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度第34 届马来西亚全国华文独立中学统一
- 格式:pdf
- 大小:211.60 KB
- 文档页数:20
新教育·上旬刊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多种语言和多元文化的国家。
在全国的30多个种族中,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是人口最多的三个种族。
其中,马来人约占67%,华人约占24%,印度人约占7%。
马来人的母语为马来语,华人的母语为华语(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汉语标准语被称为华语),印度人的母语为淡米尔语。
而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说,马来语为国语,是马来西亚的官方语言。
由于其曾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原因,所以在马来西亚英语是各种族之间的通用语言,而华语是当地华人沟通的共同语,淡米尔语则主要用于印度裔人群之间的交流。
自19世纪初至今,马来西亚华语教育历尽坎坷,但在各界华人的共同努力下,从未中断。
除中国以外,马来西亚是唯一拥有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系列完整的华语教育体系的国家,这是马来西亚华人的骄傲。
但马来西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极力推行“一种语文、一种源流”的单元化教育目标,通过各种途径加强马来语作为国语和唯一官方语言的地位。
因此,马来西亚的华语教育可以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一、马来西亚华语教育现状1.小学阶段。
在马来西亚的教育体系中,小学由公立和私立两部分组成,以公立为主,另外还有为数不多的普通私立小学、国际学校和宗教学校。
公立小学分为国民小学和国民型小学。
国民小学完全由政府拨款,以马来语为教学媒介语。
国民型小学又分为国民型华语小学(简称华小)和国民型淡米尔小学(简称淡小),其中华小目前约有1290所。
华小以华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但马来语为必修科目,学时不能低于政府所要求的时间。
以现在华小一年级的周课时为例,华语周课时为360分钟(12节、每节课30分钟),马来语为300分钟(10节)。
另外,英语为必修的第二语言,课时约为华语的一半。
因此,华小的学生必须同时学习三种语文,课业负担相较于国小的学生要重很多。
为了应付繁重的课业,华小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大大减少,课外阅读时间寥寥无几,从而导致了华小学生的华语写作水平不断下降,对华语的掌握也不够深入。
马来西亚华文独中体育课程标准一、基本理念面对21世纪科技迅速发展、国际交流频繁的时代,社会需要具有科技和文化素养的个人。
有鉴于此,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于2005年1月9日发布《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教育改革纲领》(以下简称《教改纲领》),确立“培养青少年成为健全的成人”为独中教育的主要目标。
美国健康教育体育休闲舞蹈学会(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AAHPERD)根据适能(fitness)的观点,对健康提出了整体性的概念,认为真正完整的健康应由五个安适状态(well-being)所构成:(一)身体适能(简称“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包括了解身体发展、身体照顾,发展正向身体活动的态度与能力。
(二)情绪适能(emotional fitness):包括思考清晰、情绪稳定、有能力调适压力,具备自制与自律的能力。
(三)社会适能(social fitness):包括关心配偶、家人、邻居、同事和朋友,积极与他人互动和发展友谊的能力。
(四)精神适能(spiritual fitness):包括寻找个人生命的意义,设定人生的目标,拥有爱人与被爱的能力。
(五)文化适能(cultural fitness):包括对社区生活改造有贡献,能关注文化和社会事件与接受公共事物责任的能力。
这五个安适状态彼此相辅相成,才能达成全人健康(total well-being)。
因此体育的目标显而易见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适能,而非竞赛的胜利者而已;意即每位学生皆应有机会参与身体活动,并学会至少一项适合终身休闲的运动技能。
因此,学校须确立“体育是学校文化的重要部份”的观念,坚持按教育规律在每一个年级、每一班实施体育课,以达致《教改纲领》所提出“爱惜身心,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教育目标。
二、课程目标(一)学会运动技能,提升体适能。
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有不少相同之处,都是海外华人最多的国家。
然而,印度尼西亚1945年独立后,几乎没有停止过排华,大大小小的排华骚动层出不穷,1998年5月的排华暴乱更是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严厉谴责。
而马来西亚1957年独立以来,除了1969年的“5·13事件”外,基本没有严重的马、华两族冲突,即使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局势异常动荡之际,也始终没有出现类似印度尼西亚那样激烈的排华暴乱。
为什么马来西亚的民族关系比较和谐,而印度尼西亚当地民族和华人的关系却要紧张得多?除了两国大小悬殊外,到底还有哪些区别,导致两国民族关系的不同表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都是伊斯兰教国家,而且,前者还尊伊斯兰教为国教,根据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不同宗教文明的民族,激烈冲突几乎不可避免,那么,如何解释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民族关系的不同表现?一由于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不同,马来人对华人的偏见,远远没有印度尼西亚当地民族对华人的偏见那么强烈。
殖民统治时期,英国殖民者为了取得马来封建贵族的合作,曾与马来各邦苏丹订立协定,承认马来人是当地的主人,承认并维护马来人在政治、经济和文教等各方面的特权。
马来人的特权在马来西亚1957年独立后继续得以确认,独立宪法特别规定了马来人的特殊地位和马来统治者的地位,规定马来语为国语,马来人信仰的伊斯兰教为国教。
20世纪70年代又颁布《煽动法令》,禁止对上述有关规定进行质询和讨论。
