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诊断学考试复习重点

中医诊断学考试复习重点

中医诊断学考试复习重点
中医诊断学考试复习重点

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

望神内容:目光(重点)、神情、气色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

得神: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失神: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病色:善色-五色有异常但光明润泽恶色-枯槁、晦暗、暴露五色主病

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

赤色主热证,亦可主戴阳证

黄色主虚证、湿证,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淡白无华─气血不足,恍白─阳虚水泛,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凝滞或大失血证。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和瘀血

腮肿:耳下肿痛─感受时邪热毒

口眼歪斜:中风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逐渐长大,可随吞咽移动。肝郁气结痰凝,或与地方水土有关瘰疬─颈侧颌下,肿块如垒,累累如串珠,历历可数。肺肾阴虚、感受风火时毒片状脱发——血虚受风。五轮、心─内外眦的血络─血轮。肝─黑睛─风轮,肺─白睛─气轮,脾─眼胞─肉轮,肾─瞳人─水轮,目赤肿痛──热证

咽喉红肿痛:红肿、疼痛、溃烂、脓点(乳蛾)─实热(肺胃热毒壅盛),红色娇嫩,肿痛不甚─虚热(肾水亏少,虚火上炎)如鱼鳞片:肌肤甲错血瘀日久)斑──色深红或青紫,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下,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疹──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摸之碍手,压之褪色望小儿指纹-紫热红伤寒,青惊白是疳。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淡白舌:主气血两虚,阳气不足红舌:主热证实热虚热(阴虚)淡紫舌:为气虚寒凝,温运无力绛紫舌:热盛伤津,血凝所致淡红瘀点:气滞血瘀所致绛紫舌色红,干枯少津-热盛血瘀淡紫舌色白,湿润多津-寒凝血瘀老舌主实证,嫩舌主虚证。淡白而胖大--气虚、阳虚;红肿而胖大--心脾积热;淡白而瘦小--气血两虚;红绛而瘦小,少苔或无苔--阴虚火旺;舌红而干燥有裂-热盛伤津;淡白有裂-阴血不足;多津而有裂纹—湿盛。白苔:主表证、寒证。黄苔:主里证、热证灰苔:主热证、寒湿证。黑苔:主里证(热极或寒极)。润苔--为津液未伤,过润则为水湿内停;燥苔--为津液已伤,主热盛。腐苔-主胃气衰败;腻苔-主湿浊内盛;剥脱苔:主胃阴大伤、正气受损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热扰神明(实证)。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心气大伤(虚证)“恶寒”加衣被,近火取暖,寒热不减——外邪侵袭,卫阳被遏“畏寒”加衣被,近火取暖,寒热缓解——阳气不足,失去温煦

常见的寒热症状有四个证型

(一)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并见,多见于外感表证。机理:卫阳被遏不能达于肌表则恶寒,邪正相争则发热(二)但寒不热——只怕冷而不发热,有虚实之分(三)但热不寒——只发热不怕冷,见于里热证,壮热:持续高热,多见于里热实证,乃阳盛热实的表现,伴面赤、汗多、口渴多饮潮热:发热象潮水一样有定时,按时而热或按时热势增高: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四)寒热往来—恶寒发热交替而作,邪正分争在半表半里少阳病:寒热往来无定时—外感病达半表半里阶段

疟疾:寒热往来,发有定时—邪伏膜原,定时而发

“汗”阳气蒸化津液从汗孔排出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诊察津液的盈亏,阴阳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和预后。自汗:气虚或阳虚盗汗:阴虚或气阴两虚大汗:里热证亡阳证战汗:邪正相争之转折点黄汗:湿热交争实——邪气壅盛,阻滞气血、经络;“不通则痛”虚——阴阳气血不足、脏腑经络失于濡养;“不荣则痛”。胀痛——痛而有胀感,多为气滞。刺痛——疼痛如针刺锥穿,多为瘀血所致。冷痛——疼痛有冷感而喜暖,多为寒邪伤阳灼痛——疼痛有灼热感而喜冷,多为火邪窜入经络所致。绞痛——痛势剧烈如刀绞;有形实邪阻碍气机。隐痛——疼痛不剧烈,但连绵不止,多因精血不足、阳气不足筋脉失养所致。重痛——疼痛

并有沉重感,多是湿邪困阻气血所致。

空痛——气血精血亏虚。掣痛-经脉失

养,多与肝有关。酸痛——疼痛而有酸

软的感觉,可因湿邪侵袭或因肾虚

头痛连项——太阳经,两侧头痛——少

阳经,前额痛——阳明经,巅顶痛——

厥阴经。真心痛——胸痛彻背如针刺刀

绞,面色青紫,脉微欲绝。头晕:有晕

眩之感,视物旋转,站立不稳。肝阳上

亢—晕眩伴见头胀,耳鸣,腰膝酸软,

颜面烘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气血亏

虚—头晕面白,神疲体倦,每因劳累加

重,舌淡,脉细。痰湿内阻—头晕且重,

如物裹首,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

滑。瘀血阻络—多见于外伤后瘀血阻

滞,脉络不通;口不渴:多见于寒证、

湿证。口渴多饮:伴壮热、口渴喜冷

饮——阳明经证;伴小便量多,体渐瘦

——消渴病口渴不多饮:阴

虚、湿热、痰饮证、瘀血内停、热入营

血证。渴欲饮但水入即吐:饮停于胃;

渴但欲漱水不咽:内有瘀血

6、除中:脾胃之气将绝

(一)失眠:难入睡浅睡眠早醒

多梦;心肾不交,虚火上扰—烦躁多梦,

难入睡;心脾两虚,血不养心—浅睡

眠,早醒;胆郁痰扰,神志不宁—易惊

醒,口苦;食滞胃脘,上干心神—腹胀,

难入眠。嗜睡:饭后易困—气虚,阳虚

易困倦,体胖脘痞—痰湿困脾

精神极度疲乏,似睡非睡—心肾阳衰

热秘:热伤津液;冷秘:阳虚阴寒凝

滞;气秘:气虚无力推动;虚秘:血

虚肠道失润。泄泻—脾失健运,水走肠

间水样泄:脾失健运;五更泄:肾阳

亏虚,命门火衰,脾土失温。湿热泄:

饮食不洁,湿热内蕴。完谷不化—大便

中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 --脾肾阳虚,

不能腐熟水谷;溏结不调——大便时

干时稀,稠结不爽--肝郁脾虚,肝脾不

调;脓血便—大便中夹有脓血粘液---

痢疾,湿热交阻肠间,脉络受损

肛门灼热—大肠湿热

里急后重—痢疾,湿热内阻肠道气滞;

排便不爽—肝郁乘脾:腹痛作泻,泻后

痛减;伤食:酸腐臭秽,泻后痛减;

湿热蕴结:泻下黄糜,粘滞不爽

(2)癃闭:点滴而出为癃;点滴不出

为闭。虚证:阳虚气化无力,开合失司

实证:瘀血、结石阻塞平息:“人一呼

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

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

体位:坐位卧位,与心脏等高

2、诊脉时间:平旦为佳,安静

1、胃:脉来从容、和缓、流利

2、神:应指有力,节律整齐

3、根:尺脉沉取有力,按之不绝

1、浮脉,轻取即得,重按反减,主表

证,亦主里虚(虚阳外越)

2、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

足,按之有余

里证,常见于下痢、浮肿、呕吐、郁结

气滞等

有力-里实:气血内困于里;多因水、

寒、积滞所致(寒主收引,水性沉潜,

积滞则阳气伏郁)

无力-里虚:阳气虚不能升举

3、迟脉脉来迟缓,一息不足4至(一

分钟不满60次),主寒证,亦主邪热结

聚里实证

4、数脉脉来急促,一息5-6至

主热证,亦主虚证

5、洪脉脉形宽大,滔滔满指,来盛去

衰主热甚(气分热甚)

6、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按之不

绝,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主湿侵

9、虚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

软,是一切无力脉的总称,主虚证

10、实脉应指幅幅,举按皆然

是一切有力脉的总称,主实证

11、滑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

滑,主痰饮、食滞、实热诸证

主妇人的孕脉,见于正常人:滑缓为平

人之常,多见于青壮年,尤以女性明显

12、涩脉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

主伤精、血少、痰食内停,气滞血瘀

15、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主肝胆病、诸痛症、痰饮、疟疾16、

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失血

17、紧脉脉形紧急,如牵绳转索

主寒证、痛证、宿食

18、缓脉

一息四至,来去有怠

有二种意义1)脉管柔和,脉来和

缓,有悠然之意。为有神,有胃之平脉

2)脉管纵使缓,脉来懈怠

主病:多由脾虚,或湿邪困阻

19、革脉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等

革为精气内虚,气无所恋而浮越于外所

21、弱脉极软而沉细,主病:主阳气虚

衰或气血俱虚

22、濡脉浮而细软,如絮浮水

主诸虚,又主湿,凡气虚,自汗,身倦

乏力,短气等可见濡

25、促脉数而一止,止无定数

主阳盛热实

26、结脉:缓而一止,止无定数

主阴盛气结,阴寒凝滞,心阳被抑

多见于气结、血瘀、寒痰、饮食停滞、

癥瘕积聚等

27、代脉,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

方来,主脏气衰微又主痛症、七情惊恐、

跌仆损伤

28、疾脉,一息七至以上

多见于阳亢无制,真阴垂绝之候。为虚

弱,阳气将绝之征

八纲辨证是指表、里、寒、热、虚、实、

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表里——辨别病位的浅深

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

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

阴阳——划分疾病的类别

一、表证

概念:表证是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

侵入时所产生的证候。属外感病的初期

阶段。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

浮。或鼻塞、流清涕、咽喉痒痛,咳嗽

二、里证

概念: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

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壮热或潮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

