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英森治疗杂病验案3则_许青青
- 格式:pdf
- 大小:582.31 KB
- 文档页数:2
沈英森教授临床常用经验方——口炎方,养胃方,肾炎五方口炎方,养胃方,肾炎五方一、口炎灵【组成】生石膏15g,知母10g,麦冬10g,玄参10g,生地15g,黄柏10g,谷芽30g。
【功效】清热解毒,滋阴泻火【主治】心脾积热、肺胃热盛、阴虚火旺之口疮【方解】方中石膏合用知母取其直入阳明,清胃火之有余且甘寒而能生津;生地取其滋而不腻,凉而不温,滋肾水之不足且能凉血活血;玄参、麦冬合生地清热养阴、凉血滋阴,增液而能行舟;黄柏清热解毒疗疮,合知母苦寒而能坚阴;北沙参养阴生津;谷芽消食健胃。
故无论实火、虚火所致之口疮,均能使用。
【加减】舌红火盛者加栀子10克,舌质暗加赤芍10克,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15克。
二、养胃方【组成】鳖甲15g,北沙参30g,黄芪15g,麦冬15g,茯苓15g,厚朴10g,石斛10g,砂仁(后下)10g,怀山药15g,鸡内金10g,谷芽30g。
【功效】软坚散结,益气养阴。
【主治】各种肿瘤,临床多表现为疲乏、气短、咽干口燥、大便干、皮肤干燥或发痒、纳差以及舌暗红、少苔或无苔。
脉多弦细,或细而无力或细而略数。
【方解】方中鳖甲滋阴潜阳、软坚散结,抑制肿瘤的生长。
北沙参、麦冬、石斛皆养阴之品,北沙参、麦冬擅长养肺胃之阴,石斛既养胃阴,又养肝肾,且清热生津,低热不退者加至15-20g。
茯苓、怀山药健脾益气,促气血化生;砂仁、厚朴使补而不滞,纳食尚可者,可二者选其一;鸡内金、谷芽助胃消食。
全方可以明显减轻化疗、放疗的毒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加减运用】对于不同部位的肿瘤,有针对性地合用其他方药:肺癌:合千金苇茎汤。
咳嗽明显者,合泻白散,以清利肺气;痰多者,加桔梗5g、浙贝母10g、瓜蒌皮15g、丝瓜络10g。
肝癌:可在养胃方的基础上加丹参10g、赤芍药15g、三棱15g、莪术15g。
转氨酶高,面目、身黄者,加茵陈30g、溪黄草15g、鸡骨草15g;腹水明显者,加白茅根30g、大腹皮10g、茯苓15g、猪苓10g,酌情添加桂枝5-10g。
李灿东运用三仁汤治疗杂病验案举隅吴爱虹王洋关键词:李灿东;三仁汤;杂病;验案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7156(2021)04-0041-02李灿东教授系福建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百名杰岀青年中医”。
李师临证应用三仁汤治疗咳嗽、便秘、外感热病、耳鸣等病证,谨守病机,遵循“宣畅气机,清热利湿”的原则,古方新用,推陈岀新,每获良效。
现将4则典型案例介绍如下。
1咳嗽郑某某,女,5岁,2016年2月28日初诊。
患儿咳嗽半月,痰黄质黏,喉中痰鸣,无恶寒发热,纳食欠佳,大便尚调。
舌淡红、苔白腻偏厚,脉滑。
药用:慧苡仁15g,神曲10g,杏仁、半夏、淡竹叶、紫菀、款冬花各6g,通草5g,厚朴4g,白豆蔻(后入)3g,生姜3片。
6剂。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5月22日随访,患儿服3剂药后诸症皆除。
按:患儿属湿热内蕴,上犯于肺证,肺脾气虚之象不显。
故李师谨守病机,方选三仁汤加减治疗。
方中杏仁宣上,使湿热之邪从上焦肺系而岀;白豆蔻、厚朴、半夏畅中,使湿热从中焦脾胃而泻;慧苡仁渗下,通草、淡竹叶通利小便,使湿热从下焦膀胱而泄;配合紫菀、款冬花化痰止咳;小儿脾常虚,易夹积滞,故加神曲消食祛滞,合生姜以解表邪,全方共奏化湿清热、化痰止咳之功。
小儿脏气清灵,易趋康复,李老师辨证准确,故3剂即愈。
2热疮陈某,女,24岁,2016年2月16日初诊。
患者右口角热疮1天,时痒,咽痛,无恶寒发热,腹胀时鸣,便可,舌淡红黯、苔微黄,脉滑。
西医诊断:单纯疱疹;中医诊断:热疮。
病机属湿热内蕴、外受风邪,治宜清热化湿,祛风止痒。
方用三仁汤加减。
药用:慧苡仁30g,石斛12g,杏仁、半夏、淡竹叶、神曲各10g,白豆蔻(后入)、厚朴、通草、僵蚕各6g”剂,每日1剂,水煎服。
2月28日随访,患者诉服完6剂后诸症皆愈。
按:该患者为青年女性学生,平素学业生活压力大,肝气郁滞,肝郁乘脾,易生痰湿。
痰湿中阻,气机失畅,故见腹胀时鸣;湿郁化热,湿热交结,复感外邪,两邪相合,上犯肌表,致肌肤失养、化燥生风,故见瘙痒;风热上犯咽喉,故见咽痛。
