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机温升()

电机温升()

电机温升()
电机温升()

电机发热程度

大家都知道衡量电机发热程度是用“温升”而不是用“温度”,当“温升”突然增大或超过最高工作温度时,说明

电机已发生故障。下面就一些基本概念进行讨论。

1 绝缘材料的绝缘等级

绝缘材料按耐热能力分为y、a、e、b、f、h、c7个等级,其极限工作温度分别为90、105、120、130、

155、180℃、及180℃以上。

所谓绝缘材料的极限工作温度,系指电机在设计预期寿命内,运行时绕组绝缘中最热点的温度。根据经验,a级材料在105℃、b级材料在130℃的情况下寿命可达10年,但在实际情况下环境温度和温升均不会长期达设计值,因此一般寿命在15~20年。如果运行温度长期超过材料的极限工作温度,则绝缘的老化加剧,寿命大大缩短。所以电机在运行中,温度是寿命的主要因素之一。

2 温升

温升是电机与环境的温度差,是由电机发热引起的。运行中的电机铁芯处在交变磁场中会产生铁损,绕组通电后会产生铜损,还有其它杂散损耗等。这些都会使电机温度升高。另一方面电机也会散热。当发热与散热相等时即达到平衡状态,温度不再上升而稳定在一个水平上。当发热增加或散热减少时就会破坏平衡,使温度继续上升,扩大温差,则增加散热,在另一个较高的温度下达到新的平衡。但这时的温差即温升已比以前增大了,所以说温升是电机设计及运行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标志着电机的发热程度,在运行中,如电机温升突然增大,说明电机有故障,或风道阻塞或负荷太重。

3 温升与气温等因素的关系

对于正常运行的电机,理论上在额定负荷下其温升应与环境温度的高低无关,但实际上还是受环境温

度等因素影响的。

(1) 当气温下降时,正常电机的温升会稍许减少。这是因为绕组电阻r下降,铜耗减少。温度每降1

℃,r约降0.4%。

(2) 对自冷电机,环境温度每增10℃,则温升增加1.5~3℃。这是因为绕组铜损随气温上升而增加。

所以气温变化对大型电机和封闭电机影响较大。

(3) 空气湿度每高10%,因导热改善,温升可降0.07~0.38℃,平均为0.19℃。

(4) 海拔以1 000 m为标准,每升100 m,温升增加温升极限值的1%。

4 极限工作温度与最高允许工作温度

通常说a级的极限工作温度为105℃,a级的最高允许工作温度是90℃。那么,极限工作温度与最高允许工作温度有何不同?其实,这与测量方法有关,不同的测量方法,其反映出的数值不同,含义也不一

样。

(1) 温度计法其测量结果反映的是绕组绝缘的局部表面温度。这个数字平均比绕组绝缘的实际最高温

度即“最热点”低15℃左右。该法最简单,在中、小电机现场应用最广。

(2) 电阻法其测量结果反映的是整个绕组铜线温度的平均值。该数比实际最高温度按不同的绝缘等级

降低5~15℃。该法是测出导体的冷态及热态电阻,按有关公式算出平均温升。

(3) 埋置温度计试验时将铜或铂电阻温度计或热电偶埋置在绕组、铁心或其它需要测量预期温度最高

的部件里。其测量结果反映出测温元件接触处的温度。大型电机常采用此法来监视电机的运行温度。

各种测量方法所测量到的温度与实际最高温度都有一定差值,因此需将绝缘材料的“极限工作温度”减

去此差值才是“最高允许工作温度”。

5 电机各部位的温度限度

(1) 与绕组接触的铁心温升(温度计法)应不超过所接触的绕组绝缘的温升限度(电阻法),即a级为60

℃,e级为75℃,b级为80℃,f级为100℃,h级为125℃。

(2) 滚动轴承温度应不超过95℃,滑动轴承的温度应不超过80℃。因温度太高会使油质发生变化和破

坏油膜。

(3) 机壳温度实践中往往以不烫手为准。

(4) 鼠笼转子表面杂散损耗很大,温度较高,一般以不危及邻近绝缘为限。可预先刷上不可逆变色漆

来估计。

6 电机发热故障的排除

当电机温度超过最高工作温度或温升超过规定或温升虽然未超过规定,但在低负荷时温升突然增大

时,说明电机有故障,其判断和排除方法是:

(1) 在额定负荷下温升未超过温升限度,仅由于环境温度超过40℃,而使电机温度超过最大允许工作温度。这种现象说明电机本身是正常的。解决的办法是用人工方法使环境温度下降,如办不到,则必须减

负载运行。

(2) 在额定负载下温升超出铭牌规定。不管什么情况,均属电机有故障,必须停机检查,特别对温升突然变大更要注意。其外部原因有:电网电压太低或线路压降太大(超过10%),负载太重(超过10%),电机与机械配合不当;内部原因有:单相运行、匝间短路、相间短路、定子接地、风扇损坏或未固紧、风道阻塞、轴承损坏,定转子相擦、电机与电缆接头发热(特别是铜铝或铝铝连接)、电机受腐蚀或受潮等。此外,从理论上讲电机均可正反转,但有些电机的风扇有方向性,如反了,温升会超出许多。总之,必须

针对各种具体情况,排除故障。

温升?它的影响有哪些?

导体通流后产生电流热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 导体表面的温度不断地上升直至稳定。稳定的条件是在3个小时内前后温差不超过2℃,此时测得导体表面的温度为此导体的最终温度,温度的单位为度(℃)。上升的温度中超过周围空气的温度(环境温度)的这一部分温度称为温升,温升的单位为开氏(K)。有些关于温升方面的文章和试验报告及试题中,经常把温升的单位写成(℃),单位用度(℃)来表示温升

是不妥当的。

如:电动机温度是指电动机各部分实际发热温度,它对电动机的绝缘材影响很大,温度过高会使绝缘老化缩短电动机寿命,甚至导致绝缘破坏.为使绝缘不致老化和破坏,对电动机绕组等各部分温度作了一不定期

的限制,这个温度限制就是电动机的允许温度.

电动机的各部温度的高低还与外界条件有关,温升就是电动机温度比周围环境温度高出的数值.

θ=T2-T1

式中θ-------温升

T1-------实际冷却状态下的绕组温度(即环境温度,室温不允许超过40℃);

T2-------发热状态下绕组温度.

温升是指电动机在额定运行状态下,定子绕组的温度高出环境温度的数值(环境温度规定为35℃或40

℃以下,如果铭牌上未标出具体数值,则为40℃)

电机轴承损坏,因摩擦增大而且过流而发热;

电机线圈匝间短路,轻负载发热无力,重负载烧毁;

电机接线端接线不实,会电阻过大,引起电机过流而发热;

散热风扇脱落或风叶损坏,以及风道堵塞会引起电机发热;

电机定子外壳散热槽堵塞,会使电机发热;

额定电压过低会使电机发热;

外部环境温度高会使电机发热;

电机转子变形,饶度过大会使电机发热;

电机启动时间过长(重负载启动),会使电机发热;