烦躁,腹胀腹痛,呕恶,大便干结,小

便短赤,或神昏谵语,舌红苔黄厚,脉

洪数或沉数有力

三、半表半里

是指病邪在由表入里过程中的一个阶

段又称为“少阳病”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疼痛,心烦欲

呕,不欲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外寒:寒邪入侵肌表所致--表寒

内寒:寒邪直中脏腑--实寒

自身阳虚----虚寒

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

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

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

迟等

二、热证

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

燥不宁,痰黄涕浊,小便短赤,大便燥

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一)寒热错杂:是指在同一病人身上

存在着不同性质的症状1、上热下寒:

2、上寒下热:如胃脘冷痛,呕吐清涎,

又兼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

3、表寒里热

4、表热里寒

(二)寒热转化1、寒证化热,2、热

证化寒

(三)寒热真假: 1、真热假寒:“热

极似寒”2、真寒假热:“寒极似热”

证候真假

真热假寒--内有真热,外现假寒。产

生机理:邪热内盛,阳气郁而不能外达

临床表现:高热伴四肢厥冷,恶寒或寒

战,神识昏沉,面色紫暗,脉沉;又见

口鼻气粗,口渴引饮,小便短黄,舌苔

黄而焦干

2、真寒假热--内有真寒,外现假热

产生机理: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盛

格阳)临床表现:身热烦躁,面红如妆,

神志躁扰又见下肢厥冷,小便清长,舌

淡苔白,脉浮大但重按无力

一、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

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

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大便滑脱,小

便失禁,舌上无苔,脉虚无力等

二、实证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

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粗,痰涎壅

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

舌苔厚腻等

四、虚实的错杂、转化和真假

1、假实:“至虚有盛候”

2、假虚:“大实有羸状”

第四节阴阳阳证--表、热、实

;阴证--里、寒、虚

一、亡阳证:是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

表现出阳气欲脱的危重证候

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

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

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

二、亡阴证:是指体液大量耗损,阴液

严重亏乏而表现出的危重证候

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油,身灼肢温,

虚烦躁扰,口渴欲饮,皮肤皱瘪,小便

极少,面色赤,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

亡阴亡鉴别表:

病因辨证,是运用病因学的基本理

论,综合分析各种病因侵入人体所致疾

病各种证候的辨证方法

(一)风淫证候外感风邪引起的证候。

1、风邪侵表:发热恶寒、汗出、鼻塞

或喷嚏,咳嗽,咽喉痒或痛,苔薄白,

脉浮缓2、风客肌肤:皮肤瘙痒,或起

丘疹,或起风团,此起彼伏,游走不定

3、风袭经络:颜面麻木仁,口眼歪斜,

颈项拘急,四肢抽搐4、风袭关节:关

节疼痛,游走不定5、风水相搏:颜面

先肿,继则全身

(二)寒淫证候外感寒邪引起的证候,

1、伤寒证:寒邪伤于肌表

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舌苔白,

脉浮紧2、中寒证:腹部冷痛,喜温,

口淡不渴,小便清长或咳喘,或泄泻,

或手足拘挛,或囊缩等,舌淡苔白,脉

沉紧3、寒凝经脉:关节冷痛,痛有定

处,喜温

(三)暑淫证候

1、伤暑:恶热、汗出、口渴、疲乏、

尿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

2、中暑:发热,卒然昏倒,汗不出,

烦闷,气急,甚或昏迷惊厥,舌绛干燥,

脉濡数以自汗、口渴、烦心、溺赤、身

热、脉虚为要点

(四)湿淫证候

1、湿邪伤表:头重如裹,身热无汗,

关节疼痛,四肢倦怠

2、湿侵皮肤:皮肤起泡,破流黄水(黄

水疮),或足趾奇痒,皮破流水

3、湿流关节:关节重着酸痛,肌肤麻

木,疼痛固定,脉濡缓,舌苔腻

(五)燥淫证候

1、凉燥: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

喉痒,鼻塞,舌白而干,脉浮

2、温燥:身热有汗,口渴,咽干,咳

嗽,胸痛,甚者痰中带血,以及上气鼻

干,舌干苔黄,脉象浮数

(六)火淫证候

火灼气分-壮热口渴,面红目赤

热入营血,迫血妄行-吐血、衄血、发

疹;热扰神明-发狂;热灼肌肤-皮肤

生痈疖;热伤津液-便秘,尿黄

舌-红绛,脉-数而有力

(七)疫疠

1、传染性强,流行面广

2、发病急骤,

病情危重3、多从口鼻而入4、其产生

有一定的条件

(一)饮食所伤:胃痛,恶闻食臭,饮

食不佳,胸膈痞满,吞酸嗳腐,舌苔厚

腻,脉滑有力。

(二)劳逸所伤:倦怠无力,嗜卧,

懒言,饮食减退,脉缓大或浮或细。

(三)房室所伤

阴虚,则咳嗽咯血,骨蒸潮热,心悸

盗汗;阳虚,则阳萎早泄,手足清冷,

腰酸腿软,梦遗滑精。

(一)气虚证

概念:是人体之气不足导致气的基本功

能减退的虚弱证候

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

活动后诸症加剧,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二)气陷证

概念:是因气虚而升举乏力、清阳下陷

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气虚证+脏器下垂

腰腹气坠感,久泻久痢,便意频频脏器

下垂

(三)气滞证

概念:气机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胀闷、疼痛、脉弦

(四)气逆证,气机逆而向上或升发太

过所表现的证候

肺气上逆-咳嗽,气喘,不得平卧

胃气上逆-呕吐,呃逆,嗳气

肝气上逆-头痛目胀,眩晕耳鸣,面红

目赤,吐血衄血,甚至晕厥

第二节血病辨证

(一)血虚证

血不足肌体失去濡养所表现的证候

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唇色淡白,爪甲

色淡;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血不养

心,手足麻木--经脉失养

月经量少、色淡--化源不足

舌淡、脉细无力--脉道不充

(二)血瘀证

血液运行迟缓或溢出而停积于脉外所

引起的证候;疼痛部位固定,痛如针剌,

夜间加重胸痛,口唇指甲青紫肿块,质

地较硬,推之不移呕血,大便色黑如柏

油;月经不调,痛经面色黎黑,青筋显

露,肌肤甲错舌上有瘀点或瘀斑,脉涩

或结代

(三)血热证

血分有热,迫血妄行所导致的证候咳血,吐血,尿血,衄血;面红目赤,口干,尿黄;甚狂躁;舌红绛,脉弦数

(四)血寒证

是指寒邪客于血脉,凝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手足冷痛,肤色紫暗发凉,喜暖恶寒,得温痛减,或少腹疼痛,形寒肢冷,月经衍期,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舌淡暗苔白,脉沉迟或涩

(一)气滞血瘀证

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现的证候临床表现:气滞证+血瘀证(二)气虚血瘀证

是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瘀滞而表现的候临床表现:气虚证+血瘀证(三)气血两虚证

是指气虚证与血虚证同时存在的证候临床表现:气虚证+血虚证(四)气不摄血证

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而见失血的证候临床表现:气虚证+失血

(一)津液不足证

概念:是指体内津液不足,组织失去润养所表现的证候

口燥咽干,唇燥而裂,皮肤干枯无泽,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二)水液停聚

1、水肿

概念:是指水液停聚于体内的病证

成因:脾、肺、肾三脏功能失调

临床表现:阳水-从面部开始,渐及全身;外邪袭表,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阴水-从足部开始,腰以下为甚阳虚气化失司

(1)痰证

在肺-咳嗽,咯痰,胸闷

在脾胃-纳呆,呕吐痰涎

在心神-癫、狂、痫

在脑-头晕目眩

在四肢、经络-局部冷痛,肢麻

在皮下、肌肉-瘰疠,瘿瘤,乳癖在咽喉-梅核气

舌脉象-舌苔腻,脉滑

(2)饮证

在胃肠-水声漉漉,脘痞,吐清水在肺-咳嗽气喘痰稀白

在胸胁-满痛,咳则加剧

在心-心悸,不得平卧,下肢浮肿舌脉象-舌苔白滑,脉弦

1、心气虚

临床表现:气虚证+心动无力症心-胸闷、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舌脉-舌淡、苔白,脉弱

