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的最新诊治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6
意外胆囊癌治疗体会发表时间:2017-06-26T11:06:19.090Z 来源:《临床医学教育》2017年6月作者:张广贤胡明华韩猛韩婷陈琳[导读] 意外胆囊癌(unsuspected gallbladder carcinoma,UGC)在临床上是指在行胆囊良性病变切除胆囊时,术中冰冻切片或术后病理意外发现为恶性肿瘤。
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安徽芜湖 241000【摘要】目的:学习了解意外胆囊癌外科治疗方式。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01.01---2016.02.28期间收治意外胆囊癌病例21例。
结果:21例患者中,外院行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胆囊癌6例,术中冰冻切片提示胆囊癌7例,术后常规病理发现胆囊癌8例。
Nevin分期Ⅰ期患者1例,Ⅱ期患者2例,Ⅲ期患者13例。
结论:行胆囊切除术时,对于术后胆囊标本,我们当时剖开,仔细检查,尤其对于胆囊癌高危人群,怀疑恶性病变及时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明确诊断及时进一步处理,对于术后常规病理发现胆囊癌患者,我们根据病理分期,及时下一步治疗。
【关键词】意外胆囊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囊癌治疗意外胆囊癌(unsuspected gallbladder carcinoma,UGC)在临床上是指在行胆囊良性病变切除胆囊时,术中冰冻切片或术后病理意外发现为恶性肿瘤。
目前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已成为胆囊良性疾病切除金标准,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手术指征放宽,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病例的增加,意外胆囊癌病例数随之增加。
有文献报道意外胆囊癌总体发生率在0.3%-2.9%。
[1]早期胆囊癌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并且胆囊癌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进展迅速,因此对于意外胆囊癌病例我们应足够重视,根据病理分期及时行进一步治疗,避免因肿瘤转移丧失手术机会。
现就我院收治意外胆囊癌患者进行总结,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1.1一般资料: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我院共收治意外胆囊癌病患者21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5例,年龄47-83岁,平均61.3岁,其中外院行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胆囊癌6例,术中冰冻切片提示胆囊癌7例,术后常规病理发现胆囊癌8例。
原发性胆囊癌20例诊疗分析目的:通过观察对20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探究与分析针对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最佳诊疗方法。
方法:选取自2012年~2014年在我院诊疗的20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有10人。
对照组患者进行辅助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胆囊切除术、扩大或根治扩大手术、姑息性手术)。
结果:在术后的回访调查中,对照组有3人病情出现恶化状况,其余7人病情得到控制;实验组所有患者(共10人)病情得到控制。
结论:对于原发性胆囊癌患者来说,无论是早期还是中晚期都要以进行手术治疗为主。