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 犆犎犐犖犃 犛犖犃犜犝犚犗犘犃犜犎犢,犕犪狉 2024,犞狅犾 32犖狅 5体怕冷。
四诊合参,诊断为痿证,证属肝肾亏虚、痰湿内阻、瘀阻脉络。
方拟化痰活络饮加减以温补肝肾,健脾化痰,活血通络。
原方加续断、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益智仁补肾阳、温脾阳,黄芪补气健脾、行气血,干姜、吴茱萸温补脾阳以燥湿,桂枝温通经脉、助阳行气,加沉香曲以健脾和胃。
二诊时,患者诸症好转,加淫羊藿以补肾阳、强筋骨,加强疗效。
三诊时,守方巩固疗效。
此后患者间断口服中药,疗效极佳,自述可正常上下班,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5 小结痰瘀是多种慢性疾病的基本病机,这一观点已经得到近代医家的普遍共识[9]。
近些年来,许多学者提出从痰瘀论治多种慢性疾病的新主张,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等,且相关研究进展迅速,成果丰富,痰瘀已成为诊治多种疾病的关键环节。
研究痰瘀互结的内涵与症状对临床上运用“异病同治”理论,治疗各种痰瘀互结证具有实际意义。
运用化痰活络饮加减治疗痰瘀型脑病,可取得理想的疗效。
参考文献[1]陶翠霞,赵弸慧,张婷,等.从痰瘀论治脑胶质瘤的经验[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2,43(9):99 101.[2]刘阳,岳利峰,李志更.痰瘀互结证的病因探讨[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24(3):57 60.[3]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10.[4]朱咏梅,张田宁,贾学锋,等.葛酮通络胶囊联合脑循环改善脑梗塞恢复期症状的临床观察[J/CD].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65):105 106.[5]曹利利,樊光辉.三七三醇皂苷的临床应用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16,38(10):69 72.[6]关冬梅.藏药二十五味珊瑚胶囊治疗中风后头痛的临床疗效[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20,26(11):26 28.[7]杨立环,原文娜,闫润红.闫润红从风论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经验[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0,41(9):1 4.[8]王莉茹,唐璐,李薇等.从湿热论治多发性硬化[J].环球中医药,2021,14(10):1842 1845.[9]李玉波,于眉,李君玲,等.痰瘀同病的理论内涵及其临床应用[J].世界中医药,2022,17(21):3061 3064,3069.(收稿日期:2022 11 18)[编辑:周荣荣]通信作者:唐阁,E mail:tange@tjutcm.edu.cn第一作者:郭艳华,E mail:guoyanhuag@163.com基于虚、风、湿、瘀论治慢性肾脏病Ⅲ期验案1则郭艳华王喜红,何爽,陈梦琳,唐阁(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300193)【摘要】 慢性肾脏病是多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脏疾病的统称,常以水肿、蛋白尿、血尿、血肌酐升高、高尿酸血症、氮质血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参考文献[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39(5):323.[2] P ETER G GIBSON,ANNE E VERTIGAN.慢性难治性咳嗽的管理[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16,19(6):325.[3] 李松波,杨远富,郝花.