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顿与莫扎特室内乐作品的创作
- 格式:pdf
- 大小:145.49 KB
- 文档页数:2
海顿作品音乐风格特点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 - 1809年5月31日)是奥地利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著名作曲家。
他是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古典奏鸣曲和歌剧等音乐形式的重要创始人。
海顿的音乐风格充满了活力和创新,他的作品在音乐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1. 富有创新精神海顿的音乐充满了创新精神,他尝试了许多新的音乐形式和技巧。
他的音乐中常常出现突然的音乐性改变和情感上的波动,这种富有变化的风格使他的音乐充满了活力和惊喜。
2. 简洁明快的旋律海顿的音乐以简洁明快的旋律著称,他擅长创作简单易记的旋律,这些旋律在听众中间很受欢迎。
海顿的音乐给人留下了轻快、愉悦的印象,因此被称作“爱因斯坦的音乐”。
3. 丰富的和声海顿的音乐中和声丰富多变,他善于运用和声的对位和变化来创造音乐的层次和变化。
他的音乐中常常出现和弦上的变化和复调对位的运用,使得他的音乐在和声上显得十分丰富。
4. 强烈的节奏感海顿的音乐节奏感强烈,他善于利用不同的速度和节奏来营造音乐的氛围和情感。
他的音乐中常常出现快速的强节奏,这种节奏感给人带来了紧张和活力。
5. 音乐形式的发展海顿在音乐形式的发展上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创作了大量的交响乐、室内乐和歌剧等作品,为古典乐派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对称的结构和态度,这种对称感增强了音乐形式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海顿的音乐风格具有活力、创新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他的作品在古典音乐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为后人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顿《小夜曲》鉴赏海顿的音乐幽默、悠闲、明亮、轻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
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亨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
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
海顿被尊称为“交响乐之父”,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奥地利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绰号为“海顿老爹”。
海顿音乐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把细微简单的音乐主题扩展成宏大的结构。
他的音乐通常浓烈饱满,在一个乐章中的关键情节经常迅速展开。
在海顿的音乐作品中,明朗、欢快的情绪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和他广泛采用民间音乐素材.反映新兴市民阶层的精神面貌密切相关。
海顿最有成果的领域是交响乐、室内乐和清唱剧。
海顿音乐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轻松、快乐表现在作品中,这种乐观主义源于他对人民的同情.他常常说贝多芬音乐中有一种他不喜欢的怪东西。
这种怪东西就是指贝多芬音乐作品中的斗争性。
另外,在艺术趣味上.海顿的作品不仅接近广大市民阶层,而且带有宫廷音乐典雅、消遣、娱乐的风格,因此他可以被说成是宫廷音乐家的外貌.资产阶级音乐家的本质。
最后,在艺术手法上。
海顿的作品旋律明朗、容易记忆、和声清晰而富有功能性。
在海顿的全部创作中,交响乐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确定了古典主义器乐创作的基本原则——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刻的哲理性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创作原则。
他在创作手法方面,也有很多大胆的创新:确立了以短小动机加以动力性展开的奏鸣性发展原则,废除了数字低音的传统.开始确立了近代管弦乐的编制和配器原则。
弦乐四重奏也在他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在交响乐中进行的种种革新,在他的四重奏中也可以看到。
总的来说,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风格的真正奠基者,而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成就都是在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海顿名词解释海顿(Haydn,1732年3月1日-1809年5月1日),全名约瑟夫·海顿,是一位奥地利作曲家、钢琴家。
他被认为是古典音乐的伟大奠基人之一,与约瑟夫·海顿和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并称为“维也纳三巨头”。