过负荷及缺相会使电机发热等等。

.室温过高

2.散热不良

3.过载

4.过压欠压或电压不平衡

5.频繁起停或频繁正反转

6.缺相

7.风扇坏或进出风口堵

8.轴承缺油

9.机械卡住堵转

10,负载转动惯量过大启动时间过长

11.匝间短路

12.新电机内部接线有误

13.星三角接线有误

14.星三角或自偶降压启动负载重启动时间长或因故障未正常转换

15.电机受潮

16..鼠笼式异步电机转子断条,绕线式异步电机转子绕组断线或电阻不平衡

17.电源谐波过大,例如附近有大型整流设备,高频设备等

18. 多次维修的电机铁心磁通减小

、普通异步电动机都是按恒频恒压设计的,不可能完全适应变频调速的要求。以下为变频器对电机的影响1、电动机的效率和温升的问题不论那种形式的变频器,在运行中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谐波电压和电流,使电动机在非正弦电压、电流下运行。拒资料介绍,以目前普遍使用的正弦波PWM型变频器为例,其低次谐波基本为零,剩下的比载波频率大一倍左右的高次谐波分量为:2u+1(u为调制比)。高次谐波会引起电动机定子铜耗、转子铜(铝)耗、铁耗及附加损耗的增加,最为显著的是转子铜(铝)耗。因为异步电动机是以接近于基波频率所对应的同步转速旋转的,因此,高次谐波电压以较大的转差切割转子导条后,便会产生很大的转子损耗。除此之外,还需考虑因集肤效应所产生的附加铜耗。这些损耗都会使电动机额外发热,效率降低,输出功率减小,如将普通三相异步电动机运行于变频器输出的非正弦电源条件下,其温升一般要增加10%--20%。2、电动机绝缘强度问题

目前中小型变频器,不少是采用PWM的控制方式。他的载波频率约为几千到十几千赫,这就使得电动机定子绕组要承受很高的电压上升率,相当于对电动机施加陡度很大的冲击电压,使电动机的匝间绝缘承受较为严酷的考验。另外,由PWM变频器产生的矩形斩波冲击电压叠加在电动机运行电压上,会对电动机对地绝缘构成威胁,对地绝缘在高压的反复冲击下会加速老化。3、谐波电磁噪声与震动普通异步电动机采用变频器供电时,会使由电磁、机械、通风等因素所引起的震动和噪声变的更加复杂。变频电源中含有的各次时间谐波与电动机电磁部分的固有空间谐波相互干涉,形成各种电磁激振力。当电磁力波的频率和电动机机体的固有振动频率一致或接近时,将产生共振现象,从而加大噪声。由于电动机工作频率范围宽,转速变化范围大,各种电磁力波的频率很难避开电动机的各构件的固有震动频率。4、电动机对频繁启动、制动的适应能力由于采用变频器供电后,电动机可以在很低的频率和电压下以无冲击电流的方式启动,并可利用变频器所供的各种制动方式进行快速制动,为实现频繁启动和制动创造了条件,因而电动机的机械系统和电磁系统处于循环交变力的作用下,给机械结构和绝缘结构带来疲劳和加速老化问题。5、低转速时的冷却问题首先,异步电动机的阻抗不尽理想,当电源频率较底时,电源中高次谐波所引起的损耗较大。其次,普通异步电动机再转速降低时,冷却风量与转速的三次方成比例减小,致使电动机的低速冷却状况变坏,温升急剧增加,难以实现恒转矩输出。

二、变频电动机的特点1、电磁设计对普通异步电动机来说,再设计时主要考虑的性能参数是过载能力、启动性能、效率和功率因数。而变频电动机,由于临界转差率反比于电源频率,可以在临界转差率接近1时直接启动,因此,过载能力和启动性能不在需要过多考虑,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改善电动机对非正弦波电源的适应能力。方式一般如下:1)尽可能的减小定子和转子电阻。减小定子电阻即可降低基波铜耗,以弥补高次谐波引起的铜耗增2)为抑制电流中的高次谐波,需适当增加电动机的电感。但转子槽漏抗较大其集肤效应也大,高次谐波铜耗也增大。因此,电动机漏抗的大小要兼顾到整个调速范围内阻抗匹配的合理性。3)变频电动机的主磁路一般设计成不饱和状态,一是考虑高次谐波会加深磁路饱和,二是考虑在低频时,为了提高输出转矩而适当提高变频器的输出电压。2、结构设计再结构设计时,主要也是考虑非正弦电源特性对变频电机的绝缘结构、振动、噪声冷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一般注意以下问题:1)绝缘等级,一般为F级或更高,加强对地绝缘和线匝绝缘强度,特别要考虑绝缘耐冲击电压的能力。2)对电机的振动、噪声问题,要充分考虑电动机构件及整体的刚性,尽力提高其固有频率,以避开与各次力波产生共振现象。3)冷却方式:一般采用强迫通风冷却,即主电机散热风扇采用独立的电机驱动。4)防止轴电流措施,对容量超过160KW电动机应采用轴承绝缘措施。主要是易产生磁路不对称,也会产生轴电流,当其他高频分量所产生的电流结合一起作用时,轴电流将大为增加,从而导致轴承损坏,所以一般要采取绝缘措施。5)对恒功率变频电动机,当转速超过3000/min时,应采用耐高温的特殊润滑脂,以补偿轴承的温度升高。

变频电机可在0。1HZ--130HZ范围长期运行,

普通电机可在:2极的为20--65hz范围长期运行.

4极的为25--75hz范围长期运行.

6极的为30--85hz范围长期运行.

8极的为35--100hz范围长期运行

山西铝厂氧化铝二分厂三车间有3个油隔泵站,每个泵站3台喂料油隔泵,分别担负着2台熟料窖的供料任务,是生产流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油隔泵为恒转矩负载,电机采用变频控制,根据生产需要,调节电机转速以改变熟料窖的下料量。因泵的流量不同,一泵站电机工作频率为25Hz左右,二、三泵站电机均为30Hz以上。9台电机从1991年陆续投用以来运行稳定,基本上满足了生产要求。但从1995年7月份起,电机普遍发热严重,一泵站电机尤为明显,3台电机先后发生了匝间短路故障。原电机为10极、115kW,因无同型号备用电机,用别处改造换下的8极、130kW电机替代。可使用后发现,与原115kW电机相比,电机过热现象更为严重,虽然加了轴流风机冷却,但运行不到一周就发生绕组烧损故障。起初以为电机质量有问题,便又换了1台130kW电机,运行时间不长,再次发生绕组过热烧损。

2 原因分析

变频器及油隔泵电机型号如下。变频器型号:富士

FRN160P5 5台、FRN160P7 4台。电机型号:JR127-10型,380V、115kW、238A,B级绝缘,1590kg,将转子端接作笼型电机使用。代用电机型号:JS127-8型,380V、130kW、249A,B级绝缘,1300kg。

(1)变频控制电机发热的原因分析

1 高次谐波引起电机的效率和功率因数变差,电机损耗增加

变频装置用交-直-交控制,变频器输出的电压、电流波形均

有高次谐波。由于普遍电机是按正弦波电源制造的,当有高次谐波流过电动机绕组时,铜损增大,并引起附加损耗,从而引起绕组发热。有资料表明,变频器传动与工频电源传动相比,电流约增加10%,温升约增加20%。

2 电机低速运转,散热能力变差

使用变频调速后电机往往处于低于额定转速的运行状态,标准电机的冷却风扇装在转子轴上,所以在低频下运转的电机,因电机转速降低而使冷却效果大幅度下降。

3 电压变化率du/dt增高,电机故障率增加

目前市场上的变频器大部分是交-直-交变频器,其逆变部分是将直流电压转换为三相交流电压,通过控制六个桥臂的开关元件导通、关断来实现三相交流电压的输出。如常见的改变变频器输出电压的PWM方式,它虽与正弦波电压幅值等效,但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矩形波组成,由于电机绕组匝间电压变化率du/dt很高,电机绕组的电压分布变得很不均匀,使绕组匝间短路的故障增加。从我厂变频控制电机的故障情况来看,几乎全是由匝间短路引起,由此可见,变频控制对电机的绝缘等级的要求更高。

(2)115kW电机发热原因分析

115kW电机发热除上述原因外,还由于该电机长期运行在粉尘含量较高的环境中,未定期清扫,造成定转子风道堵塞,致使气流不畅,散热效果降低,尤其是夏季,环境温度高,电机工作温度大大增加,导致电机过热烧毁。

