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课堂教学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4.96 KB
- 文档页数:6
舞蹈课堂教学发展现状及对策作者:刘莉恒来源:《艺术教育》2013年第02期【内容摘要】舞蹈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在舞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课堂教学中,需要舞蹈教师根据舞蹈教学的特点展开教学,以实现舞蹈教学的课程目标。
文章从舞蹈课堂教学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舞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舞蹈课堂教学现状的措施,以期指导舞蹈课堂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舞蹈课堂教学发展现状对策舞蹈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舞蹈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是当前舞蹈课堂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舞蹈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舞蹈课堂教学发展现状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舞蹈课堂教学发展的现状目前,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时期舞蹈课堂教学发展的需要,舞蹈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气氛缺失在舞蹈课堂教学中,大部分的舞蹈课堂教学仍然是一项枯燥的教学活动,很多时候舞蹈教师不能完全把舞蹈艺术的感染力发挥出来。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部分舞蹈教师为了树立威信,表情严肃,师生之间存在着距离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舞蹈课堂气氛的缺失;另一方面,部分舞蹈教师在学生进行舞蹈练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没有及时进行纠正,示范正确的舞蹈动作,直接影响了舞蹈课堂教学的效果。
2.无差异化教学在舞蹈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接受舞蹈知识时存在着差异。
一部分学生对于舞蹈学习接受能力较好,一部分学生学习舞蹈则相对较慢。
当教学节奏较慢时,接受能力好的学生则会认为舞蹈学习不具备挑战性,无法保持学习舞蹈的热情;当教学节奏较快时,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学习舞蹈相对较慢,跟不上舞蹈学习的进度,容易产生厌烦或恐惧心理。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目前并没有引起舞蹈教师足够的重视,导致舞蹈教学效果不佳。
体育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发表时间:2019-08-22T15:16:54.617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8月16期作者:周子镕[导读] 本文通过对当前舞蹈教学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长期的观察与研究,探究如何更好的在学生当中开展舞蹈教学。
周子镕(天津体育学院天津 301617)摘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业余爱好的培养更加重视了起来,各种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但各个机构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一个方面,舞蹈教学在对学生身体机能的锻炼上和审美水平的提高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通过对当前舞蹈教学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长期的观察与研究,探究如何更好的在学生当中开展舞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8-179-01 1.研究对象本文通过对激情飞扬体育舞蹈学校的少儿、中考、高考生作为研究对象,对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了研究。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根据需要,查阅有关舞蹈教学的文献资料,对相关信息收集、采纳,为撰写本文奠定基础。
2.2问卷调查法本文选取了激情飞扬体育舞蹈学校的150名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5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50份,有效率100%。
2.3数理统计法将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将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了解激情飞扬体育舞蹈学校学院的现状和特点。
探讨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 2.4访谈法就舞蹈教学质量向舞蹈教师,学员进行咨询,访问,从他们的角度了解激情飞扬体育舞蹈学校的教学现状。
同时深入的与一些学员进行面对面交谈与调查获取第一手的资料。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当中对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提高的认识不断深化,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也在学校教学当中蓬勃开展起来,舞蹈作为一种美的艺术,也在与学校教学有机融合起来。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云南是民族文化大省,26个民族中包含了2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舞蹈种类丰富多彩、百花齐放,艺术表现美妙独特,文化价值深远浑厚。