一、海顿简介海顿出生于奥地利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从小表现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在短暂的学习生涯后,他成为了一名宫廷乐师。
随后,他前往维也纳,开始了他的音乐事业。
在海顿的一生中,他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涵盖了交响乐、室内乐、歌剧等多个领域。
二、海顿的音乐成就海顿是交响乐的奠基人之一,他共创作了104部交响曲,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此外,他还为钢琴三重奏和弦乐四重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作品以优美的旋律、独特的和声和精湛的结构著称,展现出丰富的创意和卓越的技巧。
三、海顿的作品特点海顿的作品具有以下特点:1.旋律优美:海顿擅长创作动听的旋律,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创新和声:海顿在和声方面具有独特的见解,他善于运用大胆的和声手法,使作品更具表现力。
3.结构严谨:海顿的作品结构严谨,符合古典音乐的基本原则,但又具有个人特色。
四、海顿对后世的影响海顿的音乐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为古典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贝多芬、莫扎特等后世音乐家产生了重要启示。
同时,他的教学理念也对音乐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五、总结约瑟夫·海顿作为奥地利作曲家、钢琴家,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凭借丰富的创意、卓越的技巧和独特的风格,创作了大量深受人们喜爱的音乐作品。
浅析音乐审美观念的变化对海顿一生音乐作品的影响摘要:海顿的生活环境与社会背景发生变化,审美观念随之改变,影响了其作品的创作。
海顿经历了早期的华丽简单的作品风格,中期思想内涵加深不断摸索前进,晚期的富于情感的成熟地表达与维也纳古典主义风格的确立,审美需求的变化影响着他一生的创作。
关键词:社会背景审美变化创作风格第一章海顿的早期生活与作品第一节早期的生活学习经历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年出生在奥、匈边境的一个农民家庭里,从一位叔父处学习音乐,5岁就同叔父住在一起. 8岁时,被维也纳圣斯蒂芬教堂的乐长挑去学习歌唱,成为唱诗班的高音歌童,在唱诗班里获得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虽然没有接受系统的理论训练,但是他自学音乐理论和作曲,读完了巴赫有关的键盘和作曲方面书籍,在巴赫十二平均律上有颇多感触。
在教会学校里,海顿在没有乐长的指点的情况下,自学了福克斯的对位法论著《艺术桥梁》和德国音乐家约翰·马特松的《完美的乐长》。
18岁遭到学校开除,1749年离开学校后风餐露宿,白天在教堂、乐队演奏挣钱,晚上小乐队拉琴并私人上课增加收入,生活艰苦之至,他却自得其乐,自学理论知识。
一方面,海顿靠自己在教会学校里学到的本事挣钱谋生,一方面继续刻苦学习,发展自己的事业,并开始了他最初的作曲实践,不久,与意大利作曲家波尔波拉{1}相识学习作曲,并充当他的伴奏和助手,获得了音乐创作的基本训练,在声乐方面、作曲方面和意大利语方面大获裨益。
1758年左右,他成为莫尔金伯爵的音乐总监,这位伯爵居住在维也纳,但夏天却在故乡波西米亚度过,海顿为伯爵的乐队写下了他的第一首交响曲。
第二节早期的作品体裁与风格这一时期海顿的创作数量不多,个人的风格也还没有成熟,早期的作品主要有歌剧、弥撒曲、多种多样的室内乐,最早的几部四重奏和交响曲,这些作品的问世首先体现了他对巴赫的创作方法有着深刻的理解。
他的《第一弦乐四重奏》还保留着乐章组曲的痕迹,大多数乐章都是歌曲或者舞曲性的,在曲式结构上还没有运用奏鸣曲原则。
浅谈莫扎特喜歌剧的创作特点莫扎特是古典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涵盖了交响乐、室内乐、歌曲、合唱曲、宗教音乐等多种形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的喜歌剧。
喜歌剧是一个结合了音乐、戏剧和舞蹈的艺术形式,它以轻松愉快的情节和悦耳动人的音乐来表达人类的欢乐与快乐。
莫扎特的喜歌剧作品包括《费加罗的婚礼》、《唐·喬望尼》、《魔笛》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至今仍然广受欢迎。
莫扎特的喜歌剧作品重视人物的情感表达。
在莫扎特的喜歌剧中,人物形象鲜明,性格鲜活,他们的情感经历起伏跌宕,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莫扎特通过丰富的旋律、和声和音色等手段,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共鸣。
莫扎特的喜歌剧作品充满了幽默和趣味。
莫扎特在喜歌剧中运用了大量的音乐、语言和动作的笑料,使观众在欣赏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快乐和滑稽。
莫扎特深谙喜剧的表现手法,他善于运用反衬、夸张和对比等手法,创造出一系列搞笑而又不失艺术性的情节,使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喜悦和满足。
莫扎特的喜歌剧作品注重戏剧性的张力和情感的冲突。
尽管莫扎特的喜歌剧富有幽默和趣味,但其中也经常出现较为严肃和深刻的情感冲突。
