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构成基本形2
- 格式:ppt
- 大小:7.38 MB
- 文档页数:26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特异构成 2课时教学分析:特异是平面构成中基本形式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特异的学习让给学生能更好的把握视觉突出的一种手法。
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理解平面构成特异的概念、形式和用途2.技能目标:学会体现出平面特异构成的作用,学会如何运用好特异构成。
3.情感目标:体会平面构成的形式美、体会突出醒目的视觉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l.重点:主要掌握特异构成的形式。
2.难点:如何启发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平面构成的设计教学方法:讲授法、举例法、分组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
1、检查到课率2、回顾近似构成、渐变构成的定义和特征,了解学生掌握的状况。
(二)导入新课首先讲解一些特异故事:1、中记录了扁鹊具有「视人五脏颜色」的能力,据此,特异功能论者认为“他具有透视力,能透视人体,再配合他的医学知识,成就了他千古的声名”。
据《太平天国史》记载,天王洪秀全在第二次考完秀才,回到家乡,大病 40 多天后出现特异功能,他治病的范围包括了疯瘫及耳聋,可以「信面即愈」。
2、主任打狗的故事:呔!炉火伺候3、母亲救儿让同学说说自己所看到得特异的情况:然后总结特异的概念特异的理解:特异——是指构成要素在有秩序的关系里,有意违反秩序,使少数个别的要素显得突出,以打破规律性。
所谓规律,这里是指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等有规律的构成。
特异的效果是从比较中得来的,通过小部分不规律的对比,使人在视觉上受到刺激,形成视觉焦点,打破单调,以得到生动活泼的视觉效果。
应当注意特异的成分在整个构图中的比例,如果特异效果不明显,不会引人注目,而过分强调特异则破坏了统一感。
一.特异构成的定义和生活中运用的意义。
特异定义:在规律性骨骼和基本形的构成内,变异其中个别骨骼或基本形的特征,以突破规律的单调感,使其形成鲜明反差,造成动感,增加趣味,即为特异构成。
根据班上同学作业的情况“展示几幅构成作品”让学生比较,哪位同学的品在构图上比较新颖,意义上比较突出。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肌理构成一、肌理的概念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纹理。
“肌”——皮肤;“理”——纹理、质地。
不同的质有不同的物理性,因而也就有不同的肌理形态,例如:平滑和粗糙、柔软和坚硬等等,这些肌理形态会使人产生多种感觉。
在我国肌理效果的应用历史久远,早在新石器时代,陶器就采用压印法,在起舞的表面形成绳纹等纹理进行装饰;汉代的画像砖和瓦当上也有草绳纹样的出现,这些都说明了人们对于不同时期肌理形态和对不同材质的认识和利用。
不论是宏观还是围观,凡是人类所能感知到的物质,都会给我们提供丰富繁多的物质现象。
这些物质现象的肌理形态传递着不同的信息,例如:人面部的皮肤纹理,就会反映出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生活阅历,即使是及其细微的差别,也会由面部不同的肌理体现出来。
对肌理的探索与发现是设计构思的重要源泉,学生在了解物体的同时,要不断开拓对物象更新的认识,使肌理运用于现代设计中。
二、肌理的形式肌理一般分为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
(一)视觉肌理视觉肌理使对物体表面特征的认识,一般是用眼睛看,而不是用手触摸的肌理。
形和色非常重要,是视觉肌理构成的重要因素。
肌理的表现手法是多样的,比如用铅笔、钢笔、毛笔等都能形成各自独特的肌理痕迹;也可以用画、喷、洒、浸、染、淋等手法制作。
可以使用的材料也很多,比如:木头、石头、玻璃、油漆、纸张等。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脑、摄影与印刷技术的使用,更加扩大了肌理和材质的表现性,将有更多的肌理效果被运用于我们的现代设计之中。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方法:1 印刷或自印:用丝网版、石版、铜版、木版等效果综合制作。
2 拼贴:将各种纸材和其他平面材料通过分割,组合在一张画面上。
3 熏炙法:用火焰熏炙,使纸的表面产生一种自然纹理。
4 拓印:将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着色,将纸覆盖其上,然后均匀的挤压,纹样印在纸上构成的肌理效果。
5 自流:将油漆或油画颜料滴入水中,以纸吸入;也可以将颜料滴在较光滑的纸上,使颜料自由流淌或用气吹,形成自然的纹理。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对比构成一、对比的概念对比是一种自由构成的形式,它不以骨骼线为限制,而是依据形态本身的大小、疏密、虚实、显隐、形状、色彩和肌理等方面的对比而构成的。
协调是求近似,对比则是求差异。
自然界中的冷与暖、干与湿、白天与黑夜都是对立的统一。
对比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对比的参照系。
在生活中我们说某个人个字很高,那么他周围的人一定要比他矮,或者他他和你想像中的正常身高相比,要高一些。
这就说明对比是要有一个参照对比物的,或者说具体的群体,无参照系的单一个体是无法构成对比的。
对比其实就是一种比较,可以是显著的、强烈的,也可以是模糊的、轻微的;可以是简单的,也可以是复杂的。
二、对比基本形的协调任何基本形只要处于相异的状况都可以发生对比,比如:长短、粗细、黑白、大小、规则与不规则等等。
即任何相反或者相异的形状都可以形成对比,而这些对比因素如何才能协调呢,有以下几个因素:(一)保留一个相近或相似的因素;(二)使对比双方的某些要素相互渗透;(三)利用过度形,在对比双方中设立兼有双方特点的中间形态,使对比在视觉上得到过渡,也可以取得协调。
三、排列对比排列对比是指编排方式上的对比。
视觉平衡构成的编排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没有任何骨骼线,基本形没有固定的位置,基本形的安排只能以视觉的平衡与否为标准。
排列对比的基本形大多数不重复,并略带近似的关系,基本形的种类在两种以上,它的形状、大小、方向、位置都可以发生对比。
(一)方向对比:在基本形有方向的情况下,如大部分基本形的方向近似或相同,而少数基本形的方向不同或相异,就会形成方向上排列上的对比。
(二)位置对比:基本形在画面内排列时空间不要太对称,应该注意上下、左右空间的均衡,在不对称中求得平衡,从中可以得到多种疏密对比(三)空间对比: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对比就是地与图的空间对比。
当图少地多的时候,地包围图,图就特别突出;而当图多地少的时候,图包围地,地就显得突出;当图、地面积相等的时候,虚形和实形同时突出,感觉上一会儿看到虚形一会儿看到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