2、心阳虚证

临床表现:阳虚+心失温养

心-心悸怔忡,心胸憋闷

舌脉-舌质淡胖,脉弱

3、心阳暴脱证

临床表现:亡阳证+心衰

心-胸痛暴作,面唇青灰,甚或神志模糊,昏迷

舌脉-舌淡或淡紫,脉微细欲绝(三)心火亢盛证

临床表现:火热证+心与小肠症状实火-面赤口渴,身热,便秘溲赤,苔黄,脉数

心-心烦,失眠,甚则狂躁谵语,口舌生疮,或舌尖红赤生芒剌

移热于小肠-小便赤、涩、灼、痛(四)心脉痹阻证

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痛引肩背或内臂,时作时止

瘀血内阻-痛如针剌,舌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

痰浊停聚-闷痛甚,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

阴寒凝滞-突发剧痛,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

气机郁滞-胀痛,发作常与精神因素有关,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一)肺气虚证

临床表现:气虚证+肺的机能减退肺-咳喘无力,短气,咳痰清稀,语声低怯或自汗恶风易感冒。

舌脉-舌淡苔白,脉弱

(二)肺阴虚证

临床表现:阴虚证+肺虚热证肺-干咳少痰或痰少而粘,甚痰中带血,声音嘶哑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三)风寒束肺证

临床表现:风寒表证+肺气失宣肺-咳嗽,咯痰色白清稀,喉痒不适(四)寒邪客肺证

临床表现:寒证+肺气上逆

肺-咳喘无力,痰白清稀量多如泡

沫,胸闷

舌脉-舌淡苔白滑,脉迟缓

(五)痰湿阻肺证

临床表现:湿痰证+肺气失宣

肺-咳嗽,气喘,胸闷

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滑

(六)风热犯肺证

临床表现:风热表证+肺失宣降

肺-咳嗽,咯痰黄稠

舌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七)热邪壅肺证

临床表现:里热实证+肺失清肃

肺-咳嗽,气喘,痰黄,鼻煽,胸

痛甚吐痰血腥臭痰

舌脉-舌红苔黄,脉洪数有力

(八)燥邪犯肺证

临床表现:外燥证+肺失清润

外燥-唇、舌、鼻、咽干燥,尿少便

干,轻微发热恶寒,头身酸痛

肺-干咳无痰,或痰少难咯,甚痰中

带血;