莫扎特善于描绘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情感纠葛,他通过精确的旋律和和声的运用,使观众能够深入地体会到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冲突,同时也给予观众思考和反思的空间。
莫扎特的喜歌剧作品具有高度的音乐性和艺术性。
莫扎特的音乐创作才华横溢,他能够巧妙地运用和声和旋律等音乐元素,使音乐与戏剧情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他的喜歌剧作品流畅优美,旋律优美动人,和声丰富多样,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莫扎特喜歌剧中的配乐独具匠心,不仅能够准确地表达人物的心情和情感,还能够带给观众美的享受。
莫扎特的喜歌剧作品通过丰富的情感表达、幽默和趣味的呈现、戏剧性的张力和冲突、以及高度的音乐性和艺术性,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欢乐和快乐的世界。
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使莫扎特的喜歌剧作品在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且至今仍被广泛演出和赞美。
莫扎特作品的风格特点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是18世纪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
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展示了他的天才和才华。
以下是莫扎特作品的风格特点:1. 旋律优美与流畅:莫扎特的作品以其美妙的旋律而闻名。
他能够轻松地创作出优美、流畅且富有感情的旋律,给人以美妙的听觉享受。
2. 复调和对位技巧:莫扎特的音乐作品经常包含复杂的复调和对位部分。
他巧妙地运用对位技巧,使不同乐器的声部相互配合,增加了作品的层次和丰富度。
3. 和声丰富多变:莫扎特创作的音乐作品中,和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他能够巧妙地运用不同的和弦进行,创造出丰富多变的和声效果。
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度和复杂性。
4. 动态变化:莫扎特的作品经常展示出丰富的动态变化。
他善于运用音乐动态,通过对音量和强度的变化,创造出不同的情绪和表达。
5. 生动而具体的表达:莫扎特的音乐是充满生动和具体意象的。
他通过音乐来描绘和表达各种情绪和场景,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6. 多样化的作品类型:莫扎特的作品类型丰富多样,包括交响乐、室内乐、歌剧、协奏曲等。
他的音乐才华覆盖了多种风格和形式,展示了他的多面才能。
莫扎特作品的风格特点的深入分析:莫扎特的作品在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音乐风格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音乐发展。
他的优美旋律、丰富的和声和复调技巧,以及富有表达力的音乐语言,都是他作品的鲜明特征。
莫扎特作为古典时期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体现了古典音乐的清晰度和结构性。
他的音乐结构简洁明了,展示了严谨的组织和艺术构思。
他精确的音乐结构和对音乐形式的把握,使他的作品在听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感动。
莫扎特的音乐作品表现了丰富的情感和情绪。
他能够通过音乐来传达人类各种情感和内心世界,使人们在听音乐时产生共情和共鸣。
他的音乐既能够表达高亢激昂的情绪,也能够表达柔和细腻的情感,使得他的作品在情感上具有极大的广度和深度。
莫扎特的作品在技巧和创新性上也领先于他的时代。
海顿作品音乐风格特点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奥地利作曲家,以发展古典乐派的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而闻名。
他是古典主义音乐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被称为“交响乐之父”。
海顿的作品音乐风格特点如下:1. 严谨的结构:海顿的作品在结构上非常严密,尤其是他的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
他善于运用主题和变奏、对位技巧、重复及变奏来展开和发展音乐素材,保持乐曲整体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2. 丰富的旋律:海顿的作品中充满了充实的旋律,这些旋律通常简洁明快、活泼欢快。
他的旋律优美而容易被听众接受,流畅的旋律线条常常回旋复转,引人入胜。
3. 节奏鲜活:海顿的作品节奏明确,鲜活有力。
他善于运用变化的节拍、强调和错置来丰富节奏的层次和表现力。
他的节奏感觉稳定而舒适,使得听众能够轻松地跟随乐曲的节奏脉动。
4. 动态变化丰富:海顿很善于运用不同的动态变化来表达音乐的情感。
他在乐曲中巧妙地运用强弱、渐弱渐强、突然的音量变化等手法,增加乐曲的情感张力和戏剧性。
5. 富有对位技巧:海顿以其出色的对位技巧而闻名。
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复杂的对位关系,如和声上的对位、旋律上的对位等。