(3)代用电机过热原因分析

除因高次谐波引起损耗增加,造成过热外,主要原因还是电机工作频率太低。

代用电机工作频率仅为25Hz,电机的工作转速为额定转速的50%,这对于单靠自扇风冷的电机来说,散热条件恶化。另外,从电机参数看,代换电机的重量,约为原电机重量的81.7%。热流量与电机重量成正比,吸收相同的热量,重量轻的130kW电机的温升比115kW电机温升要高,而两个电机的外表面积基本相同,即散热系数相同,对于电机发出相同的热量,代用电机的稳定温升要高出原电机。

3 对策

(1)合理选用变频控制电机,原电机如果工作频率达不到30Hz,在峰值电流不致引起过电流保护动作的情况下,可以极数更高的电机替代,尤其对于恒转矩负载要适当加大电机的功率等级与电机极数,以提高其带载能力;有条件的地方,应采用变频专用电机。

(2)加强电机的计划检修,尤其在夏季来临前,要对定转子风道进行清扫,改善电机的散热条件。在夏季时应采用外加风机对电机强迫风冷。

(3)将电子过热保护器的整定值调小,配外加热过载继电器,最好在电机绕组内配PTC热保护。

(4)提高电机的绝缘材料等级,如在电机检修时,将B级绝缘提高为F级绝缘,以提高匝间绝缘性能及绕组的耐热能力,这样可从根本上解决变频控制电机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5)尽可能提高电机的运行频率。针对一泵站电机运行频率低的问题,将原传动皮带轮改为小皮带轮,通过计算其运行频率可达到30Hz以上,使用证明电机工作频率30Hz以上时,基本可以解决变频电机的散热问题。

在对油隔泵电机采取加强计划笔录,夏季强迫风冷及提高运行频率等手段以后,基本上保证油隔泵电机的平稳运行,满足了生产需要。[/size]

页: [1]

电机温升

中小型电动机的温升 ——资料来自机械设计手册第三版并经整理 发热与温升:电动机在运行过程中有能量损耗,可分为固定损耗和可变损耗。固定损耗包括铁损和机械损耗,与负载大小无关,一般型电动机此项数值较小;可变损耗主要是铜损,是电机发热的主要热源,等于电流的平方乘以电阻。 损耗导致电机发热。 电机的温升:发热与散热达到平衡时电机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称为电动机的温升。若以Q 代表单位时间内电动机的发热量;A代表电动机与环境温度相差1度时,单位时间内电动机的散热量,则温升稳定值 ?T=Q/A 达到温升稳定值所需的时间:理论上达到温升绝对稳定的时间是无限长的,实际上只能达到基本稳定。所需要的时间与发热时间常数T有关。若以C代表电机的热容量,即电动机温度升高1度所需的热量,则 T=C/A (A的定义同上) T与电动机的构造和尺寸有关。小型电动机(中心高80~315属于小型)一般为0.5小时左右,大型电动机(中心高大于630mm属于大型)一般为3~4小时。电机的冷却时间常数为发热时间常数的2~3倍,采用强迫通风时,两者相等。 T并不就是温升的稳定时间。温升按指数规律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趋于稳定值。下表是根据公式计算出的温升与温升稳定值之比TB与时间的关系 表列数据可以用来估计温升稳定值和大致达到温升稳定值所需的时间。举例来说,如果某小型电动机的T=0.5小时,运行3xT=1.5小时的温升为35度,便可得到TB=0.95,则可以推算出温升稳定值为?T=35/0.95=36.84度。 电机的绝缘等级与允许温升:电机的绝缘等级决定于所采用的材料的耐热等级。若电机的主要部件采用不同耐热等级的绝缘材料,则其绝缘等级按绝缘材料的最低耐热等级考核。一般用途的中小型电机常选用较低耐热等级的绝缘材料,如E级,B级;有特殊要求的如高温环境,频繁启动的电机,则采用较高耐热等级的绝缘材料,但有时为了提高电机的使用寿命与可靠性,往往也采用较高耐热等级的绝缘材料,但其温升按较低等级考核。 电机的允许温升决定于:(1)电机的绝缘等级;(2)电机的使用环境(如海拔和环境温度等);(3)电机各绕组的冷却方法;(4)电机温升的测量方法。如果用温度计法测量温升,其温升限值(空气冷却)对于E级绝缘为65度;B级为70度;F级为85度;H 级为105度。 电动机铭牌标示的额定功率,应理解为,当电动机在额定条件下长期运行时,因发热而升高的温度恰好达到制造厂所规定的允许温升(即额定温升)数值。电动机的选择与使用,都以不超过额定温升为原则。 电机轴承的允许温升:对于滚动轴承为95度;滑动轴承为80度。 注:1. 以上温度均为摄氏度。 2. 以上内容,特别是数据仅供参考。控制数据以作业文件为准。

电 机 温 升

电机温升 电机的温度与温升大家都知道衡量电机发热程度是用“温升”而不是用“温度”,其单位为:K,(开尔文),K 是一个变量的单位,而℃是一个常量的单位 当“温升”突然增大或超过最高工作温度时,说明电机已发生故障。下面就一些基本概念进行讨论。 1 绝缘材料的绝缘等级 绝缘材料按耐热能力分为Y、A、E、B、F、H、C 7个等级, 所谓绝缘材料的极限工作温度,系指电机在设计预期寿命内,运行时绕组绝缘中最热点的温度。 根据经验,A级材料在105℃、B级材料在130℃的情况下寿命可达10年,但在实际情况下环境温度和温升均不会长期达设计值,因此一般寿命在15~20年。如果运行温度长期超过材料的极限工作温度,则绝缘的老化加剧,寿命大大缩短。所以电机在运行中,温度是寿命的主要因素之一。 2 温升

温升是电机与环境的温度差,是由电机发热引起的。运行中的电机铁芯处在交变磁场中会产生铁损,绕组通电后会产生铜损,还有其它杂散损耗等。这些都会使电机温度升高。另一方面电机也会散热。当发热与散热相等时即达到平衡状态,温度不再上升而稳定在一个水平上。当发热增加或散热减少时就会破坏平衡,使温度继续上升,扩大温差,则增加散热,在另一个较高的温度下达到新的平衡。但这时的温差即温升已比以前增大了,所以说温升是电机设计及运行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标志着电机的发热程度,在运行中,如电机温升突然增大,说明电机有故障,或风道阻塞或负荷太重。 GS标准《 90K (GS是德国标准=欧洲标准) UL标准《 75K (UL是美国标准) 3 温升与气温等因素的关系 对于正常运行的电机,理论上在额定负荷下其温升应与环境温度的高低无关,但实际上还是受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的。 (1) 当气温下降时,正常电机的温升会稍许减少。这是因为绕组电阻R下降,铜耗减少。温度每降1℃,R约降0.4%。 (2) 对自冷电机,环境温度每增10℃,则温升增加1.5~3K。这是因为绕组铜损随气温上升而增加。所以气温变化对大型电机和封闭电机影响较大。

电机绕组温度与温升的国家规定允许标准

电机绕组温度与温升的国家规定允许标准大家都知道衡量电机发热程度是用“温升”而不是用“温度”来衡 量的,当“温升”突然增大或超过最高工作温度时,说明电机已发生故障。下面就一些基本概念给出基本说明。 1 绝缘材料的绝缘等级 绝缘材料按耐热能力分为Y、A、E、B、F、H、C7个等级,其极限工作温度分别为90、105、120、130、155、180℃、及180℃以上。 所谓绝缘材料的极限工作温度,系指电机在设计预期寿命内,运行时绕组绝缘中最热点的温度。根据经验,A级材料在105℃、B级材料在130℃的情况下寿命可达10年,但在实际情况下环境温度和温升均不会长期达设计值,因此一般寿命在15~20年。如果运行温度长期超过材料的极限工作温度,则绝缘的老化加剧,寿命大大缩短。所以电机在运行中,温度是影响绕组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之一。 2 温升 温升是电机与环境的温度差,是由电机发热引起的。运行中的电机铁芯处在交变磁场中会产生铁损,绕组通电后会产生铜损,还有其它杂散损耗等。这些都会使电机温度升高。另一方面电机也会散热。当发热与散热相等时即达到平衡状态,温度不再上升而稳定在一个水平上。当发热增加或散热减少时就会破坏平