手术治疗能最有效的控制病情,延长患者的生命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标签:原发性;胆囊癌;诊疗效果原发性胆囊癌恶性程度较高,预后性很差。
在所有的消化道癌症中,胆囊癌居于第六的位置,仅次于胃癌、结肠癌、直肠癌、食管癌、胰腺癌。
由于原发性胆囊癌并不具有典型的症状,因而误诊率很高。
本文旨在通过观察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0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治疗情况,探究与分析其最佳早期诊断方法与诊疗方法,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照组与实验组共20例患者治疗前均经过螺旋CT或MRI、血清CA19-9,CA125 阳性、B超等检查获得诊断,术中快速冷冻切片及术后病理检查而确诊为原发性胆囊癌。
对照组的10例患者中女性患者有6人(占总人数60%),男性患者共4人(占总人数40%);患者年龄在47~80岁,平均年龄为57.21岁。
根据胆囊癌胆囊癌Nevin分期,有4例属于Ⅲ期,3例属于Ⅳ期,3例属于Ⅴ期。
实验组患者中女性患者有7人(占总人数70%),男性患者共3例(占总人数30%);患者年龄在48~78岁,平均年龄为57.03岁。
根据胆囊癌胆囊癌Nevin分期,有5例属于Ⅲ期,3例属于Ⅳ期,2例属于Ⅴ期。
两组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1.2临床表现在20例患者中出现腹痛的有10人(50%),黄疸症状15例(75%),消化道症状(包括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便秘、消化道出血等)共13例(65%),消瘦15例(75%)1.3治疗方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辅助药物治疗。
MRI联合MRCP对胆囊癌及局部组织器官侵犯诊断价值研究孙敏; 张磊; 宋彦澄; 董红焕; 边浩【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8(016)003【总页数】4页(P72-75)【关键词】MRI; MRCP; 胆囊癌; 局部组织器官; 诊断价值【作者】孙敏; 张磊; 宋彦澄; 董红焕; 边浩【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磁共振成像科河北沧州 06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8胆囊癌是临床上较为多见的恶性消化道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高,早期症状隐匿,一旦发现多存在局部组织器官侵犯,预后常不佳[1-3]。
因此,早期发现、选择诊断敏感性较高的影像学方法对患者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超声是胆囊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但其对胆囊癌局部组织浸润范围显示较差,螺旋CT因扫描速度快、软组织分辨率高,常被用于诊断胆囊癌。
MRI的诊断效能已逐渐超过螺旋CT,可有效评价胆囊癌局部组织侵袭范围及脏器转移[4-6],MRCP可三维立体、多角度显示胆囊形态、胆管解剖结构,对胰管的病变也显示较佳。
但以往研究多集中在超声、螺旋CT检查诊断胆囊癌,关于MRI联合MRCP在该疾病的诊断研究报道则较少。
本研究探讨MRI联合MRCP对胆囊癌及局部组织器官侵犯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132例拟诊胆囊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或活检病理确诊,其中胆囊癌114例,胆囊良性肿物18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74例;年龄36~77岁,平均年龄(54.8±6.5)岁;Nevin分期[7]:II期、III期、IV期、V期分别为13例、23例、46例、32例;患者均签署影像学检查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和同意;无胆囊穿孔、严重感染等并发症;1.2 方法1.2.1 MRI、MRCP检查:检查前禁水6h,采用GE公司生产的Discovery MR 750 3.0T超导磁共振诊断仪,扫描序列包括轴位T1WI、T2WI、FS T2WI、多时相VIBE序列,MRCP通过T2加权TSE序列采集,以右前35°为冠状位,垂直位为中轴,以5°间隔采集成像12幅,范围为胆囊、肝总管及胆总管区域,对胆囊病灶或胆管梗阻位置进行轴位扫描,呼吸门控成像,后进行最大密度投影、三维重建技术。