他善于用不同声部之间的对位来创造出音乐的对话和互动。
6. 幽默风格:海顿的作品中经常出现让人发笑或惊奇的音乐效果,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幽默风格。
海顿善于运用音乐的对比、意外和反讽来制造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给人带来欢乐和惊喜。
7. 强调作品整体性:海顿注重整体形态的完整性,他的作品常常具有明确的开头、发展和结束,整个乐曲的结构紧凑而有力,每个部分都有着明确的功能和地位。
他的作品往往从一个简短的主题开始,通过发展和变奏逐渐展开,最后以饱满的高潮结束。
海顿的作品音乐风格特点是结构严谨、旋律丰富、节奏鲜活、动态变化丰富、对位技巧高超、幽默风格和强调整体性。
他的作品既富有个人风格和独创性,又积极借鉴了巴洛克音乐和前辈作曲家的成就,为古典音乐开创了新的篇章。
CulturalCorridor 文化长廊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21海顿不同时期键盘奏鸣曲的创作文/高静摘要: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是古典主义时期最重要的三位作曲家,但海顿的音乐创作区别于莫扎特或贝多芬,他完善了古典音乐的风格,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
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弹奏海顿奏鸣曲对于理解古典音乐风格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本文就来谈谈海顿四个时期键盘奏鸣曲的创作。
关键词:海顿;键盘奏鸣曲;早期;转变期;成熟期;晚期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出生于奥地利南部,是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
海顿的音乐作品涉及各种体裁与形式,有为各种乐器使用的协奏曲、100多首交响曲、80余首弦乐四重奏、50多首钢琴奏鸣曲、30部左右的歌剧以及大量的弥撒曲和宗教礼仪曲、康塔塔、清唱剧、独唱用的声乐曲、小型器乐曲(嘻游曲、小夜曲、小步舞曲等),还有众多的民歌改编曲。
他的作品具有幽默、轻松、健康、明快的气息,在气质上保持着与民间音乐的联系,质朴的民间舞曲被引入到交响乐的形式中。
他创作的旋律清新明快、和声简明清晰,结构合理,作品的细节处理到位,力度上常有突出对比。
此外,海顿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所以他的音乐表达了对人生、世界、自然的热爱以及他乐观、坦然、豁达的性格特点。
总而言之,海顿的音乐既不同于前期或同时期的作曲家,也区别于莫扎特或贝多芬的音乐,他完善了古典音乐的风格与样式,使其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
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弹奏海顿奏鸣曲对于理解古典音乐风格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海顿钢琴奏鸣曲是钢琴学习者的必弹曲目,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海顿不同时期键盘奏鸣曲的创作。
1 早期海顿早期的键盘奏鸣曲1-18(Hob.XV1:1-14,G1、D1),写于1767年前,标题大多是写上 Partita Sonatas(帕蒂塔奏鸣曲或是 Divertimento(嬉游曲)这些作品大部分是为了教学而作,是写给羽管键琴的。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生平及其作品简介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是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莫扎特一主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 部变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数百部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瓦格纳和威尔第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
在交响乐领域,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音乐史写下了最光辉的一页。
莫扎特还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
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
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性,然而,其中又深合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金色的童年和少年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诞生在莱奥波尔德•莫扎特是一个提琴家、管风琴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所着的小提琴演奏教程,不仅在奥地利和德国,而且在欧洲其他国家都享有盛名.莫扎特从三岁时就显出了非凡的音乐天才,他时常走到钢琴前面,按着琴键细听,并努力弹出他曾经听到过的音乐.有一次,莫扎特的父亲和朋友一起回家,年方四岁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父亲问他在乾什么,他说他正在写钢琴协奏曲,当他父亲把五线谱纸拿过来看时,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他对朋友说:“你看,这里写的一切是多么正确而且是有含义的啊!”莫扎特有着惊人的听觉和音乐记忆力.七岁的时候,有一次他用父亲的朋友沙赫特涅尔的小提琴演奏,两天后莫扎特又在自己的提琴上练习。