舌脉-舌尖红苔薄而干,脉浮细

(九)大肠湿热证

临床表现:湿热证+大肠传导失常

湿热-发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

大肠-下痢脓血粘液便,或暴注下迫

黄褐臭秽稀便,腹痛,里急后重,肛门

灼热

(十)大肠液亏证

临床表现:津亏证+大便燥结

津亏-口燥咽干,舌红少苔或黄

燥,脉细涩

大肠-大便干结难解,数日一行,

伴口臭,嗳气,腹胀

(一)脾气虚证

临床表现:气虚证+运化失司

气虚-少气懒言,神疲乏力

运化失司-腹胀纳呆,便溏

面色萎黄,形体消瘦

面色恍白,形体肥胖

舌脉-舌淡苔白,脉缓弱

(二)脾阳虚证

阳虚-形寒肢冷,四肢不温,面白,

口淡不渴

脾-腹部冷疼,喜温喜按,大便稀溏,

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带下量多而

清稀色白

舌脉-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

脉沉迟无力

(三)中气下陷证

临床表现:脾气虚证+脏器下垂

脾气虚-腹胀纳少,神疲,四肢乏力,

头目眩晕,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缓

气陷-脘腹坠胀,或便意频频,或久

泄不止

精微物下泻-小便浑浊如米泔

脏器下垂-子宫、胃、肝、肾、直肠

(四)脾不统血证

临床表现:脾虚证+出血症

脾虚-面色萎黄或苍白,食少便溏

出血-便血、尿血、肌衄、齿衄、崩

舌脉-舌淡,脉细无力

(六)寒湿困脾证

临床表现:寒湿证+脾失健运

寒湿-头身困重,面色晦暗,泛恶欲

脾-脘腹胀痞闷胀痛,食少便溏

舌脉-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七)湿热蕴脾证

临床表现:湿热证+脾运受困

湿热-身热不扬,汗出不畅,身目鲜

黄,或皮肤发痒

脾-脘腹痞闷,纳呆呕恶,大便不

爽,肢体困重,渴不多饮

(八)胃阴虚证

临床表现:胃部症状+阴虚证

胃-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干呕,

嘈杂,呃逆

阴虚-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

(九)食滞胃脘证

临床表现:胃脘痛+食滞证

胃-胃脘胀闷,甚则攻撑作痛,拒

按,吐后痛减

食滞-嗳腐吞酸,厌食,泻下不爽,

便如败卵,或大便秘结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

(十)胃寒证

临床表现:胃脘疼痛+寒证

胃-胃脘冷痛,甚剧痛,得温痛减,

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寒证-口淡不渴,畏寒肢冷

舌脉-舌质淡白苔白滑,脉沉紧或弦

(十一)胃热证

临床表现:胃脘痛+热象

胃-胃脘灼痛,拒按,消谷善饥,

或口臭;牙龈肿痛,溃烂

热象-大便秘结,小便短黄

舌脉-舌红苔黄,脉滑数

十一、胃脘气滞证

临床表现:气滞证+胃部症状

气滞-胀痛,窜痛,嗳气呃逆

胃-胃痛,恶心呕吐,食少纳呆

舌脉-舌淡红苔白,脉弦

一、肝气郁结证

临床表现:气滞证+肝失疏泄

肝气不舒-情志抑郁,善太息

气郁痰凝-咽喉异物感,或瘿瘤

气结-瘕块,时聚时散

妇科-乳房胀痛,月经不调

舌脉-舌苔薄白,脉弦

二、肝火上炎证

临床表现:实火证+肝经症状

肝-急躁易怒,头晕胀痛,痛势剧,

胁胁灼痛,耳鸣如潮

舌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三、肝血虚证

临床表现:血虚证+筋脉失养症

血虚-面白无华,头晕目眩,爪甲不

荣;视物模糊,夜盲;经量少,色淡

筋脉失养-肢体麻木,关节拘急,手

足震颤,肌肉瞬动

四、肝阳上亢证

标实-头目胀痛,眩晕耳鸣,面红目

赤,急躁易怒

本虚-腰膝酸软,头重脚轻,失眠多梦

舌脉-舌红少津,脉弦劲

六、肝风内动证

(一)肝阳化风证

临床表现:肝阳上亢+内风证

肝阳上亢-眩晕,头摇头痛,肢颤

内风证-突然倒地,口眼歪斜,半身

不遂,舌强不语;脉弦劲

(二)热极生风证

临床表现:实热证+内风证

实热证-高热神昏,躁扰如狂

内风-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

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

舌脉-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三)阴虚动风证

临床表现:虚热证+筋脉失养

阳亢-眩晕耳鸣,头痛

筋脉失养-手足蠕动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四)血虚生风证

临床表现:血虚证+筋脉失养

血虚-面白无华,爪甲不荣,眩晕耳

鸣,视物模糊;舌淡苔白,脉细

筋脉失养-手足震颤,肌肉瞬动,肢

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

肝风四证鉴别表

八、肝胆湿热证

临床表现:湿热证+肝失疏泄

湿热-纳呆腹胀,口苦,泛恶,大便不

爽,小便短赤

肝-胁肋灼痛或胀痛,目黄,寒热往来

湿热下注-阴部瘙痒,或带下色黄秽臭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一、肾精不足证

临床表现:发育迟缓+早衰

小儿-身体矮小,囟门迟闭,智力低

下,骨骼痿软,动作迟钝

成人-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

孕,性功能减退

老人-早衰,耳鸣,健忘恍惚,两足

痿软,发脱齿摇,神情呆钝

舌脉-舌淡,脉细弱

二、肾阴虚证

临床表现:阴虚证+肾虚

肾虚-腰膝酸软,耳鸣男子遗精早

泄,女子闭经或崩漏

舌脉-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三、肾气不固证

临床表现:固摄失司+肾气亏虚

失固摄-尿后余沥不尽,或遗尿,

或夜尿频多,或小便失禁男子滑精,

早泄;女子滑胎

舌脉-舌淡苔白,脉弱

四、肾阳虚证

临床表现:阳虚证+肾亏

男子:阳萎、早泄、精冷女子:宫寒

不孕;肾亏-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

沉细无力,尺部尤甚

五、肾虚水泛证

临床表现:水泛+肾阳虚

水泛-身体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

没指,或见心悸气短,咳喘痰鸣

肾阳虚-畏寒肢冷,小便短少

舌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六、肾不纳气证

临床表现:肾虚+虚喘证

虚喘-咳喘无力,动则尤甚,呼多吸

少甚冷汗淋漓,肢冷面青,脉浮大

肾虚-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弱

七、膀胱湿热证

临床表现:尿道症+湿热证

尿道-尿频急、剌痛,或尿血,或挟

有砂石

湿热-发热,腰部胀痛或腹痛,尿黄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一、心肾不交证

肾亏于下-腰膝酸软,遗精,口燥咽

干,或五心烦热,潮热

心火亢于上-心烦不寐,心悸,或口

舌生疮

舌脉-舌红,脉细数

二、心脾两虚证

失眠-浅睡眠,易醒

气血虚-面色萎黄或淡白无华;舌淡

脉弱

心-心悸;脾-腹胀便溏

三、心肝血虚证

血虚-面白无华,头晕目眩,爪甲色

心-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肝-两目干涩,视物模糊,肢体麻木

舌脉-舌淡苔白,脉细

四、脾肺气虚证

气虚-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面白无

脾-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肺-咳喘无力,痰液清稀

舌脉-舌淡苔白,脉缓弱

五、心肺气虚证

临床表现:气虚证+心肺功能减弱

心-心悸,胸闷气短,动则尤甚

肺-咳喘,不能平卧,痰液清稀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弱或结代

六、肺肾阴虚证

阴虚-骨蒸潮热,颧红盗汗

肺-干咳少痰,声音嘶哑,痰中带血,

瘰疬

肾-腰膝酸软,男子遗精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七、肝肾阴虚证

阴虚-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口咽干

肝-胁肋灼痛,头晕目眩

肾-腰膝酸软,耳鸣健忘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八、脾肾阳虚证

阳虚-形寒肢冷,面色恍白

脾-腹部冷痛,久泻久痢或五更泻

肾-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甚面浮肢肿

舌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九、肝胃不和证

胃-胃脘胀痛,嗳气呃逆,吞酸嘈杂

肝-胁肋胀痛,情志抑郁,善太息

舌脉-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十、肝胆湿热证

身目发黄,胁肋胀痛,或胁下有痞块,

纳呆,厌油腻,泛恶欲呕,腹胀,大便

不调,小便短赤,发热或寒热往来,口

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

为阴部潮湿,瘙痒,湿疹,阴器肿痛,

带下黄稠臭秽。

十一、肝脾不调证

脾-腹痛欲泻,泻后痛减

肝-胁肋胀痛,情志抑郁,善太息

舌脉-舌红苔薄黄,脉弦

十二、肝火犯肺证

实火-面红目赤,烦热口苦

肺-咳嗽阵作,痰黄粘稠,甚咳血

肝-胸胁灼痛,急燥易怒

舌脉-舌红苔薄黄,脉弦

六经辨证

适应范围:外感寒邪引起的发热性疾病

三阳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

三阴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

一、太阳病证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阳明病证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三、少阳病证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四、太阴病证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

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五、少阴病证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昧也。

六、厥阴病证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下疼

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

不止。

中医诊断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诊断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15分)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小题,对的用“+”,错的用“-”,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15分) 1、望神,就是诊察患者精神意识活动,以了解病情轻重,推测预后的吉凶。 ( ) 2、面、目、身俱黄且黄色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 ( ) 3、外感热病中,斑疹色淡红或淡紫者,提示病情轻浅,预后较好。 ( ) 4、一般地说,察舌质,重在辨病邪的浅深与胃气的存亡;察舌苔,重在辨脏腑的虚实。( ) 5、神志不清,语言重复,声音低弱,时断时续者,为郑声。 ( ) 6、在疾病过程中出现口渴,均提示热盛伤津。 ( ) 7、在四时脉象中,春季多见浮脉。 ( ) 8、“反关脉”与“斜飞脉”,都是比较少见的病脉。 ( ) 9、“阳盛则热”,热为阳证。故凡发热者均为热证、阳证。 ( ) 10、虚实辨证,是分析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 ) 11、就人体部位而言,皮毛、肌肉属表。故凡病位浅在肌表的病证,均属表证。 ( ) 12、亡阳证的汗出大多粘而味咸。 ( ) 13、足少阳胆经入耳中,肝胆相为表里。故耳内肿痛、流脓,多因肝阳上亢所致。( ) 14、心肾不交证的病机主要在于命火不足,不能上温心阳。 ( ) 15、心脾两虚证的实质是心脾两脏气血不足而表现的虚弱证候。 ( ) 二、单项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22分) 16、下列既可见于热证,又可见于寒证的舌象是( ) A、红舌 B、绛舌 C、淡白舌 D、紫舌 17、久病舌红少苔,多见于( ) A、热邪壅肺 B、胃热亢盛 C、肝胆火盛 D、阴虚内热 18、右手寸口脉关部分属脏腑是( ) A、肺 B、肝胆 C、脾胃 D、肾 19、气血本虚,又为湿邪所困的患者,多见( ) A、迟脉 B、弱脉 C、濡脉 D、微脉 20、滑数脉多见于( ) A、痰热内蕴证 B、肝阳上亢证 C、肝气郁结证 D、阴虚内热证 21、根据经络的分布,分辨头痛的经络病位,头项痛者多属( ) A、阳明经 B、太阳经 C、少阳经 D、厥阴经 22、患者面赤身热,口渴饮冷,烦躁不宁,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数。此属( ) A、表热证 B、里实热证 C、里虚热证 D、戴阳证 23、里虚寒证出现畏寒肢冷的病机是( )

中医诊断学复习资料要点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 绪论 【学习要点】 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 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确中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 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 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 第一章问诊 【学习要点】 一、问寒热 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 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 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 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 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 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七、问饮食与口味 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

中医诊断学试题一

中医诊断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脏腑在舌面上的相关分布,舌尖属()。 A.肾 B.肝 C.脾 D.以上都不是 2.潮热而兼胸闷不饥、头身困重者,多属()。 A.阳明潮热 B.气虚发热 C.湿温潮热 D.阴虚潮热 3.表实证临床表现的特点是()。 A.头身困重、脉浮缓 B.发热面赤、无汗 C.恶寒、头身疼痛 D.恶寒发热、无汗 4.症见胸肋灼痛、急躁易怒、头晕口苦、咳嗽咯血、舌红、脉弦数,可诊断为()A.肝火上炎B.肝胆湿热C.肝火犯肺D.肺阴亏虚 5.微脉主要见于()。 A.阳衰 B.气虚 C.阴竭 D.血虚 6.寒热往来、胸肋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证属()。 A.表寒里热证 B.寒热错杂证 C.上热下寒证 D.半表半里证 7.病人饭后神疲,困倦易睡者,多属()。 A.痰湿中阻 B.脾气虚弱 C.心肾阳虚 D.热入心包 8.脘腹胀满,不思饭食,身重困倦、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证属()。 A.肝胆湿热 B.大肠湿热 C.脾胃湿热 D.以上均非 9.目暗睛迷、反应迟钝、动作失灵、强迫体位,是由于()。 A.肺脾精气衰竭 B.肝肾精气俱衰 C.心之精气衰败 D.邪陷心包

10.病人头痛和裹、肢体困重者为()。 A.痰湿头痛 B.风湿头痛 C.风热头痛 D.风寒头痛 二、多项选择题 1.舌质紫的主病有()。 A.热炽 B.寒凝 C.血虚 D.气脱 E.气血壅滞 2.但头汗出一症,多见于()。 A.肺脾气虚 B.上焦热蒸 C.中焦湿热 D.虚阳上越 E.阴虚内热 3.病人语言xx涩,可见于()。 A.风痰阻络 B.风痰阻肺 C.痰火扰心 D.热闭心包 E.风痰蒙蔽清窍 4.心血虚与心阴虚的共同症状表现有()。 A.心悸怔仲 B.潮热 C.失眠我梦 D.舌红 E.脉细数 5.在下列经脉病证中,主少腹病证的有()。 A.足少阴经脉病证 B.带脉病证 C.冲脉病证 D.足厥阴经脉病证 E.足少阳经脉病证 6.百日咳的主要临床特点有()。 A.咳如犬吠 B.咳声阵发 C.咳声不扬 D.咳而呕吐 E.咳而咯血 7.沉脉主里,其机理是因为()。 A.邪郁于里 B.气血内困 C.寒凝气滞 D.脏腑虚弱,无力鼓动 E.邪热结聚 8.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主要有()。 A.有无汗出 B.有无咳嗽 C.舌苔厚薄 D.脉象浮沉 E.有无恶寒发热并见 9.肝病的常见症状有()。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 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诊法合参,病症结合 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概念 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著《脉经》 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 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 2.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面色:面色润泽 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 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 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 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 饮食:正常或稍减 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3.失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面色:晦暗暴露 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 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 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 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4.假神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5.常色的概念和特点 常色: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 6.病色的概念、特点及五色的主病 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

中医诊断学练习题及答案

《中医诊断学》练习题及答案 《中医诊断学》练习题及答案.txt铁饭碗的真实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就算是一坨屎,也有遇见屎壳郎的那天。所以你大可不必为今天的自己有太多担忧。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10、+11、-12、-13、-14、-15、+ 二、单项选择题 16、D17、D18、C19、C 20、A21、B22、B23、B24、C25、C26、C27、C 28、B29、D 30、C31、B32、A33、C34、C35、B 36、C37、B 三、多项选择题 38、B、C、D39、A、B、C、D 40、A、B、C、E 41、A、B、D、E 42、B、 C、D、E43、A、B、D、E 44、A、C、E45、A、B、C、D 46、A、B、C、D、E 47、A、B、C、D 48、 A、B、C、D 49、A、B、D、E 四、填空题 50、寒;痛;瘀;惊风51、血虚;热盛伤津;阴精耗损52、呃逆;嗳气;恶心;呕吐 53、里;热;热重;热结54、五心烦热(或骨蒸发热);身热不扬55、湿邪困阻气机;瘀血 56、胃火亢盛,腐熟太过;胃阴不足,虚火内扰57、虚;寒 五、问答题 58、患者舌本有苔,忽然全部或部分剥脱无苔的,称剥落苔。全舌之苔骤然退去,不再复生,舌面光洁如镜者,即为镜面舌。剥落苔的形成,总因胃气匮乏,不得上熏于舌;胃阴枯涸,不能上潮至口所致。 59、细脉:脉象;细直而软,应指形如蛛丝,沉取不绝。主病:诸虚劳损,湿病。弦脉:脉象:端直以长,如张弓弦,从中直过,挺然指下。主病:肝病、