2022胆囊良性疾病的外科诊治问题(全文)摘要胆囊良性疾病的外科治疗看似相对简单,然而引发问题和争议较多,不容轻视。
本文根据目前已发表的相关共识指南精神和临床实际,归纳分析了治疗抉择时上应注意的五个方面的临床问题,并对“盲目保胆的问题”和“谨慎抉择胆囊切除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问题”进行了重点阐述,以期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慎重对待胆囊良性疾病的规范诊治。
多数胆囊良性疾病依靠腹部超声检查即可初步诊断,其外科治疗手段亦相对简单。
随着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胆囊良性疾病的相关诊治问题已逐步下沉至各级基层医院。
然而,在胆囊良性疾病的诊治过程中,有诸多临床问题存在不规范或争议。
结合各国发表的相关共识和指南,笔者认为,目前在胆囊良性疾病诊治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良性胆囊疾病外科治疗的抉择(一)有症状的胆囊结石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制定的《胆囊良性疾病治疗决策的专家共识(2011版)》(简称我国2011版共识)中明确指出: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如采取保守治疗,可因结石继发其他病症造成严重后果。
对有症状胆囊结石自然病程的调查结果显示,保守治疗1年内14%的患者发生急性胆囊炎,5%的患者继发胆源性胰腺炎,5%的患者继发梗阻性黄疸;每100例保守治疗的患者每个月需急诊住院治疗的次数为2.5~23.0次。
胆囊切除术与保守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证实,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中,4年内约50%的患者因继发疾病而必须切除胆囊。
基于以上研究提供的证据,胆囊结石如症状明显,影响工作和生活,应通过手术解除症状,并降低继发疾病的风险[1]。
欧洲《“胆石症临床实践指南”(2016版)》[简称欧洲指南(2016)]指出,症状性胆囊结石应行胆囊切除术,因为即使经过治疗症状有所缓解,约一半的患者亦会复发,且继发急性胆囊炎、胆道胰腺炎、梗阻性黄疸和胆管炎等并发症的风险为每年0.5%~3%,因此,建议胆囊切除术为症状性胆囊结石的优先治疗选择[2]。
意外胆囊癌的临床诊治与预后分析张强;赵伟;李昭宇【摘要】目的总结意外胆囊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不同术式及病理分期与预后的关系,指导意外胆囊癌的规范化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5年间收治的29例意外胆囊癌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对比分析不同手术方式及病理分期间患者的累积生存率,分析相关因素与患者累积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29例患者术前诊断为胆囊结石、胆囊炎20例,胆囊结石合并息肉1例(均为多发),胆囊息肉1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6例,妇科术中诊断1例;按Nevin分期,Ⅰ期2例,Ⅱ期2例,Ⅲ期11例,Ⅳ期5例,Ⅴ期9例;其中腺癌23例(高分化3例,高-中分化6例,中-低分化5例,中分化4例,低分化5例),乳头状腺癌1例,乳头状腺癌合并腺癌1例,粘液腺癌1例,鳞癌1例,腺瘤癌变1例,腺癌合并粘液腺癌1例.胆囊癌根治术组患者累积生存率明显好于单纯胆囊切除术组(P<0.05);Nevin Ⅰ、Ⅱ期患者预后显著优于Ⅲ、Ⅳ、Ⅴ期(Kaplan-Meier存活率Long-rank检验,Ⅰ、Ⅱ期vs Ⅲ、Ⅳ、Ⅴ期,P<0.05).