分类——按部位分类按形态分类 2. 关节内软骨和关节面软骨—— 3. 运动环节—— 4. 肌肉的运动单位—— 5. 单关节肌和多关节肌—— 6. 骨的构造—— 7. 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8. 骨的发生方式 9. 骨龄及其意义——

10. 体育运动对骨的形态结构的影响—— 11. 体育运动对青少年,老年人的骨的影响—— 12. 关节及其分类—— 13. 关节的主要构造及其辅助结构—— 14. 关节的分类—— 15. 联合关节—— 16. 关节的运动幅度—— 17. 关节的运动幅度的影响因素—— 18. 体育锻炼对关节形态结构的影响—— 19. 上肢骨的组成—— 20. 肩关节构造及其运动—— 21. 肘关节构造及其运动—— 22. 下肢骨的组成—— 23. 髌骨及其意义—— 24. 骨盆构造—— 25. 耻骨联合—— 26. 男女骨盆差异—— 27. 骨盆的作用原理—— 28. 髋关节的构造及其运动—— 29. 膝关节的构造及其运动—— 30. 踝关节的构造及其运动—— 31. 足弓的构造及其作用原理—— 32. 躯干骨的组成—— 33. 椎间盘—— 34. 脊柱的组成及其运动—— 35. 颅骨的组成—— 36. 听小骨—— 37. 体育锻炼对骨骼肌的影响—— 38. 发展肌肉力量的解剖学依据—— 39. 举例说明多关节肌的工作特点和意义——

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且其速度不随时间变化的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 3.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表达式:at v v t +=0 位移和时间的关系表达式:202 1 at t v s += 速度和位移的关系表达式:as v v t 22 02=- 1.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相同时间内位移的变化相同 B. 相同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同 C. 相同时间内加速度的变化相同 D. 相同路程内速度的变化相同 2.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 ) A .速度的增量总是跟时间成正比 B .位移总是随时间增加而增加 C .位移总是跟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D .加速度,速度,位移的方向一致。 3.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它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s=24t-1.5t 2(m),当质点的速度为零,则t 为多少( ) A .1.5s B .8s C .16s D .24s 4.某火车从车站由静止开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最初一分钟内行驶540m ,那么它在最初10s 行驶的距离是( ) A. 90m B. 45m C. 30m D. 15m 5.汽车刹车后,停止转动的轮胎在地面上发生滑动,可以明显的看出滑动的痕迹,即常说的刹车线,由刹车线长短可以得知汽车刹车前的速度大小,因此刹车线的长度是分析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依据。若汽车刹车后以7 m/s 2的加速度运动,刹车线长14m 。则汽车在紧急刹车前的速度的大小是 m/s 。 6.在平直公路上,一汽车的速度为15m /s 。,从某时刻开始刹车,在阻力作用下,汽车以2m/s 2的加速度运动,问刹车后10s 末车离开始刹车点多远?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一式三份运动和力 一、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 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研究物体时,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不一定相同,可见物 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运动的快慢 1、定义: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 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v=s/t 4、单位:国际单位是m/s,常用单位是km/h. 换算关系:1m/s=3.6km/h 5、运动的分类 (1)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一个定值,与路程无关,与时间无关。 (2)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速度只做粗略研究,通过公式计算出的速度叫平均速度。说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否则毫无意义;s和t有严格的对应关系,必须对应同一运动过程 三、长度、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单位:米 (2)测量工具:刻度尺 正确使用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要做到会观察、会放置、会读数、会计录。 会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是否磨损。 会放置——刻度尺要沿着被测物体的长度,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找准零刻度线或选取一个整刻度线和被测物体一端对齐。 会读数——视线要和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录——测量结果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2、时间测量

(1)单位:秒 (2)测量工具:表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四、力 1、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力的作用中必定存在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就是我们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的研究对象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是相互对的,施力物体同是也是受力物体。 两者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2、力的作用效果 (1)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用物体运动速度和方向和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的,只要其中之一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即能使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 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5、力的示意图: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形象地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箭头的旁边标出力的符号和大小,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示意图。 五、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弹性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如绳子的拉力、物体对桌面的压力、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弹簧的弹力都属于弹力 3、测量力的工具:弹簧沿力计 制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六、重力 1、重力:地面附近的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力的。用符号G表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三要素 (1)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表达式:G=mg 其中,g为常数,大小为9.8N/kg,它表示质量是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是9.8N。