中医诊断学八套试题与答案

中医诊断学八套试题与答案

7.厥阴病的病理特点,主要是阴阳相争、_______________。 8.青色主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小儿惊风。 9.望舌苔主要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内容。 10.气虚发热的临床特点是长期低热、_______________则甚。 11.滑脉的形象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由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因_______________。 13.心悸怔忡、气短胸闷、畏寒肢凉、舌淡胖、脉微细,此属_______________。 五、名词解释 1.中医诊断学 2.客色 3.大头瘟 4.阴黄 5.假神 6.外感表虚证 7.并病 8.镜面舌 9.绝脉 10.气分证候 六、问答题 1.试从闻诊上简要区别喘证与哮证、虚喘与实喘。(4分) 2.阳明腑实证和热入营血证,皆可出现神昏谵语,试从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上加以区别。(5分) 3.简述肝火上炎与肝阳上亢证在病机与表现上的异同。(6分) 七、病案分析 赵某某,男,30岁,工人。患者于五天前开始发热,伴微恶寒。咳嗽吐浓痰,鼻塞流浊涕,未及时就医。现症转壮热,口渴,咳嗽加剧,痰稠色黄,气喘息粗,烦躁不安,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1.选择最佳辨证方法(2分) 2.辨证诊断(5分) 3.证候分析(8分) 中医诊断学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 1、水饮证面色黑主要是: A、黑而干焦B、鼻柱黑C、眼眶黑 D、口周黑E、青黑 2、瘿瘤多见于: A、气滞血瘀B、阳虚阴盛C、肺肾阴虚 D、感受风火时毒E、肝郁气结痰凝 3、小儿食指络脉色紫红主病: A、里热B、表热C、血瘀 D、痛证E、惊风 4、患者自觉口甜,多属: A、脾胃气虚B、肝胃蕴热C、脾胃湿热 D、肾病E、脾阳虚 5、细脉、微脉、弱脉、濡脉的共同特征是: A、中取即得B、细小无力C、浮取即得 D、沉取即得E、若有若无 6、食滞胃脘证患者,其脉多为: A、弦B、实C、数 D、缓E、滑 7、下列哪项与弦脉所主病症无关: A、肝病B、痛证C、痰饮 D、宿食E、胆病 8、面色黧黑而肌肤甲错属于: A、瘀血B、肾虚C、阳虚 D、肾绝E、水饮 9、患者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大便溏泻,小便清长,证属: A、上热下寒B、真热假寒C、表热里寒 D、表实里虚E、阳盛阴虚 10、下列哪项不是辨别虚实真假的主要依据? A、腹部的硬满与柔软B、整体状况的强与弱C、舌质的苍老与嫩胖D、脉沉取有力与无力E、面色的苍白与颧红 11、下列除___外,均是亡阳证的临床表现: A、面色苍白B、口渴饮冷C、呼吸微弱 D、四肢厥冷E、舌淡而润 12、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是: A、表证B、表邪入里C、半表半里 D、表热里寒E、表寒里热 13、按虚里,下列除何项外,均属正常: A、按之应手B、动微不显C、动而不紧 D、缓而不怠E、节律均匀 14、壮热烦燥,面红目赤,腹胀满拒按,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此属: A、里热证B、里实证C、里实热证 D、表里俱热证E、真寒假热证 15、患者手足疼痛,肤色紫暗发凉,喜暖恶寒,得温痛减,舌淡暗,脉沉迟涩,

中医诊断学复习题

. 精选 中医诊断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那一项可以确定为表证? ( C ) A 脉浮 B 舌红苔薄 C 恶寒发热 D 头身疼痛 E 鼻塞流涕 2、脉象特征具有轻举可得的脉为 ( C ) A 虚脉 B 细脉 C 濡脉 D 弱脉 E 微脉 3、既主疼痛又主食积的脉是 ( D ) A 实脉 B 洪脉 C 滑脉 D 紧脉 E 弦脉 4、下列除___以外,均属得神表现: ( D ) A、肌肉不削 B、动作灵敏 C、呼吸调匀 D、食欲突增 5、面目肌肤俱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属于: ( C ) A、萎黄 B、黄胖 C、阴黄 D、阳黄 6、从舌象辨虚实,以下哪一项最隹: ( B ) A、舌苔的厚薄 B、舌质的老嫩 C、舌质的颜色 D、舌苔的颜色 7、气虚的面色多为: ( B ) A、白而无华 B、淡白 C、苍白 D、黄白 8、脾胃虚弱的病人,面色多表现为: ( C ) A、白 B、青紫 C、萎黄 D、苍白 9、观察舌苔的厚薄,主要了解: ( D ) A、津液的存亡 B、胃气的有无 C、湿浊的消长 D、邪气的深浅 10、辨别病邪性质,主要是观察: ( A ) A、舌苔的颜色 B、舌苔的有无 C、舌苔的润燥 D、舌苔的厚薄 11、午后热盛,身热不扬是: ( D ) A、气虚发热 B、阴虚发热 C、血虚发热 D、湿温潮热 12、下列除___外,均是里证的临床表现: ( C ) A、但热不寒 B、但寒不热 C、寒热往来 D、日晡潮热 13、八纲辨证是: ( B ) A、各种辨证的综合 B、各种辨证的总纲 C、内伤杂病的辨证方法 D、外感热病的辨证方法 14、阳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 C ) A、形体消瘦 B、冷汗淋漓 C、形寒肢冷 D、脉细舌净 15、表证的恶寒是由于: ( B ) A、风性开泄,腠理疏松 B、外邪束表, 卫阳闭郁 C、阳气虚于内 D、肺卫气虚 16、哪一项不属实热证表现: ( D ) A、壮热烦渴 B、神昏谵语 C、尿赤便干 D、脉细数 17、表热证与里热证的辨证要点是: ( A ) A、发热是否伴有恶寒 B、咳嗽是否伴有咯痰 C、出汗量之多少 D、头身疼痛与否 18、哪一项不属血虚证表现: ( A ) A、两颧潮红 B、头晕目花 C、心悸失眠 D、手足麻木 19、哪一项不属心血虚、心阴虚共有的症状: ( D ) A、心悸 B、失眠 C、怔忡 D、眩晕 20、精神抑郁,胸闷喜太息,胸胁胀痛,舌苔薄白,脉弦,此属:( D ) A、胆郁痰扰 B、痰迷心窍 C、肝火上炎 D、肝气郁结 21、脉象特征具有重按可得的脉为 ( D ) A 虚脉 B 细脉 C 濡脉 D 弱脉 E 微脉 22、主实寒证的脉是 ( D ) A 实脉 B 洪脉 C 滑脉 D 紧脉 E 弦脉 23、下列哪项不属于舌体强硬的主病 ( D ) A、热入心包 B、高热伤津 C、痰浊内阻 D、寒凝经脉 24、从舌象辨虚实,以下哪一项最隹: ( B ) A、舌苔的厚薄 B、舌质的老嫩 C、舌质的颜色 D、舌苔的颜色 25、正常舌象中下列哪一项不对: ( B ) A、舌体柔软 B、舌色鲜红 C、大小适中 D、舌苔薄白 26、阴虚内热的舌象为: ( C ) A、舌红绛苔薄白 B、舌红绛苔黄腻 C、舌红绛无苔 D、舌红绛积粉苔 27、诊察舌的有神无神可辨病情的: ( B ) A、属阳属阴 B、属善属恶 C、属表属里 D、属实属虚 28、辨别病邪性质,主要是观察: ( A )

《中医诊断学》综合试题一及答案_10891(精)

《中医诊断学》综合试题一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从 A 、 B 、 C 、 D 四个选项中选择最佳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共 20小题,每题 1分,共 20分 1.下列何项对表证的诊断最有意义( A .发热 B .恶寒 C .苔薄 D .脉浮 【答案】 B 2.下列何项与发热性疾病无关( A .恶风 B .恶寒 C .寒战 D .畏寒 【答案】 D 3.冷汗淋漓见于( A .气虚证 B .阳虚证 C .亡阳证

D .亡阴证 【答案】 C 4.饥不欲食见于( A .脾气虚证 B .脾阳虚证 C .胃气虚证 D .胃阴虚证 【答案】 D 5.下列何项不属正常舌象( A .舌色淡红 B .舌质娇嫩 C .舌体柔软 D .舌苔藻白 【答案】 B 6.舌苔颜色对辨何项最有意义( A .证之表里 B .证之寒热 C .证之虚实 D .证之真假

【答案】 B 7.舌苔有根无据主要辨别( A .正邪盛衰 B .气血盛衰 C .胃气存亡 D .津液存亡 【答案】 C 8.下列何脉并非细软并见( A .濡脉 B .弱脉 C .微脉 D .虚脉 【答案】 D 9.结脉与促脉的区别在于( A .脉形 B .力度 C .脉律 D .脉率 【答案】 D