当沙赫特涅尔再次上门时,莫扎特对他说,我现在用的小提琴比前两天奏的那把小提琴低八分之一个音.沙赫特涅尔以为他在开玩笑,但莫扎特的父亲完全了解自己儿子,他请朋友把小提琴从家里取来,经校对后,发现莫扎特的判断完全正确。
简述莫扎特的创作特征莫扎特是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他的创作继承了古典音乐传统,又有很大发展,因而被称为“古典主义的终结者”。
他的创作以歌剧为主,其它体裁只占少数,其中包括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声乐套曲等。
他以富于旋律性和民间色彩的音乐语言创造出具有清新、明朗、优美的风格,表现了生活的诗情画意。
他创作的中期,正值意大利歌剧由勃兴走向衰落的阶段,为了振兴歌剧,莫扎特撰写了《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等四部歌剧,并通过他的交响乐作品,把意大利歌剧创作推向顶峰。
此外,他还为自己的歌剧写了大量序曲,为管弦乐队写了200多首练习曲。
莫扎特在创作时强调结构的紧凑性和逻辑性,主张戏剧性地表现作品的时代精神。
他的交响乐注重主题的对比发展和乐队的织体与声音色彩的变化,充分发挥交响乐队的作用,并采用奏鸣曲式或自由的奏鸣曲形式来结构音乐。
他非常注重作品结构的完整性,力求集中表达作曲家所要反映的内容,甚至不惜牺牲结构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他的早期作品缺乏明确的思想内容,在创作中受意大利歌剧的影响较深,而晚期的作品已逐渐摆脱了意大利歌剧的影响,具有较鲜明的德国民族风格,同时还表现出他为歌剧所做的贡献。
19世纪初,当时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已经广泛传播,并且开始萌芽,人们在民主自由思想的影响下,开始追求个性解放。
这时候在德国有一批受过古典文化熏陶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抛弃了繁缛的宫廷礼节,纷纷组织各种社团,探讨艺术问题。
他们主张文艺应当反映当时德国的社会生活,呼吁用音乐语言表现德国的民族感情和社会心理。
这一群体的领袖之一奥尔夫在此时创作出一系列带有启蒙思想和时代气息的交响乐作品,从而开创了“狂飙突进”运动。
莫扎特深受这一运动的影响,他的交响乐创作也受到了这一思潮的洗礼,逐渐脱离意大利歌剧的影响,独立发展起来。
这些理论思想使莫扎特成为文艺复兴晚期第一个使用交响曲形式的作曲家。
他虽然没有采用新型的合唱方式,但他的第二、三、五、六交响曲,都具有很浓的交响乐队的特点,扩大了器乐体裁在音乐中的地位。
海顿生平:它被称为,交响曲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
他是一位,多产作曲家作有交响曲104部。
1786年的六部《巴黎交响曲》,已经受到后起之秀莫扎特的影响其中抒情旋律表现的比以前更加浓郁深厚气息宽广。
标志着海顿交响曲创作最高峰的是,1791年至1795年的12部《萨洛蒙交响曲》。
最后两部交响曲是最成熟的典范之作也是和民间音乐的联系最密切的两部作品,其中每一乐章都用民间舞曲和歌曲风格的音乐来反映各种风俗生活,甚至直接借用民间旋律。
室内乐:他的器乐作品除交响曲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弦乐四重奏,他一共创作了84首弦乐四重奏。
1772年所做的六首四重奏,被称为《太阳四重奏》。
1781年所做的六首四重奏被称为《俄罗斯四重奏》又被称为《谐谑曲四重奏》。
1793年至1799年所作十四首晚年四重奏达到了室内乐创作的顶峰,节奏更加富于动力,和声更加丰富多彩。
他有52手钢琴奏鸣曲其中五首伴有小提琴声部,1771年在狂飙运动影响下创作的最c小调奏鸣曲一反常规,是《哀伤交响曲》和《告别交响曲》的姊妹篇。
他还写过二十多首各种独奏乐器的协奏曲,其中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d大调钢琴协奏曲。
声乐作品:他有歌剧二十部,现存十五大都是德国歌唱剧和意大利趣歌剧只有《阿西德》《阿尔米德》等少数歌剧是正歌剧,现有五部木偶歌剧现在只存《费列蒙与包西斯》。
他还有八部清唱剧十二部弥撒曲,以及感恩赞,圣母经,圣母悼歌等宗教音乐。
他最重要的声乐作品是两部后期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
创世纪的歌词由林德利辑自英国诗人弥尔顿的《失乐园》,《四季》的歌词采用苏格兰诗人詹姆斯.汤姆森的诗,分春夏秋冬四部分,抒写一年四季农民的劳动和欢乐。
亨德尔的艺术成就:他是巴洛克后期最伟大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
他的歌曲绝大多数是正歌剧,并按照意大利正歌剧的体例写作,即用宣叙调铺叙剧情,用宣叙调,相交替的返始咏叹调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剧中的重要角色都有各自的咏叹调,用来发挥他和她的声乐技巧和戏剧表现力。
浅析海顿的三个创作时期的音乐风格摘要海顿被公认为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之父,并且是钢琴协奏曲和钢琴三重奏的开创者。