2000年马来西亚发生马来人特权风波,时任总理的马哈蒂尔就明确表示,在捍卫马来人的特权上,政府绝不作任何让步。
因此,大多数马来人认为自己是马来西亚当然的主人,比华人有着更优越的法律地位,对于政治地位比自己低的华人较少产生妒恨。
和大多数东南亚国家一样,马来人经济比华人经济落后,这往往成为引发马、华两族矛盾的一个导火索,但由于马来人经济一直得到政府的保护和扶持,因经济不平衡引发的不满没有印度尼西亚那么强烈。
马来西亚华文学校华语管理与华人认同*王晓梅(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 中文系 马来西亚 雪邦 43900)提 要马来西亚华人极力通过华文学校(华文独立中学与国民型华文中学)来维护他们的语言与文化,表现出强烈的华人认同。
本文采用认同管理模型与语言管理模型,以槟城州4所华文中学为例,讨论马来西亚的华人认同与华文学校华语管理之间的关系,分析这些华校如何通过语言管理(主要是华语)来强化华人认同。
数据采集主要通过面对面的访谈,涉及的访谈对象包括学校的管理层、教师与学生。
研究结果显示两类学校的华人认同与针对华语的语言规划措施密切相关,而且教师与学生对于华语的重要性以及华语对华人认同的重要性的看法基本一致。
此外,华文学校通过华语而实现的华人认同的管理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认同规范也是一致的。
关键词华人认同;华文学校;语言管理;华语;马来西亚中图分类号H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014(2018)03-0058-09DOI10.19689/10-1361/h.20180306Huayu, Chinese Education and Identity: The Malaysian ExperienceWang XiaomeiAbstract Chinese Malaysians have thrived to maintain their language and culture through Chinese schools including both In-dependent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s and National-type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s, which is an indication of strong Chinese identity. This paper adopts the models of identity management and language management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identity, the management of Mandarin, and Chinese education, taking four Chinese schools in Penang as examples. The main purpose is to analyze how these Chinese schools strengthen students’ Chinese identity through language management (mainly Mandarin). The results of interviews administered among school authoriti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w that the Chinese identity in both types of schools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language planning towards Mandarin. Moreover, teachers and students hold similar views towards the importance of Mandarin and its signifi cance to Chinese identity. Besides, the management of Chinese identity through Mandarin by Chinese schools complies with the norm of identity in Malaysian Chinese community.Key words Chinese identity; Chinese schools; language management; Mandarin; Malaysia一、前 言马来西亚语境下语言、教育与认同的关系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他们从教育的角度(Lopez 作者简介:王晓梅,女,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与全球华语。
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新课程的思路和革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推进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华文独中也需要不断地革新和创新,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和发展需求。
因此,本文将就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新课程的思路和革新进行探讨。
首先,新课程的思路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以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同时,应该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和社会的栋梁。
其次,新课程的革新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课程内容的更新。
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采用探究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课程内容上,应该注重时代性和实用性,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时,应该注重跨学科的整合和创新,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最后,新课程的革新还需要注重教师的培养和发展。
教师是教育的灵魂和核心,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教育质量。