结论意外胆囊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外科医师要提高意外胆囊癌意识,术中及时送冰冻病理协助诊断;对确诊的意外胆囊癌患者,应首选胆囊癌根治术.【期刊名称】《宁夏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37)001【总页数】5页(P29-32,封2)【关键词】意外胆囊癌;诊治;预后【作者】张强;赵伟;李昭宇【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银川750004;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普外科,银川750004;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肝胆外科,银川 7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8通信作者:李昭宇,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肝胆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E-mail:****************意外胆囊癌(incidental gallbladder carcinom,IGBC)指在术前诊断为胆囊良性疾病,在术中/后偶然发现的胆囊癌[1],亦有将在诊疗其他疾病过程中偶然发现的胆囊癌也归入IGBC范畴 [2-3]。
视频精粹591021 中国胆道癌靶向和免疫治疗现状胆系肿瘤发病率高,不可切除率高(>65%),且恶性程度高,治疗进展慢。
随着新药研发及免疫治疗等方法的出现,胆系肿瘤的治疗出现新的契机,由于胆系肿瘤患者生存期普遍偏短,因此这些新的治疗方式迅速进入临床应用。
胆系肿瘤分为肝内胆管癌、肝外胆管癌和胆囊癌等。
对于不可切除/转移胆道恶性肿瘤的一线治疗,欧美只有刚获批的度伐利尤单抗(durvalumab )联合GC 方案(吉西他滨+顺铂)进行化学药物治疗,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CSCO )指南中有很多免疫联合化学药物治疗或靶向治疗的方案,例如三联四药方案(靶向+免疫+全身化学药物治疗)的GEMOX+仑伐替尼+特瑞普利单抗,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学药物治疗、靶向治疗等,国内普遍采用免疫疗法治疗胆系肿瘤。
而胆系肿瘤的二线治疗,国内较多应用靶向联合免疫治疗等。
2 免疫治疗2.0:系统治疗组合晚期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 )的预后仍然很差,目前多采用以吉西他滨为主的联合化学药物治疗。
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抗体和/或靶向治疗药物可能会增加以吉西他滨为基础的化学药物治疗疗效。
目前,特瑞普利单抗+仑伐替尼+GEMOX 方案的应用最为广泛,已经进行了Ⅲ期临床试验,该方案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 )高,有利于患者转化为可进行手术治疗。
由于研究数据良好,2021年CSCO 胆道恶性肿瘤诊疗指南将该方案新增为2B 级推荐。
北京协和医院关于晚期胆道癌的真实世界研究结果显示,纳入的32例患者的ORR 为43.8%,而且一线、二线治疗的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其中有2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 ,CR ),2例局部晚期患者降期后进行手术切除。
212S UZ HOU UV I VERSITY J O URNAL OF MED I CAL S CI ENCE 2010;30(1)收稿日期:2009-07-14 作者简介:陈国涛(1970-),男,河南开封人,主治医师,在读医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肝胆胰疾病。
通讯作者:田力平意外胆囊癌11例诊治分析陈国涛,田力平,钱海鑫(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江苏苏州215006)摘要:目的 探讨意外胆囊癌的诊治。