尽管一些早期古典派如卡尔·菲利普·埃曼努埃尔·巴赫(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儿子)之于钢琴协奏曲,以及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同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儿子)和雷欧波得·莫札特(莫扎特的父亲)对于交响曲,都有重要的贡献,但海顿的地位是无人可及的,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
他的早、中、晚期作品在音乐风格上是有变化的,并且在晚期,也就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创作出很多经典之作,另外海顿将奏鸣曲式从原来的简单的“两步式”改变成灵巧的风格。
海顿还发明了奏鸣回旋曲式,一种带有两个主题的曲式。
他还是第一个将赋格和对位法引进古典音乐的杰出作曲家。
可见,海顿对音乐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
一.海顿的生平与创作经历1732年3月31日,费朗茨·约瑟夫·海顿出生于奥地利的一个车匠家庭,海顿的生活不是很富裕,在1686年到1767年,为了学习作曲,海顿主动给意大利作曲家当助手,学习作曲,并写下了他第一批弦乐四重奏作品。
1761年海顿担任宫廷副乐长,这为海顿提供了理想的创作环境,有时他还亲自担任新作品的演奏,这期间,海顿写了许多交响曲、室内乐及一生中创作的全部歌剧。
当时的欧洲人都认为海顿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海顿在伦敦受到了较高的礼仪和款待,牛津大学还授予他“荣誉音乐博士学位”,海顿晚年创作力仍然很旺盛,像清唱剧《创世纪》《四季》这些经典之作,都出自于这个时期。
1797年海顿还为他热爱的国家奥地利创作了国歌,1809年,海顿去世。
海顿的作品对后世器乐音乐、交响曲等音乐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对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的贡献是巨大的,本文将从海顿的三个创作时期论述:早期(50到60年代)海顿的早期作品主要有标题为《昼夜》的三首交响曲,它们分别是D大调第六首《早晨》、C大调第七首《中午》、G大调《晚上》,降E大调第22首《哲学家》交响曲、D大调第31首《礼仪》交响曲等也是早期的代表作,四重奏的主要作品有作品1、2、3、9、17等五套,每套6首。
摘要:文章通过对海顿、贝多芬、莫扎特三位音乐大师作品风格及创作技法的分析与总结,进一步说明:今天人们心目中具有很高艺术成就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是由海顿开始,并与后继的莫扎特、贝多芬共同成为一个乐派甚至一个时代的象征。
维也纳古典乐派也因这些天才人物的天才创作,而具有新的时代意义,代表新的时代精神。
古典主义时期(1750—1820),1750年J•S•巴赫去世之时标志着巴洛克时代的结束、古典主义时期的开始;1827年乐圣贝多芬的去世则标志着古典主义时期的结束。
古典主义时期分为两个阶段:初期古典乐派;维也纳古典乐派。
初期古典乐派被称为后巴洛克时期或者洛可可时期;初期古典乐派与维也纳古典乐派文艺复兴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主调形式的新音乐,以贵族社会为背景,在德意志和奥地利各地繁荣昌盛起来。
其初期有三个主要乐派:以音乐大师巴赫的次子卡·菲·埃·巴赫为中心的柏林乐派;以约翰·施塔密茨(Johann Stamitz,1717-1757年)为中心的曼海姆乐派;以瓦根扎尔和蒙恩为中心的早期维也纳乐派。
歌剧虽然是古典派音乐中的重要部分,但从整体来看,古典派音乐的特色在于器乐方面,特别体现在奏鸣曲和交响曲形式的音乐上。
曼海姆乐派的室内乐和交响乐不仅影响了维也纳乐派,而且对波恩时代的少年贝多芬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奏鸣曲是古典派音乐中极富代表性的形式,它的呈示部中有第一、第二主题的对比,中间出现发展部,然后是两个主题反复的再现部。
曼海姆乐派当时已经具有了相当完整的奏鸣曲形式,他们还在交响乐中加入小步舞曲乐章。
这个乐派的交响乐配器中,木管乐器也采用了双管编制。
莫扎特在自己的交响乐中加用单簧管,也是受了曼海姆乐派的影响。
维也纳古典乐派以“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海顿《降E大调奏鸣曲》赏析
作为古典主义的奠基者,海顿为器乐作品如奏鸣曲、交响乐、室内乐、协奏曲等体裁的发展,做出了长足的贡献。
他与莫扎特、贝多芬等古典主义巨匠,共同努力完善了奏鸣曲曲式,使其成为古典主义时期最为重要的键盘音乐体裁之一。
《降E大调奏鸣曲》完成于1795年,它是海顿创作生涯中的最后一首奏鸣曲,也是他流传程度最广的奏鸣曲。
被认为是海顿器乐创作的最高峰与里程碑。
本首作品共有三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但是却又都充满着古典主义的气息。
第一乐章为降E大调,快板,拥有呈现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完整结构,这一乐章的突出特点就是丰富的调性变化。
海顿在这里使用了他惯用的三度关系让调性转换在活跃的同时不失和谐与完整性。
再现部则重新强调了呈示部的旋律,要求演绎时力度变换频繁,重新强调了呈示部中的辉煌活泼与富丽堂皇的质感。
第二乐章采用了E大调,慢板,使用了回旋曲式,这一乐章具有着浓郁的幻想性与想象力,在乐章的伊始便给出了听感优美的动机并反复变奏、复杂地发展它。