因此,应该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和教育研究,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同时,应该注重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待遇保障,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工作积极性。
综上所述,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新课程的思路和革新需要注重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课程内容的更新,以及注重教师的培养和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拳拳赤子心,殷殷华语情作者:鄢秀锦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08年第02期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海外华侨华人学习中文、了解中华文化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对华文教育的需求十分迫切。
笔者日前参加了深圳市盐田区组织的华文教育考察团,对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三国的华文教育情况进行了为期10天的考察。
虽行程匆匆,但海外华侨华人对华语的那份感情,却令人为之动容。
一、草长莺飞二月天据柬埔寨柬华理事总会负责人黄焕明副会长介绍,1992年5月,柬华理事总会成立“金边复课委员会”,负责与政府协调兴办华校事宜。
至九十年代中期,华校出现在柬埔寨各个乡村。
我们驱车来到了金边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端华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
走进学校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中文书写的墙报、标语,学生们自办的文学专栏等,营造了十分浓厚的华文氛围。
学生们的文章都是从最基本的传统道德出发,阐述着做人的道理与准则:“成功的人总是严守社会公德的人。
”“聪明的人总是珍惜时光学习的人。
”“团结文明,勤勉严谨。
”这些文字道出了最朴素的道理:做一个好人,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些都生动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华人乃至后代的深刻影响。
正如端华校长李明辉老先生所介绍的那样:“我们学校办学的宗旨就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让华裔、华裔子弟能够接受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和道德教育,一方面也为当地政府培养一些多元化的人才,这将对于中柬文化交往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柬埔寨华校,教师的年纪普遍偏高,那老迈的身躯,花白的发丝,慈祥的微笑,成就了华校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是华校存续所面临的一个很实际的问题。
对他们而言,讲华语就是对祖籍的一种怀念方式,参与华文教育事业,就是为子孙后代保留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项很光辉的事业,他们愿意为之努力!柬埔寨的华校、华文教育主要以乡团组织为支撑。
华校基本是柬华理事分会的附属单位,分会从人力、物力,特别是财力方面给予支持,分会领导往往就是学校董事会负责人。
马来西亚华语电影中的身份追认、文化想象与叙事策略作者:李和真石嵩来源:《电影评介》2024年第05期马来西亚联邦,简称马来西亚或大马,国家形态的民族建构中主要以本地原居民马来族以及华人、印族为主。
2022年,马来西亚总人口超3000万,其中马来族人约占69%,华人约占23%,印度人为6.7%,其他种族0.7%。
[1]实际上,华人以及华人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主流意识形态之中,一直被国家和政府疏离和边缘化。
然而,华人为马来西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不可忽略的巨大贡献,不屈不挠的华人在抵拒具备浓厚种族主义色彩的“马来族中心主义”同时,始终为塑造多元种族和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国家意识而不懈努力。
华裔族群在尊重和分享他族的文化精神和思想力量,以及“文化自强”的思想旗帜下,促进多民族文化交流和融汇的同时,尽力维护和传承华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增强华人群体的情感凝聚和精神团结。
马来西亚华语电影,就是在这样错综复杂的现实挤压和族裔奋斗的地缘政治中应运而生的艺术介质,经由光影意象和声音符号来视觉化再现和表现华人在马来西亚这片神秘土地上的命运遭际和喜怒哀乐,在现代性的直观叙事和文化寻根的身份认同中,体现出背井离乡的华人难以割舍的乡愁和身处少数群体下自我命运的书写。
一、集体记忆:母语叙事中的身份追认马来西亚华人在跨国迁徙的历史语境之中,充满身份认同焦虑,始终为华人文化存在和命名的合法性与英殖民者以及后来的马来西亚政府展开较为激烈的政治冲突;华人先辈为中华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创办华文学校进行华语教学,从私人开设的私塾、宗亲会开办的书室、会馆开创的方言学堂以及公立的义学等现代化的初级教育,到华文独立中学,为华裔后辈进行必要的方言整合和完备的母语教育。
他们深知民族文化是族群繁衍的根本和灵魂,华人族裔在碎片化的地缘生存中,华语的文化符码,也在民族认同的历史书写中获得集体性的选择和确认。
2005年,第22届全国华人文化节在吉隆坡独立广场举行,时任大马副首相纳吉主持开幕仪式并致词:“我国的政策是开明和自由的。
龙源期刊网
马来西亚著名华校庆祝成立100周年
作者:
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19年第04期
马来西亚吉隆坡中华独立中学3月16日举行盛大仪式,庆祝该校成立100周年。
马来西亚交通部长陆兆福出席庆典仪式,并为该校新大楼“中华楼”开幕剪彩。
陆兆福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到今天十分不容易,馬来西亚华校的遍地硕果离不开无数前辈先贤的努力和牺牲,吉隆坡中华独立中学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为国家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
吉隆坡中华独立中学创办于1919年3月21日,原名“雪兰莪中华中小学校”,经过100年的发展,目前该校拥有学生超过5300名,是马来西亚规模最大的华文学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