衡,使温度继续上升,扩大温差,则增加散热,在另一个较高的温度下达到新的平衡。但这时的温差即温升已比以前增大了,所以说温升是电机设计及运行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标志着电机的发热程度,在运行中,如电机温升突然增大,说明电机有故障,或风道阻塞或负荷太重。 3 温升与气温等因素的关系 对于正常运行的电机,理论上在额定负荷下其温升应与环境温度的高低无关,但实际上还是受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的。 (1) 当气温下降时,正常电机的温升会稍许减少。这是因为绕组电阻R下降,铜耗减少。温度每降1℃,R约降0.4%。 (2) 对自冷电机,环境温度每增10℃,则温升增加1.5~3℃。这是因为绕组铜损随气温上升而增加。所以气温变化对大型电机和封闭电机影响较大。 (3) 空气湿度每高10%,因导热改善,温升可降0.07~0.38℃,平均为0.19℃。 (4) 海拔以1 000 m为标准,每升100 m,温升增加温升极限值的1%。 4 极限工作温度与最高允许工作温度 通常说A级的极限工作温度为105℃,A级的最高允许工作温度是90℃。那么,极限工作温度与最高允许工作温度有何不同?其实,这与测量方法有关,不同的测量方法,其反映出的数值不同,含义也不一样。

电机绝缘等级与防护等级

电机绝缘等级与防护等级 2009-10-28 15:11 一.绝缘等级 电动机的绝缘等级是指其所用绝缘材料的耐热等级,分A、E、B、F、H级。允许温升是指电动机的温度与周围环境温度相比升高的限度。 绝缘的温度等级 A级 E级 B级 F级 H级 最高允许温度(℃) 105 120 130 155 180 绕组温升限值(K) 60 75 80 100 125 性能参考温度(℃) 80 95 100 120 145 在发电机等电气设备中,绝缘材料是最为薄弱的环节。绝缘材料尤其容易受到高温的影响而加速老化并损坏。不同的绝缘材料耐热性能有区别,采用不同绝缘材料的电气设备其耐受高温的能力就有不同。因此一般的电气设备都规定其工作的最高温度。 人们根据不同绝缘材料耐受高温的能力对其规定了7个允许的最高温度,按照温度大小排列分别为:Y、A、E、B、F、H和C。它们的允许工作温度分别为:90、105、120、130、155、180和180℃以上。因此,B级绝缘说明的是该发电机采用的绝缘耐热温度为130℃。使用者在发电机工作时应该保证不使发电机绝缘材料超过该温度才能保证发电机正常工作。 绝缘等级为B级的绝缘材料,主要是由云母、石棉、玻璃丝经有机胶胶合或浸渍而成的。 二.防护等级 1. 电机外壳防护等级 GB4942.1-85《电机外壳防护分级》;IEC34-5 第一种防护:防止人体触及或接近壳内带电部分和触及壳内转动部件(光滑的旋转轴和类似部件除外),以及防止固体异物进入电机。 第二种防护:防止由于电机进水而引起的有害影响。 代号IP xx,含义见下表。 第一位表征数字 第一位表征数字防护等级 简述含义 0 无防护电机无专门防护 1 防护大于50mm固体电机能防止大面积的人体(如手)偶然或意外地触及或接近壳内带电或转动部件(但不能防止故意接触) 能防止直径大于50mm的固体异物进入壳体 2 防护大于12mm固体电机能防止手指或长度不超过80mm的类似物体触及或接

电动机温升的基本测量方法

电动机温升的基本测量方法 电力作业人员都知道,电力设备在运行做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产生热能,进而产生无功功率等,电动机的运行也不例外,其中电动机的温升是判断电动机是否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那么电动机的温升具体是怎么测量的呢? 一,电动机温度热量的产生。 一台电机中的温度分布和热量流通情况十分复杂。各种损耗形成不同的热风损耗转化为热量后,将流过不同的材料,由电机外表面散发至外面。 主要的热源来自电机内部,即来自电流流过导体时产生的铜损耗,以及在铁芯内当磁通变化时所产生的铁损耗。轴承摩擦所产生的热,仅为局部的热源,对绕组和铁芯的温升影响不大。在电机内部,各点的温度是不均匀的。在发热量大而散热不易之处,例如在电枢的槽的底部温度为最高。 当电机开始运转后,由于热量不断产生,各部分温度将继续增加,直到热量的产生和散发达到乎衡为止。 二,电动机散热的基本方式。 1,电机的热量向外发散时主要依靠对流作用,其次为幅射作用。 因为电机的底座和电机所接触的空气都为不良导热体,由传导作用传热主要在电机内部进行。辐射作用的有效表面仅为电机各部分的

外表面。 2,对流作用又可区分为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两种。 自然对流作用:是由于和散热面相接触的热空气的上升,且其所逸出的空间由周围的空气的填补; 强制对流作用:是由待备的通风器,例如附装在机轴上的风扇,在冷却表面上形成气流。 旋转着的电枢本身也起着带动气流的作用。限制温升的有效方法是增强散热作用。 三,电动机温升的基本测量方法。 由于电机各部分的发热和散热过程比较复杂,影响的因素很多,所以对温升的计算通常只作近似的估算,在设计电机时,常以经验数据为依据。 测定电机各部分温度的方法,主要有下列四种方法: 1、温度计测量法。 此法用温度计直接测定温度,最为简便。但用温度计仅能接触到电机各部分的表面,所测得的仅为表面温度。用温度计无法测出电机内部的最高温度。 2、电阻测量法。 此法只能用以测定绕组的平均温度。原理: 在电机运转以前,我们先测得绕组的冷态电阻r1,即当绕组温度等于冷却介质温度t1时的电阻。设电机运转以后绕组的湿度升高至t2,绕组的电阻便增加至r2。加温度用摄氏来量度,则对铜线绕组

硬母线温升计算

硬母线温升计算 请教各位,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垂直母线额定短时耐受电流如何选取? 在论坛一直潜水,学习帕版及各位老师的帖子,受益匪浅。本人有一事不明白,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垂直母线的额定短时耐受电流如何选取? 对于2500kVA,阻抗电压6%的变压器,主母线选择额定短时耐受电流85kA/1S,垂直母线应如何选取?垂直母线上的断路器的分断能力是否应于母线相匹配? 另,帕版经常提到的“MNS Engineering Guide-line ”式中下载不到,可否提供以下?谢谢 楼主的问题是: 对于2500kVA,阻抗电压6%的变压器,主母线选择额定短时耐受电流85kA/1S,垂直母线应如何选取?垂直母线上的断路器的分断能力是否应于母线相匹配? 我们先来计算一番: 因为:Sn=√3UpIn,所以In=2500x103/(1.732x400)=3609A 因为:Ik=In/Uk,所以Ik=3609/0.06=60.15kA 对于断路器而言,选择断路器的极限短路分断能力Icu>60.15kA即可,一般取为65kA。但是对于主母线来说,是不是我们也选择它的动稳定性等于65kA 就可以了? 动稳定性的定义是:低压开关柜抵御瞬时最大短路电流电动力冲击的能力。那么60.15kA就是最大短路电流的瞬时值吗? 我们来看下图:

这张图我们看了N遍了。其中Ip就是短路电流的稳态值,也是短路电流的周期分量。在楼主的这个问题中,我们计算得到的60.15kA 就是Ip,它也等于短路电流稳态值Ik。显然,它不是短路电流的最大瞬时值 短路电流的最大瞬时值是冲击短路电流峰值Ipk,Ipk=nIk。根据IEC 61439.1或者GB 7251.1,我们知道当短路电流大于50kA后,n=2.2,于是冲击短路电流峰值Ipk=nIk=2.2x60.15=132.33kA,这才是动稳定性对应的最大短路电流瞬时值 也就是说,对于楼主的这个范例,低压开关柜主母线的峰值耐受电流必须大于132.33kA 我们来看GB 7251.1-2005是如何描述峰值耐受电流与短时耐受电流之间的关系的,如下: 我们发现,对于主母线来说,它的峰值耐受电流与短时耐受电流之比就是峰值系数n