培土生金法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52例[J].河南中医,2008,28(3):45.[4] 李佶庆,乔宁,许婧.桂枝芍药知母汤加虫类药治疗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157.[5] 罗海丽,王书臣.补肾养阴、祛风和中法治疗过敏性咳嗽[J].北京中医药,2009,28(10):774.[6] 夏欣田,张伟.培土生金法与慢性肺系疾病[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10):76.第一作者:马冲(1993—),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医内科肺系疾病研究。
通讯作者:苗青,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miaoqing 55@收稿日期:2018-09-11编辑:傅如海严冰,江苏省名中医、淮安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学术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丰富,遣方用药不拘一格,自成一家。
笔者有幸随其出诊,耳濡目染,收获颇丰,择取严师验案3则如下,以飨读者。
1 水肿(慢性肾炎)案何某,女,26岁。
2017年7月8日初诊。
患者因“面部浮肿2年,加重3天”来诊,既往有“慢性肾炎”病史2年,平素服用“强的松40mg,每日1次”治疗,经常感受外邪而致病情加重,多方求治,症状反复。
尿常规示:蛋白++、潜血+。
刻诊:面部及眼睑水肿,前额有少许粉刺,色红,中间可见白色脓头,面颊潮红,神疲乏力,形体丰满,脘腹胀满,纳谷不香,夜寐尚安,尿泡沫多,大便尚调。
舌质淡红、苔薄黄微腻,脉沉弱。
辨证属脾肾两虚,运化无权,气化失司,夹湿夹毒。
拟参苓白术散加减。
处方:党参15g,茯苓15g,山药30g,焦白术12g,生黄芪30g,炒薏苡仁30g,芡实30g,太子参15g,山萸肉15g,巴戟天12g,枸杞12g,生地12g,葫芦巴12g,藤梨根30g,紫珠草20g,叶下珠12g,仙鹤草30g,土茯苓30g,紫花地丁30g,黄花地丁30g,赤芍15g,玄参12g,甘草6g,辛夷花12g,黄芩12g,白芷10g,金银花15g,冬瓜皮30g (自备),赤小豆30g (自备)。
2019,Vol.22No.4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之征。
方中补中益气汤补益中气,培土生金,助力大肠传导,合用枳术通便汤有健脾益肾、行气消痞、润肠通便之功,且方中当归配黄芪,寓当归补血汤之义,益气生血,共奏通便之效。
方中酸枣仁养血安神,焦山楂、神曲、鸡内金消食和胃,乃针对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而设。
本案虽辨为气血不足之便秘,但脏腑辨证当属心脾两虚证,因此可运用归脾汤(黄芪、人参、白术、茯苓、当归,远志、龙眼肉、酸枣仁、木香、甘草等)合枳术通便汤化裁治之,也可取良效。
参考文献[1]王晶,张世洋,盛永成,等.白术治疗胃肠道疾病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36(12):2854-2858.[2]李婷,崔雪峰.生白术治疗便秘的应用体会[J ].中国社区医师,2019,35(11):109.[3]陈思敏,关丽娜,庞峻,等.生白术对慢传输型便秘模型大鼠结肠水通道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J ].新中医,2019,51(6):12-16.[4]王红勋.枳实与枳壳的现代药理与临床应用研究[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6):39-40.[5]宗阳,孙明明,乐音子,等.白术-枳实配伍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研究概述[J ].中国药房,2018,29(16):2300-2304.[6]高云佳,姜勇,戴昉,等.肉苁蓉润肠通便的药效物质研究[J ].中国现代中药,2015,17(4):307-310.[7]田硕,武晏屹,白明,等.郁李仁现代研究进展[J ].中医学报,2018,33(11):2182-2183.