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针刺伤安全型留置针的临床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3.19 KB
- 文档页数:2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预防及处理针刺伤是临床护理工作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由针刺伤引起的感染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有研究报道,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医护人员中80%-90%是由针刺伤引起的[1]。
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
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HBV、HCV、HIV[2]。
因此,为了保证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避免和减少针刺伤的发生,下来我们从常见发生环节及发生针刺伤的原因,谈谈针刺伤的预防及处理。
1、常见发生环节1.1 操作前损伤:①掰安瓿时;②拔下针帽时;③抽吸药液时;④抽完药物重新盖上针帽时。
1.2 操作中损伤(经常发生在患者或其他人员突然移动时):①各种注射时;②经静脉注射药物时;③静脉封管时;④传递中受伤;⑤取血或注射后;⑥输液毕拔针时;⑦穿刺后拔出留置导管针芯时。
1.3 操作后、丢弃前损伤:①放置在床头柜、治疗盘、弯盘中的针头刺伤;②用后重新盖上针帽时刺伤。
2、发生针刺伤的原因2.1 医护人员对针刺伤带来的后果认识不足2.2 对护理工作职业防护知识缺乏,预防意识不强2.3 个人因素:护士不良的行为习惯,工作经验少,性格急躁等因素。
3、预防措施3.1 使用安全型针具安全型静脉留置针是普通型静脉留置针的换代产品,是防针刺伤及血液污染的一种新型的静脉留置针,当枕芯从导管内拔除时可自行封闭针尖,能有效的防止护理人员的职业性危害。
美国健康安全中心著名流行病学专家Dr.Jagger于1988年所做的一项研究证实,由于不安全的针具而引起的针刺伤远远大于医务人员因不小心造成的针刺伤,安全型针具的保护作用可以明显降低意外针刺伤的80%的发生率[3]。
因此,使用安全型针具对预防针刺伤的发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2 正确处理针头,严格操作规程当针头从病人体内拔出后,护士为了避免损伤他人或是为了毁形套回针帽,这一操作如果稍有不慎,会造成护士损伤,特别是遇到烦躁或不配合的患者,因此,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应:①禁止双手回套针帽;②禁止用针头进行二次穿刺③禁止直接传递锐器物品;④禁止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头和针管。
密闭式防针刺伤安全型留置针连接无针输液接头使用护理心得【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3020-01随着静脉输液技术和输液工具的发展,浅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堵管、静脉炎、针刺伤等问题。
从2012年3月起,我科将BD 公司生产的赢玛密闭式防针刺伤安全型留置针连接无针输液接头应用于临床,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心理护理与准备老年患者因病程长、疗效慢、花费大,许多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甚则抵触的情绪,所以,在操作前一定要与患者沟通、交流,以取得合作。
对于血管不充盈,外周循环欠佳者,可先行热敷以利穿刺。
2静脉血管的选择:应该选取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而且容易固定的血管。
注意避开关节、静脉瓣、肢体受伤部位,瘫痪患者宜选择健侧肢体血管。
患皮肤病及感染处禁忌穿刺置管。
应注意保护血管,遵循由远心端到近心端的血管使用原则。
一般选择健侧上肢,桡静脉腕关节和下肢的静脉要尽量避免穿刺,以防桡神经损伤或下肢血栓形成,因为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静脉的3倍[1]。
3用具的选择:根据患者病情及自身血管条件选择适宜留置针的型号。
我科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Vialon材料制成的单头(带肝素冒)静脉套管留置针,4cm×6cm3M透明敷贴。
相对小号的留置针进入机体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相对延长留置时间。
4穿刺方法多种穿刺方法的应用提高穿刺成功率因患者年迈体弱,血管硬化弹性差,需要长期输液,笔者采用正向穿刺和逆向穿刺两种方法。
正向穿刺同常规输液;逆向穿刺前准备同常规输液法,穿刺时操作者站于患者头侧与患者同向,绷紧患者穿刺点近心端的皮肤,由穿刺点进针,向血管远心端潜行固定,见回血后将针芯退入套管内,边退针芯边置套管,以免刺破血管。