运动解剖学大一下学期期末知识复习汇总

运动解剖学大一下学期期末知识复习汇总 第四章骨 1.作用:主要起保护脏器和支持的作用 2.人体206块骨,中轴骨80(颅骨29,躯干骨51),附肢骨126(上肢骨64, 下肢骨62) 3.长骨,一体两端,有骨髓腔,其余骨没有,骨分布。 4.籽骨,由肌腱或韧带钙化而成,分类中属于例外,如髌骨、拇指内收肌籽骨 5.骨膜分骨外膜和骨内膜。二者均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骨外膜:致密结缔组织,成骨细胞为主,产生新骨质,外致密,胶原纤维束,内疏松。 骨内膜:薄层结缔组织,破骨细胞为主,造骨,破骨,位于骨松质间隙6.骨质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骨密质由(1)外环骨板(2)内环骨板(3)哈 弗氏系统(4)间骨板构成,支持、保护。骨松质由针状或片状骨板,即骨小梁,排列方向与承受压力,张力方向一致,使骨以最少的材料达到最大的坚固性。 7.红骨髓:造血黄骨髓:储存脂肪椎骨,髂骨,肋骨,胸骨,肱骨,股骨 骨松质网眼内终生都是红骨髓。 8.血管:骨外膜,骨密质(哈弗斯骨板)淋巴管:骨膜 9.神经:内脏运动神经:骨质哈弗氏管的血管壁 躯体感觉神经:骨膜 10.骨的化学成分:有机质(决定弹性韧性):无机质(决定硬度)=3:7 11.骨的生长,膜内成骨,软骨内成骨。

12.躯干骨:26椎骨,1胸骨,12对肋骨。 13.椎骨,椎体,椎弓,7个突起,棘突1个,横突1对,上下关节突各一对。 14.颈椎特征性结构:横突孔胸椎:上下肋凹腰椎:椎体粗壮,棘突宽短, 板状。 15.颅骨,成对,不成对。 第五章骨连结 1.骨连结可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直接连结分为纤维连结,软骨连结和骨性结合 2.软骨连结包括透明软骨结合(胶原原纤维)和纤维软骨联合(弹性纤维)二者具有抗压能力和良好的韧性 3.关节面及关节软骨的形状决定关节的运动形式;关节囊外层纤维层,内层滑膜层;关节腔内为负压,稳固关节。 4.韧带:位于关节周围或关节腔内,连于相邻两骨之间,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限制关节朝反向运动。 关节内软骨,纤维软骨构成,关节盘,半月板,加深关节窝。 关节唇,纤维软骨环,增大关节面,加深关节窝。 滑膜襞,向腔内突出,有利于滑液的分泌和吸收。 滑膜囊,向腔外膨出可减少运动时骨面之间的摩擦。 6.运动环节:能绕关节运动的人体的一部分,或肢体的一部分,简称环节。 关节的运动 7.关节的分类:(1)依据关节运动轴的数目:单轴关节滑车圆柱,双轴关节椭圆鞍状,多轴关节球窝平面