[8]杨冰,任娟,秦昆明,等.决明子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 ].中药材,2018,41(5):1247-1251.[9]郑茶凤,闵燕,邵秀芹,等.单味决明子治疗脑血管意外伴意识障碍便秘34例疗效观察[J ].江西中医药,2019,50(7):34-36.[10]杜丽东,吴国泰,牛亭惠,等.当归“润肠通便”功效物质基础的实验研究[J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5(3):11-16.[11]马有度,黄学宽,毛得宏,等.马派中医传承[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204.(编辑刘强)收稿日期:2019-06-11作者简介:刘挹潞(1995—),女,汉族,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肝胆脾胃疾病)中医辨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验案3则刘挹潞(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南昌360000)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病;医案;逍遥散;茵陈蒿汤;膈下逐瘀汤;二陈汤中图分类号:R575.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4441(2019)04-0022-0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获得性代谢应激性肝损伤[1]。
南昌……33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毒性成分复杂,被眼镜蛇咬伤后病势急,病且临床运用抗眼镜蛇血清治疗蛇咬伤溃疡效果不佳。
缩短患者病程,可临床推广运用。
镜蛇咬伤致溃疡3 例验案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左手手背蛇咬伤案周某,男,66岁,左手手背被眼镜蛇咬伤致肿痛3天余,于2019年5月24日入院,患者家属代诉:3天前不慎被蛇咬伤左手手背部,确认其为眼镜蛇,因感局部伤口疼痛,至当地诊所求治,诊所予局部切开、放血拔毒、草药外敷处理,后因肿痛继续加重,伤口处发黑、溃烂,坏死面积逐渐增大,并出现神志不清、嗜睡、呼吸不畅、恶心呕吐症状,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求诊。
入院症见:患者精神差、表情痛苦、神志恍惚、嗜睡、头晕、眼花、呼吸不畅、恶心呕吐,左手上肢中度肿胀疼痛,肿胀上延至左手肘关节,左手手背揭开伤口外敷料后可见手背皮肤发黑坏死,面积约10 cm×12 cm,肉眼可见皮下结晶伴黄绿色果冻样物质。
中医诊断:毒蛇咬伤病(风火毒证)。
西医诊断:(1)眼镜蛇咬伤;(2)左手手背坏疽。
入院后,立即完善相关检查,行心电监护,低流量给氧。
西药予拉氧头孢抗炎抗感染治疗,血塞通针剂活血化瘀,抗眼镜蛇蛇毒血清10 000 U快速静滴(上海赛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局部溃烂创面予中药化腐清创术,左手肿胀未溃烂部位予蛇伤外敷散外敷消肿止痛;中药予经验方717解毒合剂3号方加减,具体药物如下:金银花10 g、野菊花10 g、半边莲15 g、七叶一枝花15 g、车前草15 g、生大黄6 g、黄柏10 g、白芷10 g、防风10 g、蝉蜕15 g、蒲公英10 g、白茅根10 g、甘草6 g,煎煮取汁后内服,每日1剂,嘱患者家属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
经救治,2019年5月26日,患者神志逐渐恢复正常,嗜睡、恶心呕吐、头晕眼花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但精神仍较差,喉间痰鸣,咳嗽痰多,切开处脓性分泌物较前减少。
见图1A。
王万春主任查房后示:中药守上方加用半夏10 g、竹茹10 g,手背部溃疡择期予皮肤切除性清创术合VSD负压引流术[3]。
