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屈原列传说课稿

屈原列传说课稿

屈原列传说课稿
屈原列传说课稿

《屈原列传》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屈原列传》(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屈原列传》是鲁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它与《记念刘和珍君》《最后的常春藤叶》组成了“生命的赞歌”这一模块。司马迁通过记述屈原的一生,表现了屈原对楚国兴衰存亡说起的重大作用,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不平之气和叹惋之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与鉴赏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基于此,我从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习本课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

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本课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判断、介宾后置、被动等句式。

二、说教学方法

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人物传记,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我准备采用朗读法、点拨法和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朗读法使学生由读促悟,由读入境。

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积极的思考相结合,既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讨论法加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关于学生的阅读方法,以“圈点读书法”为主,学生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此外,我准备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我准备按照一下五个环节展开: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

世间短暂的是生命,永恒的也是生命。那么正值青春妙龄的你们会怎样谱写自己的生命赞歌呢?相信你定会从吟唱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一代“爱国诗人”——屈原身上,收获很多。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屈原列传》

第二环节: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本课含有较多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如:“离骚者,犹离忧也”中的“离”通罹难的“罹”,“齐与楚从亲”的“从”通“纵”,合纵的意思等。

“秦虎狼之地”中的“虎狼”是名词做状语。还有判断句如“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等。被动句“为天下笑”等。

字词是学生读懂文章的基础,我请数位学生通过逐段朗读结合老师的讲解,梳理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疏通字词和句子后,我请学生默读课文,划分层次,提取圈点出关键词。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此外,对于文本的第12自然段,出现了屈原和渔父的对话,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

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理清文本思路,概括要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为下一步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做铺垫。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译文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译文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导学案(教师版)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 【课题】必修三第二单元《屈原列传》【课型】新授课【学案序号】8 【课时】第三课时【使用日期】3月15日 【学法指导】 《屈原列传》虽属史传文章,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爱憎和褒贬的感情。我们学习这篇列传,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夫对话等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来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点】 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学习难点】 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自主学习 课前自读课文4-10段,完成下面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江滨.()渔父.()三闾.大夫() 啜.()弹冠.()怀瑾.握瑜.() 自令见放为.() 2.解释加点字 子.非三闾大夫欤.()()自令见放为.() 新沐.者必弹冠()葬乎.江鱼腹中耳() 安能以皓皓之.白()遂自投汩罗以.死() 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竟.为秦所灭() 3.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被发行吟泽畔()是以见放() 不凝滞于物()而自令见放为()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合作探究 1.文章第11节,记叙屈原与渔夫的对话,写出了几种人生观,有什么作用?

《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第3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 第三段) 在第1课时简单导入之后,就是让学生反复读(3遍)课文,初步感知文中写到了楚国的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屈原怎样的人生遭遇;最后结合所发字词练习进行小组合作预习。 第2课时,利用导语将本节内容限定在课文4——7段:在高一时已经接触过屈原的作品《离骚》,从屈原的自身角度探知过他的内心,那今天将从另一个角度入手,探求屈原在人生道路上做出的选择,使他的精神能够光照千秋!每一个历史人物都不可能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那就趁机了解一下屈原当时所生活的楚国(政治环境)。 接下来,学生根据时间词语来判断、找到重点写楚国重大历史事件的段落,然后进行一一分析讲解。将预习中的相关字词穿插在讲解当中落实。 在串讲第一则故事后,要求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因贪而绝齐”“受骗而伐秦”“失信而见弃”,让学生从中感知楚怀王昏庸无能、贪婪无信形象,正是因为他的过错,使楚国陷入困境。第二则故事“赌气而释敌”“诸侯共击楚”,让学生感知,怀王昏庸、奸臣当道,使楚国成为众矢之的,一步步走向孤立,灭亡。第三则故事“媚秦而身亡”,怀王之死预示了楚国不可逆转的灭亡命运。 这样,在读读讲讲中,学生能较准确地理解到,这个时候楚国的政治已经是昏乱一团,楚怀王贪婪昏聩、见利忘义、言而无信、为一己私愤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这样的昏君身边环绕的又是如靳尚、子兰、郑袖之流的奸佞小人,故而落得个众叛亲离,最终灭亡的下场。 那么,在这个污浊的政治环境下,正道直行、竭忠尽智的屈原将面临怎样的遭遇?他能不能救楚国于危难之间?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思考再去读课文,进入第三课时的学习。 第3课时:首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找到能体现屈原命运变化的动词:“任——疏——绌——迁——沉”。然后在逐一梳理的过程中感知屈原形象,理解其心灵的抉择。 通过“王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的问题学习第一段,结合屈原的《离骚》可以明白他是皇室家族的人,他在《离骚》中不是自豪地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吗?这种怀王任用他的一个原因,也是屈原竭忠尽智的原因所在。当然,原因更在他卓越的才华。 然而,如此有才华的屈原怀王竟“怒而疏”之,为什么?学生齐读第二段,这个问题学生不容易答出来。提示学生抓住本段中的一个细节:“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个欲夺,一个不与,两个朝中大臣在一起拉拉扯扯,好像不大成体统啊。那么,这两个“夺”和“与”应该作如何理解?回顾《陈情表》中“舅夺母志”一句,可以判断,这里的“夺”字应作“强行改变”的意思,而“与”则作“赞成”讲,这样,两个人的行为才有了可信度。那么,是什么使两人意见发生分歧呢?是因为草拟法律是一件荣耀的事情,上官想沾点光、借此博得皇帝青睐吗?他不是“争宠而心害其能”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的屈原形象可就要大打折扣了。联系第二课时所了解的楚国的现状,和我们在《离骚》中所学到的“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一句,我们应该能够理解到,屈原深深了解楚国的国情,是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他不是说“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吗?现在怀王让他草拟法律,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机会啊!他怎能不将自己的理想融会在其中呢?可是,任