高中物理匀加速直线运动知识点汇总

高中物理匀加速直线运动知识点汇总 一、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②宏观、微观物体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二、参考系 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①描述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决定于它相对于所选的参考系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由于所选的参考系并不是真正静止的,所以物体运动的描述只能是相对的。②描述同一运动时,若以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描述的结果可能不同③参考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但是有时选运动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会给问题的分析、求解带来简便, 三、质点 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属于无关因素或次要因素,对问题的研究没有影响或影响可以忽略,为使问题简化,就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物体. 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 质点没有形状、大小,却具有物体的全部质量。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是为了使研究问题简化的一种科学抽象。 把物体抽象成质点的条件是: (1)作平动的物体由于各点的运动情况相同,可以选物体任意一个点的运动来代表整个物体的运动,可以当作质点处理。 (2)物体各部分运动情况虽然不同,但它的大小、形状及转动等对我们研究的问题影响极小,可以忽略不计(如研究绕太阳公转的地球的运动,地球仍可看成质点).由此可见,质点并非一定是小物体,同样,小物体也不一定都能当作质点. 【平动的物体不一定都能看成质点,{物体的形状与运动的距离相比不能忽略};转动的物体可能看成质点来处理{研究绕太阳公转的地球的运动},也就是研究的问题不突出转动因素时。】 【能否看成质点一看研究问题,二看物理的形状与研究物体的关系】 【一个实际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决定于物体的尺寸与物体间距相比的相对大小】 四、位置、位移与路程 1、位置:质点的位置可以用坐标系中的一个点来表示,在一维、二维、三维坐标系中表示为s(x) 、s (x,y) 、s (x,y,z) 2、位移:【矢量】 ①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的变化的物理量.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来表示,线段的长短表示位移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 ②位移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它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注意:位移的方向不一定是质点的运动方向。如:竖直上抛物体下落时,仍位于抛出点的上方; ③单位:m 3、路程【标量】: 路程是指质点所通过的实际轨迹的长度.路程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路程和位移是有区别的:一般地路程大于位移的大小,只有做直线运动的质点始终向着同一个方向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五、速度 速度:表示质点的运动快慢和方向,是矢量。它的大小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定义,方向就是物体的运动方向;轨迹是曲线,则为该点的切线方向。 速率:在某一时刻物体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速率是标量. 瞬时速度:由速度定义求出的速度实际上是平均速度,它表示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它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要精确地描述运动快慢,就要知道物体在某个时刻(或经过某个位置)时运动的快慢,因此而引入瞬时速度的概念。瞬时速度的含义: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运动物体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平均速度。定义式: x v t == 位移 时间 平均速率: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s v t == 路程 时间 (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二者相等) v1,队伍全长为L.一个通讯兵从队尾以速度v2(v1小于v2)赶到队前然后立即原速返回队尾。这个全过程中通讯兵通过的位移为。 专业技术分享

高中物理运动学公式总结

高中物理运动学公式总结 一、质点的运动——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t x V =定义式平均速率;t s V = 2、有用推理ax Vo Vt 222=- 3、中间时刻速度;202V Vt V Vt +==平 4、末速度Vt=V0+at 5、中间位置速度2 2220Vt V Vx += 6、位移 t 2t 2a t 0t t 2V V V s =+==平 7、加速度t V Vt a 0 +=(以V0为正方向,a 与V0同向[加速]a ?0,反向则a <0) 8、实验推论;S1-S2=S3-S2=S4-S3=ΛΛ=?x=a t 2 9、初速度为0n 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s 的比;s1:s2:s3ΛΛ:Sn=1:3:5ΛΛ:(2n-1) 10、初速度为0的n 个连续相等的位移内t 之比; t1:t2:t3ΛΛ:tn=1:(12-0):(23-):ΛΛ:(1--n n ) 11、a=t n m Sn Sm 2--(利用上个段位移,减少误差---逐差法) 12、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0= s m ;加速度a=s m 2;末速度Vt=s m 1s m =h k m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加大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0=0 2末速度Vt=gt 23下落高度)位置向下计算从00(22 V g h t = 4推论t 2V =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s 2m ≈10s 2m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底小,方向竖直向下)3) 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22 gt 2末速度Vt=Vo-gt 3有理推论02 2V Vt -=-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 g Vo 22(从抛出到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5往返时间g t Vo 22=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称性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3:1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 2上升过程经过两点所用时间与下落过程经过这两点所 用时间相等。 物理规律汇总 1)相互作用力 1重力 【1】方向竖直向下,但不一定与接触面垂直,不一定指向地心。(除赤道与两级) 【2】重力是由地球的引力而产生,但重力≠引力(除两级) 2弹力 【1】绳子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2】同一根绳子上的力相同。 【3】杆的力可以是拉力,也可以是推力。方向可以沿各个方向。 3摩擦力 【1】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也可以使动力。 【2】受滑动摩擦力的物体也可能是静止的。 【3】受静摩擦力的物体也可能是运动的。 2)牛顿运动定律 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物体具有加速度,则物体一定具有加速度,物体具有加速度,则一定受力。 4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5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6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打点计时器