10.濡脉与弱脉的区别在于( A .脉位 B .脉形 C .力度 D .脉率 【答案】 A 11.迟脉除寒证外还可见于( A .湿热内蕴 B .邪热结聚 C .真寒假热 D .真热假寒 【答案】 B 12.下列何项不是心阴虚证.心血虚证的共有表现( A .心悸 B .失眠 C .心烦 D .脉细 【答案】 C 13.下列何项不属胃气上逆(

大专中医诊断学考试题

《中医诊断学》复习题 、选择题:。 1.下列哪项最能说明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A审证求因B司外揣内C四诊合参D治病求本E脏腑经络 2.得神的表现提示: A精充气足神旺,属无病或病轻 B正气不足,神气不旺 C正气大伤,精气亏虚 D邪气亢盛,功能障碍 E精气衰竭,虚阳外越 3.鉴别假神与重病病情好转的最主要依据是: A本已失神,忽然神识转清 B两目晦暗,忽然目光转亮 C本已不能食,忽然欲进饮食 D久不能言,忽然言语不休E局部症状好转与整体病情恶化不符合 4.病人狂躁妄动,胡言乱语,打人毁物,不避亲疏,多属: A癫病B狂病 C痫病 D脏躁 E卑 5.病人面黄虚浮,多属: A气虚 B血虚 C脾虚D脾虚湿蕴 E肝胆湿热 6.满面通红多见于何证? A实热证 B阴虚证 C湿热 D戴阳证 E气虚发热 7.小儿惊风的典型面色是: A面色淡青或青黑 B面色与口唇青紫C眉间、鼻柱、唇周发青 D面色青黄E两颧发红

8.小儿囟门迟闭,多属: A气虚 B血虚 C津亏D肾虚或血热 E脾胃虚弱 9.小儿发结如穗,多属: A精血亏虚 B血虚受风 C肾气不足 D因禀赋所致 E疳积病 10.瞳孔散大可见于下列哪项病证? A水肿病 B肝胆火炽 C肾精耗竭 D脾胃气衰 D伤津或气血不足 11.病人胃气虚衰,可出现: A鼻端色白 B鼻端色赤 C鼻端色青 D鼻端微黄明润 E鼻端枯槁晦暗 12.颈侧颌下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称为: A瘿瘤 B瘰疬 C发颐 D痰核 E梅核气 13.皮肤生椭圆形小水疱,晶莹明亮,顶满无脐,浆液稀薄,分批出现,大小不等,诊为: A天花 B水痘C白 D湿疹 E热气疮 14.下列哪不属于疹的特点? A色红 B点小如粟 C高出皮肤 D抚之碍手 E压之不褪色15.痰少而粘,难于咯出者,多属: A寒痰 B湿痰 C燥痰 D热痰 E肺痈 16.咯吐腥臭脓血痰者,多属: A寒痰 B热痰 C燥痰 D湿痰 E肺痈

-中医诊断学复习题

中医诊断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那一项可以确定为表证?(C ) A 脉浮 B 舌红苔薄 C 恶寒发热 D 头身疼痛 E 鼻塞流涕 2、脉象特征具有轻举可得的脉为( C ) A 虚脉 B 细脉 C 濡脉 D 弱脉 E 微脉 3、既主疼痛又主食积的脉是( D ) A 实脉 B 洪脉 C 滑脉 D 紧脉E弦脉 4、下列除___以外,均属得神表现:( D ) A、肌肉不削B、动作灵敏C、呼吸调匀D、食欲突增 5、面目肌肤俱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属于:( C ) A、萎黄B、黄胖C、阴黄D、阳黄 6、从舌象辨虚实,以下哪一项最隹:( B ) A、舌苔的厚薄B、舌质的老嫩C、舌质的颜色D、舌苔的颜色7、气虚的面色多为:(B ) A、白而无华B、淡白C、苍白D、黄白 8、脾胃虚弱的病人,面色多表现为:( C ) A、白B、青紫C、萎黄D、苍白 9、观察舌苔的厚薄,主要了解:( D )A、津液的存亡B、胃气的有无C、湿浊的消长D、邪气的深浅10、辨别病邪性质,主要是观察:( A )A、舌苔的颜色B、舌苔的有无C、舌苔的润燥D、舌苔的厚薄11、午后热盛,身热不扬是:( D ) A、气虚发热B、阴虚发热C、血虚发热D、湿温潮热12、下列除___外,均是里证的临床表现:( C ) A、但热不寒B、但寒不热C、寒热往来D、日晡潮热 13、八纲辨证是:( B )A、各种辨证的综合B、各种辨证的总纲 C、内伤杂病的辨证方法D、外感热病的辨证方法 14、阳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C ) A、形体消瘦B、冷汗淋漓C、形寒肢冷D、脉细舌净15、表证的恶寒是由于:( B )A、风性开泄,腠理疏松B、外邪束表,卫阳闭郁 C、阳气虚于内D、肺卫气虚 16、哪一项不属实热证表现:( D ) A、壮热烦渴B、神昏谵语C、尿赤便干D、脉细数 17、表热证与里热证的辨证要点是:( A ) A、发热是否伴有恶寒B、咳嗽是否伴有咯痰 C、出汗量之多少D、头身疼痛与否 18、哪一项不属血虚证表现:( A ) A、两颧潮红B、头晕目花C、心悸失眠D、手足麻木 19、哪一项不属心血虚、心阴虚共有的症状:( D ) A、心悸B、失眠C、怔忡D、眩晕 20、精神抑郁,胸闷喜太息,胸胁胀痛,舌苔薄白,脉弦,此属:(D ) A、胆郁痰扰B、痰迷心窍C、肝火上炎D、肝气郁结 21、脉象特征具有重按可得的脉为( D ) A 虚脉 B 细脉 C 濡脉 D 弱脉 E 微脉 22、主实寒证的脉是( D ) A 实脉 B 洪脉 C 滑脉 D 紧脉E弦脉 23、下列哪项不属于舌体强硬的主病( D ) A、热入心包B、高热伤津C、痰浊内阻D、寒凝经脉 24、从舌象辨虚实,以下哪一项最隹:( B ) A、舌苔的厚薄B、舌质的老嫩C、舌质的颜色D、舌苔的颜色 25、正常舌象中下列哪一项不对:( B ) A、舌体柔软B、舌色鲜红C、大小适中D、舌苔薄白 26、阴虚内热的舌象为:( C ) A、舌红绛苔薄白B、舌红绛苔黄腻C、舌红绛无苔D、舌红绛积粉苔27、诊察舌的有神无神可辨病情的:( B ) A、属阳属阴B、属善属恶C、属表属里D、属实属虚 28、辨别病邪性质,主要是观察:( A ) A、舌苔的颜色B、舌苔的有无C、舌苔的润燥D、舌苔的厚薄 29、面色苍白,颧红如妆是:( C ) A、湿热B、阴虚火旺C、虚阳浮越D、气随血脱 30、下列除__以外,均属喘证表现:( B )中医诊断学复习题(page one)

中医诊断学复习题

中医诊断学复习题A、风性开泄,腠理疏松B、外邪束表,卫阳闭郁 C、阳气虚于内D、肺卫气虚一、单项选择题 16、哪一项不属实热证表现:1、下列那一项可以确定为表证? ( C )( D ) A、壮热烦渴B、神昏谵语恶寒发热 C D 头身疼痛 E 鼻塞流涕C、尿赤便干D、脉细数 A 脉浮 B 舌红苔薄 17、表热证与里热证的辨证要点是:2、脉象特征具有轻举可得的脉为 ( C )( A ) A、发热是否伴有恶寒 E 微脉B、咳嗽是否伴有咯痰 A 虚脉 B 细脉 C 濡脉 D 弱脉C、出汗量之多少 ( D )D、头身疼痛与否3、既主疼痛又主食积的脉是 18、哪一项不属血虚证表现: A 实脉 B 洪脉 C 滑脉 D 紧脉E弦脉( A ) A、两颧潮红B、头晕目花(D )C、心悸失眠D、手足麻木、下列除___以外,均属得神表现:4 19、哪一项不属心血虚、心阴虚共有的症状:A、肌肉不削B、动作灵敏C、呼吸调匀D、食欲突增( D ) A、心悸B、失眠C、怔忡C 、面目肌肤俱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属于:5 ()D、眩晕 20、精神抑郁,胸闷喜太息,胸胁胀痛,舌苔薄白,脉弦,此属:(C、阴黄D、阳黄 D )B、黄胖A、萎黄 A、胆郁痰扰6、从舌象辨虚实,以下哪一项最隹:( B )B、痰迷心窍C、肝火上炎D、肝气郁结 21、脉象特征具有重按可得的脉为(A、舌苔的厚薄B、舌质的老嫩C、舌质的颜色D、舌苔的颜色 D ) A 虚脉 B 细脉 C 濡脉(B ) D 弱脉 E 微脉、气虚的面色多为:7 22、主实寒证的脉是C、苍白A、白而无华B、淡白D、黄白( D ) A 实脉 B 洪脉 C 滑脉 D 紧脉(8、脾胃虚弱的病人,面色多表现为: C )E弦脉 23、下列哪项不属于舌体强硬的主病( D D、苍白A、白B、青紫C、萎黄) A、热入心包B、高热伤津)C、痰浊内阻D、寒凝经脉(9、观察舌苔的厚薄,主要了解: D 24A、津液的存亡、从舌象辨虚实,以下哪一项最隹:C、湿浊的消长B、胃气的有无D、邪气的深浅( B ) A、舌苔的厚薄B、舌质的老嫩 A ()C、舌质的颜色D、舌苔的颜色、辨别病邪性质,主要是观察:10 25、正常舌象中下列哪一项不对:C、舌苔的润燥B、舌苔的有无A、舌苔的颜色D、舌苔的厚薄( B ) A、舌体柔软B、舌色鲜红C、大小适中D、舌苔薄白D (、午后热盛,身热不扬是:11 )