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复附点节奏以及纤细、敏感的装饰音和华彩,大量的装饰音和附点增强了节奏的跃动感,赋予乐章一种恣肆明亮的幻想色彩与浪漫色彩,创新性地突破了传统中第二乐章惯有的徐缓性。
第三乐章重新回到了降E大调,急板,回旋奏鸣曲式。
这一乐章的小节数量在海顿所有的钢琴奏鸣曲中堪称之最,规模宏大紧凑,富有炫技色彩。
与第一乐章类似,第三乐章同样拥有较为丰富的调性变化。
作为终章,它带来的活泼、华丽、生机勃勃的生命力淋漓尽致,充分展现了海顿晚期创作中对奏鸣曲创作圆融和纯熟的技巧掌握,以及他重获创作自由之后蓬勃的想象力和恣意流淌的生命力。
作曲理论与作品分析谈莫扎特《
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
的音乐创作与艺术表达
张晶晶摘 要:
1772年,19岁的莫扎特仅用六周时间就完成了他人生仅有的五首小提琴音乐作品,其中《G大调第
三小提琴协奏曲》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从第一、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创作的稍显稚嫩,到后面三首小提琴
作品的音乐逐渐走向成熟,莫扎特也在不断创作中体现出他小提琴创作的基调与特点。本文将以G大调第三小提 琴协奏曲作为研究主体,并对这首作品的音乐、技法等内容做一定分析,以期对莫扎特本人以及关于他小提琴 的音乐创作有最为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关键词: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音乐创作;艺术表达
中图分类号:
J622.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作为古典主义时期最负盛名的音乐家之一,
莫扎特
创作的音乐充满了快乐、表达着纯粹。在生命仅有的
35
年中,莫扎特共创作了 600多部音乐作品,除了大众最 为熟知的歌剧作品外,莫扎特还创作了宗教性质的作品、 钢琴作品、小提琴作品,其中包括交响曲、奏鸣曲、协 奏曲及室内乐等多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尤其从莫扎特音 乐创作的质量与速度来看,莫扎特“音乐神童”的名号 名副其实,他用短暂的一生,为西方音乐史留下了浓墨 重彩的一笔。他对于音乐的见解、对音乐的描绘、对人 性与社会的表达,都通过他的创作表现的淋漓尽致,也 是通过音乐让大众真正看到了一位音乐家笔下最纯粹的 精神世界。一、关于莫扎特的小提琴作品小提琴协奏曲是莫扎特艺术生涯中创作为数不多的 音乐体裁,虽然数量有限,但几首作品在小提琴作品当 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775年,年仅19岁的莫扎特担任 萨尔茨堡的宫廷小提琴手,在这一年他一连创作了五部 小提琴协奏曲,分别是《降B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D大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 《D大调第四小提琴协奏曲》《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 可以发现这几首作品都是近关系调,而且在作品当中发 生离调或者转调也是该调的关系大小调,不得不说莫扎 特的创作思维非常清晰。同时,这五首作品正创作于莫 扎特20岁之际,此时莫扎特的音乐创作都表现出了一 作者简介:张晶晶(1982-),女,大学本科学历,二级演奏员, 纟68种快乐与自由的气息。但随着他在宫廷中所遭遇的经历, 他在音乐上更体现出独立,创作更追求个人思想的表达, 在面对了很多事情之后,音乐作品仍体现着明朗与自由。综观这五首协奏曲,
黄河之声 YELLOW RIVER OF THE SONG 2009年11期
82
研究生论坛
摘 要:室内乐是指适合于在室内演奏音乐,和交响乐、歌剧局音乐相对而言,
多半是在生活中娱乐性的音乐。在古典主义时期,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大师们将室
内乐的各种体裁形式逐步完善并进行了发展。今天,人们一般所说的室内乐通常
为器乐重奏曲、声乐重唱曲的形式。海顿与莫扎特室内乐创作特点的比较由于海
顿与莫扎特均出生于奥地利,二人都是古典主义的代表,所以他们的创作特点也
有很多相似之处,并且,他们的室内乐作品对后来的室内乐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
要的影响。
关键词:室内乐 海顿 幽默 亲切 莫扎特 明朗 乐观 创作特点
室内乐,严格来说是指适合于在室内
演奏音乐,和交响乐、歌剧局音乐相对而
言,多半是在生活中娱乐性的音乐。室内
乐重奏中的每一个声部都是相对独立的,
所以它对作曲家写作技法的要求很高,室
内乐重奏的写作手法通常较为复杂,除了
一般的发展手法外,还要有多样化的复调
音乐发展手法。室内乐重奏曲没有交响乐
的恢弘气势,也没有歌剧那样强烈的戏剧
冲突,也正是因此显得室内乐重奏的情感
细致。在欣赏室内乐的时候要求听着静下
心来,仔细聆听其中每一个声部的旋律。
由于室内乐重奏的每一个声部都相对独立
而富有个性,所以它对演奏者的要求也很
高。除了要对自己所担任的声部进行细腻
的刻画,还要演奏者之间做到心灵相通。
一个成功的室内乐重奏组合要经过长期的
练习与磨合,以致一个眼神,一个呼吸,甚
至一个最细小的动作都能是其他演奏者心
领神会,这些知识完美演绎一首室内乐重
奏曲的最基本前提。
一、海顿的室内乐创作
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主义风格的代表人
物之一,他对于古典主义风格的形成做出
了巨大贡献。他出生于一个车匠家庭,从
小接触的音乐主要是奥地利民间音乐以及
浅谈海顿与莫扎特
室内乐作品的创作