《屈原列传》第一课时导学案(教师版)

《屈原列传》(第一课时) 【课题】必修三第二单元《屈原列传》【课型】新授课【学案序号】6 【课时】第一课时【使用日期】3月13日 【学法指导】 《屈原列传》虽属史传文章,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爱憎和褒贬的感情。我们学习这篇列传,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夫对话等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来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点】 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学习难点】 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及相关知识见《伴你学》第24页。 2.诵读全文,并正音,完成《伴你学》第25页“基础积累”1题 3.疏通课文完成《伴你学》第25-26页“基础积累”2-5题 合作探究 一、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划分层次,概括每层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通过记述屈原的生平事迹,表现了屈原对楚国兴衰存亡所起的重大作用,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同时也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不平之气和叹惋之情。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屈原被罢黜到被放逐的历程; 第三部分(第11~12自然段)屈原投江自尽;屈原死后影响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讨论一: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人教版)文言文分课总结-屈原列传

15、屈原列传 一、词类活用 1时秦昭王与楚婚.(婚,结为婚姻)2、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动词,效法) 3、蝉蜕于浊秽(蝉,像蝉那样) 4、厚币委质事楚(厚,用厚币) 5、其后楚日.以削(日,一天天地) 6、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内,在朝内)(外,在国外) 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听,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 8、亡国破家相随属(亡,使……灭亡,使……破败) 9、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存,使……保存,(使……振兴) 10、邪曲之害公也(邪曲,邪恶小人) 11、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忠,忠诚之士贤,贤能之人) 12、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短,说短处,诋毁) 二、古今异义: 1、人穷则反本。 穷:古——处境窘迫。今——缺乏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没有钱;穷尽;用尽、费尽。 2、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明年:古——第二年。今——今年的下一年。 3、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诡辩:古——欺诈的言论,今——无理狡辩,动词。 4、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反复:古——返回(楚国)恢复(国家)。一说,反,覆转。 今——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重复的情况。 5、颜色憔悴。 颜色:古——脸色。颜,颜面。色,气色。又如:暮去朝来颜色故。 今——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时所产生的印象。 6、、形容枯槁。 形容:古——形,形体。容,容貌。又如《林黛玉进贾府》: “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今——对人或事物的形容或性质加以描绘。 7、而能与也推移。 推移:古——变化。今——移动。 8、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从容:古——此处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 【以】 1.、以 ..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介词,“用” 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介词,“用” 3、皆好辞而以.赋见称介词,“凭借” 4、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介词,“因” 5、其后楚日以.削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6、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7、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8、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目的连词,“来” 9、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连词,“因为” 10、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连词,“而”,表承接 【因】 1、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连词,于是 2、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连词,于是 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介词,“用” 【于】 1、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介词,“在” 2、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介词,“从” 3、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介词,“向” 4、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介词,“到” 5、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中,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6、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至于”连用,介词,表示抵达的地点,译为“到(了)”)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二)能力目标:理解作者把屈原个人遭遇同楚国命运结合论述的用意。作者司马迁“悲其‘志’”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引导学生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理解作者把屈原个人遭遇同楚国命运紧密结合起来的用意;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难点:作者司马迁“悲其‘志’”的原因;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引导学生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问题研究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来自雪山之巅的小溪,在崇山峻岭的蜿蜒流淌中,写下了自己的生命赞歌。沐浴阳光雨露滋润的常青藤,在悬崖峭壁展现青枝绿叶中,写下了自己的生命赞歌。同学们,正值青春妙龄的你们又会怎样谱写自己的生命赞歌呢?相信你定会从吟唱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一代“爱国诗人”——屈原身上,收获很多。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司马迁的《屈原列传》。 二、研习课文 1.以屈原的活动时间为序,我们可以用课文中的五个字概括屈原的一生: 提示:王甚任.之(1)—→王怒而疏屈.平(2)—→屈平既绌.(4) —→顷襄王怒而迁.之(10)—→遂自沉.汨罗以死(11) 点拨:任——疏——绌(黜)——迁——投 2.全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任——疏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黜——迁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投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影响 3.认真研读第3自然段,思考问题。 (1)从作者夹叙夹议的论述中,找出屈原的“志”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屈原的“志”主要体现在忠君爱国与坚持真理两方面。(1)忠君爱国:“疾王听之不聪……方正之不容。”“竭忠尽智,以事其君。”(2)坚持真理:“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蝉蜕……浮游……泥而不滓者也。” (2)作者司马迁结合屈原的作品和人格说将其评价成什么? 点拨:司马迁结合屈原的作品和人格说将其称为“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钦佩之情溢于字里行间。这说明屈原的秀美文辞与高洁志行互相辉映,浑然一体。 4.认真研读第4自然段,思考如下问题。 (1)讨论归纳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 第四段:①受骗绝齐②兵败丹淅③蓝田退兵 第五段:④复释张仪 第六段:⑤诸侯击楚