再用贴膜固定好留置针,写上穿刺的时间,接上已经排好气的无针接头、输液器,即可输液。
4 护理要点4.1 防止感染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BD密闭式安全型留置针在乙肝患者中的应用体会目的探讨BD密闭式安全型留置针在乙肝患者输液过程中的应用。
方法随机将200例乙肝患者分成两组,普通型静脉留置针组(对照组)100例,密闭式安全型留置针(观察组)100例。
比较两组留置针在护士操作过程中发生针刺伤率、静脉炎的发生率及留置时间。
结果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值<0.05),护士操作过程中发生针刺伤率、静脉炎的发生率、留置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 值<0.01)。
结论BD密闭式安全型留置针可有效防止针刺伤,保护患者的血管。
标签:BD密闭式安全型留置针;乙肝患者;普通型静脉留置针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
感染科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
传统的静脉留置针,当钢针从留置针管套中抽出后,由于护理人员自身防护意识淡漠或随意放置常发生针刺伤。
而BD密闭式安全型留置针穿刺是一种先进技术,操作简便,套管柔软,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减少置管后反应。
其特点能自动启动保护夹,当针心从留置导管拔出时能自动锁闭针尖,从而避免针尖外露刺伤操作者。
我科自推广使用BD密闭式安全型留置针用于乙肝患者输液治疗,无1例发生针刺伤,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10月,我科收治的乙肝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100例使用BD密闭式安全型留置针,男55例,女45例,年龄33~65岁,对照组100例,使用普通型留置针,男50例,女50例,年龄35~6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对照组采用普通型留置针,观察组采用BD密闭式安全型留置针。
检查留置针有效期及针头斜面有无倒钩、导管边缘是否粗糙。
选择血管常规消毒,操作者手持留置针,左手示指和中指夹紧针翼,拇指和无名指握住连接座,右手持激活把手向右旋转针芯360°,目的是为了避免留置针套管与针芯粘连导致撤针芯时将套管拔出而导致穿刺失败。
安全型留置针与Y型留置针在手术过程中应用效果比较摘要目的探索安全型留置针与Y型留置针在手术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210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5例。
对照组手术时采用安全型留置针,观察组手术时采用Y型留置針,比较两组血液回流污染率、一次性穿次成功率、针刺伤发生率、留置管打折情况以及患者的舒适度和患者对价格的接受程度。
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次成功97例(92.38%),对照组一次性穿次成功95例(90.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2%,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感觉舒适患者82例(78.1%),价格接受患者80例(76.2%);对照组感觉舒适患者102例(97.1%),价格接受患者100例(95.2%);两组感觉舒适度及价格接受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手术中选择留置针可以根据安全留置管针与Y型留置针的性能及特点进行合理选择,即符合患者要求又能提高和保证安全性。
关键词安全型留置针;Y型留置针;穿刺;血液回流;不良反应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被称为套管针,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
主要优点是由生物性材料制成,柔韧性好,保留时间长,不易穿破血管壁,能够保护患者的血管,减轻多次穿刺带来的痛苦[2],减少液体外渗。
近年医院常用的留置针主要是Y型留置针和安全型留置针两种。
本院对2014年8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10例择期手术患者分别采用安全型留置针和Y型留置针,比较分析不同种类的留置管在手术过程中的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8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10例择期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5例。
对照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0.3±9.2)岁。