文\魏逸民
教堂音乐。家庭出身和生活经历造就了海
顿幽默亲切的性格。这对他音乐的创作风
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十八世纪八十年
代起海顿的创作才真正开始了成熟时期,
也是在这一时期作品的风格是既保留了作
品内容的严肃性、深刻性,又付与了自己
所特有的明朗、愉快的风格。海顿被誉为
“交响乐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他一生
共创作了八十四首弦乐四重奏,三十一首
钢琴三重奏,一百零五首由上低音维奥尔
琴、中提琴与大提琴演奏的《嬉游曲》,约
五十六首弦乐三重奏,还有为各种乐器谢
的嬉游曲、潜行去、夜曲。
海顿的室内乐重奏作品中最具有代表
性的当属弦乐四重奏《皇帝》。这首乐曲创
作于1797年,本曲之所以被称为《皇帝》
是因为他的第二乐章主题是著名的《皇帝
赞歌》。这个背景能体现出海顿的爱国情
结。这首乐曲在一开始就很鲜明爽朗的展
示出主部主题,给人以充满青春活力的感
觉。海顿明快的风格和节奏感在本曲中体
现得淋漓尽致。演奏家在演奏这首曲子的
时候,展示在听众面前的不是令人厌烦的
学究气,而是热爱音乐的情感表达。这正
是海顿音乐的魅力之所在。第一乐章是快
板乐章与第二乐章如歌的稍慢版产生鲜明
中国最具魅力的音乐艺术杂志
黄河之声 YELLOW RIVER OF THE SONG 2009年11期
83
对比。这一乐章以开门见山的方式呈示出主题,在稳重的低声部的衬托下,整个旋律线欢快活泼中又不乏庄重。第二乐章“皇帝赞歌”现为德国国歌,此曲庄严颇具德奥风格,即使在希特勒的第三帝国也未废此曲足见此曲魅力。二、莫扎特的室内乐创作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莫扎特出生于萨尔茨堡一个宫廷乐师家里,由于从小受音乐熏陶,这使得他很小就显露出在音乐方面的才会。莫扎特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他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体裁形式涉及各个领域,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在室内乐方面作品数量也很多,其中以弦乐四重奏的影响最大。这些作品内容深刻、形式多样、主题形象生动丰富。在莫扎特写作的二十三首弦乐四重奏中,有六首是献给海顿的,这些作品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莫扎特真挚亲切、明快开朗的性格和乐观主义的精神状态。《G大调弦乐小夜曲》是莫扎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首乐曲作于1787年,原为弦乐合奏曲,后来被改为弦乐四重奏和五重奏。本曲由五个乐章组成:快板、小步舞曲、浪漫曲、小步舞曲、终乐章。其中第二乐章已经失传,现在只有四个乐章流传于世。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G大调,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呈示出主部主题,这一开头方式与海顿的《皇帝》颇为相似。整个主部主题以活泼流畅的节奏和短促华丽的八分音符颤音组成了欢乐的旋律。第二乐章为浪漫曲,采用了复三部曲式,C大调。这一乐章一开始城市了如歌的浪漫曲主题,旋律温柔恬静犹如轻舟荡漾,充满了绵绵的情思。三、海顿与莫扎特室内乐创作特点的比较由于海顿与莫扎特均出生于奥地利,二人都是古典主义的代表,所以他们的创作特点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并且,他们的室内乐作品对后来的室内乐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他们的出身经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海顿的音乐道路基本靠自学,他是一个很有耐心并且意志力坚强的人,他为人谦虚而崇尚规律,一生都供职于贵族府中,是一个甘居于人下的作曲家。而莫扎特却截然不同,他是一个十足的音乐天才。而且莫扎特生性放浪不羁,爱引人注意,在音乐创作上也堪称登峰造极。不同的人生际遇注定了他们的室内乐作品一定是各具特点的。一方面,莫扎特的写作技法高超。或者说作品的重奏程度很高,每个声部都相对独立。我为莫扎特和海顿的弦乐重奏,在古典乐派的范围内,其写作技法是巅峰,而尤以莫扎特为胜,他相比海顿有不小的发展。他们的和声、对位、配器等都堪称典范。
另一方面,莫扎特的旋律线条轻盈
不止体现在旋律声部上,低声部有
着细腻轻盈的特点,这一点在《G大
调弦乐小夜曲》的第一乐章体现得
淋漓尽致,这是整个作品从一开始
就充满了青春的朝气和活泼乐观的
态度。而海顿与之不同之处在于,高
声部旋律流畅悠扬,低声部依然很
严谨稳重。由他的弦乐四重奏《皇
帝》可以看出,到了第二乐章如歌的
慢板乐章,更像是一首庄严的颂歌。
由此看出,在室内乐创作方面莫扎
特要比海顿等前辈成熟得多,他的
室内乐作品风格大多数是生活风俗
性的,主题是富于歌唱性的。在这里
也可以看到典型的维也纳古典风格
的歌唱性的快板。也可以看出,尽管
海顿的创作天才没有莫扎特那样辉
煌,但是他的这些作品有着重大的
时代意义。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器
乐作品风格的真正奠基者,而莫扎
特在器乐作品方面的成就都是在他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参考文献:
1.《欧洲音乐史》 张洪岛 主编
人民音乐出版社
2.《外国音乐辞典》 上海音乐学
院音乐研究所 编译 上海音乐出版
社
3.《音乐的分析与创作》 杨儒怀
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