方法 分析11例意外胆囊癌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诊治经验。
结果11例患者中,术前诊断慢性结石性胆囊炎8例,M irrizi 综合征1例,胆囊息肉2例。
2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9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
术中冰冻切片证实胆囊癌5例,术后病理确诊6例。
Nevin 分期:Ñ期2例,Ò期5例,Ó期3例,Õ期1例。
单纯胆囊切除术5例,胆囊癌根治术5例,胆囊癌根治术+部分胆管切除肝总管空肠吻合术1例。
二次手术2例。
死亡3例,存活8例。
结论 重视胆囊癌的高危因素,术中对切除胆囊进行剖检及冰冻切片检查,术后行常规石蜡切片检查,有利于发现意外胆囊癌;术中及时或术后二次手术行胆囊癌根治术可以延长生存时间,改善预后。
关键词:胆囊肿瘤;意外胆囊癌;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73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0399(2010)01-0212-02意外胆囊癌(Unexpected Gall b l adder C arci no m a ,UGC )是指临床上因良性疾病行胆囊切除术中或术后偶然发现的胆囊癌,较术前确诊胆囊癌的病理分期早,恶性程度相对较低,预后相对较好[1]。
因此提高对意外胆囊癌的认识,对意外胆囊癌能于术中或术后作出正确的手术处理可以提高胆囊癌患者的根治性切除率,延长生存时间,改善预后[2]。
我院2005年3月至2008年4月间发现意外胆囊癌11例,现分析如下。
胆囊癌的最新诊治进展胆囊癌的概述胆囊癌分原发性胆囊癌和继发性胆囊癌,后者只占极少一部分,主要来自于消化系肿瘤的侵犯和转移。
原发性胆囊癌是指原发于胆囊及胆囊颈部的恶性肿瘤,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隐匿,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或黄疸。
胆囊癌的发病在消化道中仅次于胃癌、食管癌、大肠癌、肝癌及胰腺癌居第6位。
其发病率在我国占全部癌肿的0.76-1.2%。
胆囊癌平均发病年龄为58岁,性别与胆囊癌发病有一定关系,男女发病之比约为1:3-1:4。
一.病因:胆囊癌发生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可与下列因素有关:<1>胆石症与慢性胆囊炎在国外有70%-90%的胆囊癌与胆囊结石同时存在,国内近年来报道二者同时存在率为观40%-86%,另外有资料证明在结石手术切除胆囊后,可发现1.5%-6.3%有胆囊癌存在;同时发现结石直径越大,发病率越高,结石直径<20-22mm和直径>30mm的发病率分别是直径小于10mm的2.4和10倍。
moos a指出“隐性结石”在5-20年后有33%-50%可发生胆囊癌,还有学者认为50岁以上的胆囊结石患者中约6%-10%最终可发生胆囊癌,有胆囊结石者发生胆囊癌的危险性较无胆囊结石者高出6-15倍。
在胆石症及慢性胆囊炎中存在着各种类型粘膜上皮增生,而不典型增生是由单纯上皮增生演变而来。
原位癌伴有不典型增生,从而推测胆囊癌的发展过程是:胆石症/胆囊炎→胆囊粘膜上皮增生→部分不典型增生出现→轻者引起原位癌,重度不典型增生则引发浸润癌。
此外研究证明在胆汁代谢过程中,鹅去氧胆酸的产物胆石酸为一致癌物质,胆囊癌病人的胆石酸增加,同时也有人认为胆汁中的胆固醇和胆酸盐,在感染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厌氧菌校形芽胞杆菌感染时),可演变成致癌物质如甲基胆直(methy loholanthre ne)等。
可能是刺激胆囊粘膜产生癌症的原因之一。
2>胆囊腺瘤和胆囊腺肌增生症在1977年Leslie就已报道过胆囊腺瘤演变成胆囊原位癌的病例,进一步研究也曾证实所有的胆囊原位癌和19%的浸润癌组织内有腺瘤成分,只提示二者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很多资料已公认胆囊腺瘤是胆囊癌的癌前病变,约有10%-30%的胆囊腺瘤可以演变成癌,特别多见于直径大于12mm的腺瘤。
有资料指出腺瘤的癌胚抗原表达与胆囊癌近似,存在同类抗原物质。
从腺瘤→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的过程中,核面积和DNA含量梯度增加,由量变到质变这种变化过程均已被证明。