直线运动知识点详细归纳

第一章:直线运动 一.复习要点 1.机械运动,参照物,质点、位置与位移,路程,时刻与时间等概念的理解。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速率、位移公式S=υt,S~t图线,υ~t图线 3.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4.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S v t at =+ 02 1 2、at v v t + =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υ~t图线 5.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重要推论 6.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 7.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第一模块:描述运动和物理量 『夯实基础知识』 1、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宏观、微观物体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2、参考系(参照物) 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①描述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决定于它相对于所选的参考系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由于所选的参考系并不是真正静止的,所以物体运动的描述只能是相对的。 ②描述同一运动时,若以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描述的结果可能不同 ③参考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但是有时选运动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会给问题的分析、求解带来简便, 一般情况下如无说明,通常都是以地球作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3、平动与转动 平动:物体不论沿直线还是沿曲线平动时,都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a)运动物体上任意两点所连成的直线,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平行 (b)在同一时刻,平动物体上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都相同,因此在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时,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把它作为质点来处理。 转动:分为定轴转动和定点转动,定轴转动的特点为:(a)在转动过程中,物体上有一条直线(轴)的位置不变,其它各点都绕轴做圆周运动,且轨迹平面与轴垂直。(b)物体上各点的状态参量,除角速度之外都不相等。定点转动的特点是运动过程中,物体内某一点保持不动的机械运动,绕定点转动的物体只有一点不动,其它各点分别在以该固定点为中心的同心球面上运动。

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总结

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总结 一、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1、质点: ①定义:---------------。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1)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2)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3)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关键一点] 不能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为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可以看做质点,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2、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外的物体。 运动是---的,静止是---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选择时要使运动的描述尽量的简单。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二、时间与位移 1、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用时间轴上的一个--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2.路程和位移(A)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图1-1中质点轨迹ACB的长度是路程,AB是位移S。

高中物理运动学公式总结

高中物理运动学公式总结 一、质点的运动——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 t x V = 定义式平均速率; t s V = 2、有用推理ax Vo Vt 22 2 =- 3、中间时刻速度;2 2V Vt V Vt += =平 4、末速度Vt=V0+at 5、中间位置速度2 2 2 2 Vt V Vx += 6、位移 t 2t 2 a t 0t t 2 V V V s = +==平 7、加速度t V Vt a 0 += (以V0为正方向,a 与V0同向[加速]a ?0,反向则a <0) 8、实验推论; S1-S2=S3-S2=S4-S3= =? x=a t 2 9、初速度为0n 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s 的比;s1:s2:s3 :Sn=1:3:5 :(2n-1) 10、初速度为0的n 个连续相等的位移内t 之比; t1:t2:t3 :tn=1:(12-0):(23- ): :( 1-- n n ) 11、a= t n m Sn Sm 2 --(利用上个段位移,减少误差---逐差法) 12、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0=s m ;加速度a=s m 2 ;末速度Vt= s m 1 s m =3.6 h km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加大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0=0 2末速度Vt=gt 23下落高度 ) 位置向下计算 从00(2 2 V g h t = 4推论t 2 V =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s 2 m ≈10s 2 m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底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 o t- 22 gt 2末速度Vt=V o-gt 3有理推论0 2 2 V Vt -=-2gs 4上升最大高度H m= g Vo 22 (从抛出到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5往返时间g t Vo 2 2=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称性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 3:1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 2上升过程经过两点所用时间与下落过程经过这两点所 用时间相等。 物理规律汇总 1)相互作用力 1重力 【1】方向竖直向下,但不一定与接触面垂直,不一定指向地心。(除赤道与两级) 【2】重力是由地球的引力而产生,但重力≠引力(除两级) 2弹力 【1】绳子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2】同一根绳子上的力相同。 【3】杆的力可以是拉力,也可以是推力。方向可以沿各个方向。 3摩擦力 【1】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也可以使动力。 【2】受滑动摩擦力的物体也可能是静止的。 【3】受静摩擦力的物体也可能是运动的。 2)牛顿运动定律 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物体具有加速度,则物体一定具有加速度,物体具有加速度,则一定受力。 4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5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6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运动解剖学复习全知识点

