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内容充实)
- 格式:doc
- 大小:237.50 KB
- 文档页数:10
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生理功能
奇经八脉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是指体内独立于经络系统之外的八条通道。
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生理功能如下:
1. 督脉:从尾骨起向上循行至头顶,起到了统筹人体阴阳、调节水液代谢、益气固表等多种生理功能。
2. 任脉:从前阴部起,向上至面部、头顶,起到了调节人体生殖、泌尿等生理功能,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3. 冲脉:主要分布于下腹部,负责调节排泄、生殖、内分泌等功能,具有增强体质、改善性功能等作用。
4. 带脉:主要分布于膝关节周围,起到了调节人体气血、协调五脏六腑等多种生理功能。
5. 阳维脉:从膝盖外侧起,向上沿骨缝而上,协调人体皮肤、肌肉、神经等组织结构的生理功能。
6. 阴维脉:从膝盖内侧起,向上顺髌骨、胸骨,控制人体结
缔组织、脏器、骨骼等多种生理功能。
7. 任督俞穴:是奇经八脉中的穴位,具有调节身心健康等多种生理功能。
8. 丰隆穴:也是奇经八脉中的穴位,能够促进气血循环、调节内分泌、增强免疫力等。
总之,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生理功能在中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维持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图文)关于阴维脉和阳维脉的知识
1.循行部位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之处,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然后上行至咽喉,与任脉相会。
阳维脉起于外踝下,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向上,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
及项后,与督脉会合。
2.生理功能
“维”,有维系、维络之意。
阴阳维脉的主要功能是维系全身经脉。
“阳维脉,维络诸阳;阴维脉,维络诸阴。
”(《难经集注·二
十八难》)由于阴维脉在循行过程中与足三阴经相交会,并最后合于任脉;阳维脉在循行过程中与手足三阳经相交,并最后合于督脉,因此,阳维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的作用,阴维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的作用。
经络总论经络是经脉和脉络的总称,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
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为经络系统直行的主干,深而在里,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浅而在表,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将脉按大小逐级分为经脉、络脉、孙络和浮络。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
经络学说不仅是针灸学科的理论核心,而且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容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对中医临床各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正如《灵枢·经别》中所说的“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十五络脉和浮络、孙络等组成。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又名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其命名是根据其阴阳属性,所属脏腑、循行部位综合而定的。
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名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冲脉:调十二经脉气血;带脉:诸脉皆属于带 奇经八脉除了前两天我们讲的督脉和任脉,剩下的六条奇经是没有自己的穴位的。所以我们主要从他们的循行路线、功能、应用等方面进行讲解。今天我们先来看冲脉和带脉。