胆囊腺肌增生症,又称胆囊腺肌瘤,是一种良性疾病,1981年Nakafuli首先报告了1例发生在胆囊肌瘤的胆囊癌,并陆续报道有10例,近年来研究认为,它是具有潜在癌变危险性的疾病。
胆囊腺肌瘤的表面,局限性覆盖含有粘液的粘膜中可有粘液细胞化生区,最易发生恶变。
3>胆囊息肉胆囊息肉可分为胆固醇性息肉、非胆固醇性息肉、息肉型腺癌,分别占息肉总数的50%-60%、40%、10%。
后者可呈腺瘤样,50%伴有胆石;有报道90%-98%的胆囊癌,常见息肉(上述第3种)混在其癌灶中,说明胆囊息肉与胆囊癌可能有一定关系。
二.胆囊癌的预防1.保持愉快的心理状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禁食辛辣,少食厚腻食品,不要饮烈性酒。
2.对于40岁以上的人,特别是妇女,要定期进行B超检查,发现有胆囊炎、胆结石或息肉等,更应追踪检查,发现病情有变化应及早进行治疗。
3.积极治疗癌病变前,迟早社除可能引起癌变的诱因,如积极治疗胆囊炎,对于有症状的胆结石或较大的结石要尽早行胆囊切除术。
三: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胆囊癌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或只有慢性胆囊炎的症状,早期诊断很有困难,一旦出现上腹部持续性疼痛、包块、黄疸等,病变已到晚期,其各种检查亦出现异常。
因此,对于胆囊区不适或疼痛的病人,特别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有胆囊结石、炎症、息肉者,应进行定期B超检查,以求早日明确诊断。
(1)症状1.右上腹疼痛此症状占84%,由于胆囊癌多与胆囊结石、炎症并存,故疼痛性质与结石性胆囊炎相似,开始为右上腹不适,继之出现持续性隐痛或钝痛,有时伴阵发性剧痛并向右肩放射。
2.消化道症状绝大多数(90%)出现消化不良,厌油腻,嗳气,胃纳减少,这是由于胆囊不能对脂肪物质进行消化所致。
3.黄疸黄疸往往在病程晚期出现,占36.5%,多由于癌组织侵犯胆管,引起恶性梗阻所致。
同时伴有消瘦、乏力,甚至出现恶病质,皮肤粘膜黄染,伴难以治疗的皮肤瘙痒。
4.发热25.9%的病人出现发热。
5.右上腹肿块病变发展到晚期,右上腹或上腹部出现肿块,占54.5%。
一是肿瘤迅速增长,阻塞胆管,使胆囊肿大;二是侵犯十二指肠引起的梗阻,并同时出现梗阻症状;另外侵及肝、胃、胰等,也可出现相应部位包块。
(2)体征1.黄疸表现在粘膜、皮肤黄染,黄染较重,多为阻塞性,一旦黄疸出现,病变多已到了晚期。
2.右上腹包块右上腹可触及较为光滑肿大的胆囊,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时,移动性大;与周围组织有粘连时,可触及到几个肿块,有时触到肿大的肝脏、十二指肠梗阻的包块等。
四.病理组织学上胆囊癌可分为腺癌、鳞癌、粘液癌、未分化癌、色素癌,75%-90%为分化良好的腺癌,而腺癌又分为以下几种:1.乳头状腺癌可能由乳头状息肉恶变而来,肿瘤向胆囊腔内生长,影响胆囊排空,肿瘤表面有溃疡,易引起感染。
肿瘤如果阻塞胆囊颈,可使胆囊肿大,胆囊壁变薄,类似胆囊脓肿或积液。
2.浸润型腺癌较多见,约占腺癌的70%,可导致胆囊缩小,胆囊壁变硬且增厚。
3.硬化型腺癌可同时伴有胆道硬化,导致胆道任何部位发生梗阻。
4.粘液型腺癌肿瘤松软,容易破溃导致胆囊穿孔。
10%为未分化癌,5%为鳞状上皮细胞癌,恶性程度较高且有生长快和转移早的特点。
五.分期(一).临床分期(Nevein与Maron根据侵犯胆囊壁的深度及扩散范围所作的分期,1976)Ⅰ期:癌组织仅限于粘膜内,即原位癌。
Ⅱ期:侵及肌层。
Ⅲ期:癌组织侵及胆囊壁全层。
Ⅳ期:侵及胆囊壁全层合并周围淋巴结转移。
Ⅴ期:直接侵及肝脏或转移至其他脏器或远处转移。
(二). TNM分期(UICC,1987)T1 :肿瘤侵犯胆囊壁。
T1a:肿瘤侵犯粘膜。
T1b:肿瘤侵犯肌肉组织。
T2:肿瘤侵犯肌层及周围组织。
T3:浆膜和(或)1个器官被累及(肝脏浸润≤2cm)。
T4:2个或多个器官累及,或肝脏肿块>2cm。
N1a:胆管、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转移。
N1b:其他区域淋巴结转移。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六.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其对胆囊癌的诊断意义不大,无特异性表现。