糖尿病灵验效方糖尿病灵验效方西洋参150g僵蚕150g水蛭100g 三七100g(打粉装胶囊) 附子理中丸黄连素用法:每日三次每次服糖立消胶囊5粒附子理中丸10粒(浓缩丸) 黄连素1.5g【方中用量为我经验用量】酵母片主治:2型糖尿病兼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中医实践与补遗古道瘦马著古云:千方易得,一效难求。
临床多年读过的医书不下几百本,初是兴奋,继是失望,拿到临床验证,全然不是那么回事,难得有一效。
至此才体会到贤人说得,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的涵义。
写书人沽名钓誉的多,一大厚本书,真正有用的有价值的东西,往往就那么几句真言,或者三两个方子,却要故弄玄虚,洋洋洒洒,叫读者大海捞针。
正如朱良春老中医所言:老生常谈,文献综述,小题大做,言之无物,读之徒然浪费时间,甚感乏味。
更为可憎的是一部分著者之书,东抄西剽满篇胡言乱语,贻误学者。
全不知为医者操人性命者,假言假语害人误命也。
为此。
为了不误人子弟,直取书中精华,特将多年临床检验有效而且经得起重复的部分效方,整理如下,供学生及有志于发扬国粹,振兴中医者运用。
下列方子带有专病专方性质,不需详细复杂的辨证,只需简单的汤方辨证对号入座即可。
(注:药理方释免解请谅之)【必效方】1、乌发丸:生首乌150克黑芝麻l5克霜桑叶30克桑椹30克旱莲草30克女贞子15克生地30克金银花30克菟丝子30克杜仲30克金樱子15克豨莶草30克侧柏叶30克黄精30克怀牛膝15克桃仁15克红花15克西洋参30克代赭石30克做蜜丸每丸9克重每日三次每次1丸三个月一疗程。
【验证病案】:2007年8月,山西省太原薛女,35岁,来西安专程治疗脱发。
在某脱发治疗研究所治疗几月无效,并被告之,毛囊已破坏无法再生。
后经西安亲戚介绍来我处治疗,刻诊,全头毛发脱落已尽,仅脖子一周有稀疏几根余发,戴一假发,心情焦急,望大夫给予精心治疗以后将重谢云云。
把脉弦细数,舌尖边红苔白腻。
余告之,短期恐难长发需常期服药,患者说只要能治好,服多长时间都可以。
沈英森教授辨证论治癌症术后临床经验【摘要】介绍了名老中医沈英森教授在中医药方面对肿瘤防疗研究的一斑,在癌症术后的辨证论治中,重视顾护人体正气,益气养阴,健脾益胃,兼证并除,灵活用药,并举例说明在临床中收到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肿瘤;中医药治疗;沈英森;名医经验沈英森教授,男,广东潮州人,广东省名老中医,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教学、科研、从医四十余载,对内外妇儿各科均有极深造诣,尤对癌症术后的中医治疗见解颇深,对癌症自身的病因病机及术后机体的调理恢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理念。
笔者得幸于沈教授处抄方学习,获益良多,现将体会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益气养阴,作为中医治疗癌症术后的基本大法癌症患者体虚,尤其在放、化疗期间及术后易出现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晄白或萎黄、纳呆呕恶等症状;化验常见白细胞下降或血小板减少,甚者全细胞下降等,表现为一派气虚、阴虚、气阴两虚症状。
沈教授经常引用《内经》中的一句话:“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正常人体在中年之后即有一个阴精逐步衰退的生理过程,而癌症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加之西医治疗措施,更加损伤气血阴精,气血易复,而阴精难养,且癌毒属阳,易损阴液,故气阴两虚者为多。
基于此,沈教授常以益气养阴为基本疗法,再随具体情况随症加减。
2 保护胃气,益气健脾为先沈教授认为,脾贵在运不在补,益气应以健运脾胃为先,脾胃运化正常,气血方能生化无穷,脾胃健则气血旺。
《类证治裁》云:“脾运则分输五脏,荣润四肢……脾气以健运为能”。
故其在用药上强调补而不腻,攻图以缓,常用药物党参、太子参、白术、薏苡仁、山药、白扁豆等甘平微温之品。
沈教授对白术、薏苡仁推崇有加,认为白术味甘而温,可促脾胃生化之源,充分符合“脾旺而不受邪”之说,《本草汇言》“白术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也,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