“冲脉的循行” 冲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在此分为三支:一支向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柱内;一支从气街部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经喉,环绕口唇,到目眶下;一支沿股内侧下行到足底,又有支脉从内踝后分出,向前斜入足背,进入足大趾。 “带脉循行” 带脉起于季胁部的下面,斜向下行到带脉、五枢、维道穴,横行绕身一周。 “冲脉的生理功能” 1、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首先讲冲脉,冲脉的“冲”字,有冲要、要道的意思。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串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当经络脏腑气血有余时,则冲脉能加以涵蓄和贮存;而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冲脉又能给予灌注和补充,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古代医家以“海”字比喻冲脉,在体现统率和调节功能方面来说,无疑是生动而有一定意义的。 2、主血海 冲脉起于胞中,它具有主宰“血海”的功能。“血海”指什么?在女子当指内生殖器,已属无可非议。血海接受冲脉的调摄,表现在:冲脉隆盛则血海充盈,月经应时而下;冲脉受损则血海败乱,出现月经失调等证。 男子亦有血海,“在男子则冲脉与血室为化精之所”(《医学衷中参西录》),这个“化精之所”在男子当指睾丸、前列腺等生殖器官。冲脉盛则“精气溢泻”而有子,冲脉受恶伤则精衰无子。 3、主管生殖 冲脉具有促进生殖的功能。《素问·上古天真论》有:“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无子也”的记载。言:“是以女子不育,多责之冲脉。……冲脉无病,未有不生育者。”(《医学衷中参西录》)《灵枢·五音五味》说:“宦者去其宗筋(当指睾丸),伤其冲脉……故须不生。天宦不脱于血,而任冲不盛,宗筋不强,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亦不生。” 宦者阉也,天宦者天阉也,均无生殖能力。系男子后天冲脉损伤或先天冲脉未充,导致生殖机能衰退,副性征缺如等一系列表现。由此可见,冲脉所主宰的生殖功能实质上包括了部分内分泌功能在内。 “带脉的生理功能” 带脉是人体经脉中最奇特的一条。因为其他的经脉都是竖行的,只有它是横行的,环腰一周,像一条腰带,把所有直行的经脉约束在一起。带脉的“带”字,有腰带的意思。因为带脉像一条宽皮带一样围绕着人的腰部转一圈,统束全身直行的经脉,状如束带,故称带脉。 1、带脉约束总行的诸经 带脉的主要功能,总的说来就是“约束诸经”。约束着纵行的十二经和其余七条奇经。得益于带脉的约束,其余经络的气血通行能够有序的进行。同时,由于带脉行于腰腹,而腰腹是冲、任、督三脉脉气所发之处(冲、任、督皆起于胞中),所以带脉与冲、任、督三脉的关系极为密切。 带脉不通,最典型的就是腹型肥胖,腰部冰冷、僵硬,如《难经·二十九难》:带脉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带脉的约束功能失调,那么气血都会聚集在腰部带脉的位置,气血有余,自然我们的腰围就会增粗。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人,肚子很肥,腰部是那种虚胖的,其实都是带脉有病的。这一类人,一般腰部也会发冷,摸上去都是冰凉的。因为水湿之邪都积聚在腰部了。 2、主司妇女的带下 带脉与妇科疾病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医有“带下病”的说法,广义的“带下病”是指妇科疾病。在古代,人们称专攻妇科病的医生为“带下医”。狭义的带下病就是西医所指的各种炎症,比如盆腔炎、宫颈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等。中医认为,这些病都是因为“带脉纵弛,不能约束诸脉经,于是阴中有物,淋漓下降,绵绵不断”。所以,想要杜绝这些妇科炎症,调理好带脉是必不可少的。 “疏通冲脉和带脉保健康” 有什么方法能辅助疏通冲脉和带脉呢? 对于冲脉来说,根据冲脉堵塞的部位,适当配合一些物理疗法,也有一定帮助。比如,头部按摩、颈部按摩、整脊、背部刮痧、揉腹、泡脚…… 食疗:植物中,凡是中空的,都对冲脉有好处。比如洋葱、小葱、竹子等,冲脉往下可养胎儿,孕妇出现妊娠反应,恶心、干呕,可用芦根,芦根能通冲脉。恶心、干呕、牙龈出血,可用竹子煮水喝。 再者要注意保暖,因为冲脉起于腹部,所以腹部不能受寒! 带脉是治疗妇科病的“万能穴”。护理带脉的方法很简单,躺在床上,用手轻捶自己的左右腰部,100下以上就可以。推敲带脉的方法可以让经络气血运行加快,对于腰部冰凉而常常感觉酸疼和痛经都有帮助。除了有疏通血脉的效果以外,推带脉可以强壮肾脏,敲带脉还可以增强肠道蠕动,对于便秘的人有很好的通便效果。 至于“抓带脉”的方法,与传统的推敲带脉是异曲同工,抓带脉主要是针对带脉穴,起的主要目的就是刺激核心穴位,调理气血,恢复带脉约束能力,加速脂肪的代谢,以达到减少赘肉产生的目的。
冲脉和带脉
冲脉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从气街部起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到目眶下。
分支:从少腹输注于肾下,浅出气街,沿大腿内侧进入腘窝,再沿胫骨内缘,下行到足底。
分支:从内踝后分出,向前斜入足背,进入大趾。
分支:从胞中分出,向后与督脉想通,上行于脊柱内。
基本机能:调节十二经气血,“十二经脉之海”和“五脏六腑之海”;与女子月经及孕育机能有关。
TEXT
带脉
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束带而前垂”,环行于腰腹部,并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髂骨上缘斜行到少腹。
基本机能:约束纵行诸经,《太平圣惠方. 辨奇经八脉法》“夫带者,言束也,言总束诸脉,使得调柔也。
” 主司妇女带下,《傅青主女科》夫带下俱是湿证,而以带名者,因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