中医诊断学试题

中医诊断学试题 1.确立辨证论治理论的著作是(____)《伤寒杂病论》 2.第一部中医脉诊专著著是(____)《脉经》 3.我国现存最早的舌诊专著成书于(____)。元代 4.首创“诊籍”的作者是(____)。淳于意 5.《脉经》的作者是(____)。王叔和 6.《濒湖脉学》的作者是(____)。李时珍 7.伤风表证病人常表现为(____)。发热轻而恶风 8.患者素体阳虚,不温肌表,故见(____)。但寒不热 9.若风热内传,正盛邪实,常可见(____)。壮热 10.患者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属于(____)湿温潮热 11.外感风邪所致中风表虚证,常见(____).有汗出 12.患者蒸蒸汗出,兼壮热口渴者,属(____)大汗 13.患者关节疼痛,沉重不移者,属(____)。着痹 14.消渴患者口渴饮水的特点是(____)大渴引饮 15.食少纳呆,兼消瘦,腹胀,便溏者,属(____)脾胃气虚 16.妇女带下黄臭,多因(____)。湿热下注 17.大便时干时稀,多见于(____)肝郁乘脾 18.下列何项与发热性疾病无关(____)。畏寒 19.患者寒热往来,发无定时,见于(____)。半表半里证 20.患者前额部疼痛,属何经头痛(____)。阳明经 21.患者病中兼见口甜,多因(____)。脾胃湿热 22.患者盗汗的原因多为(____)阴虚

23.亡阴患者出汗,多为(____)。热汗 24.自觉怕冷,加衣盖被或近火取暖不能缓解者,(____)。恶寒 25.初病即出现恶寒发热并见,多为(____)。外感表证 26.患者便秘,兼见面色苍白、渴喜热饮者,属(____)。阴寒内结 27.妇女带下清稀,量多色白,多因(____)。脾虚湿注 28.肝阳上亢患者头痛的特点是(____).胀痛 29.下列各项中,与“渴不多饮”无关的是:(____)。阳气虚弱 30.疼痛独见于足跟部,应考虑(____)。肾虚精亏 31.患者大便先干后稀,应属(____)。脾胃虚弱 32.痢疾患者的大便特点是(____)。里急后重,便下脓血 33.胃脘灼痛,饥不欲食,证属(____)。胃阴亏虚 34.患者困倦易睡,头目昏沉者,多属(____)痰湿困阻 35.小便黄赤,伴尿频、尿急、尿痛者,为(____)膀胱湿热 36.胸痛,潮热,咯痰带血,盗汗者,属(____)。肺阴亏虚 37.患者视物不清,模糊不明者,多属(____)。目昏 38.察神,突出地表现于(____)。目光 39.患者精神不振,健忘嗜睡,声低懒言,倦怠乏力,动作迟缓,属于(__)。少神 40.阳热亢盛的患者,其面色常见(____)。满面通红 41.面色淡黄,枯槁无华,称为(____)。萎黄 42.颜面白光白虚浮,其病因多属(____)。阳虚 43.小儿囟门迟闭,骨缝不合,是(____)。解颅 44.漫肿无头,肤色不变,不热少疼者是(____)。疽 45.咯痰清稀量多,色白滑而易咯,属(____)。湿痰 46.正常人舌体瘦而偏红,常见于(____)。消瘦人

中医诊断学复习题

中医诊断学复习题一 单选题 1.下述哪项不属于四诊的内容:A望色B诊舌C切脉D 诊病E嗅气味 2.下列哪项不属于问诊中一般情况的内容:A姓名B性别C年龄D职业E主诉 3.下列哪项不属于问诊中现在症状的内容:A发病情况B 病变过程C诊治经过D接种疫苗情况E现在症状 4.下列哪项不属于问诊中个人生活史的内容:A生活经历B 精神情志C饮食嗜好D素体健康状况E起居 5.午后潮热,身热不扬者属:A阴虚潮热B骨蒸劳热C 湿温潮热D阳明潮热E气虚发热 6.半身汗出,是因:A风痰阻滞经络B中焦郁热C阳气虚损D阴虚火旺E以上都不是 7.以下哪项不是导致便秘的常见原因:A胃火B肝胃不和C阴血不足D寒凝胃肠E津液亏虚 8.多食易饥,兼见大便溏泄者属:A胃阴不足B脾胃湿热C胃火亢盛D湿邪困脾E胃强脾弱 9.肾气不固所导致的小便改变为:A小便短赤B小便频数而短少C小便浑浊D小便频数而清E小便涩痛10.妇女月经先期而来,量多,色深而质稠,多属:A气虚不

能摄血B肝气郁滞C血热内迫D瘀血积滞E寒凝血滞 11.妇女带下色白,清稀如涕,无臭味,多属:A脾虚湿注B 冲任亏虚C肝经郁热D湿热下注E以上都不是12.指出下列哪个病证与籍贯所处地域有关:A麻疹B疟疾C中风D月经不调E眩晕 13.下述何项与微热无关:A气虚B胃肠热盛C疰夏D气阴两虚E阴虚 14.下列何项不是脱汗症状:A寒战B冷汗淋漓C面色苍白D肢厥脉微E呼吸气微 15.下述何证可出现自汗与盗汗并见:A气虚证B血瘀证C阴虚证D血虚证E气血两虚证 16.肝郁气滞胸胁疼痛的特点是:A隐痛B绞痛C胀痛D灼痛E重痛 17.脾胃虚弱而致脘腹疼痛的特点是:A隐隐作痛B痛如刀绞C冷痛喜温D胀满疼痛E走窜不定 18.肾阳不足所致腰痛的特点为:A隐隐作痛B冷痛绵绵不休C重痛活动受限 D痛处游走不定E刺痛固定不移 19.下述何项不是导致麻木的因素:A肝风内动B痰浊阻络C气血亏虚D瘀血阻络E湿客关节 20.突发耳鸣,声大如潮声,按之不减者,多因:A肝胆火盛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试卷2

试卷 二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 《中医诊断学》(01.031.0.3)试卷 (中医基础专业、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七年制、五年制本科专业) 考试日期:2006年5月8日 考试时间: 120分 钟 满分: 100分 姓名: 学 号: 得分: (请考生注意:本试卷共 6 页) 总分合计人: 复核人: 一、A 型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 题,每小题1分,共20 分) 1、出现假神的机理是:( ) A.阴阳俱虚,正气不足 B.正气亏虚,精气衰败

C.阴虚阳亢,精气俱衰 D. 精气衰竭,虚阳外越 2、病人面色黄而虚浮多属:( ) A、脾胃气虚 B、气血不足 C、脾虚湿蕴 D、肝郁脾虚 3、小儿囟填,多属:( ) A、火邪上攻 B、吐泻伤津 C、气血不足 D、肾精亏虚 4、齿龈红肿热痛,伴有齿缝出血,多属:( ) A、胃热伤络 B、气不摄血 C、肾虚虚火伤络 D、瘀血内停 5、虚里动而微弱者属于: ( ) A.宗气外泄 B.心胃气绝 C.中气不足 D.宗气内虚 6、下列哪项不与绝汗并见:() A.恶寒战栗 B.冷汗淋漓 C.面色苍白 D.肢厥脉微 7、呕吐吐势徐缓,吐物清稀者多属:( ) A.虚寒 B. 实热 C.湿 热 D.宿食停滞 8、以下哪种舌象亦可于见正常人:( ) A.舌有芒刺 B.舌光滑无苔 C.舌有裂纹 D.舌胖娇 嫩 9、舌体胖大,边有齿痕多为:() A.心血不足 B.肝血亏虚 C.脾虚湿盛 D.肺阴不足 10、外感风寒或风热,肺失宣肃,导致音哑或失音称为() A.子瘖 B.金实不鸣 C.金破不鸣 D.失 语

11、表证恶寒发热较重,常常提示:( ) A.邪正俱盛 B.邪轻正衰 C.邪盛正 衰 D.正胜邪却 12、饭后嗜睡,神疲乏力,食量减少者,多属:( ) A.痰湿困脾B.中气不足C.心肾阳虚D.热入心包 13、有形实邪闭阻气机所致的疼痛,多表现为:( ) A.胀痛B.灼痛C.冷痛D.绞痛 14、口干欲漱水而不欲咽者,多为:( ) A.阴虚内热 B.瘀血内停 C.里热炽盛 D.湿热内蕴 15、以下除哪种脉象外,脉位都偏浮:( ) A.散脉 B.洪脉 C.芤脉 D.滑 脉 16、腻苔不具备的特点是:() A.颗粒细腻致密 B.苔质疏松浮浅 C.中间厚边周薄 D.紧贴不易揩去 17、鉴别脾气虚证与胃气虚证最有意义的是:( ) A.是否面色萎黄 B. 是否舌淡脉弱 C.有无神疲肢倦 D.是否大便稀 溏 18、停经半年,面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舌淡脉细。宜诊断为:( ) A.心血虚 B.心肝血虚 C.肝血虚 D.心脾两虚 19、久病咳喘,乏力少气,呼多吸少,自汗耳鸣,舌淡脉弱,最宜诊断为( )