在晚期,总胆红素可明显增高,多为阻塞性,部分病人可出现胆固醇增高,碱性磷酸酶增高。
长期胆汁淤滞可引起谷草转氨酶及丙转氨酶升高,血沉增快。
2.B超,CT,MRI,MRCP等特异的影像学表现3.细胞学检查细胞学检查有直接取活检和抽取胆汁查癌细胞两种方法。
1.活检(1)B超指引下对胆囊病变部位穿刺,该方法较为简单易行。
(2)胆道子母镜经皮经肝胆囊镜检查(PTCCS)。
(3)经腹腔镜取活检。
七.鉴别诊断1. 小结节型胆囊癌与胆囊息肉、腺瘤及疏松小结石的鉴别:胆囊癌的早期诊断一直存在很大困难,致使能手术切除的患者不多,术后五年生存率更低。
胆囊息肉、腺瘤及疏松小结石等病变,在声像图上均可表现为自囊壁凸向腔内的小光团,后方不伴声影。
但在改变体位作多切面扫查,或以探头在胆囊部位反复快速压放及震动时,疏松小结石可移动,据此可区别于息肉及腺癌。
而后者体积多较小,在0.3~1.0cm之间,基底部窄,表面光整。
小结节型胆囊癌大多在1cm以上,基底宽,表面不光滑。
为提高胆囊癌的早期诊断,一些学者提出“胆囊小隆起性病变”这一术语,系指向胆囊内腔突出的局限性软组织隆起性病变,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良性和恶性。
白井氏曾把胆囊隆起性病变定为直径为1mm以上从胆囊粘膜明显向上突起的病变。
1985年日本确定胆囊小隆起性病变的最大直径规定在15mm以内,据统计,15mm以上的胆囊隆起性病变几乎都是恶性肿瘤性病变,而15mm以内的病变中虽然含恶性肿瘤性病变,但非肿瘤性病变仍占多数。
对早期胆囊癌的诊断,B超仍缺乏特异性,但若发现胆囊内不伴声影的不移动的软组织结节,其直径大于1cm者,应予高度警惕,做好随访复查。
2.蕈伞型胆囊癌与胆囊内炎性产物堆积、胧团、血块及浓缩胆汁的鉴别:以上病理变化均可在胆囊腔内形成声学界面。
在声像图可表现为腔内不规则形低回声区,后方不伴声影,内部回声可不均匀,分布于胆囊内后壁或颈、体各部位。
鉴别的关键在于细心观察胆囊内低回声与囊壁的关系,是堆积、附着还是囊壁向腔内突出的软组织肿瘤。
在观察其移动度时体位变动时应耐心等待5~10分钟,再复查团块在腔内的相对位置有无改变,不应稍作体位变动就立即下结论。
因为这些病变在粘稠胆汁中较比重大的致密结石对重力所致的位置移动敏感度为低,移动所需时间长,移动时间慢。
此外,诊断还需结合临床资料,如长期食欲不振,进食量减少的各种疾病,可致胆汁萎缩,密度增高,急慢性炎症时,脱落坏死细胞、炎性产物堆积、胧汁等颗粒状物质在胆囊内形成的声学界面,声像图上可显示为低回声,与软组织团类似,常致超声误诊。
对症状及声像图不典型的病例,短期内复查B超,动态观察腔内异常回声的变化,对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3.厚壁型胆囊癌与慢性萎缩型、增殖型胆囊炎及其他疾病所致的继发性胆囊改变的鉴别:慢性萎缩型、增殖型胆囊炎系因长期反复炎症而致使胆囊壁纤维化、萎缩或增厚,可超过1.5cm,胆囊粘膜腔显著缩小,胆囊体积可缩小至4×1.5×1.5cm,并可与周围组织粘连,其声像图与厚壁型胆囊癌非常相似,其他疾病所致的胆囊壁增厚声像图表现为边界、轮廓清楚,囊壁为均匀一致性增厚,粘膜面清晰、连续,胆囊腔存在。
这些特点有别于呈不均匀性或局限性增厚的胆囊癌的厚壁型胆囊癌。
其他多种胆囊以外的病变,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腹水、肝坏死、低蛋白血症、肾炎、心衰等,均可致胆囊肿大,胆囊壁水肿,声像图表现为胆囊壁毛糙、增厚,厚度可达0.5~1.5cm,呈双层症。
值得强调的是,一些不宜手术的病例,特别是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所致的胆囊壁水肿之继发性改变,若超声误诊为厚壁型胆囊癌或胆囊炎而行外科手术治疗,常可诱发致命的肝功能衰竭!4.胆囊癌侵犯肝脏要和肝方叶癌侵犯胆囊相鉴别,一般说胆囊癌伴胆管扩张的高于肝癌,而肝癌侵犯门静脉伴发门静脉癌栓的又高于胆囊癌。
另外,位于胆囊颈、胆囊管的肿块可引起胆囊肿大、积液,当病灶侵犯肝总管或胆管形成肝门部肿块时,可引起高位胆管梗阻,易误诊为胆管癌,因此,对胆囊肿大积液或高位胆管梗阻者,应作胆囊颈、管部位的多切面仔细扫查。
5.肝管或上段胆管癌与晚期胆囊癌浸润、压迫胆道所致高位胆道梗阻的鉴别:二者声像图改变十分相似,晚期病例很难区分其原发病变,若能观察到正常的胆囊的图像,则更支持肝胆管癌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