穴位:带脉穴五枢维道。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健身气功是以自身 、 、 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A.形体活动B.呼吸吐纳C.心理调节D.三调合一2.健身气功的健身特点是 、 、 。
A.深细匀长B.注重整体锻炼C.运动风格绵缓D.养生作用明显3.腹式呼吸又可分为 和 。
A.顺腹式呼吸B.逆腹式呼吸C.喉息D.胎息4.健身气功·易筋经的功法特点是动作舒展, ;柔和匀称,协调美观; 。
A.精神放松B.伸筋拔骨C.注重脊柱的旋转屈伸D.呼吸自然5.习练健身气功·五禽戏须把握好 、 、意、气四个环节。
A.形B.精C.静D.神6.做“虎举”动作时,两臂举起和下落可细化为 、 、拉、按。
A.提B.升C.降D.举7.“鹿奔”动作身体后坐时要求背部形成“ ”和“ ”,意在疏通督脉之经气,振奋全身之阳气。
A.竖弓B.旋转C.横弓D.屈伸8.调息具有用于止念、 、 和 的作用。
A.强壮脏腑B.吐故纳新C.道法自然D.行气活血9.健身气功要做到松静自然,就要把练功的 、呼吸和 等按照生命活动的规律进行锻炼。
A.要领B.姿势C.意念D.心脏10.作为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要讲究功德,坚决反对 和以教功为手段的 。
A.传承文明B.愚昧迷信C.聚敛钱财D.养生康复11.奇经八脉是 、 、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A.督脉B.任脉C.肺经D.心包经12.健身气功·八段锦预备势的作用是宁静心神、调整呼吸、内安五脏、端正身形,从 与 上做好练功前的准备。
A.经络B.精神C.脏腑D.肢体13.健身气功·六字诀“呵”字诀,两掌捧起时鼻 ;插掌、外拨时 ,口吐“呵”字音。
A.呼气B.吸气C.闭气D.闭息14.健身气功·六字诀收势,通过收气静养按揉脐腹,由炼气转为 ,可以达到引气归元的作用,进而使练功者从 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
A.养气B.练功C.散气D.生活15.健身气功·五禽戏包括 、 ,共12个动作。
辨治心路:月经与奇经...何谓“奇经”?是指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这8条经脉纵横交错,穿插循行于十二经脉之间,与五脏六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
奇者,异也。
奇为单数,不偶之意。
《类经图翼》:“奇者,奇零之奇,不偶之意,谓此八脉,不系正经阳明,无表里配合,别道奇行。
”《难经·二十七难》云:“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仅与奇恒之腑相连。
人体之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之气血运行路径,将人体有机地连接为一整体。
月经出自胞宫,胞宫与冲、任、督、带均有联系,冲、任、督三脉下起胞宫,上与带脉交会,此四脉又上联十二经脉,故冲、任、督、带四脉对胞宫及月经有着调节作用,尤冲、任二脉关系最为密切。
冲、任通盛,月经正常。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地道不通,天癸竭,故形坏而无子也”。
由此可见,经脉通过调节胞宫气血进而调节月经。
冲脉冲有要冲之意,是全身运行气血的要冲。
冲脉与任脉行身前循腹里,冲里任外。
冲脉起于胞中,其前行者,并足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与任脉合于咽喉;其后行者,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上行者,出于颃颡(hang sang 谐音“杭桑”,上腭与鼻腔相通的部位);其下行者,出于足。
《灵枢·逆顺肥瘦》载:“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渗诸络而温肌肉。
”足阳明胃经下行,与冲脉会于气街,胃中水谷气盛,则冲脉之血亦盛,血海盈满。
可见冲脉与诸阳经、诸阴经、胃经等相通,提示冲脉循行范围广,并有调节十二经气血的作用,故有“冲为血海”“十二经脉之海”之称。
笔者认为:特别早孕者,恶阻之象就是冲脉起于胞宫上行于胃的反应之一。
简中医基础58:经络学说—奇经八脉之冲脉、带脉
本期内容:
1.冲脉循行部位、基本功能
2.带脉循行部位、基本功能
1.冲脉循行部位、基本功能
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从气街部起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
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到目眶下。
分支:从少腹输注于肾下,浅出气街,沿大腿内侧进入腘窝,再沿胫骨内缘,下行到足底。
分支:从内踝后分出,向前斜入足背,进入大趾。
分支:从胞中分出,向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柱内。
基本功能:冲,有要冲的意思。
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成为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
冲脉又称“血海”,同妇女的月经有密切关系。
(来自:印会河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82.)