少数民族舞蹈历史悠久,经过人们世代相传到今天不仅还愉悦各族人们,而且还向世人传递着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舞蹈成为了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是云南省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间舞蹈既有共通性,又各具风格,如:傣族舞蹈多显温柔婉转,女子舞蹈恰如流水般婉婉绵长,宫廷舞蹈端庄肃静,男子孔雀舞蹈稳健独特,正是傣族人民历史进程、生活环境、宗教信仰的真实体现;佤族舞蹈刚劲有力,无论是木鼓阵阵、还是女子的黑发飘洒,无不彰显出佤族人民与大自然融合的生命力量之美;彝族舞蹈中的踩荞动律、老牛擦背、老将拔刀、蜻蜓点水、蚂蚁上树等形象的舞蹈名词,正是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提炼,表达对生活热爱的真挚情感;哈尼族舞蹈中的芒鼓舞、棕扇舞、白鹇鸟表达了哈尼族人民对祖先、神灵的敬畏,对生活体验的感悟等。
民族民间舞蹈用人类自身的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抒发情感,传达思想。
它是一个民族在不断的历史变迁中,结合生活劳作,自行创作并传播的一种最为质朴、最为真实的表达情感的形式,是人们对生活的体会、对生命的感悟。
其所折射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的发展历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产劳作等方面,它直接反应了群众的生活和思想,体现了民族的文化现象。
可以说,民族民间舞蹈就是社会文化交织融合的汇演。
在对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进行大力挖缺和推广的同时,我们不能不清楚地看到,由于缺乏科学的方法、手段和学习,多数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担任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时,出现了很多问题。
缺乏文化的传承舞蹈是文化的载体,只有真正了解了舞蹈中包含的文化内涵,才能够真正掌握和理解民族民间舞蹈。
青年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只顾表象,只有以各民族文化为基础,以本土文化特征为依据,传授民族民间舞蹈语汇同时,拓宽学生文化底蕴的学习和发展,强化动作语汇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帮助学生真正了解各民族舞蹈潜藏的内涵文化,才能更好地掌握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
国内外关于广场舞研究的现状概述一、从广场舞的起源、定义和分类视角进行的研究。
大部分学者认为广场舞起源于民间舞蹈,是人们以舞蹈形式来表达内心情感,经过创新、发展和改编融入了街舞、拉丁舞等现代舞。
尽管广场舞源于民间舞有不同于民间舞,它有自己的特质和表现形式。
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舞蹈是广场舞之母,源于生活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欢庆、愉悦。
现代广场舞是人们余暇时为了健身、健心与交际;关于广场舞的概念,学术界目前没有达成统一,大部分学者认为广场舞是在广场上跳的舞蹈,也有的学者认为广场舞并不是舞蹈的一个物种,它可以再任何一个开阔的空地上进行,它与舞台表演的舞蹈是有区别的;广场舞的分类学者们大致分为两类,原生态的广场舞是少数民族在节日里自发地表演。
如朔州的《踢鼓子秧歌》、创编的延安秧歌、绛州的《鼓舞》;在原生态基础上,根据民间舞蹈的素材加入现代元素及韵律形成现代广场舞。
如《凤凰传奇》、《花儿朵朵》、晋城快板舞《夸晋城》,其中无不从慢三到快四,还有即兴单人领舞表演等,形式多样。
二、从文化视角对广场舞的研究。
大部分学者认为广场舞起源于人们生活并回归人们生活是一种群众文化,其氛围比较浓郁,影响和带动社会走向文明,有的学者认为广场舞是城镇文化建设的民心工程在群众文化建设方面有推动、促进、检验的作用。
在肯定广场舞积极的同时,也有的学者指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场地、经费、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
在国内检索的文献来看,从文化角度对广场舞的研究限于从本国出发认为广场舞的发展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对社会文化构建起着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从东西方群众体育文化对比研究,从中借鉴西方现存较好的群众体育发展模式和经验来反观我国群众体育文化中广场舞的发展,从而使其健康发展。
三、部分地区广场舞开展现状及对策进行研究。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多,其中选取了云南、白城、南平、宁波、苏州、黄山、吉首、襄阳、淄博、太原等十几个城市作为个案进行研究,研究内容涉及广场舞健身者的性别、年龄结构、职业情况、文化程度、参与途径、已锻炼年限、主要内容、参与动机、健身效果、开始练习时间、持续时间、活动频率、指导教师情况、场地设施、运行管理、影响广场舞开展的因素、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广场舞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广场舞是一种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具有较高的时尚性和大众性。
它融合了体育运动、音乐、舞蹈等多种元素,成为了广大市民闲暇生活、增加身体活动、娱乐健身的一种重要方式。
然而,广场舞的发展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有效的对策来解决。
首先,广场舞的发展现状是普及程度高但质量参差不齐。
在城市和农村的广场上,广场舞已经普遍开展,吸引了大批参与者。
然而,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和统一规范,广场舞的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团体缺乏基本的舞蹈功底,动作不协调;有的团体模仿明星并盲目追求潮流,忽视了文化内涵;有的团体音乐选取不当,影响了观众的审美体验。