绪论 1.运动解剖学—— 2.动作分析法—— 3.运动解剖学研究的内容—— 4.运动解剖学研究方法—— 5.运动解剖学的标准解剖姿势—— 第一章人体的基本构成 1.细胞的结构—— 2.组织及组织的分类—— 3.皮组织的分类—— 4.结缔组织及分类—— 5. 6. 7. 8. 9. 10. 11. 12. 第二章 第一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关节的运动幅度—— 17.关节的运动幅度的影响因素—— 18.体育锻炼对关节形态结构的影响—— 19.上肢骨的组成—— 20.肩关节构造及其运动—— 21.肘关节构造及其运动—— 22.下肢骨的组成—— 23.髌骨及其意义—— 24.骨盆构造—— 25.耻骨联合—— 26.男女骨盆差异——

27.骨盆的作用原理—— 28.髋关节的构造及其运动—— 29.膝关节的构造及其运动—— 30.踝关节的构造及其运动—— 31.足弓的构造及其作用原理—— 32.躯干骨的组成—— 33.椎间盘—— 34.脊柱的组成及其运动—— 35.颅骨的组成—— 36.听小骨—— 37.体育锻炼对骨骼肌的影响—— 38. 39. 40. 41. 42. 43. 第二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脐环—— 20.固有呼吸肌—— 21.腹股沟三角—— 22.肌肉的工作性质—— 23.动力工作和静力工作—— 24.克制工作和退让工作—— 25.支持工作固定工作和固定工作—— 26.影响肌肉力量大小的解剖学因素—— 27.肌肉初长度—— 28.多关节肌的主动不足和被动不足及举例说明—— 29.体育运动对肌肉形态结构的影响——

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 1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知识点总结及例题讲解 作者:初高中物理讲解(可在微信中关注) 匀变速直线运动,即加速度不变,在v-t图像上为一条直线,直线斜率就是加速度。 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a)瞬时速度的计算,(上一章内容) b)v-t图象性质,斜率就是加速度,但是正切值不是加速度;斜率可以是正,也可以 是负,所以加速度也有正负之分。正负代表什么含义?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a)v = v0+at,v0 = 0,a = 0 的含义 b)图中a、b、c三条直线的物理含义? 图中速度如何变化?

例题: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a) 注:审题时一定要注意坐标轴的单位;另外一点注意物理公式与数学所学函数图像

性质的对应关系。涉及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公式的矢量性; b)公式的图像含义,自己结合课本总结。

例1:

例2: 【解析】位移就是v-t图像中v与t之间的面积,但是此题中,速度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要注意。所以x= x1 - x2 = 6-3 = 3,原坐标为5,所以运动后的坐标为5+3 = 8,所以答案是B。 例3: 【解析】错误解法,将3S带入S=24t-6t2=24×3-6×32=72-54=18m,V=S/t=18/3=6m/s,选A。 错在哪里呢?由于是做减速运动,没有考虑在3s之前汽车是否已经停了下来。这就是 物理需要经常考虑的问题。即在实际中物理意义,而非简单的套用公司解数学题。 正确的做法,首先判断在3s之前汽车是否停下来,如果停下来实际上汽车走了几秒,

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总结

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总结

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总结 一、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1、质点: ①定义:---------------。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1)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2)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3)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关键一点] 不能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为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可以看做质点,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2、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外的物体。 运动是---的,静止是---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选择时要使运动的描述尽量的简单。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二、时间与位移 1、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用时间轴上的一个--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2.路程和位移(A)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图1-1中质点轨迹ACB的长度是路程,AB是位移S。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置。比如说某人从O点起走了50m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三、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1、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即v=s/t。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一段时间t 内的位移为s, 则我们定义v=s/t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 (3)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从物理含义上看,瞬时速度指某一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四、匀速直线运动(A) (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质点的运动方向相同,质点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和路程相等。 (2)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和v-t图象(A) (1)位移图象(s-t图象)就是以纵轴表示位移,以横轴表示时间而作出的反映物体运动规律的数学图象,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线是通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 (2)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时间轴)的直线,由图可以得到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运动解剖学知识点