电动机的绝缘等级及允许温升

电动机的绝缘等级及允许温升 电动机的导线及槽内都要用绝缘材料,槽内所采用的绝缘材料有纸、布、绸、玻璃纤维、石棉、云母等,导线绝缘也有绝缘漆、树脂漆、环氧漆、纱包、丝包、漆包等方式,按电动机的功率大小、使用环境条件、环境温度等因素而定,具体分六级,见表1。 表1 电动机的绝缘等级及允许温升 对中小功率的电动机,绕组内(即槽内)不埋温度测量元件,所以无法得知较真实的温度值,只能从电动机外壳的温度高低来判别,这比槽内的温度要低20~30℃,日常判别电动机的温度也只能如此,具体可用棒形酒精温度计或水银温度计、表面电子测温仪、红外辐射测量仪。允许温升的计算方法为 允许温升=允许最高温度-内外温差-环境温度 例如,用A级绝缘材料时 允许温升=[105-(20~30)-35]℃=(40~50)℃ 这时外壳测得的温度应是[(40~50)+35]℃=(75~85)℃ 电动机的温升高低与电动机的负载大小、环境温度高低、通风量的大小、实际转速高低(尤其是变频调速f<50Hz 运行时要注意)和电动机的质量好坏有直接关系,但不能超过允许最高温度,否则会加速绝缘材料的老化,甚至冒烟、烧毁。所以在电动机运行中要经常测量,观察电动机的外壳温度的变化,切不可马虎大意。 电机绕组温度与温升的国家规定允许标准 大家都知道衡量电机发热程度是用“温升”而不是用“温度”来衡 量的,当“温升”突然增大或超过最高工作温度时,说明电机已发生故障。下面就一些基本概念给出基本说明。 1 绝缘材料的绝缘等级 绝缘材料按耐热能力分为Y、A、E、B、F、H、C7个等级,

其极限工作温度分别为90、105、120、130、155、180℃、及180℃以上。 所谓绝缘材料的极限工作温度,系指电机在设计预期寿命内,运行时绕组绝缘中最热点的温度。根据经验,A级材料在105℃、B级材料在130℃的情况下寿命可达10年,但在实际情况下环境温度和温升均不会长期达设计值,因此一般寿命在15~20年。如果运行温度长期超过材料的极限工作温度,则绝缘的老化加剧,寿命大大缩短。所以电机在运行中,温度是影响绕组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之一。 2 温升 温升是电机与环境的温度差,是由电机发热引起的。运行中的电机铁芯处在交变磁场中会产生铁损,绕组通电后会产生铜损,还有其它杂散损耗等。这些都会使电机温度升高。另一方面电机也会散热。当发热与散热相等时即达到平衡状态,温度不再上升而稳定在一个水平上。当发热增加或散热减少时就会破坏平衡,使温度继续上升,扩大温差,则增加散热,在另一个较高的温度下达到新的平衡。但这时的温差即温升已比以前增大了,所以说温升是电机设计及运行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标志着电机的发热程度,在运行中,如电机温升突然增大,说明电机有故障,或风道阻塞或负荷太重。 3 温升与气温等因素的关系 对于正常运行的电机,理论上在额定负荷下其温升应与环境

变压器的温升计算

变压器的温升计算方法探讨 1 引言 我们提出工频变压器温升计算的问题,对高频变压器的温升计算也可以用来借鉴。工频变压器的计算方法很多人认为已趋成熟没有什么可讨论的,其实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再成熟的东西也需要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对于一个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讲温升计算问题可能并不存在,温升本身来源于试验数据,企业本身有大量试验数据,温升问题垂手可得,拿来主义就可以了,在本企业来说绝对有效,离开了本企业也带不走那么多数据。但冷静的考虑一下,任何一个企业不可能生产全系列变压器,总会有相当多的系列不在你生产的范围内,遇到一些新问题,只能用打样与试验的方法去解决,小铁心不在话下,耗费的工时与材料都不多,大铁心耗费的铁心与线材就要考虑考虑了。老企业可以用这样简单的办法去解决,只不过多花费一些时间罢了,一个新企业或规模不大的企业,遇到这些问题要用打样与试验的方法去解决,就耗时比较多了,有时候会损失商机。进入软件时代,软件的编写者如不能掌握这一问题,软件的用户将会大大减少。下面就温升的计算公式进行探讨,本文仅提出一个轮廓,供大家参考。 2 热阻法 热阻法基于温升与损耗成正比,不同磁心型号热阻不同,热阻法计算温升比较准确,因其本身由试验得来,磁心又是固定不变的,热阻数据由大型磁心生产厂商提供。有了厂家提供的热阻数据,简单、实用何乐而不为。高频变压器可采用这一方法。而铁心片供应商不能提供热阻这一类数据,因此低频变压器设计者很难采用。热阻法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温升ΔT(℃) 变压器热阻Rth(℃/w) 变压器铜损PW(w) 变压器铁损PC(w) 3 热容量法 源于早期的灌封变压器,由于开放式变压器的出现这种计算方法已被人遗忘,可以说是在考古中发现。这种计算方法的特点是把变压器看成是一个密封的元件,既无热的传导,也无热的辐射,更无热的对流,热量全部靠变压器的铁心、导线、

干式变压器绕组温升计算方法分析

干式变压器绕组温升计算方法分析 傅华强 2003 1发热与散热的平衡—绕组的稳定温升 绕组上的损耗功率是绕组温升的热源,这是比较好算的.而绕组的散热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绕组内部热量通过传导的方式传到绕组的表面,在表面则通过对流和幅射的方式传到外界环境中去.当绕组的发热与散热达到平衡时,就是绕组的稳定温升。 绕组的散热是一个复杂过程。影响绕组散热的主要因素:绕组温度;绝缘层厚;绕组外包绝缘厚:绕组外包绝缘材料的散热性能;散热气道的宽度和长度;气流速度;铁芯和相邻绕组散热的影响等。因而绕组温升计算随其所用绝缘材料和结构的不同而不同。 2 绕组温升计算的数学模型 绕组的稳定温升一般用一个简化的公式进行计算,不同的结构和绝缘材料的绕组所用系数是不同的。公式运用的温度范围也是有限定的。如: τ= K Q X Q = W/S S=∑ αi S i 式中:τ—绕组温升; K—系数; X—与散热效果有关的系数,散热越好X的值越小; Q— 绕组的单位热负荷 W/m2 W—参考温度下的绕组损耗功率 W S— 等效散热面 m2 S i— 绕组散热面 m2 αi— 散热系数 2.1 不同结构型式的变压器所用的计算公式是不同的。 2.2 干式变压器的散热主要是对流和幅射完成的,非包封变压器的传导温升