因此,要提高广场舞的质量,需要建立相关的培训和评估机制,鼓励广场舞爱好者提高自身水平,并推动广场舞团体规范发展。
其次,广场舞的发展现状存在公共场所占用和社会秩序问题。
由于广场舞的规模日益扩大,一些团体在公共场所占用过多空间,影响了其他市民的正常活动。
同时,一些团体在练习过程中产生噪音和喧哗,扰乱了周围的居民生活。
在一些地方,广场舞还存在争抢场地、拔高音量等不文明现象,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的广场舞执法机制,严格管理和监管广场舞团体,保护其他市民的合法权益。
最后,广场舞的发展现状需要更多的艺术创新和文化传承。
广场舞作为现代舞蹈的一种表现形式,应该积极探索艺术创新,提升舞蹈水平。
同时,广场舞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
因此,要促进广场舞的艺术创新和文化传承,需要支持广场舞团队进行创作和演出,并加强与传统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
综上所述,广场舞的发展现状存在普及程度高但质量参差不齐、公共场所占用和社会秩序问题,以及艺术创新和文化传承不足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培训和评估机制提高广场舞质量,建立广场舞执法机制在公共场所管理和监管广场舞团体,同时加强艺术创新和文化传承,推动广场舞的健康发展。
高等师范学校舞蹈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王妙甜来源:《成才之路》 2014年第28期江苏盐城●王妙甜摘要:高等师范学校越来越重视舞蹈教学的重要性。
然而,目前高校舞蹈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会影响到教学质量水平和学生的专业及个人素养水平,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
关键词:高等师范学校;舞蹈教学;问题;人才培养;对策舞蹈利于提高学生间交往能力,提高学生文体活动主动性,活跃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舞蹈教育作为全面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加透彻地了解多元文化,提升自身修养与气质。
高等师范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是培养未来教育者的基地,舞蹈教育举足轻重。
我国舞蹈教育起步较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成为教育质量提高的绊脚石。
以下就高等师范学校舞蹈教学中的问题进行阐述与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高等师范学校舞蹈教学中的问题分析我国高校舞蹈教育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起步较晚,但上世纪90年代以来,舞蹈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也逐渐建立起独立的学科体系,有了不小的成就。
然而,在如此快速的发展中,舞蹈教育渐渐浮现出一些问题,有待每个舞蹈教师深思、解决。
(1)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一方面,在国家实行扩招政策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得以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
另一方面,有时生源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基础不够扎实。
面对激烈的竞争加上高强度的舞蹈训练,一些学生会渐渐淡化学习兴趣、磨灭学习热情,产生厌学情绪。
(2)舞蹈教学体系单一、落后。
我国舞蹈教育起步晚,各个高校信息通道不够通畅,导致现今各个高校舞蹈教学各成一派,没有统一参照标准。
有的高校只是沿用中专的教学模式,没有体现出高校舞蹈教育的层次性和连续性。
教学方式依旧沿袭老师单方面教学,学生填鸭式学习的方式,学生不能主动地学习知识和技能。
教学内容侧重于技能技巧,没有足够重视到学生个人素质修养的培养,学生不能充分提高艺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特殊课程设置缺乏。
舞蹈课堂教学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舞蹈是一项特殊的艺术体系,舞蹈教师需要对其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改革创新。
这样,舞蹈课堂教育才能够不断变革,不断发展。
本文从舞蹈课堂的气氛、无差异化教学、教学方法、教学设施等方面对课堂教学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因材施教、充分发挥音乐的辅助作用、引入开放式教学模式、规范并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等对策,为舞蹈课堂教学提供指导作用。
关键词:舞蹈;课堂教学;发展现状;对策一、综述舞蹈是一门艺术,它经过了数千年历史的洗涤,数十代人的加工,已经具有一套独特的技术规范,舞蹈是沟通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情感的一种完美的形体语言,它具有语言无法代替的功能,甚至已经发展成为很多国家、地区、部门对外沟通交流、公关活动的桥梁。
因此,舞蹈已经具备了其独特的社会价值。
首先,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具有审美价值,它能够把人的内在美和外在美完美和谐地统一,能够将人的感情和理念生动地表现出来,从而塑造人体美、精神美;其次,舞蹈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舞蹈在很多时候成为一种流行的象征,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舞蹈培训中心或者俱乐部,甚至舞蹈周边的产品也不断地被挖掘出市场价值;再次,舞蹈具有娱乐价值。
英国皇家舞蹈教室协会主席亚历克斯.穆尔曾说过:“英国交际舞之所以风靡世界,是因为它被公认是当今最好的室内运动和娱乐形式”,舞蹈作为娱乐项目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最后,舞蹈具有交际价值,通过舞蹈人们能够增加交际机会和气氛,从而实现改善人际关系的需要,达到交流信息的目的。