2.带脉循行部位、基本功能
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环行于腰腹部。
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髂骨上缘斜行到少腹。
基本功能:带脉围腰一周,犹如束带,能约束纵行诸脉。
(来自:印会河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83)。
奇经八脉之阴维脉、阳维脉
奇经八脉五、阴维脉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腿内侧,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与足太阴经相合过胸部,与任脉会合于面部。
2.主要病候:心痛、忧郁。
3.交会腧穴:筑宾(足少阴经)、府舍、大横、腹衰(足太阴经)、期门(足厥阴经)、天突、廉泉(任脉)。
奇经八脉六、阳维脉
1.经脉循行:起于足跟外侧,向上经过外踝,沿足少阳经上行髋关节部,经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合于督脉。
2.主要病候:恶寒发热,腰痛。
3.交会腧穴:金门(足太阳经)、阳交(足少阳经)、俞臑(手太阳经)、天髎(手少阳经),肩井(足少阳经)、头维(足阳明经)、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足少阳经)、风府、哑门(督脉)。
奇经八脉歌奇经正经外,八脉自成规;冲任与督带,阴阳跷与维。
(一)任脉歌任脉起胞中,前身经腹胸;上咽环唇口,目下承泣终。
(二)督脉歌督脉始长强,后背循脊梁;上巅还入脑,前额下鼻腔。
(三)冲脉歌冲脉起气冲,夹脐上走胸;会肾并阳明,血海称谓雄。
歌诀语释:冲脉起于少腹胞中,出于气冲穴,偕足阳明胃经之气,并肾经夹脐上行而散。
会于咽喉,向上与任脉相会,络唇口达目下。
冲脉与女子经血有密切关系,故称血海。
(四)带脉歌带脉出章门,横行绕一身;诸经能约束,带下痛经寻。
歌诀语释:带脉起于季胁部之章门,横绕一身如腰带。
于第二腰椎处与足少阴肾经之经别相连,再分出别走太阳经而系肾。
带脉能约束诸经,对痛经、带下病有治疗作用。
(五)阴维脉歌阴维始筑宾,上行系诸阴;过腹上结喉,颈部会于任。
歌诀语释:阴维脉起于足少阴经的筑宾穴,沿腿过腹至结喉,在颈部与任脉交会。
阴维脉有维系诸阴经的作用。
(六)阳维脉歌阳维始金门,诸阳系此端;胁背肩头面,颈后与督团。
歌诀语释:阳维脉起于足太阳经的金门穴,循腿之外侧经肩背到额面部,再折至项后与督脉交会。
阳维脉有维系诸阳经的作用。
(七)阴跷脉歌阴跷起足跟,腿股内侧循;沿腹上胸面,治阴急阳缓。
歌诀语释:阴跷脉起于跟中足少阴经的照海,沿腿股之内侧上行,经腹部、胸部、咽喉而上头面,阴跷脉能交通一身阴阳之气,使人下肢矫健,故能治疗阴急而阳缓之病。
(八)阳跷脉歌阳跷申脉始,外踝向上移;胁侧过肩颈,目系止风池。
歌诀语释:阳跷脉起于跟中的申脉穴,外踝向上移行,经肋胁至肩部,上面、经鼻旁人睛明,再行止于足太阳经的风池。
阳跷脉能交通一身阴阳之气。
主动,使下肢灵活矫捷。
1、五输穴: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奇经八脉治属十二经脉(带脉治在肾)
奇经八脉治属十二经脉。
督脉病,治在太阳。
任脉病,治在太阴。
冲脉病(气上冲),治在阳明(降气)。
带脉病,治在少阴。
阳跷病,治在少阳。
阴跷病,治在厥阴。
阳维病,治在气分。
阴维病,治在血分。
问曰:八脉内伤何以别之?师曰:督脉伤,柔柔不欲伸,不能久立,立则隐隐而胀;任脉伤,小便多,其色白浊;冲脉伤,时咳不休,有声无物,劳则;地喘;带脉伤,回身一周冷;阳跷伤,则身左不仁;阴跷伤,则身右不仁;阳维伤,则畏寒甚,皮常湿;阴维伤,则畏热甚,皮常枯。