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 古代文化 1214 2240 屈原列传 【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②。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③。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④,争宠而心害其能⑤。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⑥。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⑦,(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⑧。 【注释】 ①博闻强志:见闻广博,记忆力强。②娴:熟习。③任:信任。④同列:同在朝班,即同事。⑤害:妒忌。⑥属:写作。⑦伐:自我夸耀。 ⑧疏:疏远。? 【原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①,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②。离骚者,犹离忧也③。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④,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⑤,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⑥,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⑦,《小雅》怨诽而不乱⑧,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⑨。其文约⑩,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3)。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14)。濯淖污泥之中(15),蝉蜕于浊秽(16),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1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8)。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注释】 ①聪:听觉灵敏,此处指明辨是非。②幽思:苦闷深思。③离忧:遭受忧愁。离,通“罹”(lí,离),遭受。④反本:追念根本。反,同“返”。⑤惨怛:忧伤,悲痛。⑥间:挑拨离间。⑦《国风》:《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由各地的民间歌谣所组成,有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⑧《小雅》:亦《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大部分是西周后期和东周初期贵族宴会的乐歌,小部分是批评当时朝政过失或抒发怨愤的民间歌谣。⑨靡:没有。见:同“现”。⑩约:简约。微:精深,幽微。称文小:指《离骚》中多引述花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图文稿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X-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 1988)《屈原列传》教案【课程标准】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3、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4、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5、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6、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文本分析】 茫茫人世间,生命是大自然的一件最伟大的艺术品。生命的价值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而活着如何对待生与死这些都成为永恒的哲学论题,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多少哲人为之努力。行吟汨罗江畔的屈原,用他那忧思怀国之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纯粹为生命奏响了一曲永恒的赞歌,我们只有感叹:世间短暂的是生命,而永恒的也是生命。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爱国诗人,国家,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支柱,哪怕

朝堂上的小人泼来一波乂一拨的脏水,哪怕一次次被所效忠的人流放,他依然不改初衷,直至最后以身殉国。 从屈原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理想,什么是生命的价值,在面对世俗的不公时,该如何去选择。总之,屈原就像一支燃烧的火炬,在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给了我们启示和力量。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经过必修一二的学习,学生己有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和能 力,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文意:基本学会梳理和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学习本文,除了继续加强文言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事注重以文带言,让学生能够通过品味语句,能够通过品味语句,分析屈原其人,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和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 【学习目标】 1、能够熟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能背诵文中重要语句。 2、能够准确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害、疾、属、伐”、虚词“之、以、而、何"、通假字和文言句式 实词:害、疾、属、伐 虚词:之、以、而、何 句式:被动句、判断句、定语后置句 3、能够通过品味语句,分析屈原其人,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和作者对他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并从文中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2、解本文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的紧密结合,即人物评传的特点,明确本文不同与其它人物传记的地方。 3、将本文屈原的诗歌结合起来阅读,从中感受屈原的正直集中表现在他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4、重点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词义的运用等等。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难点: 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阅读全文,理清全文记叙的线索。 教学步骤: 一、由《报任安书》中:“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导入新课,并回顾学过的屈原的诗歌:《离骚》与《涉江》堪称姐妹篇,让学生背诵两篇诗歌中诗句,明确屈原思想的内核:正直与爱国 政治理想诗人形象 美政民本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奇服……高驰……食玉英 ( 唯美情结 )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世溷浊——高驰不顾、苟余心……

刚直不阿,一身正气不能变心……固将愁苦……董道…重昏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二、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明确课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四部分进行 记叙把表示这四个部分的段落做上记号,找出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词语: 任——疏——黜——迁——投 三、学生参照注释,阅读课文,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内容层次:全文以屈原 活动的时间为序,第一部分(1——3自然段) 任——疏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 黜——迁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 投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 身后影响 四、布置作业:熟读翻译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3、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屈原列传》教案完美版

《屈原列传》教案 广州三中王东 教学目的 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 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4 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设想 1 利用“预习提示”设计导读题,引导学生圈点勾划,提要勾玄,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运用“相关联系,想似比较”的方法,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全文并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有一副著名的对联,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史记》中的《屈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课内预习课文。要求: 1 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课文; 2.给黑体的字注音: 惨怛()商于()温蠖() 濯淖()啜其醨()()帝喾() 皭然()汶汶()汨罗() 屈匄()随属()唐眛() 三、研习新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