舞蹈课堂作为舞蹈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正在成为高校课堂教学的新的内容,并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重视和欢迎,20XX年开始,北京体育大学每年都会开设面向全国高等院校教师的体育舞蹈培训班,可见目前舞蹈教学的发展态势已经如火如荼地发展。
但是目前我国舞蹈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共有的问题,在分析舞蹈课堂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如何对产生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是众多舞蹈教师关注的课题。
二、舞蹈课堂教学发展现状分析(一)课堂气氛的缺失我国课堂教学一般具有其严肃性,舞蹈课堂也不例外,由于学生的舞蹈基本功训练是很艰苦的,甚至是残忍的,有时为了能够练好一个动作,老师会要生反复地做,反复地琢磨,此外,舞蹈表现形式也是抽象和枯燥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古训深入到很多舞蹈老师的教学观念中,尽管现在很多教师注意到了课堂气氛的调节,但是大部分的舞蹈课堂教学仍然是一项枯燥的教学活动。
舞蹈课堂气氛的缺失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语言、无法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
首先,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确定目标,需要老师的导向和鼓励,由于在舞蹈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面对至少十几位学生甚至近几十位学生,因此,教师容易懈怠,无法积极地恰当地给学生以鼓励性的评价,从而对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产生影响,教师无法运用正确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不高,课堂教学无法充满生机和活力。
其次,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感染力对教学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气质、感染力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但是很多时候,教师并不能完全地把感染力发挥出来,甚至部分老师的艺术涵养无法达到能够激发学生对舞蹈艺术的追求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问题没有及时地进行示范对比,及时地纠正。
由于多种原因,教师只是单纯地课堂教学,一旦出了课堂,学生则很难或者无法找到教师,因此,学生和教师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正是调节课堂气氛的有效催化剂,能够促使学生自我完善,在和老师和谐地沟通中完成学习任务。
此外,部分老师为了树立威信,在教学过程中,一直保持着严肃的表情,使得学生产生距离感,从而无法做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程度,更有甚者,部分老师会体罚、讽刺、挖苦学生,这些都导致了尴尬的课堂气氛。
(二)无差异化教学舞蹈教学对学生的领悟能力、刻苦能力、身体素质等方面均具有较高的要求,虽然在专业学习舞蹈的学生入学时进行了严格的考试,或者非专业学习舞蹈学生根据兴趣报名学习舞蹈。
但是由于不同学生自身的领悟能力、刻苦能力和身体素质等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因此,部分学生对于舞蹈学习接受能力较好,而那些领悟能力低、缺乏刻苦学习能力或者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而言,学习舞蹈则相对较慢。
面对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部分老师并没有重视,而是想当然地对学生一概而论,进行一锅式地教学。
当教学节奏较快时,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则会觉得力不从心,课堂上无法达到理想状态,从而对课堂学习舞蹈产生厌烦或者恐惧心理。
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也会因为学生的不理想表现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教学滞后等产生不快,导致教师对这部分学生产生较差的印象,最终作用到教学中,在教学中,教师放任接受能力差的学生,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中。
当教学节奏慢时,接受能力差得学生虽然能够跟上教学,但是对于接受能力好的学生,课堂教学则无法满足需求。
这部分学生甚至会认为舞蹈学习并不是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从而失去开始的学习热情,无法保持原有执着的追求和饱满的热情,最终导致消极的教学结果。
(三)教学方法单一、舞蹈教材缺失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和学生一起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和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教学方法是舞蹈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基本要素之一,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决定好的教学工作,教学方法的好坏关系教学效率的高低和学生培养的好坏。
舞蹈作为一项独特的教学内容,具有艺术和课程的双重属性,因此舞蹈教学方法也应有鲜明的特色,但是目前的舞蹈教学方法主要集中在讲解法、练习法、示范法、分解和法、领带法,这些方法对于舞蹈课堂教学而言传统单一,对激发学生兴趣方面缺失,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在对甘肃省10所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的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多种途径和教学技巧,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等方面相对薄弱。