内容摘要:
[关键词] 针刺伤;护理 近年来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各个科室被普及应用,但目前我国绝大
部分 医院 的护士进行外周静脉穿刺时不戴手套,导致进行开放式留置针操作时,可能会因
针芯拔出时流出的血液而造成污染。国内大量研究证明,护士是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
群体,护士的双手上时常见到割伤、针刺伤等伤口。防针刺伤安全型留置针,由于针尖保护
系统具有伸缩式专利设计,拔出针芯时针尖自动收纳于保护套内,并无法复原,表面不留残
血,使护士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避免了与血液的接触,从而也达到了使其远离针尖扎伤的威胁
的目的。我们自2007年5月起开始应用防针刺伤安全型留置针,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针刺伤;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7年5~12月应用bdsaf-t-intima防针刺伤安全型留置针患者80例,男42例,女
38例,平均年龄45岁。本组留置时间最短1d,最长7d,发生静脉炎8例,堵管5例,渗出
3例。
1.2方法
1.2.1材料选用bd公司生产型号为24g及22gsaf-t-intima防针刺伤安全型留置针,3m
透明贴膜。
1.2.2穿刺部位的选择选择粗、直、血流量丰富[1]、无静脉瓣的血管,避开关节部位、
不完整的皮肤。
1.2.3穿刺步骤使用安尔碘消毒穿刺部位两次(8cm×8cm),穿刺前检查留置针。取针,
松动针芯,左手示指、中指固定针翼(多点面朝外),拇指和无名指固定连接座,右手持白色
激活柄向右转动针芯,将针尖斜面朝向左侧,右手夹紧双翼,针尖斜面向上,左手绷紧皮肤
在消毒范围内1/2或2/3处以15°~30°直刺静脉。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进
针0.2cm。送导管松开两翼,用右手或左手示指、中指固定,中指和示指固定连接座,拇指
和无名指后撤针芯少许(0.2~0.3cm),右手持针翼将软管全部送入血管。撤针芯,左/右手
中指与示指固定双翼,手持白色激活柄快速持续拔出针芯,启动针尖保护系统,针尖全部缩
到保护套内,并无法回复,表面不留残血。用3m透明贴膜固定留置针,牢固后,连接输液器
进行输液。
2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1静脉炎
静脉炎按原因不同分为化学性、机械性、血栓性、拔针后、细菌性五种[5]。其常见症状
为穿刺静脉出现红、肿、热、痛,严重导致静脉硬化,可见分泌物,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要求护士每日观察留置针局部反应,并掌握静脉炎的症状和体征,及早发现,一旦出现静脉
炎征象,立即拔管,发生静脉炎后穿刺处24h内冷敷,24h后局部湿热敷,增进血液循环,
缓解患者不适。熟练操作技术,严格无菌技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进针速度与角度要适
当,避免损伤静脉内膜。拔针后及时进行消毒包裹,提醒患者洗澡时注意穿刺点防水,保持
敷帖干燥、清洁。
2.2渗出
导管脱出静脉,静脉壁薄弱,液体渗入周围组织,操作不当使针头刺破外套管未能及时
发现,穿刺过度,损伤静脉后壁,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重者可发生组织坏死。
出现肿胀立即拔除导管,24h内冷敷,24h后局部湿热敷或予以50%硫酸镁湿敷。护理人员除
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外,应选择较粗及血流量丰富的血管穿刺。需要妥善固定导管,嘱患者避
免留有留置针的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需要输注毒性、损伤血管药物的患
者应选用中心静脉输注,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服勿过紧,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2.3堵管
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封管操作不当导致血液形成阻塞,封管后患者过度活动
或局部肢体受压引起静脉压力过高导致血液回流,高血压患者静脉压力过高可引起血液回流,
不同药物混合产生微粒发生堵管时,谨记不能用注射器推注,正确方法为回抽,以免将凝固
的血栓推进血管内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可用尿激酶1000~5000u/ml溶栓[5],可使导管
再通。如无效,拔管重新穿刺。为防止堵管,在进行封管时应采用正压封管手法,掌握封管
液的浓度及维持时间。肝素封管液用量一般为3~5ml,浓度成人为50~100u/ml、儿科患者
为1~10u/ml,在输注高营养液、血制品时,中间一定用生理盐水充分冲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