薏苡仁甘淡性平,《本草纲目》云“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本草述》言其“除湿而不如二术助燥,益气而不如参、术辈犹滋湿热,诚为益中气要药”。
亦易一药”,可见经方处方辨证的严谨性。
笔者将仲景经方治疗郁病的经方进行分类整理,并介绍临床中运用仲景经方治疗郁病的临床治疗体会,强调治疗的个体化。
笔者还认为郁病的发病初期病位在肝,多是情志因素引起,治疗以疏肝解郁为法,随着疾病的进展,郁久化热,热为阳邪,易伤肝血,“肝肾同源”、“精血同源”,后期多表现为肝肾精血亏虚,治疗应该注重补肝肾精血,在辨证谨守经方的基础上酌情加补肝肾收稿日期:2014-03-21作者简介:许青青(1987-),女,海南万宁人,医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老年病。
通讯作者:张荣华(1964-),男,河南南阳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老年病,防治老年疾病的中药研究,中药药理学及现代中医研究等。
精血药,如菟丝子、鸡血藤、芍药等,以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1]邓青秀,彭延娟,彭成,等.四逆散对肝郁证模型大鼠胃肠组织细胞形态及胃肠激素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7,13(6):33-36.[2]佀雪,丛慧芳,王虹.黄连阿胶汤加减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3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9):43-44.[3]赵仕奇,朱莉,赵鹏,等.加味甘麦大枣汤治疗抑郁症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8):731-733.[4]田建超,陈建荣,季颖.半夏厚朴汤加味对抑郁型小鼠碳廓清指数及胸腺淋巴细胞增值活性的影响[J].吉林中医药,2010,30(1):78-79.[5]李海龙,高淑怡,高英,等.百合知母总皂苷镇静催眠的药效学研究[J].北方药学,2012,9(10):34-35.DOIʒ10.13192/j.issn.1000-1719.2014.09.083沈英森治疗杂病验案3则许青青1,徐娅2,张荣华3(1.海南农垦三亚医院,海南三亚572000;2.广州番禺区石楼人民医院,广东广州5114000;3.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广州510632)摘要:沈英森教授是广东省名中医,临床辨治杂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作者主要选用了沈老治疗湿疹、手汗症、脏躁等典型病案,通过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综合地辨证论治及临床用药的灵活实用,体现沈老对临床杂病的辨治特色与丰富的临床经验。
关键词:名医经验;沈英森;湿疹;手汗症;脏躁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4)09-1986-02沈英森,男,生于1941年,广东潮汕人,教授、主任医师。
自幼受其父沈卓然的影响,悬壶济世,立志将毕生奉献给中医事业,精湛的医术与高尚的医德成为奋斗的目标。
1967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一直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创办了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系,为首任系主任。
2003年起先后担任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1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的全国名老中医继承工作室项目专家。
行医执教近半个世纪。
沈老总结了从医的历程,主编及参编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40余篇,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很高的理论造诣,临床用药灵活实用,疗效显著,擅长治疗内科杂病,辨证准确,主方严谨。