教材是舞蹈课堂教学的物质条件,是构成完整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材料和工具,它起到特定的教学价值。
我国舞蹈教学在高校普及度不断提高,但是始终缺少统一的舞蹈教材,甚至是某一学校特定的舞蹈教材,这种情况在非舞蹈专业选修课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学校的选修舞蹈教学很多只有教学大概和简单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随意调整和整合,根据一项调查,西部谋生开设舞蹈课程的数十所高校竟然没有一所高校具有完整的教材。
在缺乏系统、科学教材指导的情况下,舞蹈教学缺乏明确的目标,从而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舞蹈的深度和广度。
(四)舞蹈教学设施简陋舞蹈教学实施是舞蹈教学得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如教学场地、教学设施、教学器材等。
舞蹈由于其特殊性,对于场地具有独特的要求,尽管一些条件比较好的高校建设了自己的形体房或者室内舞场,但是很大一部分的高校和职业院校无法做到能够提供良好的教学场地,很多院校虽然是进行室内教学,但是大部分场地集中在球馆、体育馆或者大学生活动中心等非舞蹈教学场地。
在这样的场地进行舞蹈教学,部分教师则要面临场地临时被占用、租用等尴尬境地,从而出现在同一场地还有其他教学课程或者非教学活动等现象,严重干扰和破坏了舞蹈的教学质量,在对东部高校的调查中,有86%的学生表示对现有的舞蹈教学场地不满意。
舞蹈教学是一项三维立体结构的教学活动,仅仅通过“口传身教”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教学需求和教学效果的提高,要突破这样的单一而又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则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但是高校在上述提到的教学场地则很少配备这样的教学设备,从而无法使得学生通过直观、真实的画面,高效学习舞蹈技术,欣赏舞蹈的媒体,达到在有限的教学实践内使得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果。
三、舞蹈课堂教学发展对策(一)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教师在舞蹈课堂中教学要注重不同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学生,对于优秀的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很容易地保证教学质量和完成教学任务,可以采取行之有效和必要的教学方法,积极推动学生的自主意识,积极调动其学生的热情,使学生能够广开思路、不断地探索舞蹈动作,并努力掌握舞蹈技能。
对于接受能力欠缺的学生,教师要能够有效地控制自身和学生的情绪,并根据其能力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
一方面,教师自生能够情绪饱满、快乐、热情,在学生不能很好地接受和学习的情况下,教师要进行情绪的调控和转变,另一方面,教师要能够调节能力欠缺学生的情绪,不断地鼓励,使其不会对舞蹈学习失去兴趣,并能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无论是优秀学生还是接受能力欠缺的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优秀学生能够快速学习,并具备自我体会、自我琢磨的能力;接受能力欠缺的学生则会在教师因材施教的过程中不断接受教师的思想,由模仿到理解再到创新,逐步形成其自主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在学习中得主体地位,从而实现师生共舞。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
能够不断发挥出创造力、理解力,其自主意识贯穿学习的始终,对动作内涵能够进一步的理性分析,这样,学生能够感受舞蹈的内涵、领略舞蹈的风采。
(二)充分发挥音乐的辅助作用音乐和舞蹈是一对无法分离的形态,两者同出一源并紧密相连,在教学中,通过音乐的辅助,舞蹈教学能够更有效地达到目的,学生也更容易沉浸在舞蹈教学中。
一首好的舞蹈音乐,其节奏鲜明、旋律流畅、形象生动,音乐节奏能够很好的配合舞蹈动作,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表达与抒发和对舞蹈形象的掌握。
如利用轻快的音乐练习跳跃、利用进行曲练习有节奏的走步,用柔美的英语练习双手的摆动等,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处理动作节奏时,借助音乐的段落、音乐的完整性和节奏的变化,使动作和音乐有效地糅合,当舞蹈动作和音乐相适宜,学生则更容易接受和学习舞蹈动作。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抒发,一个优美的舞蹈动作能够提起学生对舞蹈的极大的兴趣,而舞蹈与英语的完美结合则能够使得学生更加兴奋不已,并快速地进入舞蹈的场景中,随着音乐慢慢体会舞蹈带来的感动和情感的抒发,在不断地聆听舞蹈音乐的同时,教师对音乐和舞蹈进行分析时,学生能够对舞蹈音乐的节奏、旋律和速度有进一步的体会,并将这种体会带入舞蹈学习中,从而更有利于其学习和训练,并实现舞蹈能力提高的目的。
(三)引入开放式教学模式开发式的教学模式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突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从舞蹈教学中的重技巧、轻体验,忽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弊端出发,以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说等为理论基础,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舞蹈学习中,发挥学生的潜能,在创造性地愉快学习过程中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舞蹈知识。
通过引入开放式教学模式,教师在舞蹈课堂教学中,改变以老师为中心、以模仿学习为主要途径的传统教学方法,使得学生通过合作、体验、探索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从而适应我国一直强调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