绪论 运动解剖学是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 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和发展的规律。是探索人体机械运动与体育动作关 系的一门基础学科。 2.人体的标准解剖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拢,足尖向前,双 上肢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掌心向前。 3.人体基本面:矢状面、冠状面(额状面)、水平面(横切面)。矢状面是指沿身体 前后径所作的切面。 冠状面是指沿身体左右径所作的切面。 水平面是指横切身体,与地面平行的切面。 4.人体基本轴:矢状轴、冠状轴(额状轴)、垂直轴。矢状轴:为前 后方向并与水平面平行的轴。 冠状轴(额状轴):为左右方向并与水平面平行的轴。 垂直轴:为上下方向并与水平面垂直的轴。 运动系统 1.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2.运动系统功能:支持、保护、运动。 第一章骨与骨连结 1.骨组织由骨细胞、胶原纤维、基质等构成。

2.骨分类: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长骨:分布于四肢,呈长管状,分为一体两端。 短骨:一般呈立方形,多成群分布于连结牢固且有一定灵活性的 部位。 扁骨: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胸腔、盆腔的壁,起保护作用。 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 籽骨:位于肌腱内的小骨,其体积较小,在运动中起减少摩擦和 转变肌力牵引方向的作用。 3.骨由骨质、骨膜、骨髓构成。 骨质:有骨组织构成,它是骨的主要成分,按结构分为骨密质和 骨松质。 骨密质:质地致密,耐压性较大,配布于骨的表层。 骨松质:呈海绵状,由许多片状的骨小梁交织排列而成。 4.骨膜: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包括骨外膜和骨内膜。 骨外膜:被覆于新鲜骨表面,含有丰富的神经、血管、淋巴。对 骨的营养、再生、感觉起重要作用。外层厚而致密,有许多胶原纤维束穿入骨质,使之固定于骨面。内层疏松有成骨和破骨细胞,具有产生新骨质,破坏旧骨质的功能。 5.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松质的间隙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含有大量不 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其他幼稚型的血细胞, 有造血功能。黄骨髓脂肪组织。 6.长骨的动脉:滋养动脉、干骺端动脉、骺动脉、骨膜动脉。

高中物理匀加速直线运动知识点汇总

专题三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应用 2016.1.29 一、知识点梳理 平均速度:运动物体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平均速度。定义式:t s v ??==时间位移一 平均速率: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t S v == 时间路程一 (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平均速率。) 分析:速度,加速度,合外力之间的关系 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包括大小和方向的变化),速度矢端曲线的切线方向。 加速度是矢量:现象上与速度变化方向相同,本质上与质点所受合外力方向一致。 速度增加加速度可能减小 基本公式 两个基本公式(规律): V t = V 0 + at S = v o t + at 2 及几个重要推论: 1、 推论:V t 2 -V 02 = 2as (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匀减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2、 A B 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V t/ 2 == (若为匀变速运动)等于这段的平均速度 3、 AB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 s/2 = V t/ 2 =V == ≤ V s/2 = 匀速:V t/2 =V s/2 ; 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V t/2

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

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1、机械运动 (1)参照物 人们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总是先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相对于这个标准,如果物体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就认为它是运动的;否则,就认为它是静止的。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2)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运动和静止 (1)由于运动的描述与参照物有关,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2)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平时所说物体是“运动的”或“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 3.机械运动的分类 (1)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可以将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直线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运动快慢保持不变。 变速直线运动: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快慢发生了变化

4.速度 (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可见,速度可以定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路程 (2)公式:速度= 时间 s 用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v表示速度,则速度公式可表示为:v= t (3)单位:如果路程的单位取米,时间的一单位取秒,那么,由速度公式可以推出速度的单位是米/秒,符一号为m/s,读作米每秒。常用的速度单位还有千米/时,符号为Km/h,读作千米每时。 5.参照物的选取及有关物体运动方向的判断 (1)位置的变化判断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如果其方位发生了变化或距离发生了变化,则这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就发生了变化。 (2)如果两个物体同向运动,以速度大的物体为参照物,则速度小的物体向相反方向运动。 6.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在通过的路程相同时,用运动时间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路程相同时,所用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快,所用时间长的物体运动慢。 (2)在运动时间相同时,用路程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即在时间相同时,通过路程越长的物体运动得越快,通过路程越短的物体运动得越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