《中医诊断学》综合试题一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最佳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下列何项对表证的诊断最有意义() A.发热 B.恶寒 C.苔薄 D.脉浮 【答案】B 2.下列何项与发热性疾病无关() A.恶风 B.恶寒 C.寒战 D.畏寒 【答案】D 3.冷汗淋漓见于() A.气虚证 B.阳虚证 C.亡阳证 D.亡阴证 【答案】C 4.饥不欲食见于() A.脾气虚证 B.脾阳虚证 C.胃气虚证 D.胃阴虚证 【答案】D 5.下列何项不属正常舌象() A.舌色淡红 B.舌质娇嫩 C.舌体柔软 D.舌苔藻白 【答案】B 6.舌苔颜色对辨何项最有意义() A.证之表里 B.证之寒热 C.证之虚实 D.证之真假 【答案】B 7.舌苔有根无据主要辨别() A.正邪盛衰 B.气血盛衰 C.胃气存亡

D.津液存亡 【答案】C 8.下列何脉并非细软并见() A.濡脉 B.弱脉 C.微脉 D.虚脉 【答案】D 9.结脉与促脉的区别在于() A.脉形 B.力度 C.脉律 D.脉率 【答案】D 10.濡脉与弱脉的区别在于() A.脉位 B.脉形 C.力度 D.脉率 【答案】A 11.迟脉除寒证外还可见于() A.湿热内蕴 B.邪热结聚 C.真寒假热 D.真热假寒 【答案】B 12.下列何项不是心阴虚证.心血虚证的共有表现()A.心悸 B.失眠 C.心烦 D.脉细 【答案】C 13.下列何项不属胃气上逆() A.呃逆 B.嗳气 C.太息 D.呕吐 【答案】C 14.下列何项不是气滞证的表现() A.头部胀痛 B.胸胁胀痛 C.乳房胀痛

D.少腹胀痛 【答案】A 15.心脾两虚证除脾气虚外.还有() A.心气虚 B.心血虚 C.心阴虚 D.心阳虚 【答案】B 16.手足震颤与下列何项有关() A.阴虚动风证 B.血虚生风证 C.肝阳化风证 D.热极生风证 【答案】A 17.下列何项不是肾气不固证的表现() A.尿频遗尿 B.腰膝酸软 C.呼多吸少 D.滑精早泄 【答案】C 18.耳聋与下列何项无关() A.肾精不足 B.肾气不固 C.肝火炽盛 D.肝火犯肺 【答案】D 二、多项选择题(从每题五个选项中选择2—5个答案,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1.寒热往来见于() A.太阳病 B.少阳病 C.表证 D.半表半里证 E.疟疾 【答案】BDE 2.自汗见于() A.气虚证 B.血虚证 C.阴虚证 D.阳虚证 E.亡阳证

中医诊断学复习资料详解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 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创辨证论治理论,奠定诊断学基础 5、《中藏经》—华佗诊病学术经验 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7、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对传染病从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作出诊断 8、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 9、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10、施发《察病指南》是诊法专著 11、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论述危重疾病的十怪脉象 12、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 13、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 14、元朝敖氏《敖氏伤寒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15、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16、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17、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 18、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法则 中医诊断学---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诊察疾病,辨别证候的一门学科 诊断、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辨证—-在望闻问切四诊所得基础上进行诊断的辩证思维

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等 方面的病理概括,是疾病本质的反映。 症---即症状(患者个人感受)和体征(那个观察所得)的总称,是疾病过程表现个别、孤立的现象 病---人体正气与致病邪气抗争所引起机体阴阳失调、生理功能失常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 基本原则:审察内外、辨证求因、四诊合参 第二章四诊 一、望神 (一)望神的含意: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 ?目光、神志、面色、形态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二、望面色

中医诊断学复习思考题

《中医诊断学》复习思考题 01. 简述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及诊法合参的理由。 02. 中医诊断学包括哪些内容? 03. 何谓主诉?记录主诉时应注意什么? 04. 恶寒和发热同时并见有何临床意义? 05. 如何从恶寒发热的轻重判断邪正之盛衰? 06. 何谓壮热?试述壮热的原因、机制和兼症。 07. 表证有汗与无汗各见到哪些情况? 08. 亡阴、亡阳之汗各有何特点?为什么? 09. 盗汗为什么“寐出寤止”? 10. 何谓耳鸣?怎样区别其虚实? 11. 何谓痛经?临床证如何辨析? 12. 阴虚潮热与阳明潮热有何异同? 13. 何谓癃闭?怎样辨别其虚实? 14. 食欲减退常见于哪些病证?怎样鉴别? 15. 试述失神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16. 何谓善色、恶色?各有何临床意义? 17. 试述面部赤色的主病及临床意义。 18. 临床怎样鉴别斑和疹? 19. 我国健康人的面色怎样? 20. 何谓四季平色?其形成原因如何? 21. 如何鉴别斑疹之顺逆? 22. 举例说明望痰辨别疾病的性质。 23. 试述中医舌诊原理。 24. 胖嫩舌与肿胀舌有何区别? 25. 试述舌苔形成的机制。 26. 举例说明望舌可辨别病邪的性质、病势的进退。 27. 腐苔和腻苔怎样鉴别?各主何病? 28. 简述小儿指纹纹色变化及主病规律。 29. 正常声音的特点是什么?简述病变声音的辨证规律。 30. 何谓喘、哮?临床怎样鉴别喘、哮? 31. 如何从咳嗽辨别寒热虚实? 32. 怎样鉴别少气、息微、短气? 33. 简述诊脉原理。 34. 切脉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35. 正常脉象的特点是什么? 36. 生理性脉浮、脉迟见于何种情况? 37. 试述浮脉之主病。表证为何为见浮脉? 38. 沉脉主病如何?里证为何多见沉脉? 39. 数脉主病如何?试述数脉的形成机制。 40. 简述细脉的脉象、主病及脉理。 41. 试比较濡、细、弱脉的脉象特点。 42. 试比较弦脉和紧脉之异同。

中医诊断学分章题库(答案在后面)

绪论问诊部分试题 1.下述哪项不属于四诊的内容:() A望色B诊舌C切脉D诊病E嗅气味 2.我国现存第一部脉学专著是:() A《难经》B《脉经》C《中藏经》D《脉神章》E《濒湖脉学》 3.《察病指南》是诊法专著,其作者是:() A李中梓B李东垣C施发D陈言E杜清碧 4.曹炳章所著的舌诊专著是:() A《伤寒舌鉴》B《观舌心法》C《伤寒金镜录》 D《察舌辨证新法》E《彩图辨舌指南》 5.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成书于:() A汉代B隋代C宋代D元代E明代 6.中医诊断学的三大原则是:() A整体审察诸诊合参病证结合B舍症从脉舍脉从症脉症合参 C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依法处方D证候真假证候错杂四诊合参 E表里出入寒热转化虚实转化 7. 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是:() A《伤寒杂病论》B《三因极一病证方论》C《诸病源候论》 D《内经》E《察病指南》 8.论舌的第一部专著是:() A《舌鉴》B《彩图辨舌指南》C《点点金》D《伤寒金镜录》E《望诊遵经》 9.首先讨论阴阳与六变的是:() A 《内经》 B 《景岳全书·传忠录》 C 《难经》D《伤寒杂病论》

E《医学心悟》 10.《脉经》的作者是:() A 张仲景 B 叶天士 C 王叔和 D 巢元方E孙思邈 11.林之翰所著的四诊专著是:() A 《四诊抉微》 B 《四诊心法要诀》 C 《四诊韵语》 D 《四诊法》E《察病指南》 12.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的医家是:() A 叶天士 B 张仲景 C 吴鞠通 D 汪宏E吴又可 13.最早开始记录病人的姓名举止病状以及方药等作为诊疗的原始资料的医家是:() A 叶天士 B 张仲景 C 张介宾 D 汪宏E淳于意 14.对黄疸病人做实验观察并做早期记载的是 A《伤寒杂病论》B《三因极一病证方论》C《诸病源候论》 D《肘后备急方》E《察病指南》 15.论述危重疾病的“十怪脉”的医家是:() A 李东垣 B 危亦林 C 吴鞠通 D 汪宏E张仲景 16.下列哪项不属于问诊中一般情况的内容:() A姓名B性别C年龄D职业E主诉 17.下列哪项不属于问诊中现在症状的内容:() A发病情况B病变过程C诊治经过D接种疫苗情况E现在症状 18. 下列哪项不属于问诊中个人生活史的内容:() A生活经历B精神情志C饮食嗜好D素体健康状况E起居 19.《难经》说问而知之谓之:() A神B圣C巧D工E能 20.婚姻生育情况属于问诊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