所占比例很小,因而有些计算公式将层绝缘与外绝缘造成的传导引起的温升计算省略了,有些公式还要加上传导引起的温升,如西欧树脂绝缘干式变压器的计算公式。 2.3 黑体面的热量幅射与绝对温度的4次方成比例的,在一个不大的温度段,对流和幅射对散热的综合影响造成的温升式中系数X—与散热效果有关的系数,散热越好X的值越小.如油浸变压器层式绕组温升X值取0.8,而强迫油循环时X取0.7,饼式绕组X取0.6。一般干式变压器X值取0.8,当温升在80K 左右时,由于温度高时散热效率高,在一些计算公式中X取0.75,因而当温升在100—125K时,X的取值应该再小些。 2.4 当温升范围较大时,用一个计算公式会首尾不能兼顾,需要用两个以上的公式,它们的X值不同,即斜率不同。实际上是由几条直线组成的近似曲线。 2.5 绕组的单位热负荷Q 是指在无遮盖的单位散热面上的功率(W/m2),有气道的散热面,则要确定气道的散热系数。 2.6如果计算所得温升离参考温度很远,由于计算所用绕组损耗功率离实际功率差得太大而误差很大,则应调整计算绕组损耗功率所用的参考温度。 3 确定数学模型的工厂方法 最实用的确定数学模型的方法是通过典型变压器的温升试验。无气道绕组的温升是最基本的,如绕在厚绝缘筒上的外线圈。线圈外部的面积大小就是有效散热面,先算出热负荷Q值,由试验所得温升与Q值在双对数座标纸上打点,最少要有3个试验数据,即可在对数坐标纸上连成一条合理的直线,从这条直线上确定公式的两个系数K和X。 τ= K Q X τ1 K = ———— Q1 X Lgτ2 - Lgτ1Lgτ2/τ1 X =———————— = ———— Lg Q2 - Lg Q1Lg Q2/Q1 式中:

电机的温度与温升

电机的温度与温升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电机的温度与温升 衡量电机发热程度是用“温升”而不是用“温度”,当“温升”突然增大或超过最高工作温度时,说明电机已发生故障。下面就一些基本概念进行讨论。 1 绝缘材料的绝缘等级 绝缘材料按耐热能力分为Y、A、E、B、F、H、C7个等级,其极限工作温度分别为90、105、120、130、155、180℃、及180℃以上。性能参考温度(℃) A80 E95 B100 F120 H145 绝缘材料根据热稳定性可分为如下7个等级: 1,Y级,90度,棉花 2,A级,105度, 3,E级,120度 4,B级,130度,云母 5,F级,155度,环氧树脂 6,H级,180度,硅橡胶 7,C级,180度以上 常用的B级电机,其内部的绝缘材料往往是F级的,而铜线可能使用H级甚至更高的,来提高其质量。 一般为提高使用寿命,往往规定高级绝缘要求,低一级来考核。比如,常见的F 级绝缘的电机,做B级来考核,即其温升不能超过120度(留10度作为余量,以避免工艺不稳定造成个别电机温升超差)。 所谓绝缘材料的极限工作温度,系指电机在设计预期寿命内,运行时绕组绝缘中最热点的温度。根据经验,A级材料在105℃、B级材料在130℃的情况下寿命可达10年,但在实际情况下环境温度和温升均不会长期达设计值,因此一般寿命在15~20年。如果运行温度长期超过材料的极限工作温度,则绝缘的老化加剧,寿命大大缩短。所以电机在运行中,温度是寿命的主要因素之一。 2 温升 温升是电机与环境的温度差,是由电机发热引起的。运行中的电机铁芯处在交变磁场中会产生铁损,绕组通电后会产生铜损,还有其它杂散损耗等。这些都会使电机温度升高。另一方面电机也会散热。当发热与散热相等时即达到平衡状态,温度不再上升而稳定在一个水平上。当发热增加或散热减少时就会破坏平衡,使温度继续上升,扩大温差,则增加散热,在另一个较高的温度下达到新的平衡。但这时的温

电机绝缘等级

电机绝缘等级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电机绝缘等级划分依据是按电动机所用绝缘材料的允许极限温度划分的。有Y、A、E、B、F、H、C等几个等级,各级的允许极限温度如下表。所谓允许极限温度是指电机绝缘材料的允许最高工作温度,它反应绝缘材料的耐热性能。绝缘材料按耐热能力分为Y级、A级、E级、B级、F级、H级、C级, 允许温度(℃)90、105、120、130、155、180、180℃以上。 电动机采用B级绝缘时定子绕组的温升极限(电阻法)应不超过80K; 电动机采用F级绝缘时定子绕组温升极限应不超过105K; YR电机集电环的温升极限(温度计法)应不超过80K; 电机轴承的容许温度(温度计法或埋置检温计法)对滚动轴承应不超过95℃; 对滑动轴承(出油温度不高于65℃时)应不超过80℃或按双方协议。 电机温升说明:电机某一部分的温升为该部分温度冷却介质温度之差,单位为K。电机温升包括定、转子绕组温升,定、转子铁心温升;集电环温升及轴承允许温度(前面已作说明)。B级电机绕组温升限制为80K;F级电机按B级考核亦为80K;按F级考核则为 105K,按相应标准,B级绝缘材料可长期承受的工作温度是130℃,F级可长期承受155℃,按电机实际运行最高环温40℃计算,则电机允许工作温度为: B级时≤120℃(环温40℃+温升80)<130℃ F级时≤145℃(环温40℃+温升105)<155℃ 电机的工作制的分类 S1、连续工作制:在恒定负载下的运行时间足以达到热稳定。 S2、短时工作制:在恒定负载下按给定的时间运行,该时间不足以达到热稳定,随之即断能停转足 够时间,使电机再度冷却到与冷却介质温度之差在2K以内。

温度与温升

温升就是电机温度比周围环境温度高出的数值. 电机温度与温升的概念及测量和计算 收藏此信息打印该信息添加:用户发布来源:未知 电机绕组、轴承及其它部件,只有低于其最高允许工作温度下使用,才能保证其经济使用寿命和运行可靠性。《电气时代》2001年第2期刊登的《温度与温升》值得学习和深思。笔者愿借题再探讨有关认识。 电机的发热避免不了的想到了发热程度,涉及到电机发热程度的理论认识是:温升,温升限度、绝缘材料、绝缘结构,耐热等级等。因此,要认识和理解上面几个名词的含义,才能更好地注意和修正电机的发热程序。 1.温升电机温升温升限度 (1)某一点的温度与参考(或基准)温度之差称温升。也可以称某一点温度与参考温度之差。 (2)什么叫电机温升。电机某部件与周围介质温度之差,称电机该部件的温升。 (3)什么叫电机的温升限度。电机在额定负载下长期运行达到热稳定状态时,电机各部件温升的允许极限,称温升限度。电机温升限度,在国家标准GB755-65中作了明确规定,如附表所示。 在电机中一般都采用温升作为衡量电机发热标志,因为电机的功率是与一定温升相对应的。因此,只有确定了温升限度才能使电机的额定功率获得确切的意义。 2.绝缘材料绝缘结构耐热等级 (1)什么叫绝缘材料。用来使器件在电气上绝缘的材料称绝缘材料。 (2)什么叫绝缘结构。一种或几种绝缘材料的组合称绝缘结构。 (3)什么叫耐热等级。表示绝缘结构的最高允许工作温度,并在这样的温度下它能在预定的使用期内维持其性能,在允许的范围内及其所分的等级耐热等级。耐热等级分为Y级9

0℃、A级10℃、E级120℃、B级130℃、F级155℃、H级180℃和H级以上共七个等级。 从上所述,电机中不同耐热等级的绝缘材料有着不同的最高允许工作温度。所谓最高允许工作温度是指:在此温度下长期使用时,绝缘材料的物理、机械、化学和电气性能不发生显著恶性变化,如超过此温度,则绝缘材料的性能发生质变,或引起快速老化。因此,绝缘材料最高允许工作温度是根据它经济使用寿命确定的。从附表中可以看到,温升限度基本上取决于绝缘材料的等级,但也和温度的测量方法、被测部的传热和散热条件有关,取决于绝缘材料的最高允许工作温度。当周围冷却介质(例如空气)的最高温度确定后,就可根据绝缘材料的最高允许工作温度规定电机部件的温升限度。根据统计我国各地的绝对最高温度一般在35~40℃之间,因此在标准中规定+40℃作为冷却介质的最高标准。 3.温度的测量 (1)冷却介质温度测量。所谓冷却介质是指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把定子和转子绕组、铁心以及轴承的热量带走的物质;如空气、水和油类等。靠周围空气来冷却的电机,冷却空气的温度(一般指环境温度)可用放置在冷却空气进放电机途径中的几只膨胀式温度计(不少于2只)测量。温度计球部所处的位置,离电机1~2m,并不受外来辐射热及气流的影响。温度计宜选用分度为0.2℃或0.5℃、量程为0~50℃为适宜。 (2)绕组温度的测量。电阻法是测定绕组温升公认的标准方法。1000kW以下的交流电机几乎都只用电阻法来测量。电阻法是利用电动机的绕组在发热时电阻的变化,来测量绕组的温度,具体方法是利用绕组的直流电阻,在温度升高后电阻值相应增大的关系来确定绕组的温度,其测得是绕组温度的平均值。冷态时的电阻(电机运行前测得的电阻)和热态时的电阻(运行后测得的电阻)必须在电机同一出线端测得。绕组冷态时的温度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认为与电机周围环境温度相等。这样就可以计算出绕组在热态的温度了。