问曰:八脉内伤其脉何似?师曰:督脉伤,尺脉大而涩;任脉伤,关脉大而涩;冲脉伤,寸脉短而涩;带脉伤,脉沉迟而结;阳跷伤,脉时大而弦;阴跷伤,脉时细时弦;阳维伤,脉时缓时弦;阴维伤,脉时紧时涩。
问曰:其治奈何?师曰:督脉伤,当补髓;任脉伤,当补精;冲脉伤,当补气;带脉伤,当补肾;阳跷伤,则益胆;阴跷伤,则补肝;阴维伤,则调卫;阴维伤,则养荣。
借鉴内容#
1
第十五讲 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奇经八脉为区别于十二正经的,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
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共8条。任脉,
督脉有单独的篇幅,这里就不说了,简单介绍其它六脉。
1、阳跷脉
从脚踝外侧下的申
脉开始,循外踝上行,
经过眼内眦睛明穴,上
行最后进入风池穴,但
凡这条穴位经过的病
症,主要取申脉穴治疗,
象眼睛内侧痛,就可以
取申脉。
循经部位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
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
沿外踝后上行,经下肢
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
到达眼内角。与足太阳经和阴骄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
经会合于项后的风池穴。
生理功能
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同时还有濡养眼目,
司眼睑的开合和下肢运动的作用。
临床表现
腿腹肌削,痿痹无力,下肢阴经弛缓或阳经拘急的足外翻,癫狂、
嗜睡或失眠,目内眦赤痛,眼睑下垂或两目开合失司,舌淡,苔白,
借鉴内容#
2
脉虚,总是往前走停不下来。有的人不撞东西停不下来。迷信的以为
被鬼迷了,西医检查是查不出问题。以前发过一个孩子的,还有的老
人的。外八字的人就是阳跷脉的问题,在路上看到外八的人,我都好
想来给他来一针,腿的外侧疼的时候,就要注意,如果是疼在胆经和
膀胱经中间。你找胆经和膀胱经的穴位就没有,就得找阳跷脉的,针
对癫痫方面是白天发作的。
病机分析
阴跷脉、阳跷脉行于下肢,维持下肢正常的生理活动。气血虚衰,
跷脉失养则腿腹肌削,屡痹无力,行走欹斜或两足瘛疭;跷脉上行至
目内毗,阴跷脉、阳跷脉阴阳失调,则嗜睡或失眠;跷脉虚衰,经脉
失养,则司眼睑开合功能失司或眼睑下垂;舌淡,苔白,脉虚为虚弱
之象。
交会腧穴
申脉、仆参、跗阳(足太阳经)、居髎(足少阳经)、臑俞(手
太阳经)、肩髃、巨骨(手阳明经)、天髎(手少阳经)、地仓、巨
髎、承泣(足阳明经)、睛明(足太阳经)。
2、阴跷脉
循经部位阴跷脉起于
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
穴,通过内踝上行,沿大
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沿
躯干腹面上行,至胸部人
于缺盆,上行于喉结旁足
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到
达鼻旁,连属眼内角,与
足太阳、阳矫脉会合而上
行。阴跷脉有病,阳气不
足,阴气偏盛,欲闭目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