笔者有幸侍诊左右,受益匪浅,现将其论治杂病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湿疹陈某,女,23岁,职员,于2012年12月7日就诊。
因颜面部湿疹反复发作3年,加重2d就诊。
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颜面部丘疹,呈粟粒状大小,密集均匀分布于颜面,基底部潮红,部分丘疹呈小水泡样,抓破后有渗液,伴有瘙痒感,无明显脱屑,无脓性分泌物,自服抗组胺类药及外涂激素类软膏,效果不显,上述症状反复,迁延难愈。
患者于2d前湿疹再次发作,并伴有少许脱屑,部分皮肤有黯红色皮损,瘙痒难耐,尤以夜间为甚,口干,不欲饮,无发热恶寒,无汗,无胸痛、腹痛、腹泻等不适,眠差,胃纳一般,小便色黄,大便约3d一解,较硬。
舌质红,苔白厚,脉弦细。
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腻,月经期血色较黯,且伴血块、痛经。
此病诊断为湿疹,证属内有瘀热,营卫不和,治以发泄瘀热,调和营卫,方用祛风活血汤加减,药用:生地10g,苦参10g,蝉蜕5g,茯苓15g,地肤子15g,赤芍15g,知母10g,金银花藤30g,连翘15g,夏枯草15g,夜交藤30g,灯芯草5个,火麻仁10g,7剂,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患者于2012年12月18日复诊,颜面部湿疹基本已无渗液,无水泡,瘙痒感较前明显减轻,仍有部分鳞屑样皮损,夜间可安睡,仍有口干,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弦细。
上方有效,守上方,去夏枯草、灯芯草、火麻仁,并加麦冬、紫草、丹皮各10g,玄参15g,加强清热凉血、生津润燥之力,续服7剂。
三诊,湿疹基本痊愈,口干明显好转,后继以四物汤为主方,加用凉血药及健脾药,继续调理1月余,逐步稳固病情。
近期随访,病未反复。
按湿疹是一种变态反应,为常见炎症性皮肤病之一,目前具体病因不明,也许与遗传、免疫、精神、环境等因素有关,以皮损多对称分布、剧痒、湿润、易复发为主要特点。
中医对湿疹的认识,首见于《金匮要略》“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后代医家在此基础上,认为湿疹的病机与心、脾有关,主要受风、湿、热邪的影响,在先天禀赋不足的基础上,脾运化水湿之力不足,湿邪内生,郁久化热,复感风湿热等外邪于腠理,郁而发病,或者因饮食不节(洁),平素嗜食肥甘厚腻辛辣,伤及脾胃之运化,脾失健运,湿热内蕴而发,病久反复则逐渐伤阴耗血,致脾虚血燥,肌肤失养。
因此,临床常见的证型有:风热湿阻型、脾虚湿盛型、血虚风燥型及阴虚血燥型[1]。
沈英森教授认为湿疹的病因病机还与内有瘀热,营卫不和密切相关,此患者久病,湿疹反复迁延,已致血脉空虚,湿热蒸灼津血,血热生瘀,内生瘀热,加之营卫不和,内在火热不得透达疏泄,郁于皮肤肌腠之间而发病,治疗上,提倡调和营卫,发泄瘀热,加以祛风除湿,清热凉血之品,后继予养血健脾法。
方中蝉蜕、金银花藤、夏枯草开发腠理,透解郁滞肌肤之邪而止痒;因湿热搏结,津水流溢,故用地肤子清热利湿,苦参苦寒清热燥湿,茯苓健脾渗湿,共奏祛湿止痒之效;因祛湿药及疏风药易耗血动血,加之患者久病已血燥血瘀,予生地、赤芍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火麻仁润燥养血;知母清热泄火;夜交藤、灯芯草养心安神;全方集调营卫、清瘀热、祛风、除湿、养血等法于一炉,既可祛邪,又可扶正。
后继予丹皮、赤芍、丹参凉血、活血、散瘀,麦冬养阴生津,调护气血津液,并注重调理脾胃,故邪去病愈。
2手汗症许某,男,20岁,学生,于2013年5月14日就诊。
诉自幼手汗多,近几年来明显加重,症见双手掌心汗如雨下,一擦复有,在精神紧张、激动或活动时更加明显,淋漓不断,汗后手足自感冰凉,时有胸闷,心悸,睡眠欠佳,夜梦多,胃纳可,二便调。
舌淡红,苔白,脉细弱,平素不耐风寒,易于感冒。
此病诊断为手汗症,证属心肺两虚,治以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药用:黄芪30g,白术10g,生牡蛎20g,生龙骨20g,糯稻根20g,地骨皮10 g,浮小麦1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服后复诊诉手汗明显好转,手足冰凉感消失,仍有心悸眠差,守上方加用酸枣仁、五味子各10g,大枣3枚,7剂。