变压器的温升计算公式

变压器的温升计算公式 1 引言 工频变压器的计算方法很多人认为已趋成熟没有什么可讨论的,对于一个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讲温升计算问题可能并不存在,温升本身来源于试验数据,企业本身有大量试验数据,温升问题垂手可得。下面就温升的计算公式进行探讨,本文仅提出一个轮廓,供大家参考。 2 热阻法 热阻法基于温升与损耗成正比,不同磁心型号热阻不同,热阻法计算温升比较准确,因其本身由试验得来,磁心又是固定不变的,热阻数据由大型磁心生产厂商提供。有了厂家提供的热阻数据,简单、实用何乐而不为。高频变压器可采用这一方法。而铁心片供应商不能提供热阻这一类数据,因此低频变压器设计者很难采用。热阻法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温升ΔT(℃) 变压器热阻Rth(℃/w) 变压器铜损PW(w) 变压器铁损PC(w) 3 热容量法 源于早期的灌封变压器,由于开放式变压器的出现这种计算方法已被人遗忘,可以说是在考古中发现。这种计算方法的特点是把变压器看成是一个密封的元件,既无热的传导,也无热的辐射,更无热的对流,热量全部靠变压器的铁心、导线、绝缘材料消耗掉。这样引出一个热容量(比热)的概念,就可以利用古人留给我们的比热的试验数据,准确的计算出变压器的温升来。不是所有的变压器都可以利用这一计算公式,唯独只有带塑料外壳的适配器可采用这一方法,这种计算方法准确度犹如瓮中捉鳖十拿九稳。 若适配器开有百叶窗,那就有一部份热量通过对流散发出去,如不存在强迫对流,百叶窗对温升的影响只在百分之三左右。上一代的变压器设计工作者对这一计算方法很熟悉,现在的变压器设计工作者根据此线索,进行考古也会有收获。热容量法的计算模式如下: 式中,温升ΔT(℃)

电机温升测试

电机温升试验 电机中绝缘材料的寿命与运行温度有密切的关系,为保证电机安全、合理的使用,需要监视与测量电机绕组、铁心等其他部分的温度。按国家标准规定,不通绝缘等级的电机绕组有不同的允许温升,如下表所示 若超过规定值,如对B级绝缘的电机,温升每增加10度,电机的寿命将降低一半。因此电机的温升试验,准确的测取个部件的温度,对改进电机的设计和制造工艺,提高电机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对电机绕组和其他各部分的温度测量,目前虽已采用不少先进技术,仍可归纳为电阻法、温度计法、埋置检温计法三种基本方法。 一、电阻法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电机绕组的电阻值将随着温度的上升而相应的增加,而且其阻值与温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根据这一原理,可以通过测定电机绕组的电阻来确定其温度,故称电阻测量法。 当绕组温度在-50~150度范围时,其温升有下式确定

Δθ=(R f-R0)(k+θ0)/R0+θ0-θf 式中R0、θ0分别为绕组的实际冷态电阻和环境温度;R f、θf分别为绕组热态式电阻和环境温度;k为常数,对铜绕组为235,对铝绕组225 如果不能采用带电测量装置,可采用较先进的快捷、准确、数字显示的各种毫欧表或微欧计等直流电阻测量仪。其基本工作原理是采用高准确度、高稳定度的恒流电源所产生的直流电流通到被测电阻上,则电阻两端的电压降将严格的按照电阻值变化 二、温度计法 对电机中不能采用电阻法测量的部位,如定子铁心,轴承及冷却介质等,可采用温度计法来测量。 温度计法是用温度计贴附在可接触的表面来测量温度,所测得的温度是被测点的表面温度。为了减小误差,从被测点到温度计的热传导尽可能的良好,将温度计球面部分用绝热材料覆盖,以免周围冷却介质的影响。温度计除包括水银、酒精等膨胀式温度计外,也包括半导体温度计及非埋置的热电耦或电阻温度计。在电机中存在交变磁场的部分,不可采用水银温度计,因为交变磁场在水银中产生涡流会发热,以致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三、埋置检温计法 埋置检温计法是讲电阻检温计、热电耦或半导体热敏元件埋植于电机内部不能触及的部位,如定子绕组的槽部和铁心内等,经连接导线引到电机外的二次仪表,从而测定温度值。在测量时应控制测量

电机的绝缘等级和防护等级划分

电机的绝缘等级和防护等级划分 一.绝缘等级 电动机的绝缘等级是指其所用绝缘材料的耐热等级,分A、E、B、F、H级。允许温升是指电动机的温度与周围环境温度相比升高的限度。 绝缘的温度等级A级E级B级F级H级 最高允许温度(℃)105 120 130 155 180 绕组温升限值(K)60 75 80 100 125 性能参考温度(℃)80 95 100 120 145 在发电机等电气设备中,绝缘材料是最为薄弱的环节。绝缘材料尤其容易受到高温的影响而加速老化并损坏。不同的绝缘材料耐热性能有区别,采用不同绝缘材料的电气设备其耐受高温的能力就有不同。因此一般的电气设备都规定其工作的最高温度。

人们根据不同绝缘材料耐受高温的能力对其规定了7个允许的最高温度,按照温度大小排列分别为:Y、A、E、B、F、H和C。它们的允许工作温度分别为:90、105、120、130、155、180和180℃以上。因此,B级绝缘说明的是该发电机采用的绝缘耐热温度为130℃。使用者在发电机工作时应该保证不使发电机绝缘材料超过该温度才能保证发电机正常工作。 绝缘等级为B级的绝缘材料,主要是由云母、石棉、玻璃丝经有机胶胶合或浸渍而成的。 二.防护等级 1. 电机外壳防护等级 《电机外壳防护分级》;IEC34-5 第一种防护:防止人体触及或接近壳内带电部分和触及壳内转动部件(光滑的旋转轴和类似部件除外),以及防止固体异物进入电机。 第二种防护:防止由于电机进水而引起的有害影响。 代号IP xx,含义见下表。 第一位表征数字 第一位表征数字防护等级 简述含义

0 无防护电机无专门防护 1 防护大于50mm固体电机能防止大面积的人体(如手)偶然或意外地触及或接近壳内带电或转动部件(但不能防止故意接触) 能防止直径大于50mm的固体异物进入壳体 2 防护大于12mm固体电机能防止手指或长度不超过80mm的类似物体触及或接近壳内带电或转动部件 能防止直径大于12mm的固体异物进入壳体 3 防护大于固体电机能防止直径大于的工具或导线触及或接近壳内带电或转动部件 能防止直径大于的固体异物进入壳体 4 防护大于1mm固体电机能防止直径或厚度大于1mm的导线或片条触及或接近壳内带电或转动部件 能防止直径大于1mm的固体异物进入壳体 5 防尘电机能防止触及或接近壳内带电或转动部件 进尘量不足以影响电机的正常运行 6 尘密完全防止外物侵入,且可完全防止灰尘进入 第二位表征数字 第二位表征数字防护等级

电容器外部温升计算

電容器外部溫升計算公式 :3.1416 :頻率 (Hz ) :損耗因數 tan δ :峰值電流 (A ) :容抗 (Ω) π f DF I rms Xc :電容器外部溫升 (℃) :傳熱系數 MPE Film 1.4×10-3 W/( cm 2×℃) MPP Film 2.5×10-3 W/( cm 2×℃) :電容器表面積 (cm 2) :電容器容量 (F ) :頻率系數 2πf (Hz ) β S C ω 1 β*S I 2 rms*tan δ ω*C )× 1 β*S I 2 rms*DF* )* 2πfC 1 Xc= = ω*C 1 2πfC 1 ω =2πf 1cal/(cm 2?s ?℃)=4.1868 W/(cm 2 × ℃) CAPACITORS HUNG JUNG ELECTRONICS GUANG DONG 1 β*S I 2 rms*tan δ ω*C × 1 β*S =( )×I 2 rms ×DF ×Xc =( )×I 2 rms ×DF × 1 β*S 2πfC 1 MPE Film β :1.4×10 -3 W/(cm 2 × ℃) S :18.16cm 2 (26×18×10mm) I rms :1. 1.20A 2. 2.30A 3. 2.83A DF :0.018 π :3.14 f :50KHz=5×10 4Hz 1. 1.20A =( )×1.22×0.018× =39.3329×0.018×3.1847133×1.22 =2.2547506×1.22 =3.2468408(℃) 1 1.4×10 -3×18.16 1 2×3.14×5×10 4×10 -6 △T 2. 2.30A =2.2547506×2.3 2 =11.92763(℃) △T 3. 2.83A =2.2547506×2.83 2 =18.058072(℃) △T MPP Film β :2.51208×10 -3 W/(cm 2 × ℃) S :19.855cm 2 (26×18.5×11.5mm) I rms :1. 1.20A 2. 2.83A 3. 3.50A DF :0.007 π :3.14 1. 1.20A =( )×1.22×0.007× =20.0491×0.007×3.1847133×1.2 2 =0.4469544×1.2 2 =0.6436143(℃) 1 2.51208×10 -3× 1 2×3.14×5×10 4×10 - 6 △T 2. 2.83A =0.4469544×2.83 2 =3.579613(℃) △T 3. 3.50A =0.4469544×3.50 2 =5.4751914(℃) △T

电动机温升分析标准范本

安全管理编号:LX-FS-A12718 电动机温升分析标准范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 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电动机温升分析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安全相关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一、用简易方法测定电动机温升 通常巡视和检查电动机运行情况时,习惯是用手摸一摸电机外壳,以判断电动机是否过热。正常运行的电动机,其外壳温度不会过高,也就不会烫得烧手;如果烫得烧手,可能电动机的温升就过高了。也可以在电动机外壳上滴上几滴水,如果电机不过热,水滴是慢慢蒸发冒热气的;如果滴上水滴立即很快蒸发冒气并发出“咝咝”声,就说明电动机温升过高了。 当然较准确的是在电动机吊环孔内插入一支温度计(孔口可用碎布或棉花密封)来测量,温度计测得

热电偶法测大功率电机温升

热电偶法测大功率电机温 电控开发部 凡新建 目前我们测试电机的温升通常是使用电阻法,它是一种测试电机温升的等效方法,具有简便快捷,测试准确的优点。但是在最近做新D 3项目的时候却发现电阻法测温升的一个弊端。 新D 3借用了820单风轮外机的电机YDK400-8,由于新D 3的结构与820单风轮外机的结构不同,蒸发器的面积和排数也不相同,需重新验证一下电机的性能。刚开始我们是用常规的电阻法测试温升的,铜绕组的温升Δt (K )可由式(1)确定,试验结束后绕组温度T (℃)由式(2)确定: ())1(5.2342111 1 2?????????????-++-= ?t t t R R R t ())2(5.2345.23411 2 ??????????????-+= t R R T 两式中:R 1——试验开始时的绕组电阻,Ω; R 2——试验结束时的绕组电阻,Ω; t 1——试验开始时的绕组温度,℃; t 2——试验结束时的冷却介质温度,℃。 第一次测电机温升的时候,我们按1.1倍额定电压进行测试的,由于外销额定电压230V ,测试电压为254V ,测试结果见如表1。从表1可以看到低档温升很低,而高风的温升超标(企业标准规定:分体式室外空调器送风电机温升 F 级绝缘温升要小于78K )。看来该款电机不能用于外销,那内销温升能否通过呢?我们又用242V 的电压

测试(内销额定电压220V,1.1倍额定电压就是242V),测试结果见表2,发现温升虽然符合企业标准的要求了,但是裕量太小了,如果产品稍有波动很可能温升就不合格了。 表2:第二次测试结果(242V) 为了进一步验证电机发热情况,我们又接连进行了第三次和第四次测试,结果见表3和表4,结果温升一次合格一次超标。 表4 第四次测试结果(254V) 在这四次测试中有两次温升合格,两次温升超标,温升到底是不

电机温升和绝缘等级.pdf

电机温升和绝缘等级 用来使器件在电气上绝缘的材料称绝缘材料。 一种或几种绝缘材料的组合称绝缘结构。 表示绝缘结构的最高允许工作温度,并在这样的温度下它能在预定的使用期内维持其性能,在允许的范围内及其所分的等级即耐热等级。耐热等级分为Y级90℃、A级105℃、E级120℃、B级130℃、F级155℃、H 级180℃和H级以上共七个等级。 超过这个限度,绝缘材料的寿命就急剧缩短,甚至会烧毁。这个温度限度,称为绝缘材料的允许温度。 某一点的温度与参考(或基准)温度之差称温升。也可以称某一点温度与参考温度之差。电机某部件与周围介质温度之差,称电机该部件的温升。 电机在额定负载下长期运行达到热稳定状态时,电机各部件温升的允许极限,称温升限度。 绝缘材料的允许温度,就是电机的允许温度;绝缘材料的寿命,一般就是电机的寿命。 电机负载运行时,从尽量发挥它的作用出发,所带负载即输出功率越大越好(若不考虑机械强度)。但是输出功率越大、损耗功率越大,温度越高。我们知道,电机内耐温最薄弱的东西是绝缘材料,如漆包线。绝缘材料耐温有个限度,在这个限度内,绝缘材料的物理、化学、机械、电气

等各方面性能都很稳定,其工作寿命一般约为20年。按照允许温度的高低, 电机常用的绝缘材料为A、E、B、F、H五种。按环境温度为40摄氏度计算, 这五种绝缘材料及其允许温度和允许温升如下表所示:- 大家都知道衡量电机发热程度是用“温升”而不是用“温度”,当“温升”突然增大或超过最高工作温度时,说明电机已发生故障。下面就一些基本概念进行讨论。 1 绝缘材料的绝缘等级 绝缘材料按耐热能力分为y、a、e、b、f、h、c7个等级,其极限工作温度分别为90、105、120、130、155、180℃、及180℃以上。 所谓绝缘材料的极限工作温度,系指电机在设计预期寿命内,运行时绕组绝缘中最热点的温度。根据经验,a级材料在105℃、b级材料在130℃的情况下寿命可达10年,但在实际情况下环境温度和温升均不会长期达设计值,因此一般寿命在15~20年。如果运行温度长期超过材料的极限工作温度,则绝缘的老化加剧,寿命大大缩短。所以电机在运行中,温度是寿命的主要因素之一。 2 温升 温升是电机与环境的温度差,是由电机发热引起的。运行中的电机铁芯处在交变磁场中会产生铁损,绕组通电后会产生铜损,还有其它杂散损耗等。这些都会使电机温度升高。另一方面电机也会散热。当发热与散热相等时即达到平衡状态,温度不再上升而稳定在一个水平上。当发热增加或散热减少时就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