服后三诊,诸症皆消,随访1月余,手汗未复发。
按手足汗症,最早见于金代成无忌《伤寒明理论》卷一,经后世医家不断完善,现多认为实证多与阳明热盛、脾胃湿蒸有关,虚证则多为脾胃虚寒,失于固涩,亦多见心肾阴虚,故迫津外泄[2]。
汗为心之液,为心所主,是阳气蒸化阴液而形成,而掌心系心经所经之处。
肺主皮毛,病久体虚,伤及肺气,肺气虚衰,肺卫不固,致腠理开泄,汗自出。
沈英森教授认为此患者病久体虚,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致汗液外泄,汗出久不止,伤及心阴,耗损心气,阴伤不能敛阳,心阳不潜,心神失养,则心悸、胸闷、眠差,夜梦多。
《灵枢》中有云:“卫气者,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也”,肺气虚衰,则卫外不固,肌表空虚则汗自出,平素不耐风寒,易感冒。
舌淡红,苔白,脉细弱均为气耗阴伤之象,治以敛阴止汗,益气固表,方中生牡蛎性微寒而质重,配伍生龙骨敛阴潜阳,镇惊安神;浮小麦咸凉,养心阴,益心气,与糯稻根、地骨皮相配伍,去烦热而止汗;黄芪、白术之甘温,走肌表而固卫,与生牡蛎相配,敛阴潜阳,标本兼顾;后继续守上法,增加酸枣仁、大枣养心安神,五味子敛汗并生津。
沈英森教授认为治手汗症,不可单纯拘泥于手,可与心、肺、胃、大肠等脏腑相关,必须因人辨证论治,辨清虚实寒热,标本兼顾,乃治疗之大法。
3脏躁杨某,女,49岁,商人,于2012年10月25日初诊。
近1年来,因生意不顺,与人争执后,出现情志抑郁,近1个月开始诉有胸胁胀痛,胃脘不适,嘈杂返酸,伴口干口苦,头痛,以两侧为主,目眩,时有耳鸣,失眠,胃纳欠佳,无食欲,自觉口腻,大便秘结,3d未解,小便色黄,舌红,苔黄稍腻,脉弦。
平素性情较易躁易怒,自述已绝经半年余,平时月经规律,有痛经,绝经后无异常分泌物。
此患者诊断为脏躁证,证属肝脾不调,气郁生热,治以疏肝解郁,健脾清热,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药用:丹皮10g,栀子10g,柴胡10g,茯苓10g,白术10 g,薄荷5g,厚朴10g,桔梗5g,赤芍15g,白芍15g,法半夏10g。
3剂,每日1剂,早晚水煎服。
服后复诊,胸胁胀痛较前好转,大便已解,但仍有胃脘部不适,舌淡红,苔薄黄,脉弦,守上方加黄连3g,吴茱萸10g,7剂。
三诊,上述症状基本消失,烦躁除,夜间能安睡,精神较前明显好转。
随访3月余,未见复发。
按脏躁属于郁病的范畴,女性多见,多由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而致情绪低落抑郁、胸部满闷、胁部胀痛、或易怒欲哭、哭笑无常等主要临床表现[3]。
沈英森教授认为脏躁的辨证,需辨明所郁脏腑,主要与肝、脾、心等相关,因人而异,某一脏腑病变日久必会逐渐影响他脏,但治疗上应有所侧重点,除此之外,还应辨别证候虚实,并结合六郁,综合辨证分析,如肝失疏泄多与气郁、血郁、火郁有关;脾失键运则多见食郁、湿郁和痰郁;心失所养易致虚证。
此为沈老从肝脾治脏躁的典型病例,结合此患者有情绪受激的前提、临床表现,主要从肝、脾辨证论治,因为肝属木,主疏泄,其性刚介,而喜条达,即“肝体阴而用阳”,易被七情内伤,或六淫外束,而致肝失调达,肝气横逆。
足厥阴肝经“布胸胁,循喉咙之后……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肝失疏泄,木不疏土,则脾失健运,肝脾不调,则见胸胁胀痛,口干,头痛,胃脘不适,嘈杂反酸,胃纳差等。
肝胆互为表里,肝经郁滞,少阳不疏,气郁日久,热不疏泄,化火生热,则见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色黄,失眠等。
方中丹皮能入肝胆学分者,以清泄其火邪;栀子能入营分,泄火除烦,兼利三焦;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条达,配伍薄荷之辛散之气,以顺肝之性,并能散郁热;白芍滋阴柔肝,赤芍兼有清热之效,以涵肝木;茯苓、白术、甘草益气健脾,使气血运化有权,补土,以培其本;厚朴、法半夏行气燥湿降逆,后期加入黄连,配伍吴茱萸,即左金丸,加强清肝泻火,降逆止呕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